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烹饪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杰,罗威[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有力的法律监督,还需要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因此,烹调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对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极为重要。高校必须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李晔[2](2021)在《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生的安全与家庭、社会及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家长、教育部门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中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我保护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关防护知识等,极易受到各种安全问题的侵害,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将其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刻不容缓。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完善,全面贯彻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安全教育,从最开始的防灾教育内容逐渐拓展到生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形成了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也为日本国民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安全教育文化意识。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中日安全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日本中小学进行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背景。因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家特点所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学生受伤害事件多发且情节严重,同时学校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这都为日本进行学校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与分析,包括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部分,主要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进行系统地梳理。实施路径方面则分析日本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保健体育课为中心将安全教育内容贯穿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安全活动及活动演练中进行安全教育,并把校外体验性学习和社会合作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此外日本在安全教育方面出台了多个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在安全教育的投入上也相当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丰富的学习资源、政府社会的支持以及拥有一套健全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这都为学校实施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四部分总结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即日本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当中、内容和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以及各层级分工明确社会参与度高。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对日本学校安全教育的分析,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总结了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经验对我国进行安全教育的启示,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所帮助。
刘寒露[3](2021)在《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西安这座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美食之都。西安的美食,延续了周、秦、汉、唐等10多个历史王朝的遗风。并且西安位于我国大陆的中原腹地,南北沟通交流便捷,更使得西安美食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而陕菜本身就是一个以小吃为主的美食体系,数量多达百余种。厨房区域作为餐饮店中提供服务和供应菜肴的基地,是整个餐饮店的核心区域,也是对设计要求最高的部分。西安传统小吃店的厨房区域具有西安本土鲜明的地域性,是西安这座古城烹饪技艺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留下的结晶。如何将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设计,由传统经验式的经营布局提升至功能合理品质一流的小吃店,并使其成为西安餐饮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在发扬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又如何使厨房区域从现阶段仅满足功能发展成一个设计精良且富有情趣的空间,并打造成为吸引食客的重要亮点?这些都是西安餐饮业升级发展中,传统小吃店所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将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四种传统小吃,分别为biangbiang面、肉夹馍、凉皮和牛羊肉泡馍小吃店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调查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店面厨房区域空间布局记录的基础上,从地域性美食角度研究小吃店在不同类型经营方向下厨房区域的发展演变、布局现状、设备器具、空间尺度等特点,探索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魅力与反映出的西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明确选题的研究内容即通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其设计提升改造的策略,为当前西安小吃店餐厨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填补不足,同时也为西安小吃产业化、规模化提供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对于西安传统小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厨房区域发展的漫长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此次实地调研的西安市传统小吃店进行了现状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实际案例从布局面积、功能流线、设备尺度、室内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空间现状的典型案例,同时对于空间特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记录和分析解读,并总结出小吃店设计中的基本需求和不足。第五部分结合调研案例梳理了小吃店厨房区域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经验,并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具体提升方法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七章节为结论部分,围绕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期望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以及餐饮业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王思琦[4](2021)在《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健康中国2030”与“全民健身”等相关战略的推进,我国健身群体数量不断攀升,人们的饮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导致运动营养产业出现了供应缺口。而数字技术革新推动了厨电智能化的发展,这使得运动场景的数据整合与饮食场景的制作管理之间的互通具备可行性,同时也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课题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展开,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总结,发现目前市场缺口,拟定课题研究方向。继而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课题中涉及概念进行界定及相关分析研究,通过对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概念界定,结合案例分析与市场现状总结出其健康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四大发展趋势。设计调研阶段,运用桌面调研、入户调研、深入访谈、问卷调研对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相关运动营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洞察卡片、Kano模型等方法对需求进行类型分析与优先级排序。设计要素探究阶段,运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及其相关法则总结出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安全性、功能性、智能性、体验性这四点特性,并梳理设计先行要素,运用工作法则对其进行匹配关系分析,筛选保留合理的设计要素。设计实践阶段,进行“Fitie”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应用实践。构建产品系统组成框架,完成对于烹饪设备产品部分与终端小程序部分的设计,最终达成以智能烹饪控制为切入点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促进目标受众获得实用价值及品质生活的幸福感的设计目标。本课题以烹饪产品系统为切入点,在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健身群体的运动饮食健康管理需求,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在运动饮食场景中的角色定位与产品形态方面的探索扩宽思路,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轻食导向的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史红根[5](2020)在《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在职业院校烹饪实训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在职业院校烹饪实训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对职业院校的烹饪实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培训到位是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在整理到位方面,要对实训室内的所有物品进行整理,并在各个区域粘贴标示牌。在责任到位方面,要将物品的管控具体到个人。可通过奖罚制度对物品进行有效管理。在执行到位方面,要保证工作区域的卫生情况时刻处于整洁状态,可划分具体的清洁责任区,对于常规区域和隐蔽区域都要兼顾。在培训到位方面,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培训来积累经验,保持行为规范和举止有序。在烹饪实训中实行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卫生条件以及实现菜品制作标准化。在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的严格执行下,不会再出现因食品堆积而导致的变质问题。
石宇[6](2020)在《基于成熟值理论的各类食品成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烹饪产业规模逐年增大,人类在烹饪产业的投入日益增加,对烹饪产品的品质要求逐年增高。准确定量烹饪成熟即准确判断食品成熟终点,可指导家庭烹饪和商业烹饪适时终止烹饪加热操作,避免食品烹饪不足或过热,对整个烹饪行业食品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烹饪成熟研究较多,基本以感官评价或化学测定为主但缺乏基础理论指导,仅成熟值理论将感官评价和动力学相结合,将成熟的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科学定量地分析成熟,对食品成熟研究具有奠基性意义。本文基于成熟值理论对各类食品成熟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验证成熟值理论普适性。《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将烹饪食品原料分为畜禽类、蔬菜类、水产类、粮食类和再加工食品。目前已有研究证明成熟值理论在畜禽类、蔬菜类、水产类食品成熟研究的适用性。粮食类食品和再加工食品现有成熟研究较多,但均以感官评价为主,缺乏理论支持。对此,本文对粮食类食品和再加工食品进行终点成熟值测定,验证成熟值理论在粮食类食品和再加工食品成熟研究的适用性。从而证明成熟值理论的普适性。2.z M值算法完善构建成熟动力学参数的曲率法。食品终点成熟值MT和表征感官成熟品质因子对温度敏感性的z M值存在且稳定,是成熟值理论在该类食品成熟研究过程中具有适用性的充分必要条件。z M值是食品成熟值计算的关键参数,现有的z M值算法为最小值法即不同烹饪条件下样品MT标准偏差-z M值关系曲线的最小值点对应的z M,该方法可应用于禽畜类和蔬菜类等烹饪过程品质发生剧烈变化的食品的z M值计算,但粮食类食品和再制肉食类食品在烹饪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品质变化不明显,感官评价人员无法分辨其品质差异,其不同烹饪条件下样品MT的标准偏差-z M值关系曲线不存在最小值,最小值法不适用。对此,本文构建曲率法计算食品成熟动力学参数z M值,并验证该算法具有可靠性和普适性。3.以西式火腿为例研究再制肉食煮制过程成熟规律,对比感官成熟品质因子的z M和化学测定的过热品质因子z值,总结区别和联系。成熟值理论将感官评价和动力学相结合,定量食品成熟,相关动力学参数z M反映感官评价时品质因子对烹饪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而化学反应动力学得到动力学参数z值表征理化检测时品质因子对热的敏感性。因人类感官与食品烹饪过程仪器测定的品质因子变化的响应原理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动力学参数的区别。本文针对西式火腿煮制过程化学品质动力学进行研究,认为烹饪过程感官评价的品质因子的z M值小于理化检测的品质因子的z值。4.粮食类食品品质变化与成熟值变化关系的研究。粮食类食品因其体积较小,开始烹饪后其中心温度可以快速达到烹饪介质温度,认为其在不同烹饪环境下达到同一成熟值具有相同品质。故以成熟值为自变量,各粮食烹饪过程质量变化、水分含量变化和膨胀比为因变量进行粮食成熟规律研究,得到除马铃薯这种根茎结构作物外其他粮食类食品质量变化、水分含量变化和膨胀比均随成熟值的增加呈现良好的线性变化,该规律可用于粮食类食品达到不同成熟值时,其质量、水分含量和膨胀比等品质的预测。5.参考食品终点成熟值预测食品烹饪终点时间。成熟是时间温度的累积,高温短时和低温长时均可以使食品达到成熟。本文参考食品终点成熟值,对90℃恒温煮制粮食类食品和85℃恒温煮制西式火腿烹饪终点时间进行预测,为工厂预测不同食品烹饪终点时间提供方法。
徐之殿奎[7](2020)在《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智能革命,未来趋势不可避免。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厨房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目前对于厨房的研究,围绕厨房所提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多种多样。但真正能够为我们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能让用户获得更好体验感的设计方案却十分缺乏。无论是设计理念、制造理念等“软件”方面,还是产品、空间以及科技等“硬件”领域,都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未来厨房的设计必须围绕着更好的用户体验来展开。青Z世代人群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是,目前关于Z世代的用户研究还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探索未来设计创新发展方向的角度入手,探究青年Z世代用户人群对于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的期待,再通过将用户期待转化为设计原则,给出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对本研究课题厨房设计研究的背景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概述,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其意义、研究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并进一步构建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框架。接下来,对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青年Z世代用户研究、厨房创新设计研究以及未来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理清了本研究课题的基本理论思路。在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行了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的研究。在研究前期,通过预调研的方式结合用户行为观察与分析等方法,简单的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紧接着,对目标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生成式技术-绘制(mapping)的方式来辅助用户深度访谈,引导用户将内心想法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之后,将得到的用户设想和期待整理和转化成具体的用户需求。根据用户对未来厨房的17条具体需求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得出青年Z世代对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的四个维度:延伸性、可持续性、智能与交互性以及情感性。随后,通过对用户期待维度对分析转化,构建了未来厨房四大设计原则:创新延伸性设计原则、环境可持续设计原则、智慧功能性设计原则和情感化设计原则。最终,在研究的最后一部分结合未来厨房设计原则,进一步进行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实践探索。先提出了未来厨房初期概念设计策略,随后进行基于AR体验技术下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这些概念设计方案对今后设计界进行未来厨房设计有着重要启示性意义;同时,也证明了我们探索得出的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的未来厨房四个维度和设计原则有着的实用策略性以及应用价值。这为今后的设计方法论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谢静[8](2020)在《老年人群膳食营养与食物适口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健康养老、安养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老年人群营养状况具有特殊性,应加强监测,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指南,指导老人健康饮食,并开发营养状况评价模型工具。开展针对老年人群的特定膳食评价体系研究,对于改善老年人膳食,促进老年膳食营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扬州两地养老院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人群膳食营养调查、食物适口性评价,并通过菜肴的评价验证,探究适合中国老年人群的食物适口性评价方法。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上海和扬州两地养老院的254名老年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饮食过程中,有3.15%的老人总是会出现咀嚼困难,1.18%的老人总是出现吞咽困难。文化程度和患病情况对老年人群的营养知识得分和营养态度得分影响较为显着(P<0.05)。不同年龄段老人在荤素选择上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性别、BMI的老人口味差异显着(P<0.05)。同时,有53.15%的老人会因为牙齿咀嚼问题避免食用某种食物。2.以“适口性”、“感官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组织老人焦点小组访谈,收集整理关于食物适口性的描述词汇54个,课题小组进行初筛,保留47个。邀请专家进行两轮Delphi法筛选,第一轮Kendall’s W=0.452,P<0.01,第二轮将描述词转化为具体问题,Kendall’s W=0.615,P<0.01,最终保留32个条目,分为6个部分,整体感受1题、咀嚼过程6题(包括咀嚼用时)、食物外观4题、食物气味3题、食物质地1 1题和食物味道7题。选择养老院出现频率较高的3种肉类菜肴和3种蔬菜类菜肴初步验证,6种菜肴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差异极显着(P<0.001),在主成分分析图谱中分布于不同位置,显示每道菜的特点,表明这份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对菜品具有一定可辨别性。3.选取在沸水煮制、真空低温慢煮、空气炸锅炸制、电蒸箱蒸制4种方式烹饪后的鸡肉,邀请老人进行适口性评价,空气炸锅炸制鸡肉的整体满意度得分最高为86.25分,香气得分最高为10.00分,但是咀嚼困难度却是4种烹饪方式中最大,这对应于物理指标剪切力和质构硬度值较高,而真空低温处理后较低,适口性评价中嫩度值较高。烹饪方式并没有改变鸡肉主要的脂肪酸成分: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在20%以上。4种烹饪方式谷氨酸和丙氨酸的TAV值较大,致使其甜味和鲜味比较突出。空气炸锅炸制相对于其他3种,水分流失增加,温度较高,肌纤维密度显着增加,肌纤维直径也显着降低,致使剪切力和硬度较大。结合4种烹饪方式下鸡肉的适口性评价结果来看,物理指标测定值与评价表中条目得分有的呈极显着相关,客观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老人真实的感受,当咀嚼难度在老人可接受范围内,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较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不同的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对食物品质要求的影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能对老人饮食做出更加全面的指导。根据老人KAP的调查结果,要加强国家营养调控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等营养知识宣传,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老人的饮食习惯向营养健康方向积极引导。将《食物适口性评价表》运用到更多菜品评价中,进一步验证和调整,提高它的可行性价值,为老人提供到位的服务,帮助养老机构和家庭了解老人饮食需求。
李磊[9](2020)在《高校食堂后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扩招政策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避免高校后勤建设与高校教研发展不平衡,党和政府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重要板块,自是得到迅猛发展,规模不断增大,面积不断增加。但相较于其他主要教学建筑,食堂仍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特别是作为食堂运营核心的后厨部分,由于设计与使用上的脱节,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同时,餐厨比的进一步增大,后厨对集约高效的布局方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有了更进一步需求。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演绎、案例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等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高校食堂后厨进行研究。针对现状问题,分别从后厨的位置选择、面积指标、功能组成、流线关系、空间尺度、室内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宜的解决措施。在后厨位置选择方面,分析影响位置选择的因素,并总结出当前三种餐厨位置关系——前餐后厨/左餐右厨、餐厅围绕厨房、厨房围绕餐厅;在面积指标方面,从规范标准和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提出后厨各功能空间适宜的面积比重;在功能方面,首先对后厨的功能构成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功能组合模式。总结出当前大后厨、小后厨两种整体组合模式各自的特征和优劣势。并从后院区、接受储藏区与辅助功能区、加工区与烹饪区、回收洗消区与备餐区等方面分析各功能模块的组合方式和特征,指出各组合方式的适用情况;在流线方面,分析后厨物品、员工两大流线关系,并进行细分,指出不同流线的特征和设计要点;在空间尺度方面,结合人体尺寸、设施设备尺寸,对后厨主要操作间(加工间、烹饪间、备餐间)的适宜尺度进行探究;在室内环境方面,从通风采光、排水、选材以及噪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最后以笔者参与的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学生食堂后厨设计为例,对文中提出的解决措施的应用加以分析。
张爱廷[10](2020)在《微课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下诞生了“微课”。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它可以课前使用、课中使用、课后使用,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知识传授的针对性也非常强。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微课教学策略,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适合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营养餐配制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也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策略,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以及营养餐配制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共包含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通过研究近几年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介绍该选题的研究背景,说明该选题的研究意义,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从而确定本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然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职学生《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营养餐配制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水平进行测试,采用统计分析法对问卷结果和理论测试成绩、实践操作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职学生《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学习兴趣现状数据和营养餐配制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成绩数据。第四章,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首先阐述微课教学策略的三个优势,提出微课设计的三个原则。然后根据ASSURE模型,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四个阶段微课教学设计的阐述,将微课教学策略应用于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的课前设计、课中设计、课后设计。第五章,进行教育实践。首先选取实验对象,确定实验内容,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其次,按照实验计划进行第一轮教育实验,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第一轮教育实验出现的问题,适当调整微课教学策略,进行第二轮教育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与第一轮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第六章,根据实验研究结论进行研究总结,并阐述本研究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出研究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微课教学策略应用于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设计了两轮教育实验,用于研究能否提升学生营养餐配制的理论测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本研究的结论是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营养餐配制理论测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本研究有助于优化《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中职教师在《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策略提供经验借鉴,也为烹饪爱好者、其他社会人员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提供借鉴。
二、在烹饪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烹饪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烹饪卫生学等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 |
2 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策略 |
2.1 实现烹饪卫生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整合 |
2.2 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 |
2.3 实现烹饪卫生学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的有机整合 |
2.4 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思维方式培养的有机整合 |
3 在烹饪卫生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 |
3.1 注重顶层设计 |
3.2 突破专业课教师的“教书匠”角色 |
3.3 坚持师生并重,教学相长 |
3.4 力求盐溶于水,不着痕迹 |
4 小结 |
(2)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突出 |
2.日本安全教育实施成效显着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安全 |
2.安全教育 |
3.校园安全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目的和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背景 |
(一)自然灾害频发 |
(二)学生伤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三)学校是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 |
二、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梳理与分析 |
(一)课程体系的内容 |
1.以基本安全知识讲授为主的小学阶段 |
2.以知识讲授和简单的技能掌握为主的初中阶段 |
3.以掌握实用性技能和树立价值观为主的高中阶段 |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
1.以保健体育课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
2.安全活动及演练中进行安全教育 |
3.校外体验性学习及社会合作 |
(三)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
1.政策支持 |
2.中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保障 |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
(一)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 |
(二)内容和活动具有较强实践性 |
(三)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教学 |
(四)各层级分工明确,社会参与度高 |
四、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化建设 |
1.提高安全意识培养 |
2.全面拓展安全教育内容 |
(二)加强安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形式,丰富地区性安全教育内容 |
(四)明确责任主体,提高社会参与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
附录B 中学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
附录C 高中安全教育指导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厨房区域感性经营经验性布局 |
1.1.2 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彰显需求 |
1.1.3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小吃行业的现状研究 |
1.3.2 厨房区域的设计研究 |
1.3.3 理论研究基础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
1.4.1 研究对象界定与初步选择 |
1.4.2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选择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西安传统小吃店及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背景 |
2.1 西安传统小吃的发展与文化背景 |
2.2 西安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研究 |
2.3 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研究 |
2.4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的相关规范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调研分析 |
3.1 实地调研 |
3.1.1 调研对象分布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方式 |
3.2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概况的信息统计 |
3.2.1 开业年份与营业时间 |
3.2.2 建筑现状 |
3.2.3 经营现状 |
3.2.4 厨房概况 |
3.2.5 厨房布局与设备 |
3.3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总结 |
3.4 小吃店厨房区域类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的分析总结 |
4.1 案例研究选取与说明 |
4.1.1 案例选择 |
4.1.2 基于案例的分析框架 |
4.2 单一品类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2.1 手工制作面条现场——灞原嘹咋咧面馆 |
4.2.2 玻璃橱窗里的演绎——彬县御面凉皮店 |
4.2.3 类型小结 |
4.3 一种为主多种复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3.1 西羊市的典型泡馍店——毅祥斋老孙家泡馍店 |
4.3.2 家门口的百年老字号——赵亚东赵记腊汁肉店 |
4.3.3 类型小结 |
4.4 多种复合快餐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4.1 陕派快餐店的佼佼者——魏家凉皮(南大街店) |
4.4.2 类型小结 |
4.5 大排档集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5.1 室外摊位式小吃街——金水路夜市一条街 |
4.5.2 一站式民俗美食城——袁家村关中体验基地 |
4.5.3 类型小结 |
4.6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总结 |
4.6.1 位置面积 |
4.6.2 功能构成 |
4.6.3 空间尺度 |
4.6.4 室内环境 |
4.7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存在的问题 |
4.8 本章小结 |
5.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优化 |
5.1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
5.2 保障小吃店厨房区域的安全性 |
5.3 增强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规范性 |
5.4 提升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特色性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调研案例汇总表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4)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研究背景 |
1.2.1 “健康中国”政策实行,健康厨电产业呈现多元发展 |
1.2.2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运动营养产业呈现供应缺口 |
1.2.3 数字产业革新为轻食电器产品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1.2.4 健身群体消费特征变化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提供市场支持 |
1.2.5 HID理念及方法为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健身人群轻食产业系统研究现状 |
1.3.2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与轻食电器产品 |
2.1 健康工业设计(HID)理念概述 |
2.1.1 健康工业设计(HID)概念 |
2.1.2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
2.1.3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的工作法则 |
2.1.4 健康工业设计理念对轻食电器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 |
2.2 健身群体相关分析 |
2.2.1 群体界定与分类 |
2.2.2 健身群体的消费特征分析 |
2.2.3 健身群体的饮食习惯分析 |
2.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
2.3.1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概念定义 |
2.3.2 轻食电器产品的常见类别 |
2.3.3 轻食电器产品案例研究 |
2.3.4 轻食电器产品市场现状与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调研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调研策略 |
3.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框架 |
3.2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性研究 |
3.2.1 桌面调研 |
3.2.2 入户调研 |
3.2.3 深入访谈 |
3.2.4 定性调研结果分析 |
3.3 健身群体轻食场景及需求定量研究 |
3.3.1 问卷调研 |
3.3.2 用户需求层级分类 |
3.3.3 用户模型构建 |
3.3.4 Kano需求类型及机会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ID理念下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 |
4.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策略 |
4.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先行要素研究 |
4.2.1 轻食电器产品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
4.2.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使用目的研究 |
4.2.3 健身群体的轻食烹饪行为特征研究 |
4.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组成要素研究 |
4.3.1 功能需求及原理研究 |
4.3.2 造型元素及结构研究 |
4.3.3 材质要素及色彩研究 |
4.4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的要素关系研究 |
4.4.1 产品特性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
4.4.2 使用目的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
4.4.3 轻食烹饪行为与产品组成要素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ID理念下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实践 |
5.1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构建 |
5.1.1 产品系统目标与核心价值 |
5.1.2 产品系统框架 |
5.1.3 关键场景及体验地图 |
5.2 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设计部分 |
5.2.1 概念发散及功能定义 |
5.2.2 设计风格探讨 |
5.2.3 产品造型设计 |
5.2.4 评估模型及测试 |
5.2.5 产品方案展示 |
5.3 轻食电器产品系统信息终端设计部分 |
5.3.1 设计概述 |
5.3.2 信息架构设计 |
5.3.3 关键任务流程与线框图设计 |
5.3.4 品牌形象与界面视觉稿设计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调查目标用户轻食场景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健身群体运动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调查问卷 |
附录三: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Kano需求模型问卷 |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在职业院校烹饪实训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院校烹饪实训现状 |
2 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
3 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在实训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
3.1 整理到位 |
3.2 责任到位 |
3.3 执行到位 |
3.4 培训到位 |
4 在烹饪实训中实行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
(6)基于成熟值理论的各类食品成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烹饪成熟的含义 |
1.1.2 烹饪成熟研究的意义 |
1.1.3 烹饪成熟研究的现状 |
1.1.4 烹饪成熟规律研究的现状 |
1.1.5 烹饪成熟规律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z_M值算法完善 |
1.3.2 粮食成熟规律研究 |
1.3.3 再制肉食成熟规律研究 |
1.3.4 食品终点成熟值的应用 |
第二章 构建成熟动力学参数计算的曲率法 |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1 成熟值(M) |
2.1.2 终点成熟值(MT) |
2.1.3 动力学参数值z_M的确定 |
2.1.4 综合终点成熟值(IM_T) |
2.1.5 综合终点成熟值(IM_T)测定方法 |
2.2 构建成熟动力学参数的曲率法 |
2.2.1 现有M_T值标准偏差-z_M值变化曲线规律分析 |
2.2.2 构建曲率法计算z_M值 |
2.2.3 曲率法计算z_M值合理性分析 |
2.2.4 曲率法计算代码 |
2.3 曲率法计算z_M值适用性研究 |
2.3.1 畜禽类食品适用性验证 |
2.3.2 蔬菜类食品适用性验证 |
2.3.3 粮食类食品适用性验证 |
2.3.4 水产类食品适用性验证 |
2.3.5 再制肉食类食品适用性验证 |
2.3.6 其他再加工食品适用性验证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粮食类食品成熟规律研究 |
3.1 粮食类食品终点成熟值测定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理论基础 |
3.1.4 动力学参数数值的确定 |
3.1.5 终点成熟值测定位置的选择 |
3.1.6 成熟品质因子选择 |
3.1.7 成熟品质因子权重确定 |
3.1.8 终点成熟值测定方法 |
3.1.9 结果与分析 |
3.1.10 确定粮食z_M值合理范围 |
3.1.11 讨论 |
3.2 粮食成熟值-品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2 粮食加热过程质量变化 |
3.2.3 粮食加热过程水分含量变化 |
3.2.4 粮食加热过程膨胀比变化 |
3.2.5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制肉食成熟规律研究 |
4.1 西式火腿终点成熟值测定 |
4.1.1 A类肉类西式火腿终点成熟值测定 |
4.1.2 B类肉类西式火腿终点成熟值测定 |
4.1.3 胡萝卜粒西式火腿终点成熟值测定 |
4.1.4 讨论 |
4.2 西式火腿煮制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感官评价动力学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终点成熟值的应用 |
5.1 杂粮同煮共熟,各食品最佳成熟时间预测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 西式火腿最佳蒸煮时间预测方法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西式火腿煮制终点时间预测 |
5.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2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题注(图表) |
(7)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探索未来用户期待研究背景 |
1.1.3 青年Z世代的社会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用户行为观察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1.4.4 生成式技术-绘制法(mapping)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 |
2.1 青年Z世代用户研究 |
2.1.1 青年Z世代概念描述 |
2.1.2 青年Z世代用户生活方式研究 |
2.2 厨房创新设计研究 |
2.2.1 厨房设计变革研究 |
2.2.2 厨房创新设计策略研究 |
2.2.3 国内外现有厨房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2.3 未来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
2.3.1 未来的概念 |
2.3.2 未来研究 |
2.3.3 未来愿景研究 |
2.3.4 未来用户期待研究方法 |
2.3.5 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年Z世代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 |
3.1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方法 |
3.2 构建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基础理论模型 |
3.3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预调研 |
3.3.1 预调研设计 |
3.3.2 预调研分析发现 |
3.4 未来厨房用户行为观察与分析 |
3.4.1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 |
3.4.2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发现 |
3.5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深度访谈调研 |
3.5.1 用户深度访谈设计 |
3.5.2 用户深度访谈结果 |
3.5.3 访谈结果分析与发现 |
3.5.4 未来厨房用户需求转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世代用户期待的未来厨房设计方法研究 |
4.1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维度分析 |
4.1.1 延伸性 |
4.1.2 可持续性 |
4.1.3 智能与交互性 |
4.1.4 情感性 |
4.2 用户期待维度与人的体验转化 |
4.3 基于用户期待维度的未来厨房设计原则 |
4.3.1 创新延伸性设计原则 |
4.3.2 环境可持续设计原则 |
4.3.3 智慧功能性设计原则 |
4.3.4 情感化设计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实践 |
5.1 设计概述 |
5.1.1 背景描述 |
5.1.2 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设计分析 |
5.2 未来厨房初期概念设计方案 |
5.2.1 未来厨房的设计概念定位 |
5.2.2 未来厨房初期设计策略 |
5.3 基于AR体验技术下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 |
5.3.1 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总述 |
5.3.2 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 |
5.4 设计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老年人群膳食营养与食物适口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老年人群膳食营养调查研究现状 |
1.3 食物适口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老年人群膳食营养调查分析 |
2.1 引言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1 KAP调查表的制定 |
2.3.2 调查内容 |
2.3.3 调查方法 |
2.3.4 质量控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老人饮食营养知识 |
2.4.3 老人饮食营养态度 |
2.4.4 老人饮食营养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人食物适口性评价表的编制 |
3.1 引言 |
3.2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的构建 |
3.2.1 文献检索法 |
3.2.2 参照国家标准 |
3.2.3 焦点小组访谈法 |
3.2.4 标尺的确定 |
3.2.5 统计分析 |
3.3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的筛选 |
3.3.1 条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2 课题小组筛选 |
3.3.3 Delphi法筛选条目 |
3.4 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初稿的验证 |
3.4.1 参与对象选择 |
3.4.2 菜品选择 |
3.4.3 验证流程 |
3.4.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构建结果 |
3.5.2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筛选结果 |
3.5.3 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初稿验证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人食物适口性评价表的应用—以鸡肉为例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指标试验方法 |
4.2.6 鸡肉适口性评价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烹饪时长下鸡肉的品质变化 |
4.3.2 鸡肉在不同烹饪工艺下的品质变化 |
4.3.3 鸡肉在不同烹饪工艺下老人适口性评价结果 |
4.3.4 鸡肉的品质测定结果与老人适口性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校食堂后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校食堂后厨概述和现状问题 |
2.1 高校食堂的发展与变革 |
2.1.1 高校食堂的发展历程 |
2.1.2 高校食堂的发展变革 |
2.2 国内南、北地区高校食堂对比 |
2.3 高校食堂后厨的基本特征 |
2.3.1 空间集中性 |
2.3.2 高密度性 |
2.3.3 工作时段性 |
2.3.4 卫生安全要求严格 |
2.3.5 专业技术复杂 |
2.3.6 高耗能 |
2.3.7 污染严重 |
2.4 高校食堂后厨的现状问题 |
2.4.1 后厨位置选择问题 |
2.4.2 后厨面积问题 |
2.4.3 功能布局问题 |
2.4.4 流线通道问题 |
2.4.5 空间尺度问题 |
2.4.6 室内环境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食堂后厨的位置及面积 |
3.1 高校食堂后厨——位置选择 |
3.1.1 影响后厨位置选择的因素 |
3.1.2 高校食堂后厨位置关系的平面模式 |
3.1.3 高校食堂后厨位置关系的垂直模式 |
3.2 高校食堂后厨——面积指标 |
3.2.1 相关规范或标准中对后厨面积指标的规定 |
3.2.2 后厨各功能面积比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食堂后厨的功能与流线 |
4.1 高校食堂后厨——功能构成 |
4.1.1 后院区 |
4.1.2 接收储藏区 |
4.1.3 加工区 |
4.1.4 烹饪区 |
4.1.5 备餐区 |
4.1.6 回收洗消区 |
4.1.7 辅助功能区 |
4.2 高校食堂后厨——功能组合模式 |
4.2.1 后厨整体组合模式 |
4.2.2 各功能模块组合模式 |
4.3 高校食堂后厨——流线关系 |
4.3.1 物品流线 |
4.3.2 员工流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食堂后厨的尺度与环境 |
5.1 高校食堂后厨——空间尺度 |
5.1.1 人体尺寸 |
5.1.2 后厨中的设施设备 |
5.1.3 主要操作间尺度探究 |
5.2 高校食堂后厨——室内环境 |
5.2.1 后厨的通风采光 |
5.2.2 后厨的排水 |
5.2.3 后厨的选材 |
5.2.4 后厨的噪音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际案例应用: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学生食堂后厨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2 后厨设计分析 |
6.2.1 后厨的位置选择 |
6.2.2 后厨的面积确定 |
6.2.3 后厨功能布局设计 |
6.2.4 后厨流线通道设计 |
6.2.5 后厨空间尺度设计 |
6.2.6 后厨室内环境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 |
总结 |
高校食堂后厨的发展趋势 |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学生食堂设计相关图纸 |
附录2 :其他食堂图纸 |
2.1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食堂——一层 |
2.2 合肥学院食堂——二层 |
2.3 江苏警官学院食堂——一层东区 |
2.4 南方科技大学食堂——一层 |
2.5 淮阴工学院新校区南园学生食堂——一层东区 |
2.6 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西区食堂——一层 |
附录3:实地调研食堂统计 |
附录4:本文图片分析所涉及高校食堂总览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微课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微课 |
2.1.2 中职 |
2.1.3 《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
2.1.4 教学设计 |
2.1.5 微课教学策略 |
2.2 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三章 中职学生《烹饪营养与卫生》学习兴趣现状调查与营养餐配制现状测试 |
3.1 中职学生《烹饪营养与卫生》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问卷实施 |
3.1.3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1.4 调查问卷总结 |
3.2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营养餐配制现状测试 |
3.2.1 测试题设计 |
3.2.2 实施测试 |
3.2.3 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2.4 测试结论 |
第四章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4.1 微课教学策略的优势 |
4.1.1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1.2 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
4.1.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4.2 微课的设计原则 |
4.2.1 启发性原则 |
4.2.2 精简性原则 |
4.2.3 实用性原则 |
4.3 微课教学设计模型 |
4.4 微课的教学设计 |
4.4.1 学情分析阶段 |
4.4.2 微课设计阶段 |
4.4.3 微课教学实施阶段 |
4.4.4 评价阶段 |
4.5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策略 |
4.5.1 课前设计 |
4.5.2 课中设计 |
4.5.3 课后设计 |
第五章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5.1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内容 |
5.1.4 实验假设 |
5.2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流程设计 |
5.3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实施 |
5.3.1 第一轮实验教学 |
5.3.2 第二轮实验教学 |
5.4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5.5 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微课教学实验结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在烹饪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杜玉杰,罗威. 轻工科技, 2021(07)
- [2]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李晔.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D]. 刘寒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HID理念的健身群体轻食电器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王思琦. 江南大学, 2021(01)
- [5]4D标准化厨房管理模式在职业院校烹饪实训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 史红根. 黑龙江科学, 2020(17)
- [6]基于成熟值理论的各类食品成熟规律研究[D]. 石宇. 贵州大学, 2020(03)
- [7]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D]. 徐之殿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老年人群膳食营养与食物适口性评价研究[D]. 谢静. 扬州大学, 2020(04)
- [9]高校食堂后厨设计研究[D]. 李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微课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爱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