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isk Factor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Wuhan(论文文献综述)
刘贝贝[1](2021)在《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进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情况尤为严重。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7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3%。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是制定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少疾病负担的基础。老年综合评估(CGA)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尚缺少易于使用、可供参考的规范化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大多由单一量表或某些特定功能量表组合而成,多强调单一专业领域内容,存在条目繁多、题目重复、耗时过长等问题,而针对社区老年人的CGA评估量表,研究报道少,多存在维度涵盖不全,特别是忽视对营养不良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危险因素的筛查,缺少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使用途径而未得到推广等问题。本课题综合分析全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群既往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国外老年人群在慢病预防、膳食营养、运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池,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通过预试验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达,初步形成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接受度等指标进行人群验证,同时对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综合健康状态综合评价量表,评价该综合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及可接受度,并对该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提供可使用的参考工具,同时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简易版量表,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为框架,相关领域文献研究为参考,构建初始量表条目池,并通过15位专家评议,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专家打分和意见建议,筛选和修订量表条目及内容,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表达效度进行评价,发现和修正量表在表达和初次应用中量表存在的问题,形成待验量表。而后使用待验量表在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量表池: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2013)”为框架,文献检索1973年1月-2020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健康评估工具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书籍、论文集等形式),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及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课题组及专家评阅、讨论,确定问卷维度和具体条目指标,设计条目具体下设问题和问题选项,编制量表条目池;课题小组根据量表池内容编写德尔菲专家咨询表。(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运动康复学等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研究领域、有兴趣且有意愿完成咨询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将专家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采集专家个人信息,要求专家对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1-5分),并填写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大小,并对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内容提出意见建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根据各项打分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返还各位专家,继续进行第二轮函询,经过至少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初始量表。(3)预试验:采用方便抽样,由课题组成员使用初始量表对3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和身体测量预调查,确定量表语言表达调查对象能否理解、有无歧义,身体测量能否实施,对量表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待验量表。(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在北京市三个区抽取1983位老年人进行量表人群验证,其中371人进行二次调查,即两周后同一调查员对96位老年人使用同一量表进行量表复测,151位老年人由不同于第一次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量表重测,124位老年人使用校标量表进行量表复测。回收人群现场调查数据,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共包含疾患与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交往状况、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五个维度,并增加反映肌肉状况的四项身体测量指标,最终构成40个核心条目、62个问题的初始量表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第一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3.98~4.92,满分比为0.48~0.98,变异系数≤0.34;第二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4.45~5.00,满分比为0.51~1.00,变异系数≤0.2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110(P<0.0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好、专家意见较一致,函询结果可靠。依据界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讨论,最终构建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有5个维度(患病状况、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30个核心条目,4个测量指标。(3)预试验:为使量表更易被调查对象理解、无歧义,适用于调查人群,方便现场实施,修改身体功能维度5道题目,认知状况维度增设提问要求,社会支持维度替换2题,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维度对身体活动能让增加时间设定,并对1题进行修改。(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量表的克朗巴赫α为0.849,各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358-0.845;总重测信度为0.8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579-0.910;总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899,各维度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280-0.860。量表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65%。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GFI、AGFI为0.961、0.951,均大于 0.9,CFI、IFI 的值分别为 0.926、0.927;大于 0.90,RMSEA为0.039,小于0.080,各维度的理论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对象高分组的得分和低分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总量表和各维度量表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平均填表时间为(12.8±4.8)分钟,量表回收率为99.2%,有效回收率为99.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形成科学、可靠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并在北京地区进行老年人群验证,显示本量表及各维度量表基本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均已通过验证,量表敏感性和可接受度较好。
吴阿华[2](2021)在《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患儿病历数据,分析该医院儿童住院病种以及年龄分布情况,了解儿科住院患儿的疾病谱和年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为小儿肺炎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20年5月至11月住院患儿病历信息,包括临床诊断和年龄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诊断、年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1~3岁肺炎住院患儿作为病例组,按同一个月入院、年龄相差2个月以内的匹配原则选取外科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的混杂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法调整混杂因素,以P≤0.05为纳入标准,P≥0.10为剔除标准。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如被动吸烟、开窗通风、洗手次数、户外活动时间等有序多分类变量与结局变量是否存在着线性相关趋势。结果:1.2020年5月至11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共收治住院患儿23637例,其中因肺炎而住院的患儿排在首位,共1785例,早产仅次于肺炎,是导致儿童住院的第二病因,住院人数为1081例,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疝和癫痫三个病种均达到800例以上,依次位列儿童住院病种顺位的第三至五名。儿童住院病种排名第五至十名分别为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颅脑损伤以及发热性惊厥。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儿童,其中新生儿肺炎位居首位,共567例,而幼儿期肺炎住院人数位列第二位,为557例。3.本次病例对照研究共募集到110对符合要求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47±6.62)月,对照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36±6.46)月;病例组中男患儿69例,女患儿41例,对照组中男患儿94例,女患儿16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居住地均以城镇为主,其中病例组患儿80.9%居住地在城镇,对照组患儿72.7%居住地在城镇。4.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次数(Waldχ2=7.466,P=0.006)、过敏史(Waldχ2=4.835,P=0.028)、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Waldχ2=10.584,P=0.001)、洗手次数(Waldχ2=5.865,P=0.015)、户外活动时间(Waldχ2=7.138,P=0.008)、专心吃饭(Waldχ2=6.287,P=0.012)等6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平均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的幼儿相较于每天视屏时间低于2h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增加2.529倍(OR=3.529,95%CI:1.566~7.952,P=0.002);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30分钟的幼儿相比,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75.8%(OR=0.242,95%CI:0.078~0.754,P=0.014),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3.7%(OR=0.163,95%CI:0.045~0.595,P=0.006),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8.1%(OR=0.119,95%CI:0.027~0.522,P=0.005)。6.对洗手次数进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洗手次数与小儿肺炎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趋势(趋势χ2=5.818,P=0.016)。结论:1.本研究得出的儿科住院患儿病种分布情况与我国多地分析结果较一致。肺炎位居儿科住院病种首位,小儿肺炎的预防仍然是减少小儿疾病负担的重要一环。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肺炎的防治。3.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今后的1~3岁幼儿肺炎防治工作中,可加强宣传合理控制视屏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预防小儿肺炎的目的。
林宇行[3](2021)在《汕头市2-5年级儿童阅读障碍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特定学习技能障碍,汉语阅读障碍的患病率在3%-10%之间。阅读障碍不仅使儿童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还增加了他们学习方面的难度,不利于其行为、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近些年研究者加大了对阅读障碍的病因探索,特别是在环境因素方面。其中与儿童生活最为密切的家庭环境对阅读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最容易被干预。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家庭环境因素视角去探讨儿童自我意识、家庭阅读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阅读障碍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和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选取自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读写障碍专家门诊2020年5月至12月期间诊断的53名阅读障碍儿童,对照组按照性别、年龄、年级进行1:3成组匹配。对两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的工具和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家庭阅读环境问卷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回收问卷后,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变量使用均数和标准差(Mean±SD)表示,定性变量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的探讨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中根据双侧P≤0.05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儿童在自我意识、父母养育方式的得分情况以及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家庭阅读环境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1.一般人口学资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家庭月收入、是否单亲家庭、家住城市或农村、直系亲属患阅读障碍史、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时间、亲子关系、打骂孩子、与孩子交流频率和家长是否忽略孩子感受等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是否单亲、亲子关系、打骂孩子、与孩子交流频率可能是儿童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2.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显示,阅读障碍儿童的总得分显着低于正常儿童(P(27)0.05),其中智力与学业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4个因子的得分显着低于正常儿童(P(27)0.05)。且儿童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业情况、合群与儿童阅读障碍呈负相关关系。3.家庭阅读环境及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在亲子共读、孩子固定阅读时间、鼓励孩子看课外书、购买课外书的花销、家庭藏书类型、完成作业时间、完成作业困难、自觉学习习惯、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上网时间和天数、是否在家上网以及上网目的等均存在显着差异(P(27)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鼓励孩子看课外书、购买课外书的花销,孩子固定阅读时间、孩子有自觉的学习习惯、完成作业的压力和困难、上网查询学习资料、上网玩游戏与阅读障碍相关。4.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结果显示,阅读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总分,父母的情感温暖、抚养焦虑、过度保护等因子的分值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27)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养育方式的总分,以及情感温暖、抚养焦虑、过度保护因子与阅读障碍呈负相关关系。在性别分层下,男性阅读障碍儿童在以上因子的得分显着低于男性正常儿童(P(27)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男性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相关;而女性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得分与阅读障碍未发现显着性差异。结论1.家庭养育情况和亲子关系与阅读障碍发病相关,提示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尽量不打骂孩子。2.儿童的自我意识与阅读障碍存在负相关关系,提示自我意识偏低可能是阅读障碍的风险因素。3.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学习方式能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生风险。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包括加强亲子共读、保证孩子拥有的阅读时间、给孩子买喜欢的书籍以及家中要有适合儿童阅读的藏书类型。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儿童自觉学习的习惯。4.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包容保护是阅读障碍的保护因素,应重点加强父母对男童的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在养育儿童方面应投入更多情感温暖和关怀保护。
林嘉峰[4](2021)在《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儿童青少年人口持续上升,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环境、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终身。据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何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就诊儿少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解儿少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地域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疾病类型,探寻疾病流行特质。同时针对患儿监护人开展就诊行为问卷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对2018年至2020年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收集与分析,了解近几年来诊儿少患者特点。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对2021年1月至4月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庭背景与就诊行为、监护人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研究,根据资料类型与研究目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至2020年,儿少首诊患者共3282例,其中男性1946例,占59.3%,女性1336例,占比40.7%,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但女性患者数年均增速55.6%,远超男性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各年龄组分布(P<0.01)、各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2.儿少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中位数为10岁,人数最多为15岁(占16.4%)。随着个体发育成熟,年龄组就诊人数逐步走高,以青春期组(13-15岁)人数最多,占比39.2%。不同年龄组患病特点不同,在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分布(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3.儿少患者来诊时间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下半年,每年第三季度为旺季,其中9月份为高峰月,第一季度为淡季,其中2月为低谷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情况更加明显;4.受粤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影响,儿少患者不得不跨市乃至跨省前来就诊,资料显示本市患者比例仅为63.1%,其他城市占比达到36.9%,其中潮州、揭阳患者占比分别为18.4%和12.1%,其他省内外城市患者占比为6.4%;5.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集中在“心理发育障碍”与“心境障碍”两病种大类,共占比56.7%。具体疾病以“广泛性发育障碍”、“抑郁症”为主,占比分别为30%与18.8%,其中抑郁症患者数增长迅速,3年间年均增速109.8%,值得重点关注;6.就诊行为研究共调查153位患儿监护人,其中及时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仅占34%,延误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占比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首选求助措施是患儿就诊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认知得分越低,患儿就诊延误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59~0.90,P<0.01);相对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增加就诊延误发生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5,95%CI:1.31~69.44,P<0.05);在首选求助措施方面,相对于首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首选综合医院与儿科医院(OR=9.77,95%CI:1.14~83.72,P<0.05)、首选心理咨询机构就诊(OR=11.64,95%CI:1.22~111.31,P<0.05)、不采取求助措施(OR=27.9,95%CI:5.29~147.02,P<0.01)、首选自行休息处理(OR=18.42,95%CI:2.53~134.38,P<0.01)均会增加就诊延误发生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不同性别与成长阶段的分布有所不同,并各具特点,家庭与学校应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予以不同的关注与侧重;2.儿少患者就诊行为具有规律性,考虑到现阶段医疗资源紧张,可作为门诊资源调配、人员进修、科普宣传的参考依据;3.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持续增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重视疫情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4.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与首选求助措施是儿童青少年及时就诊的影响因素。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
邵丽晶[5](2021)在《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和预防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对今后开展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的预防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ZJ、JX、GX、HB、HN、SC、GZ和XJ八个省份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各抽取1-3所初中和1-3所高中作为项目研究现场,抽取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的《儿童性侵犯调查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预防行为状况和性侵犯发生现状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现状:本研究共调查了农村留守初中生3478人,农村留守高中生2337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10.8%,农村留守高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21.0%。(2)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女生(OR=0.709)、非独生子女(OR=0.734)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由母亲看护是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06)。高中生中,双亲均外出务工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49),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OR=0.778)。(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性别为女(OR=0.514)和非独生子女(OR=0.75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341)、看护人为母亲(OR=1.324)和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879)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高中生中,性别为女(OR=0.402)、看护人为祖辈(OR=0.696)和其他(OR=0.666)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449)和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53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716),保护因素为性别为女(OR=0.629)、非独生子女(OR=0.494)、生活在直系家庭(OR=0.626)以及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269)。在农村留守高中生中,女生(OR=0.589)和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324)是性侵犯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发生率较高,中学生的性别、预防行为水平、与看护人的关系和家庭结构都与性侵犯发生率显着相关。今后要在农村地区适时地开展学校性教育课程,增加学生们的性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尤其要重视男生和高中生的性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的看护人要注意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何邱平[6](2021)在《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状况、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农村儿童性侵犯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SC、GZ、HN、HB、JX、ZJ、GX、XJ八个省/自治区,抽取每个省份农村地区的2-3所小学的1-6年级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8011名农村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5946(74.22%),非留守儿童2065(25.78%)。采用《儿童性侵犯现况调查表(小学生版)》进行现场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其预防性侵犯知识、行为状况,性侵犯发生情况等。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状况:我国农村小学儿童性侵犯总体发生率为10.81%,其中留守儿童为11.10%,非留守儿童为9.9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留守儿童个别中重度性侵行为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包括:使劲亲吻(4.46%vs.3.10%)、被要求摸或看他/她的隐私部位(1.68%vs.0.48%)、要求看身体裸露的图片/影像视频(1.83%vs.0.63%)。(2)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知识得分总分10分,农村儿童平均得分7.62±1.52,留守儿童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7.50±1.59 vs.7.97±1.24,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保护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0.81/OR=0.75/OR=0.76)、高年级(OR=0.66)、看护人为父亲/祖辈(OR=0.71/0.54)、看护人文化程度为文盲(OR=0.65);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41/OR=3.07)、父/母亲外出留守类型(OR=1.39/OR=1.25)。非留守儿童中,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OR=1.91),看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OR=1.60)。(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行为得分总分12分,农村儿童平均得分10.35±1.34,留守儿童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10.27±1.35 vs.10.57±1.30,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为:女生(OR=0.88),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高(OR=0.85);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45/OR=2.23),看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高中(OR=1.36/OR=1.31)。非留守儿童中保护因素为:预防性侵知识水平高(OR=0.81),高年级(OR=0.62);危险因素为:看护人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OR=1.99/OR=1.44)。(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的保护因素为:女生(OR=0.45),非独生子女(OR=0.88)、中/高年级(OR=0.78/OR=0.65)、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高(OR=0.62);危险因素: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2.03/OR=2.62)。非留守儿童中,保护因素为:女生(OR=0.43),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OR=2.22)。结论:农村小学儿童性侵犯发生率整体较高,其中留守儿童中重度性侵犯行为发生率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小学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行为水平处于一般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均处在更低水平。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性侵发生状况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李广博[7](2021)在《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沈阳市儿童血铅暴露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儿童血铅水平、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三甲医院1-6岁的住院儿童(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在家长知情同意前提下,抽取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对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评价采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检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6岁儿童273人,平均BLL(Blood lead level,血铅水平)为26.68μg/L。男童的平均BLL为27.52μg/L,女童的平均BLL为25.97μg/L,BLL超过50μg/L的儿童共有14人(5.13%),没有BLL超过100μg/L的儿童。2、儿童BLL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儿童BLL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进餐前是否洗手、母亲职业、食用膨化食品的频率(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食用膨化食品是儿童BLL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7,95%CI=3.753-34.980)。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LL、年龄、性别与儿童行为障碍有关联(P<0.05);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是否吸烟、抚养人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装修与儿童性格缺陷维度有关联(P<0.05);蔬菜摄入频率<1次/天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其他障碍维度有关联(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情绪障碍主要受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13)和食用蔬菜频率(β=-1.436)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性格缺陷主要受居住环境装修(β=1.668)、食用蔬菜频率(β=-1.018)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68)的影响,居住环境装修、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性格缺陷得分越高;儿童社会适应不良主要受食用蔬菜频率(β=-0.00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874)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得分越高;儿童行为障碍主要受年龄(β=1.146)、性别(β=-0.847)、母亲文化程度(β=-1.169)、血铅水平(β=-0.027)、食用蔬菜频率(β=-1.392)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921)的影响,年龄越大,性别为女、母亲文化程度越低、血铅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交往缺陷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680)、抚养人文化程度(β=-0.632)、食用蔬菜频率(β=-0.576)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27)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抚养人文化程度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交往缺陷得分越高;儿童不良习惯主要受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β=-0.689)、食用水果频率(β=-0.773)、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09)和食用碳酸饮料频率(β=-0.328)的影响,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越低、食用水果频率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碳酸饮料频率越高,儿童不良习惯得分越高;儿童其他障碍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850)、食用蔬菜频率(β=-0.71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08)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其他障碍得分越高。结论:1、沈阳市1-6岁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为26.68μg/L,血铅水平超过50μg/L的儿童为5.13%,血铅水平明显下降。经常吃膨化食品是儿童血铅水平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调查中儿童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没有明显影响。2、食用膨化食品、牛奶及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的频率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交往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其他障碍的发生有关联;居住环境装修是儿童性格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抚养人文化程度高是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保护因素;女童、年龄越低、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障碍的保护因素;家庭生活水平高是儿童交往缺陷和其他障碍的保护因素。
李丹琳[8](2021)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并在医学生中评价其信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初步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综述、小组讨论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和知信行理论构建了4个维度36个条目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采用Liket 1~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于2020年5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安庆市两所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评估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抑郁和焦虑状况。根据性别进行匹配后,对3 826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同质信度、分半信度和结构效度等对问卷信效度进行评价。在全部调查对象(7 771人)中,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卡方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等分析心理健康素养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 771名调查对象参与调查,其中男生1 903人(24.5%),女生5 868人(75.5%)。按照性别进行随机匹配后,对3 826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由4个维度(知识、识别、态度和行为)22个条目组成。4个维度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21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为0.800,重测信度为0.87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96~0.885,分半信度为0.725~0.846,重测信度为0.729~0.865,问卷的信度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值为19.319(P<0.01),RMSEA=0.069,GFI=0.907,AGFI=0.881,NFI=0.914,RFI=0.900,CFI=0.918,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对7 771名学生的应用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素养的平均分为84.84±11.3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8.2%。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城市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伙伴数量较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较高(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均呈负相关(r抑郁症状=-0.431,r焦虑症状=-0.373,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呈非线性相关(P值均<0.05)。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基本满足心理统计学要求,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评定工具。在大样本医学生的应用中,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多种因素有关;抑郁和焦虑症状与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即心理健康素养越高,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越低。
杨轶男[9](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邹筱雨[10](2020)在《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并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形成与遗传及生活方式等行为因素有关。对中学生的肥胖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致胖行为相关影响,对于有效缓解和遏制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有重要作用。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学生的肥胖现状,掌握睡眠、饮食、体力活动等致胖行为因素的关联与交互作用,为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武汉三镇9所中学随机抽取中学生7504名(12-18岁),其中初中生4563名(男2519名,女2044名),高中生2941名(男1583名,女1358名),对其进行睡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等致胖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CALS)、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AQ-A)以及静态行为问卷(SBQ)进行设计,问卷采用纸质版自填式发放和回收。用SPSS23.0分别从肥胖程度、性别、学段三个方面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致胖因素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对肥胖的共同影响。结果:1.武汉市中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0%、17.1%,高于全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12.2%,7.1%),其中男生为34.7%、19.3%,女生为28.7%、14.3%;初中生为28.5%、11.8%,高中生为37.3%、25.3%。且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P<0.05)。2.睡眠时间越少,超重肥胖程度越高(P<0.05);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中学生相比,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较严重,自觉睡眠质量较差(P<0.05);男生睡眠不足人数少于女生,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程度较轻于女生(P<0.05);高中生睡眠不足人数多于初中生,自觉睡眠质量较初中生差(P<0.05)。3.果蔬和早餐的摄入增多对避免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鱼、肉、高能食品、牛奶的摄入增多以及早餐在外就餐对加重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男生对鱼、肉、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及早餐在外就餐的比率均高于女生;高中生对鱼、肉、含糖饮料、甜品、早餐的摄入以及早餐在外就餐的比率高于初中生(P<0.05)。4.体育课、午休期间、放学后、周末以及一周的整体体力活动参与度均对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平均每天静态时间、电子游戏和阅读时间越长,超重肥胖程度越高(P<0.05);男生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数少于女生,且坐车时间较长于女生,但仅超重组男生平均静态时间显着多于女生(P<0.05);高中生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数均多于初中生,初中生听音乐、阅读和坐车的时间少于高中生,仅超重组高中生平均静态时间显着高于初中生(P<0.05)。5.高中、男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中重度睡眠障碍、早餐每周摄入少于7次、在外吃早餐和体育课、放学后、周末以及一周整体不参与体力活动,均是加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鱼肉类每周摄入少于7次、每天静态时间少于7小时和课余每天阅读时间少于1.5小时,均是避免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1.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超重肥胖程度较女生严重,高中生超重肥胖程度较初中生严重。2.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所需时长、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增加;对鱼肉、高能食品的摄入增多并且更偏向于在外吃早餐;体力活动减少,电子游戏和阅读时间增加,均会加重肥胖程度,且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3.高中男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中重度睡眠障碍、鱼肉类每周摄入超过7次和早餐每周摄入少于7次、在外吃早餐、不参与体力活动、每天静态时间超过7小时和课余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5小时,均会相互影响并共同导致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加重。
二、Risk Factor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Wuh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sk Factor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Wuhan(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3 预试验 |
3.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3.5 量表的效度评价 |
3.6 量表的敏感性 |
3.7 量表的可接受性 |
4 讨论 |
4.1 量表编制科学性 |
4.2 量表适用对象及内容 |
4.3 量表信效度评价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区老年人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文章 |
(2)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住院病种及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年龄分期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病种统计情况 |
2.2 肺炎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1~3 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匹配因素分布情况 |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诊断分布情况 |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分析 |
2.4 小儿肺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小儿肺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健康相关行为频次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3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汕头市2-5年级儿童阅读障碍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阅读障碍发生发展和流行病学特点 |
1.2 阅读障碍的表现 |
1.3 阅读障碍的影响 |
1.4 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探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 |
2.3 调查内容和过程 |
2.4 调查工具 |
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3.2 阅读障碍与亲子关系及交流情况的关系 |
3.3 阅读障碍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 |
3.4 阅读障碍与家庭阅读环境及学习方式的关系 |
3.5 阅读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
3.6 阅读障碍与儿童自我意识、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阅读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阅读障碍的关系 |
4.2 亲子关系与阅读障碍的相关性 |
4.3 阅读障碍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 |
4.4 阅读障碍与家庭阅读环境及学习方式的关系 |
4.5 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的关系 |
4.6 儿童自我意识、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阅读环境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阅读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就诊情况分析 |
2.2 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儿少患者人群分布特点 |
3.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
3.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
3.4 儿少患者主要疾病种类 |
3.5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儿少患者群体特点 |
4.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
4.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
4.4 儿少患者病种特点 |
4.5 儿少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患儿家庭与就诊情况问卷 |
附录二 疾病态度问卷 |
附录三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1.1 调查对象来源 |
1.1.2 抽样方法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设计 |
1.3.2 现场调查 |
1.4 质量控制 |
1.4.1 问卷质控 |
1.4.2 人员质控 |
1.4.3 现场质控 |
1.4.4 数据质控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1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
2.1.2 农村留守中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
2.1.3 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基本情况 |
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
2.2.1 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总体发生状况 |
2.2.2 不同学年段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2.3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2.4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率 |
2.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2.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3.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
2.3.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知识的态度 |
2.4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2.4.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2.4.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
2.5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
2.5.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5.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3章 讨论 |
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
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
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
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 |
3.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
3.2.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的知识态度 |
3.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
3.3.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3.3.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
3.4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
3.5 预防对策 |
3.5.1 学校层面 |
3.5.2 家庭层面 |
3.5.3 社区层面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之处 |
4.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及进展 |
一、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及分类 |
二、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现状、危害及影响因素 |
三、儿童性侵犯的防范措施 |
四、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儿童性侵犯调查表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抽样方法 |
1.1.3 伦理申明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设计 |
1.3.2 现场调查 |
1.4 质量控制 |
1.4.1 问卷质控 |
1.4.2 人员质控 |
1.4.3 现场质控 |
1.4.4 数据质控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基本特征 |
2.1.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地区分布状况 |
2.1.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比较 |
2.1.3 农村留守儿童特有特征 |
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 |
2.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比较 |
2.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事件报告情况 |
2.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2.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知晓状况 |
2.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
2.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2.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
2.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2.4.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2.4.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情况比较 |
2.4.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单因素分析 |
2.4.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多因素分析 |
2.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2.5.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单因素分析 |
2.5.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
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 |
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影响因素 |
3.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 |
3.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影响因素 |
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
3.4.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3.4.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影响因素 |
3.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
3.6 预防对策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采集与检测 |
2.3.2 诊断标准 |
2.3.3 问卷调查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儿童血铅水平情况 |
3.2.2 不同出生结局、喂养方式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3 家庭因素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4 儿童基本情况对血铅水平分布的影响 |
3.2.5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6 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7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4 其它因素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1 儿童基本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2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3 饮食习惯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5 儿童各维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1 儿童情绪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2 儿童性格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3 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4 儿童行为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5 儿童交往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6 儿童不良习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7 儿童其他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儿童血铅水平现状 |
4.2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3 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铅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二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在医学生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1 教育经历 |
2 获奖情况 |
3 科研实践 |
4 参加学术会议 |
5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综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
1 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的发展 |
2 心理健康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3 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内容 |
4 心理健康素养评价工具的发展 |
5 总结 |
6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 |
(9)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
2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介绍 |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评价方法 |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
3 讨论 |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
1.2 模型概况 |
1.3 模型构造 |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肥胖现状 |
2.2 青少年致胖行为的研究现状 |
2.2.1 睡眠情况 |
2.2.2 饮食习惯 |
2.2.3 体力活动情况 |
2.2.4 静态行为 |
2.2.5 不同致胖行为之间的交互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 |
4.2 中学生睡眠情况与肥胖程度之间的关系 |
4.2.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2.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2.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3 中学生饮食习惯与肥胖程度之间的关系 |
4.3.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3.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3.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4 中学生体力活动与肥胖情况之间的关系 |
4.4.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4.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4.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5 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肥胖情况之间的关系 |
4.5.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5.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5.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6 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4.6.1 中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 |
4.6.2 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流行情况 |
5.2 不同致胖因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
5.3 不同致胖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超重肥胖的共同作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6.3 干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2 调查问卷 |
四、Risk Factor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Wuhan(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D]. 刘贝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D]. 吴阿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汕头市2-5年级儿童阅读障碍影响因素研究[D]. 林宇行. 汕头大学, 2021(02)
- [4]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嘉峰. 汕头大学, 2021(02)
- [5]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邵丽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何邱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7]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D]. 李广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丹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D]. 邹筱雨.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