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疗效相关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蒋佳风[2](2021)在《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银屑病患者就医过程中选择诊疗机构、就诊医生、中西医不同治疗方式、中药剂型、中医传统治疗方式等行为,分析患者的中医修养、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疾病相关因素、医保政策对其诊疗的不同选择的影响,以利于指导本国银屑病患者合理规范的选择中、西医等治疗,医生有效管理病人,有利于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提升医药服务质量,为完善现阶段相关的中西医结合卫生发展计划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在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皮肤病门诊的银屑病患者275例作为研究对象,专业人员予以现场指导问卷的填写,以保证问卷内容的准确性。根据预调查结果对条目进行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IBMSPSS25.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分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表示,分类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间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P=0.05为统计基准。结果:(1)银屑病患者主观愿意承担的药物报销比例,在家庭有无负债、医保及相关政策、疾病严重程度等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负债的患者更愿意接受全自费的治疗药物,病情越轻的患者接受报销比例低的药物的占比更多。患者可支配收入越多,其愿意承担治疗银屑病的费用越高(P<0.05)。(2)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认知不足。(3)银屑病患者就诊流向主要是低级别医院流向高级别医院,从专科医院去往综合性医院。患者就诊过程辗转,在首诊医院类型、病史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级市及以下医院较在省级或专科医院进行首诊的患者转诊≥4个医院的人数占比更高,病史>20年的患者转诊≥4个医院的人数最多,占比最大。患者选择现就诊医院的原因前三有“诊疗水平高”、“有信赖的医生”、“医院管理规范,就诊环境好”,分别有55.7%、42.4%、22.5%的患者选择。(4)患者选择中、西医等治疗方式,在疾病发展阶段、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急性期选择单纯中医治疗的比例高于缓解期和消退期,认为中医治疗方式最有效的患者选择单纯中医治疗的比例最高,占88.5%。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方式主要为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较少采用中医传统方式(包括针灸、药浴等)、中药静滴治疗,选择中医治疗方式,在患者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治疗的患者年龄以40-60岁的患者居多,选择中药静注治疗的患者主要在21-40岁之间。(5)55.4%的患者选择医生的信息来源于医院官网,占比最大;选择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最高,占59.0%,医生的背景部分患者也有考虑,选择“师从知名皮肤病专家”的患者最多,占46.3%,对开展传统治疗(如针灸、拔罐)的医生需求较少,仅11人,患者更侧重望诊仔细的医生,有154人,占71.0%。(6)患者选择较多的中药内服剂型是汤剂和颗粒剂,分别占56.3%、39.7%;内服剂型在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办理门诊慢性病、选择的治疗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丸的选择多在41-60岁患者,选择中成药冲剂和片剂的患者年龄在21-40岁较多;患者文化程度在大专或本科的较初高中或中专的选择药丸和半固体剂比例更大;办理门慢的患者较未办理的选择汤剂、半固体剂占比更高;选择纯中医的治疗的患者,对于汤剂的选择较其他治疗方式占比更高,且无人选择丸剂。患者选择外用剂型为油膏、洗剂的较多,分别占62.0%、43.9%。患者对外用剂型的选择,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有无负债、有无慢性病、疾病发展阶段、选择治疗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油剂的患者最多集中于41-60岁,此年龄段患者选择油剂和油膏较其他制剂占比更大,分别占22.4%、33.9%;初高中或中专的患者选择油膏较其他剂型更多,占45.1%,比例高于其他文化层次,选择油剂和医用保湿乳的患者最多集中于大专或本科层次,分别有35人、49人;无外债的患者选择洗剂、油剂、油膏比有外债的多;无慢性病患者对于洗剂、油膏、医用保湿乳的选择占比均高于慢性病共存的患者。患者在急性期对医用保湿乳的应用同比高于其他阶段,占19.9%。选择气雾剂的患者多在缓解期。选择纯中医治疗的患者,选择医用保湿乳的人较其他治疗更多,选择油剂的患者多数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7)患者曾尝试过的中医外治法除外用中药涂擦最多,占56.9%,中药浸浴次之,占19.7%,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选择治疗的有效率存在差异(P<0.001),中药涂擦有效率最高。仅6.5%的患者用过针灸治疗银屑病,患者愿意尝试的针灸治疗方法排前三的依次是艾灸、刺络拔罐、围刺。4.7%的患者曾自血治疗银屑病,患者不愿意尝试自血疗法主要原因有“容易感染血液传播病”、“医院未开展”、“不了解”、“无时间”、“价格高”。4.0%人用过拔罐治疗,88.7%的患者对此种治疗不了解。结论:(1)银屑病患者可支配的收入额与其对医疗支出的可接受额度呈正相关。(2)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正确认知对其就医过程中的行为影响举足轻重,医疗机构、社区服务应加强银屑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科学就医,避免过度医疗。(3)从远期治疗来看,患者更倾向于区域内较好的医疗资源、层次高、更权威的医疗专家。(4)患者选择中、西医等治疗方式受疾病发展阶段、既往疗效、个人观点、年龄的影响。(5)患者服用中药的依从性因人而异,患者对汤剂和颗粒剂选择较多,选择内服剂型优先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药效,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政策、治疗方式的选择影响患者对内服剂型的选择。患者选择外用剂型优先考虑质地和使用感,选择洗剂和油膏的患者较多。患者选择外用制剂受疾病发展阶段、年龄、文化程度、有无负债、有无慢性病影响而存在差异。(6)受患者对传统中医的了解的缺失、医院对特色诊疗专科建设的忽视、患者认为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综合影响,患者很少选择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来缓解银屑病病情。建议政府、医院、医生、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就医行为。
张磊[3](2020)在《慈莲胶囊的质量控制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慈莲胶囊的质量标准。探究该方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柴胡、青皮、白芍和山豆根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方中芍药苷和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MTT法检测慈莲胶囊醇提物(3.2、1.6、0.8、0.4、0.2 mg/m L)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活性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 RT-PCR)检测调控因子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表达。结果对慈莲胶囊方中柴胡、青皮、白芍和山豆根药材建立了薄层定性鉴别方法,通过实验表明,方中四味药材在薄层色谱板上呈现出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较好且无阴性干扰,该方法具有重复性好、简洁方便、快速可靠、价格低廉及专属性强等优点,可作为慈莲胶囊质量控制中定性鉴别的一种方法。对方中白芍和青皮采用HPLC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得到了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的实验结果。质量在0.4904μg-1.716μg进样范围内,芍药苷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7%,RSD为1.53%;质量在0.1183μg-5.9125μg进样范围内,橙皮苷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6%,RSD为1.59%。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慈莲胶囊药物组对比于正常组,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为3.2 mg/m L,作用48 h后,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抑制作用的效果最强,存活率为(38.44±3.58)%。乳腺癌MDA-MB-231细胞给药24 h后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量分别为(1.76±0.16)%和(1.77±0.11)%,对比于正常组,随着慈莲胶囊作用于乳腺癌MDA-MB-231细胞浓度的提升,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值也随之升高(P<0.05)。结论慈莲胶囊方中柴胡、青皮、白芍和山豆根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特征强,方中白芍和青皮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且重现性好,二者鉴别方法可对慈莲胶囊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慈莲胶囊作用于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显着的增殖抑制与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量的升高有关。
王晓[4](2020)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现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今后的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梳理,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并挑选其中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的研究。检索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干预措施: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各类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针刺(如常规体针、温针、火针、电针、头针、耳针、腹针等)、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对照措施: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提取:使用Excel 2019设计文献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包括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患者信息、干预措施信息、质量评价条目。资料提取部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完成后再进行核对,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协商,或由第三方仲裁。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蔽、盲法、不完整结局报告、选择性结局报告和其他偏倚六个条目,筛选其中收集到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非药物试验拓展声明、STRICTA清单进行评价分别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资料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均值(MD)和95%可信区间(CI)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描述,使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CI对二分类变量进行描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对证据的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2191篇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覆盖了中国的36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河南省(238,11.31%)、江苏省(178,8.46%)、山东省(162,7.70%)、广东省(159,7.56%)、河北省(144,6.84%)、湖南省(117,5.56%)和湖北省(110,5.23%)开展了超过100项RCT研究。仅有一项研究发表语言为英文,其余均为中文。约三分之一(632,30.04%)的研究疗程小于28天,近四分之三(1639,74.33%)的研究未报告研究对象的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纳入的2191项研究中,2000(91.28%)项采用药物疗法,54(2.46%)项采用非药物疗法,137(6.25%)项采用药物联合非药物疗法。其中药物疗法包括12种中药剂型,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汤剂、片剂、散剂、胶囊、颗粒剂、丸剂、栓剂、膏剂、注射液、凝胶、口服液、代茶饮。非药物干预措施10种,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针刺、艾灸、放血、耳豆、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推拿、穴位贴敷、五音疗法。共纳入12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970名受试者。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开展,并以中文发表。7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单独使用和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5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和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疗效。其中头部针刺治疗1例,体针治疗11例。治疗时间从14天到60天不等。受试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病程9天-8年。其中有2项研究(16.67%)报告了随机序列生成方法,1项研究(8.33%)报告了分配隐藏,8项研究(66.67%)其他偏倚风险为高风险。1项研究(8.33%)对试验设计进行了详尽描述,1项研究(8.33%)按照CONSORT中要求报告了基线资料。对干预措施的描述中,所有纳入研究均没有对针刺方法选择的原因和治疗师的背景进行描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涉及多种治疗方法及给药途径,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质量并不理想。未来的研究需要提高研究质量,在试验开展时采用严格的方法,确保获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针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由于临床试验的数量有限,且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不理想,需要有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张磊,宋晓玲,张明旭,臧二欢,李旻辉[5](2020)在《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乳腺增生作为女性最常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目前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剂型种类繁多,相应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深入程度不尽相同。文章对近年来乳腺增生治疗药物的剂型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展望了该制剂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乳腺增生治疗药物的剂型开发提供参考,为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程诚[6](2019)在《乌头碱调节PGE2/COX2通路对荷胃癌小鼠Treg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附子乌头碱调节PGE2/COX2通路对荷胃癌小鼠Treg的干预作用,探究中药克服肿瘤免疫抑制的可能作用靶点,指导临床用药,并为开发靶向调控Treg细胞的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利用经典超声、蒸馏、脱水等方法提取乌头碱。(2)接种模型鼠分为荷瘤生理盐水组、附子乌头碱高、中、低剂量组、塞来昔布对照组,接种24h后灌胃。正常组不接种、不灌胃。(3)14天后取眼球血,脱颈处死,无菌取脾脏;并取肿瘤组织(带一侧皮肤),称重后计算抑瘤率。ELISA方法检测PGE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脾脏单核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4)剩余接种鼠继续灌胃,观察总生存时间及一般情况。结果:(1)肿瘤抑制率:乌头碱高、中剂量组分别为:55.3%、1.6%,塞来昔布组为:30.2%,乌头碱低剂量无抑瘤作用。(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g比例:正常组与荷瘤生理盐水组比较极显着差异,与乌头碱中、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与荷瘤生理盐水组相比,正常组、乌头碱高、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单个核细胞Treg比例极显着差异,乌头碱低剂量组有显着差异。乌头碱用药组之间比较,高与低剂量组有显着差异。(3)脾脏单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与正常组相比,各模型组Treg比例均明显升高,荷瘤生理盐水组与乌头碱低剂量组极显着差异。乌头碱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有显着性差异。与荷瘤生理盐水组相比,正常组、乌头碱高剂量组、塞来昔布组有极显着差异,乌头碱中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乌头碱用药组之间比较:高剂量与低剂量比较极显着差异。中、低剂量组有极显着差异。乌头碱用药组与塞来昔布组比较,乌头碱低剂量组有极显着差异。(4)与正常组相比,各模型组PEG2含量均明显升高,荷瘤生理盐水组、乌头碱中、低剂量组与塞来昔布组极显着差异。与荷瘤生理盐水组相比,正常组、乌头碱高、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有极显着差异。乌头碱用药组之间比较:各组间极具显着差异。乌头碱用药组与塞来昔布组比较,乌头碱高、低剂量组有极显着差异。(5)与荷胃癌生理盐水组相比,乌头碱高剂量组与塞来昔布组荷瘤小鼠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延长显着,生命延长率为144.44%和55.56%,以乌头碱高剂量组效果更佳。乌头碱高、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结论:(1)乌头碱高剂量抑瘤效果最显着,较塞来昔布抑瘤效果明显,低剂量促进肿瘤发展。(2)乌头碱高剂量可显着降低615荷胃癌小鼠外周血及脾脏单个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较塞来昔布效果显着,乌头碱高剂量能延缓肿瘤进展及逆转肿瘤免疫逃逸,低剂量促进Treg表达。(3)附子乌头碱高剂量可介导PGE2/COX2通路调控荷胃癌小鼠Treg调节免疫抑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4)乌头碱抗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较塞来昔布抗瘤效果更佳。(5)乌头碱高剂量能显着延长荷胃癌615小鼠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较塞来昔布效果显着,乌头碱低剂量促进肿瘤发展。
董振飞[7](2017)在《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天南星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搜集历代含天南星方剂,构建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前沿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天南星的用量、炮制方法、剂型、主治疾病与证型、药物配伍等。基于“毒-效-证”关联性探讨天南星的应用规律,以期在理论层面为天南星的减毒增效与安全应用提供借鉴。方法: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1.梳理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天南星毒、效的内容,并对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2.通过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分析天南星减毒增效的规律,包括:给药途径、剂型、药量、炮制等。3.运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分析,阐释天南星方中病效关系、证效关系、药物配伍关系,从而归纳天南星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1.整理出天南星毒性与效能的特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包括:产地、采收、炮制、用量、煎服法、病证、配伍等。2.通过收集天南星方剂1398首,建立了天南星方剂数据库。共包含666味中药,132种疾病和118种证型。3.分析了天南星的应用规律,如内服方以制南星应用为多,外用方中生南星应用最多。4.分析天南星在历代方剂中的毒、效相关因素,如炮制、剂型、给药途径等。5.统计天南星用量,寻找其用量规律,内服方用量多处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9g之内。治疗小儿疾病和体质虚弱者时用量较小,而在治疗中风、痹证等内科实证疾病时用量偏多。6.总结出天南星方的不同主治病证常用药物组合及高频药物的配伍规律。结论:1.天南星的毒效同源(皆本于偏性)、毒效异类、毒效互化。天南星的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效能特点表现在行滞通痹、可升可降,其毒性源于药性偏颇,其机制为紧急性烈、温燥灼阴,主要表现为口舌麻痛、皮肤瘙痒、头晕心悸、呼吸麻痹、性降堕胎等。2.充分发挥其功效的关键是应用有“度”,从而协调天南星的“毒-效”制衡关系,发挥疗效,避免毒害。3.在明确主治病、证的基础上可从多个维度调节“毒-效”关系,充分发挥适度应用的原则,如:严禁配伍、合理炮制、恰当用量、剂型适宜等。
孙鑫[8](2017)在《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近现代中药学教材探讨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理论体系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中药理论的认知结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从古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中药理论体系自《黄帝内经》起源、《神农本草经》形成以来,经过历代的演绎与发展,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内涵也随之发展演变。因此,开展对中药理论体系的深层次研究,提炼中药理论体系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古今中药理论体系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而总结中药理论体系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能够为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探寻中药理论体系的“源”与“流”提供新思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之初,《黄帝内经》的中药理论思想和《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体系内容,以及以统编中药学教材为代表的近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内容,提炼三者的中药理论体系框架。随后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三者的中药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理论模块、所涵盖的概念范畴及药物构成结构进行点对点式地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探寻具有标志性或重大影响的理论演变,并试对其历史节点及演变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梳理中药理论体系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脉络。最后,对中药理论体系起源、形成、演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第一部分对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的中药理论进行研究。《黄帝内经》虽记载具体方药不多,但其散见于多个篇章中涉及中药理论的阐发,为系统和完整的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部分将《黄帝内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素问》《灵枢》原文,对其中的中药理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从药性理论、配伍原则、服药方法、临证用药法则及十三方用药特点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基于上述内容,初步提炼出《黄帝内经》中药理论核心概念范畴。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的研究。《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早期中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书中所载的中药学理论知识颇为丰富。本部分立足于《神农本草经》原文,从中药分类方法、药性理论、组方配伍理论、药物制备理论、服药方法理论、临证治疗理论六个方面对其中药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内涵进行阐发,并初步勾勒出《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体系框架。本文第三部分是对以近现代中药学教材为代表的近现代中药理论体系的研究。中药学教材发源自民国时期,广泛应用于现代。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学理论载体,其中药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所处时代的中药理论体系共识。故本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先对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中药学教材的概况及理论体系特点进行阐发,随后简要介绍建国初期(1949年—1960年)中药学教材理论体系及特点,最后论述本部分的重点内容——1960年后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内涵、框架结构等基本内容,并对这些内容从1版至9版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基于统编中药学教材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样貌。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现代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中药理论体系和药物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古今比较。中药理论体系方面的比较,是将古今中药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进行点对点式的对比,发现从古至今内涵产生了变化的概念,并探寻其发生变化的历史节点和原因。药物构成方面的比较,本研究择取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之初的中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与现行9版统编教材《中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聚类分析方法,对二者所收载药物的构成结构和性能分类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探明二者药物组成和结构上的区别以及各自的性能分类特点,并尝试分析造成其异同的原因。本文第五部分基于第四部分中药理论体系的比较分析,对中药理论体系的演变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中药理论体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前进和演变过程,其演变与发展的原因往往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它受到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思维模式的指导,稳定沿袭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的需求和经验积累的推动作用下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与学科独立和分化等其他因素皆有关系,其研究方向在近现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有所转变。各因素之间共同作用,从而使中药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得以稳定沿袭,理论外延得以延伸发展。
孙小霞[9](2017)在《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药学服务理念的角度为核心,调查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情况,进一步分析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基层中药合理用药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梳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改革方面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专家咨询法:多次向从事中药合理用药、卫生公共管理、统计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并及时修完善研究方案和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预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基层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定本研究的终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中药的应用、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等4部分。现场调研时,所有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向调研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然后逐一检查收回,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现场访谈法:以现代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围绕基层医生所在各地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况对基层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将现场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研分析的辅助资料。(5)统计学方法:运用SAS9.3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共发放调研问卷4842份,回收484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调研发现:(1)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尚不能满足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分布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但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有所不及。基层医生主要存在专业分类不均衡、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低、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中医药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不利于基层地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2)基层医生存在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基层医生由于专业知识、行医技能普遍较差,对于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不高,存在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经常会开出许多不合理的处方,致使中药的合理用药现状不理想。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对中药的处方开具、特殊人群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关注,不重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监护,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3)基层医生对于药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尚有不足。基层医生普遍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认识的问题,忽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ADR监测,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4)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分析可知,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基层医生认为在培训的地点、时间、次数、内容、形式、师资、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基层医生展开问卷调研,确保了基层地区医生中药合理应用现状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本课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基层医生中药应用的情况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探讨了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其合理用药的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刘海霞,余升晋[10](2015)在《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药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支气管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成甲乙丙三组,三组患者分别接受阿莫西林不同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三组受试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阿莫西林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不同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值得关注。
二、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疗效相关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疗效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求医行为相关概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研究 |
3.2 样本量确定 |
3.3 隐私保护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
1.1 银屑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1.2 银屑病患者意愿承担医疗支出相关分析 |
1.3 患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病情分析 |
2 银屑病患者一般就医行为 |
2.1 银屑病患者对医院的选择 |
2.2 银屑病患者对中、西医等治疗方式的选择 |
2.3 银屑病患者对就诊医生的选择 |
3 银屑病患者对中药和中医传统治疗方式的选择 |
3.1 银屑病患者对中药的选择 |
3.2 中医特色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银屑病的概述 |
2 患者经济情况分析 |
3 银屑病患者一般就医行为分析 |
3.1 医疗机构的选择情况分析 |
3.2 中、西医等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析 |
3.3 就诊医生的选择情况分析 |
4 中药的选择情况分析 |
5 中医特色治疗方式的选择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银屑病基本信息调査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慈莲胶囊的质量控制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慈莲胶囊处方及其药材理化性质 |
1 处方 |
1.1 方解 |
2 方中各药材理化性质 |
第二章 慈莲胶囊中柴胡、青皮、白芍和山豆根的定性鉴别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试剂与试药 |
3 主要试液配制 |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
5 讨论 |
第三章 慈莲胶囊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试剂与试药 |
3 主要试液配制 |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慈莲胶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慈莲胶囊样品 |
1.2 实验细胞株 |
1.3 实验仪器 |
2 常用试剂及耗材 |
3 主要试剂的配置及保存 |
4 实验方法 |
4.1 药品制备 |
4.2 配置含药培养基 |
4.3 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培养 |
4.4 乳腺癌MDA-MB-231细胞悬液制备 |
4.5 MTT法检测慈莲胶囊粗浸膏抑制乳腺癌MDA-MB-231 细胞活性作用 |
4.6 荧光定量qRT-PCR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通路及凋亡基因表达 |
4.7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影响 |
5.2 Caspase-3和Caspase-8 表达的影响 |
6 讨论 |
全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定义及临床分型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 |
1.3 严重程度 |
1.4 临床类型 |
1.5 病变范围 |
2. 流行病学报告及患者生活质量 |
3.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状 |
4.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5. 溃疡性结肠炎循证医学研究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
3.3 文献筛选 |
3.4 资料提取 |
3.5 文献质量评价 |
3.6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纳入RCT研究的基本特征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中医药治疗措施的优势总结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3 数据提取 |
3.4 质量评价 |
3.5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针刺治疗UC的RCT研究的基本信息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5.2 质量评价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CONSORT拓展声明和STRICTA清单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质量评价 |
3.3 数据提取 |
3.4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检索记录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资料提取表 |
附录3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附录4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剂型 |
1.1 散剂 |
1.2 汤剂 |
1.3 丸剂 |
1.4 凝胶贴膏 |
2 现代剂型 |
2.1 颗粒剂 |
2.2 胶囊剂 |
2.3 片剂 |
2.4 口服液 |
2.5 贴剂 |
3 新剂型 |
4 结语 |
(6)乌头碱调节PGE2/COX2通路对荷胃癌小鼠Treg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物 |
2.1.2 实验动物 |
2.1.3 MFC(小鼠前胃癌)细胞株 |
2.1.4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2.1.5 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附子乌头碱的提取 |
2.2.2 细胞培养技术 |
2.2.3 615 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的模型构建 |
2.2.5 动物模型观察 |
2.2.6 取标本及指标检测 |
2.2.7 小鼠外周血和脾脏组织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2.2.8 Elisa检测PGE2 的含量 |
2.2.9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 |
3 结果 |
3.1 附子乌头碱的提取 |
3.2 615 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
3.3 各组肿瘤抑制率的比较 |
3.4 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比例结果 |
3.5 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Treg比例结果 |
3.6 ELISA检测615 小鼠外周血PGE2 含量结果 |
3.7 荷胃癌615 小鼠生存期观察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选用附子乌头碱给药的依据 |
4.2 附子乌头碱提取方案的选择 |
4.3 附子乌头碱给药方案的设计 |
4.4 615 小鼠荷胃癌癌肿瘤模型的构建 |
4.5 不同剂量对615 小鼠抑瘤效果的影响 |
4.6 不同剂量对615 小鼠外周血及脾脏单个核细胞Treg比例的影响 |
4.7 不同剂量对615 小鼠外周血PGE2 含量的影响 |
4.8 不同剂量对荷胃癌615 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天南星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天南星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
一、天南星之毒 |
(一) 毒性源流 |
(二) 中毒表现 |
(三) 中毒机制 |
(四) 解毒措施及机制 |
(五) 炮制减毒 |
二、天南星性效沿革 |
(一) 性味归经 |
(二) 功效与主治 |
(三) 功效特点 |
三、影响天南星毒、效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一) 产地 |
(二) 采收 |
(三) 炮制 |
(四) 用量 |
(五) 煎法 |
(六) 服法 |
(七) 病证 |
(八) 配伍 |
第二部分 天南星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数据标准化处理 |
(二) 天南星方剂信息数据库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一) 中医文献梳理方法 |
(二)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历代天南星方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天南星方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三) 天南星方量效相关因素分析 |
(四) 天南星方配伍规律研究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天南星毒性、功效的辩证关系 |
(一) 效能、毒性常变论 |
(二) 毒效关系之“常”——同源异类 |
(三) 毒效关系之“变”——毒效互化 |
二、影响天南星毒效发挥的相关因素 |
(一) 炮制方法 |
(二) 配伍 |
(三) 药物用量 |
(四) 剂型 |
(五) 给药途径 |
(六) 辨病辨证 |
(七) 药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8)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近现代中药学教材探讨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神农本草经》现代研究进展 |
2 中药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中药理论研究 |
1 《黄帝内经》中药理论内容 |
1.1 药性理论 |
1.2 配伍原则 |
1.3 服药方法 |
1.4 临证用药法则 |
1.5 《黄帝内经》十三方用药特点 |
2 《黄帝内经》中药理论核心概念范畴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研究 |
1 《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内容 |
1.1 中药分类方法 |
1.2 药性理论 |
1.3 组方配伍理论 |
1.4 药物制备理论 |
1.5 用药方法理论 |
1.6 临证治疗理论 |
2 《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框架 |
第三部分 近现代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研究 |
1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中药学教材理论体系特点 |
1.1 民国时期中药学教材基本概况 |
1.2 民国时期中药学教材理论体系特点 |
2 建国初期(1949年—1960年)中药学教材沿革及特点 |
3 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 |
3.1 统编中药学教材概况 |
3.2 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内涵的演变 |
3.3 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结构的演变 |
4 统编中药学教材的中药理论体系框架 |
第四部分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与现代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比较研究 |
1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与统编中药学教材中药理论体系的比较 |
1.1 中药分类方法的比较 |
1.2 中药药性理论的比较 |
1.3 中药配伍理论的比较 |
1.4 中药效用的比较 |
1.5 中药制备理论的比较 |
1.6 用药禁忌理论的比较 |
1.7 服药方法理论的比较 |
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本草经》与统编中药学教材药物属性和性能构成的聚类分析与比较 |
2.1 《本草经》和现代中药学教材中药性能特征数据库的建立 |
2.2 方法及步骤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五部分 中药理论体系的演变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2 《内经》《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沿袭使中药理论体系得以稳定表达 |
3 临床实践需求和经验积累推动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
4 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影响近现代中药理论的研究方向 |
5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对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概况 |
一、合理用药现状 |
二、基层中药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概况 |
一、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 |
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
第一节、构建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调研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基层医生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二章 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
第一节、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情况 |
第三节、基层医生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 |
第四节、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情况 |
第五节、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提升基层中药药学服务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的思考 |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 |
二、规范基层医生的合理用药行为 |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 |
四、重视基层医生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
附录2 调研问卷 |
附录3 调研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疗效相关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 蒋佳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慈莲胶囊的质量控制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磊.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4]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D]. 王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J]. 张磊,宋晓玲,张明旭,臧二欢,李旻辉. 中国药师, 2020(01)
- [6]乌头碱调节PGE2/COX2通路对荷胃癌小鼠Treg的干预作用[D]. 程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天南星用药规律研究[D]. 董振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8]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近现代中药学教材探讨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D]. 孙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D]. 孙小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 刘海霞,余升晋. 健康之路,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