一、对当前公安院校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江[1](2021)在《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公安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赋予的警察权力,公安院校是培育人民警察的摇篮,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廉政观,从思想深处解决“不想腐”的问题,为以后从事公安工作奠定良好的廉政理论修养和思想基础。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逐渐形成。但是因为权力本身具备的易腐蚀性特点,反腐倡廉的任务依然艰巨。公安队伍掌握着公权力,执法是其基本的工作方式,预防和治理公安队伍的腐败问题、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做起。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可以视之为从源头上培养公安队伍的纯洁性,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养成廉政意识,做到廉洁用权、奉公用权、为民用权、依法用权,确立正确的廉政观。本文以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探究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新时代这个时代大背景出发,梳理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情况,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相关概述,阐述了文章相关概念界定,明确了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三大原则。第三部分为理论渊源和现实思考,提出了三大理论渊源和四个现实必要性。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访谈,找到在廉政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校园氛围不浓厚,与公安实践结合不紧密四大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原因。第五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针对前四部分总结出来的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特提出从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方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李洋[2](2020)在《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国际国内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世界范围的网络安全威胁和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加剧,多数国家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将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国家治理特别关注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相继发布,国家网络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原意是:网络安全中的30%依靠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保障,而70%则依靠管理。从网络安全发展看,网络安全技术是目前更新种类最多,迭代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设网络强国离不开网络安全人才。公安机关不仅是国家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不仅承担着维护互联网网络秩序,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对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对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职责,而且自身的许多网络和信息系统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民生。公安机关不仅有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近年来,公安机关也建立了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远远不及信息化发展速度和网络空间安全保障需求。本文选择四川省级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研究。从我省公安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基本构成和分布、人才供需和结构、职业发展路径、能力提升方向和途径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分析从业人员的整体态势,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制约本地区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人才结构失衡、培训规划不完善、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分析国内外发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探索提出了加大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实战化培训体系、促进人才队伍框架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等对策,以期更好的履行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管理职责,从而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队伍,以达到降低国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目标。
张志鹏[3](2020)在《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激励机制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人的内在动力有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合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能够努力提升个体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激发个体的工作主动能动性,促使工作目标的实现。戒毒基层民警是我国人民警察的一个特殊群体,直接参与一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上海戒毒基层民警队伍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实现上海市戒毒基层民警的自我价值,提高上海戒毒民警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上海市戒毒基层民警队伍战斗力提升,推动上海戒毒工作发展。然而,当前的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存在着一些弊端,不适应戒毒工作发展,致使部分戒毒基层民警在工作上存在懈怠,难以提高工作积极性。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探析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以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薪酬制度不合理、绩效考核不完善、教育培训机会过少、精神激励缺乏等方面。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队伍结构和社会环境给戒毒基层民警思想状况带来变化、精神激励缺乏难以满足戒毒基层民警职业归属的需要等原因,并从完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警晋升制度等方面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最大化的实现上海市戒毒基层民警的自我价值,提高上海戒毒民警工作积极性,寻求提升上海戒毒民警队伍战斗力、工作效能的有效管理方式,以期为上海戒毒民警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上海戒毒工作。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框架研究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问题,在研究对象与角度上有一定创新,所得结论能为上海以及国内其他地区戒毒民警激励机制构建提供参考价值。
李珍妮[4](2020)在《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只有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才能够在现实公安工作中探索出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正确的发展道路。为进一步提升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应树立正确的采集理念,提升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的能力,细化业务信息采集规范,为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铁路公安部门的工作效能和战斗力得以大幅提高。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以及对全国五个铁路公安局的民警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发现在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业务信息完整性不足、业务信息唯一性不足以及业务信息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并试图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管理不够规范;其次是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完善;最后是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主体素质不高。基于这些原因,严重影响了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业务信息采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为此,针对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现状的问题,提出四项具体的解决措施:一是细化业务信息采集工作规范;二是完善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管理机制;三是优化业务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应用;四是提升民警业务信息采集素质。以期通过上述举措,切实提升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发挥出业务信息对于铁路公安实际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文志民[5](2020)在《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公安工作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公安体制改革顺应时代要求进入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的新阶段。全国公安机关坚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注重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将公安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警务督察是公安机关内设的一个监督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目标针对性等特点,工作中区别于党的纪检监察部门,能够及早发现、及时制止、迅速纠正公安民警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整个队伍建设中突出事前预防、事中纠正的良好效果。警务督察部门的设立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改善公安工作和队伍正规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职业认同这一分析角度入手,通过对甘肃公安警务督察进行调查研究,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维度出发衡量职业认同,并对性别、年龄、学历、婚姻、专业、警龄、级别、岗位和外出培训情况九个变量进行均值比较和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警务督察人员男女比例分布、年龄层次差异、学历水平高低、婚姻现实状况、专业知识掌握、从警时间长短、行政级别提升、工作任务分工、学习培训机会在职业情感、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三个维度中都测试出了不同的分值,对职业认同也产生着相应的影响。根据问卷分析,甘肃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人员的职业认同分值偏低,警务督察岗位变动频次低、职级晋升空间小等是造成甘肃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偏低的主要因素。本文最后对如何提升甘肃警务督察人员的职业认同提出发展对策。
黄希[6](2020)在《我国警务督察效能研究 ——以G省警务督察工作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务督察履行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职能,是行政监督在公安机关内部的一种体现。警务督察部门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专责监督机关,起着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重要作用,对提升公安工作效能至关重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更好地发挥警务督察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警务督察工作的组织管理、提升公安工作效能,成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和警务督察部门的紧迫任务。基于研究者本人的工作经历,本文以G省的警务督察工作为研究样本,围绕警务督察效能提升问题,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调研G省的警务督察工作,在深入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发现G省的警务督察工作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效,如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查纠警风警纪、强化线索核查,有效维护执法权威、重视科技强警,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但是同时也存在工作任务过重、监督质量不高、运行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组织管理不科学和自身权力未受制约等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协作机制缺位、督察机构依附从属、督察职能泛化弱化和内部管理低效失序。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警务监督模式上具有监督工作独立化、监督主体治理化、监督功能综合化、监督程序严密化、监督手段科技化和监督目标效能化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完善G省警务督察工作,提升督察效能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督察独立、建立协同共治、建设智慧督察、加强组织管理和推动成果转化。
祝利东[7](2020)在《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文中指出公安特警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反恐防暴任务的中坚力量,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也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以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特征,但仍存在诸如职业认同感较低、心理焦虑感突出、职业荣誉感不高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善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具体对策。本文正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提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述评,并简述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概述。包括公安特警概念界定、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安特警特殊性、河北省公安特警思想状况内容的范围划分及加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实证研究。该部分主要以河北省公安特警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对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积极表现、消极表现进行详细梳理。并从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及公安特警需求层次的特殊性等方面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对策研究。通过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创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满足河北省公安特警不同层次需求等方面,提出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针对性对策。
李敬卫[8](2020)在《迁移理论下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研究》文中认为依法、合理且有效地使用武力,是公安民警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安全、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最小武力的使用,作为警察武力的基础,徒手制止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警械、武器制止相比,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为宽泛,但在实际执法中却经常面临不知如何有效使用的尴尬局面。造成该局面的原因很多,缺乏针对性训练必然是一大主因。基于此,为维护执法权威,保障处置活动的有序开展,强化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势在必行。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尝试借鉴迁移理论的优势,来对当前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乱象进行规范,并结合警务实际,深入探讨迁移理论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对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警察训练、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的概念进行了相应界定。第二部分重点从历史的角度对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述,并从训练理论、内容与方法三个层面,对当前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第三部分通过比较、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法,对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引入迁移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第四部分对常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迁移视角出发,在三阶段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对当前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第五部分重点对迁移理论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案例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进行了详述。
王彤[9](2020)在《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一体推进制度体系有力执行,监督体系严格制约,系统教育夯实初心使命,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性总结,强调标本兼治、协同推进。对于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协同一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汇聚合力,形成整体性;融合载体抓手,形成系统性;一体推进策略布局,增强协同性的主要思路,实现民警清正廉洁、队伍廉能可靠、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机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治警,以严惩腐败、监督约束发挥纠偏力,以廉政教育发挥倡导力,所形成的合力保障执法权力规范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严治警一刻也不能放松,当前实践中还存在参与主体合力不足,策略布局有待整合细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反腐倡廉的研究多为对单一要素的研究,但腐败的成因复杂,反腐倡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关注整体效能的协同优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及协同合力理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哈肯的协同理论为基础,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腐倡廉理论以及警察队伍的实践经验,结合地方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一体的实践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理论与实践的完善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总共六章,第一章阐述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阐明当前研究的空白点,提出文章的创新点。第二章阐述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概念涵义,清晰界定相关概念,说明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章梳理总结选题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借鉴。第四章说明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基本要素、运行机理、基本原则。第五章回顾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历史,对现状进行总结,表明当前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探讨各个基本要素内部和基本要素之间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凝聚合力的完善进路。希望本文能够为丰富公安机关反腐倡廉研究,服务实战尽一份力量。
刘冠军[10](2020)在《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公安教育训练领域的重要教学方法,实战化教学由于具有拉近教学与实战距离的特点而受到相关学者及专家的重视,广泛应用在基层一线民警训练及公安院校学警训练中。公安院校开展的实战化教学是实战化教学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安院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警务技能的实战化教学质量也非常关键,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介绍了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与相关概述,有助于明确当前研究现状,而后介绍本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章是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前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理论,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考评发现所存在问题。第四章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章为问题完善部分。在教学理念方面,通过优化组织形式,程序与细节并举、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协同处置水平以及提高重视程度,体能技能并重;在教学环境方面,提升实战化教学环境水平、提高情况显示员实战素质与能力以及优化使用模式,组建运动社团或俱乐部;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危险识别,提高临战反应水平、提高实战对抗占比,保证频率与强度以及掌握特长技能,其次强调全面性;在教学考评方面,通过单列实战考评环节、以赛促练助力考核,力争落实常态实战以及科学组建蓝军队伍,发挥好“磨刀石”作用。
二、对当前公安院校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公安院校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时代 |
2.1.2 廉政文化教育 |
2.1.3 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 |
2.2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原则 |
2.2.1 坚持廉政文化教育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 |
2.2.2 坚持廉政文化教育与公安工作实践相结合 |
2.2.3 坚持廉政文化教育与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 |
3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思考 |
3.1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渊源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文化教育观 |
3.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育人思想 |
3.1.3 习近平关于“廉政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 |
3.2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
3.2.1 党和国家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时代要求 |
3.2.2 新时代公安工作对人民警察提出了更高要求 |
3.2.3 公安院校人才招录培养目标实现的实际需要 |
3.2.4 公安院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的内在要求 |
4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
4.1.2 廉政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
4.1.3 廉政文化教育的校园氛围不浓厚 |
4.1.4 廉政文化教育与公安实践结合不紧密 |
4.2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公安院校对于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 |
4.2.2 公安院校对于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针对性不足 |
4.2.3 公安院校对于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措施不完善 |
5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
5.1 构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
5.1.1 廉政文化理论教育 |
5.1.2 忠诚警魂教育 |
5.1.3 为民用权教育 |
5.1.4 公正执法教育 |
5.1.5 纪律作风教育 |
5.2 创新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方式 |
5.2.1 发挥“大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
5.2.2 寓廉政文化教育于警务化管理活动中 |
5.2.3 在正反典型教育中进行廉政文化教育 |
5.2.4 在公安警务实践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 |
5.2.5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开展廉政文化教育 |
5.3 营造新时代公安院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
5.3.1 高度重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
5.3.2 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宣传活动 |
5.3.3 丰富校园廉政文化物质载体 |
5.3.4 优化校园廉政文化网络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网络安全的定义 |
2.1.2 网络安全人才的定义 |
2.1.3 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界定 |
2.2 问题分析理论基础 |
2.2.1 人才供需平衡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公共管理伦理学 |
第三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
3.1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
3.2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现状 |
3.2.1 人才供给现状 |
3.2.2 人才特性及培养现状 |
3.2.3 网络安全人员需求现状 |
3.2.4 单位用人情况 |
3.3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
3.3.1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
3.3.2 组织开展各类网络安全实战演练 |
3.3.3 推进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 |
3.3.4 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 |
3.3.5 加强激励措施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
4.2 人才结构失衡 |
4.2.1 地域结构失衡 |
4.2.2 岗位结构失衡 |
4.2.3 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
4.3 培养规划不完善 |
4.4 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 |
第五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
5.1 人才供给乏力 |
5.1.1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整体数量供需严重失衡 |
5.1.2 公安行业专业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
5.1.3 公安行业网络安全人才招录渠道较为单一 |
5.1.4 公安网络安全岗位吸引力不足 |
5.2 人才需求多样化造成人才分布失衡 |
5.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网络安全人才选择 |
5.2.2 职业发展前景影响网络安全人才岗位选择 |
5.3 网络安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 |
5.3.1 高校毕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
5.3.2 政府人才选拔机制不尽合理 |
5.3.3 网络安全人才持续教育能力不强 |
5.4 网络安全人才建设体系不完善 |
5.4.1 工作强度及压力大 |
5.4.2 网络安全“保安”化严重,职业认同感不高 |
5.4.3 人才认证评价体系不健全 |
5.4.4 人才激励手段有限 |
第六章 保障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人才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 |
6.1.1 利用本地院校网络安全学科优势引进人才 |
6.1.2 加强公安院校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6.1.3 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6.2 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 |
6.2.1 建立互帮互助合作机制 |
6.2.2 建立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专家人才库 |
6.3 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的实战化培训体系 |
6.3.1 建立同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6.3.2 加强实战对抗和竞赛 |
6.3.3 持续加强行业内训力度 |
6.4 促进人才队伍管理及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 |
6.4.1 加强宣传促进公众及全警对网络安全职业领域的认知 |
6.4.2 深化警务技术序列改革,建立规范的职业认证评价体系 |
6.4.3 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全面激励体系建设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四川公安网络安全人才调查问卷 |
(3)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强制隔离戒毒所 |
2.1.2 戒毒基层民警 |
2.1.3 激励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期望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3 相关理论对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建设现状 |
3.1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情况简介 |
3.1.1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概况 |
3.1.2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职能履职概述 |
3.2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激励机制现状 |
3.2.1 薪酬激励 |
3.2.2 绩效考核激励 |
3.2.3 职业保障激励 |
3.2.4 晋升激励 |
3.2.5 其他激励 |
3.3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实施的成效分析 |
3.3.1 研究工具设计 |
3.3.2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分析 |
3.3.2.1 戒毒基层民警对戒毒工作的总体满度 |
3.3.2.2 戒毒基层民警对薪酬待遇情况的满意度 |
3.3.2.3 戒毒基层民警对绩效考核情况的满意度 |
3.3.2.4 戒毒基层民警对职业保障情况的满意度 |
3.3.2.5 戒毒基层民警对晋升情况的满意度 |
3.3.2.6 戒毒基层民警对其他激励机制的满意度 |
3.3.3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需求分析 |
3.4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特殊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
4.1.1 薪酬制度不合理 |
4.1.2 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
4.1.3 教育培训机会过少 |
4.1.4 晋升渠道不通畅 |
4.1.5 精神激励相对缺乏 |
4.2 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4.2.2 队伍结构和社会环境给戒毒基层民警思想状况带来变化 |
4.2.3 精神激励缺乏难以满足戒毒基层民警职业归属的需要 |
4.2.4 工作压力导致难以满足戒毒基层民警被尊重的需要 |
4.2.5 单一激励措施难以满足戒毒基层民警自我实现的需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市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完善对策 |
5.1 注重政府顶层设计 |
5.1.1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 |
5.1.2 政府赋予基层更多灵活性 |
5.2 完善物质激励机制 |
5.2.1 完善戒毒基层民警的薪酬制度 |
5.2.2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5.2.3 完善戒毒基层民警晋升机制 |
5.2.4 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政策 |
5.3 加强精神激励机制 |
5.3.1 注重戒毒基层民警人文关怀,提高归属感 |
5.3.2 优化戒毒基层民警教育培训机制 |
5.3.3 协助戒毒基层民警缓解工作压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纲要 |
附录B 调查问卷 |
致谢 |
(4)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公安业务信息及质量控制概念的研究 |
1.1.2 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对策方面的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难点 |
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及质量控制概述 |
2.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及其特点 |
2.1.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 |
2.1.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特点 |
2.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质量及质量控制 |
2.2.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质量 |
2.2.2 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工作的意义 |
2.3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及其质量控制的主要做法 |
2.3.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及其质量控制工作现状 |
2.3.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面临的新形势 |
3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问卷的结构 |
3.1.2 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 |
3.1.3 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 |
3.2 问卷调查的开展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
3.2.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现状调查分析 |
3.3.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工作规范调查 |
3.3.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管理调查 |
3.3.3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应用调查 |
3.3.4 铁路公安民警信息采集素质调查 |
4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
4.1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质量不高 |
4.1.1 业务信息完整性不足 |
4.1.2 业务信息时效性不强 |
4.1.3 业务信息重复利用性低 |
4.2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管理不规范 |
4.2.1 业务信息采集流程不完善 |
4.2.2 业务信息采集渠道共享不畅 |
4.3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应用不完善 |
4.3.1 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现实问题 |
4.3.2 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完善 |
4.4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主体素质不高 |
4.4.1 民警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
4.4.2 民警采集能动性弱 |
5 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
5.1 细化业务信息采集工作规范 |
5.1.1 明确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的原则 |
5.1.2 细化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的内容 |
5.2 完善业务信息采集质量管理机制 |
5.2.1 完善业务信息采集质量监督机制 |
5.2.2 完善业务信息采集质量保障机制 |
5.3 优化业务信息采集技术手段的应用 |
5.3.1 优化信息系统功能,确保信息质量 |
5.3.2 强化技术应用,提升信息质量 |
5.4 全面提升民警业务信息采集能力 |
5.4.1 提升民警主动采集能力 |
5.4.2 提升民警规范采集能力 |
5.4.3 提升民警信息反馈能力 |
5.4.4 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5)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1.2.2 对警察职业认同研究 |
1.2.3 对警务督察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民警察 |
2.1.2 警务 |
2.1.3 警务督察 |
2.1.4 认同 |
2.1.5 职业认同 |
2.2 基础理论 |
2.2.1 职业发展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2.2.3 权力制约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警务督察机构概述和职业认同调查分析 |
3.1 甘肃省警务督察机构设置分析 |
3.1.1 甘肃警务督察机构设置历程 |
3.1.2 甘肃警务督察人员整体情况 |
3.1.3 甘肃警务督察的特点 |
3.2 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调查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目的 |
3.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2.3 调查问卷基本资料数据分析 |
3.2.4 职业认同状况调查分析 |
3.3 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访谈分析 |
3.3.1 访谈的目的 |
3.3.2 访谈设计 |
3.3.3 访谈结果分析 |
3.4 在职业认同方面取得的成效 |
3.4.1 机构改革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情感 |
3.4.2 内在需求提升了职业认知 |
3.4.3 业务技能带动职业行为发展 |
第四章 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 |
4.1.1 职业认同构成要件中的自我认可度低 |
4.1.2 职业认同缺乏必要的稳定性,职业意志不坚定 |
4.1.3 在职业认同的培养方面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
4.2 甘肃省警务督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4.2.1 社会因素 |
4.2.2 组织因素 |
4.2.3 家庭因素 |
4.2.4 机构因素 |
第五章 提升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的建议 |
5.1 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议 |
5.1.1 按照机构设置要求落实督察队建制 |
5.1.2 完善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及流程 |
5.1.3 畅通督察人员选拔渠道 |
5.1.4 健全激励机制提升职级薪酬待遇 |
5.2 具体工作层面的建议 |
5.2.1 强化重视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识 |
5.2.2 保障督察人员的休息权利 |
5.2.3 提供合理的培训学习机会 |
5.2.4 在职学历教育进修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
5.2.5 加快网上督察信息平台建设 |
5.3 自身建设层面的建议 |
5.3.1 了解自身特质和职业岗位选择 |
5.3.2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
5.3.3 拓展自我减压途径 |
5.3.4 形成自我职业认同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调查问卷 |
附录B: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我国警务督察效能研究 ——以G省警务督察工作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参与式观察法 |
1.4.3 个案访谈法 |
1.4.4 规范分析法 |
第二章 警务督察效能的理论依托 |
2.1 警务督察的本质属性 |
2.1.1 警务督察的概念界定 |
2.1.2 警务督察的基本特征 |
2.2 提升警务督察效能的机理 |
2.2.1 行政监督与效能 |
2.2.2 效能提升路径 |
第三章 G省警务督察工作现状考察 |
3.1 G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机构设置及职责规定 |
3.2 G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近年来工作情况 |
3.2.1 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地纠正警风维护形象 |
3.2.2 加强线索核查,维护公平正义和执法权威 |
3.2.3 重视科技强警,全面推进督察信息化建设 |
第四章 G省警务督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G省警务督察存在的问题 |
4.1.1 工作任务繁重 |
4.1.2 工作质量不高 |
4.1.3 机制建设不足 |
4.1.4 信息化建设应用发展不平衡 |
4.1.5 内部组织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
4.1.6 督察权力运用未受规范制约 |
4.2 G省警务督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4.2.1 督察机构的依附从属 |
4.2.2 督察职能的泛化弱化 |
4.2.3 内部管理的低效失序 |
4.2.4 协作机制的缺乏缺位 |
第五章 境外警察监督的管理模式和主要特点 |
5.1 部分国家和地区警务监督工作概述 |
5.1.1 英国 |
5.1.2 美国 |
5.1.3 法国 |
5.1.4 俄罗斯 |
5.1.5 日本 |
5.1.6 中国香港 |
5.2 部分国家和地区警务监督工作主要特点 |
5.2.1 监督工作独立化 |
5.2.2 监督主体治理化 |
5.2.3 监督功能综合化 |
5.2.4 监督程序严密化 |
5.2.5 监督手段科技化 |
5.2.6 监督目标效能化 |
第六章 提升警务督察工作效能的实现路径 |
6.1 加强法治建设,规范督察工作 |
6.1.1 提高依法监督能力 |
6.1.2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
6.2 强化督察独立,树立监督权威 |
6.2.1 强化组织独立性 |
6.2.2 增强业务独立性 |
6.3 建立协同共治,提升监督合力 |
6.3.1 强化内部协同 |
6.3.2 加强外部共治 |
6.4 建设“智慧督察”,创新监督方法 |
6.4.1 以网上督察为引擎,提升智能督察水平 |
6.4.2 健全信息研判机制,加强督察预警防范 |
6.5 聚焦督察主业,加强组织管理 |
6.5.1 加强队伍建设 |
6.5.2 健全管理机制 |
6.6 推动成果转化,确保督察效能 |
6.6.1 做好督察“后半篇文章” |
6.6.2 科学开展警务评议 |
6.6.3 完善警察退出制度 |
6.6.4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
6.6.5 确保督察建议落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域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河北省公安特警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概述 |
2.1 公安特警的概念界定 |
2.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公安特警职业的特殊性 |
2.3.1 急难险重任务多,危险性强 |
2.3.2 处警备勤状态紧,应急性强 |
2.3.3 职业技能要求高,专业性强 |
2.3.4 日常工作管理严,封闭性强 |
2.4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内容的范围划分 |
2.4.1 公安特警的思想政治素质 |
2.4.2 公安特警的核心价值观 |
2.4.3 公安特警的职业认同 |
2.4.4 公安特警的心理健康 |
2.5 加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2.5.1 有利于增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稳定性 |
2.5.2 有利于提高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综合素质 |
2.5.3 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战斗力 |
3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实证调研 |
3.1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河北省地缘的特殊性 |
3.1.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发展情况 |
3.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积极表现 |
3.2.1 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较高 |
3.2.2 注重业务学习,自我提升意识较强 |
3.2.3 敢于攻坚克难,牺牲奉献精神较强 |
3.2.4 严格履职尽责,纪律作风意识较强 |
3.3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消极表现 |
3.3.1 转岗交流意愿较强,职业认同感较低 |
3.3.2 产生畏难厌战情绪,心理焦虑感突出 |
3.3.3 经济生活需求较高,职业荣誉感降低 |
3.3.4 自我要求标准较低,拼搏精神不够高 |
3.4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方面的不足 |
3.4.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不足 |
3.4.3 河北省公安特警需求层次的特殊性 |
4 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对策 |
4.1 以人为本,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 |
4.1.1 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
4.1.2 拓宽公安业务学习方式,提升专业素质 |
4.1.3 科学制定警务训练模式,提升身体素质 |
4.1.4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文化素质 |
4.2 溯本求源,创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
4.2.1 加强特警政工队伍建设,实现管理专业化 |
4.2.2 强化思想状况预期研判,提高决策针对性 |
4.2.3 拓宽思政工作交流平台,实现载体多样性 |
4.3 因需施策,满足河北省公安特警不同层次需求 |
4.3.1 健全公安特警基础保障,满足生存需求 |
4.3.2 重视公安特警人身保障,满足安全需求 |
4.3.3 关注公安特警人际往来,满足社交需求 |
4.3.4 提高公安特警社会地位,满足尊重需求 |
4.3.5 完善公安特警成长机制,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关于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迁移理论下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1.1.1.2 加强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势在必行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2.1 概念界定 |
1.2.1.1 警察训练 |
1.2.1.2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 |
1.2.2 理论基础 |
1.2.2.1 共同要素理论 |
1.2.2.2 认知迁移理论 |
1.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1.1 国内关于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
1.3.1.2 国外关于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关于迁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分析法 |
1.4.2.2 比较分析法 |
1.4.2.3 专家访谈法 |
1.4.2.4 案例分析法 |
2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概述 |
2.1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产生与发展 |
2.1.1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产生 |
2.1.2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发展 |
2.2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
2.2.2 训练的针对性不强 |
2.2.3 训练方法单一 |
3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引入迁移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引入迁移理论的必要性 |
3.1.1 符合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训练需求 |
3.1.2 充实警察徒手制止技能的训练内容 |
3.2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引入迁移理论的可行性 |
3.2.1 整体训练法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的适用 |
3.2.2 情境训练法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中的适用 |
4 迁移理论下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
4.1 警察徒手制止技能常用训练模式简述 |
4.1.1 技能形成的四过程训练模式 |
4.1.2 费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训练模式 |
4.2 迁移理论对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模式的补充 |
4.2.1 需求分析是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的开端 |
4.2.2 应用是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的终极目标 |
4.2.3 评估是检验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实效性的关键 |
4.3 基于迁移理论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
5 迁移理论在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5.1 明确训练前期的需求分析 |
5.1.1 明确组织需求 |
5.1.2 明确岗位需求 |
5.1.3 明确个人需求 |
5.2 注重应用转化阶段的能力整合 |
5.2.1 加强及时判断能力训练 |
5.2.1.1 加强对相关法条的认知能力培养 |
5.2.1.2 强化危险感知能力训练 |
5.2.1.3 注重反应的准确性练习 |
5.2.2 注重情境训练 |
5.2.2.1 创设训练情境 |
5.2.2.2 实施角色演绎 |
5.2.2.3 重视情节编撰 |
5.2.3 强调徒手制止的程序性训练 |
5.3 强化训练后期的效果评估 |
5.3.1 强化反应层评估 |
5.3.2 强化学习层评估 |
5.3.3 强化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A 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基本认识 |
2.1 协同与协同机制 |
2.1.1 协同与协同理论 |
2.1.2 机制与协同机制 |
2.2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 |
2.2.1 腐败、反腐败与廉政 |
2.2.2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 |
2.3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 |
2.3.1 基本内涵 |
2.3.2 总体目标 |
2.3.3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协同反腐倡廉的论述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倡廉和协同合力的论述 |
3.1.2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协同建设的理论 |
3.2 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 |
3.2.1 教化修身协同共治 |
3.2.2 治国齐家同构共建 |
3.2.3 道德法律协同并剂 |
3.3 西方协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溯源 |
3.3.1 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 |
3.3.2 保障民主与建设法治 |
3.3.3 坚持正义与完善程序 |
4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基本要素与运行机理 |
4.1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基本要素 |
4.1.1 运行主体 |
4.1.2 实施载体 |
4.1.3 实施布局 |
4.1.4 实施策略 |
4.2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基本原则 |
4.2.1 政治原则:党的绝对领导 |
4.2.2 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 |
4.2.3 实践原则: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 |
4.3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运行机理 |
4.3.1 运行主体协同联动 |
4.3.2 实施载体协同运用 |
4.3.3 实施布局协同展开 |
4.3.4 实施策略协同推进 |
5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
5.1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历史回顾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5.1.3 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
5.1.4 十八大以来 |
5.2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运行现状 |
5.2.1 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 |
5.2.2 持续完善内部廉政监督 |
5.2.3 常态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
5.3 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5.3.1 运行主体:联动合力不足 |
5.3.2 实施载体:缺乏细化整合 |
5.3.3 实施布局:有待优化完善 |
5.3.4 实施策略:有待系统落实 |
6 完善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的战略 |
6.1 加强主体的协同联动 |
6.1.1 责任力量:深化“两个责任”建设 |
6.1.2 职能力量:内外部门协调配合 |
6.1.3 依靠力量:群众媒体共同促进 |
6.2 提升载体的协同运用 |
6.2.1 惩腐:减存量,遏增量 |
6.2.2 纪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
6.2.3 作风:正心正行,固本培元 |
6.3 促进布局的协同展开 |
6.3.1 “不敢腐”:惩处震慑机制建设 |
6.3.2 “不能腐”:监督制约机制建设 |
6.3.3 “不必腐”:激励保障机制建设 |
6.3.4 “不想腐”:廉洁自律机制建设 |
6.4 强化策略的协同实施 |
6.4.1 教育:育成文化与落地实践共生 |
6.4.2 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与注重实效 |
6.4.3 监督:整合力量,突出重点,提升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警务技能教学研究现状 |
1.3.1.2 实战化教学研究现状 |
1.3.1.3 警务实战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2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概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军事实战化理论 |
2.1.2 成人学习理论 |
2.1.3 训练迁移理论 |
2.2 警务技能概述 |
2.2.1 警务技能的概念 |
2.2.2 警务技能的形成 |
2.2.3 警务技能训练 |
2.3 实战化教学概述 |
2.3.1 实战化教学概念 |
2.3.2 实战化教学种类 |
2.3.2.1 融入实战化教学 |
2.3.2.2 模拟实战化教学 |
2.3.3 实战化教学效果 |
2.3.4 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 |
2.4 公安高等教育概述 |
2.4.1 公安院校 |
2.4.2 公安高等教育理论 |
2.4.3 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 |
3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数据搜集过程 |
3.1.2.1 确定调查对象 |
3.1.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3 数据信效度分析 |
3.1.3.1 信度分析 |
3.1.3.2 效度分析 |
3.2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问题审视 |
3.2.1 教学理念问题 |
3.2.1.1 重视程序而轻视细节 |
3.2.1.2 重视单警而轻视协同 |
3.2.1.3 重视技能而轻视体能 |
3.2.2 教学环境问题 |
3.2.2.1 实战化教学环境创建不到位 |
3.2.2.2 情况显示员实战效果存在不足 |
3.2.2.3 警务技能训练场地使用模式不合理 |
3.2.3 教学内容问题 |
3.2.3.1 危险识别与临战反应内容体现不足 |
3.2.3.2 教学内容实战对抗训练频率低、强度小 |
3.2.3.3 教学内容泛而不精,忽略培养专门技能 |
3.2.4 教学考评问题 |
3.2.4.1 实战化考评重视程度不足,有待继续完善 |
3.2.4.2 实战化考评方式运用较机械,缺乏特色 |
3.2.4.3 实战化考评蓝军建设较随意,效果难以保证 |
3.3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兜底制度不完善,顶层设计难以落地 |
3.3.2 院校远离基层一线,影响实战效果提升 |
3.3.3 执法免责制不健全,教学导向出现偏差 |
4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进行实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进行实战化教学的必要性 |
4.1.1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学现状 |
4.1.2 符合当前政策与形势对其提出的要求 |
4.1.2.1 全警实战大练兵等政策对警务技能能力的要求 |
4.1.2.2 严峻的执法形势对警务技能能力的要求 |
4.2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进行实战化教学的可行性 |
4.2.1 警务技能能力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必备能力之一 |
4.2.2 警务技能课程参与构建公安院校特色课程体系 |
4.2.3 警务技能课程研究依托于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发展 |
4.2.4 全警实战大练兵等对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学的要求 |
5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问题完善路径探析 |
5.1 教学理念方面 |
5.1.1 优化组织形式,程序与细节并举 |
5.1.2 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协同处置水平 |
5.1.3 提高重视程度,体能与技能并重 |
5.2 教学环境方面 |
5.2.1 多措并举,提升实战化教学环境水平 |
5.2.2 多点施策,提高情况显示员实战素质与能力 |
5.2.3 优化使用模式,组建运动社团或俱乐部 |
5.3 教学内容方面 |
5.3.1 着重掌握危险识别,提高临战反应水平 |
5.3.2 提高实战对抗占比,保证频率与强度 |
5.3.3 掌握一定特长技能,其次强调全面性 |
5.4 教学考评方面 |
5.4.1 单列实战考评环节,确保日常考评质量 |
5.4.2 以赛促练助力考核,力争落实常态实战 |
5.4.3 科学组建蓝军队伍,发挥好磨刀石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一、 基本信息方面 |
二、 教学理念方面 |
三、 教学环境方面 |
四、 教学内容方面 |
五、 教学考评方面 |
六、 开放性问题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对当前公安院校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D]. 刘义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戒毒基层民警激励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S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D]. 张志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4]铁路公安业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研究[D]. 李珍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5]甘肃省警务督察人员职业认同研究[D]. 文志民. 兰州大学, 2020(01)
- [6]我国警务督察效能研究 ——以G省警务督察工作为视角[D]. 黄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D]. 祝利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8]迁移理论下的警察徒手制止技能训练研究[D]. 李敬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9]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协同机制研究[D]. 王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10]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研究[D]. 刘冠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