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窑洞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马健伟[1](2021)在《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其中,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黄土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生土建筑形式,不但历史悠久,且冬暖夏凉,居住适宜,现在仍是黄土高原上农村居民住房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由于黄土窑洞建造历史一般都比较久远,且长期遭受风化侵蚀与窑顶渗水受潮及干燥的反复作用,及植物根系、黄土节理、冻融作用等的长期作用,使得黄土窑洞经常出现裂缝、渗水、冒顶、滑塌等形式多样的病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窑毁人亡”,黄土窑洞的安全性以及修缮保护是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山西省境内黄土窑洞分布十分广泛,且多历史久远,年久失修,病害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针对山西省境内黄土窑洞的分布和破坏现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的方式,归纳总结了山西省黄土窑洞的类型,分析了山西省黄土窑洞的分布特征及黄土窑洞的典型破坏类型;通过对山西省不同地区黄土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山西省不同窑洞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靠崖窑洞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单孔靠崖窑洞和双孔靠崖窑洞,通过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黄土窑洞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分析了黄土窑洞的破坏机理。最后,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总结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对黄土窑洞的加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以山西省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及人文历史等为依据,将山西省窑洞的分布区域划分为五个分区,即晋西窑洞、晋北窑洞、晋中窑洞、晋南窑洞和晋东南窑洞。基于地形地貌、窑洞建造方式及施工方法的不同,山西省范围内常见的窑洞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2)通过实地调研,将山西省黄土窑洞破坏类型归纳总结为窑脸剥落和窑体裂缝、渗水、冒顶、滑塌五大类。窑体裂缝在外界产生的较大应力作用下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交叉裂缝;窑洞冒顶根据发生冒顶的部位和冒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窑脸冒顶和拱圈冒顶;窑洞滑塌根据滑塌范围及程度又可分为局部滑塌和整体滑塌。影响黄土窑洞破坏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抵抗的气候、地质因素、黄土的节理发育、外来水源的渗流、虫洞鼠洞等动物的破坏、植物根系的作用等,以及覆土偏薄、窑腿宽度不足、窑拱比例失衡等结构问题。(3)通过ABAQUS软件分别建立单孔和双孔靠崖窑洞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单孔靠崖窑洞的应力及位移的对称性很好,所选测点的应力及位移变化几乎完全关于窑脸中轴线对称,其变形最大,最薄弱的地方在于窑洞拱顶,因此,在对窑洞进行加固的时候,尤其要对拱顶进行较坚实可靠的加固;双孔靠崖窑洞中的两孔窑洞的应力和位移变化基本关于窑腿对称,窑洞拱顶及窑腿部位应力及变形较大,最容易发生变形开裂,从而导致窑洞的破坏。(4)窑脸长期在雨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易发生局部掉块和坍塌病害,窑脸侵蚀风化严重或局部出现坍塌时,可采用砖(石)砌筑法和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法;窑洞窑体的病害包括裂缝、渗水、冒顶等,对窑体的加固建议采用填塞抹面法,内支撑法和衬券法,并给出了加固设计图及相应的技术参数。本文对山西省黄土窑洞现状所做调查与研究,对于保护和开发窑洞、保障住房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肖云飞[2](2020)在《白鹿塬西南侧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长安区四坡村黄土边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白鹿塬西南侧长安区鸣犊街道四坡村废弃黄土窑洞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废弃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总结废弃窑洞破坏的模式;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黄土和古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窑洞在正常居住、窑洞废弃等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与土体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借助迈达斯(MADIS GTS NX)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窑洞状态下窑洞边坡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而揭示了废弃黄土窑洞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得出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地貌类型为黄土台塬,坡面形态为阶梯形。窑洞破坏类型包括:裂缝、窑洞冒顶和窑洞崩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物质组成、水文、人类活动和降雨。研究区破坏模式可以分为窑洞冒顶破坏和窑洞崩塌破坏。(2)通过对研究区土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总结Q2eol黄土和古土壤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直剪实验对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和土体力学性质的研究得到:随着含水量的增加,Q2eol黄土和古土壤的粘聚力c随含水量ω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呈指数函数关系;内摩擦角φ随含水量ω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3)采用强度折减法(SRM法)对窑洞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其中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较正常居住窑洞明显降低。(4)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窑洞周围土体最大竖向位移值出现在窑洞拱顶;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两窑洞相邻的窑洞立壁中点处;窑洞拱顶、底部和立壁处应力较大,非圆滑转角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塑性区最先出现在两窑洞相邻的直臂中点附近,且两窑洞间区域土体的等效塑性应变值显着大于其他区域土体。随着窑洞状态的变化即坡体含水量的不断增加,各应力、应变值不断增大,且各塑性应变区有向坡顶和坡体内部扩展的趋势,黄土窑洞边坡发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增大。(5)分析总结不同状态窑洞边坡的MADIS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破坏机理为:随着窑洞废弃,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导致土体力学性质的降低,局部临空面土体发生失稳掉落,随着降雨等因素的作用,土体力学性质进一步降低,窑洞拱形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窑洞所在边坡发生崩塌等整体失稳破坏。(6)借鉴已有的废弃黄土窑洞边坡防治措施,结合研究区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破坏机理对废弃黄土窑洞边坡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治理前后边坡进行对比分析。
李鹏[3](2019)在《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认为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内陆地区,其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建筑结构形式、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的乡村建筑多为传统窑洞和低多层建筑,且建筑病害、灾害时有发生。针对此类建筑工程病害,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对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的分类、安全鉴定、致灾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开展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的现场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将乡村病害建筑分为窑洞建筑、低层建筑(1-2层)和多层建筑(3-6层)三类,考虑建设程序、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地基条件、水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了三类不同建筑病害的主要致灾因素与机理,揭示了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在降雨作用下引起土体强度劣化,致使窑洞类建筑的洞身整体变形或损坏;由于填土地基或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致使非窑洞类房屋产生裂缝而影响安全居住。结合工程实例,对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建筑类型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建筑选址、场地防排水、使用防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措施;基于不同致灾因素下结构性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且行之有效的病害处理措施,诸如土窑洞防水防潮、室内盲沟排水,室外改性土地面等一系列修缮技术措施;提出了生土窑洞的危险性鉴定方法。
黄迪,章浩天,黄涛胜,林磊,刘高[4](2019)在《基于Midas的窑洞滑坡诱发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窑洞滑坡是黄土地区一种特有的滑坡灾害形式。本文针对窑洞保护和滑坡防治的需求,结合具体窑洞滑坡实例,开展窑洞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通过野外资料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三维模型演示窑洞滑坡演化过程,利用Midas/GTS软件对窑洞滑坡进行施工阶段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总结了窑洞滑坡四个变形破坏阶段以及此类滑坡特征,提出了窑洞滑坡相互作用力学模式,达到保护窑洞防治滑坡的目的。
张帅[5](2019)在《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破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窑洞是华夏先民智慧与黄土环境共同孕育的产物,是黄土地区的独特景观。黄土窑洞的失稳破坏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制约了窑洞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然而,目前对黄土窑洞的稳定与破坏机制探讨不足。本文以农灌区黄土窑洞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搜集、调查走访、无人机航测、取样试验与模型模拟等方法,以期初步揭示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变形破坏综合响应规律与破坏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黄土窑洞破坏的“三类八型”划分方案,主要包括窑脸破坏(冲刷冲蚀型、落土掉块型、崩塌错落型)、洞壁破坏(张拉龟裂型、剥落碎落型)和洞身破坏(局部冒顶型、渗水涌水型、覆土坍塌型)。(2)进行了窑洞灌溉模拟试验,监测了灌溉过程中黄土窑洞洞顶压力、侧壁压力、洞顶位移与窑脸位移矢量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窑洞侧壁压力与窑脸位移矢量场未因灌溉发生显着变化。洞顶压力随灌溉进行表现为“波动增大—稳定波动—骤然降低—波动增大—稳定波动”的准周期变化规律。洞顶沉降量变化过程分为“间断性蠕变增加—持续性蠕变增加—瞬间激增”三个阶段。(3)探讨了窑洞覆土类型与窑洞破坏的关系,提出了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三种破坏模式,即“裂隙扩张渗透破坏模式”、“水蚀风化龟裂破坏模式”和“结构面软化垮塌破坏模式”。同时,将黄土窑洞渗水坍塌演化全过程归纳为“窑洞黄土软化变形—窑洞局部渗水—渗水区扩张—窑洞局部涌水—涌水点增加—洞壁土体剥落碎落—窑洞突水破坏—窑洞失稳坍塌”。
李康[6](2019)在《黄土窑洞围岩分级与选址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黄土窑洞建筑是黄土高原上历史悠久的民用建筑,曾经被社会学家誉为“住宿文明的源头”,有着非常强烈的地域特色,黄土窑洞能够充分的节约土地,造价低廉,对于陕北地区缓和土地资源紧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缺乏黄土窑洞选址、建造和支护等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黄土窑洞本身的病害较多,安全性不易保证。本文以靠崖式黄土窑洞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陕北地区黄土窑洞建筑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黄土窑洞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黄土窑洞建筑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黄土窑洞的安全与稳定与其内在因素——黄土窑洞围岩条件和外在因素——黄土窑洞所在边坡的基本特征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直接相关。选取陕北地区黄土窑洞的土质参数和结构尺寸,利用迈达斯(MIDAS/GT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黄土窑洞围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特征,进而分析了黄土地层、含水量、节理等因素对黄土窑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综合赋分的方法对黄土窑洞围岩进行了分级。在黄土窑洞围岩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坡高、坡角条件下黄土窑洞主要部位应力位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选取黄土窑洞围岩等级、黄土窑洞所在边坡的几何特征及地质灾害危险性等安全因素与日照、水资源、交通、贸易、植被覆盖等宜居类因素进行综合赋分,建立了黄土窑洞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通过对陕北地区黄土窑洞防护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的系统调研,提出了针对不同黄土窑洞围岩等级的加固措施,同时,黄土窑洞防护措施应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各防护措施应相互配合使用。
李康,倪万魁,刘魁,赵阳[7](2018)在《黄土窑洞在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实地调查和模拟黄土窑洞在不同黄土含水率条件下各主要部位应力与位移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窑洞的敏感部位及其变形破坏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黄土窑洞的变形发展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得出黄土窑洞抗力主要来源于黄土自身结构和窑洞拱形结构提供的抗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过验证的经济可行的防护措施。
张坤[8](2018)在《临潼区“向山要地”负效应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向山要地”是解决山区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常采用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一种途径,然而,这种途径很难避免其“负效应”的发生。这里,以山区城镇临潼区为例,基于历史的观点,分析其“向山要地”方式及“负效应”,并结合典型案例,借助于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向山要地”的负效应机理。获得主要结论包括:(1)基于山区城镇临潼区历史的、系统的分析,认为其“向山要地”的方式有四类,分别是挖(坡)脚建房、凿山建窑洞、劈山开路、平顶建房。这些“向山要地”方式的负效应主要包括崩塌灾害、滑坡灾害等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植被损伤等。(2)提出了挖(坡)脚建房负效应机理概念模型:“蠕动变形→匀速变形→急剧变形→不均匀变形→剧变后稳定”。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3)提出了凿山建窑洞负效应机理概念模型:“边坡应力调整→窑洞侧墙应力集中→窑洞顶部土体破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最后,初步探讨了挖(坡)脚建房和凿山建窑洞两种“向山要地”方式负效应的防治措施。
林磊[9](2018)在《平凉市泾河北岸窑洞类型与破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仍有许多窑洞被利用,在当今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下,地上资源日趋紧张,窑洞建筑不仅可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和资源,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本文以甘肃省平凉市泾河北岸黄土塬边斜坡带上的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物理力学试验、三维模型演示和数值模拟计算,对研究区的窑洞类型、分布特征、破坏类型、破坏的影响因素以及机理等进行研究,再现窑洞破坏的演化过程,分析斜坡演化(滑坡、崩塌、开挖高边坡等)与窑洞破坏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窑洞开挖地层的赋存岩性可以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马兰黄土、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离石黄土、离石黄土和泥岩、泥岩;斜坡的坡面形态分为直线型、外凸型和内凹型共3类,根据窑洞所赋存的岩性与坡面形态的组合即坡体结构赋存条件将窑洞分为15种类型。(2)受控于安全性、便利性(交通、水源)和施工难易程度等,研究区斜坡上的窑洞在不同冲沟上的分布具有密集性和差异性,支沟里的窑洞分布具有对称性;在不同岩性分布上多为单一岩性开挖的黄土窑洞;在不同高程分布上表现为随着开挖高程降低,窑洞数量减少。(3)研究区内窑洞破坏主要包括6种类型,分别是裂缝、窑内渗水、窑洞冒顶、窑洞滑塌、局部崩塌和整体崩塌。不同赋存地层岩性开挖的窑洞,其破坏类型、规模和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窑洞破坏之间具有转化性。(4)窑洞破坏的影响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地层岩性、古土壤层、节理和地形地貌等,外因包括开挖建造模式、窑洞间距、窑洞尺寸、降水、冻融作用、生物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斜坡演化(滑坡、崩塌和开挖高边坡)等。(5)开挖窑洞改变斜坡的临空条件,加速滑坡进程,滑坡滑动又导致窑洞被破坏;窑洞窑脸土体节理贯通,窑脸坍塌导致上部黄土崩塌,崩落的土体堆积在一起,堵住窑洞洞口;开挖黄土高边坡导致斜坡坡脚两侧窑洞不同程度的破坏。
薛丹丹[10](2017)在《采空区地表窑洞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采煤现象也愈发频繁,致使一些老能源基地发生大范围的采空区塌陷现象。它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对地表及其周围建筑物造成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建筑物失稳、倾斜或开裂等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地下煤矿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岩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采空区对地表及其建筑物的影响就变得非常重要。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传统居住建筑形式之一,它具有冬暖夏凉、绿色环保、无污染、低能耗等优点,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兴起,窑洞建筑又重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因此对窑洞这种特殊拱形结构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采空区地表及其窑洞结构的破坏机理,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简单介绍了窑洞的破坏形式,并且对它在仅受自重的情况下进行了受力分析与理论计算,得到无采空区影响时窑洞的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当窑洞仅受自重作用时,拱顶和拱脚处会承受土体之间较大的压力。一旦压力超过土体的极限承载力,拱脚就会发生垂直位移的现象,引起窑洞裂缝或坍塌。另外拱脚以上两侧土体应保持一定厚度的填土,否则也会引起拱脚发生水平位移,致使窑洞发生破坏。(2)利用FLAC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开采宽度、不同相对位置的各个结构状态进行模拟计算,从窑洞的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具体分析其受力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1)窑洞受采空区影响时,竖向最大位移发生在拱顶处,因此在日常使用中应注重拱圈的防护与加固;水平方向最大位移发生在拱圈与窑腿交接处;最大竖向应力发生在窑腿底部,因此可以通过增大窑腿宽度以减小其所承受的压应力;塑性区大部分集中于拱顶和底部进口区域。(2)位于老采空区中央正上方的窑洞沉降量最大,基础各监测点的移动变形具有对称性;老采空区边界上方的窑洞沉降量次之,基础各监测点的移动变形失去对称性,不均匀沉降最明显,对窑洞保护不利,应避免将其建在该区;老采空区外边缘处的窑洞沉降量最小。(3)随着开采宽度和开采厚度的增加,窑洞产生的位移和应力值都随之递增;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窑洞产生的位移和应力值却随之递减。在本模拟条件下其临界深厚比为16,此时存在对地表窑洞沉陷无明显影响的临界深厚比。当超过这一深厚比之后,采空区存在与否,对窑洞已无明显影响,故在实际工程中,应当选择合理的开采尺寸以确保地表及其建筑物处于安全状态。(3)通过选取影响窑洞稳定性较大的四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试验,对其进行极差分析。可知在本模拟试验条件下,窑洞与采空区相对位置影响最为显着,为主要因素;其次是开采宽度和开采深度;而开采厚度的影响较小,为不重要因素。且当开采深度为60m,开采厚度为7m,开采宽度为50m,窑洞位于采空区中央正上方时,拱顶沉降量最大,约为94.22mm,此时窑洞处于最不稳定状态。(4)煤矿开采后及时填充,可利于提高窑洞稳定性,使其沉降量明显减小,即窑洞拱顶沉降量从94.22mm急剧减小至28.47mm,降低了69.78%。且充填材料强度越高,充填效果越明显,窑洞沉降量越小,即采空区充填可有效解决地表建筑物的沉降变形问题。
二、窑洞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窑洞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黄土与窑洞的关系 |
1.2.2 窑洞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山西省区域环境和黄土窑洞概况 |
2.1 山西省地理环境 |
2.1.1 山西省地形地貌 |
2.1.2 山西省气候特征 |
2.2 山西省黄土分布特征 |
2.2.1 山西省黄土的区域分布特征 |
2.2.2 山西省黄土的湿陷性分布特征 |
2.3 调研各县区地貌特征 |
2.4 山西省黄土窑洞的分布 |
2.4.1 晋西窑洞 |
2.4.2 晋北窑洞 |
2.4.3 晋中窑洞 |
2.4.4 晋南窑洞 |
2.4.5 晋东南窑洞 |
2.5 山西省黄土窑洞的类型 |
2.5.1 靠崖式窑洞 |
2.5.2 下沉式窑洞 |
2.5.3 独立式窑洞 |
2.6 山西省窑洞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2.6.1 窑洞区黄土的物理性质分析 |
2.6.2 窑洞区黄土的力学性质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类型及影响因素 |
3.1 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类型 |
3.1.1 窑脸剥落 |
3.1.2 窑体裂缝 |
3.1.3 窑体渗水 |
3.1.4 窑洞冒顶 |
3.1.5 窑洞滑塌 |
3.2 窑洞破坏的影响因素 |
3.2.1 窑洞破坏形成的地质条件 |
3.2.2 窑洞破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土窑洞的有限元分析及加固建议 |
4.1 黄土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
4.1.1 黄土窑洞使用荷载及作用调查 |
4.1.2 单孔靠崖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
4.1.3 双孔靠崖窑洞的有限元分析 |
4.2 黄土窑洞的加固建议和方法 |
4.2.1 窑脸加固技术研究 |
4.2.2 窑体加固技术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典型黄土地貌照片 |
附录B 黄土窑洞典型病害调研照片 |
附录C 黄土窑洞加固调研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白鹿塬西南侧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长安区四坡村黄土边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黄土窑洞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黄土窑洞类型和破坏特征研究现状 |
1.2.3 黄土窑洞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4 废弃黄土窑洞防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象与水文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3 地形地貌 |
2.4 地层岩性 |
2.5 地质构造 |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7 水文地质条件 |
2.8 人类工程活动 |
第三章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废弃黄土窑洞变形破坏类型及特征 |
3.2.1 裂缝 |
3.2.2 窑洞冒顶 |
3.2.3 窑洞崩塌 |
3.3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变形破坏机理 |
3.3.1 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
3.3.2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 |
3.4 废弃黄土窑洞破坏模式 |
3.4.1 窑洞冒顶破坏 |
3.4.2 窑洞崩塌破坏 |
3.5 小结 |
第四章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
4.1 土体物理性质研究 |
4.2 土体力学性质研究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样制取 |
4.2.3 试验过程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数值模拟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防治措施研究 |
5.1 废弃黄土窑洞边坡防治措施 |
5.2 研究区边坡治理措施 |
5.2.1 治理思路 |
5.2.2 治理目标及原则 |
5.2.3 治理工程设计 |
5.2.4 治理前后对比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延安北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2.1.3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特征与原因分析 |
3.1 建筑病害特征 |
3.1.1 窑洞病害特征 |
3.1.2 低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
3.1.3 多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
3.2 病害建筑致灾原因分析 |
3.2.1 窑洞致灾原因 |
3.2.2 低层建筑致灾原因 |
3.2.3 多层建筑致灾原因 |
3.3 建筑病害致灾原因小结 |
第4章 延安北部乡村窑洞病害防治技术 |
4.1 乡村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 |
4.1.1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要点 |
4.1.2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分级 |
4.1.3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特色 |
4.2 典型窑洞的稳定性分析 |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2 典型窑洞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窑洞规划选址 |
4.3.1 窑洞总平面布局 |
4.3.2 窑洞排水技术措施 |
4.3.3 乡村院落排水技术措施 |
4.4 窑洞修缮改进措施 |
4.4.1 窑顶防水处理 |
4.4.2 室内设盲沟排水 |
4.4.3 窑掌设通风孔 |
4.4.4 改性地面 |
第5章 延安北部低、多层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技术 |
5.1 低、多层乡村山地建筑布局 |
5.1.1 山地建筑布局 |
5.1.2 低多层乡村建筑场地防排水措施 |
5.2 低、多层山地建筑地基加固技术 |
5.2.1 干拌碎石桩加固案例 |
5.2.2 置换挤密桩桩桩周土变形数值分析 |
5.2.3 置换挤密桩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Midas的窑洞滑坡诱发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窑洞滑坡实例概况 |
2.1 窑洞滑坡基本环境 |
2.2 窑洞滑坡基本特征 |
3. 窑洞滑坡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3.1 参数选取及模型建立 |
3.2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黄土窑洞总体研究动态 |
1.2.2 窑洞稳定性研究动态 |
1.2.3 灌溉诱发黄土灾害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黄土窑洞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黄土窑洞变形破坏调查 |
2.2.1 研究区黄土窑洞几何形态特征 |
2.2.2 研究区黄土窑洞变形破坏特征 |
2.3 黄土窑洞变形破坏成因分析 |
2.4 小结 |
3 黄土窑洞灌溉模拟试验 |
3.1 黄土窑洞物理模型构建 |
3.2 监测装置布设 |
3.3 灌溉模拟试验 |
3.4 小结 |
4 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综合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 |
4.1 黄土窑洞综合响应特征 |
4.1.1 宏观变形破坏响应特征 |
4.1.2 灌溉特征指标响应特征 |
4.1.3 覆土孔隙水压力响应特征 |
4.1.4 窑洞洞壁压力响应特征 |
4.1.5 窑洞洞顶位移响应特征 |
4.1.6 窑洞窑脸位移矢量场响应特征 |
4.2 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破坏模式 |
4.3 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黄土窑洞围岩分级与选址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陕北地区黄土窑洞特征 |
2.1 黄土窑洞的拱形结构特征 |
2.2 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特征 |
2.2.1 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形式 |
2.2.2 黄土窑洞变形破坏机理 |
2.3 黄土窑洞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
2.3.1 陕北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2 陕北黄土的工程特性 |
2.3.3 不良地质现象 |
2.4 小结 |
第三章 黄土窑洞围岩分级研究 |
3.1 黄土隧道围岩分级现状 |
3.2 黄土地层结构及性质 |
3.3 黄土含水量 |
3.4 黄土节理发育特征 |
3.5 黄土窑洞围岩分级方案 |
3.6 小结 |
第四章 黄土窑洞选址适宜性评价 |
4.1 黄土窑洞选址安全性因素分析 |
4.1.1 边坡基本特征对黄土窑洞的影响 |
4.1.2 选址范围内地质灾害对黄土窑洞安全性的影响 |
4.2 黄土窑洞选址宜居性因素分析 |
4.2.1 水资源评价 |
4.2.2 交通便利度评价 |
4.2.3 贸易便利度评价 |
4.2.4 日照条件评价 |
4.2.5 植被覆盖率评价 |
4.3 黄土窑洞选址适宜性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黄土窑洞防护措施 |
5.1 加固措施 |
5.2 防排水措施 |
5.3 绿化措施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黄土窑洞在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窑洞破坏的位置和主要形式 |
2 黄土窑洞在水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 |
2.1 模型参数的选择 |
2.2 黄土窑洞的应力与位移场特征 |
2.3 不同含水率黄土对窑洞安全的影响 |
3 保持黄土窑洞稳定的对策 |
4 结论 |
(8)临潼区“向山要地”负效应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地开发相关研究 |
1.2.2 斜(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临潼区“向山要地”方式及负效应 |
2.1 临潼区环境地质条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气象与水文 |
2.1.3 地层岩性 |
2.1.4 地质构造 |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2 临潼区“向山要地” |
2.2.1 临潼区发展历史及现状 |
2.2.2 临潼区灾害发育规律 |
2.2.3 临潼区“向山要地”方式 |
2.2.4 临潼区“向山要地”负效应 |
2.2.5 临潼区“向山要地”负效应机理 |
3 骊山Ⅱ区滑坡挖(坡)脚建房负效应机理分析 |
3.1 骊山Ⅱ区滑坡概况 |
3.2 工程区地质概况 |
3.2.1 地质构造 |
3.2.2 地层岩性 |
3.2.3 稳定性影响因素 |
3.3 基于GeoStudio骊山Ⅱ区滑坡挖(坡)脚建房负效应机理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3.3.3 骊山Ⅱ区滑坡挖(坡)脚建房负效应机理分析 |
3.4 基于GeoStudio骊山Ⅱ区滑坡挖(坡)脚建房防治效果分析 |
3.4.1 骊山Ⅱ区滑坡加固工程设计方案 |
3.4.2 模型建立 |
3.4.3 模拟结果分析 |
3.4.4 挖(坡)脚建房负效应防治效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石河组崩塌凿山建窑洞负效应机理分析 |
4.1 工程区地质概况 |
4.1.1 灾害特征 |
4.1.2 地层岩性 |
4.1.3 稳定性影响因素 |
4.2 基于FLAC3D石河组崩塌凿山建窑洞负效应机理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模拟结果分析 |
4.2.3 石河组崩塌凿山建窑洞负效应机理分析 |
4.3 基于FLAC~(3D)石河组崩塌凿山建窑洞防治效果分析 |
4.3.1 石河组崩塌治理方案 |
4.3.2 模型建立 |
4.3.3 模拟结果分析 |
4.3.4 凿山建窑洞负效应防治效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平凉市泾河北岸窑洞类型与破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窑洞的类型 |
1.2.2 窑洞的分布特征 |
1.2.3 窑洞的破坏特征 |
1.2.4 窑洞破坏的影响因素 |
1.2.5 窑洞的破坏机理 |
1.2.6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与水文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3.3 地形地貌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2.3.5 物理地质现象 |
2.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三章 崆峒区泾河北岸窑洞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3.1 窑洞的类型 |
3.1.1 按开挖窑洞的赋存地层岩性分类 |
3.1.2 按岩性与坡面形态组合分类 |
3.2 窑洞的分布特征 |
3.2.1 冲沟分布特征 |
3.2.2 岩性分布特征 |
3.2.3 高程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窑洞的破坏类型及其特征 |
4.1 窑洞破坏类型 |
4.2 裂缝 |
4.2.1 裂缝的类型 |
4.2.2 裂缝的特征 |
4.3 窑内渗水 |
4.3.1 窑内渗水的类型 |
4.3.2 窑内渗水的分布 |
4.4 窑洞冒顶 |
4.4.1 窑洞冒顶的类型 |
4.4.2 窑洞冒顶的分布 |
4.5 窑洞滑塌 |
4.5.1 窑洞滑塌的类型 |
4.5.2 窑洞滑塌的分布 |
4.6 窑洞崩塌 |
4.6.1 窑洞崩塌的类型 |
4.6.2 窑洞崩塌的分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窑洞破坏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5.1 窑洞破坏的演化过程 |
5.1.1 裂缝 |
5.1.2 窑洞整体冒顶 |
5.1.3 窑洞整体滑塌 |
5.1.4 窑洞整体崩塌 |
5.2 窑洞破坏的影响因素 |
5.2.1 内因 |
5.2.2 外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斜坡演化与窑洞破坏 |
6.1 研究区斜坡演化概况 |
6.2 窑洞与滑坡 |
6.2.1 典型实例 |
6.2.2 演化阶段 |
6.2.3 数值模拟分析 |
6.3 窑洞与黄土崩塌 |
6.3.1 典型实例 |
6.3.2 演化阶段 |
6.4 开挖高边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采空区地表窑洞结构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采空区地表及其建筑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采空区地表及其窑洞结构的变形分析 |
2.1 采空区地表及其窑洞的变形机理分析 |
2.2 采空区地表与窑洞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 |
2.2.1 采空区地表窑洞结构的变形规律 |
2.2.2 窑洞结构抵抗地表变形的性能 |
2.3 窑洞结构在采空区影响下的变形情况 |
2.3.1 上部结构的破坏模式 |
2.3.2 基础的破坏形式 |
2.4 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的影响 |
2.5 地基与基础接触界面 |
2.6 本章小结 |
3 无采空区时窑洞结构的受力与数值模拟分析 |
3.1 窑洞结构的受力分析 |
3.1.1 结构分析 |
3.1.2 恒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3.1.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3.2 窑洞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 |
3.2.1 FLAC3D软件介绍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位移场分析 |
3.2.4 应力场分析 |
3.2.5 塑性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采空区地表窑洞变形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采空区地表窑洞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不同相对位置对窑洞的影响分析 |
4.3.1 位移场分析 |
4.3.2 应力场分析 |
4.3.3 塑性区分析 |
4.4 开采厚度对窑洞的影响分析 |
4.4.1 位移场分析 |
4.4.2 应力场分析 |
4.4.3 塑性区分析 |
4.5 开采深度对窑洞的影响分析 |
4.5.1 位移场分析 |
4.5.2 应力场分析 |
4.5.3 塑性区分析 |
4.6 开采宽度对窑洞的影响分析 |
4.6.1 位移场分析 |
4.6.2 应力场分析 |
4.6.3 塑性区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采空区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分析 |
5.1 正交试验概述 |
5.2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步骤 |
5.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
5.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3.2 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采空区充填效果对窑洞的影响研究 |
6.1 矿山充填的作用机理 |
6.2 充填前后窑洞结构的模拟分析 |
6.2.1 位移场分析 |
6.2.2 应力场分析 |
6.2.3 塑性区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窑洞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黄土窑洞典型破坏特征及加固技术研究[D]. 马健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白鹿塬西南侧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长安区四坡村黄土边坡为例[D]. 肖云飞. 长安大学, 2020(06)
- [3]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Midas的窑洞滑坡诱发机理研究[J]. 黄迪,章浩天,黄涛胜,林磊,刘高. 西部资源, 2019(05)
- [5]灌溉作用下黄土窑洞破坏模式研究[D]. 张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黄土窑洞围岩分级与选址适宜性研究[D]. 李康. 长安大学, 2019(01)
- [7]黄土窑洞在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机理研究[J]. 李康,倪万魁,刘魁,赵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8]临潼区“向山要地”负效应机理分析[D]. 张坤.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9]平凉市泾河北岸窑洞类型与破坏研究[D]. 林磊. 兰州大学, 2018(11)
- [10]采空区地表窑洞结构的稳定性研究[D]. 薛丹丹. 中北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