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水电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办发[2021]10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30日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
陈楚[2](2019)在《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投资风险研究 ——以R水电站为例》文中认为水利水电项目作为我们的新型能源工程项目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越发的重要,特别是煤炭在能源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寻找替代能源尤为迫切。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无疑例外是水电强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现今也提升为我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层次。目前,我们的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体系,但是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利水电项目相关风险研究明显滞后,很多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我国水利水电风险管理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分析了风险管理的含义、属性、内容、相关特点、组织、目标等,讨论了风险分析的几种相关方法,比如安全生产检查法、流程图法、风险图评价法等方法,最后用多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对一个实际的水电站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评价该水电站的风险指标权重和风险水平,从中得出相关结论,并论述该水电站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厍海鹏[3](2019)在《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国家实行“多家办电”方针政策,降低中小水电项目投资门槛,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中小水电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中小水电项目。但是,民营资本成分复杂,加上中小水电项目地处偏远、环境复杂、施工建设管理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易遇到管理、技术、资金等难题,导致项目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甚至成为烂尾工程,严重浪费社会资源。随着资源开发利用,优质水电资源越来越少,管理好、技术强、资金足的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快速获得优质水电资源,若企业若盲目收购,在收购时对收购项目投资管理不当,投资控制措施不合理,收购项目建成后无法持续运行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对中小水电收购项目进行投资管理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以LFK水电站收购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产生背景,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运用文献查阅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特点、投资管理的资产核实及收购评估方法。并结合LFK水电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LFK水电项目收购难点、收购及投资控制措施及收购预估模型选择。最后对LFK水电收购项目进行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小水电站收购项目运行效益的有效措施,为企业在中小水电项目收购重组及项目运行管理方面进行参考借鉴。
殷巍杰[4](2016)在《小水电站规划选建原则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水电开发是河流水能资源利用最常见的方式。我国幅员辽阔,尤其中西部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在经过了多年水电开发之后,人们积累了宝贵的水电建设经验,但同时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渐渐趋于饱和,而小水电的建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由于小水电的开发所处区域环境的不同特性,开发形式多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不尽相同,给人们规划开发水电带来一定的困扰,文章以小水电的规划开发为目标,在阐述了小水电规划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有关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计算的方法进行论述及应用研究;同时总结分析有关小水电规划开发选建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筛选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种水电站规划选建评价模型,最后以河南省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中淇河干流的虎爬岗电站为例进行验证。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的基本概念进行论述,结合河南省中小河流水能规划的资料,针对中小水电站的水能计算分析进行分类总结,描述天然河流水能资源开发的限制条件,为水电开发规划中有关水能限制条件及综合评价中水能计算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2)在结合分析不同国家中小水电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全省有关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符合我国北方季节性河流,特别是针对河南省中小河流的电站选建原则,分别从规划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流量计算、梯级电站流量匹配及其优化运行、规划电站项目财务分析等多方面阐述中小水电站发展规划的选建原则,为建设中小水电规划综合评价模型中的各类不同的评价指标提供详细的参考评价标准。(3)在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之后,综合考虑选取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小水电规划选建进行评价,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模型中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理论推导。(4)选取河南省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中的虎爬岗水电站为实例,将评价模型应用到电站,并进行求解计算,得出评价结论,对虎爬岗水电站的规划建设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
罗茜文[5](2016)在《中小水电建设经济评价的投资系数法》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变化,各国都加快了对其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新技术、新产品(包括电动汽车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电力能源。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80%左右为煤电,以水电为主的其他清洁能源约占20%左右,电力能源结构极不合理。为履行应对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责任和义务,在现有资源、技术的条件下,加快水电能源开发建设是我国目前电力能源结构调整的较为现实的途径。鉴于一部分水电开发企业(项目)的运营亏损,水电开发业主越来越关注新开发(并购)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并积极寻找改善其经济指标的有效途径。现行的中、小水电财务经济评价方法,一是建立大量的表格数据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的工作量较大;二是考虑的影响因素众多,不能很直观地反应出项目投资、上网电量、电价等影响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度,不利于企业制定相应战略有效扭亏为盈。论文从现行规范的中、小水电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入手,引入投资系数的概念,用投资系数来作为初步快速判别项目经济指标的好坏;同时,分析研究投资系数和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利于水电开发企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一、建立了中、小水电项目投资系数计算分析模型。从相关关系分析入手,分析现有国家规范方法中的主要财务经济评价指标(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还本付息年限)与上网电量、电价等9个影响因子(建设期影响因子除外)的相关关系,引出投资系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度,建立中、小水电项目投资系数计算分析模型。二、对比研究了投资系数法与现行国家规范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论文分析了现行规范方法(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法、项目还本付息年限法)的计算过程、结果,并与投资系数法比较,表明:投资系数法是资本金财务内部收入率法和还本付息年限法的简化和综合,且丰富和完善了规范中“效益系数”的概念。三、建立了中、小水电项目经济品质投资系数评定标准。根据我国现行规范方法的项目经济指标评价标准,分析投资系数法与规范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给出投资系数法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分析了各方法的评价标准之间的相关关系。四、实例计算分析。为具体说明各种类型的中、小水电站用投资系数法判别其经济指标的效果,论文以湖南安江水电站(中型、投资建设)、湖南浯溪水电站(中型、并购新建)、云南古泉河水电站(小型、投资并购)、陕西黄家湾水电站(小型、待建)等四个水电站为例,分别采用规范方法和投资系数法评价其财务经济指标的情况。成果表明:投资系数法比规范方法简单、快捷,同时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影响项目财务经济指标的决定因素,以利于项目的决策和完善。综上所述,本文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计算和对比,证明投资系数法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中、小水电项目经济效益品质的科学、简捷、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中、小水电项目决策者,还是经济、工程技术专业人员都可以利用该方法对项目的经济指标做出快速科学的判断,并根据项目影响因子的可能变化情况,对提高项目财务经济品质、防范项目财务运行风险提出应对战略。
何磊[6](2013)在《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北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年,前后投资11亿多元进行贵州芙蓉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公司计划通过流域滚动开发的方式,将已建电站的发电收益用于后续项目开发,用十年时间逐步开发建成贵州芙蓉江流域规划中的六个梯级水电站,共计装机规模23.5万kW。然而,从公司第一个项目投产至今,所建成水电站一直连续亏损运行,从2005年鱼塘水电站投产至2012年底,贵州北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已累计亏损1.6亿元,公司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论文通过对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经济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依据对建成项目的实际费用组成与项目核准概算数据间的对比分析,分别对照了项目总投资、建筑工程投资、移民工程投资等具体指标的绝对值变化和相对值变化,得出了“建设成本大幅增加是造成项目建成后实际经营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主要因素”的结论;二是依据收集到的鱼塘、清溪两个已经投产多年的水电站多年实际平均发电量与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的差异,计算实际的经营收入与设计预期之间的差距,得出了“已建成水电站发电能力无法达到设计预期是影响投产电站经营效益的重要原因”的结论;三是通过分析已投产项目的实际运行成本,进一步得到了“运行成本的增加也是造成项目经营困境的原因之一”的结论。针对上述结论,论文提出了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设单位要重视项目决策过程中的设计审查和优化工作,确保设计概算能够真实的反映项目投资成本,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源头上防止项目投资失控;二是地方政府的优惠承诺的落实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重要保证,投资人必须在项目落地前采取书面甚至法律的方式得到相关方面的认可和明确,避免项目一旦开工承诺多数沦为一纸空文的情况出现;三是利用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争取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为中小水电项目争取到合理的上网电价,从而使得建成电站的营业收入得到合理稳定的增长;四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水电站的资源优势,切实降低建成项目的管理成本;五是要结合水电项目生命周期长、运行稳定的特点,正确分析和评价项目的经济指标,在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引入动态评价参数,避免因短期效益达不到经济评价要求而错失项目开发机遇。
朱同斌[7](2012)在《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资源依赖式推动,产业结构也基本上根据地区资源特点来决定。大型发电集团主要以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并以煤电为主支撑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这种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很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能源二次加工、以提供高效、稳定能源供给为目的的大型发电集团,如何根据国家宏观战略建立企业微观部署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下,针对发电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国家能源安全、电力行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进行了发电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路径的探索及研究。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电力生产领域内发电企业与相关企业和外部环境在转变发展方式及调整结构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发电企业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规律,探讨适应国家总体战略的电源结构与电源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电力产业链构成和供应链的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与上下游行业间的纵向组织关系,研究了当前发电企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探讨了发电行业向上下游延伸的可能性;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煤电的纵向关系,分析了四种典型的煤电生产和交易模式,得出煤电企业应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对电力供应链的研究探寻发电企业的运作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优化方法,将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用于发电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分析,作为一种辅助的评估与决策手段。2)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对未来关键发电能源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从技术现状、发电成本和环境影响几个方面比较了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几种可发电能源。并根据以上分析及我国能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即优先发展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技术、努力发展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以此来推进我国可发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电力多元化和电力结构优化的可行办法,在综合考虑电力生产所涉及的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多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规划法,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电源自身情况等多角度对电源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建立电源结构优化和综合评价模型,并经由算例来证实模型的可行性,得到对当前发电企业进行电源结构优化有用的结论和建议。4)通过对分布式发电的布局与效益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几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发电形式,并基于电力系统产业链和发输配售及用户端层面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这种发电方式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用电方式,产生了新的投资导向。分布式发电由于是分散的、小型的发电形式,所以其布局规划着重在于区域电源规划,建立了基于Benders分解技术的区域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并给出了算例分析,虽然运行结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选用的数据具有特殊性,同时DG不能上网售电,导致其经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随着国家对分布式发电鼓励性政策的出台,技术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和取代,成本的降低,分布式发电必然会以更加显着的优势在常规能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它也必将成为发电企业调结构、转变方式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5)通过对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世界煤炭格局、运输状况等几个角度探讨了进口煤炭的可行性,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煤炭的国家,确立了以煤炭期货市场为主体的采购手段,对国际煤炭期货市场进行了介绍并设计了以动力煤为参考的期货合约形式。其次考虑自架输电线路从国外直接购电,对国际电力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电力的国家,并给出购电所需的输电服务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考虑了对国外煤炭或电力企业进行投资,介绍了国家政策和两种投资方式,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比较了几种国际化战略方式的优缺点,作者认为:直接进口煤炭是一个缓解资源紧缺的好方法,可以适当进行投资;直接进口电力也可以在边境地区进行试验;投资国外煤炭企业可以作为短期发展战略;投资国外电力企业可以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
曹卫兵[8](2011)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同时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各国政府均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其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我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产业承担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加快进行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开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的系统研究,既可把握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明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又可为产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及方法的丰富和完善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北京市软科学研究经费资助项目《北京市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支持和资助下,本文应用技术创新、技术供需、技术评价、技术选择等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外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整体思路,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体系,构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模型,进行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实施的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出了产业技术选择研究的三层次结构,即产业技术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技术层。战略层一般以政府为主导,针对全国或某个地区的技术战略定位展开;战术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整个产业或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展开;技术层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进行技术研发方案的选择。2.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明确了产业技术评价、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技术选择是技术创新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技术评价是技术选择的重要支撑,把握技术供需是技术选择决策的核心与关键。技术评价和技术选择相辅相成,都离不开对技术对象的正确认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融合了各方主体的利益偏好,后者则是站在具体利益主体的立场上3.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基于本文所建立的可再生产业技术发展的三维(技术需求维度、技术供给维度和综合环境维度)评价模型,建立了基于技术需求评价、技术供给评价和综合环境评价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为技术选择决策奠定了研究基础。4.以技术评价作为产业技术选择的决策支撑,基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八大影响因素(产业特征、消费行为、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创新能力、风险因素、国际趋势、发展规划),明确了由需求约束、供给约束和环境约束等关键受限因素构成的技术选择依据,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的目标、层次、原则、流程和方法五项基本要素,构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模型,主要涉及两个阶段:国家技术评价与选择和区域技术评价与选择。
张报山[9](2010)在《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小水电资源丰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积极投入,小水电开发得到快速发展。小水电的大力开发对我国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理论与实践证明,小水电开发存在很多优越性,但无序的开发也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影响着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国内外小水电资源的开发概况以及小水电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应用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灰色关联评价等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了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本质,通过对该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深入分析,完成了小水电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在对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中,采用调查研究法,认真总结了该县小水电开发得以成功的经验,同时对小水电开发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在对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分析中,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实证法。通过对该县典型小水电企业的效益实证分析及不同时段小水电开发的效益对比分析,指出了影响小水电开发效益的相关因素,为研究小水电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指明了方向。根据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的现状分析及效益评价结果对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汝城县小水电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结论。通过对汝城县小水电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小水电的发展方向。
栗宝卿[10](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二、小水电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水电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投资风险研究 ——以R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中小型水利水电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项目风险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风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概述 |
2.1 风险管理的内容 |
2.1.1 风险的含义 |
2.1.2 风险的属性 |
2.1.3 风险的分类 |
2.1.4 风险管理的内容 |
2.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内容 |
2.2.1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阶段 |
2.2.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等级表 |
2.2.3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期风险分类 |
2.2.4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
2.2.5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
2.2.6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组织 |
2.2.7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3章 多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中的运用 |
3.1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风险的概述 |
3.1.1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的构成 |
3.1.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 |
3.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项目风险因素 |
3.2.1 政治风险因素 |
3.2.2 自然风险因素 |
3.2.3 金融风险因素 |
3.2.4 设计风险因素 |
3.2.5 建设风险因素 |
3.2.6 其他风险因素 |
3.3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的概念及其运算 |
3.3.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3.3.2 层次分析法的运算过程 |
3.3.3 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的概念及其运算 |
第4章 多层次模糊投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以R水电站为例 |
4.1 R水电站的概况 |
4.1.1 R水电站的概述 |
4.1.2 R水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3 R水电站的主体情况和建议 |
4.2 R水电站投资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4.3 R水电站的专家评分表 |
4.4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R水电站的风险指标权重 |
4.5 用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分析R水电站的风险水平 |
4.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对R水电站风险结果的分析 |
5.2 对R水电站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分析 |
2.1 水电项目经济构成 |
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概述 |
2.2.1 项目投资管理在中小型水电站中的重要性 |
2.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特点 |
2.3 资产清查核实的过程 |
2.3.1 收集资料 |
2.3.2 现场勘察 |
2.3.3 核实流程 |
2.4 资产清查核实的方法 |
2.5 收购评估方法 |
2.6 收购评估过程 |
2.7 收购项目运营效益分析 |
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实例分析 |
3.1 LFK水电项目简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涉及收购项目双方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3 工程建设过程 |
3.1.4 工程投资情况 |
3.1.5 收购情况 |
3.2 收购LFK水电项目存在困难 |
3.2.1 收购人员技术力量弱 |
3.2.2 收购调查技术手段有限 |
3.2.3 收购评估模型选择较难 |
3.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控制措施 |
3.3.1 LFK项目收购管理 |
3.3.2 收购调查 |
3.3.3 资产核实 |
3.4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模型 |
3.4.1 重置成本模型 |
3.4.2 收益现值模型 |
3.4.3 评估结果的差异分析 |
3.5 收购合同洽谈及接管 |
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1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对比分析的目的 |
4.2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1 LFK水电项目投产后运行效益 |
4.2.2 LFK水电项目运行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3 LFK水电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与评估预算对比 |
4.3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优化措施 |
4.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提升措施 |
4.5 LFK水电项目对比分析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小水电站规划选建原则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 |
1.1.2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3 小水电开发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水能计算方法介绍 |
2.1 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 |
2.1.1 理论蕴藏量计算 |
2.1.2 水能蕴藏量不同表达形式应用区别 |
2.1.3 理论蕴藏量计算公式精度分析 |
2.2 小水电水能计算 |
2.2.1 现有电站水能计算 |
2.2.2 规划电站水能计算 |
2.3 限定条件下水能资源开发率计算 |
2.3.1 限定开发条件 |
2.3.2 限定条件下开发率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小河流规划水电站选建原则分析 |
3.1 规划政策强制性 |
3.2 生态环境统筹性 |
3.2.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2.2 梯级规划优化选建分析 |
3.3 投资效益最优化 |
3.3.1 财务预测 |
3.3.2 财务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小河流规划水电站评价模型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4.1.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 规划水电站建设评价模型 |
4.3 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虎爬岗水电站设计概况 |
5.2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评价模型指标权重计算 |
5.3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选建评价指标标准确定 |
5.4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选建指标因素计算 |
5.4.1 虎爬岗水电站生态环境指标计算 |
5.4.2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选建经济指标计算 |
5.4.3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选建定性指标计算 |
5.5 虎爬岗水电站规划选建模糊综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小水电建设经济评价的投资系数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中、小水电的发展 |
1.1.2 我国中、小水电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水电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 |
1.2.1 国外发展综述 |
1.2.2 国内发展综述 |
1.3 投资系数法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水电站经济评价影响因子分析 |
2.1 水电站经济评价指标 |
2.2 影响水电站经济运行的因子 |
2.3 水电站经济评价指标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3.1 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2.3.1.1 相关分析的基本假定 |
2.3.1.2 主要影响因子变化与规范规定的主要经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2.3.2 其他影响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2.3.2.1 相关分析的基本假定 |
2.3.2.2 其他影响因子变化引起的规范规定的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 |
2.3.3 相关性结果的分析 |
第三章 投资系数法模型构建 |
3.1 投资系数的定义 |
3.2 关于修正系数 |
3.3 投资系数经济评价标准 |
3.4 投资系数法的应用 |
3.5 投资系数法的适用范围 |
3.6 投资系数与现行主要经济评价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投资系数法与现行规范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
4.1 与规范简化方法的分析比较 |
4.2 与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方法的分析比较 |
4.3 与还本付息年法的分析比较 |
第五章 实例运营分析 |
5.1 湖南安江水电站经济分析 |
5.2 湖南浯溪水电站经济分析 |
5.3 云南古泉河水电站经济分析 |
5.4 陕西黄家湾水电站经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目前我国中小水电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目前我国中小水电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
1.3.2 目前我国中小水电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思路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中小水电开发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论文拟研究的内容 |
2.1 中小水电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
2.1.1 对现行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 |
2.1.2 对水电上网电价的研究 |
2.1.3 对目前电力体制现状的研究 |
2.1.4 对现行水能资源开发政策的研究 |
2.2 论文拟研究的方向 |
第3章 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与实况 |
3.1 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总体概况 |
3.2 芙蓉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协议签订后流域开发情况 |
3.2.1 鱼塘水电站 |
3.2.2 清溪水电站 |
3.2.3 牛都水电站 |
3.2.4 沙阡水电站 |
3.2.5 毛家塘水电站 |
3.2.6 官庄水电站 |
3.3 各电站建设及运营管理情况 |
第4章 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问题分析 |
4.1 芙蓉江流域各水电建设项目经营现状 |
4.1.1 已建成电站均严重亏损 |
4.1.2 在建电站投资失控,融资困难 |
4.1.3 拟建电站经济评价指标差无法开工建设 |
4.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投资成本大幅增加 |
4.2.2 电站投产后实际的经营成果与设计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
4.2.3 电站投产运营成本较设计预期相比大幅增加 |
第5章 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建议 |
5.1 深化勘察设计工作,重视设计优化工作 |
5.2 进一步争取和落实相关政策 |
5.3 寻求费用补贴 |
5.3.1 CDM 碳减排交易收入 |
5.3.2 争取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资金 |
5.3.3 争取税收优惠工作 |
5.4 加强管理 |
5.4.1 通过流域科学调度,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 |
5.4.2 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降低运行成本 |
5.5 在项目经济评价中增加动态评价参数 |
5.6 实际案例验算 |
5.6.1 目前牛都水电站的盈亏情况 |
5.6.2 采取相关措施后牛都水电站的盈亏预期 |
5.6.3 验算结论 |
第6章 意见与建议 |
6.1 继续重视中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 |
6.2 加强设计论证和审查工作,避免盲目开发 |
6.3 对于水电资源,应适当放宽和调整评价指标 |
6.4 规范行业竞争规则,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传统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1.2.2 传统发电企业产业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链与产业关联理论 |
2.1.1 产业链的基本概念 |
2.1.2 产业关联分析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1 市场结构 |
2.2.2 市场行为 |
2.2.3 市场绩效 |
2.3 交易成本理论 |
2.4 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
第3章 电力生产产业链与供应链分析 |
3.1 电力产业链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研究 |
3.1.1 电力产业链的定义与构成 |
3.1.2 国民经济与电力需求的影响关系分析 |
3.2 发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
3.2.1 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3.2.2 发电行业市场绩效研究 |
3.2.3 发电行业的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和技术变化的研究 |
3.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煤电纵向关系研究 |
3.3.1 煤电企业交易方式研究 |
3.3.2 煤电交易的契约分析 |
3.4 节能减排背景下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
3.4.1 应对环境变化的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3.4.2 火电废弃物与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
3.5 电力供应链运行管理研究 |
3.5.1 电力供应链的构成与管理模式 |
3.5.2 发电企业的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发电能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
4.1 电力技术经济基本概念与评价原则 |
4.1.1 电力技术经济概念 |
4.1.2 电力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则 |
4.2 不可再生能源发电 |
4.2.1 煤炭发电 |
4.2.2 石油天然气发电 |
4.2.3 核能发电 |
4.3 可再生能源发电 |
4.3.1 风能发电 |
4.3.2 太阳能发电 |
4.3.3 水能发电 |
4.3.4 生物质能发电 |
4.3.5 地热能发电 |
4.4 未来关键发电能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
4.4.1 电力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 |
4.4.2 主要能源品种的技术现状 |
4.4.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分析 |
4.5 相关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源多元化与电源结构优化 |
5.1 电源结构分析 |
5.1.1 中外电源结构对比及差异研究 |
5.1.2 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5.1.3 电源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2 电源结构优化 |
5.2.1 电源结构优化理论基础与模型 |
5.2.2 基于目标规划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
5.2.3 计算结果与排放情景 |
5.3 电源结构综合评价 |
5.3.1 基于模糊识别的电源结构综合评价 |
5.3.2 电源结构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3 算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布式发电的布局与效益分析 |
6.1 分布式发电概述 |
6.1.1 分布式发电的概念 |
6.1.2 分布式发电类型 |
6.1.3 国内外分布式发电现状及应用前景 |
6.1.4 我国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意义 |
6.2 分布式发电(DG)对电力系统影响分析 |
6.2.1 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产业链的影响 |
6.2.2 分布式发电对电力技术层面的影响 |
6.2.3 分布式发电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
6.3 分布式发电的布局规划 |
6.3.1 含分布式电源的区域能源规划 |
6.3.2 基于Benders分解技术的区域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 |
6.3.3 算例分析 |
6.4 分布式发电的效益分析 |
6.4.1 可再生能源效益 |
6.4.2 冷热电三联供效益 |
6.4.3 分布式发电的系统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资源采购与电力购买 |
7.1 资源购买 |
7.1.1 国内外煤炭资源环境简述 |
7.1.2 煤炭进口可行性分析 |
7.1.3 煤炭期货市场简介 |
7.1.4 煤炭期货交易合同设计 |
7.2 电力购买 |
7.2.1 国际电力贸易现状 |
7.2.2 电力进口可行性分析 |
7.2.3 输电成本计算 |
7.3 合资与并购 |
7.3.1 中国对外投资政策 |
7.3.2 国际合资经营企业 |
7.3.3 跨国并购 |
7.3.4 对外投资风险分析 |
7.4 投资方式比较分析 |
7.4.1 短期合同 |
7.4.2 中长期合同与纵向一体化 |
7.4.3 横向一体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规划 |
1.1.2 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体系初建 |
1.1.3 产业技术选择的问题有待解决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主要理论基础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2.1.2 技术供需理论 |
2.1.3 技术选择理论 |
2.2 相关研究评述 |
2.2.1 技术预见研究 |
2.2.2 技术评价研究 |
2.2.3 技术选择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发展的国际比较 |
3.1 国外发展特征 |
3.1.1 欧盟 |
3.1.2 美国 |
3.1.3 日本 |
3.2 国内发展特征 |
3.2.1 太阳能 |
3.2.2 风能 |
3.2.3 生物质能 |
3.2.4 水能 |
3.2.5 地热能 |
3.3 发展经验借鉴 |
3.3.1 技术路线借鉴 |
3.3.2 相关政策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4 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思路设计 |
4.1 技术选择中的突出问题 |
4.1.1 选择主体存在利益博弈 |
4.1.2 技术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
4.1.3 技术选择方案有待优化 |
4.2 技术选择中的博弈分析 |
4.2.1 博弈的基本要素分析 |
4.2.2 纯策略下的博弈分析 |
4.2.3 混合策略下的博弈分析 |
4.2.4 博弈分析的几点结论 |
4.3 技术选择中的影响因素 |
4.3.1 产业特征的影响 |
4.3.2 消费行为的影响 |
4.3.3 政策导向的影响 |
4.3.4 资源禀赋的影响 |
4.3.5 创新能力的影响 |
4.3.6 风险因素的影响 |
4.3.7 国际趋势的影响 |
4.3.8 发展规划的影响 |
4.4 技术选择整体思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体系建立 |
5.1 技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
5.1.1 技术评价主体 |
5.1.2 技术评价客体 |
5.2 技术评价的方案与内容 |
5.2.1 技术评价方案 |
5.2.2 技术评价内容 |
5.3 技术评价的指标与标准 |
5.3.1 技术评价指标 |
5.3.2 指标赋权计算 |
5.3.3 技术评价标准 |
5.4 技术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
5.4.1 技术评价方法 |
5.4.2 技术评价原则 |
5.5 本章小结 |
6 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模型构建 |
6.1 技术选择依据 |
6.1.1 需求约束 |
6.1.2 供给约束 |
6.1.3 环境约束 |
6.2 技术选择要素 |
6.2.1 技术选择目标 |
6.2.2 技术选择层次 |
6.2.3 技术选择原则 |
6.2.4 技术选择流程 |
6.2.5 技术选择方法 |
6.3 技术选择模型 |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 |
6.3.2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 |
6.3.3 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选择实证研究 |
7.1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评价 |
7.1.1 技术需求分析及评价 |
7.1.2 技术供给分析及评价 |
7.1.3 综合环境分析及评价 |
7.2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选择 |
7.2.1 技术选择依据 |
7.2.2 技术选择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8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
8.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
8.1.1 积极开展技术需求调研 |
8.1.2 培养企业技术选择能力 |
8.1.3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8.1.4 推动清洁发展机制落实 |
8.1.5 建立产业技术情报体系 |
8.1.6 坚持开展技术选择工作 |
8.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8.2.1 主要研究结论 |
8.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小水电概述 |
1.2.1 小水电定义 |
1.2.2 小水电的特点和优势 |
1.2.3 小水电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小水电技术方面的研究 |
1.3.2 小水电管理与机制方面的研究 |
1.3.3 小水电投资预测分析方面的研究 |
1.3.4 小水电经济与效益分析方面的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水电发展概况 |
2.1 全球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 |
2.1.1 全球小水电蕴藏情况 |
2.1.2 全球小水电发展概况 |
2.2 我国小水电资源发展概况 |
2.2.1 我国小水电资源蕴藏情况 |
2.2.2 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情况 |
2.2.3 我国小水电发展历程 |
2.2.4 湖南省小水电资源开发概况 |
2.2.5 我国发展小水电的政策 |
2.2.6 我国小水电开发特点 |
第三章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现状分析 |
3.1 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分布情况 |
3.2 汝城县小水电发展概况 |
3.2.1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现状 |
3.2.2 汝城县小水电发展历程 |
3.2.3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政策 |
3.2.4 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特点 |
3.3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的经验分析 |
3.3.1 政策适宜 |
3.3.2 措施得当 |
3.3.3 融资渠道多元化 |
3.3.4 电网建设同步 |
3.3.5 运行管理公司化 |
3.3.6 注重延伸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
3.3.7 严格环评,注重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
3.4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尚存在的问题 |
3.4.1 小水电站权属不清 |
3.4.2 部分小水电违规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
3.4.3 部分小水电因设计、施工不当,经济效益不理想 |
3.4.4 还存在较大的挖潜技改空间 |
3.4.5 部分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欠科学 |
第四章 汝城县小水电效益综合评价 |
4.1 小水电开发企业效益评价 |
4.1.1 小水电经济评价的特点 |
4.1.2 小水电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
4.1.3 小水电经济评价的方法 |
4.1.4 小水电经济分析的评价准则 |
4.1.5 汝城县小水电典型电站的经济评价 |
4.1.6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整体性经济评价 |
4.2 小水电开发社会效益分析 |
4.2.1 小水电利税成为了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
4.2.2 小水电发展带动了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 |
4.2.3 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 |
4.2.4 为解决当地劳动就业特别是妇女劳动就业提供了途径 |
4.2.5 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 |
4.2.6 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
4.3 小水电开发在国际上的贡献 |
4.3.1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点亮非洲"项目建设 |
4.3.2 成功申报了中国第一个小水电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 |
第五章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可持续性分析 |
5.1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可持续性分析 |
5.1.1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特性 |
5.1.2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具有社会可持续发展特性 |
5.1.3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特性 |
5.2 汝城县小水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
5.2.1 统一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
5.2.2 自用为主,实施分散管理 |
5.2.3 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
5.2.4 发供并举,电网同步建设 |
5.2.5 技术创新,争取优化运行 |
5.2.6 严格环评,实现绿色开发 |
5.2.7 公司运营,实现高效管理 |
5.3 小水电可持续发展方向 |
5.3.1 确保地方办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5.3.2 加强地方政府对小水电开发的宏观管理职能 |
5.3.3 保证小水电开发的系统性与先进性 |
第六章 结论 |
6.1 汝城县小水电开发可持续性分析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
一、水能 |
二、风能 |
三、太阳能 |
四、生物质能 |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
一、风力发电 |
二、太阳能发电 |
三、小水电 |
四、生物质发电 |
五、地热发电 |
六、海洋能发电 |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
一、高技术性 |
二、资金密集型 |
三、外部效应 |
四、产业化特征 |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
一、技术研发支持 |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
三、培育市场政策 |
四、鼓励消费政策 |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
一、目标的清晰性 |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
四、重视项目运营 |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
第一节 风力发电 |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
第二节 小水电 |
一、政策变迁 |
二、项目经济性 |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
第三节 生物质能 |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
第四节 其他建议 |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小水电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2]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投资风险研究 ——以R水电站为例[D]. 陈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D]. 厍海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小水电站规划选建原则分析及评价研究[D]. 殷巍杰. 郑州大学, 2016(02)
- [5]中小水电建设经济评价的投资系数法[D]. 罗茜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芙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何磊. 清华大学, 2013(07)
- [7]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D]. 朱同斌. 武汉大学, 2012(12)
- [8]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 曹卫兵.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9]汝城县小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报山.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10]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标签:小水电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新能源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分布式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