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庆“背后的代价”

孙国庆“背后的代价”

一、孙国庆“代价的背后”(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余林蔓[2](2021)在《产后抑郁疾痛叙事研究 ——基于兰州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

徐学峰[3](2021)在《数据驱动的参数自校正建模及其在SZorb装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邹婉侬[4](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农业生物技术被称作为未来农业革命性技术,作为常规育种技术的重要补充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被农业大国作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制胜种业市场的新武器。专利信息分析是对专利文献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专利竞争情报,可对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各种发展趋势、竞争态势进行综合了解,为行业、地区及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带来有价值的参考。基于此,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和竞争情报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明确世界与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指数等分析指标,综合测算世界各国种业综合竞争指数,明晰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通过专利数据统计分析,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并运用专利组合分析等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测算主要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综合竞争地位,对各国目标市场及技术领域布局进行诊断分析;针对热点竞争领域进行专利信息分析,重点梳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发展路线,剖析其专利布局与竞争态势;再从下游对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情况及竞争态势进行阐述,针对基因编辑具体产品从下游产品推出上游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最后对相关问题与结论进行讨论,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展望。本文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当前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9位,我国种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化研发导向及海外市场的投入是制约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也体现出未来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2)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态势及竞争格局分析结果来看,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主要以美国、中国、日本为主,总体呈显着增长的态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已挤入世界前列,发展态势迅猛,但仍为专利技术的输入国。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单位以科研院校为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全球性专利布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3)从热点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竞争态势分析结果来看,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我国受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作为新兴热点领域,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原始专利均在美国,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但专利整体质量和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研发最终成果还停留在模式作物创制,没有有机整合形成完整化的产业技术体系。

叶韵娴[5](2020)在《小组工作在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实务探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软硬件及其功能的快速发展,手机游戏(简称手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相关研究发现,手游以碎片化的方式侵占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有成瘾症状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开展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时间管理倾向三维模型和有效时间管理的五个步骤,设计了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小组工作方案。通过六节小组活动,帮助组员在互动学习中改善其时间管理倾向。首先,本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手游成瘾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和需求,设计了小组工作方案。其次,采用《中文手游成瘾倾向问卷》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自愿报名参加小组的手游成瘾学生进行施测,根据测量结果,筛选出手游成瘾倾向程度较高、时间管理倾向较低的大学生作为小组成员,以保证其同质性。接着,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小组工作,主要包括“澄清价值观”、“设定目标”、“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表”、“立即行动,积极应对”、“自我检验,持续改善”、“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六节主题小组。最后,使用小组内前后测问卷、小组过程观察记录表等对小组工作进行过程评估,使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小组评鉴表进行结果评估。研究发现,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结合时间管理倾向三维模型和有效时间管理的五个步骤设计的小组工作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此外,本研究在分析本次小组工作不足之处(如未设置对照组及小组活动内容缺乏趣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研究建议,即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选择并贯彻使用恰当可行性的指导理论、设计合理有效的小组工作方案、完善社会工作评估的体系。

王灏博[6](2020)在《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文中提出在当下高速发展、且已具有相当行业规模与消费市场规模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中,流行音乐编曲创作者及其创作行为的重要性愈加受到产业内与社会各界群体的肯定,其艺术价值也愈发受到关注。但与日益增长的关注度与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流行音乐编曲却在当下面临着来自宏观行业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以及历史遗留三个层面中种种对其职业发展带来阻滞性影响,进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营销环境分析与史学分析的研究视野,力图系统地论述、分析我国流行音乐编曲在宏观行业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与历史遗留层面中面临的阻碍其职业发展的问题,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以此为基础,尝试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提出宏观层面的发展建议与个体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策。全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流行音乐编曲的价值内涵,界定其准确概念,并论述其两种主要艺术特征。第二章以历史研究为视点,论述我国流行音乐编曲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具体过程、特征,以及其间遗留的历史问题。第三章以营销环境分析作为研究视点,分别就中国流行音乐编曲在宏观行业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表现、特征、成因与影响进行梳理、分析。第四章就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状况的个体优势、劣势以及宏观行业的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第五章以SWOT分析的结果为依据,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问题提出宏观层面的建议与个体层面的具体发展对策。

李思堃[7](2016)在《动、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隧道工程大规模建设,隧道病害问题也日益加剧,其中隧道衬砌结构背后存在空洞是隧道较为常见的病害。衬砌背后空洞的出现会导致衬砌结构内力和周边围岩应力的明显改变,威胁隧道的正常运营。因此,开展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病害对于隧道结构安全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衬砌背后存在空洞的隧道结构分别在静载和动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通过计算隧道结构的安全系数研究空洞病害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现有国内外对于衬砌背后空洞病害的研究现状,总结隧道空洞产生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施工因素、设计因素和运营因素三方面。同时,分析现有隧道震害研究成果,确定本文动力问题研究的边界条件和本构模型。(2)对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存在空洞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调取隧道结构各典型位置的计算数据,对比无空洞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空洞对于隧道结构衬砌内力、安全系数以及周边围岩应力、应变的一系列影响。经分析可知,空洞因素对于衬砌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空洞范围附近,该范围内衬砌结构内力发生突变,结构承载力和结构安全系数明显下降,同时空洞范围内的周边围岩产生新的塑性区,对结构安全性极为不利。(3)在静载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动载作用下衬砌背后存在空洞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合无空洞模型的动力计算结果和空洞模型的静力计算结果,通过对比衬砌结构的内力和安全系数,计算分析得出动力因素和空洞因素对于隧道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程度。经分析可知,动载作用下空洞因素对于衬砌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同样集中在空洞范围附近,由于空洞的出现使该范围内衬砌结构的弯矩急剧增加,结构承载力和安全系数降低;同时综合动、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存在空洞和无空洞模型计算结果可知,地震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空洞因素对于衬砌结构安全性的破坏作用。

周占武[8](2015)在《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96年《实话实说》起,谈话节目开始活跃于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喧嚣一时到纷纷关停、此生彼亡再到平淡无奇、苦苦坚守的过程。整体来说,《实话实说》为电视谈话节目树立了样板,但也成为谈话节目无法超越的“经典”。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演变,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产生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没有对概念做细致、严谨的界定,特别是没有对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大部分研究概念混乱、所指模糊、各说各话。概念的混乱对电视业务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十分不利。本文更多着眼于电视业务,坚持问题导向,即从电视谈话节目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作出分析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列举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切入,明确了谈话节目与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内容和形式作为标准,划分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从内容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四类: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社教类电视谈话节目、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和服务类电视谈话节目;从形式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座谈式谈话节目和辩论式谈话节目两类。本文重点研究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作为内地最有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属于半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因此,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论述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和脱口秀(Talk show)不是相等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在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占整个西方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为什么电视谈话节目有如此地位?因为它更接近电视的本质。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为什么遭遇瓶颈?尝试提出了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好看与否的四个标准: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第三到第六章聚焦于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几大元素:话题、主持人、嘉宾、谈话现场和后期剪辑包装。话题方面,当前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话题偏软、新闻性缺失等问题,主题先行也是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不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它无异于电视的“自杀性”行为。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称作主持人节目。当前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还普遍存在只当“传声筒”,浅表性介入,发现能力、表达能力不足,个性和魅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主持人选拔机制的创新以及电视机构领导层观念的转变。谁来谈并且谈得好,这是电视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谈话节目也是嘉宾节目。当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嘉宾构成单一、代表性不足以及嘉宾资源结构性匮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嘉宾困境的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和路径。现场空间及布置、现场观众、道具、大屏幕、连线电话,现场乐队等共同构成谈话节目的现场。这些元素哪些属于必备元素,哪些属于非必备元素?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文章都试图给出回答。后期剪辑包装是电视谈话节目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它解决的是视觉和收看效果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同样给谈话节目带来损害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因此,这个环节同样不能忽视。调整顺序、断章取义、过度包装等等都不可取。综观2002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乏善可陈,另一方面仅存的一部分节目生存艰难、平淡无奇。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真正的标杆出现在凤凰卫视,因此,研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能不甚至要浓墨重彩地提及凤凰卫视的几档节目。《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颁奖授予《一虎一席谈》“现场PK类”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锵锵三人行》获得了“清谈类栏目”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现场PK类”和“清谈类”分别对应的是辩论式谈话节目和座谈式谈话节目。凤凰卫视以上两档谈话节目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中国大陆,这两档节目也是公认的标杆,一说到辩论,人们自然会想到和提到《一虎一席谈》;一说到座谈(或者聊天),《锵锵三人行》也是有口皆碑。鉴于此,笔者在论述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两个栏目。

曹桦[9](2015)在《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文中认为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展演变内在的逻辑。本文的结论认为,三十多年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和审美流变,可以作为我们观察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并从中窥探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变迁的镜像: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人文精神一度重新唤起,有着对于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和叩问,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流行歌曲也出现浮夸、恶俗等价值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表现出本土化的人文精神,加重人文精神的分量,使失重的人文精神回复到它应有的位置。

邵吟筠[10](2013)在《载歌载舞的意味—歌舞电影的美学分析》文中提出歌舞片看似与动作片、爱情片、科幻片、喜剧片等那样,属于一种“类型”影片,但却有着与上述片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它以某种意义上的“自律”化形式和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融合为起点,建构起一种独特的审美品质。它赋予形式美以合乎逻辑的“人化”意义,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比现实拥有更多梦想空间和更纯粹的审美领域。在叙事与歌舞段落的转换之间,优秀的歌舞片大都能消融看似坚硬的现实需求,通过叙事与抒情、现实与非现实的双重融合与多线推进,让自己踏上通往“超现实”的艺术追求之旅;在肯定具体的人文价值观念的同时努力建立一种道德准则的理想典范,并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对峙在歌舞叙事中的逐步消失,来宣扬真、善、美的价值和“大美学”视野中的人文关怀。具体而言,歌舞电影通过一种来自于音乐语言与身体表述的创造性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张扬,重点表达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着的、能够被感知的生命欲求。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音乐与舞蹈真正还原于人文教育领域,它用歌舞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忘却了时间与空间的、自发且独立的梦想领域,使个体生命获得澄明的感受。它既能带来马斯洛般的某种诗一般的、神秘的狂喜,也能带来伽达默尔所描绘的那种让人震撼的亲切,它让人获得的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从而让我们在肯定世俗人生的基本价值的同时,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性;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可能生活”的生命境界,让观众在一种审美净化中更好地投入生活。自其诞生以来,歌舞电影带给人们的这种“欢乐”和“梦想”是所有喜爱它的观众所不能忘怀的,它所彰显的“自由”与“生命本位”亦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本文将站在“大美学”研究的立场来分析歌舞电影的表现形式、叙事策略及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歌舞电影,去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中伴随着技术更新而呈现的歌舞与经济、歌舞与政治、歌舞与世俗的关系,寻求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牵制因素,同时以期能够“审美地”分析歌舞电影的艺术特征及存在意义。

二、孙国庆“代价的背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国庆“代价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专利信息挖掘分析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生物技术相关概念
        2.1.2 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的基本内容
    2.2 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竞争情报理论
第三章 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3.1 全球种业发展格局
        3.1.1 世界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1.2 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主要国家种业竞争力分析
        3.2.1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3.2.2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取与优化
        3.2.3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第四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
    4.1 基于专利数据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分析
        4.1.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4.1.2 申请趋势分析
        4.1.3 申请地区分析
        4.1.4 申请人分析
    4.2 基于其他研发成果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分析
        4.2.1 论文成果
        4.2.2 植物新品种保护
    4.3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热点
        4.3.1 重点研发领域分析
        4.3.2 重点应用领域分析
第五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竞争格局分析
    5.1 综合竞争地位分析
        5.1.1 指标选取与统计
        5.1.2 主要指标分析
    5.2 主要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专利布局分析
        5.2.1 PCT及三方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5.2.2 主要国家技术流向比
    5.3 主要领域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第六章 农业生物技术热点领域竞争态势分析
    6.1 转基因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6.1.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6.1.2 各国研发能力及主要受理地区分析
        6.1.3 主要申请机构竞争能力分析
    6.2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进展
        6.2.1 锌指核酸酶技术
        6.2.2 TALEN技术
        6.2.3 CRISPR技术
    6.3 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专利布局与的竞争态势
        6.3.1 区域布局分析
        6.3.2 主要专利权人分析
第七章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及竞争态势分析
    7.1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分析
    7.2 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和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7.2.1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现状
        7.2.2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性状
        7.2.3 基因编辑作物的知识产权分析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竞争实力
        8.2.2 强化知识产权布局
        8.2.3 加强原始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小组工作在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实务探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手游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2、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改善方法
        3、研究述评与问题的提出
    (四)研究目标
        1、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
        2、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提供借鉴
    (五)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创新
        1、研究对象有拓展
        2、研究内容有突破
        3、研究视角有扩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手游成瘾及其相关概念
        2、时间管理倾向
        3、小组工作
    (二)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三、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小组的介入过程
    (一)小组筹备期:收集资料,聚焦问题
        1、大学生手游成瘾倾向与时间管理倾向的需求调研
        2、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3、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小组的方案设计
    (二)小组形成期:知己知彼,建立关系
        第一节 小组澄清价值观
    (三)小组转折期:学习知识,形成小组动力
        1、第二节小组设定目标
        2、第三节小组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表
    (四)小组成熟期:内化知识,重建认知
        1、第四节小组立即行动,积极应对
        2、第五节小组自我检验,持续改善
    (五)小组结束期:善用知识,增强信心
        第六节 小组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四、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小组的总体评估
    (一)小组过程评估
        1、时间价值认知的转变
        2、目标设置技能的习得
        3、优先级和计划性的提高
        4、时间管理行动力的增强
        5、时间管理反馈性的提高
        6、时间管理效能的强化
    (二)小组结果评估
        1、时间管理行为的改变
        2、时间管理倾向的改善
五、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的有效性分析
        1、小组全过程贯彻指导理论
        2、小组方案设计合理有效
        3、小组评估体系得当
    (二)本研究的不足
        1、未设置对照组
        2、小组活动内容缺乏趣味性
    (三)研究建议
        1、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
        2、选择并贯彻使用恰当可行的指导理论
        3、设计合理有效的小组工作方案
        4、完善社会工作评估的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手游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问卷
    附录4 各节小组内前后测问卷
    附录5 小组执行过程情况评估表
    附录6 小组评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流行音乐编曲的概念界定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的概念界定
        一、国内对流行音乐编曲的认知误区
        二、流行音乐编曲概念的来源
        三、流行音乐编曲的价值内涵
        (一)早期作为流行音乐“加工工序”的流行音乐编曲
        (二)当下作为艺术创作步骤的流行音乐编曲
        四、流行音乐编曲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的艺术特征
        一、流行音乐编曲是具备创造性与独创性的创作行为
        二、流行音乐编曲是极具复杂性的创作步骤
第二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初步探索(1978-1985)
        一、从搁浅到复苏的中国流行音乐
        二、“分工创作”的开始
        三、“变质”的配器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发展阶段(1985-2000)
        一、平行的“轨道”:广州流行音乐与“扒带”
        二、流行音乐逐步得到认可趋势下的编曲
        三、市场化浪潮掀起,编曲成为行业惯例
第三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问题
        一、行业宏观环境中的问题
        (一)编曲相关的法律制度尚待建设
        (二)编曲市场制度尚不完善,资源配置失衡
        (三)编曲人才与技能培训良莠不齐
        (四)编曲的社会感知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行业微观环境中的问题
        (一)营销中介、集中交易平台的缺位
        (二)行业性组织、协会数量与影响力有限
        (三)来自人工智能作曲编曲的威胁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微观个体问题
        一、收入的问题
        (一)群体内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较大
        (二)不稳定的收入周期
        (三)投入回报比的失衡
        (四)收入渠道的单一
        二、创作的问题
        (一)编曲创作能力不足,同质化编曲成趋势
        (二)硬件与软件购买成本居高不下
        (三)顾客、受众与艺术表达的“三重夹击”
        三、职业素养的问题
第四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第一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个体自身优势(S)
        一、创作能力的优势
        二、音乐素养的优势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个体自身劣势(W)
        一、同质化与套路化的僵化创作理念
        二、个人力量难以对抗巨大工作压力与激烈市场竞争
        三、职业身份认知、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意识的不足
    第三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机会(O)
        一、宏观行业的政治机会
        二、宏观行业的经济机会
        三、宏观行业的社会文化机会
        四、宏观行业的技术机会
    第四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威胁(T)
        一、宏观行业的政治、法律制度威胁
        二、宏观行业的经济威胁
        三、宏观行业的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威胁
        四、宏观行业的技术威胁
第五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宏观行业层面的建议
        一、完善并推进流行音乐编曲相关法律、政策的建设与制定
        二、推进流行音乐编曲市场制度、规范与要素的完善
        三、提升编曲人才与技能培训的整体水平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个体自身层面的职业发展对策
        一、以团队作业的模式替代“单打独斗”
        二、夯实核心优势,认清“创作者”的身份
        三、积极借助互联网与新音乐类型的机会突围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7)动、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衬砌背后存在空洞研究现状
        1.2.2 隧道及地下结构震动荷载研究综述
        1.2.3 隧道安全性研究方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2、衬砌背后空洞病害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2.1 空洞病害特点
        2.1.1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产生原因
        2.1.2 空洞引起的病害
    2.2 地震动力学基础
        2.2.1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2.2 动力边界条件
        2.2.3 动力本构模型
    2.3 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3.1 概论
    3.2 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模型和参数
        3.2.1 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的计算参数
        3.2.2 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
    3.3 拱顶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
        3.3.1 拱顶空洞模型的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3.3.2 拱顶空洞模型的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3.3.3 拱顶空洞模型的周边围岩应力分析
        3.3.4 拱顶空洞模型的周边围岩应变分析
    3.4 拱肩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
        3.4.1 拱肩空洞模型的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3.4.2 拱肩空洞模型的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3.4.3 拱肩空洞模型的周边围岩应力分析
        3.4.4 拱肩空洞模型的周边围岩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动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4.1 概论
    4.2 动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模型和参数
        4.2.1 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的模型参数
        4.2.2 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的荷载参数
    4.3 动载作用下无空洞模型的数值模拟
        4.3.1 动载无空洞模型拱顶处计算分析
        4.3.2 动载无空洞模型拱肩处计算分析
        4.3.3 动载无空洞模型边墙处计算分析
        4.3.4 动载无空洞模型拱脚处计算分析
        4.3.5 动载无空洞模型最大正、负向加速度时计算分析
    4.4 动载作用下拱顶空洞模型的数值模拟
        4.4.1 动载拱顶空洞模型拱顶计算分析
        4.4.2 动载拱顶空洞模型拱肩计算分析
        4.4.3 动载拱顶空洞模型边墙计算分析
        4.4.4 动载拱顶空洞模型拱脚计算分析
        4.4.5 动载拱顶空洞模型最大正、负向加速度时计算分析
    4.5 动载作用下拱肩空洞模型的数值模拟
        4.5.1 动载拱肩空洞模型拱顶计算分析
        4.5.2 动载拱肩空洞模型拱扁计算分析
        4.5.3 动载拱肩空洞模型边墙计算分析
        4.5.4 动载拱肩空洞模型拱脚计算分析
        4.5.5 动载拱肩空洞模型最大正、负向加速度时计算分析
    4.6 动静载下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以及境内外比较的研究
        二、关于电视谈话节目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三、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的研究
        四、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题、嘉宾等各元素的研究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思考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要件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元素
        四、电视谈话节目与脱口秀(Talk show)之辨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第二节 谈话节目体现电视本质的回归
        一、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的本质
        二、谈话节目困境与突围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应有品质
        一、反思《实话实说》
        二、新闻类谈话节目的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第三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偏离和纠正
    第一节 走偏的话题
        一、话题雷同
        二、话题摇摆
    第二节 主题先行对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危害
        一、何谓“主题先行”
        二、主题先行的危害
        三、民生话题主题先行的泛滥
    第三节 轻松背后的严肃——《锵锵三人行》的启示
        一、轻松的外表 严肃的内里
        二、栏目定位与话题选取
        三、轻松和严肃的统一
第四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灵魂作用的发挥
    第一节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节目
        一、谈话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二、Anchor、Host与News reader
    第二节 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
        一、主持人的发现能力
        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
        三、主持人的个性和魅力
    第三节 主持人与谈话场
        一、真诚平等的谈话场
        二、轻松活泼的谈话场
        三、讲导向的谈话场
第五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什么样的嘉宾
        一、嘉宾类别与嘉宾结构
        二、嘉宾的代表性
    第二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及对策
        一、何谓嘉宾困境
        二、如何破解嘉宾困境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与专家公信力
        一、“专家”、“公知”污名化
        二、“专家”、“公知”因何被污名
        三、怀疑权威又离不开权威的悖论
第六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和后期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节 谈话现场各元素作用的最大化
        一、场地空间布置与谈话氛围的营造
        二、现场观众不是旁观者
        三、道具为谈话服务
    第二节 后期剪辑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一、后期剪辑的原则
        二、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载歌载舞的意味—歌舞电影的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不被理解的歌舞电影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2 理想与自律: 歌舞电影的审美维度
    2.1 娱乐与审美乌托邦: 歌舞电影的艺术特色
        2.1.1 娱乐的意义
        2.1.2 审美乌托邦的价值
        2.1.3 歌舞达欢的意义
    2.2 自律与他律: 歌舞电影中的艺术融合
        2.2.1 彼此独立的舞蹈与音乐
        2.2.2 相辅相成的音乐与舞蹈
    2.3 纯粹与超越: 歌舞电影的形式与内涵
        2.3.1 浪漫爱情的至纯至美
        2.3.2 超越和否定的至坚至善
        2.3.3 生命本位的至诚至真
3 歌舞与经济: 美国语境的歌舞电影
    3.1 作为商品的好莱坞歌舞片
        3.1.1 服务于商业目的的美学实践
        3.1.2 平民化的歌舞盛宴
        3.1.3 “预算就是美学”的运营模式
    3.2 作为一种“态度”的歌舞表达
        3.2.1 提供思考的歌舞叙事
        3.2.2 营造共同意识的歌舞叙事
    3.3 美国歌舞叙事的传承与开拓
        3.3.1 从歌舞杂耍到爱情仪式
        3.3.2 宽屏幕中的百老汇
        3.3.3 后经典时期的多元叙事
    本章小结
4 歌舞与世俗: 印度语境的歌舞电影
    4.1 歌舞作为印度的表达方式
        4.1.1 歌舞电影与印度传统文化
        4.1.2 印度歌舞叙事的由来及衍变
    4.2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的存在意义
        4.2.1 歌舞: 印度电影的天然屏障
        4.2.2 歌舞: 印度女性的抗争意识
        4.2.3 歌舞: 印度世界的“成人童话”
    4.3 印度歌舞片的传承与开拓
        4.3.1 古典戏剧美学的延续
        4.3.2 技术时代的民族性探索
        4.3.3 文化扩张中的主动借鉴
    本章小结
5 歌舞与政治: 中国语境的歌舞电影
    5.1 中国式歌舞叙事的诞生及衍变
        5.1.1 新兴电影运动下的歌舞叙事
        5.1.2 艺术服务政治时的歌舞叙事
        5.1.3 逐步复苏的歌舞叙事
    5.2 中国歌舞电影的政治经济说
        5.2.1 被操控的歌舞表述
        5.2.2 被建构的歌舞秩序
        5.2.3 经济碾轮下的歌舞叙事
    5.3 中国歌舞电影的好莱坞影子
        5.3.1 反观的好莱坞
        5.3.2 殊途同归的好莱坞
        5.3.3 如影随形的好莱坞
    本章小结
6 感知与体验: 歌舞电影的身体叙事
    6.1 歌舞表达中身体的形而上意义
        6.1.1 观看到的身体
        6.1.2 表演中的身体
        6.1.3 观看中的身体
    6.2 歌舞表达中身体的符号性显现
        6.2.1 歌舞元素的符号特性
        6.2.2 影像符号的独特显现
        6.2.3 歌舞影像符号的另类表达
    6.3 歌舞电影的叙事机制
        6.3.1 歌舞叙事的策略
        6.3.2 叙事主题: 母题与大团圆结局
    本章小结
7 自由与回归: 歌舞电影的审美教育意义
    7.1 光影中的青春
        7.1.1 理想的青春
        7.1.2 崇拜的青春
        7.1.3 反叛的青春
    7.2 “典型”与“非典型”: 歌舞元素的不同表意
        7.2.1 “典型”歌舞元素的意义
        7.2.2 “非典型”歌舞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影片目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四、孙国庆“代价的背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产后抑郁疾痛叙事研究 ——基于兰州的田野调查[D]. 余林蔓. 兰州大学, 2021
  • [3]数据驱动的参数自校正建模及其在SZorb装置中的应用[D]. 徐学峰.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D]. 邹婉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小组工作在改善手游成瘾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实务探究 ——以S大学为例[D]. 叶韵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D]. 王灏博.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7]动、静载作用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D]. 李思堃.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8]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 周占武. 暨南大学, 2015(03)
  • [9]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D]. 曹桦. 暨南大学, 2015(06)
  • [10]载歌载舞的意味—歌舞电影的美学分析[D]. 邵吟筠. 浙江大学, 2013(03)

标签:;  ;  ;  

孙国庆“背后的代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