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类比仿真建模方法

一种网络类比仿真建模方法

一、网络的一种类比仿真建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闵球[1](2021)在《三维封装集成电路中的电热特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半导体工艺特征尺寸进入纳米量级,进一步减小晶体管沟道长度越发困难。为了继续提升集成电路性能,半导体产业界一方面通过鳍式场效应管(FinFET)等新型晶体管工艺来继续减小特征尺寸,另一方面则通过三维封装集成(3-D integration)等新型封装技术来减小全局互连长度从而提升电路整体性能。这两方面的技术可能出现在同一种集成电路产品中,本文将其简称为三维封装集成电路(3-D IC)。集成电路的电热性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电路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功耗会引起温度上升,温变材料参数的相应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电性能。在3-D IC中,电路的温度上升更为显着,电热耦合效应对性能的影响更加难以忽略。具体而言,在器件层面,电热耦合效应会通过热载流子注入等机制带来晶体管阈值电压漂移等可靠性问题;在封装层面,电热耦合效应会影响3-D IC中的关键互连结构——硅通孔(TSV)的电热性能,并进一步带来信号完整性、电磁串扰等问题。为了准确预测3-D IC的电热性能以实现精确设计,需要深入研究其中关键结构的电热耦合机理。本文对3-D IC中的硅通孔和FinFET器件分别进行了电热耦合建模与仿真,并对电热性能和可靠性等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快速获取硅通孔阵列中的三维瞬态热分布,本文提出了硅通孔阵列的三维瞬态等效热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热传递的多方向性、热导率的温变特性,可用于不同热边界条件(恒温、对流),不同阵列规模大小,不同排列方式的硅通孔阵列的三维瞬态热仿真。与商业软件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毕渥数足够小的前提下,该模型可大幅减少硅通孔阵列的瞬态热仿真时长并且仿真结果精度良好。(二)为探究硅通孔MOS效应的温变特性及其在电热耦合过程中对硅通孔电热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硅通孔MOS效应的温变特性进行了精细建模,仿真获得的不同温度下的MOS电容值与文献中的测量结果吻合良好。随后基于等效电路和等效热路模型实现了同轴硅通孔的瞬态电热耦合仿真,并提出了利用常见电路求解器进行电热耦合仿真的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对比不同情形下的电热耦合仿真结果,本文研究表明MOS效应的温变特性会引起同轴硅通孔S参数的显着变化。(三)为分析FinFET有源器件在电路场景下的电热可靠性,本文以九阶环形振荡器为例,进行版图设计并基于版图构造了电路的三维结构,通过对版图进行电路仿真和对三维结构进行瞬态热传导仿真,获得了整个电路结构的瞬态电热响应。基于上述电热响应,本文成功预测了电路级电热效应作用下FinFET晶体管由热载流子注入机制引起的阈值电压漂移的时变过程,并进一步探究了电路的不同电热参数带来的影响。所得结论对实际电路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杨师齐[2](2021)在《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泵—心脏系统及主动脉夹层血液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系统是医工交叉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在心血管系统模拟仿真领域,集总参数模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能够定量地描述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可快速地对系统中的单一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复杂物理模型或体外实验的需求,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在本研究中,基于流体管路与电气网络之间的类比关系,建立了泵-心血管系统以及B型主动脉夹层的集总参数模型,探究了左心室血泵转速变化对心脏输出波形的影响,基于影像数据分析了不同撕裂口特征下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液动力学性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左心室容积的时变特性建立五阶心血管系统集总参数模型,模型通过Matlab搭建,输出符合人体生理范围值的血压及血流波形。通过改变心脏前、后负荷参数范围,验证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心动周期内左心室的压力-容积变化关系。通过调节左心室容积参数模拟心衰状态下的人体生理参数变化。基于压差-流量关系在心血管系统中耦合左心室血泵,通过耦合模型分析定转速运行下血泵对心衰状态的补偿作用。通过开环控制策略线性增加血泵转速,分析当人体血液外周阻力变化时发生抽吸工况的转速临界点,为血泵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安全阈值。在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方面,基于实际病例的CT层扫影像数据,应用Simpleware建立7例保留夹层特征的个性化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通过提取模型中心线测量主动脉各区域血管长度、壁厚及横截面积等物理参数。按病例统计分析主动脉夹层真假腔间的撕裂特征,获得破口大小数据以及破口在降主动脉上分布的相对位置规律。统计结果显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其撕裂口大小范围为4~12 mm,原发破口和远端破口间的平均长度为206 mm,57%的病例拥有单一撕裂入口和出口。基于B型主动脉夹层的实测病例数据,通过Simulink搭建具有双破口的B型主动脉夹层集总参数模型。设计多种模拟工况,对真腔与假腔中血液动力学参数,撕裂口尺寸影响以及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讨论。改变升主动脉段的形态学参数发现,血管增宽会导致比加长更明显的主动脉内压变化。设置多种撕裂口大小组合,模拟发现撕裂口较小时真假腔之间存在较大压力梯度,而压力梯度是撕裂口扩张的重要诱因。通过对假腔顺应性大小的调整,得到假腔内流量、压力变化曲线,间接反映血管壁生物力学特性与夹层慢性扩张的关系。模拟存在多个撕裂破口情况时主动脉各区域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进一步归纳主动脉形态学上的风险指标,为临床患者的分级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王恬[3](2021)在《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组建模与优化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满足日益加剧的淡水需求,基于反渗透膜串并联结构的大型反渗透膜组日益成为海水淡化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使用的反渗透膜组系统模型是以性能分析为导向的机理模型,该模型多以提升单膜性能为目标,存在形式复杂、不利于展开控制策略研究的问题,同时膜组反渗透效率的优化提升受到膜组串并联结构的限制,为此,本文从结构设计、建模、性能分析及优化控制几个方面对多膜反渗透膜组进行研究。反渗透膜组系统结构及动态建模:首先,为提高膜组产水量,本文以高回收率为目标,优化选择膜类型、膜组串并联结构及高压水泵参数,针对传统阀门控制精度不够的问题,采用基于BUCK变流器控制的电磁阀,实现了对系统压力的精准灵活控制;其次,针对传统反渗透膜组模型结构复杂、运算量大的问题,本文引入电液相似原理,将膜壁及膜污染对渗透通量的阻碍统一抽象为液阻,以反渗透压类比反电动势,构建了形式简洁、易于控制的反渗透膜组模型,并采用电力系统中潮流分析的理念,完成对反渗透膜组模型的求解。反渗透膜组性能分析:基于反渗透膜组的模型,深入分析各段膜性能与首段膜系统压力的关系,对比分析各段膜性能之间的联系;由于膜组模型中的反渗透压与电机控制回路中反电动势具有相似性,提出一种新的膜组反渗透效率概念,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变工况下的膜组反渗透效率与首段膜系统压力的关系,并获得变工况下的最大反渗透效率曲线。反渗透膜组优化控制:针对海水盐度、膜污染及电磁阀绕组温升等因素严重影响膜组性能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反渗透膜组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大干扰、工况变化频繁的特点,本文提出基于RBF神经网络自适应的反渗透膜组优化控制策略,即由状态反馈控制完成额定工况下的系统压力控制,利用RBF神经网络的强逼近能力,对系统中的不确定项进行有效补偿,从而完成对优化压力的快速跟踪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搭建了反渗透膜组海水淡化系统优化控制仿真实验平台,对比研究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与传统PID控制器和基于自适应补偿的状态反馈控制器的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优化压力跟踪能力,压力稳态误差为0.045Pa,调节时间为1.2~1.7s,实现了压力的精准控制,提升了膜组反渗透效率,同时以其变工况无超调特性,大幅降低了膜组的压力冲击,降低膜损伤,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

张慧英[4](2021)在《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SCR(Magnetically-Saturated Controllable Reactor,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无功平衡、电压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的重要电磁设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载、冲击性负荷和功率波动大的电源接入,引起电网无功和电压波动越来越频繁,使MSCR在稳定电网电压和调节无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其建模计算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模型大多使用单值磁化特性模型,磁路拓扑也忽略磁通分布不均和漏磁影响。这不但影响了MSCR的研究发展,也使电力系统仿真建模的整体水平受到限制。根据MSCR铁芯结构复杂多样、铁芯处于大范围可调的直流偏磁饱和非线性状态的特点,结合铁芯磁化特性模拟和磁路拓扑确定的研究现状,论文对铁芯非线性磁化特性模拟、磁路拓扑划分、磁路参数确定以及模型求解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论文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的磁特性变化对MSCR工作电流和磁饱和度的影响程度;分析不同频率和不同磁密幅值两种情况下磁滞回线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偏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SCR磁化特性建模中,可忽略温度对磁化特性的影响,可不计外施激励幅值和频率变化对磁化特性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2)为分析铁芯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仿真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动态J-A磁滞模型与MSCR等效铁芯相结合,论文提出计及铁芯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并基于所提磁化模型计算MSCR磁化特性、电流特性和损耗特性;通过与不计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MSCR建模中计及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必要性。(3)基于损耗分离理论和电阻的物理概念,分别以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形式,将经典涡流损耗和局部涡流损耗引入现有磁路段磁滞模型中,提出计及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同时,通过定义磁滞损耗系数,使磁滞电阻计算有了明确的表达式;为克服工程近似计算确定模型参数误差大的问题,将曲线拟合和解析计算相结合,提出分步混合模式的参数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相比,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能明显降低仿真计算误差。从计算耗时、模型结构和参数确定等方面与动态J-A磁滞模型的进行比较,说明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应用于铁芯磁路建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4)基于分段磁路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由均匀区、拐角区和T形区三类磁路段构成的铁芯磁场等效磁路拓扑,并给出进一步细化的拐角区和T形区的等效磁路拓扑;将铁芯磁路拓扑和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结合,建立三类铁芯磁路段的等效磁路。基于磁场分割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整个漏磁场磁路拓扑和磁阀漏磁拓扑,并确定漏磁通管的几何形状和磁导计算方法。计及绕组电阻的频变特性建立MSCR外电路模型,并通过回转器实现其与磁路的耦合。论文中虽以MSCR研究对象,但提出的磁路和绕组的建模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电磁设备的磁路和绕组建模。(5)通过梯形法离散化处理,建立外电路、铁芯磁路段和漏磁路段等MSCR的数值计算子模型,并借鉴数值计算中“隐式”计算“显式”化近似计算处理的方法,将离散化后的铁芯铁芯磁路段方程中部分项进一步“显式”化近似处理,解决非线性迭代引起的计算量大的问题;通过子模型合成总模型方式建立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矩阵方程。(6)以MSCR样机为例,通过将电路-磁路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3D有限元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电路-磁路模型的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MSCR电路-磁路模型能准确地模拟电流、输出功率和损耗等电气量的变化,具有分析磁场分布和磁路参数变化的能力且计算耗时少,也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论文对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也为与MSCR具有类似结构的电磁设备提供新的建模和分析方法,也可为完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方法和优化电力系统网络结构提供支持。

张辰毓[5](2021)在《多能流网络模型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世界能源发展方向逐渐由扩能保供,转向至如何调整能源系统结构,优化能源系统运行,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能耦合与综合能源系统是推动能源革命有力进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应用支撑。该文围绕区域综合能源系统(district-leve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DIES)优化调度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DIES多能耦合模型基础、量化系统多元不确定因素的通用场景分析方法以及基于能源-信息系统融合的优化调度方式。本文重点工作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梳理分析了 DIES的基础物理模型,从能量站的角度,抽象出描述多能流转换与平衡关系的能量枢纽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并从局部精细化建模角度,详细分析了能量枢纽的各细分单元;从能源网络的角度,为降低DIES计算分析的复杂性,论述了基于异质能流形式统一的建模方法,定量描述了能量传输的物理特性,完成了稳态与动态的多能流状态评估分析。(2)提出了多源耦合通用的动态场景分析,从多时空角度有效量化不确定因素给系统造成的影响,为多维度协同运行与决策提供有力模型与场景支撑。首先由预测误差驱动拟合多源功率预测误差概率分布,全面反映随机功率出力信息,提高模型泛化性;以时序相关范围参数为数据驱动关联变量,高效动态控制波动强度;最终场景生成利用逆变换映射思想保证置信度。然后针对典型场景提取,提出一种综合递归聚类思想的多段嵌套削减算法,结合改进Wasserstein概率距离指标,兼具准确、时效、稳定方面的优势。最后由对比实验论证该方法的前沿有效性。(3)针对能量-信息系统融合的优化调度问题,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框架,考虑到能量流与信息流存在跨学科优化问题,为保证各系统优化的自主性及交互优化的一致性,引入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全局优化策略,具体采用改进并行子空间算法(concurrent subspace optimization,CSSO)完成对DIES能量-信息系统一体化优化建模与求解。该模型首先对能源系统与信息系统从各自学科角度进行独立系统分析,再引入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搭建双系统之间的多学科响应面关系,即建立了双向耦合关系,最终在一体化系统级完成全局性优化。总体上利用“分解与协调”的思想实现了在CPS框架下能源-信息系统互联互动的DIES全局性优化调度,并由对比实验论证该方法的经济性优势。

包子杰[6](2021)在《面向冰箱狭小空间的物品抓取执行器的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智能化进程的加快让自动化机器人产品逐步走入餐饮服务行业甚至是家庭,以扫地机器人为例的智能产品有效解决了人们追求精致生活与“懒人”本性的矛盾。疫情期间对厨房智能产品的需求攀升暴露出了家庭场景智能化的不足与潜力,相关研究表明,厨房作为家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极大的优化空间。机械臂的技术发展为“释放双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冰箱作为厨房烹饪及日常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解决如何从中抓取物品是保障作业流畅的核心问题。面对现有机械臂末端执行器体积粗大而无法适应冰箱狭小空间环境、抓取物品种类单一、柔性手爪横向抓取缺乏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人手”的横向抓取动作为类比推理源,运用适应性设计研究方法构建了一款面向冰箱狭小空间的柔性执行器。该设备不仅在横向抓取的稳定性上有较大提升,同时对具有一定深度的狭小空间及冰箱常见物品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实际冰箱空间环境及常见物品种类展开了详细调研,结合疫情现状设计了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案以获得充足的样本数据集。利用Ward系统聚类法将样本进行聚类,结合其特征总结了冰箱常见物品的四分类模型。(2)在产品设计流程中同时引入了类比推理法与适应性设计方法,将理论贯彻于概念到落地方案的全流程设计,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同时,利用适应性设计的可延续性理念,组件的可拆卸化设计使其足以应对不同优化场景。(3)完成柔性执行器的原型搭建,测试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可行性。原型制作包含了从气动手爪结构设计到硅胶模具设计、整体结构设计、气路设计等,将各功能模块进行装配后,选择冰箱常见物品分类模型中的物品进行抓取实验,验证了其合理性。本文研究的柔性执行器在狭小空间下的横向抓取性能上取得了有效提升,其在客厅、卧室等其它家庭生活场景中的拓展应用具有一定潜力与价值。

马俊[7](2021)在《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法能流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是能源互联网的载体,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能流计算是IES分析理论中的基础算法之一,现有的IES能流计算模型较为复杂且解耦后的能流算法并不统一。亟需选取简化的IES模型并统一能流算法,以提高IES能流分析效率。考虑到电网在IES中的核心地位,将配电网常用的前推回代法应用于IES统一能流计算中。然而传统算法既不能有效处理现代电网中的多PV节点问题,也无法直接应用于其它异质能源网的能流计算中。本文对此展开研究,提出了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能流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搭建了城市综合能源网中电力、热力以及天然气网络的稳态与动态模型。其中考虑到不同网络能流暂态时间尺度的差异,电网均采用交流潮流稳态模型;热网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其慢时间尺度带来的时间延时问题;气网静态模型选择适用于配气网压力的管道模型,动态模型则采用偏微分方程描述动态过程。配合耦合环节实现了城市IES的整体模型搭建,为统一方法能流解算奠定基础。2)提出一种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能流计算方法。电力潮流计算中,分别采用改进影响因子矩阵法与叠加定理,有效解决了现代配网多PV节点与闭环运行问题;热力能流计算中,采用供回热网解耦的方式,基于热电比拟思想,完善了热力系统前推回代能流算法;对于天然气能流计算,基于解环和线性化气流补偿思想,有效解决了非线性含环气网无法叠加求解的难题,提出了适用于天然气网络的前推回代算法改进;基于耦合环节模型,实现了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法能流计算。3)仿真算例与结果分析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电力潮流计算中的改进算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前推回代法无法有效处理多PV节点以及环网的问题,最小二乘法的引入在保证算法精度的同时并未增加计算负担;热力能流中的解耦算法对辐射状的供热网与汇聚状的回热网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天然气系统的补偿气流法可以很好地处理非线性气网的求解问题,与梯度法相比优势明显。在综合能源系统单时段能流计算中,通过静特性分析展示了各子系统间的协调互动以及对风电消纳的影响,多时段能流计算则展示了城市综合能源网各节点负荷及耦合元件出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所提算法在实现城市综合能源网能流算法统一的同时,仍保留了传统前推回代算法收敛性好,对初值要求不高且编程简单等优点。对于非线性气网的解算,所提补偿气流法可高效地处理环网问题,与其它算法相比优势明显。

张云[8](2021)在《基于知识发现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方剂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自记载以来,众多方剂记录于中医医书和文献。方剂由中药根据配伍原则组合而成,方中君药和臣药作为方剂核心药物,扮演治疗疾病关键角色,用于病人主要证候,缓解主要症状。因此,明确治疗疾病的核心药物有利于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发现疾病治疗关键药物,辅助医生合理方剂配伍。本文通过设计知识发现模型,基于社区检测分析结构化方剂数据,基于中文词向量分析非结构化文献数据,开展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社区检测能挖掘网络中相似属性的节点集合并发现重要节点。中药方剂核心药物可视为具有相同或相似功效的药物集合的重要药物。通过将中药关系构建为药物网络,检测药物社区和重要药物,实现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针对社区检测问题,提出社区检测算法:基于鲸群优化的社区检测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based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WOCDA)和基于多节点能力的标签传播社区检测算法(Node Ability based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NALPA),为结构化方剂数据分析奠定方法基础。WOCDA算法中,通过模仿座头鲸捕猎行为,设计新初始化策略和收缩包围、螺旋更新、随机搜索三种操作,优化模块密度,实现社区检测;NALPA算法中,受人类社会启发设计节点传播能力、吸引能力、发射能力和接收能力衡量节点重要性和影响范围,受雷达传输启发设计标签重要性衡量标签传播到其它节点时的权重变化,设计新标签传播流程处理现有标签传播算法不稳定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社区检测算法在合成网络和真实网络上检测的社区质量高于对比算法。2)针对结构化方剂数据的核心药物识别,提出面向结构化方剂数据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基于标签权重社区检测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Core Drug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ommunity detection with Label Weight,CDILW)和基于图布局社区检测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Core Drug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ommunity detection with Graph Layout,CDIGL)。通过分析中药关系,将药物建模为节点,如果药物治疗相同的证候症状,则在两个药物间建立边关系,构建药物网络。面向结构化方剂数据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包括两个阶段:药物社区检测和核心药物识别。药物社区检测阶段,在药物网络上检测不同证候的药物社区。在CDILW模型药物社区检测阶段,基于力导引图布局设计节点吸引力代表中药相似性,结合节点吸引力和节点重要性定义标签重要性代表中药不同功效的重要性,标签传播过程中考虑标签权重更新,提高药物社区稳定性。在CDIGL模型药物社区检测阶段,基于(a,r)能量模型首先将网络布局为紧凑布局,提出位置节点标签初始化策略,然后将网络布局为均衡布局,基于均衡布局的吸引力,设计动态节点重要性和标签重要性代表药物重要性和不同功效的重要性,融合图布局和社区检测,提高药物社区检测稳定性。核心药物识别阶段,将药物社区中度数较大的药物节点视为核心药物,实现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检测不同证候的核心药物,表明识别结构化方剂数据核心药物的有效性。3)中药方剂和药物描述主要记录于文献,中文词向量模型基于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语义,可理解中药药性、功效和主治等含义,生成药物语义嵌入向量计算药物相似度,构建药物语义网络,识别药物社区和核心药物。针对药物语义分析问题,提出基于汉字笔画、结构和拼音特征子串的中文词向量模型(stroke,structure and pinyin feature substrings based Chinese word embedding model,ssp2vec)和融合句法、共现和相似关系的中文词向量模型(Syntax,Word cO-occuRrence and Inner-character Similarity based Chinese word embedding model,SWORIS)。ssp2vec 模型中,设计特征子串融合词语笔画、结构和拼音特征,预测词语上下文以实现中文词语语义表征;SWORIS模型中,设计对称卷积自动编码机提取汉字笔画和结构潜在特征,度量词语相似关系,构建图网络保存句法、共现和相似上下文关系,基于概率随机游走采样策略生成图上下文,基于目标词语预测图上下文词语实现中文词语语义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词向量模型优于对比模型。4)针对非结构化文献数据的核心药物识别,提出面向非结构化文献数据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基于集成特征中文词向量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Core Drug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hinese word embedding with Ensemble Feature,CDIEF)和基于特征概率中文词向量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Core Drug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hinese word embedding with Feature Probability,CDIFP)。检索中医治疗目标疾病相关文献,预处理建立疾病语料库。面向非结构化文献数据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模型,包含四个阶段:药物嵌入向量学习、药物语义网络构建、语义网络社区检测和核心药物识别。药物嵌入向量学习阶段,利用疾病语料库潜在中医领域知识学习中药语义嵌入向量。在CDIEF模型的药物嵌入向量学习阶段,集成中药词语笔画n-gram、结构和拼音特征,基于词语集成特征预测上下文词语,分析药物语义将其表征为嵌入向量;在CDIFP模型的药物嵌入向量学习阶段,针对中文多义词问题,将中文词语表征为多个高斯分布,结合特征子串提出中文词语特征概率表示,捕捉中文词语多维含义,分析药物治疗不同证候的含义,优化基于相似度的目标函数实现中文词语语义表征。药物语义网络构建阶段,将中药视为节点,在高相似度的中药间构建边以建立药物语义网络;语义网络社区检测阶段,基于社区检测发现不同证候的药物社区;核心药物识别阶段,将药物社区中度数较大的药物节点视为核心药物,实现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检测不同证候的核心药物,表明识别非结构化文献数据核心药物的有效性。

葛正斌[9](2021)在《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书帖是按页码及版面顺序把印刷好的大幅面页张多次折叠后形成的多张页的一沓,只有把大幅面的页张制成书贴后,才能进行装订成册的工序。目前书刊印刷企业将书帖添加到装订生产线上的配页工序,长期以手工作业为主,大量的人工重复劳动使得书刊生产质量保障差、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比高、企业经济效益低。书帖加装机构可以减少配页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增加书刊装订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使书刊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水平更佳。本文深入分析了配贴工艺流程、配贴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书帖加装机构的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添加书帖的工艺动作进行分解,找出了手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剖析了书帖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一些独有的特点,确定了基于创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研究路线。综合考虑现有书刊装订线上的可利用空间以及书帖易散落、不易抓取的特性,运用类比法、TRIZ创新理论、原型启发法、多角度思考法等创新理论设计了14个技术方案,并详细描述了各方案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TOPSIS法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并与MATLAB软件相结合完成了方案的评价,确定了最佳方案,该方案先将竖直放置的书帖向前输送,后经鱼鳞转堆叠机构添加至装订生产线上,代替了整理书帖的人工操作,增大了书帖缓存量,减少了配贴人员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结合现有书刊装订场地和设备,对系统机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并利用Proe5.0软件进行了各机构的三维实体建模和整机装配,直观展示了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结构和安装位置,为样机制作和安装提供了有效参考价值。对书帖加装机构进行了运动理论分析,并运用ADAMS软件的ADAMS/View、ADAMS/Solver和ADAMS/Post Processor模块对书帖加装机构各组成部分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其运动过程中机构的位置关系、速度、加速度等,并对系统控制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书帖加装机构的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白艳红[10](2021)在《社交网络中基于引力场的群体行为生成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微博,微信,Twitter等一些社交网络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交互、传播的有效平台。因这些在线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实时性,匿名性等特点,一些由极端观点演化引起的群体事件对网络甚至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使用科学的手段去探究因观点交互引起的群体行为形成机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因不实话题造成的损失,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在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从社会心理学或观点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建模探究对其行为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或者建立或改进经典观点动力学模型对群体观点演化进行定量分析来研究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形成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目前有界信任模型大多研究观点相近的个体之间进行观点交互,而现实生活中,如果两个人的观点差异较大但关系较为亲密的话,也会考虑彼此的观点。因此,考虑个体间的亲疏关系对观点演化产生的非均匀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2)目前大多数工作在研究群体观点演化过程时,将社交网络中的所有个体简化成在同一个群体中。但是在现实社交网络中,一般由于个体特征属性不同,群体内部通常会形成不同的集群结构,但目前对群体内部不同集群的影响力对整个群体观点演化影响的研究鲜有涉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受到物理学引力场的启发,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群体行为生成模型,以及相关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分别从微观上分析集群内部不同个体间的引力在个体观点交互过程中的影响以及从宏观上分析群体内部不同集群间的影响力在群体观点演化过程中的影响,通过相关参数数值模拟,在不同的现实网络结构上进行实验,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集群/个体间的观点交互以及群体行为形成规律,探讨社交网络群体行为聚集现象以及相关影响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个体间引力的集群内部观点演化模型。根据现实生活中个体间的观点交互方式对有界信任模型进行拓展,完成对社交网络中的集群内部个体观点演化过程的建模。首先,设置集群内部的个体初始观点以及信任阈值,根据个体的信任阈值和其网络拓扑结构信息,拓展个体的观点交互集合;然后,利用Adamic-Adar算法计算个体间的相似度来计算个体间的影响力,构建出个体间引力矩阵;最后,在所提模型上进行集群内部个体的观点演化。2)提出一种基于引力场的集群间影响力的算法。首先,根据网络拓扑信息和节点属性,对各个集群的源影响力进行计算。然后,对各集群的源影响力进行降序排序,根据影响力大小将集群划分为观点领袖集群和普通集群两种类型,类比引力场库仑定律计算观点领袖集群与普通观点集群之间的影响力,构建出集群间的引力矩阵。3)综合以上所提算法及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集群间影响力的群体观点演化模型。以集群为基本研究对象,研究集群在两种不同的影响环境(场内力,场外力)下群体内部各个集群观点演化情况,最终得到在不同影响环境下群体的观点演化情况。最后,在不同的真实拓扑结构上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所提模型的可行性。

二、网络的一种类比仿真建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的一种类比仿真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封装集成电路中的电热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部分短语中英文对照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硅通孔电特性研究
        1.2.2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热特性建模研究
        1.2.3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硅通孔电—热耦合特性研究
        1.2.4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有源器件电热可靠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4 组织结构
第2章 电热耦合仿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
    2.1 引言
    2.2 电热耦合仿真的基本理论
        2.2.1 耦合仿真原理
        2.2.2 问题特点
        2.2.3 电热耦合的基本方程
        2.2.4 电热耦合的仿真流程
    2.3 基于路分析方法的电热耦合仿真原理和实现方法
        2.3.1 耦合仿真原理
        2.3.2 编程示例和数值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的瞬态等效热路建模研究
    3.1 引言
    3.2 等效热路建模的基本理论
        3.2.1 等效热路网络的类型
        3.2.2 热阻热容的计算式
    3.3 硅通孔阵列的三维等效热路建模
        3.3.1 硅通孔阵列的三维等效热路网络
        3.3.2 硅通孔单元的热阻热容值计算
        3.3.3 热边界建模
    3.4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3.4.1 不同热边界条件下的验证
        3.4.2 不同规模硅通孔阵列的验证
        3.4.3 非均匀排列的硅通孔阵列的验证
    3.5 模型的适用性
        3.5.1 适用条件
        3.5.2 适用范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的等效电路和等效热路建模与耦合仿真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同轴硅通孔的等效电路建模与验证
        4.2.1 硅通孔MOS效应温变特性的建模与验证
        4.2.2 等效电路模型中其它电路元件的建模和计算
        4.2.3 等效电路整体模型的仿真验证
    4.3 同轴硅通孔的三维瞬态等效热路建模与仿真验证
        4.3.1 建模过程
        4.3.2 模型验证
    4.4 同轴硅通孔基于等效电路和等效热路模型的电热耦合仿真
        4.4.1 耦合方法
        4.4.2 瞬态电热耦合仿真结果
        4.4.3 MOS效应的温变特性对结果的影响
        4.4.4 周围环境对结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封装集成电路有源器件的电热可靠性研究
    5.1 引言
    5.2 电路场景下电热效应的仿真分析
        5.2.1 环形振荡器的电路仿真
        5.2.2 环形振荡器三维结构的瞬态热传导仿真
    5.3 电路中FinFET晶体管的电热可靠性分析
        5.3.1 阈值电压漂移模型
        5.3.2 阈值电压漂移的仿真预测
        5.3.3 不同电热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泵—心脏系统及主动脉夹层血液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心血管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安排
2 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知识
        2.1.1 心脏生理结构
        2.1.2 心动周期描述
    2.2 心血管系统的性能参数
    2.3 电网络建模方法
        2.3.1 运动方程推导
        2.3.2 血液动力学参数与电气参数关系推导
    2.4 双弹性腔模型
        2.4.1 双弹性腔模型基本原理
        2.4.2 建模仿真软件简介
        2.4.3 双弹性腔模型的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心血管系统-LVAD耦合参数模型研究
    3.1 心血管系统集总参数模型建立
        3.1.1 模型结构与控制方程
        3.1.2 正常人体血液动力学仿真
    3.2 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的模拟
        3.2.1 收缩性心力衰竭模拟
        3.2.2 舒张性心力衰竭模拟
    3.3 心血管系统-LVAD耦合参数模型
        3.3.1 耦合模型结构
        3.3.2 定转速工况下模拟效果
        3.3.3 抽吸工况下的LVAD转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B型主动脉夹层参数模型研究
    4.1 基于Simpleware的 B型 AD个性化模型重建
    4.2 撕裂特征的影像学分析
        4.2.1 撕裂口的位置与大小确认
        4.2.2 统计结果分析
    4.3 B型主动脉夹层参数模型
        4.3.1 双破口参数模型结构
        4.3.2 流动方程推导
        4.3.3 模型参数与模型搭建
        4.3.4 对升主动脉段的加长与增宽模拟
        4.3.5 撕裂口大小对血液参数的影响
        4.3.6 假腔顺应性对假腔内流量的影响
        4.3.7 破口增加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组建模与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反渗透膜组建模研究现状
    1.4 反渗透膜组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结构设计
    2.1 反渗透膜组海水淡化系统结构
        2.1.1 反渗透膜类型选择
        2.1.2 反渗透膜组串并联结构选择
        2.1.3 反渗透膜组数量确定及进水压力设计
    2.2 反渗透膜组控制装置设计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液相似原理的反渗透膜组建模
    3.1 电液相似原理
    3.2 反渗透膜建模
    3.3 多段式反渗透膜组建模
        3.3.1 引入电力系统模型的膜组建模理念
        3.3.2 反渗透膜组建模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渗透膜组性能分析
    4.1 额定工况下的膜组性能
    4.2 变工况下的膜组性能分析
        4.2.1 进水盐度对反渗透效率的影响
        4.2.2 进水流速对反渗透效率的影响
        4.2.3 滤饼层厚度对反渗透效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渗透膜组系统优化控制
    5.1 反渗透膜组系统压力优化设定
    5.2 反渗透膜组系统压力模型线性化
    5.3 基于自适应补偿的反渗透膜组优化控制
    5.4 基于RBF神经网络自适应补偿的反渗透膜组优化控制
    5.5 反渗透膜组压力控制仿真验证
        5.5.1 变工况压力跟踪仿真实验
        5.5.2 动态性能仿真实验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磁路理论的变压器建模研究现状
        1.2.2 MSCR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MSCR铁芯磁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铁磁材料磁特性影响因素
        2.1.1 温度变化的影响
        2.1.2 外施激励对磁滞效应的影响
        2.1.3 外施激励对涡流效应的影响
    2.2 外部激励对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
        2.2.1 动态J-A磁滞模型
        2.2.2 实例分析外部激励的影响
    2.3 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影响分析
        2.3.1 基于理想小斜率的MSCR磁化模型
        2.3.2 基于动态J-A磁滞模型的MSCR磁化模型
        2.3.3 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工作特性计算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1 磁路基本理论
        3.1.1 磁路理论的基础
        3.1.2 磁通管和磁路基本定律
    3.2 磁路-电路的类比关系
        3.2.1 磁阻-电阻类比法
        3.2.2 磁导-电容类比法
        3.2.3 磁导-电容类比法的应用
    3.3 基于磁导-电容类比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1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2 涡流损耗瞬时损耗功率的计算
        3.3.3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4 模型参数确定
    3.4 磁路段瞬时功率损耗计算
    3.5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分析
        3.5.1 方圈的仿真模型
        3.5.2 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
        3.5.3 磁滞模型比较
    3.6 小结
4 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磁路模型
    4.1 MSCR磁场分布
        4.1.1 MSCR铁芯磁场分布
        4.1.2 MSCR漏磁场分布
    4.2 MSCR铁芯磁场等效磁路
        4.2.1 铁芯拐角区等效磁路
        4.2.2 铁芯T形区等效磁路
        4.2.3 MSCR铁芯磁通管的几何尺寸
        4.2.4 基于改进的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的磁路模型
    4.3 MSCR漏磁场磁路拓扑及磁导计算
        4.3.1 漏磁场磁通管几何尺寸
        4.3.2 漏磁导计算
    4.4 MSCR等效磁路
    4.5 外电路等效模型
        4.5.1 计及频变特性的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
        4.5.2 外电路模型
    4.6 MSCR电路-磁路模型
    4.7 小结
5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求解
    5.1 外电路的数值计算
        5.1.1 电阻和电感的离散化
        5.1.2 回转器的离散化
        5.1.3 基于梯形法的外电路方程
    5.2 MSCR磁路模型的数值计算
        5.2.1 基于梯形法的漏磁路段数值计算
        5.2.2 铁芯磁路段的数值计算
        5.2.3 MSCR磁路方程
    5.3 MSCR电路-磁路模型方程
    5.4 MSCR工作特性计算
        5.4.1 工作电流计算
        5.4.2 有功损耗和无功功率计算
        5.4.3 磁通和磁密计算
    5.5 电路-磁路模型的数值求解
        5.5.1 模型离散化的分析
        5.5.2 铁芯磁路段数值计算分析
        5.5.3 离散化模型的求解
    5.6 小结
6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6.1 铁芯磁路参数计算
        6.1.1 铁芯磁路段参数计算
        6.1.2 漏磁导计算
    6.2 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的参数计算
    6.3 工作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6.3.1 工作电流分析
        6.3.2 无功功率分析
        6.3.3 损耗特性分析
    6.4 磁场分布计算分析
        6.4.1 3D场路耦合模型仿真
        6.4.2 磁场计算与对比分析
    6.5 MSCR电路-磁路模型在电力系统仿真的应用
        6.5.1 基于MSCR的无功补偿系统
        6.5.2 无功补偿系统仿真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多能流网络模型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当前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1.2.1 多能流网络模型研究现状
        1.2.2 系统多元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DIES)互联互动优化调度现状
    1.3 当前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源耦合模型与多能流网络状态估计
    2.1 能量枢纽的基本数学模型与模型拓展
        2.1.1 能量枢纽的基本数学模型
        2.1.2 能量枢纽的拓展数学模型
    2.2 能量枢纽的构成单元细分
        2.2.1 辅助状态变量与可控机组模型
        2.2.2 供能及能量转化单元模型
        2.2.3 储能单元模型
        2.2.4 电动汽车模型
        2.2.5 新能源供电模型
        2.2.6 需求响应模型
        2.2.7 其他模型约束
    2.3 多能流网络的能路模型
        2.3.1 多能流统一能路概述
        2.3.2 气路网络模型
        2.3.3 水路网络模型
        2.3.4 热路网络模型
    2.4 多能流网络状态评估分析
        2.4.1 多能流稳态潮流计算
        2.4.2 多能流动态潮流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耦合通用的随机动态场景分析方法
    3.1 多场景分析基本理论
    3.2 多源耦合通用的场景生成模型
        3.2.1 模型构建整体思路
        3.2.2 预测误差驱动的多元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拟合
        3.2.3 数据驱动的多源功率波动相关性拟合
        3.2.4 基于逆变换思想的动态场景生成
    3.3 综合递归与聚类思想的多段嵌套场景削减算法
        3.3.1 算法相关变量定义及场景削减模型
        3.3.2 多段嵌套场景削减算法的流程
        3.3.3 基于递归思想的子削减算法一
        3.3.4 基于聚类思想的子削减算法二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概述
        3.4.2 多源功率波动相关性拟合方式有效性验证
        3.4.3 多源适配动态场景的生成示例及模型对比分析
        3.4.4 场景削减算法综合性能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能源-信息系统融合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4.1 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多学科设计优化(MDO)策略的引入
        4.1.1 DIES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方法
        4.1.2 MDO策略下的并行子空间优化算法(CSSO)机理
    4.2 DIES能源-信息系统融合优化调度模型
        4.2.1 能源系统优化模型
        4.2.2 信息系统优化模型
        4.2.3 能源-信息系统一体化优化调度模型
    4.3 基于CSSO算法的DIES能源-信息系统融合优化调度模型
    4.4 基于响应面的CSSO能源-信息系统融合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4.4.1 一体化系统分析
        4.4.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DIES能源-信息系统响应面模型构建
        4.4.3 模型求解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仿真算例描述
        4.5.2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面向冰箱狭小空间的物品抓取执行器的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机械手设计
        1.2.2 狭小空间机械手设计
        1.2.3 适应性设计研究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课题来源
    1.6 本文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冰箱常见物品种类及空间尺寸的确定
    2.1 冰箱常见物品及空间尺寸调研
        2.1.1 调研方案的目标
        2.1.2 调研方法
        2.1.3 调研前期准备
    2.2 调研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2.1 冰箱狭小空间的调研结果分析
        2.2.2 冰箱常见物品的调研结果分析
    2.3 冰箱常见物品的聚类分析研究
        2.3.1 聚类分析的概念及流程
        2.3.2 聚类分析的方法选择
        2.3.3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预处理
        2.3.4 类间及样本间距离计算方法的选择
        2.3.5 聚类结果分析与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执行器的类比推理及适应性设计研究
    3.1 类比推理法的应用
        3.1.1 类比推理法的概念
        3.1.2 类比推理的实验设计
        3.1.3 类比推理实验的结果分析
    3.2 适应性设计的定性研究
        3.2.1 针对冰箱狭小环境的适应性
        3.2.2 针对物品多样性的适应性
    3.3 适应性设计的定量研究
        3.3.1 环境需求映射分析
        3.3.2 相似度算法
        3.3.3 权重的确定
        3.3.4 相似度计算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执行器的整体方案设计
    4.1 柔性执行器的整体方案设计
        4.1.1 整体方案的草图推导
        4.1.2 整体方案的受力分析
        4.1.3 整体方案的结构设计及尺寸确定
        4.1.4 整体方案的渲染效果图
    4.2 气动手爪的结构设计与仿真
        4.2.1 气动手爪的气腔原理
        4.2.2 气动手爪的结构设计及尺寸确定
        4.2.3 气动手抓的仿真测试
    4.3 柔性执行器的硬件选型
        4.3.1 核心硬件的选型
        4.3.2 其它组件选型
    4.4 柔性执行器的气路设计
    4.5 柔性执行器浇铸磨具的设计
        4.5.1 模具建模
        4.5.2 模具材料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执行器的制作与应用验证
    5.1 气动手爪的制作
        5.1.1 模型制作材料的选择
        5.1.2 硅胶液的调制与模型浇铸
    5.2 原型样机搭建
    5.3 柔性执行器的常规性能测试
        5.3.1 弯曲角度测试
        5.3.2 承载重量测试
    5.4 柔性执行器在冰箱狭小环境中的物品抓取应用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冰箱常见物品样本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法能流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建模现状
        1.2.2 综合能源系统稳态能流计算现状
        1.2.3 综合能源系统动态能流计算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2 综合能源系统模型搭建
    2.1 电力系统模型
        2.1.1 电力系统稳态模型
        2.1.2 电力系统节点分类
        2.1.3 分布式电源对节点类型的影响
    2.2 热力系统模型
        2.2.1 热力系统稳态模型
        2.2.2 热力系统节点分类
    2.3 天然气系统模型
        2.3.1 天然气系统稳态模型
        2.3.2 天然气系统动态模型
        2.3.3 天然气系统节点分类
    2.4 耦合环节模型
        2.4.1 热电联产机组
        2.4.2 电锅炉与燃气锅炉
        2.4.3 电转气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综合能源系统前推回代能流计算方法
    3.1 含PV节点与环网的电力系统潮流算法
        3.1.1 前推回代算法
        3.1.2 含多PV节点及环网的配电网算法改进
    3.2 基于解耦的热力系统能流计算方法
        3.2.1 热力系统前推回代能流计算实现思路
        3.2.2 基于解耦的热力系统前推回代算法
    3.3 基于解环的天然气系统能流计算方法
        3.3.1 天然气系统前推回代能流计算实现思路
        3.3.2 基于解环的天然气系统前推回代算法
    3.4 综合能源网统一能流计算方法
        3.4.1 算法流程
        3.4.2 静特性分析
    3.5 综合能源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3.5.1 热力网络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3.5.2 天然气网络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算例分析
    4.1 电力系统潮流算例分析
    4.2 热力系统能流算例分析
    4.3 天然气系统能流算例分析
        4.3.1 天然气稳态与动态模型验证
        4.3.2 线性化补偿气流法算例验证
    4.4 城市综合能源网能流算例分析
        4.4.1 城市综合能源网单时段能流计算分析
        4.4.2 城市综合能源网多时段能流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时段系统参数相关数据
附录B 多时段系统参数相关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知识发现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挖掘
        1.2.2 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中药方剂
        2.1.1 方证相应
        2.1.2 组方原则
        2.1.3 核心药物
    2.2 知识发现
        2.2.1 社区检测算法
        2.2.2 词向量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鲸群优化和标签传播的社区检测算法
    3.1 基于鲸群优化的社区检测算法
        3.1.1 个体表示和初始化
        3.1.2 鲸群优化操作
        3.1.3 适应度函数
        3.1.4 实验设置
        3.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多节点能力的标签传播社区检测算法
        3.2.1 多节点能力
        3.2.2 标签重要性
        3.2.3 NALPA算法设计
        3.2.4 实验设置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社区检测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4.1 药物网络构建
    4.2 基于标签权重社区检测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4.2.1 药物社区检测CDILW_(cd)
        4.2.2 核心药物识别CDILW_(di)
    4.3 基于图布局社区检测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4.3.1 药物社区检测CDIGL_(cd)
        4.3.2 核心药物识别CDIGL_(di)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特征子串和关系融合的中文词向量模型
    5.1 基于汉字笔画、结构和拼音特征子串的中文词向量模型
        5.1.1 汉字内部特征
        5.1.2 特征子串
        5.1.3 ssp2vec模型设计
        5.1.4 实验设置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融合句法、共现和相似关系的中文词向量模型
        5.2.1 句法关系
        5.2.2 共现关系
        5.2.3 相似关系
        5.2.4 SWORIS融合框架
        5.2.5 实验设置
        5.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中文词向量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6.1 疾病语料库生成
    6.2 基于集成特征中文词向量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6.2.1 药物嵌入向量学习CDIEF_(cwe)
        6.2.2 药物语义网络构建CDIEF_(snc)
        6.2.3 语义网络社区检测CDIEF_(cd)
        6.2.4 核心药物识别CDIEF_(di)
    6.3 基于特征概率中文词向量的方剂核心药物识别
        6.3.1 药物嵌入向量学习CDIFP_(cwe)
        6.3.2 药物语义网络构建CDIFP_(snc)
        6.3.3 语义网络社区检测CDIFP_(cd)
        6.3.4 核心药物识别CDIFP_(di)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书刊装订设备发展及研究现状
        1.4.2 研究方法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云南国方印刷有限公司书刊生产现状分析
    2.1 书刊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分析
        2.1.1 印前制版工艺及设备分析
        2.1.2 印刷工艺及设备分析
        2.1.3 印后装订工艺及设备分析
    2.2 配贴工艺流程分析
    2.3 现有书刊生产线分析
    2.4 配贴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5 书帖性能特点分析
        2.5.1 书帖基本特性的调研分析
        2.5.2 书帖摩擦系数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帖加装机构方案设计与评价
    3.1 方案设计需求
    3.2 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
        3.2.1 基于自动分拣设备的类比方案
        3.2.2 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加贴方案
        3.2.3 基于乳胶制品乳胶浸润机构的类比方案
        3.2.4 基于配页机叼页机构的原型启发方案
        3.2.5 基于多角度思考法的加贴方案
    3.3 书帖加装机构技术方案评价
        3.3.1 评价原则和指标
        3.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3 TOPSIS法的评价模型
        3.3.4 基于TOPSIS法的方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帖加装机构布局与建模
    4.1 总体方案布局
    4.2 气缸推板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3 水平输送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4 卡爪及链条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5 侧挡板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6 鱼鳞转堆叠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7 储页格机构三维实体建模
    4.8 基于总体方案布局整机装配及分析
        4.8.1 基于总体布局的机构总装配
        4.8.2 书帖加装机构整机总装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书帖加装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控制工艺研究
    5.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5.1.2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
        5.1.3 Adams软件介绍
        5.1.4 系统运动分析研究
        5.1.5 运动仿真分析一般流程
    5.2 气缸推板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3 水平输送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4 卡爪链条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5 卡爪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6 鱼鳞转堆叠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7 系统控制工艺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10)社交网络中基于引力场的群体行为生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观点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2 群体现象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群体影响力的观点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物理场在社交网络上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2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本文核心问题的形式化建模及相关定义
    2.2 复杂网络的相关知识
        2.2.1 复杂网络概念
        2.2.2 复杂网络模型
    2.3 社会比较理论
    2.4 观点动力学模型
        2.4.1 Deffuant模型
        2.4.2 Hegselmann-Krause模型
    2.5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节点间引力的集群观点演化模型
    3.1 基于节点间引力的观点演化模型概述
    3.2 本章核心问题的形式化建模及相关定义
    3.3 观点交互集合的拓展
    3.4 个体间引力矩阵的计算
    3.5 集群内部观点更新
    3.6 实验结果和分析
        3.6.1 集群内部观点演化仿真实验
        3.6.2 在不同网络结构下的模型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引力场的集群间影响力的算法
    4.1 社交网络引力场模型
    4.2 本章核心问题的形式化建模
    4.3 基于引力场的集群间影响力的算法概述
    4.4 单个集群源影响力的计算
    4.5 集群类型的划分
        4.5.1 相关定义
        4.5.2 集群划分
    4.6 构建集群间引力矩阵
    4.7 实验结果和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集群间影响力的群体观点演化模型
    5.1 本章核心问题的形式化建模及定义
    5.2 模型计算过程
    5.3 实验环境介绍
        5.3.1 实验数据集介绍
        5.3.2 基准算法介绍
    5.4 实验结果和分析
        5.4.1 在Power grid网络上实验
        5.4.2 在Email-Eu-core和Networkscience网络上实验
        5.4.3 对比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网络的一种类比仿真建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封装集成电路中的电热特性分析研究[D]. 闵球.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泵—心脏系统及主动脉夹层血液动力学分析[D]. 杨师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组建模与优化控制[D]. 王恬.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慧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5]多能流网络模型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D]. 张辰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面向冰箱狭小空间的物品抓取执行器的适应性设计研究[D]. 包子杰. 东华大学, 2021(09)
  • [7]城市综合能源网统一前推回代法能流计算研究[D]. 马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知识发现的中药方剂核心药物识别研究[D]. 张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书帖加装机构创新设计及其运动仿真分析研究[D]. 葛正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社交网络中基于引力场的群体行为生成模型研究[D]. 白艳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一种网络类比仿真建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