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对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麻醉监测的比较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对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麻醉监测的比较

一、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范帅伟,罗玉军,薛杉,曾真[1](2021)在《基于意识指数的麻醉深度监测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凭静脉麻醉管理过程中, 对于麻醉深度尤其是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一大难题。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脑电研究的深入, 一种新型的通过分析脑电来监测麻醉深度的设备——基于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文章通过介绍脑电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要介绍了各种基于脑电的麻醉监测参数[如BIS、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及IoC等], 比较了IoC监测设备相较于其他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优势, 详细描述了各种研究中IoC监测设备的应用场景、优势及其结论, 并分析了影响脑电监测准确性的因素。

黄梁淘,陈春霞,方巧婵[2](2021)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于东莞市厚街医院接受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4例老年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0~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术中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组接受BIS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情况、血流动力学情况、脑电熵指数以及诱发电位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监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两组患者反应熵(RE)、状态熵(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观察组RE、SE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能有效调节术中麻醉深度,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詹剑[3](2021)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精准监测麻醉深度(Depth of anesthesia,Do A)对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非常重要。随着精准医学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对麻醉深度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寻高精准度的麻醉深度监测新方法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目前,麻醉深度监测尚无评估的“金标准”。研究发现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能反映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准确监测意识状态改变。因此,基于EEG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测仪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主流方法,但其监测的准确性和必要性仍存在争议,而我国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态度和监测需求尚不清楚。此外,国产品牌对比进口品牌麻醉深度监测仪的准确性尚不清楚。美国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目前临床使用范围广,准确性高,评估麻醉深度的常用参考标准,而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Ai)是国内自主研发的麻醉深度指数,其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尚缺乏研究。由于EEG信号易受到年龄和多种病理生理状态如低温、低血糖、缺氧等的影响及不同麻醉深度指数的专有算法各异导致目前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中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受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调控,与麻醉药物作用和麻醉深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EEG和ECG信号,探寻麻醉深度监测的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机器学习算法是近年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热点,但哪种人工智能算法监测麻醉深度更准确尚不清楚。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的人工智能算法,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是一种高级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学习和预测能力。研究发现DNN可结合EEG或ECG信号特征监测麻醉深度,但监测的准确性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因此,本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围术期生命监测支持仪器的评价研究》中麻醉深度监测仪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研以了解麻醉深度监测的不足,采用Ai指数与BIS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以了解Ai指数与BIS准确性的差距,进而基于EEG或ECG信号特征结合DNN探索麻醉深度监测的新算法以提升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第一部分国内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7月~2020年9月,邀请临床麻醉医生参与在线调查,调研问卷通过微信调研表的形式发送。所有的调研问卷均匿名填写。采用分层分析、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临床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态度和需求。结果:本调查研究共收回4037份反馈问卷。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仅有9.1%的麻醉医生常规使用;教学医院的麻醉医生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术中知晓,而非教学医院的麻醉医生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术中麻醉用药;而准确性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差、不能监测镇痛、监测及耗材不能收费或费用高是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重要原因。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态度,67.3%的麻醉医生对国产和进口品牌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均认可;81.0%的麻醉医生最常用BIS麻醉深度监测仪;68.5%的麻醉医生认为目前准确性最高的麻醉深度指数是BIS。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需求,95.7%的麻醉医生认为需提升麻醉深度监测仪的准确性;86.3%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适用于所有年龄的患者;80.4%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具有镇痛监测;75.6%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适用于所有的麻醉药物;65.0%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整合脑电信号和生命体征监测;53.7%的麻醉医生认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应具有人工智能。结论: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率有待提高,准确性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使用。大部分麻醉医生对国产和进口品牌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均认可,对BIS的熟悉程度和认可度高。准确性是麻醉医生选择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重要指标和需求。具有人工智能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可能是未来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方向。第二部分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10家三甲医院招募并纳入择期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145例。通过随机对照研究,以BIS作为参照标准,探讨Ai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结果:根据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Ai指数与BIS的差异均值为-0.1747,95%CI(-0.6660~0.3166),P=0.4857。根据戴明回归分析,Ai指数与BIS两种麻醉深度指数的戴明回归方程为:y=5.6387+0.9067x(y为BIS,x为Ai),斜率与截距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BIS监测意识状态的AUC为0.943,高于Ai指数的AUC0.941,两种指数的AUC无统计学差异(P=0.4705)。而Ai指数与BIS监测意识消失的最佳界值均为79.5,监测意识消失的AUC分别为0.953和0.965,有统计学差异(P=0.0013)。两种指数监测意识恢复的最佳界值分别为71.5和70.5,监测意识恢复的AUC分别为0.936和0.934,无统计学差异(P=0.5271)。结论:Ai指数与BIS的一致性较好,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相似,均能准确监测全身麻醉患者的意识水平。第三部分基于脑电信号奇异谱分析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监测麻醉深度的研究方法:2020年9月~2021年1月,基于麻醉深度监测仪对比研究中78例受试者的脑电数据,通过奇异谱分析提取α,β,θ,δ,β比率,频域和时域样本熵7个脑电特征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以BIS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出标准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对比深度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结果:通过奇异谱分析提取的EEG特征α,β,θ,δ,β比率,频域和时域样本熵与目标值BIS均存在相关关系,尤其是β比率和时域样本熵与BIS具有中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62。与目标值BIS相比,深度神经网络监测值的均方误差明显小于支持向量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P=0.0012)。结论:奇异谱分析可用于α,β,θ,δ,β比率,时域和频域样本熵EEG特征的提取,DNN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优于SVM。第四部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0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并纳入23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使用飞利浦监护仪采集受试者术中心电监测数据,通过原始心电数据的重采样及数据处理,提取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4种心率变异性的时频特征作为输入,以意识水平专家评分作为输出标准,基于4种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结合DNN监测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三种麻醉状态,同时对比DNN与Logistic回归、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准确性。结果:基于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4种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结合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监测麻醉状态的准确性分别为86.2%(Logistic回归),87.5%(支持向量机),87.2%(决策树)和90.1%(DNN)。DNN的准确性高于Logistic回归(P<0.05),支持向量机(P<0.05)和决策树(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衍生的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特征结合DNN可准确监测不同的麻醉状态,DNN的准确性高于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

康壮壮[4](2021)在《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寻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六个月内的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适宜麻醉镇静深度。方法:选取PCI术后6个月内因上消化道疾病需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年龄64-75岁,其中男48例,女42例。采用依托咪酯20mg配比1%丙泊酚200mg,容量比1∶2的混合液(EP混合液)进行静脉麻醉。A组的患者,麻醉医生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显示的麻醉深度给予EP混合液,诱导至BIS数值达到50~55开始进胃镜,B、C组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方法诱导至BIS数值分别达到56~60、61~65开始进胃镜。观察并统计三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入睡后(T1)、胃镜过咽喉(T2)、进镜达十二指肠降部(T3)、退镜完毕(T4)和麻醉苏醒时(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eat HR)、脉搏氧饱和度(Peripheral pulse oximeter Sp O2)。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所需要的EP混合液总量,记录苏醒时间(从退镜完毕到呼其名字能睁眼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可自行下床走直线三步以上的时间)、胃镜检查总时长(从进胃镜开始到退镜结束),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低血压定义为患者MAP下降幅度超过麻醉前20%或者血压不超过90/60mm Hg,高血压定义为患者MAP升高幅度超过麻醉前20%或者血压超过140/90mm Hg;心率低于50次/分为心动过缓,大于100次/分为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90%或呼吸暂停>15s为呼吸抑制;停药后苏醒时间超过15min为苏醒延迟);记录术中心电图出现ST-T段改变的发生次数和累计时间,记录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和次数,化验并记录胃镜检查前及胃镜检查后2小时的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 hs-c Tn I)的数值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和胃镜检查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HR、MAP的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在整个胃镜检查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3、三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Sp 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呼吸抑制(P>0.05)。4、三组患者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比A、B两组,发生体动呛咳的概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见胃镜检查后高敏肌钙蛋白I升高和检查中出现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情况。5、三组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中使用的EP混合液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用药量最多,B组次之,C组用药量最少(P﹤0.05)。6、三组患者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对比A、B两组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CI术后六个月内需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将麻醉深度维持在BIS数值50~60,既能够减少检查中体动呛咳的发生,又不延长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应激反应,维持循环平稳,有利于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赵雅君[5](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58例,年龄3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II级,BMI 18.5~23.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外周静脉血管通路,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imetry,SpO2)、心率(Heart Rate,HR)、有创动脉压及患者状态指数(PSI)。E组患者双侧内关穴、神门穴进行酒精擦拭后粘贴电极片,连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并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经皮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强度由弱至强,使患者在刺激处有“得气感”,并逐渐调节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6-10 m A)。C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不给予电流刺激。分别记录术前30 min(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单肺通气时(T4)、单肺通气15 min(T5)、单肺通气30min(T6)、单肺通气1 h(T7)及恢复双肺通气时(T8)的PSI、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HR,同时记录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七氟烷总量;观察并记录患者电刺激处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及灼伤。结果:1.基本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及手术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PSI在各时间点与T0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HR、SpO2、MAP在各时间点与T0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七氟烷的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麻醉前30min至手术结束,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双侧内关穴及神门穴给予2/100HZ可耐受最大电流的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两组HR、SpO2、MAP及PSI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可减少瑞芬太尼的用量,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王晓玉[6](2020)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胸科手术BIS的临床应用,以及单肺通气期间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期间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n=60),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n=20),实验组A组维持深度麻醉即BIS:3645,实验组B组维持中度麻醉BIS:4655,对照组C组未行BIS监测,比较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60min(T2)、缝皮结束即刻(T3)的心率(Hard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以及应激指标皮质醇(Serum levels of cortisol,Cor)、血糖(Plasma glucose,Glu)的变化情况。结果:C组T1、T2、T3时刻的Glu(6.35±0.56、7.04±0.26、6.17±0.54)、Cor(191.13±46.0、283.25±30.07、183.01±19.71)较A组T1、T2、T3时刻的Glu(5.28±0.49、5.34±0.49、5.40±0.47)、Cor(142.75±31.45,181.36±19.62、153.81±33.92)、B组T1、T2、T3时刻的Glu(5.63±0.35、6.06±0.19、5.79±0.44)、Cor(168.45±31.16、171.09±25.28、159.39±18.77)明显高(P<0.05);而A组与B组相比较,仅T1时刻的Cor有差异(P<0.05)。A、C组T1、T2、T3时刻的HR、MAP较T0时刻相比均有差异(P<0.05),B组T1、T2时刻的HR、MAP较T0时刻有差异(P<0.05);且A组T1、T2、T3时刻的MAP(69±5、67±6、75±7)组较B组T1、T2、T3时刻的MAP(80±8、79±4、84±9)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应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并使之维持于4655,不仅可抑制应激反应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微。

张娜[7](2020)在《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进行熵指数(Entropy,En)监测和临床经验指导麻醉用药对患者术毕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熵指数监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采用Cochrane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患者术后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术中知晓发生率为评价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93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熵指数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MD=-2.47,95%CI:-4.07-0.87,P=0.002)、拔管时间(MD=-3.83,95%CI:-5.05-2.61,P<0.00001)、意识恢复时间(MD=-7.52,95%CI:-10.42-4.62,P<0.00001)明显缩短;熵指数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RR=0.14,95%CI:0.040.49,P=0.00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78,95%CI:0.441.37,P=0.38)及术中知晓率(RR=0.33,95%CI:0.043.16,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可以提高全麻患者苏醒质量,在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熵指数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

康淳[8](2019)在《羟考酮对丙泊酚靶控诱导时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羟考酮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时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初步探讨丙泊酚和羟考酮复合用药时的药效学相互作用,为临床麻醉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5岁,ASA III级,体重指数1924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试验组先分别予以0.35mg/kg羟考酮、0.5μg/kg舒芬太尼,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1min。4min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诱导,初始效应室浓度(Ce)设置为0.5μg/ml,待Ce达到设定值后持续5min,然后以0.5μg/ml递增,直至患者意识消失。患者意识消失后丙泊酚以意识消失时Ce继续输注,试验组予以罗库溴铵0.6mg/kg,C组先予以0.5μg/kg舒芬太尼(给药时间1min),2min后再予以罗库溴铵,给药时间均为30s,90s后行气管插管。记录丙泊酚Ce达到设定值时警觉/镇静评分(OAA/S);基础BIS值、丙泊酚靶控开始前和意识消失时BIS值;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给药前(baseline)、丙泊酚靶控开始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离开麻醉恢复室(PACU)之前及术后24h询问患者对麻醉诱导插管过程有无术中知晓。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不同丙泊酚Ce时OAA/S比较:(1)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基础OAA/S、丙泊酚Ce为2.5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丙泊酚Ce为0、0.5、1.0、1.5、2.0μg/ml时OAA/S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丙泊酚Ce为0.5、1.0μg/ml时OAA/S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Ce为0、1.5、2.0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C组丙泊酚Ce为1.0、1.5、2.0、2.5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Ce为0、0.5μg/ml时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丙泊酚Ce为0、0.5、1.0、1.5、2.0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丙泊酚Ce为0、0.5、1.0、1.5μg/ml时OAA/S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比较:三组患者基础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丙泊酚TCI开始前BIS值低于C组,意识消失时BIS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与S组丙泊酚TCI开始前和意识消失时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比较:试验组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与S组诱导持续时间和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患者入睡BIS值(BIS50)及其95%CI:(1)C组、O组、S组丙泊酚EC50及其95%CI分别为1.913(1.9061.921)、1.187(1.1631.21)、1.041(1.021.061)μg/ml,试验组丙泊酚EC50较C组明显降低;(2)C组、O组、S组丙泊酚BIS50及其95%CI分别为62.41(61.5163.3)、75.39(73.5277.21)、77.85(76.9478.77),试验组丙泊酚BIS50较C组明显升高。6.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1)组间比较:O组在T2、T3、T4、T5、T6时间点HR、在T1、T2、T3、T4、T5、T6时间点SBP、在T3、T4、T5、T6时间点DBP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T2、T3、T4、T5、T6时间点HR、在T2、T3、T4、T5、T6时间点SBP、在T3、T4、T5、T6时间点DBP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C组在T2、T5、T6时间点HR、在T2、T3、T4、T5、T6时间点SBP、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在T3、T4、T5时间点HR、在T1、T2、T3、T6时间点SBP、在T2、T5、T6时间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T3、T4、T5、T6时间点HR、在T2、T3、T6时间点SBP、在T2时间点DB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所有患者对麻醉诱导插管过程均无术中知晓。结论:1.羟考酮静注后可引起OAA/S和BIS值降低,具有一定程度的镇静作用;2.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诱导时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催眠作用,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3.0.35mg/kg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陶守君[9](2018)在《麻醉意识指数(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应用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比较,评价麻醉意识指数(Anesthesia index,Ai)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60例,每例患者均同时监测Ai指数和BIS指数,常规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以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方式维持。记录诱导前(T0)、插管成功即刻(T1)、插管后5min(T2)、气腹完成即刻(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5min(T5)的Ai值和BIS值及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将Ai值、BIS值分别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差异的显着性检验采用u检验;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评价Ai指数和BIS指数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0-T5各个时点Ai值和BIS值基本都位于同一麻醉深度区间段,Ai值和BIS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i值和BIS值分别与SBP、DBP、HR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伴随概率P值均小于0.01,说明Ai值、BIS值与SBP、DBP和HR之间均是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基本都在0.30.5之间,说明Ai值、BIS值与SBP、DBP和HR之间均为低度正相关。3.T0-T5各个时点中,最高仅6.7%(4/6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外,这种相差幅度在临床上可接受,表明Ai值和BIS值的平均值差别较小,两种测量方法的系统误差较小,这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麻醉意识指数(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同等麻醉深度下两者相差不大;两指数与患者血压、心率均有显着相关性,为低度正相关;两指数一致性较好,均能客观反映患者实时麻醉深度。

高耀星,徐学富[10](2010)在《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文中指出复合麻醉通过合理的麻醉剂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对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身麻醉时,血压、心率等传统意识体征,已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简便、实用、快捷的特点。该文综述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研究的进展。

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比较
    三、两组患者插管前后脑电生理指标比较
讨论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国内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脑电信号奇异谱分析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监测麻醉深度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人工智能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电双频指数仪在无痛胃镜麻醉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应激指标比较
        2.2 心率与血压比较
    3 讨论
        3.1 应激反应的机制及评估指标
        3.2 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
        3.3 麻醉深度对应激的影响
        3.4 BIS监测麻醉深度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羟考酮对丙泊酚靶控诱导时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麻醉意识指数(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应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
    2.3 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时点的Ai值、BIS值分别与SBP、DBP、 HR值的比较
    3.3 Ai值、BIS值分别与SBP、DBP和HR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3.4 Bland-Altman分析法评价Ai值和BIS值的一致性
4 附图表
5 讨论
6 本研究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BIS和AEPindex概述
2 BIS和AEPindex的临床应用
    2.1 BIS的临床应用
    2.2 AEPindex临床应用
    2.3 BIS和AEPindex关系及意义
3 麻醉深度监测的局限性
4 展 望

四、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意识指数的麻醉深度监测临床研究进展[J]. 范帅伟,罗玉军,薛杉,曾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11)
  • [2]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 黄梁淘,陈春霞,方巧婵.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1(02)
  •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D]. 詹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4]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D]. 康壮壮.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D]. 赵雅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D]. 王晓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D]. 张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羟考酮对丙泊酚靶控诱导时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D]. 康淳. 南华大学, 2019(01)
  • [9]麻醉意识指数(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应用的比较[D]. 陶守君. 浙江大学, 2018(02)
  • [10]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J]. 高耀星,徐学富. 医学综述, 2010(05)

标签:;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对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麻醉监测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