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婷馨[1](2021)在《豁痰解毒通络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观察豁痰解毒通络方在治疗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中的临床效果,同时去探讨此方药对于患者的中医症状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为今后中医治疗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提供一些新思路及新见解。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病例皆收集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并且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同时合并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的患者中筛选出72例,年龄选择在18-80岁之间,无性别要求,采用随机数字编码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立普妥、雷米普利等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豁痰解毒通络方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西医规范化治疗。并同时根据患者自身的合并症给予对应药物服用。疗程总共为8周,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脂疗效及Duke运动平板评分并运用X2检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临床研究之前,进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病程及危险因素等基本的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 治疗后进行对比两组患者SAQ评分,结果显示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的认识、治疗满意程度这几方面,结果都显示试验组的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3 运动平板Duke评分结果示,治疗后试验组评分、危险分层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结果显示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 血脂疗效: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2.2%,说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血脂成分的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豁痰解毒通络方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Duke运动平板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2.豁痰解毒通络方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血脂水平。3.豁痰解毒通络方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肝肾损害,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占思颖[2](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及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素(证型)的分布特征,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2、研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与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血脂水平等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其临床辨证提供辅助分型诊断的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研究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研究选取符合西医诊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1例,通过收集病例,归纳研究对象的证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考察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证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研究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选取符合西医诊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1例,通过收集病例,提取相关数据,分析纳入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证素(证型)与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四项等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研究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研究(1)病位证素分布特征:肝、心、脾、肺、肾五脏病位证素均有涉及,双病位证素占比最高,五病位证素出现频率最低。单病位证素以心最为常见,脾、肾最为少见;双病位证素以心+肝组合最为常见,心+脾组合次之;三病位证素以心+肝+脾组合所占比例最高;四病位证素心+肺+肝+脾组合较多;五病位证素占所有病位证素最少。(2)病性证素分布特征:涉及相关的中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血瘀、痰浊、气滞、阳虚和寒凝。实性证素以血瘀为最多,痰浊次之;虚性证素以气虚最常见,阴虚次之。单病性证素虚性证素最常见为阳虚,实性证素最常见为痰浊;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组合所占比例最大,阳虚+痰浊组合所占比例最小;三病性证素占病性证素比例最低,气虚+血瘀+痰浊组合较为常见。(3)证型分布特征:八大证型均有涉及。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阳虚寒凝证和心肾阳虚证患者最少。重度证型以痰瘀互阻证为主,中度以气虚血瘀证为最多,轻度则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常见。同时气虚血瘀证可兼阴虚、痰浊,气阴两虚证可兼血瘀,痰瘀互阻证可兼气虚、阴虚,阳虚寒凝证可兼痰浊。提示我们临床辨治益气活血的重要性。研究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气虚证与各项指标:气虚证患者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与LAD、RVEDD呈负相关。年龄每提升一个等级,其辨为气虚证的概率为原等级的2.232倍(P<0.05);LAD和RVEDD每提升一个等级,其患气虚证分别为原等级的0.666、0.667倍(P<0.05),预测准确率为69.2%(P<0.05)。提示患者年龄越大,其辨为气虚证的可能性越大;左房和右室结构越大,其辨为气虚证的可能性越小。(2)血瘀证与各项指标:本研究未明确发现血瘀证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3)痰浊证与各项指标:痰浊证与LAD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和RVEDD存在正相关性,且LAD和RVEDD每增大一个等级,其患痰浊证的概率分别为原等级的1.584(P=0.008)、1.542(P<0.05)倍,预测准确率为73.1%。提示左房和右室结构增大,其患痰浊证的可能性越大。(4)阴虚证与各项指标:本研究未明确发现阴虚证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5)气滞证、阳虚证及寒凝证与各项指标:由于三种证型样本量少,无法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故本研究不探讨其与心电图、心脏彩超、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论1稳定性冠心病病位证素以心、肝、脾为主。单病位证素以心最为常见,双病位证素以心+肝组合最为常见,心+脾组合次之;三病位证素以心+肝+脾组合所占比例最高;四病位证素心+肺+肝+脾组合较多。2稳定性冠心病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多见。双病性证素组合最多,其中气虚+血瘀组合所占比例最大,三病性证素组合则以气虚+血瘀+痰浊组合较为常见;实性证素最常见为血瘀,痰浊次之;虚性证素最常见气虚,阴虚次之。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临床痰瘀互阻证较好辨证;同时,气虚血瘀证可兼阴虚、痰浊,气阴两虚证可兼血瘀,痰瘀互阻证可兼气虚、阴虚,阳虚寒凝证可兼痰浊。4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素(证型)与相关理化指标存在相关性。气虚证患者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与LAD、RVEDD呈负相关。表明患者年龄越大,其辨为气虚证的可能性越大;左房和右室结构越大,其辨为气虚证的可能性越小。痰浊证与LAD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和RVEDD存在正相关性,表明左房和右室结构增大,其患痰浊证的可能性越大。
贾林·阿布扎力汗[3](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周华东[4](2021)在《心达康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cy、hs-CPR、血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达康滴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住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达康滴丸,疗程为8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研究前后分别统计患者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硝酸甘油片服药情况,检验血脂、hs-CRP、Hcy、心电图以及安全性指标,通过SPSS 25.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积分、心绞痛持续时间积分、心绞痛疼痛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各项积分更低且差异均有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3.3%),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2)心电图疗效:治疗后对治疗组心电图好转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70.0%),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6.7%),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4)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后两组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其中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3.3%)高于对照组(73.3%),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治疗后两组SAQ积分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发作情况(AS)、心绞痛稳定状态(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S)五个方面均较前提高(P<0.05),治疗组的各项积分上升更多,各项积分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6)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TC、TG、LDL-C、Hcy、hs-CRP水平均下降(P<0.01),HDL-C均上升(P<0.01),治疗组指标改善改善较为明显,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心达康滴丸临床治疗痰瘀互结型SAP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其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推测心达康滴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减缓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进程,减少心绞痛发作。
郭亚楠[5](2021)在《通冠方治疗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通冠方治疗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疗效量表及血脂、炎症等指标的变化,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疗效,为临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选取2020年1月至10月期间于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部就诊的64例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治疗)及治疗组(对照组+通冠方),4周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各项量表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等指标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不良习惯以及心绞痛症状严重分级程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与心绞痛积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84.38%,分别高于对照组(60%、63.33%),两项疗效也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西药治疗+通冠方)疗效较好。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两组之间通过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标准积分,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各项积分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冠方能有效改善和明显提高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症状、心绞痛和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不同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IL-6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上述血清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HDL-C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治疗后治疗组对于提高HDL-C水平有优势。说明通冠方在调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方面及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疗效显着。结论:通冠方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提高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着改善中医证候、心绞痛及生活质量;明显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s-CRP、IL-6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王俊答[6](2020)在《调查辽源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辽源市人民医院部分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血脂水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医院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及调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辽源市人民医院部分健康体检人群4126人的体检数据。在一般情况、血脂水平(TC、TG、LDL、HDL)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还纳入了吸烟史、饮酒史、锻炼情况、饮食习惯等影响因素。根据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对各组人群血脂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均数计算,并进行组内比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究血脂水平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体检人群血脂状况1.1.高龄组中男性TC、TG、HDL-C、LDL-C、BMI、检测结果为(4.83±1.64)mmol/L、(1.42±0.46)mmol/L、(1.33±0.14)mmol/L、(2.92±0.23)mmol/L、(24.23±2.20)kg/m2,女性检测结果为(4.89±1.58)mmol/L、(1.58±0.35)mmol/L、(1.58±0.12)mmol/L、(3.19±0.07)mmol/L、(23.98±2.00)kg/m2,各项血脂指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BMI结果为男性高于女性,经过统计分析后,除BMI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低龄组中男性TC、TG、HDL-C、LDL-C、BMI检测结果为(4.77±0.98)mmol/L、(1.67±0.19)mmol/L、(1.25±0.14)mmol/L、(2.84±0.19)mmol/L、(23.35±4.26)kg/m2,女性检测结果为(4.54±1.20)mmol/L、(1.19±0.51)mmol/L、(1.59±0.29)mmol/L、(2.81±0.19)mmol/L、(21.98±3.70)kg/m2,男性高于女性,HDL-C结果女性高于男性,经过统计分析后,除BMI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高龄组与低龄组组间比较:高龄组TC、TG、HDL-C、LDL-C,BMI均高于低龄组,经过统计分析后除BMI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性别比较,高龄组男性与低龄组男性TG、HDL-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高龄组男性TG低于低龄组男性,高龄组男性HDL-C高于低龄组男性。女性除HDL-C,余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高龄组女性TC、TG、LDL-C高于低龄组女性。2.体检人群血脂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2.1.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无论血脂异常,还是血脂正常均与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锻炼情况(P<0.01)相关。2.2.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血脂异常仍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饮食习惯、锻炼情况相关(P<0.01)。结论:1.高龄组女性群体及低龄组男性群体血脂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其他群体,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高。2.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锻炼情况、饮食习惯与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朱晓伟[8](2020)在《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冠通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的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包括对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炎症因子、血脂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指标改善进行评价,为冠通方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心内一区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的病人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冠通方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抗心绞痛治疗,冠通方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冠通方中药煎服,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LVEF值的差异来综合评价冠通方的治疗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有无不良反应等评价冠通方用药安全性。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既往史、常见危险因素、生命体征、既往行PCI时的发病诊断、病变支数、已放支架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指标:冠通方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冠通方组均能使主症(胸痛、胸闷)及次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之各症状积分下降的更加显着(p<0.05),从而更显着的降低了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5)。冠通方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53.3%,但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P>0.05),故二者在心电图改善方面未见显着差异。冠通方组和对照组均能使hs-CRP和IL-6水平显着下降,且两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冠通方组治疗能使hs-CRP和IL-6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在调脂稳斑方面,除了HDL-C(p>0.05),其余3项TC、TG、LDL-C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联用冠通方治疗能更显着地降低TC、TG、LDL-C水平。虽两组治疗后均提高了患者的LVEF值,但二者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大常规、肾功能指标、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对照组有1例病人之ALT轻度异常。冠通方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与对照组(2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联合冠通方治疗的安全性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1、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能取得更佳的抗心绞痛疗效,但未能更显着改善缺血心电图改变。2、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虽未能更显着地提高LVEF值,但更明显地降低了中医证候评分,更显着改善了包括胸闷、胸痛、气短等的气虚血瘀证症状。3、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能更显着降低血脂(TC、TG、LDL-C)和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而起调脂稳斑及抑制血管炎症作用。4、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较单用西药治疗能显着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
李晶[9](2020)在《复方生脉散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生脉散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寻求一定的临床研究数据。方法:收集符合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且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病例62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要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差异。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复方生脉散,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共4周。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医证候、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7.50%、84.37%、84.37%、87.50%;对照组分别为60.00%、56.67%、60.00%、66.67%,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中医单项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改善(P<0.05或<0.01),且两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在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或<0.01),且各指标(除HDL-C外)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复方生脉散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医证候、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姚思宇[10](2020)在《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表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冠心病表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并同意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30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脂水平及非空腹血脂水平等生化指标。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9例)、对照组(61例),再根据冠心病临床表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不同类型的亚组。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组别的非空腹血脂水平及空腹血脂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冠心病表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价非空腹血脂在冠心病诊断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具有吸烟史及糖尿病史的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2冠心病组非空腹Ln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0.57±0.43 vs 0.34±0.54mmol.L-1)、(3.05±1.15 vs 2.40±1.06mmol.L-1),(P均<0.05)。3影响冠心病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显示非空腹TG、非空腹LDL-C、空腹TG、空腹LDL-C水平升高及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有关联,非空腹TG、非空腹LDL-C、空腹TG、空腹LDL-C水平升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4非空腹甘油三酯、非空腹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临床应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2、0.662。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非空腹TC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89±1.36 vs 4.50±1.40 mmol.L-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非空腹ApoA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24±0.28 vs1.38±0.27g.L-1)(P均<0.05)。6影响冠心病表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非空腹ApoA水平降低与冠心病表型有关联(OR=0.187,95%CI=0.038-0.920)(P<0.05),非空腹载脂蛋白A水平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性增加;7多支病变组非空腹TG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0.62±0.44 vs 0.46±0.41mmol.L-1)(P<0.05)。8影响冠脉病变支数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非空腹TG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支数有关联(OR=2.215,95%CI=1.086-4.520)(P<0.05),非空腹TG水平升高多支病变危险性增加。9中重度病变组非空腹TG、非空腹LDL-C水平高于轻度病变组(0.66±0.46 vs 0.52±0.41mmol.L-1)、(3.26±1.01 vs 2.95±1.14mmol.L-1),中重度病变组ApoA水平低于轻度病变组(1.26±0.26 vs 1.35±0.29g.L-1)(P均<0.05)。10影响冠脉病变程度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非空腹TG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联(OR=2.027,95%CI=1.087-3.708),非空腹TG水平升高冠脉病变程度严重危险性增加。11冠心病患者MACE事件非空腹血脂水平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非空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正关联,非空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非空腹载脂蛋白A水平降低与冠心病表型有负关联,非空腹载脂蛋白A水平降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增加;3非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正关联,非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发生冠脉病变程度严重危险增加。图1幅;表16个;参193篇
二、冠心病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豁痰解毒通络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认识 |
1.稳定性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2.血脂异常 |
3.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西医临床研究 |
第二章 中医学对冠心病与血脂异常的认识 |
1.中医病名溯源 |
2.冠心病与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3.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析研究 |
4.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药治疗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标 |
2.临床资料与试验方法 |
3.诊断标准 |
4.试验病例标准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分析 |
7.结果与分析 |
8.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及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
【研究流程】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设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小结 |
研究二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流程】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设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1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素(证型)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
2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素(证型)病性证素分布特征 |
3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
4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素与危险因素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病历调查表 |
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格 |
综述一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与血脂水平、心脏彩超、心电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心达康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cy、hs-CPR、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4 研究分组方法 |
5 治疗方案 |
5.1 基础治疗 |
5.2 观察组治疗方法 |
5.3 治疗组治疗方法 |
6 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6.2 疗效观察指标 |
6.3 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纳入对象基线比较 |
2.1 纳入对象一般资料对比 |
2.2 纳入对象试验指标基线对比 |
3 疗效数据对比及评价 |
3.1 心绞痛疗效 |
3.2 心电图疗效对比 |
3.3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3.4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5 心绞痛积分对比 |
3.6 硝酸甘油停减率对比 |
3.7 SAQ积分对比 |
3.8 血脂指标对比 |
3.9 血hs-CRP、Hcy对比 |
4 安全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发病机制 |
1.4 危险因素 |
1.5 西医治疗 |
1.6 实验室指标选取意义 |
2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痰瘀理论的认识 |
2.4 从痰瘀论治冠心病 |
3 心达康滴丸与冠心病 |
3.1 心达康滴丸 |
3.2 祖国医学对沙棘的研究 |
3.3 现代医学对沙棘的认识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通冠方治疗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的表述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标准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情况比较 |
3.6 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比较 |
3.7 两组患者白介素-6 情况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学术思想 |
4.2 通冠方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通冠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稳定型心绞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调查辽源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
1 血脂及血脂异常的定义 |
2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 |
2.1 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 |
2.2 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 |
2.3 研究及进展 |
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
3.1 饮食状况 |
3.2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问卷调查的内容 |
3.2.2 人体测量指标 |
3.2.3 实验室指标的测量 |
3.3 诊断标准 |
3.4 相关影响因素定义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第4章 结果 |
4.1 调查人群血脂一般状况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1.2 高龄组人群的血脂及相关指标调查结果 |
4.1.3 低龄组人群的血脂及相关指标调查结果 |
4.1.4 高龄组及低龄组血脂及相关指标对比 |
4.2 调查人群血脂及相关指标的异常比率 |
4.3 调查人群血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调查人群血脂相关因素分组 |
4.3.2 导致血脂异常的单因素分析 |
4.3.3 导致血脂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调查人群血脂的一般情况 |
5.1.1 高龄组血脂水平 |
5.1.2 低龄组血脂水平 |
5.1.3 低龄组与高龄组血脂指标对比分析 |
5.2 影响血脂的相关影响因素 |
5.2.1 饮食情况 |
5.2.2 吸烟 |
5.2.3 饮酒 |
5.2.4 有氧运动 |
5.2.5 年龄 |
5.2.6 性别 |
5.2.7 体重指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8)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胸痹气虚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基本资料 |
2.2.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2.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2.4 疗效判定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基线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2.1 心绞痛疗效改善 |
3.2.2 中医证候评分 |
3.2.3 心电图疗效改善 |
3.2.4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2.5 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
3.2.6 左室射血分数(LVEF) |
3.3 安全性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
2 PCI术后心绞痛中医认识 |
3 PCI术后心绞痛证型特点 |
4 PCI术后“气虚血瘀”型的相关性研究 |
4.1 以化瘀法抑制炎症反应 |
4.2 以化瘀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4.3 以化痰法降低血脂 |
4.4 以化瘀法改善凝血功能 |
4.5 以益气法改善心功能 |
5 冠通方的方解 |
6 冠通方临床疗效分析 |
6.1 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 |
6.2 心电图疗效 |
6.3 炎症因子 |
6.4 血脂 |
6.5 左室射血分数(LVEF) |
7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复方生脉散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2.病例收集 |
2.1 病例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1.试验用药 |
2.治疗方案 |
2.1 一般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3 治疗时间 |
3.观测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观测方法 |
5.疗效判定 |
5.1 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5.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5.3 硝酸甘油停减率判定标准 |
5.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判定标准 |
5.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6 理化指标判定标准 |
6.疗效分析 |
7.观测资料的统计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1.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
2.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2.1 两组病例心绞痛疗效情况比较 |
2.2 两组病例心电图疗效情况比较 |
2.3 两组病例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 |
2.4 两组病例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情况比较 |
2.5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情况比较 |
3.两组病例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3.1 两组病例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
3.2 两组病例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 |
4.安全性指标情况比较 |
4.1 体温(T)、心率(P)、呼吸(R)、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生命征情况比较 |
4.2 血常规、肝功、肾功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
4.3 尿及大便常规变化情况比较 |
5.不良反应及事件 |
四、讨论与分析 |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1.1 发病机理 |
1.2 治疗 |
2.中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3.复方生脉散治疗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理论依据 |
3.1 名老中医罗铨主任对冠心病及PCI术后胸痹心痛的认识 |
3.2 复方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方义分析 |
3.3 复方生脉散单味中药药理研究 |
4.临床疗效分析 |
4.1 心绞痛疗效分析 |
4.2 心电图疗效分析 |
4.3 硝酸甘油停减率分析 |
4.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疗效分析 |
4.5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6 血脂疗效分析 |
4.7 血液流变学疗效分析 |
五、结语 |
1.本课题研究结论 |
2.本课题思考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表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研究方案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临床资料收集 |
1.1.3 实验室检测 |
1.1.4 临床检测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冠心病组及对照组组临床资料比较 |
1.2.2 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
1.2.3 非空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
1.2.4 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表型的关系 |
1.2.5 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
1.2.6 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
1.2.7 冠心病患者MACE事件非空腹血脂水平比较 |
1.3 讨论 |
1.3.1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 |
1.3.2 非空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表型 |
1.3.3 非空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程度 |
1.3.4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预后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表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研究进展 |
2.1 非空腹血脂概述 |
2.1.1 非空腹血脂定义 |
2.1.2 非空腹高甘油三酯诊断 |
2.1.3 非空腹血脂峰值时间 |
2.1.4 非空腹甘油三酯合成与代谢 |
2.2 非空腹血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探讨 |
2.3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 |
2.3.1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 |
2.3.2 非空腹血脂与冠脉病变程度 |
2.3.3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表型 |
2.3.4 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相关的遗传数据 |
2.3.5 支持降低TG降低冠心病的临床试验证据 |
2.4 非空腹血脂治疗 |
2.4.1 饮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 |
2.4.2 药物干预 |
2.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冠心病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豁痰解毒通络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D]. 姜婷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及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占思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D]. 贾林·阿布扎力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心达康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cy、hs-CPR、血脂的影响[D]. 周华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通冠方治疗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郭亚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调查辽源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俊答. 吉林大学, 2020(03)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 朱晓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复方生脉散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的临床观察[D]. 李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非空腹血脂与冠心病表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D]. 姚思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