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艾滋病有一把“剑”

控制艾滋病有一把“剑”

一、控制艾滋病有“利剑”(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1](2021)在《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文中提出“格列卫”是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对于患者可谓“神药”,但正版“格列卫”价格极高,很多患者无力消费以致影响健康。“格列卫”上的冲突表现为高药价引起的药品可及性下降,得不到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权自然得不到保障,而这一高药价很大程度上与药品受到专利权保护有关。不仅很多白血病患者因负担不起“格列卫”上的高药价而放弃治疗等待死亡,当今世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于各种疾病,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由于药品专利垄断下药价高阻碍了患者获得有效药物,二是药品专利的利益导向下可能并不存在有效的药物,这导致了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之间的激烈冲突。随着药品专利保护的国际化,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问题不仅是国内问题,更是国际问题,尤其是手持药品专利优势的发达国家与无力负担药价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与此同时,专利保护不仅是一项法律制度,还是一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这意味着药品专利保护还关系到各国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复杂因素,使得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之间的冲突复杂化。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揭示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分析了两者冲突的实质,提出这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对药品专利制度逻辑与公共健康理论的考察,从法理、经济和政治层面分析了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第三部分,从比较法的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社会在促进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利益之间平衡所作出的努力,借鉴有益经验,并反思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正确关系,并提出了协调冲突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

孟聪[2](2021)在《艾滋病防治对毒品政策转型的影响和启示》文中认为毒品政策是一个国家基于政治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而确立的,毒品问题治理的方法及策略,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待毒品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艾滋病泛滥之前,国际社会形成了以“司法惩戒模式”为核心的毒品政策,重打击的禁毒目标贯彻于毒品治理工作中,打击毒品供给和抑制毒品需求成为禁毒工作的重心。静脉注射海洛因行为成为了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后,静脉注射海洛群体因共享针具的行为导致艾滋病在该群体中迅速传播,从而使毒品问题与艾滋病交织,成为了公共卫生隐患。对于毒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国际社会实际上承认了毒品难以在短期内禁绝的现实,将吸毒人员隔离监禁也无法改变艾滋病严峻的蔓延态势。至此,侧重惩戒的“司法惩戒模式”面临困境,而着重治疗与减害的“医疗卫生模式”逐渐兴起。随着减害措施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的应用,毒品政策随之转型。减害理念和措施的引入在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静脉注射海洛因群体中流行与传播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毒品的社会危害。正是减害措施的介入,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医疗卫生模式”逐步取代了“司法惩戒模式”成为后艾滋代毒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禁毒防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卫生模式”不仅降低了毒品危害,而且该模式更加注重毒品预防与戒毒康复,从而为后艾滋时代毒品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加快毒品政策转型,在强化对于毒品犯罪的打击、不断发挥减害措施的作用的同时,注重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与戒毒康复,毒品政策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杨学科[3](2020)在《数字宪治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社会是我们正在经历且未来样态还不明确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对传统的“土地”资源为主的农业社会、“化石”资源为支撑的工业社会,数字社会的资源基础变成了非消耗性、非实体性的数据和算法,数据和算法成为新的生产力,也成为新社会的问题之根。一般而言,算法问题主要体现在算法歧视、算法权力两方面。其中,算法歧视是指算法在编码、收集、选择或使用数据训练时,会出现直接或间接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的区别、排斥或特惠的偏见现象。算法歧视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内置性编码凝视,有限、不相关或不正确的训练数据,算法黑箱建模方法的歧视或三者的不同组合。在数字社会,算法权力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理解算法权力的中心不是在算法技术系统的力量,而是作为技术系统的算法映射到社会系统中的权力转化过程:决策算法化、算法法律化、权力微粒化,这对理解作为技术的算法系统如何具有社会权力(力量)更具实质性意义。对于数据问题而言,数据的内部问题主要是数据海量、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数据污染,外部问题主要是政治上的数据老大哥、经济上的数据殖民主义、文化上的数据达尔文主义。数字科技对宪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宪法价值和私权力崛起上。宪法价值体系的三位一体公式“人权、法治和民主”,在数字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也面临人权风险和人权新可能、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和民主新可能的问题。在私权力崛起方面,数字平台为首的私权力,所具有的支配优势和资源、准监管角色、准国家状态,对宪法理论的公私二分法、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民族国家理论都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宪法的内涵面临着解体的可能。不能不说,数字社会的宪法时刻已然到来。因此,研究数字科技对宪法的影响,是一个重大宪法性问题,也会有助于此问题的宪法性规范生成并被纳入新的宪治秩序当中。对数字科技所造成的宪法时刻的回馈反应,是一个需要理论和制度设计的重大现实课题。在理论上,预测、想象未来法理状况的法理学研究是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理论逻辑起点,没有对未来法理的想象和预测,宪法难有见时知几之变,很难应对数字科技迅猛发展所造成未可预知的宪法挑战。数据权利纳入第四代人权框架,数字科学福利权的惠益数字科技福祉策略,算法问题治理的元规制方案,弹性宪法的构建,这些都是可供甄选的制度设计策略。在这些制度设计策略中,又分为权利保护模式和权力规制模式。一方面,保护模式充当权利的保护罩。数据权利纳入第四代人权框架,这种基于人权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可以回应数字社会的数据发展现实。数字科学福利权的惠益数字科技福祉策略,可解决第四代人权对弱势群体等普惠不足的问题。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的享有是数字科学福利的体现,数字科学福利是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的旨归,这也符合罗尔斯正义二原则:数字社会的人们应当完全平等的自由享有数字权利,但对于数字科技领域科学福利最小受惠者应用科学福利权去兼顾平等,实现符合公平的正义。另一方面,规制模式常作为约束权力的利剑。算法问题治理的元规制方案:算法自我规制治理、平台自我规制治理和政府规制,在宪法框架中存有正当性,是回应数字社会的算法治理问题的可行方案。弹性宪法的构建,有利于在数字技术风险世界中不损害宪法的核心价值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宪法的适应性,为思考宪法的挑战和危机应对并最终为应对真正危机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而言,宪法弹性是宪法应对挑战并最终应对真正危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宪法复原、宪法韧性和弹性红利三方面,将风险最小化,或者将风险转化为机会。综上而言,以上这些都是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回应策略中可供甄选的分散策略。除了上述的分散策略,数字社会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战略“数字宪治主义”去面对当下数字社会、未来数字社会的宪治以及数字社会的宪治可持续性。宪治主义并没有停滞不前,也在创造性适应数字环境萌发新的生命力,数字宪治主义是继自由宪治主义、社会宪治主义后的宪治主义3.0阶段。数字宪治的前提是数字立宪,数字立宪事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科技,涉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更要重点关注大数据和算法的法律影响。最适宜的数字立宪,是整体性的立法,专门的数字立宪是最合乎宪法体系融贯性考量的。一个数字宪法就好,最好不要再区隔为互联网宪法、大数据宪法、人工智能宪法,甚至区块链宪法。数字宪治在形式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主要是依照数字宪制来进行治理。数字化是数字宪制的媒介,数字化不仅是法律行为、法律关系中的监管对象,还能作为法律本身的工具和参数行使着监管主体的职责。形式宪治相当给数字宪治确立了形式上的宪治规则,如果想让宪治公平合理的践行,必须赋予宪治实质性的理想要素:限制宪治各方的权力扩张,保障个人基本权利。除此以外,对于数字宪治的价值观广泛论辩,可能更有利于深入理解数字宪治。文明不只是品味上的进步:始终接受美好的事物,拒绝讨厌的事物。同样也是同理心文明的进步:不仅只使那些圈内人受益,而且还应使那些圈外人也受益。故而,数字文明意味着拥抱美好、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不仅应使那些熟悉和有能力负担数字科技的人受益,而且还应使那些不熟悉或没能力负担数字科技的人受益。文明其表,制度其里,这就需要制度上的应对措施,宪治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自然而言,数字宪治就是新的数字文明的制度愿景。数字宪治文明的内涵集中于两方面,即数字文明时代的国家文明一方面是通过实现的数字化程度来衡量,这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宪治文明水平来衡量。理论上的数字宪治主义是需要发展的东西,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数字宪治作业才能完成,但实践中,我们不应高估数字宪治,这不是灵丹妙药。

李慧[4](2019)在《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文中研究指明阎连科是当今文坛的重量级作家,以其对乡土中国的独特书写和“荒诞现实主义”或“神实主义”而广引关注。而在这种书写和表现中,疾病叙事成为一个重要角度。他的疾病叙事的独特性,表现于大规模和深度性的疾病叙事,并将疾病叙事与苦难叙事结合起来。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阐释。首先对疾病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简要梳理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传统,指出阎连科自身的病患体验与小说中的疾病描写之间的关联,并对有关阎连科的疾病叙事研究进行归纳和简要的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疾病叙事之相,考察其病患病态表现,主要包括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及疾病的极端状态死亡;探悉其病理病因,主要包括环境之病、文化之病以及人性之病。二是疾病叙事之态,分析其失常与超常——负向与正向、挣扎与抗争;揭示其极化与异化——极境与绝境、畸变与异化。三是疾病叙事之艺,着重探讨其疾病叙事中富有特色的亡灵视角与傻子视角、病态意象中的常见病态意象与疾病意象的隐喻。最后作一总结,概括其疾病叙事的意义与价值,指出其疾病叙事中描写苦难的目的是引起疗治的注意和寻找救赎的通道,并对阎连科疾病叙事的局限进行说明。

张青磊[5](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刘江宁,祝传海[6](2017)在《发展实验动物学科 甘做健康中国的垫脚石——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追梦之路》文中提出如果把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体系比喻成一座座参天大厦,那实验动物学科则是支撑这些大厦屹立不倒的地基;如果把疫苗、药物、医疗器械等比喻成人类战胜疾病恶魔的利剑,实验动物学科则是这柄利剑的试金石;同样,实验动物学科也是我国自主研发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获得国际认可并参与医药领域国际竞争的高速路。因此,实验动物学科是国家科技体系中的支撑学科,是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必须条件。

裴孝[7](2017)在《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相关污名和同志污名使男同志艾滋感染者相比其他感染者有更深刻的污名感知经验,并因为害怕身份曝光而难以获得社会支持网络的协助。本研究以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14位感染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诠释分析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告知他人自己阳性感染状况的主体经验。研究发现告知对象包括父母、朋友、性伴侣、亲密伴侣等重要他人。对父母的病情告知是感染者面临的最困难议题,告知策略上包括让家人有策略的逐步透露,让家人有一个接受过程或者医护人员协助告知,告知病情后果是得到父母的接纳关心,但感染者往往隐藏同性恋性取向;或者和父母出柜后不被父母接受同志身份,仍面临被父母逼婚,满足长辈对其传宗接代的期望。在性伴侣告知的问题上,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对非感染身份的性伴侣告知上有着两难困境。告知性伴后获得对方接纳理解(告知成功)会促进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告知性伴的意愿;相反告知后被排斥的经验(告知失败)影响着以后的告知决定。告知感染身份是男同性恋进行污名管理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对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即通过个人、人际、社会层面的充权,激发感染者的权能,使其适应疾病。最后本研究建议社会工作者,尤其是艾滋关怀领域的社工,在实务中增加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文化敏感度,挑战既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建构

董学仁[8](2017)在《自传与公传:一九八一(五)》文中研究指明好与坏的制度下都有好人1981年1月,美国洛杉矶,迈克尔医生去给迈克尔患者检查治疗,发现他的免疫系统糟透了,像是过度化疗之后的病人。高烧的迈克尔三十一岁,是个男模,高大帅气,一直健康,最近体重减轻,发烧原因很难确定。十多天后,在他身上发现了卡氏肺囊虫肺炎,这是一种极罕见的肺炎,通常出现在器官移植者或是有免疫缺陷的儿童身上。

舒发明[9](2016)在《艾滋病热毒蕴结证蛋白组学标志物验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iTRAQ技术的艾滋病热毒蕴结证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蛋白质差异表达的蛋白组学研究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显着性差异蛋白进一步临床验证及中药干预研究,观察特征性蛋白在表达变化情况,探索药物疗效与证候特征性蛋白表达变化之间规律,为艾滋病热毒蕴结证具有诊断及疗效评价意义的蛋白分子标志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指导临床中医艾滋病证候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本研究应用艾复康胶囊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干预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患者,疗程为48周。分别于0周、48周采集全血及提取后血清样本,检测血细胞、病载、CD4+T、肝肾功等临床基线指标。基于前期iTRAQ技术研究基础上,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采集的AIDS热毒蕴结证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前后血清标本进行差异蛋白检测,运用image J软件分析灰度值,将每泳道所得出目的蛋白的灰度值与相应的白蛋白灰度值做比较,得出相对灰度值,然后将每种抗体中的正常组的相对灰度值和病人组的相对灰度值导入至GraphPad Prism 5软件,得出nean+/-SD的图表。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5在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TRAQ筛选结果一致;keratin 10在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妒<0.05),与iTRAQ筛选结果一致。2、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患者药物干预后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CD4+T、CD8+T趋于稳定升高,CD4+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无统计学意义。3、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用药前后比较,C5在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用药后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得出艾滋病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特征性蛋白质分别为C5、keratin10,这两者有助于为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中医候诊断提供客观化依据。上述蛋白功能主要涉及应激反应、体液免疫应答、补体激活和先天免疫等,可能是热毒蕴结证相关生物学特征性蛋白质。2、本研究得出C5蛋白表达变化水平与艾滋病热毒蕴结证中药辨证论治治疗疗效趋势呈一致性,对于艾滋病热毒蕴结证的治疗具有疗效评价意义。3、本研究获得艾滋病艾滋病期热毒蕴结证验证及疗效干预的特征性表达蛋白,为建立艾滋病中医证候诊断模式,完善艾滋病辨证规范和辨证方法奠定基础。

郭彬,黄诗欣,杨琦[10](2015)在《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下的制度性歧视》文中指出自《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体检标准》)2005年颁布实施以来,围绕着公务员录用体检以及相关的体检标准的就业歧视频繁发生。其中近2亿的健康弱势人群的平等就业权利受到影响。本文在分析《体检标准》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的同时,对《体检标准》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要消除《体检标准》带来的制度性歧视,必须在借鉴香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畅通救济渠道,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且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双轨制。最后,不能忽视民间行动的支持,应看到各地的公民行动在推动消除制度性歧视过程中的努力。

二、控制艾滋病有“利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艾滋病有“利剑”(论文提纲范文)

(1)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实践困境
    第一节 个体层面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以“格列卫”为例
        一、“格列卫”简介
        二、“格列卫”上的冲突现象
    第二节 国家层面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一、发展中国家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二、发达国家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冲突问题的性质分析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问题的提出
        二、冲突的性质分析
第二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考察
    第一节 药品专利制度法理分析
        一、药品与药品专利
        二、药品专利制度的正当性及制度价值
        三、药品专利制度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公共健康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健康的含义
        二、公共健康的重要内容—药品可及性
        三、公共健康保护的必要性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理论分析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法理分析
        二、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经济成因
        三、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政治成因
第三章 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实践困境的调适
    第一节 协调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基本理论
        一、个人利益优位论
        二、公共利益优位论
        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论
    第二节 协调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域外经验
        一、协调冲突的国际努力
        二、国外有关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协调
    第三节 对国际社会传统冲突协调办法的反思
        一、强制许可面临重重困境
        二、平行进口的制度设计及局限
        三、“差别定价”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协调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正确阐释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相互作用
        二、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共生关系
    第二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解决思路
        一、专利保护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二、用公平正义理念指导利益平衡
        三、从分配正义到创造正义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解决对策
        一、寻求并利用强制许可的替代机制
        二、严控“常青专利”
        三、合理利用仿制药解决当前危机
        四、探索促进和激励药品研发的创新机制
        五、加强对药品定价和监管
        六、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艾滋病防治对毒品政策转型的影响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毒品政策转型的时代背景
        1.1.2 减害措施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艾滋病防治的应对之策
        1.2.2 探究毒品政策的历史沿革
        1.2.3 分析艾滋病防治促使毒品政策转型的原因
        1.2.4 探究毒品政策转型的影响和启示
        1.2.5 探析后艾滋时代毒品政策的基本走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定性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4 研究意义
        1.4.1 弥补短板完善对宏观毒品政策的研究
        1.4.2 扭转对“毒品”的认知
        1.4.3 对于当下禁毒政策的反思
        1.4.4 评估减害措施的实际应用价值
2 艾滋病泛滥之前的毒品政策
    2.1 毒品政策的历史沿革
        2.1.1 我国毒品政策的历史沿革
        2.1.2 美国毒品政策的历史沿革
        2.1.3 艾滋病防治前的“刑事司法惩戒模式”
    2.2 对“刑事司法惩戒模式”的反思
        2.2.1 刑事司法惩戒模式下禁毒战争的失败
        2.2.2 刑事司法惩戒模式不能遏制毒品蔓延
        2.2.3 刑事司法模式不能遏制艾滋病传播
        2.2.4 刑事司法惩戒模式加重了社会治理成本
    2.3 艾滋病泛滥对“司法惩戒模式”的冲击
        2.3.1 艾滋病防治的困境
        2.3.2 艾滋病防治的矛盾焦点
        2.3.3 减害理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2.4 小结
3 艾滋病防治促使毒品政策转型
    3.1 艾滋病防治迫使国际社会积极选择应对方式
        3.1.1 预防艾滋病病毒在静脉注射海洛因群体中传播
        3.1.2 艾滋病的泛滥使毒品问题让位于艾滋病防治
    3.2 艾滋病防治的转折——“减害措施”的引入
        3.2.1 清洁针具交换计划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的应用
        3.2.2 美沙酮维持疗法在禁毒防艾在工作中的应用
        3.2.3 毒品安全吸食屋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的应用
    3.3 毒品政策的转型过程
        3.3.1 “司法惩戒模式”发展遇到困境
        3.3.2 减害措施成为关键因素
        3.3.3 “医疗模式”与“惩戒模式”之争
    3.4 小结
4 毒品政策转型的启示和意义
    4.1 毒品政策转型的启示
        4.1.1 减害理念与措施存在局限性
        4.1.2 禁毒政策转型提高了毒品治理的水平
        4.1.3 禁毒政策转型有利于解决毒品问题
    4.2 毒品政策转型的意义
        4.2.1 减害措施的引入降低了毒品的社会危害
        4.2.2 毒品政策转型推广了减害理念
        4.2.3 毒品政策转型缓解了毒情
    4.3 后艾滋时代毒品政策的走向评析
        4.3.1 打击毒品犯罪与抑制毒品需求不可偏废
        4.3.2 毒品预防与戒毒康复工作相结合
        4.3.3 减害措施的进一步应用
        4.3.4 毒品政策的进一步转型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数字宪治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数字宪治主义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数字宪治主义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预期创新、难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预期创新
        1.3.2 研究预期难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数字社会与“新”数字问题
    2.1 何谓数字社会
        2.1.1 数字社会的由来
        2.1.2 信息社会、数字社会、智慧社会的概念厘正
        2.1.3 数字社会新形态
    2.2 “新”数字问题(一):算法问题
        2.2.1 算法歧视
        2.2.2 算法权力
    2.3 “新”数字问题(二):数据问题
        2.3.1 数据的内部问题
        2.3.2 数据的外部问题
第3章 宪法时刻:数字科技的宪法影响
    3.1 数字科技对宪法价值的影响
        3.1.1 人权风险和人权新发展
        3.1.2 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
        3.1.3 数字民主新可能
    3.2 数字私权力及其宪法影响
        3.2.1 私权力的崛起
        3.2.2 数字平台私权力表征
        3.2.3 数字私权力对宪法理论的影响
第4章 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回应策略
    4.1 回应基点:未来法理视野中的宪法想象力
        4.1.1 未来法理登场的语境
        4.1.2 未来法理登场的路径
        4.1.3 未来法理视野中的宪法想象力
    4.2 权利维度(一):第四代人权框架中普适的数字权利
        4.2.1 三代人权谱系
        4.2.2 数字科技与权利纠葛中的第四代人权
        4.2.3 数字人权清单
        4.2.4 数字人权的风险预防:数字科技权力的规制
        4.2.5 第五代权利的可能
    4.3 权利维度(二):普惠的科学福利权
        4.3.1 科学福利权:缘起、认可和规范内涵
        4.3.2 科学福利权的权利困境
        4.3.3 科学福利权之义务
        4.3.4 科学福利权的中国考察
        4.3.5 数字时代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权利
    4.4 权力维度:算法元规制论及宪法阐释
        4.4.1 算法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
        4.4.2 宪法视野中的算法元规制策略
        4.4.3 算法元规制:三元空间的治理新思维
    4.5 回应韧性:弹性宪法
        4.5.1 宪法复原
        4.5.2 宪法韧性
        4.5.3 弹性红利
第5章 总体战略:数字宪治主义
    5.1 宪治主义的理想演进类型
        5.1.1 宪治主义1.0:自由宪治主义
        5.1.2 宪治主义2.0:社会宪治主义
        5.1.3 宪治主义3.0:数字宪治主义
    5.2 数字立宪
    5.3 形式数字宪治主义
        5.3.1 基于数字化的宪法治理
        5.3.2 数字化宪法治理
    5.4 实质数字宪治主义
        5.4.1 数字权力制约
        5.4.2 数字人权保障
    5.5 数字宪治价值
第6章 迈向数字宪治文明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4)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疾病叙事之相
    第一节 病患病态
        一、身体疾病
        二、精神疾病
        三、死亡之殇
    第二节 病理病因
        一、环境之病
        二、文化之病
        三、人性之病
第二章 疾病叙事之态
    第一节 失常与超常
        一、负向与正向
        二、挣扎与抗争
    第二节 极化与异化
        一、极境与绝境
        二、畸变与异化
第三章 疾病叙事之艺
    第一节 疾病叙事视角
        一、亡灵视角
        二、傻子视角
    第二节 病态意象与隐喻
        一、常见病态意象
        二、疾病意象的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7)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回顾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资料收集方法
    3.3 资料分析
    3.4 研究伦理、效度与信度
第4章 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的污名处境
    4.1 HIV/AIDS的污名化
    4.2 HIV感染者的污名经验
    4.3 隐藏:避免污名
第5章 公开: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病情告知经验
    5.1 对性伴侣的告知
    5.2 对父母的告知
第6章 污名管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的探讨
    6.1 主动公开:对抗污名策略
    6.2 社会工作介入探讨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主要发现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9)艾滋病热毒蕴结证蛋白组学标志物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蛋白质组学
        1.1 蛋白质组学概念
        1.2 蛋白组学技术手段
        1.3 蛋白组学在艾滋病中的研究现状
        1.4 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状况
    2. 艾滋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艾滋病病原学
        2.2 艾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2.3 艾滋病的西医治疗
    3. 艾滋病的中医学认识
        3.1 艾滋病的中医病名
        3.2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概述
        3.3 中医学对艾滋病证侯探索
        3.4 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及干预药物
        3.1 研究方法
        3.2 药物干预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
        4.3 Western Blot实验
        4.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统计方法
        5.2 一般情况
        5.3 样本质控结果
        5.4 艾滋病临床基线指标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干预药物的讨论
        6.2 临床相关基线指标分析
        6.3 蛋白质特征性差异蛋白分析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下的制度性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检标准》的制定背景、适用范围与影响人群
二、《体检标准》下的制度性歧视
三、《体检标准》的歧视性规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 侵犯报考者的平等就业权
     (二) 侵犯报考者的隐私权益
     (三) 适用范围扩大进一步侵犯公民权利
     (四) 企业“上行下效”致隐性歧视盛行, 加深对受限制人群的歧视观念
四、导致歧视的原因
     (一) 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二) 行政执法不力导致歧视行为缺少制裁
     (三) 司法理念对于歧视案件的处理态度消极落后
     (四) 社保双轨制度下资源配置不均
     (五) 社会群体的反歧视与权利意识仍较淡薄, 间接助长了歧视现象
五、消除《体检标准》中就业歧视的经验与建议
     (一) 中国香港特区的反歧视理念与制度经验
     (二) 制度建议
        1. 修改或废除《体检标准》中的歧视性条款, 推动反歧视法律的制定
        2. 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 加强社会与舆论的监督, 畅通救济途径
        3. 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 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4. 社会保障双轨制体系的改革
     (三) 民间行动的支持

四、控制艾滋病有“利剑”(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D]. 陈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艾滋病防治对毒品政策转型的影响和启示[D]. 孟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3]数字宪治主义研究[D]. 杨学科. 吉林大学, 2020(08)
  • [4]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D]. 李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6]发展实验动物学科 甘做健康中国的垫脚石——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追梦之路[J]. 刘江宁,祝传海. 科学中国人, 2017(28)
  • [7]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D]. 裴孝.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自传与公传:一九八一(五)[J]. 董学仁. 西湖, 2017(02)
  • [9]艾滋病热毒蕴结证蛋白组学标志物验证研究[D]. 舒发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下的制度性歧视[J]. 郭彬,黄诗欣,杨琦. 反歧视评论, 2015(00)

标签:;  ;  ;  ;  ;  

控制艾滋病有一把“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