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文玉琪[1](2021)在《胸腔积液Xpert MTB/RIF与T-SPOT.TB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胸腔积液中Xpert MTB/RIF及T-SPOT.TB方法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并探讨两种方法联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在2017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于河北省胸科医院首次住院治疗所有存在胸腔积液患者的病例信息,依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膜炎组与非结核性胸膜炎组。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中ADA、T-SPOT.TB检测水平,绘制ROC曲线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准确性,计算胸腔积液Xpert MTB/RIF、T-SPOT.TB以及其他检测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通过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价值的对比,评估Xpert MTB/RIF法与T-SPOT.TB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以及两者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1)胸腔积液中Xpert MTB/RIF与结核菌快速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共有132例患者,其中Xpert MTB/RIF结果为阳性的样本28例,结核菌快速培养为阳性的样本23例,非结核性胸膜炎组共有85例患者,其中Xpert MTB/RIF法与结核菌快速培养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计算Xpert MTB/RIF法检测的灵敏度为21.2%,结核菌快速培养的灵敏度17.4%;两种方法检测的特异度均为100%。(2)两组患者胸腔积液T-SPOT.TB及ADA的检测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斑点形成细胞及ADA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0.05)。胸腔积液T-SPOT.TB曲线下面积是0.895,高于ADA曲线下面积0.858,在最佳诊断界值下胸腔积液T-SPOT.TB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是78.8%,特异度95.3%;ADA检测的灵敏度是62.9%,特异度92.9%。(3)不同方法检测的诊断价值比较:胸腔积液中,Xpert MTB/RIF检测的敏感性21.2%,明显低于T-SPOT.TB、ADA的敏感性(P<0.05),与结核菌快速培养的敏感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Xpert MTB/RIF与T-SPOT.TB、ADA以及结核菌快速培养诊断的特异性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ADA相比,胸腔积液T-SPOT.TB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准确性更高,并且检测的敏感性更高(P<0.05)。胸腔积液T-SPOT.TB与Xpert MTB/RIF联合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为84.8%,明显高于Xpert MTB/RIF敏感性(P<0.05),与T-SPOT.TB敏感性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5.3%,与胸腔积液T-SPOT.TB及Xpert MTB/RIF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检测方法的结果与临床诊断比较,胸腔积液T-SPOT.TB联合Xpert MTB/RIF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一致性最好(Kappa=0.775,P<0.05)。绘制各检测方法的ROC曲线,胸腔积液T-SPOT.TB联合Xpert MTB/RIF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20。结论:(1)胸腔积液Xpert MTB/RIF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其高特异性在结核病确定方面有较高价值,并且检测速度明显优于胸腔积液结核菌快速培养法。(2)胸腔积液T-SPOT.TB法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且在敏感性上明显优于胸腔积液ADA检测,可以为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3)胸腔积液T-SPOT.TB及Xpert MTB/RIF联合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最好,与其他方法单独检测相比诊断价值最高,对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来说较为可靠。
郑佳彬[2](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立题依据: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及B细胞来源淋巴瘤两大类。T细胞淋巴瘤临床较B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仅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15%。但这类淋巴瘤由于其亚洲人群高发病率、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广泛的症状特异性、较差的治疗预后和转归及大多数在治疗2-3年内复发的特点,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复方苦参注射液由于其抗肿瘤、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常用于晚期患者的维持治疗及放化疗辅助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前主任林洪生教授在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诊治过程中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缓慢进展的T细胞淋巴瘤,尤以伴以多种形式皮肤损伤的患者效果显着,填补了缓慢进展或除皮肤受累症状外并无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受累症状的患者等待观察期无药可用的空白,缓解了患者症状,显着改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别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设计,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人源淋巴瘤细胞系的干预作用,并在小鼠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探索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有效性是否源于其对淋巴瘤抑制调节作用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1.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分别培养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人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鼠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5种不同淋巴瘤细胞株。通过比较CCK8及prestoblue敏感度及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带来的影响,选择prestoblue法作为细胞活力检测试剂。使用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不同浓度(0.039-5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细胞株干预后24h、48h、72 h、96h后对其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增殖抑制有效及敏感的细胞株。1.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对上一步筛选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1.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对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7AAD/Annexin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表达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蛋白表达差异,聚类分析潜在作用通路,蛋白质印迹法(WB)验证相关有效通路蛋白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Hut78、Loucy细胞蛋白表达中的影响,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定量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代谢产物表达差异,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4.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4.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2ml/kg、4ml/kg、8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甲氨喋呤(MTX)组,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14天,观察记录其对瘤体大小、小鼠体重及生存期的影响,探索CKI治疗的最佳剂量。4.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最佳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组(2ml/kg,4ml/kg)及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7天,观察比较瘤体大小,绘制瘤体生长曲线;通过免疫细胞亚群测定检测小鼠肿瘤及脾脏免疫细胞分型表达;通过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肿瘤组织代谢产物检测。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用以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通过细胞活力鉴定的方法学摸索,CCK8及Prestoblue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对Prestoblue读数的影响程度更小。因此选择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CKI在淋巴瘤细胞增殖中发挥的作用。Prestoblue法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5种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EL4、Loucy、Jurkat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细胞Raji,在人源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抑制效果最强,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次之,均呈现显着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计数法结果与Prestoblue检测结果趋势一致,也进一步验证Prestoblue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KI处理后Hut-78、Loucy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S,G2/M期并未见明显的周期停滞作用。但是subG 1期的比例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在CKI的作用机制中或许扮演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KI可以诱导Hut-78、Loucy细胞的凋亡,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是,CKI在48h更多的引起Hut-78细胞的早期凋亡,其凋亡率增高明显;但在Loucy细胞中,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比率更多,这说明CKI诱导Loucy细胞死亡的方式或机制与Hut-78可能纯在差异。2.通过分析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结果发现CKI的潜在作用通路可以聚焦在 PI3K/Akt/mTOR、NF-KB、MEK/ERK 等通路,其中 PI3K/Akt/mTOR 通路的多数蛋白表达调节符合CKI调节分子机制的构想。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证实CKI可通过下调Hut-78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进一步调控其下游AMPK/TSC1/mTor/S6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这种现象在Loucy细胞中同样可见。可见,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提示CKI具有潜在调控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CKI可以通过直接减少谷氨酸或乳酸代谢的途径抑制糖解途径酵,减少肿瘤能量代谢。Western Blot蛋白表达验证结果证实CKI具有潜在下调GLS1、LDHA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干预肿瘤能量代谢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供应。4.通过对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我们发现CKI、MTX干预相比生理盐水组可显着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比较两个实验的小鼠瘤体生长曲线,发现CKI干预后瘤组织的瘤体积增长速度呈降低趋势,与生存期研究结果相一致,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依然表现出非劣势的肿瘤抑制作用。免疫细胞亚群结果提示CKI可以选择性上调T细胞亚群(CD3+),而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可能是上调辅助T细胞(CD3+CD4+)、调节性T细胞(CD4+FoxP3),或下调Th17细胞(CD3+CD4+IL17)比例达成的。这一发现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免疫调控有关。通过对肿瘤组织代谢产物的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发现CKI在谷氨酸途径代谢中,可以显着降低谷氨酰胺、谷氨酸及乳酸含量。这与Hut-78及Loucy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也进一步提示CKI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及糖酵解途径影响肿瘤能量代谢,降低肿瘤供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的结果显示CKI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体外实验的结论。研究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对T细胞淋巴瘤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其发挥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完成;2.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CKI具有降低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从而抑制糖解酵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代谢,这一点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得到了验证;4.CKI干预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可以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5.CKI发挥肿瘤免疫调节的机制可能是下调Th17(CD3+CD4+IL17)/Treg(CD4+FoxP3)比例,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性炎症发挥的。
李倩[3](2020)在《恶性胸水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胸水CTC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并探讨应用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检测胸腔积液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第一部分研究筛选陕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住院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第二部分研究另外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陕西省肿瘤医院的54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恶性肿瘤组即脱落细胞学检测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3例;良性对照组即符合临床诊断为非恶性肿瘤相关疾病,或已经确诊的良性疾病合并胸腔积液患者,21例。两组均采集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标本,使用CTCs检测法检测并比较肿瘤细胞含量。绘制CTCs检测的ROC曲线,评价CTCs检测法检测胸腔积液肿瘤细胞的潜在应用价值。随访并记录3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信息,统计分析不同基线CTCs计数患者中位生存期的差异,评价该项检测技术在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意义。结果:1.20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男116例,占56.0%;女91例,占44.0%;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8岁,患者平均年龄(61.16±12.55)岁。原发肿瘤,肺癌137例,占66.1%,其中腺癌98例、占47.34%,鳞癌16例、占7.73%,小细胞癌21例、占10.14%,未分化癌与腺鳞癌各1例,分别占0.48%;消化系统肿瘤27例,占13.04%;乳腺癌13例,占6.28%;生殖/泌尿系统肿瘤13例,占6.28%;淋巴瘤5例,占2.42%;纵隔原发肿瘤3例,占1.45%。2.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原发肿瘤与不同年龄、性别分布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原发肿瘤以肺癌(84例,72.50%)、消化系统肿瘤(20例,17.20%)多见,女性则以肺癌(53例,58.20%)、乳腺癌(13例,14.30%)多见。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胸腔发生积液最多,88例,占42.5%;其次是左侧胸腔积液71例,占34.3%;双侧胸腔积液48例,占23.2%。3.恶性肿瘤患者的胸水治疗效果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原发肿瘤、胸腔积液量(大量,中量,少量)、部位(左侧,右侧和双侧)、颜色(血性和非血性)、浑浊度(清亮和浑浊)、是否接受胸腔药物灌注和原发肿瘤的治疗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另一项进行CTCs检测的33例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平均年龄(60.303±12.045)岁,男18例,女15例;肺癌(17例)位于发病原因首位,其次是乳腺癌(6例)、淋巴瘤(3例)。5.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肿瘤细胞分别为[12.50(7.6500-20.2750)]个单位和[41.30(31.4750-94.8750)]个单位;良性对照组患者中,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肿瘤细胞分别为[6.40(4.4750-8.1500)]个单位和[5.20(3.1250-19.4000)]个单位。统计发现,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肿瘤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肿瘤细胞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原发肿瘤、胸水外观与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肿瘤细胞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CTCs的cut-off值为8.75个单位,AUC为0.784,约登指数0.584、灵敏度0.727、特异度0.857、准确度0.778。胸腔积液肿瘤细胞的cut-off值为26.50个单位时,AUC为0.900、约登指数0.801、灵敏度0.848、特异度0.952、准确度0.889。CTCs检测法对鉴别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肿瘤细胞水平、原发肿瘤类型及胸水外观均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P<0.05)。胸腔积液肿瘤细胞水平≥41.30个单位的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显着低于肿瘤细胞<41.30个单位的患者(9.2个月vs 18.4个月,P<0.05),外周血CTCs≥12.50个单位的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显着低于CTCs<12.50个单位的患者(8.8个月vs 19.0个月,P<0.05);恶性肿瘤合并血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着低于黄色胸腔积液患者(9.0个月vs 18.2个月,P<0.05);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着低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8.0个月vs 17.2个月,P<0.05)。结论:1.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好发于中老年肿瘤患者(3565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生殖/泌尿系统肿瘤多见;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肿瘤、胸腔积液量、发生部位、胸水外观、是否接受胸腔药物灌注及原发肿瘤的治疗间无统计学差异。2.FR阳性CTCs检测法对鉴别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3.恶性肿瘤组患着中,外周血CTCs及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水平越高,预后越差;CTCs水平对判断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吕攀攀[4](2019)在《LncRNAs与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众所周知,肺癌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同时,随着全球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劣质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年轻化,肺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肺癌病例210万例,占所有新发病例的11.6%(排恶性肿瘤第一);180万人死亡,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18.4%(排名第一)[1]。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肺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与欧洲国家5年肺癌生存率的20%相比,中国只能达到15%左右[2]。幸运的是,经过多项研究证实,相比于高加索人群总突变率仅仅5%左右的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裔人群的EGFR基因突变率可达到20%以上。特别是没有吸烟史的女性腺癌患者甚至可以达到50-60%的突变率[3]。同时多项国际研究表明,EGFR突变阳性人群在接受EGFR-TKI治疗后,同标准化疗方案相比,在提高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4-6]。所以在肺癌患者进行病理诊断之后,其分子分型也尤为重要。肺癌肿瘤组织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预测EGFR-TKI的功效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对于晚期NSCLC患者来说,其病理诊断多经过气管镜或者穿刺,其样本量通常较小,不足以检测EGFR突变状态,甚至有些患者不能取得病理组织。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以循环肿瘤DNA(Cell-free tumor DNA,ct 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可作为检测EGFR突变的一种补充手段,其独特的优势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肿瘤的异质性[7-8]。然而,ct DNA检测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对EGFR突变状态检测表现出高特异性,但灵敏性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在血浆ct DNA中检测到基因突变的能力与肿瘤负荷密切相关,肿瘤负荷越小的患者,其肿瘤组织释放到血浆中ct DNA会随之减少,其假阴性率会大幅升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衰老细胞积累的体细胞突变对ct DNA的效用施加了限制,成体干细胞中发生的良性基因突变随着细胞增殖传递给下一代。有时肿瘤驱动基因的基因突变导致携带这些突变的干细胞增殖更快,这可能被误认为肿瘤增殖[9]。同时,大量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EGFR-TKI患者EGFR突变NSCLC的效率仅为70%左右[4-6,10]。目前明确的原发性耐药有T790M突变,大量数据分析表明,T790M突变只占到所有EGFR突变的1%,并不能解释将近30%EGFR-TKIs无效的原因。排除假阳性原因外,这可能与其他旁路信号通路或下游信号通路激活产生原发耐药有关或,如BIM可通过扩增MAPK1直接激活下游增值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产生对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11-12]。然而,目前临床上缺少相应的标记物预测EGFR-TKI的疗效。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组肿瘤标志物结合血浆ct DNA检测来预测EGFR突变状态,EGFR-TKI疗效,并监测EGFR-TKI治疗疗效。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多关注编码蛋白相关基因突变与肿瘤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的不断探索,有研究证明,lnc RNA的差异表达和突变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13-15]。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发现Lnc RNA在人体血液中稳定表达,并且循环Lnc RNAs可作为疾病和癌症的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16-17]。血液生物标志物具有几个显着的优点:容易以微创方式获得,可重复测量,并且可以动态比较其表达水平的变化。然而,目前尚未系统地研究循环Lnc RNA与EGFR突变状态之间的关联及其在监测EGFR-TKI治疗疗效中的应用。我们的目的是确定一组循环Lnc RNAs,以预测EGFR突变状态,联合血浆ct DNA检测可以提高其灵敏性,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探索寻找到的循环Lnc RNA能够预测EGFR突变阳性患者接受EGFR-TKI疗效,并探索该Lnc RNA组监测EGFR-TKIs治疗效果的潜力。方法第一部分:初步筛选NSCLC EGFR阳性突变和野生型患者胸腔积液中Lnc RNA的差异表达目的:通过Clariom D Human芯片分析初步筛选NSCLC EGFR突变阳性与野生型患者胸腔积液中差异表达Lnc RNA。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和细胞诊断为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由ARMS法检测配对肿瘤组织及胸腔积液EGFR突变状态,筛选结果均为EGFR突变阳性与野生型各3例胸腔积液。运用Clariom D Human芯片技术对两组胸腔积液样本进行分析建立差异Lnc RNA表达谱。进一步通过GO分析及FC值筛选EGFR突变阳性与野生型胸腔积液中显着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在胸腔积液样本中,EGFR突变阳性与EGFR野生型相比,筛选出差异表达Lnc RNAs 61个,有48个Lnc RNAs显着上调,有13个s Lnc RNA显着下调,其中有25个未被报道的lnc RNs A。对差异表达Lnc RNA进行GO分析表明,EGFR突变状态差异表达的Lnc RNA可以富集到1142个分子功能。其中,SCARNA7、MALAT1、NONHSAT017369、NONHSAT051892和FTH1P2与EGFR突变状态显着相关。结论:构建了胸腔积液中EGFR突变阳性和EGFR野生型差异Lnc RNA表达谱。在61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中发现了25个未报告的新的lnc RNA。为肿瘤学研究和后续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第二部分:NSCLC患者胸腔积液EGFR突变阳性与EGFR野生型差异表达Lnc RNA的分析与验证目的:q RT-PCR用于检测NSCLC患者胸腔积液中备选目的Lnc RNA的表达,并筛选可能与EGFR敏感突变相关的特异性Lnc RNA。方法:结合胸腔积液芯片结果,共网络表达分析和文献综述,筛选出5个备选目的Lnc RNA。在77例晚期NSCLS患者胸腔积液中(35例EGFR阳性突变,42例EGFR野生型,所有EGFR突变状态的患者均通过组织检测确认,并在样本中发现肿瘤细胞)通过q RT-PCR验证和分析备选目的差异Lnc RNA。结果:结合胸腔积液芯片结果、GO分析以及查阅文献显示:SCARNA7、MALAT1、NONHSAT017369、NONHSAT051892和FTH1P2与EGFR突变状态显着相关。对5个备选目的Lnc RNA进行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NONHSAT051892和FTH1P2在NSCLC EGFR突变阳性和野生型患者胸腔积液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达。相比于EGFR野生型,SCARNA7、MALAT1和NONHSAT017369在EGFR阳性突变组中显着上调。第三部分:NSCLC患者血浆中EGFR突变阳性和EGFR野生型差异Lnc RNA表达分析和验证目的:采用q RT-PCR法检测晚期NSCLC患者血浆中目的Lnc RNA的表达水平,并确定Lnc RNA与EGFR敏感突变相关。方法:采用q RT-PCR法对经ARMS法检测肿瘤组织晚期NSCLC患者EGFR突变阳性72例和晚期NSCLC患者EGFR野生型70例配对血浆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目标为通过胸腔积液验证的目的3个Lnc RNAs。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EGFR突变阳性组和EGFR野生型组之间的3个差异Lnc RNA进行相关方差分析。同时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等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对单个Lnc RNA预测EGFR突变状态进行预测并且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评估多个Lnc RNA组合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能力。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血浆Lnc RNA初始表达水平与EGFR突变阳性接受EGFR-TKI治疗患者的PFS进行分析。并且对入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Lnc RNA初始表达水平与PFS之间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血浆中与EGFR野生型相比,SCARNA7、MALAT1和NONHSAT017369表现出与胸腔积液一致的结果,均在EGFR突变阳性组中上调,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89和0.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79.2%,79.7%和69.1%,85.7%、63.6%。对于3个Lnc RNAs的联合诊断模型中,其AUC=0.920,PPV和NPV均超过82%。此外,EGFR突变亚型分析显示血浆MALAT1与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mutation of exon 19 deletion,19DEL)显着相关。EGFR 19DEL NSCLC患者血浆中MALAT1显着上调。多变量分析显示,吸烟史与EGFR突变状态密切相关。MALAT1的表达水平与PFS显着相关(m PFS:11.6 VS 8.2月,p=0.020,HR:0.431;95%CI,0.236-0.787)。经过多因素分析显示MALAT1和吸烟史是接受EGFR-TKI治疗的NSCLC患者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循环SCARNA7、MALAT1、和NONHSAT017369有望成为区分EGFR突变阳性和野生型分子分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MALAT1的表达水平与接受EGFR-TKI患者PFS存在显着相关性,有望作为EGFR突变阳性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疗效的预测标记物;吸烟史不仅与患者EGFR突变状态相关,更与接受EGFR-TKI治疗的PFS相关。第四部分:循环目的Lnc RNA与EGFR-TKI治疗疗效的动态分析目的:探讨在EGFR-TKI治疗前,治疗中和耐药进展后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中循环Lnc RNA的动态变化。方法:在EGFR-TKI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收集到36例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血浆样本(其中16例在疾病进展后同时收集到其血浆样本),对上述血浆样本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SCARNA7、MALAT1和NONHSAT017369血浆动态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EGFR-TKI治疗前,期间和进站后ΔCt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应用EGFR-TKI治疗的36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对其获益(PR或SD)。获益患者在治疗中有27例血浆MALAT1表达水平随治疗效果获益而降低(p=0.020),23例SCARNA7表达水平随治疗效果获益而降低(p=0.002)。同时,我们还分析了在疾病进展时采集到的16例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血浆发现,进展后循环MALAT1和SCARNA7表达水平往往在疾病进展后恢复到治疗前相似水平。结论:总体而言,对3个Lnc RNA的研究表明,EGFR-TKI治疗前后循环SCARNA7和MALAT1表达水平的变化具有良好预测EGFR-TKI治疗疗效的价值。
王艳[5](2019)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断,以及进一步判定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及病理学分型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诊断依据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收集2015年至2017年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1例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等),同时收集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采图并对比分析各样本的形态学特点,最后综合分析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在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定及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上的优越性。2.收集211例胸腹腔积液样本中35例根据综合判断为恶性积液,并同时送检传统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样本,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结果:1.根据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良性胸腹腔积液102例,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1)35例传统细胞学H&E染色涂片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1例可见肿瘤细胞(阳性结果),18例可见核异质细胞(阴性结果),6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31.4%(11/35);2)35例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1例可见恶性肿瘤细胞(阳性结果),4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为88.6%(31/3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P<0.05)。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通过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其中腺癌90例(82.6%)、恶性间皮瘤3例(2.75%)、鳞状细胞癌2例(1.83%)、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7例(6.42%)以及病理分型及组织来源不确定7例(6.42%)。90例腺癌包括肺腺癌52例(57.8%)、乳腺癌3例(3.30%)、卵巢腺癌12例(13.3%)、胃肠道腺癌11例(12.2%)、胰腺癌2例(2.20%)以及肿瘤组织来源不确定腺癌10例(11.1%)。结论:1.与传统细胞学涂片相比,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显着提高。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为胸腹腔积液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的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相应的抗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判断胸腹腔积液的良恶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分型,揭示肿瘤的组织来源或缩小组织来源鉴别诊断的范围。3.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通过收集患者胸腹腔积液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发生了第二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从而引起胸腹腔积液。
吴保军[6](2019)在《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和单细胞测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在我国人群中是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大约一半的晚期肺癌患者随着疾病进展都伴随有胸腔积液的产生,若在胸腔积液中存在恶性肿瘤细胞,则定义为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的确诊提示临床分期为M1a期,患者已发生远端转移,通常预后差,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转移是造成晚期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是从原位肿瘤脱落转移到胸膜的肿瘤细胞亚群,且这群转移性的肿瘤细胞具有的高度异质性可能使患者产生耐药,复发和转移。因此快速鉴定胸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对于及早明确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究此群高度异质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基因组特点能帮助理解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机制。但是传统的异质性研究主要是基于来自原位肿瘤不同位置的群体细胞,尤其缺乏对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进行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本实验室基于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异常开发的恶性胸腔积液肿瘤单细胞鉴定技术可以回收高活性的肿瘤单细胞,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单细胞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建立了基于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单细胞研究路线。首先利用代谢标志物从恶性胸腔积液中鉴定出高代谢活性的肿瘤单细胞,借助单细胞扩增技术放大单细胞基因组DNA,再通过Sanger测序验证这些肿瘤细胞具有一致的驱动基因突变特征,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细胞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特征进行分析,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肺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单细胞异质性,初步揭示了肺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多克隆亚群共转移的现象。本文对转移性肿瘤细胞肿瘤异质性的研究有望为肺癌患者的耐药,复发和转移提供更准确的生物学信息。
汤寅[7](2018)在《基于能量代谢异常的肺癌患者体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文中提出恶性肿瘤在转移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恶性细胞进入体液、血液等循环系统,在这些样本中检测到恶性细胞能够直接判定肿瘤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主要依靠细胞学、组织学检查、细胞侵袭实验以及小鼠成瘤等方法,根据细胞异形性、低分化程度、快速增殖和高侵袭性等特点鉴定恶性细胞,但是在体液中恶性细胞数量稀少,依靠形态学与功能学方法鉴定稀有恶性细胞费时费力。因此本文希望找到一种更为灵敏、简便的稀有恶性细胞检测方法。能量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Warburg效应是最主要的肿瘤代谢异常现象: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大量摄取葡萄糖并通过糖酵解途径快速获取能量并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恶性细胞与正常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水平差异显着,放射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FDG在临床已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组织的检测。因此本文根据恶性细胞具有高糖代谢活性这一特征,利用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建立了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单细胞检测技术,并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定。在胸腔积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称之为恶性胸腔积液,它是癌症存在及转移的直接病理证据,患者确诊为IV期一般预后较差。灵敏、准确的诊断出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对于患者的及时合理治疗非常重要,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但是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细胞学检查灵敏度为60%,在肿瘤细胞较少的样本中难以确诊。本研究制作了具有200,000个可寻址微孔的芯片使体液样本中有核细胞的规则排列,通过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2-NBDG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情况,并采用白细胞标志物CD45作为排除标志物。高内涵显微成像系统对芯片中所有细胞进行多通道的快速成像与分析,鉴定出高代谢活性的疑似肿瘤细胞,再通过显微操作取出目的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检测与患者原位组织一致的的驱动基因突变,以验证其是否为恶性细胞。在10名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样本中,我们均检测到了高代谢活性的疑似肿瘤细胞,并在大部分细胞中发现与原位一致的驱动基因突变,证明为恶性细胞,从而将这些样本鉴定为恶性胸腔积液,达到100%的临床检测灵敏度。其中包括了3例传统的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的胸腔积液样本,表明这一检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是目前细胞学检查的有益补充。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证明该检测方法能够用于单细胞水平的恶性细胞鉴定,为恶性细胞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曲莉莉[8](2017)在《循环miRNA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始终居于诸多恶性肿瘤的前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1]。虽然近年来肺癌领域有诸多进展,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较低[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主要分为腺癌、鳞癌及大细胞癌。绝大多数NSCLC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等是其主要选择,这其中驱动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分子靶向“精准治疗”可谓引领了NSCLC治疗的新时代。NSCLC目前最主要的“可药化”驱动基因当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约占NSCLC总驱动基因的44%[3]。EGFR敏感突变在亚裔人群中阳性率约30%40%,高加索人群中为10%20%[4]。EGFR基因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EGFR mutation of exon 19 deletions,EGFR 19DEL)以及第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EGFR mutation of exon 21 L858R substitutions,EGFR L858R)是最主要的两种敏感突变类型,占到EGFR总突变类型的85%90%[5]。目前各大指南推荐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系基于肿瘤组织或细胞学标本进行,被认定为“金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的肿瘤组织难以获取,并且二次活检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动态再分型较难实现。这使得基于血液以及体液等均质样本的“液态活检”成为热点。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为血浆游离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的技术,然而,与金标准相比,ct DNA检测虽有较高的特异性(达95%100%),但敏感性仅65%75%左右[6]。改善提高现有技术的灵敏度或研发新的EGFR敏感突变检测技术,另外如有新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与其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微小RNA(micro RNA,miRNA)属非编码RNA,其表达失控可引起包括其调控的靶基因以及其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组成的调控网络发生异常,促进了肿瘤的发生或发展[7,8]。研究显示目前发现的人类miRNA分子中多数能够在人类体液中检出,部分指标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调[9]。由于在循环中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循环miRNA有望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诊疗。目前亦有少数研究报道在EGFR敏感突变型及EGFR野生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有显着差异的miRNA,这些研究多为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未能针对EGFR主要不同突变类型进行完整的对照分析,且各研究结果亦有较大的差别[10-12]。目前为止缺乏其他针对NSCLC患者血浆样本循环miRNA作为EGFR敏感突变状态潜在标志物的更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在本科室确诊的首诊NSCLC患者中随机选取部分病例,回顾性分析现实情况中收治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状况,明确真实世界中能顺利完成EGFR基因突变检测并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一线治疗的患者比率;同时系统地收集不同临床特征人群的血浆样本,尝试寻找在EGFR敏感突变及EGFR野生型患者血浆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首次探索性地分析了循环miRNA随EGFR-TKI治疗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本研究建立起适合本研究的检测血浆miRNA的q RT-PCR的实验方法并筛选出适合的内参基因;这为后续扩大样本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分:单中心首诊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情况回顾目的:总结了解现实情况中收治EGFR基因突变检测状况及突变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4月至2016年0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627例首诊的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重点分析其EGFR基因突变检测情况,对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纳入NSCLC患者(n=627)的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56.0%(315/627)为男性,48.6%(305/627)患者无吸烟史,82.6%(518/627)患者临床分期为IV期,84.4%(529/627)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75.4%(473/627)的患者接受了EGFR基因突变检测,患者从就诊至取得病理诊断以及EGFR突变分型报告的中位诊断时间为12天(5-27天),送检样本类型以组织标本为主,占63.8%(302/473),其次为血浆样本,占23.0%(109/473),胸水样本占5.5%(26/473),其余36例患者同时送检了组织及血浆样本。血液样本送检的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2015年04月至2016年04月期间,送检的血液样本占40.7%。在接受检测的NSCLC患者中,EGFR敏感突变阳性率为35.7%(169/473),其中94例(55.6%)为EGFR 19DEL,69例(40.8%)为EGFR L858R,余6例为少见突变。EGFR MU(+)与EGFR WT组患者相比,其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病理类型分布均有显着差别。EGFR敏感突变的169例患者中有133例一线接受了EGFR-TKI治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73.7%,中位PFS 10.0个月(95%CI 8.75-11.25)。其中EGFR 19DEL组患者中位PFS要优于EGFR L858R组患者(11.0个月vs 8.0个月,HR=0.57,p=0.011)。结论:我科临床实践工作中有较高比例的首诊NSCLC患者接受了EGFR分子分型检测。血液标本送检的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一线接受EGFR-TKI有较好的疗效,且EGFR 19DEL患者PFS优于EGFR L858R患者。第二部分:EGFR敏感突变与EGFR野生型NSCLC患者血浆差异性表达miRNA的初步筛选目的:通过miRNA microarray芯片初步寻找出在EGFR敏感突变[EGFR MU(+)]及EGFR野生型(EGFR WT)患者血浆样本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收集9例NSCLC患者(3例EGFR 19DEL、3例EGFR L858R、3例EGFR WT)、4例健康受试者(healthy cohorts,HCs)血浆样本。运用Agilent Human miRNA Microarray(V21.0)芯片对样本进行独立的全基因组miRNA表达分析。采用Gene Spring GX软件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采用T-test unpair方法计算得到p值以比较样本间miRNA差异表达;运用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进行miRNA表达差异的分类。结果:所有NSCLC与HCs血浆样本中有76个呈显着性差异的miRNA。EGFR MU(+)与EGFR WT患者相比,有6个miRNA显着上调、4个显着下调。具体到EGFR敏感突变的不同类型,EGFR 19DEL较EGFR WT相比,有14个miRNA显着上调、7个显着下调;而EGFR L858R较EGFR WT相比仅有2个显着上调以及3个显着下调的miRNA;EGFR 19DEL与EGFR L858R相比有22个呈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结论:通过miRNA microarray芯片检测,NSCLC与HCs人群之间以及不同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之间可以在血浆样本中发现有显着差异的miRNA,可从中进行初步筛选并后续进行分析验证。第三部分: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方法检测循环miRNA的内参筛选目的:筛选出最适合本实验体系的以q 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循环miRNA的内参基因。方法:共收集34例不同人群受试者血浆样本:HCs 8例、肺良性疾病者8例、肺腺癌10例、肺鳞癌4例、肺小细胞癌4例。以q RT-PCR方法检测样本中12个备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各样本中备选内参基因的原始Ct值与Ct均值的差值在EXCEL软件绘制散点图,观察各样本中待筛内参基因的稳定性;之后采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软件对备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散点图显示以5SrRNA、18SrRNA以及RNU43变异幅度最小。Best Keeper软件分析显示CP值最低的为5Sr RNA及18Sr RNA,分别为1.806及1.821;Norm Find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5Sr RNA的稳定性值(Stability value)为最低(0.303),其次为RNU43(0.631);ge Norm软件分析结果显示5Sr RNA和RNU38B的M值为最低(1.281),结合配对变异分析Vn/n+1结果图推荐5Sr RNA和RNU38B的组合作为内参基因。结论:实验确定在本体系中以5SrRNA作为qRT-PCR方法检测NSCLC患者循环miRNA表达水平的内参基因最为适宜。第四部分:EGFR MU(+)与EGFR WT的NSCLC患者血浆差异性表达miRNA的分析与验证目的:以q RT-PCR方法检测目的miRNA在扩大样本的各组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可能与EGFR敏感突变相关的特异性循环miRNA。方法:结合芯片结果以及已发表文献,筛选出备选的目的差异miRNA。通过在20例NSCLC(12例EGFR 19DEL及8例EGFR WT)及8例HCs血浆样本中的预实验,初步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miRNA后,对153例NSCLC患者(EGFR19DEL 64例,EGFR L858R 36例,EGFR WT 53例)进行扩大样本分析。不同组别之间miRNA的差异表达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卡方检验用来分析定性资料。采用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评估目的miRNA区分不同EGFR基因突变类型的诊断价值。采用Target Scan、Pic Tar、miRDB以及miRanda软件对得到的目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通过KEGG pathway预测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预实验中对10个待筛的目的miRNA进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107、miR-122、miR-125a-5p及miR-195可作为目的miRNA进行后续分析。扩大样本后分析结果显示,miR-107可较好的区分EGFR 19DEL与EGFR WT(AUC=0.72,敏感性64.7%,特异性76.6%,cutoff=0.097)以及EGFR L858R与EGFR WT(AUC=0.77,敏感性64.2%,特异性80.6%,cutoff=0.153);与EGFR WT组相比,miR-122诊断EGFR L858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及63.9%(cutoff=0.124),AUC=0.75;miR-195作为潜在标志物诊断EGFR 19DE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及69.1%(cutoff=0.876),AUC=0.75。miR-107分别与miR-122及miR-195组成的组合标志物其各诊断参数优于各自单个指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状态以及miR-107的表达与EGFR敏感突变状态密切相关。miR-107可能通过靶向于CACNA2D1、NF1、BDNF基因而参与到MAPK信号通路;miR-195可能通过靶基因HMGA2及RECK而参与MAPK信号通路。结论:NSCLC患者血浆中循环miR-107、miR-122及miR-195的表达水平可能与EGFR19DEL或EGFR L858R突变亚型有显着相关性,有望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来辅助区分NSCLC患者EGFR敏感突变与野生型的基因分型。第五部分:目的循环miRNA在EGFR-TKI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的初步分析目的:初步探索EGFR 19DEL的NSCLC患者在接受EGFR-TKI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以及进展后的循环miRNA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36例EGFR 19DEL敏感突变并采集到EGFR-TKI治疗前与治疗中动态配对血样的患者血浆标本(其中有12例患者同时采集到疾病进展后的血样),对上述血样进行q RT-PCR方法检测其miR-107以及miR-195的表达情况。以EXCEL图表功能直观分析EGFR-TKI治疗前、治疗中以及进展后ΔCt值的动态变化。不同组别之间miRNA的ΔCt值变化情况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近期疗效为缓解(CR+PR)患者较疾病稳定(SD)患者相比,miR-107以及miR-195在治疗后有更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而PFS>8.0个月以及PFS≤8.0个月的患者其两个目的miRNA的变化幅度未发现有显着性差异。无论是近期疗效是缓解、稳定还是进展的患者,其血浆miR-107以及miR-195在疾病进展后都有回到治疗前水平的趋势。结论:循环miRNA的表达水平会随EGFR-TKI治疗进程发生动态变化,且近期疗效不同的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吴广平,赵雨杰,秦海明,侯伟建,王天娇,石玉秀[9](2003)在《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一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细胞芯片 ,对 33例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和对照组 4例胸腔液中小细胞型癌细胞进行了免疫杂交。结果 阳性杂交点细胞呈圆形分布 ,界限清楚 ,细胞形态显示良好 ;B NHLC占 72 7% (2 4 / 33) ,T NHLC占 18 2 % (6 / 33)。CD79a对B NHLC捕获阳性率达 10 0 % ,CD3对T NHLC捕获阳性率为 75 % ,两者均未见交叉反应。结论 细胞芯片对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of Clinic Society[10](2013)在《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一部分结核病临床诊断)》文中研究指明近一年来,国内外在结核病临床诊断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不少诊断新方法、新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开展应用。在细菌学诊断方面,两种新技术包括等温微量热技术及爆轰纳米金刚石技术与传统的培养法相结合,提高了阳性检出率,具有速度快、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分子影像学在肺结核及肺外结核诊断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菌阴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2012年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仍集中在以核酸扩增为核心的检测技术上,而最引人注目的是Xpert Mtb/RIF技术,其在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诊断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儿童结核病及Mtb与HIV双重感染的诊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NA恒温扩增技术不仅可用于诊断结核病,还可用于疗效的监测。内镜介入诊断部分介绍了呼吸内镜在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及胸膜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其中支气管内镜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该方法以其操作技术简单、微创、定位准确、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以及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腔积液Xpert MTB/RIF与T-SPOT.TB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诊断标准 |
2.1.5 主要的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临床数据的收集 |
2.2.2 胸腔积液Xpert MTB/RIF检测 |
2.2.3 结核菌快速培养 |
2.2.4 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 |
2.2.5 ADA活性检测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胸腔积液标本中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 |
3.2.1 胸腔积液Xpert MTB/RIF与结核菌快速培养的检测结果 |
3.2.2 胸腔积液中T-SPOT.TB检测斑点形成细胞及ADA检测水平 |
3.3 胸腔积液T-SPOT.TB及 ADA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
3.4 胸腔积液中不同方法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比较 |
3.4.1 不同方法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
3.4.2 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三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四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五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恶性胸水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胸水CTC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 |
2 CTCs的研究 |
2.1 CTCs的概述 |
2.2 CTCs的分子学背景 |
2.3 CTCs的富集与检测 |
2.4 FR阳性CTCs的研究 |
3 CTCs的临床应用 |
3.1 肺癌 |
3.2 乳腺癌 |
3.3 结肠癌 |
3.4 前列腺癌 |
第一部分 20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分析 |
3.2 MPE原发肿瘤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
3.3 MPE原发肿瘤与性别分布的关系 |
3.4 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FR阳性CTCs的检测 |
1 研究对象 |
1.1 实验设备 |
1.2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FR阳性CTCs的富集与鉴定 |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结果 |
3.1 恶性肿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 FR阳性CTCs的表达水平 |
3.3 FR阳性CTCs的水平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
3.4 FR阳性CTCs检测的ROC曲线分析 |
3.5 FR阳性CTCs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
4 讨论 |
4.1 FR阳性CTCs的水平 |
4.2 FR阳性CTCs检测的ROC曲线分析 |
4.3 FR阳性CTCs的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LncRNAs与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阳性突变与野生型胸腔积液差异表达LncRNA的初步筛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EGFR突变阳性与EGFR野生型NSCLC患者胸腔积液差异性表达LncRNA的分析与验证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EGFR突变阳性与EGFR野生型的NSCLC患者血浆样本中差异性表达LncRNA的分析与验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循环目的Lnc RNA对 EGFR-TKI治疗疗效的动态分析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论着 |
致谢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材料 |
2.研究对象 |
3.实验方法 |
4.诊断标准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胸腹腔积液病因分类 |
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
3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 |
讨论 |
1.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良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腺癌的诊断价值 |
4.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间皮瘤诊断价值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
7.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恶性胸腹腔积液诊断中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细胞蜡块技术在晚期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和单细胞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恶性胸腔积液研究进展 |
1.1.1 恶性胸腔积液定义 |
1.1.2 恶性胸腔积液与肺癌 |
1.1.3 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检查 |
1.1.4 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 |
1.2 肿瘤异质性 |
1.2.1 循环肿瘤细胞 |
1.2.2 微流控技术分选循环肿瘤细胞 |
1.2.3 肿瘤细胞的分子异质性 |
1.2.4 肿瘤异质性与肿瘤进化 |
1.2.5 肺癌分子异质性与治疗 |
1.2.6 免疫治疗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微孔阵列芯片制作及修饰 |
2.2.4 胸水样本预处理及抗体染色 |
2.2.5 高内涵分析成像 |
2.2.6 显微操作挑取目的细胞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微孔阵列芯片 |
2.3.2 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高代谢活性肿瘤细胞鉴定及回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代谢活性肿瘤细胞单细胞测序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 |
3.2.4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
3.2.5 单细胞EGFR点突变检测 |
3.2.6 单细胞全基因组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
3.3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及突变检测 |
3.4.2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质量检测 |
3.4.3 全基因组片段化优化 |
3.4.4 全基因组文库质量检测 |
3.4.5 代谢异常肿瘤单细胞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能量代谢异常的肺癌患者体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写名词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恶性胸腔积液 |
1.1.1 影像学检查 |
1.1.2 胸腔穿刺术 |
1.1.3 胸腔积液细胞学诊断 |
1.1.4 胸腔积液中的肿瘤标志物 |
1.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
1.1.6 胸膜组织活检 |
1.1.7 胸腔镜检查 |
1.1.8 支气管镜检查 |
1.1.9 新型检测技术 |
1.2 稀有细胞检测方法 |
1.2.1 基于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离技术 |
1.2.2 基于物理性质的分离技术 |
1.3 肿瘤糖代谢 |
1.4 葡萄糖荧光类似物 |
1.4.1 6-NBDG的开发 |
1.4.2 2-NBDG的开发与应用 |
1.4.3 近红外荧光葡萄糖类似物 |
1.4.4 Cy3 标记的荧光葡萄糖类似物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肿瘤细胞糖代谢异常检测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稀有恶性肿瘤细胞·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可寻址微孔阵列芯片模板的制作 |
2.2.4 可寻址微孔阵列芯片制做及表面修饰 |
2.2.5 可寻址微孔阵列芯片表面修饰 |
2.2.6 细胞系培养 |
2.2.7 患者信息及样本收集 |
2.2.8 胸腔积液中鉴定疑似肿瘤细胞 |
2.2.9 外周血液中鉴定疑似肿瘤细胞 |
2.2.10 单细胞显微操作及疑似肿瘤细胞测序 |
2.2.11 免疫荧光检测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可寻址微孔阵列芯片模板的设计和制作 |
2.3.2 微孔阵列芯片的细胞捕获效率 |
2.3.3 2-NBDG用于高代谢活性肿瘤细胞的检测 |
2.3.4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检测高代谢活性肿瘤细胞 |
2.3.5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各类细胞的荧光强度分析 |
2.3.6 显微操作取出高代谢活性疑似肿瘤细胞 |
2.3.7 疑似肿瘤细胞的基因鉴定 |
2.3.8 检测方法优于传统的细胞学检查 |
2.3.9 高葡萄糖摄取肺癌细胞CK表达的异质性 |
2.3.10 肺癌患者外周血样本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3.1 主要工作总结 |
3.2 本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循环miRNA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
单中心首诊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情况回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
EGFR敏感突变与野生型NSCLC患者血浆差异性表达miRNA的初步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循环miRNA的内参筛选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
EGFR敏感突变与野生型NSCLC患者血浆差异性表达miRNA的分析与验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 |
循环miRNA在EGFR-TKI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的初步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
(9)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病例来源: |
2.所用试剂: |
3.细胞芯片的制作: |
4.封闭: |
5.杂交: |
6.固定: |
7.染色: |
结 果 |
1.杂交点图像: |
2.杂交细胞分布结果见表1: |
讨 论 |
(10)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一部分结核病临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核病细菌学诊断 |
(一) 涂片和培养法 |
(二) 抗Mtb药物药敏试验 |
1. 传统抗Mtb药物药敏试验: |
2. 几种抗Mtb药物药敏检测新方法的评价: |
二、结核病影像学诊断 |
(一) 活动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
(二) 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影像学诊断 |
(三) 肺结核CT灌注成像 |
(四) 尘肺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
(五)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
(六) HIV感染和 (或) AIDS伴Mtb双重感染的影像学表现 |
(七) MRI在胸部结核病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 |
(八)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结核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
(九) 肺外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
1.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 |
2. 其他肺外结核: |
(十) 分子影像学在肺结核及肺外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
三、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 |
(一) 结核病细胞免疫学诊断 |
1.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s) 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
2. 腺苷脱氨酶 (ADA) 联合IGRAs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
3. T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应用: |
4. T细胞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测定: |
(二) 结核病血清学诊断 |
(三) 其他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
四、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 |
(一) Xpert Mtb/RIF技术 |
(二) 分子线性探针测定法 (molecular line probe assays) |
(三) 多重PCR (multiplex PCR) 检测技术 |
(四) 实时PCR技术 |
(五) 恒温扩增检测技术 |
(六) 基因芯片技术 |
(七)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
五、内镜介入诊断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
(一) 肺结核 |
(二) 气管支气管结核 |
(三)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 |
(四) 胸膜结核 |
四、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腔积液Xpert MTB/RIF与T-SPOT.TB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D]. 文玉琪. 河北大学, 2021(11)
- [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D]. 郑佳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恶性胸水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胸水CTC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D]. 李倩.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LncRNAs与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探索性研究[D]. 吕攀攀. 军事科学院, 2019(02)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王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和单细胞测序[D]. 吴保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7]基于能量代谢异常的肺癌患者体液中稀有肿瘤细胞的鉴定[D]. 汤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循环miRNA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EGFR-TKI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曲莉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 [9]细胞芯片诊断胸腔液中淋巴瘤细胞的初步评价[J]. 吴广平,赵雨杰,秦海明,侯伟建,王天娇,石玉秀.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3(04)
- [10]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一部分结核病临床诊断)[J].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of Clinic Society. 中国防痨杂志,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