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雷夫氏病致病机理明了(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娟[1](202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量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手术过程,在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分别记录进行证素辨证,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连续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经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4例(131条肢体),年龄40~80岁,男性81例(65.3%),女性43例(46.0%),70岁以上人群65例(52.4%),糖尿病95例(76.6%),严重肢体缺血105例(80.2%),合并足溃疡或坏疽83例(63.4%)。治疗方法包括药涂球囊68例(51.9%),支架植入47例(35.9%),减容37例(28.2%),单纯球囊扩张20例(15.3%)。所有患肢均成功开通至少1条直达足部的直接血流。(2)腔内治疗前证素的分布特点术前证素的分布依次是血瘀(91例,73.4%)>肾(51例,41.1%)>毒(49例,39.5%)>气虚(46 例,37.1%)>气滞(33 例,26.6%)>阴虚(31 例,25.0%)>湿(30例,24.2%)>肝(29例,23.4%)>脾(27例,21.8%)。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依次是三证素组合(48例,38.7%)>两证素组合(40例,32.3%)>四证素组合(20例,16.1%)>单证素(13例,1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3例,2.4%),辨证以虚实夹杂为主(60例,48.4%),以气虚血瘀最多见(10例,8.1%)。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188+2.746 X11(P<0.05)。(3)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变化特点实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下降,以血瘀最为常见。与术前比较,热、毒在术后3月明显下降(P<0.05);血瘀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气滞在术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湿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增加,以气虚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与术前比较,气虚、血虚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P<0.05);阴虚、阳虚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的影响较小,其中最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与术前比较,脾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心、肾在随访期间有增加的趋势,肝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中,术前以三证素组合居多(48例,38.7%);术后以单证素居多(38例,30.9%);术后1月、术后3月均以两证素组合最为多见,术后1月44例(44.9%),术后3月46例(52.9%),以气阴两虚最多见。与术前比较,单证素在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增加(P<0.05);三证素组合在术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1月与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术后1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降低(P<0.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以血瘀最常见,气虚、血瘀贯穿始终;(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腔内治疗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术后复合证素减少;(3)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4)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肖瑶[2](2021)在《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的组方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魏军平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桥本氏病患者的用药规律,挖掘其核心药物及配伍方法,归纳魏军平教授的用药经验,得出核心处方;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所得核心处方干预桥本氏病的潜在关键靶点及通路,为疏肝健脾法干预桥本氏病的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魏军平主任门诊就诊的肝郁脾虚证桥本氏病患者病历及处方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医案数据的整理、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从药性、药味、归经、药组关联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探索其组方规律,基于熵聚类等方法挖掘潜在新药组合;此后与魏军平教授进行访谈及讨论后得出核心处方。2.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核心处方中每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运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信息标准化;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以“Hashimoto’s thyroiditis”、“Hashimoto’s Disease”、“HT”为关键词,获取桥本氏病的相关靶点并进行合并及去重;得出核心处方-桥本氏病共同靶点后,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KEGG信号通路和GO生物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3.6.1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206份病案,其就诊患者女性占91.75%,男性占8.25%;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76岁,其分布为:年龄<10岁的患者占2.43%,10-19岁占1.46%,20-29岁占12.13%,30-39岁占40.78%,40-49岁占16.99%,50-59岁占21.36%,60-69岁占2.43%,年龄>70岁占2.43%;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甲功分布情况为:甲功正常者占40.29%,亚临床甲减占19.42%,甲减者占40.29%;其症状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乏力、大便稀、眠差、心悸、畏寒、急躁易怒、腹胀、颈前肿胀、汗出、胸闷、咽部异物感、咽部有痰、大便干、月经量少、胃胀等。2.206个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位中药分别为柴胡、茯苓、陈皮、厚朴、炙甘草、白芍、紫苏叶、当归、白术、夏枯草、法半夏、苏梗、生黄芪、郁金、枳壳.;其用药药性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温药、寒药、平药、凉药、热药;其药味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苦味、辛味、甘味、酸味、咸味、涩味药;其用药归经分布从高至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心经。3.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到陈皮-柴胡、陈皮-茯苓、柴胡-茯苓共3对高频药物组合模式,以及4组关联度>0.98的药物组合:柴胡、苏梗->紫苏叶,苏梗->紫苏叶,茯苓、苏梗->紫苏叶,厚朴、苏梗->紫苏叶;得到核心用药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苏梗、炙甘草、当归9味;基于熵聚类得到潜在新药组合17个;对魏军平教授进行访谈讨论后,设定核心处方组成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生黄芪、法半夏。4.将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有效活性成分共86个,主要为槲皮苷、山奈酚、β-谷甾醇、异鼠李素、豆甾醇等;方药与疾病交集靶点共82个,以TNF、JUN、TP53、MAPK1、AKT1、IL6、MAPK14、VEGFA、EGFR 等为主要靶点;富集分析得到相关通路301条,其关键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肝郁脾虚证HT患者以女性为主,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其甲功分布以甲状腺功能正常和临床甲减为主,部分患者属亚临床甲减。2.魏军平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HT患者时,除从肝经、脾经入手之外,还结合肺、胃、心同调;多选用性温、寒、平之品,以寒温并用,阴阳自和;多以辛、苦、甘之味,以辛开苦降,调理气机。运用数据挖掘及访谈方式得出核心处方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生黄芪、法半夏。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疏肝健脾法之核心处方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方式干预HT。其机制主要为:通过具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调节等作用的核心有效成分,调控与HT相关的82个靶点,并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通路,从而对HT起到干预治疗作用。
丁禹[3](2020)在《《糖尿病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对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引起重视。欧美国家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水平上超于我国,可以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本次翻译实践项目选择医学文本《糖尿病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of Diabetes and Selected Autoimmune Diseases)为翻译材料,编者为乔治·艾森巴斯(George S.Eisenbarth),其研究主要涉及1型糖尿病。本书主要以1型糖尿病以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进行相关研究。译者选取了书中“1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寻求更多选择性疗法来阻断自身免疫”这两章的汉译作为分析案例,具体分析卡特福德转换理论是如何指导此医学文本的翻译。本报告由六个章节组成,包括翻译项目简介、原文本分析、翻译过程、译后质量评估、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第五章的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在卡特福德转换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本报告结合文本中的真实译例,分析了卡特福德转换理论在医学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层次转换主要聚焦在时态表达和语义复数表达上,通过将英语语法转换为汉语词汇得以实现。而范畴转换主要体现在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结构转换上。词类转换主要探讨了通过转换词性使句子更加通顺;单位转换聚焦于将短语(从句)转换成单句使句子逻辑更加清晰;结构转换集中在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以及将主语突出结构转换成主题突出结构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希望对此医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能为翻译爱好者和医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周豪英[4](2017)在《《基因:一段私密的历史》(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翻译报告》文中提出《基因:一段私密的历史》是印裔美国作家悉达多·慕克吉于2016年完成的又一重要着作,并于同年由美国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他家族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基因史。《基因》探讨了基因遗传在决定人类健康和特性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还告诫人类不要任由遗传倾向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发人深省。本次翻译任务所选用的文本是该书的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原理及患病症状,同时还探讨了针对各种基因病的治疗方案。本翻译报告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笔者对本次翻译任务做了简要的描述。第二章,笔者介绍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译中、译后修改三个阶段。第三章,笔者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分别选出典型案例进行代表性分析。例如,处理长难句时,笔者多采用句子拆分法。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也合理使用了词性转换法、增译法、省译法、合译法、拆译法等翻译策略。第四章,笔者总结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启发。
李梦莹[5](2016)在《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及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药物干预GD甲亢小鼠,研究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甲状腺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丹栀复方治疗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的临床观察,观察此类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评估治疗前后的T3与T4比值能否作为反映药物干预后甲状腺功能恢复的指标之一。结合临床观察结果探讨动物实验研究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分为两部分,同用丹栀复方进行干预,实验一是以GD甲亢小鼠为模型的基础研究,实验二是以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方法一:腺病毒Ad-TSHR289/6xHis免疫21只雌性6周龄的BALb/c小鼠构建GD甲亢动物模型,用丹栀复方膏方、甲巯咪唑悬混液分别干预GD甲亢小鼠连续14天后,摘取眼眶取血,用ELISA法测定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TSH、FT3、FT4和TRAb等实验室指标,对比各实验组小鼠甲状腺组织的HE染色,观察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一:1.成功制备腺病毒Ad-TSHR289/6xHis,滴度为1×10m颗粒/50u1。2.成功构建GD甲亢小鼠模型。模型组的TRAb较空白组高42.3% (P<0.01);模型组FT3、FT4水平较空白组分别增高25.6%、13.9% (P<0.05)。模型组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甲状腺组织HE染色见部分甲状腺滤泡呈高柱状,滤泡内胶质可见少量(个别)吸收空泡。3.药物干预2周后,两药物组TRAb浓度较模型组均有降低,西药组是27.3%(P<0.01),中药组是12.7% (P<0.05)。同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FT3、FT4水平降低(P>0.05);两药物干预组FT3、FT4水平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西药组和中药组干预后TSH水平较模型组有所上升,分别是8.4%,21.8%(P>0.05)。4.西药组和中药组的甲状腺组织结果同空白组仅见正常甲状腺组织。方法二: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70位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随机分成丹栀复方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甲亢的基础治疗,丹栀复方组加用丹栀复方免煎剂,tid,100ml温水冲服,连续4周。收集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并检测患者的TSH, FT3、FT4、T3和T4,对丹栀复方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二:1.丹栀复方组治疗4周后的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临床显效2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有效率77.8%,无效率11.1%;单纯用甲巯咪唑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70.6%,无效率17.6%。且丹栀复方改善患者症状治疗后总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2.甲状腺功能测定: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TSH水平均有升高,FT3、T4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降低FT4水平优于丹栀复方组(P<0.05)。而丹栀复方组降低血清中T3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选用腺病毒Ad-TSHR289/6xHis可以成功构建GD甲亢小鼠动物模型。(GD甲亢模型的造模成功指标以TRAb水平升高,FT4、FT3水平增高,甲状腺组织见弥漫性甲状腺肿伴或不伴TSH降低):2.丹栀复方和西药甲巯咪唑可以调节GD小鼠TRAb水平及改善甲状腺病理组织,但两组间FT3、FT4和TSH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一步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3.丹栀复方可以有效缓解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T3水平,且明显优于甲巯咪唑组。
李宁[6](2015)在《重组人TSH受体中试发酵工艺初步探索和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及临床检测》文中指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是一类多发病,包括格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GD)、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和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GD是甲状腺毒症最常见类型(约占85%),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 receptor,TSHR)是GD最重要的致病抗原,病理条件下TSHR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TSHR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TRAb是GD的病因,在GD的发病、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TRAb属于异质性多克隆抗体,根据其与TSHR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antibody,TSAb)和甲状腺刺激阻断性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blocking antibody,TSBAb)。TSAb与TSHR结合后模拟TSH的作用,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AC-cAMP)通路,刺激甲状腺滤泡细胞生长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TSBAb与TSHR结合后可阻断TSH对甲状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的发生。人TSH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细胞膜外区(TSHR-ecd)、跨膜区和细胞膜内区三部分,TSAb的结合靶点主要集中在TSHR-ecd的氨基端(TSHRn),TSBAb的结合靶点主要集中在TSHR-ecd羧基端(TSHRc)。本室前期研究将TSHR-ecd分段表达,在TSHR-ecd氨基端筛选并克隆出主要与TSAb结合的TSHR抗原决定簇集中区基因重组质粒(pET102/D-hTSHRn462bp),原核表达获得了主要与人血清TSAb结合的硫氧还蛋白-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膜外区氨基端片段融合蛋白(TrxFus-hTSHRn),TrxFus-hTSHRn是TSAb结合靶抗原。以上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胞外区氨基端基因表达产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该产物在酶免技术中的应用”(专利号:ZL 200610015383.5)。同时,在TSHR-ecd羧基端筛选并克隆出主要与TSBAb结合的TSHR抗原决定簇集中区基因重组质粒(pET102/D-hTSHRc405bp),原核表达获得了主要与人血清TSBAb结合的硫氧还蛋白-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膜外区羧基端片段融合蛋白(TrxFus-hTSHRc),TrxFus-hTSHRc是TSBAb结合靶抗原。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技术与高特异性的酶免疫分析技术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主要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试剂价格低廉、试剂稳定且有效期长、方法稳定快速、检测范围宽、操作简单等优点。目的:本研究探索重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和羧基端蛋白中试发酵工艺,提高抗原产量,应用中试发酵表达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抗原融合蛋白TrxFus-hTSHRn(TSAb结合靶抗原)开发以检测人血清TSAb为主的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以羧基端抗原融合蛋白TrxFus-hTSHRc(TSBAb结合靶抗原)开发以检测人血清TSBAb为主的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并用于临床检测,考察其对AITD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重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和羧基端蛋白中试发酵表达工艺探索将本室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102/D-hTSHRn462bp和pET102/D-hTSHRc405bp分别转入表达菌E.Coli BL21 StarTM(DE3),将菌接种至5ml 2×YT液体培养基中,37℃200rpm摇菌过夜后为一级种子。将一级种子转移至200ml 2×YT液体培养基中,37℃200rpm继续摇菌制备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按5%的接种量接种于5升发酵罐培养基中,探索优化5升中试发酵条件:发酵温度、pH、溶氧、诱导剂浓度、诱导时间等。表达包涵体产物经变性Ni2+-NTA(镍-氮川乙酸)亲和层析纯化,梯度透析复性,获得重组TrxFus-hTSHRn和TrxFus-hTSHRn,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分子量和纯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抗原免疫活性,计算中试发酵产率。2.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将中试发酵的重组TrxFus-hTSHRn(TSAb结合靶抗原)蛋白包被化学发光微孔板,自制的人TRAb(以WHO TRAb参考制剂(WHO NIBSC 90/672)为标准进行校准)为校准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为标记抗体,鲁米诺为发光底物,研制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将中试发酵的重组TrxFus-hTSHRc(TSBAb结合靶抗原)蛋白包被化学发光微孔板,自制的人TSBAb为内部校准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为标记抗体,鲁米诺为发光底物,研制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实验条件的优化:(1)抗原包被缓冲液(2)抗原包被量和待测血清稀释度正交实验(3)反应时间等。方法学评价指标:(1)最低检测限(2)特异性(3)精密度(4)准确度(5)健全性(6)参考区间等。临床试验研究: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与英国RSR TRAb 2ndd generation ELISA试剂盒进行临床对比,进行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3.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临床检测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检测597例甲状腺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人,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检测416例甲状腺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人。甲状腺病患者分组情况:(1)GD活动期伴甲亢组:123例(男45例,女78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48.4岁);(2)GD治疗3-12月组: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1.0岁);(3)GD治疗12-18月组:116例(男46例,女7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1岁);(4)GD治疗18-24月组:74例(男33例,女4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53.7岁);(5)HT甲减组:101例(男28例,女73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0.1岁);(6)HT甲功正常组:95例(男36例,女59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2.2岁);(7)结节性甲状腺肿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7.9岁);(8)亚急性甲状腺炎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0岁)。4.数据分析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数值变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各组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重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和羧基端蛋白中试发酵表达工艺探索人TSHR氨基端重组融合蛋白TrxFus-hTSHRn 5升中试发酵最优条件为:诱导剂IPTG浓度1.0 mmol/L,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6小时,培养物pH 7.0,溶氧>10%。重组融合蛋白TrxFus-hTSHRn分子量约为38KD,纯度95.8%,与人血清TSAb结合免疫活性良好,5升中试发酵产率为52.3-61.8mg/L培养基,单次发酵可生产约18000-21600盒(96人份/盒)检测试剂。人TSHR羧基端重组融合蛋白TrxFus-hTSHRc 5升中试发酵最优条件为:诱导剂IPTG浓度1.0 mmol/L,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6小时,培养物pH 7.0,溶氧>20%。重组融合蛋白TrxFus-hTSHRc分子量约为28.9KD,纯度97.5%,与人血清TSBAb结合免疫活性良好,5升中试发酵产率为67.3-81.6 mg/L培养基,单次发酵可生产约23500-28500盒(96人份/盒)检测试剂。2.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开发2.1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的研制2.1.1优化后的实验条件TrxFus-hTSHRn抗原用碳酸盐缓冲液(CBS,pH9.6)稀释后包被微孔板100ng/孔,4℃过夜;待测样品血清稀释度1:100,37℃温育60分钟;HRP标记羊抗人IgG二抗稀释度1:4000,37℃温育30分钟。2.1.2校准曲线将自制的人TRAb以WHO TRAb参考制剂(WHO NIBSC 90/672)为标准对照品进行标定赋值,并结合临床建立标准曲线为1 IU/L,2 IU/L,7 IU/L,22IU/L,72 IU/L。2.1.3方法学评价(1)最低检测限:0.06 IU/L。(2)特异性:与TgAb、TPOAb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5%。(3)精密度:高、中、低浓度血清批内(n=12)变异系数(CV%)分别为5.0%、4.8%、5.7%。批间(n=12)变异系数(CV%)分别为4.7%、5.5%、5.4%。(4)准确度:测定高、中、低浓度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5.3%、106.3%、91.6%。(5)健全性:血清样品TSAb稀释后的理论浓度与实测浓度的比值均在90%-110%标准范围内,血清样品稀释倍数与测定浓度成直线关系(r=0.9999),健全性好。(6)参考区间:用人血清TRAb/TSAb-CLEIA检测120例健康人血清TRAb(以TSAb为主)浓度为((?)±s)2.31±0.82 IU/L,以x+2s(95%可信区间)即4 IU/L为Cutoff值。人血清TRAb(以TSAb为主)浓度<4 IU/L为阴性,>4 IU/L为阳性。2.1.4临床试验研究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与RSR TRAb 2nd generation ELISA试剂盒检测,(1)一致性分析:阳性符合率:96.6%(141/146),阴性符合率:94.2%(81/86),总体符合率:96.5%(222/230)。(2)相关性分析:回归方程:y=0.6+0.988x,相关系数r=0.983,两种试剂检测结果高度相关,符合率较好。2.2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的研制2.2.1最佳实验条件TrxFus-hTSHRc抗原用CBS缓冲液(pH9.6)稀释后包被微孔板100ng/孔,4℃过夜;待测样品血清稀释度1:100,37℃温育60分钟;HRP标记羊抗人IgG二抗稀释度1:6000,37℃温育30分钟。2.2.2校准曲线以自制的人TSBAb建立的标准曲线为10AU/L,20AU/L,40AU/L,80AU/L,160AU/L。2.2.3方法学评价(1)最低检测限:0.15AU/L。(2)特异性:与TgAb、TPOAb交叉反应率均小于4%。(3)精密度:高、中、低浓度血清批内(n=12)变异系数(CV%)分别为5.02%、4.67%、7.05%。批间(n=12)变异系数(CV%)分别为5.34%、2.82%、4.07%。(4)准确度:测定高、中、低浓度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6.8%、98.0%、104.0%,平均回收率99.6%。(5)健全性:血清样品TSBAb稀释后的理论浓度与实测浓度的比值均在90%-110%标准范围内,血清样品稀释倍数与测定浓度成直线关系(r=0.9999),健全性好。(6)参考区间:用人血清TRAb/TSBAb-CLEIA检测120例健康人血清TRAb(以TSBAb为主)浓度为((?)±s)10.77±1.61AU/L,以x+2s(95%可信区间)即14 AU/L为Cutoff值。人血清TRAb(以TSBAb为主)浓度<14 AU/L为阴性,>14AU/L为阳性。3.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临床检测3.1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临床检测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用于597例甲状腺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人临床检测,结果如下:(1)GD活动期伴甲亢组血清TSAb浓度和阳性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各GD治疗组、HT甲减组、结甲肿组、亚甲炎组和健康人组(P均<0.01)。(2)GD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TSAb浓度显着下降,GD活动期伴甲亢组、GD治疗3-12个月组、GD治疗12-18个月组和GD治疗18-24个月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6.391,P=0.001)。GD治疗18-24个月组TSAb仍高于健康对照组(F=3.272,P=0.002)。与此同时,GD患者TSAb阳性检出率也明显下降,GD治疗3-12个月组、GD治疗12-18个月组和GD治疗18-24个月组TSAb阳性率显着降低(66.71%vs.36.03%vs.18.27%,χ2=63.02,P=0.000),但仍高于健康人(2.88%,P=0.02)。(3)结甲肿、亚甲炎患者血清TSAb浓度和阳性率均与健康人无统计学差异(F=1.346,P>0.05;F=1.015,P=0.09)。(4)HT甲减患者血清TSAb浓度和阳性率均显着高于非AITD的结甲肿组、亚甲炎组、健康人组(F=3.008,P=0.024;F=4.791,P=0.000)。3.2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临床检测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用于416例甲状腺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人临床检测,结果如下:HT甲减组、HT甲功正常组TSBAb浓度和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F=7.366,P=0.001;χ2=43.75,P=0.008)。GD活动期伴甲亢组与结甲肿组、亚甲炎组、健康对照组血清TSBAb浓度无统计学差异(F=2.39,P=0.12),但阳性率高于上述三组(χ2=27.11,P=0.03)。结论:1.探索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和羧基端蛋白5升中试发酵条件,获得的重组融合蛋白TrxFus-hTSHRn和TrxFus-hTSHRc纯度高(分别为95.8%和97.5%)、免疫活性好、产率高(产率分别为52.3-61.8mg/L培养基和67.3-81.6mg/L培养基),单次发酵可生产约20000-25000盒(96人份/盒)检测试剂,满足试剂盒产业化生产的要求,为开发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奠定了原料基础。2.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采用TSAb结合靶抗原(TrxFus-hTSHRn)包被,检测以TSAb为主的TRAb。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采用TSBAb结合靶抗原(TrxFus-hTSHRc)包被,检测以TSBAb为主的TRAb。上述试剂盒灵敏、特异、稳定,操作简便,性能技术指标优良,适于临床常规检测。3.TSAb可作为GD甲亢病因诊断、判断停药时机、预测复发的最佳免疫学指标之一,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对GD甲亢诊断、疗效监测、判断停药时机、评估复发及预后等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TSBAb可作为HT甲减辅助诊断、疗效观察的免疫指标。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对HT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章剑剑[7](2015)在《IL-1β诱导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壁上COX-2/mPGES-1的表达在烟雾病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COX-2/mPGES-1在烟雾病大脑中动脉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和微粒体前列腺素E合成酶-1(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E2synthase-1, mPGES-1)在烟雾病大脑中动脉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联合重建术的MMD患者和接受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术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颅内外血管吻合手术过程中获取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ST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标本。首先用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HE)观察烟雾病患者STA和MCA的内膜厚度,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和MCA血管壁上COX-2和mPGES-1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COX-2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E2的水平。结果由于部分患者获取MCA血管标本极为困难,因而最终纳入本组研究的MMD患者仅18例,对照组患者共5例。HE染色结果显示,MMD患者MCA的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9.252,P=0.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部分MMD患者MCA上存在COX-2的阳性表达(15/18,83.3%),而所有MMD患者MCA上均存在mPGES-1的阳性表达(18/18,100%)。MMD患者MCA上COX-2和mPGES-1的表达强度呈强正相关(r=0.647,P=0.004)。出血型MMD患者MCA上COX-2和mPGES-1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缺血型MMD患者(P均<0.05)。所有MMD患者STA及对照组患者的STA和MCA上均未见COX-2和mPGES-1的阳性表达。Elisa结果显示MMD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COX-2和PGE2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CA血管壁上COX-2/mPGES-1表达增高可能在MM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参与了MMD患者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第二部分IL-1β及其受体在烟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目的探讨IL-1β (interleukin-1β)及其受体在MM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同时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分析IL-1β及其受体、COX-2、mPGES-1和PGE2在MMD进展中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STA和MCA血管壁上IL-1β受体(IL-1R Ⅰ)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了患者血浆中IL-1β的水平,按照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性别、病变位置、血管造影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分组,比较上述蛋白表达的差异,同时对MCA血管壁上IL-1R Ⅰ的表达强度与COX-2和mPGES-1的表达强度做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目前国际上仅有的一项针对MMD患者MCA血管壁进行的研究结果,试图分析上述炎症因子和蛋白在MMD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所有血管标本上均存在IL-1R Ⅰ的阳性表达;但MMD患者MCA上的表达强度大于MMD患者STA及对照组患者STA和MCA上的表达强度(P均<0.05)。而出血型MMD患者MCA上IL-1R Ⅰ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缺血型MMD患者(t=2.669,P=0.017)。MCA上IL-1R Ⅰ的表达强度与COX-2或mPGES-1的表达强度均呈强正相关(P均<0.01)。Elisa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血浆中均存在IL-1p的表达,MMD患者血浆中IL-1β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456,.P=0.023)。但对比出血型MMD患者和缺血型MMD患者血浆中IL-1β的水平无明显差异(t=1.352,P=0.195)。结论IL-1β可能通过诱导MCA血管壁上COX-2和mPGES-1的表达增高在MM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联合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疗效分析目的通过对本组18例成人M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其MCA上COX-2、mPGES-1和IL-1R Ⅰ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联合重建术治疗MMD的临床意义及相关疗效分析。方法详细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随访(3月);对其中12例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状况评价,对比术前及术后3月神经功能变化。将所有患者按照疗效(显效、有效和无效)分组,分析MCA上COX-2、mPGES-1和IL-1R Ⅰ的蛋白表达差异,同时对比出血型MMD和缺血型MMD患者的预后。结果经联合重建术治疗,12例器质性病变的MMD患者术后3月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的NIHSS评分(t=6.416,P=0.000)。而在18例MMD患者其总有效率达到88.9%,进一步研究发现MCA上COX-2、mPGES-1和IL-1R Ⅰ的表达强度均与患者短期(术后3月)预后无关(P值分别为0.936,0.433和0.151)。出血型MMD患者和缺血型MMD患者短期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重建术能明显改善成人MMD患者的预后,不仅适合缺血型患者,对出血型患者同样推荐使用。
刘振华[8](2013)在《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又称Graves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 GO),时至今日普遍认为此病属于自身免疫或器官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而且又和全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一直有来世界各地的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甲状腺相关眼病具体发病机制的种种假说,但是迄今为止,仍然不是十分的明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显示,粘附分子、可溶性粘附分子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相关,尤其是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 sCD54)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 sCD106)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粘附分子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粘附分子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眼眶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是TAO发生的重要因素;而粘附分子表达的增加被认为是人体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受到损伤或被激活的标志之一。这对进一步阐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致病机理、临床病情监测以及探寻治疗中的免疫调节控制,无疑都具有非常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价值。因此,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中的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做比较,观察在不同活动期及严重程度下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在血清中的水平与TAO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以血清学的研究角度,为TAO的诊断、活动性分期和严重程度分度、监测免疫调控状态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收集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患者血清72例,其中男28例、女44例,患者年龄17岁~65岁,其中30岁-40岁为发病高峰,50岁~60岁为发病次高峰,7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6岁。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确诊依据: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眼球突出、眼睑回缩,影像学检查发现双眼或单眼多条眼外肌的肌腹肥厚,实验室检查显示甲状腺功能紊乱或者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史。限制因素:病例初发,病程限制在半年以内的,未经过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其他的眼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标准(clinic activity score, CAS)对72例患者进行分期:活动期(CAS≥4分)45例,非活动期(CAS<4分)27例;根据甲状腺相关眼病病情严重度评估标准(European Group on Graves’orbitopathy, EUGOGO)对72例患者进行分度:轻度27例、中重度33例和极重度12例。正常对照组的选入标准:在同时期于本医院收集的、自愿参加此次实验研究的、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患者年龄18岁~60岁,20例正常人的平均年龄为39.8岁。本研究方案经过郑州大学生命科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并与每位受试对象签订《甲状腺相关眼病血清粘附分子研究知情同意书》。2标本收集和处理所有检测对象(包括72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受试者),均于晨起空腹,常规消毒,采肘静脉血3mL,将储血管轻轻颠倒3-5次,室温下立放30mmin~1h后,3000r/min离心10min,用移液枪仔细收集上层的血清,以EP管分装,置于-80℃低温冰箱储存备检。污染和溶血标本舍弃不用。3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附带的说明书操作进行。设置调节全自动酶标仪在波长为450nm处,依次测定各个微孔的吸光度OD值,sICAM-1和sVCAM-1的浓度通过使用Microsoft Office2003Excel软件做标准曲线而计算得出。4统计学处理采用国际通用SAS v9.13统计软件。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检测水平以-x±s表示。测量出来的各组数据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多组数据之间总体均数(即,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正常对照组的均数,轻度活动期组、中重度活动期组、极重度活动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均数,轻度非活动期组、中重度非活动期组、极重度非活动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组之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不同TAO分期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检测结果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检测水平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TAO严重程度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检测结果活动期: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组(P<0.05);极重度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中重度组、轻度组(P<0.05);中重度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且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非活动期: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活动性及炎症活动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TAO诊断、分期分级、监测病情变化和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张磊[9](2012)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开窍升阳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静点舒血宁注射液及静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开窍升阳针刺法”治疗。通过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及眩晕疗效判定,并根据椎-基底动脉系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及ABCD2评分判定,观察针刺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椎-基底动脉系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及ABCD2评分均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5);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评分均下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眩晕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为68.75%。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痊愈率为31.25%,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开窍升阳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疗效肯定,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介入针刺治疗能明显地提高疗效。
崔朝兵[10](2012)在《2009年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与传统方案比较,为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提供合理的优化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后脱落1例)以优化方案治疗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4月-2009年7月收治的30例以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血管彩超结果及血流变、ESR、CRP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一般体检项目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估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ESR、CRP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TA患者的总体疗效显着,对红细胞沉降率、CRP等一系列指标改善明显,且均优于传统方案。2.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化方案能显着改善TA患者的TC、TG和LDL-C,但与传统方案无显着性差异。3.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二、格雷夫氏病致病机理明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格雷夫氏病致病机理明了(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3 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腔内治疗 |
3.2.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sf PTAS) |
3.2.2 药涂球襄(drug-coated balloon,DCB) |
3.2.3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 |
3.2.4 生物可吸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 |
3.2.5 减容 |
3.2.6 腔内治疗的局限性 |
3.3 中医药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 |
3.1 发展历程 |
3.2 证素辨证 |
4 辨证治疗 |
4.1 名医经验 |
4.2 指南共识 |
4.3 临床辨证 |
4.4 数理统计 |
4.5 微观辨证 |
5 中医辨证与腔内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证素辨证标准 |
1.2.4 症状评分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项目 |
1.9 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 |
1.10 统计学方法 |
1.11 医学伦理声明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析 |
2.1.1 性别、年龄分布 |
2.1.2 既往史及相关发病因素 |
2.2 病变特点及手术情况 |
2.2.1 病变分级 |
2.2.2 造影及手术情况 |
2.3 术后随访情况 |
2.3.1 终点事件及脱落病例 |
2.3.2 临床疗效 |
2.4 腔内治疗前证素分布 |
2.4.1 术前实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2 术前虚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3 术前病位证素分布 |
2.4.4 术前病性证素组合分布 |
2.5 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1 实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2 虚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3 病位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4 病性证素组合的分布变化 |
2.6 证素与终点事件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般资料分析 |
3.1.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2 病变特点分析 |
3.1.3 手术过程分析 |
3.2 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
3.2.1 证素诊断标准的确定 |
3.2.2 血瘀是ASO的主要证素 |
3.2.3 气虚、血瘀贯穿ASO疾病始终 |
3.2.4 ASO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 |
3.2.5 ASO腔内治疗术后复合证素减少 |
3.2.6 ASO与肾关系密切,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 |
3.2.7 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的组方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甲状腺疾病领域的应用 |
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2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4 网络药理学在甲状腺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数据录入 |
3.4 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案分析 |
4.2 用药分析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4 潜在新药组合分析 |
4.5 药症相关分析 |
5 讨论 |
5.1 肝郁脾虚证HT患者疾病特点分析 |
5.2 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 |
5.3 药物组方规律分析 |
5.4 潜在新方组合分析 |
5.5 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验案分析 |
5.6 魏军平教授辨治桥本氏病经验总结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核心处方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2.2 桥本氏病相关靶点筛选 |
2.3 构建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PPI网络 |
2.4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KEGG信号通路与GO功能富集分析 |
2.5 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 研究结果 |
3.1 核心处方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
3.2 方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
3.3 桥本氏病相关靶点 |
3.4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PPI网络 |
3.5 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 |
3.6 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3.7 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 |
4 讨论 |
4.1 药物核心成分分析 |
4.2 核心处方主要作用靶点分析 |
4.3 KEGG信号通路分析 |
4.4 GO富集功能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糖尿病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原文本分析 |
2.1 作者及作品介绍 |
2.2 文本性质和语言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平行文本确定 |
3.2 术语表与翻译工具确定 |
3.3 翻译理论选择与分析 |
3.4 翻译计划制定 |
3.5 应急预案 |
第四章 译后质量评估 |
4.1 自我审校 |
4.2 他人校对 |
第五章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5.1 层次转换 |
5.1.1 时态表达 |
5.1.2 语义复数表达 |
5.2 范畴转换 |
5.2.1 词类转换 |
5.2.1.1 名词转换为动词 |
5.2.1.2 介词转换为动词 |
5.2.2 单位转换 |
5.2.2.1 从句转换为单句 |
5.2.2.2 短语转换为单句 |
5.2.3 结构转换 |
5.2.3.1 主被动语态转换 |
5.2.3.2 主语突出向主题突出转换 |
第六章 翻译实践总结 |
6.1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 |
6.2 翻译实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的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 |
附录2 生物医学类术语表 |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
致谢 |
(4)《基因:一段私密的历史》(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背景 |
1.2 翻译项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工具准备和术语表制定 |
2.1.2 翻译理论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2.1 翻译及修改过程 |
2.2.2 翻译策略的选择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源语文本理解方面的困难与修改 |
3.2 长难句的翻译与修改 |
3.3 翻译策略的选择 |
3.3.1 词性转换法 |
3.3.2 增译法 |
3.3.3 省译法 |
3.3.4 拆译法 |
3.3.5 合译法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发展 |
参考文献 |
术语表 |
(5)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及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实验一 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的甲状腺形态与功能的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丹栀复方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郁化热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实验结果 |
6.1 中医症状总积分情况 |
6.2 综合疗效评价 |
6.3 甲状腺功能测定 |
结论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GD甲亢的研究 |
2. GD甲亢动物模型的选择 |
3. 疏肝清热法治疗甲亢 |
4. 疏肝清热法治疗甲亢代表方-丹栀复方 |
5. 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 |
6. 丹栀复方对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的作用 |
7. T3/T4在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意义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论治Graves病的中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随机分组表 |
附件二 甲亢肝郁化火证的分级量化表 |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
附件四: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6)重组人TSH受体中试发酵工艺初步探索和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及临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重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和羧基端蛋白中试发酵工艺探索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重组人TSHR膜外区氨基端蛋白(TrxFus-hTSHRn)发酵工艺探索… |
1.2.2 重组人TSHR膜外区羧基端蛋白(TrxFus-hTSHRc)发酵工艺探索… |
1.3 讨论 |
1.3.1 温度对工程菌生长和TrxFus-hTSHR表达的影响 |
1.3.2 pH对工程菌生长和TrxFus-hTSHR表达的影响 |
1.3.3 溶解氧对工程菌生长和TrxFus-hTSHR表达的影响 |
1.3.4 诱导剂浓度和诱导时间对工程菌生长和TrxFus-hTSHR表达的影响 |
1.3.5 人TSHR膜外区蛋白原核表达、纯化中需克服的技术难题 |
1.4 小结 |
二、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人血清TRAb/TSAb-CLEIA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
2.2.2 TSAb校准品的制备和标定 |
2.2.3 人血清TRAb/TSAb-CLEIA 方法学评价 |
2.2.4 人血清TRAb/TSAb-CLEIA 参考区间的建立 |
2.2.5 人血清TRAb/TSBAb-CLEIA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
2.2.6 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方法学评价 |
2.2.7 人血清 TRAb/TSBAb-CLEIA 参考区间的建立 |
2.3 讨论 |
2.3.1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技术 |
2.3.2 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索 |
2.3.3 TSAb校准品的标定 |
2.3.4 TSBAb自制标准品的单位命名 |
2.3.5 免疫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 |
2.3.6 试剂盒临床试验研究 |
2.4 小结 |
三、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临床检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者甲功测定结果 |
3.2.2 人血清TRAb/TSAb-CLEIA试剂盒临床检测结果 |
3.2.3 人血清TRAb/TSBAb-CLEIA试剂盒临床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人TSH受体抗体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IL-1β诱导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壁上COX-2/mPGES-1的表达在烟雾病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OX-2/mPGES-1在烟雾病大脑中动脉上的表达及其意义 |
引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第二部分 IL-1 β及其受体在烟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 联合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疗效分析 |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1 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分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甲状腺相关眼病血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与治疗 |
1.1 概述 |
1.2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认识与治疗 |
2.1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名称来源 |
2.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危险因素 |
2.3 中国专家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共识 |
2.4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思路 |
2.5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疗常规 |
2.6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IA的治疗策略 |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眩晕症状的疗效判定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评分量表的选择 |
2.1 中风先兆症状评分 |
2.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量表 |
2.3 ABCD~2评分 |
3 开窍升阳针刺法的中医理论理论分析 |
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现代机理探讨 |
4.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
4.2 针刺对血液成分和血流变指标的影响作用 |
4.3 针刺对神经体液方面的调节作用 |
4.4 针刺对分子细胞的调控作用 |
5 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对眩晕的规范化科研设计及疗效评定 |
5.2 深化基础研究 |
5.3 探索以针刺为主的多种治疗方法 |
5.4 开展流行病学调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2009年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 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
3 问题与展望 |
多发性大动脉炎现代医学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
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历史沿革 |
2 多发性大动脉炎流行病学 |
3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
4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 |
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
6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 |
7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治疗 |
8.小结 |
临床研究 |
1 诊疗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
2 病历资料及分析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2 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观察指标的选择 |
3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方案的优化依据 |
4 展望与结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格雷夫氏病致病机理明了(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李志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的组方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肖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糖尿病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丁禹. 湘潭大学, 2020(02)
- [4]《基因:一段私密的历史》(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翻译报告[D]. 周豪英. 河南大学, 2017(06)
- [5]丹栀复方对GD甲亢小鼠及肝郁化热型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D]. 李梦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重组人TSH受体中试发酵工艺初步探索和人血清TRAb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及临床检测[D]. 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5(12)
- [7]IL-1β诱导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壁上COX-2/mPGES-1的表达在烟雾病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探讨[D]. 章剑剑.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8]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刘振华. 郑州大学, 2013(11)
- [9]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张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2009年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D]. 崔朝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elisa试剂盒论文; 甲状腺恶性肿瘤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甲亢症状论文; 试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