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选择进修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肖雪妍,何志鹏,李俊,韩丽琳,魏力[1](2021)在《基于目标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在脊柱外科带教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目标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在脊柱外科进修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脊柱外科进修的医生6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30名,分别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和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带教。进修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评价,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试验组的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操作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非常满意度为86.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外科进修医生中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进行带教,带教效果比常规带教方法好,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且进修医生的满意度更高。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刘景[3](2021)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医院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疫情后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分级诊疗、新一轮医院建设投资给医院的冲击,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措施落实力度越来越大,医院运行成本不断提高,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医院在关注外部发展形势的同时,更要改善内部管理机制来适应改革,绩效管理作为内部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医院经营适应新形势要求,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医院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构建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方案为医院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本文以Y医院为研究对象,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结合Y医院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绩效评价理论对Y医院绩效评价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绩效评价和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概念出发,介绍Y医院绩效评价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后对Y医院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其次,基于Y医院的发展战略,运用专家咨询法确定Y医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Y医院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案的保障措施。通过论文研究结论如下:绩效评价方案的选择是正确客观评价医院绩效管理水平的前提,只有选择符合医院当前战略目标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案,才能对医院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供保障。通过对Y医院原有绩效评价的分析和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案应用结果的分析,并经过对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Y医院应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案更能代表医院发展状况、更有利于医院长远发展的结论。
吴春桃[4](2021)在《公共管理视域下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经济与管理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在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从而引导﹑激励高校教师积极进行专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全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厘清了本文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公共管理、高校青年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在阐述公共管理概念时特别分析了公共管理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分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方向、主体和手段,这些都是进行本研究的前提;梳理了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关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成果,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发展阶段和标准,发展的内容实质就是“教师素质”,包括专业情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发展阶段包括入职培训阶段、职初生存阶段、迅速成长阶段和岐变再评阶段,四个阶段的标准主要阐述各个阶段的“教师素质”。第三部分,设计了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管理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问卷和访谈调查后收集、整理了基于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基于数据分析了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管理的现状。基于现状分析了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二是专业素质的四个维度发展不平衡,三是专业发展进阶性不明显,四是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五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第四部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归因,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管理政策失灵;第二,管理的具体措施匮乏导致管理对象的能动性差。第一个方面的具体归因为:一是教育管理主体偏执“目标-动力”导向的发展观念,二是缺乏系统科学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欠科学且执行不到位;第二个方面的具体归因为:一是缺失有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二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科研资源匮乏,三是缺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第五部分,针对分析的问题,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优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管理政策;第二,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调动管理对象的能动性。第一个方面的具体对策为:一是教育管理主体转变“教师本位”的发展观念,二是科学系统制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规划,三是注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第二个方面的具体对策为:一是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二是丰富培训平台和资源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与积极性,三是丰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包括“以竞赛促教改”促进青年教师镜面反思、建设青蓝工程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形成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
姜双双[5](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条件性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处并不大的困惑时常困扰着教师们。由此我们看到的,是“理论上”的判断,与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主体感受,这二者之间明显的不一致。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明确教学中真正用到哪些条件性知识、如何更好地应用条件性知识,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本研究选取扬州市H区一百余名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应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表现;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设计环节的应用条件性知识的因素(教师性别、年龄、是否为师范专业毕业生、学历、条件性知识的来源、条件性知识的输出途径)。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多种条件知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且呈现出不均衡性,教育基础知识、学生指导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应用占比位居前列,教学评价知识应用占比最小,具体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四个基本过程又有细微差别。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对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的影响因素看,教师性别、学历、是否为师范专业毕业生及年龄因素对教学设计条件性知识的应用影响。知识来源不同、知识输出途径不同,与不同类型条件性知识的应用之间也体现为显着影响性关系。由此归纳出影响教师对条件性知识应用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认知定位不准确;条件性知识来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条件性知识的输出缺少平台保障。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发展和完善的策略。
余智敏[6](2021)在《刘达和中国科大》文中指出刘达是中国共产党向高等院校派出的首批领导干部之一,先后担任过东北农学院院长,东北林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拥有管理五所大学的经验,在这五所大学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目前,对刘达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以及刘达在清华大学的研究较多,对刘达在中国科大的研究还甚为薄弱。上述五校中,刘达在中国科大任职的时间最长(长达12年)。研究刘达在中国科大的作为,不仅能充实对刘达的研究,还是中国科大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察中国共产党对高等院校的领导,也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口述访谈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以刘达为中心人物,以“教学改革”、“回炉班”为研究重点,详细梳理了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大的变化历程。刘达上过大学,来中国科大之前就管理过三所大学,对于如何办大学,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以贯彻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指示为由,推行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好工农兵学员为由,办起了“回炉班”。他为中国科大留下和培育了两批独立师资,不但使其脱离了分崩离析的厄运,还为其在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毫不夸张的说,他对科大有再造之功。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刘达与中国科大此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作了说明;对刘达和中国科大相关的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主要对于刘达的整个生平和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刘达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重视基础建设、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还创建了俄文班,并开创了东北林学院的林产化工专业。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刘达主持的“教学改革”。刘达来到中国科大后,主持了中国科大的“教学改革”,出台了几项措施,并提出“选修”“免修”“单科升级”等进一步的教改措施。刘达还完成了学校的系科调整,将学校原有的13个系并成了 6个系。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刘达的经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刘达停职反省,之后一直处于被专政的状态,校园里陆陆续续地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一些群众组织试图“解放”刘达,但未能成功;1969年12月,中国科大迁往安徽,刘达随之南下,1972年终于获得“解放”。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刘达创办教师进修班(俗称“回炉班”)的经历。“回炉班”是由选调回来的1968届、1969届和1970届的中国科大毕业生组成。面对下迁后的薄弱师资队伍,刘达勇于担当,创办“回炉班”,相继开办了进修一班、进修二班。在随后的“批林批孔”、“反回潮”运动中,他果然遭到批判,并最终黯然离开了中国科大。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刘达敢于担当,不但从中国科大应届毕业生中留下了一批师资,还冒着风险,为中国科大保留了一批“政治处理品”师资,并以办“回炉班”等方式,从全国各地召回了一批师资,从而为中国科大建立了独立的师资队伍,令其在下迁合肥后得以免遭肢解、起死回生。他还以贯彻毛泽东“教育改革”指示为由,推行了自己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尽管那些措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它们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令中国科大得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迅速成为改革的先驱。从这些举措看,刘达不但是中国科大历届党委书记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在中央派往高等院校的第一批领导干部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朱镕基和李岚清所言,刘达是“杰出的教育家”。
宋亚杉[7](2021)在《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对于提高全民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其教学需要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为培养专业强、素养高的幼儿教师,2019年教育部增设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关于幼儿保育专业教学研究,不少学者都作了相关探讨,但很少针对美术类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洛阳市5所县域中职学校的调研分析,阐述了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出办学模式缺乏地方特色、辅助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幼儿园实践机会、美术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重技能轻素养、教学形式单一、校本课程开发不接地气等七个问题;并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革措施:一、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的优化;二、运用激励性语言教学和构建信息化互动模式为抓手,改善教学手段;三、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和增加幼儿园实践活动,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和技能拓展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结合笔者在嵩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实践经验,从教学观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等多角度出发,提出并落实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以《黑白装饰画——国色天香》和《超轻粘土手工——唐宫夜宴》课程教学为例,验证了利用洛阳地方资源建构多元化美术类课程的可行性。最后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反思,并展望了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应打造好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研究以及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才能为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保障。
张欣宏[8](2021)在《公益性视角下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各层次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仍然有限之间的矛盾呈现新态势,公立医院如何在始终坚持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在资源投入有限的现状中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是卫生事业改革的核心内容。现阶段,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才力量不足,管理水平虽可以保证医院正常运营但很难支撑日新月异的医改新政,而开展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是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现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医院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医院精细化管理评价和改进,还没有相对完整的公益性视角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甘肃省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三级公立医院更需要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应对资源投入相对匮乏的现实困难、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旨在理解公立医院公益性内涵的前提下,建立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坚持并加强其公益性,为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首先,本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德尔菲法,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内涵做出理解,再借鉴平衡计分卡模型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和三级指标40项;利用层次分析法、使用yaahp11.0软件建立分析模型,分解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计算得到权重系数。其次,以甘肃省X医院2019年数据为例进行绩效评价,深入该医院各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调查,重点查阅分析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卫生统计报表、经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及部门工作总结等资料,分别向医院职工、就医患者、来院进修/实习/规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取得绩效评价指标值,计算绩效得分的同时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最后,得出该医院整体评价结果,在结合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提升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加强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对策建议。公立医院公益性内涵的界定必然会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不同地区、不同专科的公立医院在公益性内涵的具体体现上也必然存在差异;同时,现阶段对指标赋值得分情况判断的研究也尚未达成较为广泛的一致认识。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公益性内涵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指标评分的客观性等方面进一步展开。
杨君[9](2020)在《HS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权益保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根基,是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而做好中职教师的权益保障工作是中职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了包含26项指标的中职教师权益保障评价体系,并运用AHP法对指标赋予权重,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薪酬福利水平与工作量不匹配;培训进修指标分配不合理;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职称评聘制度不够完善;学术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在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罗尔斯公平理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保障教师权益氛围;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完善民主参与和学术研究管理机制;优化职称评聘制度;明确教师权责边界,提高教师维权能力,以期为HS市推进中职教师权益保障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李全平[10](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指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二、如何选择进修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选择进修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目标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在脊柱外科带教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带教方法 |
1.2.1. 1 常规组 |
1.2.1. 2 试验组 |
1.2.2 考核评价 |
1.2.3 评价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比较 |
2.2 两组带教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医院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
2.1.1 绩效含义 |
2.1.2 绩效评价含义 |
2.1.3 绩效评价方法 |
2.1.4 绩效评价目的 |
2.1.5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 |
2.2 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2.3 双因素理论 |
2.3 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 |
2.3.1 平衡计分卡定义 |
2.3.2 平衡计分卡构成 |
2.3.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优势 |
第三章 Y医院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Y医院基本情况 |
3.1.1 Y医院简介 |
3.1.2 Y医院组织结构 |
3.1.3 Y医院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
3.1.4 Y医院患者负担情况 |
3.1.5 Y医院处方占比情况 |
3.2 Y医院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2.1 Y医院现行绩效评价内容 |
3.2.2 Y医院现行绩效评价步骤 |
3.2.3 Y医院现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
3.3 Y医院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
3.3.1 绩效评价指标未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
3.3.2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
3.3.3 指标设置不科学 |
3.3.4 绩效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 |
3.4 Y医院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4.1 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案 |
3.4.2 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 |
3.4.3 医院工作人员绩效评价意识淡薄 |
3.5 Y医院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必要性 |
3.5.1 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需要 |
3.5.2 Y医院均衡发展的需要 |
3.5.3 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需要 |
3.6 Y医院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可行性 |
3.6.1 院领导支持 |
3.6.2 技术保障 |
3.6.3 制度保障 |
第四章 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案设计 |
4.1 Y医院发展战略 |
4.1.1 Y医院战略环境分析 |
4.1.2 绘制Y医院战略地图 |
4.2 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4.2.1 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 |
4.2.2 战略相关性原则 |
4.2.3 “SMART原则” |
4.2.4 提高职工积极性原则 |
4.2.5 平稳过渡接轨原则 |
4.3 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确定 |
4.3.1 指标确定方法 |
4.3.2 指标的确定 |
4.4 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4.4.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五章 Y医院应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Y医院应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效果分析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绩效评价结果 |
5.1.2 Y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结果计算及分析 |
5.1.3 Y医院绩效评价新旧方案对比分析 |
5.2 Y医院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 |
5.2.1 思想观念保障 |
5.2.2 战略保障 |
5.2.3 信息系统保障 |
5.2.4 组织与制度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公共管理视域下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动态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公共管理 |
2.高校青年教师 |
3.教师专业发展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以人为本”管理理论 |
3.“柔性管理”理论 |
4.“目标管理”理论 |
5.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标准 |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1.入职培训阶段 |
2.职初生存阶段 |
3.迅速成长阶段 |
4.岐变再评阶段 |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
1.入职培训阶段的专业标准 |
2.职初生存阶段的专业标准 |
3.迅速成长阶段的专业标准 |
4.岐变再评阶段的专业标准 |
三 ﹑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一)海南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
1.海南高校的基本情况 |
2.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 |
1.问卷的设计 |
2.问卷调查样本选取 |
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问卷确定 |
4.数据分析 |
(三)访谈调查 |
1.访谈提纲的设计 |
2.访谈对象的选取 |
3.访谈的实施与资料的整理分析 |
(四)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专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 |
2.专业素质的四个维度发展不平衡 |
3.专业发展进阶性不明显 |
4.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5.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
四 ﹑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管理政策失灵 |
1.教育管理主体偏执“目标-动力”导向的发展观念 |
2.缺乏系统科学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
3.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欠科学且执行不到位 |
(二)管理的具体措施匮乏导致管理对象的能动性较差 |
1.缺失有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 |
2.提供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科研资源匮乏 |
3.缺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 |
五 ﹑解决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优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管理政策 |
1.教育管理主体转变“教师本位”的发展观念 |
2.科学系统制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规划 |
3.注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
(二)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调动管理对象的能动性 |
1.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组织 |
2.丰富培训平台和资源以提高培训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
3.丰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5)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国家注重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完善 |
(二) 教师培训需要关注教师知识的实然需要 |
(三) 促进教师知识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关于条件性知识的研究成果 |
(二) 国内关于条件性知识的研究成果 |
(三)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四) 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 |
(一) 条件性知识 |
(二) 语文教学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一) 问卷法 |
(二) 访谈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一) 问卷设计 |
(二) 访谈设计 |
三、调查内容 |
(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 |
(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条件性知识来源 |
(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条件性知识输出途径 |
(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应用的现实困境 |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认知定位不准确 |
(一) 对条件性知识概念不明确 |
(二) 家庭、教学负担重,无暇顾及自我专业知识发展 |
二、条件性知识来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 |
(一) 教师有学习的意识,但仍过于依赖感性教学经验 |
(二) 职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更新效率低等问题 |
(三) 职后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主动性有待提高 |
三、条件性知识的输出缺少平台保障 |
(一) 教师工作中存在“恶性竞争” |
(二) 缺少相关支持和制度保障机制 |
第四章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应用水平的策略 |
一、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一) 提升教师对条件性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
(二) 减轻教师的家庭与教学负担,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
二、提升教师的反思与教学科研能力 |
(一) 注重反思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反思中升华条件性知识 |
(二) 重点提升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
三、注重条件性知识与教师需求的匹配性 |
(一) 适当调整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实践课程比重 |
(二) 注重非师范专业生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建立适当考核制度 |
(三) 丰富职后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发挥校本培训的促进作用 |
四、构建教师条件性知识共享平台与保障机制 |
(一) 建立物质保障制度,健全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来源 |
(二) 转变教师观念,建立严格的教师交流制度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刘达和中国科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已有相关研究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章 刘达高校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管理特色的形成 |
2.1 刘达生平 |
2.2 创建东北农学院 |
2.3 创建东北林学院 |
2.4 坚持说真话、办实事 |
第3章 初次主持中国科大的工作 |
3.1 教学改革 |
3.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
3.1.2 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 |
3.1.3 加强外语学习 |
3.1.4 减少学生课外活动量 |
3.1.5 免修、选修、单科升级 |
3.2 系科调整 |
3.2.1 系科调整前的酝酿 |
3.2.2 正式系科调整 |
第4章 特殊时期的焦点人物 |
4.1 对刘达的斗争与保护 |
4.1.1 刘达被停职反省 |
4.1.2 陆续成立的群众组织 |
4.1.3 把看管者转化为“铁杆保皇派” |
4.2 刘达终获“解放” |
4.2.1 随中国科大下迁 |
4.2.2 重新担任党委书记 |
第5章 再次主持中国科大的工作 |
5.1 试图把中国科大从合肥迁回北京 |
5.2 创办“回炉班” |
5.2.1 进修一班和进修二班 |
5.2.2 进修班与工农兵学员 |
5.3 刘达调离中国科大 |
5.4 对中国科大后来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1 刘达中国科大活动年表 |
附录2 忆刘达和科大——宣雅静谈话录 |
附录3 “刘达与回炉班”座谈会记录 |
附录4 冯焕清、周荷琴访谈录(节选) |
附录5 黎懋光先生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
(7)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地方文化走进美术课堂的需求 |
三、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 |
一、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的结构 |
(一)课程模块 |
(二)课时安排 |
(三)小结 |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内容 |
(一)基础模块 |
(二)拓展模块 |
(三)小结 |
三、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办学模式缺乏地方特色 |
二、辅助教学资源不足 |
三、缺少幼儿园教学实践机会 |
四、美术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 |
五、重技能轻素养 |
六、教学形式单一 |
七、校本课程开发不接地气 |
第三章 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第一节 优化教学内容 |
一、优化基础模块课程内容 |
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 |
第二节 改善教学手段 |
一、运用激励性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
二、构建信息化互动模式 |
第三节 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
一、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
二、增加幼儿园实践活动 |
第四节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一、加强校本教研活动 |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三、重视教师培训和技能拓展 |
第四章 洛阳市嵩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
第一节 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
一、教学资源情况 |
二、课程开设情况 |
第二节 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
二、完善课程教学计划 |
三、创新教学设计 |
(一)“耳听手动”教学媒介新形式 |
(二)洛阳文化“口手相传”走进美术课程 |
(三)“巧手”联系生活 |
四、实施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工作案例分析 |
一、《黑白装饰画——国色天香》 |
二、《超轻粘土手工——唐宫夜宴》 |
第四节 取得的成果 |
第五章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反思 |
第二节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B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C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 |
附录 D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幼儿园版) |
(8)公益性视角下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立医院 |
2.1.2 公益性 |
2.1.3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 |
2.1.4 平衡记分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概况 |
3.2 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现状 |
3.2.1 初始经济效益评价阶段 |
3.2.2 经济效益与RBRVS法结合阶段 |
3.2.3 综合考核探索阶段 |
3.3 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3.3.2 绩效评价理念薄弱 |
3.3.3 绩效评价信息化程度低 |
3.3.4 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
3.4 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
3.4.2 绩效管理专业化不足 |
3.4.3 合作交流不足 |
第四章 公益性视角下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设计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初拟 |
4.1.3 第一轮指标筛选 |
4.1.4 第二轮指标筛选 |
4.2 各级指标权重分配 |
第五章 公益性视角下的甘肃省X医院绩效评价 |
5.1 指标数据来源及指标得分 |
5.1.1 指标数据来源 |
5.1.2 指标评分方法及得分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内部流程维度 |
5.2.2 学习与发展维度 |
5.2.3 财务维度 |
5.2.4 利益相关者维度 |
5.2.5 问题及原因 |
第六章 公益性视角下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及绩效改进对策 |
6.1 改进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对策 |
6.1.1 强化绩效评价意识 |
6.1.2 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1.3 重视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 |
6.1.4 建立并完善医院绩效评价信息系统 |
6.1.5 探索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模式 |
6.2 提升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的路径 |
6.2.1 提高重大疑难病症救治能力 |
6.2.2 持续加强控费 |
6.2.3 主动改善公众认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B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C 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yaahp软件计算结果 |
附录 D 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E 进修生/规培生/实习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F 医院职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G 访谈提纲 |
致谢 |
(9)HS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权益保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 |
2.1.2 中职教师 |
2.1.3 中职教师权益 |
2.2 教师权益保障相关政策和法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3 罗尔斯公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现状 |
3.1 HS市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
3.2 HS市中职教师队伍概况 |
3.2.1 专任教师总体数量小幅增长 |
3.2.2 专业课教师规模逐渐增大 |
3.2.3 文化课教师比例有所下降 |
3.2.4 教师学历结构更加优化 |
3.2.5 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
3.2.6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着 |
3.3 HS市保障中职教师权益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
3.4 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 |
3.4.1 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
3.4.2 教师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教师组织的维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3.4.3 社会舆论对教师行使教育权形成制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职教师权益保障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4.3.1 建立评判集 |
4.3.2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
4.3.3 做出综合评价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状况评价 |
5.1 数据的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2 评价过程 |
5.2.1 确定模糊评价集 |
5.2.2 确定一级模糊关系矩阵 |
5.2.3 确定二级模糊关系矩阵 |
5.2.4 确定三级模糊关系矩阵 |
5.2.5 得出总的教师权益保障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一般权益保障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2 特殊权益保障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HS市中职教师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力度,营造保障教师权益氛围 |
6.2 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兼顾群体内分配公平 |
6.3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为教师构建专业发展平台 |
6.4 完善民主参与管理机制,保障教师民主参与权 |
6.5 优化职称评定制度,营造公平的评聘环境 |
6.6 完善学术研究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
6.7 明确教师权责边界,提高教师维权能力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权益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教师权益保障评价指标筛选表 |
附录3 中职教师权益保障评价指标权数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5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如何选择进修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目标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在脊柱外科带教中应用研究[J]. 肖雪妍,何志鹏,李俊,韩丽琳,魏力. 现代医药卫生, 2021(23)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医院绩效评价研究[D]. 刘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公共管理视域下海南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 吴春桃. 延安大学, 2021(11)
- [5]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应用研究[D]. 姜双双. 扬州大学, 2021(09)
- [6]刘达和中国科大[D]. 余智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7]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D]. 宋亚杉.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8]公益性视角下甘肃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张欣宏. 兰州大学, 2021(12)
- [9]HS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权益保障评价研究[D]. 杨君.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10]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