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工酶快速电泳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魏云霞[2](2021)在《1,25-二羟基维生素D3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自噬对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1,25-二羟维生素D3预处理对在体小鼠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的影响目的: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自噬的变化情况。2.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VD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心肌的作用如何。方法:1.选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永久性结扎左前降支法构建AMI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1,25VD3预处理组(以下简称VD3组)按照每只150ng/kg/d皮下注射1周。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 ISA)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炎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术后24小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 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直径(left ve 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thickness at end‐diastolic,LVAWD)、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short axis shortening rate,FS)。4.对巨噬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心肌炎症浸润情况;采用TUN EL染色了解心肌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 e-9)、Bax与抗凋亡蛋白Bcl-2以及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Autoph agy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II,LC3-II)、Beclin-1、可溶性p62及非可溶性p62等心肌自噬标志物的变化情况。5.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心肌细胞自噬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MI组小鼠LVEDD及LVESD显着升高,LVAW D、EF及FS显着降低,AMI小鼠出现心功能障碍;而VD3处理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2.AMI组心肌损伤标记物CK、CKMB、c Tn I及BNP均明显升高,炎性标记物IL-6及TNF-α显着升高;VD3组上述指标较AMI组明显减少。AMI组心肌梗死面积最大,HE染色可见病理损伤,VD3组小鼠较之明显改善。3.与对照组相比,AMI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加,促凋亡蛋白C aspase-3、Caspase-9及Bax显着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VD3组上述趋势得以改善。4.AMI组小鼠LC3II和Beclin-1高于对照组,可溶性p62水平低于对照组;VD3组上述表达进一步增强。AMI组透色电镜下心肌细胞内可见自噬小体,VD3组自噬小体增多。小结:1.1,25VD3预处理可以减少AMI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降低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2.AMI组心肌自噬增强,VD3组进一步增强。第二部分1,25-二羟维生素D3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1,25VD3增强自噬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作用机制,即其是否通过PI3K/AKT/m TOR通路参与了自噬。方法:首先构建在体小鼠AMI模型,分为对照组、AMI组及VD3组,每组10只。VD3组予1,25VD3以150ng/kg/d的剂量皮下注射一周。采用结扎左前降支方法构建AMI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心肌PI3K、AKT及m TOR的m 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测PI3K/AKT/m TOR通路标记物,即p-PI3K、p-AKT及p-m TOR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在离体小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中验证。细胞分为缺氧组、VD3组及VD3联合3-MA组3组,其中VD3组1,25VD3浓度为1u M;V D3联合3-MA组中,予750ug/ml 3-MA及1,25VD3(1u M)联合处理。以p-PI3K、p-AKT及p-m TOR作为PI3K/AKT/m TOR通路标记物,选取自噬标志物LC3II、Beclin-1和p62来反映自噬的变化情况。采用Wester n blotting法测上述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AMI组PI3K、AKT及m TOR在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VD3组上述表达进一步降低。2.缺氧组相比,VD3组LC3-II、Beclin-1升高,可溶性p62下降,1,25VD3增强自噬表达。3.VD3组p-PI3K、p-AKT及p-mTOR较缺氧组下降,表明VD3组可以抑制PI3K/AKT/m TOR通路表达。小结:1.PI3K/AKT/mTOR通路可以负向调节自噬。2.1,25VD3是通过负向调控PI3K/AKT/m TOR通路从而使心肌自噬得以增强的。综上,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1,25VD3可以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细胞凋亡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功能。其对AM I的保护作用是通过负向调控PI3K/AKT/m TOR通路增强自噬实现的。第三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变化情况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6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采血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次晨空腹抽血测25(OH)D。健康体检者空腹血检测上述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一步按照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及Grace评分分组,比较各组间25(OH)D情况。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WBC及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双支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25(OH)D水平较单支病变明显降低,但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相比未见差异;高危与低危组患者相比,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但低危与中危、中危与高危组相比均未见差异。小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测定血清25(OH)D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进行确诊,并进一步在诊断的危险分层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张晓红[3](2021)在《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健康状况、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方案以及治疗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用药依从性等各种因素,对远期预后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描述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本特征、冠脉病变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以及患者一年、五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索新的预后指标,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指导优化诊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状态,以剩余Gensini评分量化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反映心肌缺氧程度,探索持续存在的不同程度心肌缺氧对远期预后的影响。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α)是细胞适应缺氧的主要转录因子和核心调控器,参与调控能量供给、自噬、凋亡以及其他缺氧适应性反应,对器官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根据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针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细胞仍存在不同程度缺氧,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和临床意义。4、通过H9C2大鼠心肌细胞实验,模拟不同临床状态,探索不同缺氧状态下HIF-1α调节心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一年及五年的随访结果及预后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基线入组,收集记录人口资料、既往状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情况。全部病例均接受PCI治疗,出院后进行1个月、1年及5年随访,包括生活状况、生活方式改变、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用药依从性及MACE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冠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脑卒中等)。通过单变量分析,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rGS可以量化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后五年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以rGS中位数分组,比较高、低rGS两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一年和五年的死亡与MACE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入组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将HIF-1α、Beclin-1以及Bcl-2作为生物标记物,中位数水平分为高、低浓度组。比较高、低浓度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探索它们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应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通过质粒构建及转染建立过表达HIF-1α的心肌细胞细胞模型。应用RNA沉默技术建立敲减HIF-1α的细胞模型。分别在常氧、低氧、复氧、低复氧等不同缺氧状态下培养,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检测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Bax、BNIP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研究总共24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一个月随访死亡2人(0.8%),MACE事件发生2人(0.8%);一年随访死亡7人(2.8%),MACE事件发生55次(22.1%);五年随访死亡27人(10.8%),MACE事件发生97人(38.9%)。终点事件为一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EF(P=0.017)、rGS(P<0.001)、delta GS(P=0.005)、完全再血管化(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39)、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可能为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P<0.001)、EF(P<0.001)、rGS(P<0.001)、完全再血管化(P=0.003)、脑卒中病史(P=0.012)、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BMI(P=0.043),可能为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2、按照rGS中位数分为两组。与低rGS组(rGS≤11)组比较,高rGS组(rGS>11)年龄大(62.0 vs.59.0,P<0.001)、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脑卒中的比例高(16.0%vs.6.2%,P=0.013;18.5%vs.8.5%,P=0.020);单支病变比例低(14.3%vs.67.7%,P<0.001)、完全再血管化的比例低(15.1%vs.81.5%,P<0.001)。分期PCI治疗的比例低(7.6%vs.19.6%,P=0.025)。高rGS组MACE发生高于低rGS组,其中一年MACE、五年MACE、五年死亡率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rGS组一年死亡率高于低rGS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rGS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28.6%vs.16.2%,χ2=6.114,P=0.013);高rGS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47.9%vs.30.8%,χ2=8.609,P=0.003);高rGS组五年累计死亡率高于低rGS组,(15.1%vs.6.9%,χ2=4.497,P=0.0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rGS、delta GS,为一年MACE事件独立影响因素;rGS为五年MACE和死亡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44 95%CI:1.005-1.084,P=0.027)以及EF(HR=0.975,95%CI:0.921-0.994,P=0.027)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两组比较,一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死亡组血清Bcl-2浓度值低,(P<0.001);HIF-1α、Beclin-1浓度略低,无统计学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HIF-1α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5.6%vs.38.4%,χ2=38.032,P<0.001);高Beclin-1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31.5%vs.12.8%,χ2=13.085,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2.9%vs.31.2%,χ2=12.089,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7.3%vs.70.4%,χ2=104.272,P<0.001);高Beclin-1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50.8%vs.27.2%,χ2=16.227,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8.5%vs.59.2%,χ2=41.315,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3.2%vs.18.4%,χ2=14.596,P<0.001);高Bcl-2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4.0%vs.17.6%,χ2=11.51,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终点事件为一年、五年MACE时,HIF-1α、Bcl-2、Beclin-1均为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死亡时,HIF-1α、Bcl-2为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2)、rGS(HR=1.036,95%CI:1.019-1.054,P<0.001)、HIF-1α(HR=0.019,95%CI:0.005-0.074,P<0.001)、Bcl-2(HR=0.738,95%CI:0.615-0.085,P=0.001)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29,95%CI:1.008-1.050,P=0.007)、rGS(HR=1.039,95%CI:1.027-1.052,P<0.001)、完全再血管化(HR=0.533,95%CI:0.307-0.927,P=0.026)、HIF-1α(HR=0.010,95%CI:0.004-0.028,P<0.001)、Bcl-2(HR=0.658,95%CI:0.579-0.747,P<0.001)、Beclin-1(HR=1.376,95%CI:1.045-1.790,P=0.023)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rGS(HR=1.026,95%CI:1.009-1.043,P=0.003)、慢性肾功能不全(HR=3.513,95%CI:1.434-8.609,P=0.006)、HIF-1α(HR=0.177,95%CI:0.046-0.673,P=0.011)、Bcl-2(HR=0.667,95%CI:0.509-0.875,P=0.003)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4、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HIF-1α的表达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与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无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低氧、低氧复氧、低氧低复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BNIP3的表达无差异,(P<0.05)。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与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LC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常氧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p62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Bcl-2表达程度高于低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组Bax表达程度低于低氧低复氧组(P=0.0134)、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01)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001),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过表达HIF-1α组Bax表达程度高于低氧复氧组(P=0.0115),低于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57)和敲减表达HIF-1α组(0.0185),差异有显着性;与低氧低复氧组无差异(P=0.9568)。常氧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低氧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经Pearson检验相关性,HIF-1α的表达与BNIP3、Beclin-1、LC3、p62相关,(P<0.05);BNIP3的表达与HIF-1α、Beclin-1、LC3、p62相关,(P<0.05);Beclin-1的表达与HIF-1α、BNIP3、p62相关,(P<0.05);LC3表达与BNIP3、Bax、Caspase-3相关,(P<0.05);p62表达与HIF-1α、BNIP3、beclin-1相关,(P<0.05);Bax表达与Caspase-3、LC3相关,(P<0.05);Caspase-3表达与LC3、Bax相关,P<0.05;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结论:1、年龄、EF值、是否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否为冠脉三支病变等常用的临床指标,在本研究中对一年及五年的MACE事件有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起到评估和指导作用。是否完全再血管化以及rGS评价了AMI患者PCI治疗后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荷,一年及五年的MACE有很好的预测价值。首次发现rGS量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残余负荷,是五年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rGS可能成为评判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量化标尺,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将有助于做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优化的临床决策。2、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rGS作为测量AMI患者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新工具,反映心肌持续缺氧的程度,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5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远期的临床转归具有预测价值。3、HIF-1α、Bcl-2、Beclin-1作为生物标记物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存在内在关系,有潜力成为新的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五年MACE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缺氧环境下HIF-1α对自噬和凋亡有内在影响,平衡缺氧下心肌细胞的反应状态和代偿能力,决定心肌细胞是否能够存活。急性缺氧下心肌可能通过增加自噬、抑制凋亡的代偿机制存活。4、HIF-1α、BNIP3、LC3、Bax、Caspase-3对缺氧敏感,Beclin-1、p62、Bcl-2对缺氧不敏感。HIF-1α的表达与BNIP3以及自噬蛋白Beclin-1、LC3、p62相关,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缺氧状态下HIF-1α通过调控BNIP3,进一步调控自噬;缺氧状态下自噬与凋亡有交联,互相影响,决定于缺氧持续时间和缺氧程度,缺氧时间长、程度重,凋亡增量更大,细胞活力下降;缺氧时间短、程度轻,自噬增量更大,细胞活力增高。缺氧时,HIF-1α主导调控BNIP3的激活表达,BNIP3、自噬以及凋亡相关蛋白同时受其他因子调控。心肌细胞适应缺氧是一个多途径调控的平衡结果,HIF-1α/BNIP3调控自噬与凋亡是其中途径之一。
王书凡[4](2020)在《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与心肌组织PKC(Protein kinase C)/mitoKATP(mitochondrial ATP channel)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1.在体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IRI)、金丝桃苷组(Hyp,50 mg/kg)、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 mg/kg+2.5 mg/kg)、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mg/kg+8 mg/kg)、Hyp+mitoKATP阻断剂5-HD组(50 mg/kg+10 mg/kg)、PKCα抑制剂BisI组(2.5 mg/kg)、PKCε抑制剂CHE组(8 mg/kg)、mitoKATP抑制剂5-HD组(10 mg/kg)。除Sham、MIRI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灌胃外,Hyp组及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均给予Hyp 50 mg/kg,灌胃10天。于第10天灌胃结束后,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及各单用抑制组于术前1 h腹腔注射上述各相应抑制剂。采用BL-420生物机能采集系统记录仪记录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2 h的大鼠心电图;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以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采用HE、TTC及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运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Western blot,WB)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Caspase-3、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离体实验:体外细胞培养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正常组(Normal)、缺氧复氧组(Model)、Hyp组(50μmol/L)、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μmol/L+1μmol/L)、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μmol/L+4μmol/L)、Hyp+mitoKATP抑制剂GB组(50μmol/L+3 nmol/L)、PKCα抑制剂BisI组(1μmol/L)、PKCε抑制剂CHE组(4μmol/L)、mitoKATP抑制剂格列本脲(GB)组(3 nmol/L)。运用ELISA法检测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ATP和MDA含量及SOD和CK-MB活性。采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H9c2心肌细胞中Nrf2、Caspase-3、PKC?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阻断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Ca2+浓度的变化。结果:1.在体实验:(1)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ST明显抬高(P<0.01),肉眼可见结扎区心室壁呈灰白色,再灌注后ST段逐渐回落,表明造模成功。(2)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与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IRI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和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和CK-MB活性下降,SOD活性及ATP含量上调(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前壁可见大面积白色区域,嗜酸性变明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充血,淡染;TUNEL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TTC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大。而用药后,与MIRI组比较,Hyp组及Hyp联合各阻断剂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均明显好转,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与Hyp组比较,Hyp联合各阻断剂组病理损伤仍较明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Sham组,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IRI组,Hyp组大鼠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1)。2、离体实验:(5)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降低,SOD活性及ATP含量明显升高(P<0.01)。(6)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Hyp组相比,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上调(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7)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Model组,Hyp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与Hyp组比较,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均显着提高(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P<0.01)。(8)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Hyp组,Hyp联用各阻断剂组H9c2心肌细胞的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Hyp具有改善MIRI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大鼠心肌组织PKC/mitoKATP信号通路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能一方面是直接激活PKCα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是通过激活PKCε,继而开放mitoKATP通道,调节多种心肌细胞及其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清除氧自由基,维持线粒体功能,恢复能量代谢,抑制Ca2+流向胞内,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改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万雯[5](2020)在《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及相关多肽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目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脏猝死等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快速且准确诊断ACS有助于有效临床决策和及时血运重建,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在心肌损伤最初几小时内缺乏敏感性,且无法识别心肌损伤的具体机制。因此,寻求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ACS的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5,CEACAM5)在正常健康人血小板上的表达情况及其在ACS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其对血小板聚集、释放、粘附等功能的影响。[方 法]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以及双色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观察血小板CEACAM5在蛋白质水平及细胞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双色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AC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CEACAM5的表达情况;采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和CD62P表达情况;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ACS患者血清CEACAM5的表达情况;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CEACAM5胞外段蛋白(rhCEACAM5)对凝血酶、胶原、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rhCEACAM5对凝血酶、胶原活化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rhCEACAM5对血小板在固化胶原上粘附功能的影响;采用体外酶切实验观察MMP-2、-7、-9、-12对rhCEACAM5的剪切情况。[结 果]1.CEACAM5在人血小板上的表达情况1)采用WB及FCM在蛋白质及细胞水平确认血小板可表达CEACAM5;2)采用FCM发现,经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CEACAM5表达水平较静息血小板显着升高(P<0.01)。2.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清CEACAM5水平、心肌坏死标志物和BNP的相关性研究1)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血清CEACAM5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3)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cTnI、CKMB、MYO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4)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BNP呈显着正相关(P<0.05)。3.血小板CEACAM5水平对ACS的预测和诊断价值1)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不受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cTnI影响,可能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经ROC曲线验证,血小板CEACAM5水平可用于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8.7%)和特异性(75%),且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cTnI检测联合后较单独cTnI检测敏感性显着升高,由60%升高至93%,而特异性有所降低,由95%降至75%(P<0.01);3)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和CD62P水平呈正相关(P<0.01)。4.rhCEACAM5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4.1 rhCEACAM5对多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rhCEACAM5可抑制低剂量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且呈剂量依赖型,5 μg/ml和10 μg/ml的rhCEACAM5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达70%和 94%;2)rhCEACAM5可抑制低剂量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且呈剂量依赖型,10 μg/ml的rhCEACAM5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可达78%;3)rhCEACAM5对高剂量凝血酶、胶原,以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未见明显作用(P>0.05)。4.2 rhCEACAM5对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胶原粘附作用的影响1)rhCEACAM5可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P<0.01),且呈剂量依赖型,2、5和10μg/ml的rhCEACAM5对P-选择素释放抑制率分别达 28%、40%和 53%;2)rhCEACAM5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未见明显影响(P>0.05);3)2、5、10 μg/ml的rhCEACAM5对血小板粘附于胶原基质未见明显作用(P>0.05)。5.MMP-2、-7、-9、-12对CEACAM5胞外段的体外酶切反应将 rhMMP-2、-7、-9、-12 与 rhCEACAM5 在 37℃共孵育后,未发现rhCEACAM5条带减弱现象,也未发现多余的蛋白质片段。[结论]1.人血小板可表达CEACAM5,其表达量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有关;2.血小板CEACAM5水平在诊断ACS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cTnI联合后可显着提高cTnI对ACS诊断的敏感性,但特异性有所降低;3.ACS患者血小板CEACAM5水平不受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cTnI影响,可能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4.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BNP显着相关,可能用于预测心功能;5.血小板CEACAM5水平与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显着相关,可能用于预测血小板活化;6.rhCEACMA5可抑制低剂量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以及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同时也可抑制低剂量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型;7.MMP-2、-7、-9、-12可能不能剪切CEACAM5胞外段。第二部分 多肽KM17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目 的]与CEACAM5高度同源性的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也可表达于人血小板。虽然,第一部分研究发现MMP-2、-7、-9、-12可能不能通过剪切CEACAM5胞外段生成活性成分,从而影响血小板功能;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血小板CEACAM1经血小板活化后分泌的MMP-12剪切后可生成多个活性片段,其中多条片段可影响胶原途径的血小板功能,且均源自Ig C2或IgV样结构域,而对两结构域连接处多肽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含CEACAM1 IgV和IgC2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的多肽KM17对血小板聚集、释放、粘附功能的影响。[方 法]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KM17对凝血酶、胶原、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等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KM17对血小板在固化胶原上粘附作用的影响。[结 果]1.KM17对多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KM17能显着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且呈剂量依赖型,50和100μM的KM17对血小板聚集促进率分别为31.4%和66%;2)KM17(10-100 μM)对AA、胶原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未见明显影响(P>0.05)。2.KM17对血小板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胶原粘附作用的影响1)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水平未见明显影响(P>0.05);2)KM17对血小板静态粘附于胶原基质未见明显作用(P>0.05)。[结 论]1.多肽KM17可明显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型;2.多肽KM17对ADP活化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以及血小板-胶原静态粘附未见明显作用。第三部分 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检测的研究[目 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血小板CEACAM1胞外段经MMP-12剪切后可生成多个活性片段,即意味着CEACAM1胞外段氨基酸序列中可能存在多个MMP-12酶切位点,而包含MMP-12酶切位点合成的多肽有望用于MMPs酶活性的检测。本研究旨在探索CEACAM1源性多肽合成的荧光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以及探讨与MMP-12同为MMPs家族成员的MMP-7对CEACAM1胞外段(rhCEACAM1)的酶切情况。[方 法]采用荧光酶学法观察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采用体外酶切实验观察MMP-7对rhCEACAM1的剪切情况。[结 果]1.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1)以Site 84为底物,可获得MMP-12、-7、-2的酶活力曲线,但未获得MMP-9的酶活力曲线;2)以Site 84为底物,可特异性检测明胶酶谱中MMP-2的酶活性,且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m=315μM,Kcat/Km=2565 M-1.S-1;2.MMP-7对CEACAM1胞外段(rhCEACAM1)的剪切情况将rhMMP-7与rhCEACAM1在37℃下共孵育后,可发现rhCEACAM1被降解,且呈剂量依赖型,在10kDa左右可见明显条带。[结 论]1.以Site 84为底物,可获得MMP-12、-7、-2的酶活力曲线;2.以Site 84为底物,可特异性检测MMPs明胶酶谱中MMP-2的酶活性;3.MMP-7可能与MMP-12一样,也可剪切CEACAM1胞外段。
宋宁[6](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在人群遗传流行病学水平,探索MALAT1基因多态性(rs3200401,rs4102217,rs60023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和心肌缺血损伤标记物的关联性。(2)分析lnc RNA MALAT1在ACS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评判lnc RNA MALAT1作为潜在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在急性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3)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索lnc RNA MALAT1参与ACS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MALAT1基因三个SNP位点(rs3200401,rs4102217,rs600231)进行基因型鉴定。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929例ACS患者与1053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ACS发病的关联性。(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159例ACS患者和148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实验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 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中lnc RNA MALAT1表达水平对ACS的诊断效能,利用Kaplan-Meier曲线探讨不同lnc RNA MALAT1表达水平对院外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情况,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3)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CD31抗体表达以鉴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纯度;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和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建立氧化应激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q RT-PCR检测lnc RNA MALAT1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RNA免疫沉淀实验(RNA-immunoprecipitation,RIP)确定lnc RNA MALAT1与hsa-mi R-205-5p之间的结合;利用核质分离实验检测lnc RNA MALAT1在细胞中的定位;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Ch IP)等实验探索lnc RNA MALAT1、hsa-mi R-205-5p及转录因子E2F1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同时,采用过表达和敲低实验、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基因及凋亡相关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果:(1)(1)对照组人群中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三种基因型AA、AG、G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12(39.1%)、486(46.2%)、155(14.7%),ACS患者中三种基因型AA、AG、G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4(33.8%)、469(50.5%)、146(15.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显性模型(AG+GG vs.AA)在ACS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6.2%vs.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人群中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两种等位基因A和G的分布频率分别:1310(62.2%)和796(37.8%),ACS患者中两种等位基因A和G的分布频率分别:1097(59.0%)和761(41.0%),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ACS组(41.0%)高于对照组(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显性模型(AG+GG vs.AA)与ACS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是ACS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67,95%CI 1.024-1.567,P=0.030)。(5)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相比,携带rs600231位点AG+GG基因型在合并糖尿病组的ACS患者中比例显着升高(72.0%vs.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ACS中,携带rs600231位点AG+GG基因型的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A基因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ACS组lnc RNA MALAT1的整体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纳入的ACS人群中,包括11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STEMI组MALAT1的表达水平最高2.14(0.40-5.88)vs.0.69(0.18-1.72),其次为NSTEMI 1.86(0.53-4.25)vs.0.69(0.18-1.7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lnc RNA MALAT1与ACS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是ACS发病的危险因素(OR=1.193,95%CI 1.037-1.372,P<0.05)。(3)lnc RNA MALAT1水平检测AC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64(95%CI 0.60-0.72),最佳切点值选择0.816,该切点值具有70.0%的灵敏度和58.0%的特异度。(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lnc RNA MALAT1高水平组ACS患者院外MACE事件的发生率高于lnc RNA MALAT1低水平组(P<0.05)。(3)(1)本实验中确定的最佳的氧化应激所致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条件:H2O2浓度400umol/L,诱导12h。(2)氧化应激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中,HUVEC中lnc RNA MALAT1表达水平升高,hsa-mi R-205-5p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ALAT1-WT1+mi R-205mimic组与MALAT1-WT1+mi R-NC相比,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海肾荧光素酶(rellina luciferase)(Luc/Rluc)荧光校正值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敲低lnc RNA MALAT1,Bcl-2水平升高,Bax水平降低;过表达lnc RNA MALAT1的效应正好相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过表达mi R-205时,Bcl-2水平升高,Bax水平降低;敲低mi R-205的效应正好相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敲低lnc RNA MALAT1实验中,与sh-NC相比,sh-MALAT1-1组mi R-205的表达水平升高,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HUVEC中,细胞核提取液中MALAT1的表达量占92.7%,细胞质提取液中MALAT1的表达量占7.3%。(8)Ch IP实验提示转录因子E2F1可能通过与MIR205基因的上游1-500bp左右的区域(即MIR-205-2)有结合;(9)敲低或过表达转录因子E2F1,mi R-205的表达呈现负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作用方向与lnc RNA MALAT1的调控方向一致。但当敲低或过表达lnc RNA MALAT1时,转录因子E2F1的表达变化在不同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RIP实验中确定转录因子E2F1与lnc RNA MALAT1有结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敲低lnc RNA MALAT1,明显降低了转录因子E2F1与MIR-205-2的结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我们发现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的基因型、显性模型和G等位基因在ACS组中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示着MALAT1基因rs600231位点可能是ACS发病的易感基因。rs600231位点显性模型(AG+GG vs.AA)与ACS的发生发展具有关联性,AG+GG基因型在合并糖尿病组的ACS患者中比例显着升高,携带AG+GG基因型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CK、CK-MB)的水平显着高于AA基因型患者。(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我们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nc RNA MALAT1在ACS患者中表达水平整体呈上调趋势,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ACS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生物标记物。(3)在氧化应激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中,lnc 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不仅在细胞质中能够作为“海绵分子”吸附mi R-205对细胞凋亡发挥调节作用;也能在细胞核中与转录因子E2F1结合,在转录水平影响mi R-205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赵倩[7](2019)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探索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首先在大样本人群水平上明确MIF作为新型标记物评价心肌缺血早期损伤的作用和意义,为高危心肌损伤患者早期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其次分析MIF作为生物标记物对心肌缺血损伤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最后在动物水平,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入选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在心肌缺血性症状发生12小时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作为病例组(n=498),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n=137)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n=4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n=70)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n=91)分别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入院即刻的血浆MIF水平。动态监测STEMI患者入院即刻、PCI术后4小时和24小时的血浆MIF水平变化。采用标准法动态检测STE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或者48小时血浆中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浓度变化。根据浓度和检测时间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采用梯形面积法统计出各指标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患者的入院GRACE评分,并记录院内死亡事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比较STEMI患者入院即刻MIF水平与上述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参数对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切点值,分别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第一部分纳入的49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在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和院内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综合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院外长期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结局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研究血浆MIF水平与院内MACE的相关性,并且在Stata软件中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利用Kaplan-Meier曲线探讨不同危险分组后院内/院外随访MACE发生的情况,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综合分析MIF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3)选择12~16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和MIF基因敲除(MIF knock-out,MIFKO)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种基因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小鼠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扎方法建立I/R模型,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7天和28天。假手术组小鼠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血管。在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对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水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浸润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ISK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小动物心脏超声检测系统对小鼠再灌注7天和28天的心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1)在不同人群中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最高,是SA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3倍和7倍(122±61 vs.39±19 vs.17±8ng/mL,P<0.001),并且有88.4%的STEMI患者血浆MIF水平升高超过健康对照组的上限(56.0ng/mL)。同时发现NSTEMI患者MIF水平高表达,但其水平仍低于STEMI患者(104±46 vs.122±61ng/mL,P=0.018);(2)在动态检测中发现STEMI患者PCI术后4小时的MIF水平有所升高(133±70ng/mL),然后在PCI术后24小时下降到入院水平(120±64ng/mL),但这些变化趋势与入院即刻MIF水平相比并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3)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分别和CK-MB 48小时内AUC和峰值呈正相关(r=0.136,P=0.003;r=0.142,P=0.001);和hs-TnT入院水平及24小时内峰值呈正相关性(r=0.156,P=0.003;r=0.154;P=0.003);并且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25,P=0.005);(4)院内发生死亡事件患者的MIF水平高于存活组(211±82 vs.120±58ng/mL,P<0.001),其中发生心脏破裂的患者MIF水平最高(329.4ng/mL);(5)入院时MIF水平和心肌坏死物标记物(hs-TnT和CK-MB)以及预后指标(NT-pro BNP和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相同(P=NS);入院时MIF水平预测院内死亡事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最佳切点值MIF=127.8ng/ml(灵敏度:85.7%;特异度:62.1%),根据该切点值对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MIF水平组患者的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2)(1)队列研究共有472名STEMI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7.5%,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12~67个月)。14名患者(2.8%)发生院内死亡事件,137名患者(29.0%)发生院外MACE,且院外发生MACE患者在入院时MIF水平就高于院外无MACE患者(137±67 vs.112±53ng/mL,P<0.001);(2)院内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入院时MIF作为连续性变量或者进行危险分层后作为分类变量(≥127.8ng/mL)都是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95%CI:1.22~2.05;OR=8.9,95%CI:1.96~40.6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得出入院时血浆MIF水平的升高与院内MACE发生呈线性相关,随着MIF水平的增加STEMI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IF组院内死亡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比较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评价预后指标,包括入院时hs-TnT和NT-pro BNP水平、入院48小时CK-MB AUC、入院24小时hs-TnT峰值、入院24小时NT-pro BNP峰值和入院GRACE评分,结果与入院时血浆中MIF分组所显示的生存曲线结果相一致,高危组的院内死亡率高于低危组(均P<0.001);(3)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入院时高MIF组院外MACE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在其他6个参数中进行比较,只有hs-TnT和NT-pro BNP在院内24小时的峰值有同样的预测价值(P=0.036,P=0.00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吸烟(HR=1.21,95%CI:1.01~2.39),hs-TnT峰值(HR=1.06,95%CI:1.01~1.13),NT-pro BNP峰值(HR=1.79 95%CI:1.18~2.71)和入院时MIF水平(HR=1.10,95%CI:1.07~1.21)/高MIF组(HR=2.10,95%CI:1.52~2.98)是STEMI患者长期随访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综合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入院时MIF水平(HR=1.20,95%CI:1.06~1.33)/高MIF组(HR=2.8,95%CI:1.49~5.57)是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动物研究结果显示:(1)心肌梗死面积: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左心室梗死面积显着小于WT小鼠[(32±3%)vs.(45±4)%,P=0.045)];(2)心肌损伤标记物:I/R损伤后,MIFKO小鼠乳酸脱氢酶活性(1280.9±70.6 vs.1597.6±98.0U/L,P<0.05)和肌钙蛋白I含量(17.2±2.0 vs.21.7±2.4ng/mL,P<0.05)显着低于WT小鼠;(3)心肌细胞凋亡: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比例低于WT组[(16.5±1.6)%vs(22.4±1.4)%,P<0.05];(4)炎性细胞局部浸润:I/R损伤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低于WT小鼠(P<0.05);(5)心功能:I/R损伤7天和28天后,MIFKO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WT小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6)RISK和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RIS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p70S6K和Akt)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与WT小鼠相比显着升高(P<0.05)。结论:1)STEMI患者血浆中MIF水平在缺血损伤早期迅速升高,并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MIF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评价预后的指标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预测具有同等效率;2)入院时MIF水平升高不仅是STEMI患者短期随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院外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评价指标相比,单次测量入院即刻MIF水平可以预测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优于其他标记物,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3)敲除小鼠MIF基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RIS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生存以及活化AMPK信号通路增加心肌供能有关。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序临床研究发现,MIF可能参与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促炎反应从而给长期预后带来不良损害。提示MIF是改善炎症反应的潜在治疗靶点,以此有望改善STEMI患者预后。
李军涛,田荣英[8](2019)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与脑钠肽联合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及脑钠肽等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试验组,以另选正常体检8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心脏标志物心肌酶谱(ASK、CK、CK-MB、LDH、α-HBD)、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yo)及钠尿肽(BNP)在血浆中的浓度水平、各诊断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及各诊断指标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试验组的CK-MB、cTn、Myo及BNP的浓度水平分别为(47.12±13.16) U/L、(4.96±2.34)ng/L、(88.25±12.61)μg/L、(3615.25±176.92) 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酶谱、cTn、 MYO和BNP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3.8%、82.5%、72.5%、86.3%,特异度分别为80.0%、87.5%、67.5%、92.5%;心肌酶谱+MYO、心肌酶谱+BNP、BNP+MYO和BNP+MYO+cTn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0.0%、87.5%、86.3%、90.0%,特异度分别为80.0%、88.8%、86.3%、88.0%;四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5%,特异性为93.8%,其灵敏度均高于各单项检测、两项联合检测、三项联合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BNP+MYO+cTn对急性心机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与其他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结果,差异(心肌酶谱+BNP+MYO+cTn除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及脑钠肽等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与任何单项检测和其他联合检测结果,能够为明确诊断急性心机梗死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苗璐[9](2019)在《和肽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有超过720万人故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或其他心肌缺血性疾病,虽然近几年来死亡人数大幅减少,但AMI的病死、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常常伴有心肌细胞的坏死、心功能不全及恶性心律失常等,20%的患者甚至在住院期间会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快速相关指标检测和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确保早期有效治疗AMI及减轻病患痛苦至关重要。除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异常外,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生物标志物水平。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在发病的早期并未升高,而心电图亦缺乏特异性。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非常具有挑战性,新的标记物受到了很多关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也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分泌的重要激素之一。但其半衰期短、测量困难,因此临床上应用困难。和肽素(C-terminal portion of pro-vasopressin,)是一种含有3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5 kDa)的精氨酸加压素原C末端部分,虽然具体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尚未明确,但是Copeptin作为应激激素已在心血管疾病、败血症、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和卒中等领域广泛应用。和肽素作为精氨酸加压素(AVP)的糖基化肽前体,更稳定,更容易测量,是AVP的良好替代品。目的研究比较和肽素(Copeptin)、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水平变化。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纳入及排除后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因胸痛症状且在6小时以内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科的患者102例,入院后当即采集患者肘静脉血(所有血标本均于同时等量采集),经过离心,收集血清,贮存于-80℃条件下,检测其Copeptin、cTnI、CK-MB、Myoglobin及相关生化指标等。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数据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既往病史、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等)。所有患者于出院前皆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完善相关检查及检验,后续动态连续监测肌钙蛋白水平。根据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结果及标志物水平诊断将其分组,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和对照组(SCAD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基本临床资料Copeptin、cTnI、CK-MB、Myoglobin及其他生化指标。再根据胸痛发作至入院采血的时间将患者分组为0-2h(包含2h)组、2-4h组(包含4h)、和4-6h组(包含6h)。比较不同时间Copeptin、cTnI、CK-MB、Myoglobin水平变化情况。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UC)。结果:1.AMI组、UAP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中,AMI组共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6.94±16.13岁;UAP组共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8.65±11.79岁;对照组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2.75±12.14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史、TC、TG、肌酐(CRE)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率来看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之间的LDL-C没有显着差异(P>0.05)。AMI组血糖高于U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NT-proBNP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的Copeptin、CK-MB、cTnI、Myoglobin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对照组之间的cTnI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UAP组相比对照组的Copeptin、CK-MB、Myoglob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发生胸痛的6h内,AMI组Copeptin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在2h内三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6h期间,AMI组水平高于U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水平在2h内三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期间,AMI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在4-6h期间AMI组高于U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globin在2h内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6h时,AMI组Myoglobin水平高于UAP组、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opepti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 0.799-0.94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1%、87.0%,有中等诊断效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peptin的cut-off值为:14.165 pmol/L。Myoglobin、CK-MB和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95%CI0.737-0.918)、0.864(95%CI 0.793-0.935)、0.774(95%CI 0.683-0.864)诊断评价均为中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联合金标准“cTnI”检测后,cTnI联合Copeptin后AUC为0.903(95%CI 0.834-0.973)(P<0.001)。cTnI联合CK-MB的AUC为0.881(95%CI 0.805-0.956)(P<0.001)。cTnI联合Myoglobin的AUC为0.876(95%CI0.789-0.962)(P<0.001)。联合后的诊断价值有所提升且明显优于单独检测(P<0.001)。并且综合分析可以得出cTnI联合Copeptin后诊断效能可为最优。结论1.Copeptin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便开始升高(2h内),且高于界值,而cTnI、Myoglobin未见升高。2.相比单独应用Copeptin、CK-MB、cTnI及Myoglobin,Copeptin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效能可能为最佳;分别联合cTnI后检测可提高诊断价值,其中Copeptin和cTnI联合后可为最好,且优于单独检测。
李海川[10](2018)在《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炎症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炎症能造成内皮损伤继发血栓而发生AMI。中性粒细胞具有加重内皮损伤、介导更多炎性细胞浸润、介导不稳定斑块帽崩裂,是AMI发生的罪魁祸首之一。CCN1是分泌性基质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现在发现其能促进炎症和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但是否参与AMI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通过对AMI患者血清中CCN1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效果,分析了CCN1在AMI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动物模型研究了CCN1表达与小鼠MIP-2和缺血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最后,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探索了CCN1介导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机制。我们发现:1)AMI患者血清中CCN1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之间的正相关;2)冠心病(CHD)患者样本中血清CCN1的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3)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接受PCI前的血清中CCN1水平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4)当接受PCI术后STMEI患者血清CCN1水平降低幅度显着大于NSTEMI患者;5)与现有心肌酶学检查指标相比,辅以CCN1可以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这些结果首先提示AMI患者的血清CCN1含量增加,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呈正相关;此外,本结果还首次提示:CCN1血清含量变化是冠心病、心肌缺血潜在的辅助诊断指标。继而,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进一步分析CCN1蛋白在AM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心梗小鼠心肌CCN1表达显着上调、同时MIP-2表达也明显上调;2)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心梗小鼠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当用CCN1特异性阻断抗体处理,中性粒细胞浸润下降。提示:心肌缺血损伤时,CCN1表达增加,继而上调MIP-2增加,趋化中心粒细胞至损伤心肌局部。进一步研究CCN1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原代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CCN1可以通过上调IL-8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疾病状态下血清CCN1含量,通过对2514例健康受试者血清CCN1含量进行分析,发现CCN1呈正偏态分布,据此建立了不同的参考区间。综上,本研究对CCN1在心肌缺血损伤中炎症启动进行了探索,通过临床样本分析和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研究,初步阐明了CCN1通过上调炎症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参与AMI调控的机制,加深了CCN1和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认识,为接下来进一步血清CCN1与AMI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数据基础。
二、同工酶快速电泳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工酶快速电泳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四) 钙稳态异常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中药复方汤剂 |
2.中成药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4.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1,25-二羟基维生素D3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自噬对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1,25-二羟维生素D3预处理对在体小鼠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25-二羟维生素D3 对小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1 |
结果1 |
小结1 |
材料与方法2 |
结果2 |
讨论 |
小结2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 羟基维生素D的变化情况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队列研究一年及五年预后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流程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基线调查方法 |
2.3.2 基线观察指标 |
2.3.3 随访方法 |
2.3.4 终点事件定义 |
2.3.5 相关概念定义 |
2.4 统计方法 |
2.5 主要研究变量的赋值说明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及人口学特征 |
3.2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
3.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结局事件的发生率 |
3.2.2 按年龄分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及MACE分布 |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
3.3.1 一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
3.4.1 五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3.4.2 五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剩余Gensini评分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线调查方法 |
2.2.2 基线观察指标 |
2.2.3 随访方法 |
2.2.4 终点事件定义 |
2.2.5 相关临床指标定义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及比较 |
3.1.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 |
3.1.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比较 |
3.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结局事件比较 |
3.3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3.3.1 一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3.4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3.4.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
3.4.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3.4.3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4.4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3.5 五年MACE为结局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3.5.1 五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
3.5.2 五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3.5.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5.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3.6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3.6.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
3.6.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3.6.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6.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血清HIF-1α、Bcl-2、Beclin-1 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血样采集 |
2.2.3 检测HIF-1α、Beclin-1、Bcl-2 生物标记物 |
2.2.4 数据计算 |
2.2.5 终点事件定义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
3.1.1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标准曲线 |
3.1.2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
3.2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2.1 一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2.2 一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3.2.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2.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3.3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3.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3.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3.4 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4.1 五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4.2 五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3.5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5.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3.5.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3.5.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3.5.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HIF-1α在缺氧状态下调节心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1 细胞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H9C2 心肌细胞培养 |
2.2.2 构建关于大鼠HIF-1α沉默H9C2 细胞 |
2.2.3 H9C2 细胞过表达模型构建 |
2.2.4 心肌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2.2.5 实验分组 |
2.2.6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H2C9 心肌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情况 |
3.2 H2C9 心肌细胞BNIP3 蛋白表达情况 |
3.3 H2C9 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以及p62 蛋白表达情况 |
3.4 H2C9 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以及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
3.5 HIF-1α表达与BNIP3、自噬、凋亡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F-1 调控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实验内容 |
2.1 体内实验 |
2.2 体外实验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及相关多肽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肽KM17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检测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性 |
附录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ALAT1 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lncRNA MALAT1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lncRNA MALAT1 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内容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MALAT1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F在早期心肌缺血损伤中的预警作用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F在心肌缺血患者预后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随访方案 |
1.4 院外随访主要结局事件的定义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与脑钠肽联合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心脏标志物CK-MB、cTn、Myo及NT-proBNP的水平比较 |
2.2 血清酶谱、cTn、MYO和BNP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 |
2.3 各诊断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
(9)和肽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分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的收集 |
2.2 实验室生化指标的检测 |
2.3 血清和肽素的检测方法 |
2.3.1 实验仪器准备 |
2.3.2 实验试剂准备 |
2.3.3 实验步骤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之间患者基本资料及指标的对比 |
3.2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的不同组间COPEPTIN、CK-MB、CTNI、MYOGLOBIN水平的比较 |
3.3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的COPEPTIN、CK-MB、CTNI、MYOGLOBIN比较 |
3.3.1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的Copeptin不同时间比较 |
3.3.2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CK-MB不同时间的比较 |
3.3.3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c TnI不同时间的比较 |
3.3.4 AMI组、UAP组及对照组Myoglobin不同时间的比较 |
3.4 绘制ROC曲线评价COPEPTIN、CK-MB、CTNI、MYOGLOBIN在 AMI中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和肽素、精氨酸加压素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
1.1 精氨酸加压素特点及生理功能 |
1.2 和肽素的特点 |
2.和肽素与心血管疾病 |
2.1 和肽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
2.2 和肽素与心力衰竭 |
2.3 和肽素与心律失常 |
2.4 和肽素与应激性心肌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已投稿及发表文章 |
(10)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血清CCN1 浓度变化与临床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CCN1 在动物模型模拟心肌梗死过程中的变化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CCN1 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作用机制体外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血清CCN1检测正常参考值范围初探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同工酶快速电泳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1,25-二羟基维生素D3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自噬对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D]. 魏云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张晓红.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书凡.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及相关多肽的功能研究[D]. 万雯.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6]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宋宁.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7]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赵倩.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2)
- [8]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与脑钠肽联合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李军涛,田荣英. 河北医药, 2019(12)
- [9]和肽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D]. 苗璐. 河南大学, 2019(01)
- [10]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李海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