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FC光纤系统非线性失真问题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瑜轶[1](2016)在《关于数字电视HFC网络上的传输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电视是指信号在采样、发射、接收和传输阶段都以数字信号的形式。数字电视相较于模拟电视而言,画面的分辨率更好,画质更清晰,同时色域更广,因此,数字电视的普及,是我国电视信号技术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以HFC(光纤同轴混合)的数字信号传输网络,在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过程中,只需要在信号发生端加装数字信号的编码和调制设备,并在信号接收端加装数字信号的解码和解调设备(数字机顶盒),即可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但是因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采用的是不同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所以在进行转换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基于信号在HFC网络中的传输,简要探究影响数字信号传输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张帆[2](2014)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较多,主要干扰因素有外界电磁波侵入、网络失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互调、差拍干扰以及HFC系统本身带来的电路噪声干扰。针对引起有线数字电视故障的各种噪声干扰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措施。
林如俭,胡斌,陈海辉[3](2011)在《光纤电视传输技术发展三十年》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三十年来光纤传输技术在中国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介绍主要的新技术的利用情况,分析该技术在中国广电的应用特色。涉及的应用主要有视频/音频传输、多路射频电视传输、互联网接入和多媒体通信。特别分析了HFC网的优点和发展局限,指出了HFC与EPON结合是实现光纤到楼,达到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目标的有力手段。
方向丽[4](2011)在《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阶段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混合传输条件下,对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进行研究,分析影响传输质量的各种因素,并从设计上提出解决办法。
赵卓[5](2010)在《新型宽带网络光节点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ybrid Fiber Coax,简称HFC)是指采用光纤传输系统与同轴电缆分配网相结合的一个能为本地区(城市)提供多种信息业务服务的宽带多媒体通信平台,它以低成本、高质量的向普通家庭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网络接入服务,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综合信息接入网技术。下一代宽带网络,光纤向用户逐步延伸,光节点的服务半径越来越小双向用户逐渐增多,射频放大器的应用越来越少,光节点以后的网络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光节点最终将是无源分配网络。随着有线电视经营者为网络升级进行不懈的努力,他们不断寻求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以控制各种成本费用,同时又试图增强网络的能力,这一点最突出地体现在实施占带宽较多的交互多媒体通信的上行传输。为适应这一发展,解决双向用户共享带宽的制约,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可升级的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的光节点应运而生,其将是宽带HFC用户接入网的主导设备。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宽带双向,可管可控的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系统分析和整机设计,通过理论计算来设定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中影响系统指标的各项关键参数,并对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在HFC系统中各种业务功能的可实现性进行了评估和分析。论文对光节点整机中的关键部分一分割与备份功能模块、射频主板、基带数字上行发射模块、上行通道噪声抑制和电缆调制解调终端系统(CMTS)射频接口等进行了硬件设计与实现。重点分析了系统控制原理、系统隔离的设计与实现和上行通道汇聚噪声控制,并展开对整机指标如失真、噪声、杂散、频率响应、反射、增益等设计与分析,并利用ADS (Advanced Design System)软件与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之间无缝连接仿真技术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和优化。
曾元[6](2010)在《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文中认为一个网络系统投入运营之后,营运者最为关心的是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目前影响HFC网络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是其上行信道复杂的噪声和干扰,以及由于网络结构本身决定的“噪声漏斗效应”而引起的信号损伤。为了提高HFC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维护的效率,必须结合实际HFC网络上行信道数据,获得上行信道中由于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的特征。然后提取出信号损伤特征并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噪声和干扰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实时信号捕获和实时信号分析,给出了HFC网络上行信道中存在的主要噪声干扰的类型、产生原因、对信道的影响以及出现的频度等,并以频谱图和星座图的形式对典型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长期的大量观察和统计分析,提取出了典型噪声引起的信号损伤的特征;应用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等相关原理和知识,重点建立了高斯白噪声、窄带噪声的特征函数模型,并运用快速的级数展开方法,计算了基于噪声特征函数模型的上行信道QPSK或16QAM系统的误码率;运用MATLAB等仿真工具,对特征函数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系统误码率与载噪比的关系曲线,即“瀑布曲线”。本文根据仿真结果,对建立的噪声和干扰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反复修正和仿真验证,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网络系统中的信号损伤特征相符合,由此证明了本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同时,本研究成果是基于随机过程、数字通信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推导过程也严格受这些理论的指导,因此,本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本文对HFC网络上行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特征的总结、建立的典型噪声干扰的特征函数模型、基于这些模型得出的仿真结果及得出的结论等研究成果,对HFC网络上行信道的噪声识别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HFC网络系统的健康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乔华,于金良[7](2010)在《有线数字电视噪声干扰初探》文中认为吴江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于2007年6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同年8月吴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开始,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结合吴江数字电视的技术维护情况,对引起有线数字电视故障的各种噪声干扰的形成原因进行试探性分析,并提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解决和预防措施。
史云峰[8](2009)在《新一代模拟和数字信号混合传输HFC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文中认为本文从分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和数据交互业务混合传输条件下新一代HFC有线电视网络不同于传统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特点,论述了混合传输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光纤1550nm干线/超干线的若干技术要点及构建思路,从而有效地保证HFC网中数模混合信号传输的质量。
付强[9](2009)在《基于HFC网络的数字电视传输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目前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不可避免地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HFC网络上混合传输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对HFC网络的改进措施。
张宝君[10](2008)在《在HFC网的建设中对电缆分配部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探讨在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改造中,在HFC网的建设中,对电缆分配部分的思考。在网的改造和建设中,干线传输部分有很多比较详细的资料和技术标准,这部分投资较大,也比较受重视。但是,对于直接连着千家万户的电缆分配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部分设计考虑不细,就有可能将传输部分用高投入得来的高质量湮灭。换句话说,就是要保证全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二、HFC光纤系统非线性失真问题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FC光纤系统非线性失真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数字电视HFC网络上的传输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数字电视和HFC网络概述 |
2.影响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因素 |
3.提高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方法 |
4.结束语 |
(4)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存在的问题 |
1.1 系统带宽不够 |
1.2 网络传输质量不够 |
1.3 数模混传影响 |
2 影响数字电视传输质量的原因分析 |
2.1 系统噪声 |
2.2 传输损耗 |
2.2.1 光传输损耗 |
2.2.2 电传输损耗 |
2.3 非线性失真 |
2.4 反射的影响 |
2.5 数模混合传输的影响 |
3 设计上保证数字信号正常传输 |
3.1 减少系统噪声, 提高系统载噪比 |
3.2 减少传输损耗, 保证用户指标需求 |
3.2.1 减少光传输损耗 |
3.2.2 减少电传输损耗 |
3.3 改善系统非线性失真指标 |
3.4 减少反射的影响 |
3.5 减少数模混合传输的影响 |
4 结束语 |
(5)新型宽带网络光节点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宽带网络多业务信息接入网现状与发展 |
1.1.1 宽带网络多业务信息接入网概述 |
1.1.2 宽带网络多业务信息接入网的优势 |
1.1.3 宽带网络的关键设备---光节点 |
1.2 本项目的任务来源与需求分析 |
1.2.1 任务来源一光纤深入型解决方案 |
1.2.2 市场需求分析 |
1.3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1.3.1 本项目的意义 |
1.3.2 作者承担的主要工作 |
1.3.3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系统设计与分析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1.1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系统规划 |
2.1.2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性能指标要求 |
2.1.3 其他要求 |
2.2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2.2.1 下行光接收和上行光发射电路模块 |
2.2.2 射频主板电路系统 |
2.2.3 光模块完全分割与备份配置电路 |
2.2.4 主备光模块MCU控制流程图 |
2.2.5 CMTS射频接口 |
2.2.6 5-200MHz上行射频接口 |
2.2.7 上行通道Ingress滤波器和三态门控制模块 |
2.2.8 交流24-90V集中供电回路 |
2.3 系统分析与理论计算 |
2.3.1 宽带网络中的主要系统指标和理论计算 |
2.3.2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的系统指标分配 |
2.3.3 电路模型的建立 |
2.3.4 系统子电路模块的设计 |
2.3.5 芯片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射频主板的设计与实现 |
3.1 射频主板在实现宽带多业务的重要性 |
3.1.1 高射频电平输出的选择 |
3.1.2 高射频电平方案选择的优势 |
3.2 射频主板的下行通道设计原理及主要结构 |
3.2.1 射频主板下行通道主要结构与特征 |
3.2.2 射频主板下行通道链路建立 |
3.2.3 射频主板下行链路模型方案评估 |
3.3 射频主板子电路组成及设计 |
3.3.1 分割与冗余模块的设计原理与思路 |
3.3.2 分割与备份配置模块的开发心得 |
3.3.3 衰减器的设计与研发心得 |
3.3.4 均衡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3.5 温补电路的设计 |
3.3.6 放大芯片的设计与布板 |
3.3.7 射频主板下行通道调试心得 |
3.4 绿色节能设计 |
3.5 ADS与Expedition PCB无缝连接仿真 |
3.5.1 ADS软件的介绍 |
3.5.2 ADS与Expedition PCB无缝连接仿真介绍 |
3.5.3 基于无缝连接仿真技术的射频主板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隔离度的设计与实现 |
4.1 宽带多业务光节点的隔离度概念 |
4.1.1 端口到端口的隔离度 |
4.1.2 下行到上行的隔离度 |
4.1.3 上行到下行的隔离度 |
4.1.4 结论 |
4.2 本项目射频主板隔离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正反向之间的隔离--环路隔离 |
4.2.2 交流回路与射频通路之间的隔离 |
4.2.3 直流与射频之间的隔离 |
4.2.4 数字信号与射频之间的隔离问题 |
4.3 隔离度实现与研发心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基带上行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上行通道面临的挑战 |
5.1.1 传统的解决方案 |
5.1.2 模拟光发射机的工作原理 |
5.1.3 模拟上行发射机的关键指标分析 |
5.2 上行通道面临的主要矛盾 |
5.2.1 上行通道光传输问题 |
5.2.2 解决方案-数字技术 |
5.2.3 与模拟解决方案作比较 |
5.3 基带数字上行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3.1 采样 |
5.3.2 量化 |
5.3.3 编码 |
5.3.4 A/D的设计与实现 |
5.3.5 FPGA的设计 |
5.3.6 数字Laser发射模块 |
5.4 基带数字上行模块链路测试 |
5.4.1 测试方案 |
5.4.2 测试设备 |
5.4.3 基带数字上行链路平坦度测试 |
5.4.4 热稳定性测试 |
5.4.5 NPR和BER测试 |
5.4.6 Spurious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CMTS射频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6.1 射频主板上行通道噪声的控制设计 |
6.1.1 上行通道的噪声汇聚 |
6.1.2 上行通道的噪声抑制 |
6.2 本项目中上行通道的设计 |
6.2.1 CMTS射频接口的开发 |
6.2.2 CMTS射频接口的优势 |
6.3 CMTS集成于光节点的系统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测试 |
7.1 新型宽带网络多业务光节点样机展示 |
7.2 反射损耗的测试 |
7.3 光节点系统平坦度的测试 |
7.4 光节点系统CSO、CTB的测试 |
7.5 光节点系统Path To Path隔离度的测试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HFC网络的背景及现状 |
1.1.1 HFC网络概述 |
1.1.2 HFC网络标准 |
1.1.3 HFC网络的发展方向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1 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2 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分析 |
2.1 噪声漏斗效应 |
2.1.1 上行噪声漏斗形成原因 |
2.1.2 漏斗效应的累积规律 |
2.2 HFC网络上行信道损伤信号实时捕获 |
2.2.1 DS1610 宽带网络监测系统 |
2.2.2 损伤信号的测量和表征 |
2.3 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分析 |
2.3.1 结构噪声 |
2.3.2 光纤链路噪声 |
2.3.3 侵入噪声 |
2.4 主要噪声对上行信道影响特性 |
第三章 窄带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 |
3.1 窄带噪声模型假设 |
3.2 窄带噪声的模型分析 |
3.2.1 HFC网络上行信道调制解调原理 |
3.2.2 窄带噪声模型分析 |
3.3 噪声特征函数模型的理论验证 |
3.3.1 HFC网络上行信道符号差错率计算 |
3.3.2 级数展开法计算系统误码率的原理 |
第四章 脉冲噪声分析及其特性研究 |
4.1 脉冲噪声类型及其描述 |
4.1.1 脉冲噪声的分类 |
4.1.2 脉冲噪声的描述 |
4.2 HFC网络上行信道脉冲噪声模型假设 |
4.3 利用马尔可夫过程建立脉冲噪声模型 |
4.3.1 利用分群马尔可夫链建立脉冲噪声模型 |
4.3.2 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确定 |
4.4 典型噪声影响下的总特征函数模型 |
第五章 典型噪声模型的仿真验证 |
5.1 高斯白噪声干扰影响下系统误码率 |
5.1.1 基于特征函数模型的系统误码率的计算仿真 |
5.1.2 高斯白噪声影响下系统误码率的计算仿真 |
5.2 高斯白噪声和窄带噪声影响下的误码率 |
5.2.1 高斯白噪声和窄带噪声作用下的误码率计算 |
5.2.2 高斯白噪声和窄带噪声影响下的计算仿真结果 |
5.3 噪声干扰特征函数模型计算仿真得出的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有线数字电视噪声干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界电磁波侵入噪声干扰 |
2 网络失配带来的相位噪声干扰 |
3 有线数字电视抗失真产物的组合互调噪声干扰 |
4 HFC系统本身带来的电路噪声干扰 |
4.1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
4.2 HFC网络光传输链路 |
4.3 同轴分配网络 |
5 结束语 |
(9)基于HFC网络的数字电视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字电视与有线电视HFC网络概述 |
2.1 数字电视概述 |
2.2 有线电视HFC网络概述 |
3. 面前HFC网络传输数字电视所存在缺陷 |
4. 对数字电视HFC网络的改进措施 |
4.1 降低噪声, 提升载噪比 |
4.2 降低传输损耗, 保证指标需求 |
4.3 提升系统非线性失真指标 |
4.4 降低数模混合传输的影响 |
5. 结语 |
(10)在HFC网的建设中对电缆分配部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向HFC中, 同轴电缆网建设的依据及总体设计考虑 |
1.1 依据 |
1.2 总体设计 |
(1) 同轴电缆网在系统中的位置 |
(2) 光电指标分割 |
1) 系数 |
2) 光电网指标分割 |
(3) 双向HFC频率范围、频率分割 |
1) 频率范围 |
2) 频率分割 |
2 双向HFC中, 同轴电缆网的建设模式 |
2.1 光电交接 |
2.2 光发与光节点的关系 |
2.3 三种实现双向的方式 |
(1) 单向HFC+电话上行 |
(2) 双向H F C |
(3) 单向HFC+以太网 |
2.4 数字信号流量分析 |
3 双向HFC中, 同轴电缆网部件要求和注意事项 |
3.1 宽频带放大器 |
(1) 噪声和失真是宽放的基本问题 |
(2) 按系统位置宽放分类 (图1) |
(3) 宽放中放大模块的电路形式 |
(4) 半导体材料 |
(5) 单模块和双模块 |
(6) 输出电平自动控制 |
(7) 倾斜改善失真 |
(8) 反向放大器 |
(9) 电源系统 |
(10) 避雷和接地 |
(11) 宽放输出电平 |
3.2 同轴电缆及其连接 |
(1) 同轴电缆 |
(2) 连接器 |
3.3 用户分配 |
(1) 用户电平范围 |
(2) 均等均衡的分配原则 |
(3) 分户结构 |
(4) 系统输出口 |
3.4 保证反向通路正常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 |
四、HFC光纤系统非线性失真问题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数字电视HFC网络上的传输探究[J]. 秦瑜轶. 电子制作, 2016(07)
- [2]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与对策分析[J]. 张帆. 无线互联科技, 2014(01)
- [3]光纤电视传输技术发展三十年[A]. 林如俭,胡斌,陈海辉. 2011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4]数字电视在HFC网络上传输的研究[J]. 方向丽. 硅谷, 2011(16)
- [5]新型宽带网络光节点的研究与实现[D]. 赵卓. 复旦大学, 2010(03)
- [6]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D]. 曾元. 天津大学, 2010(03)
- [7]有线数字电视噪声干扰初探[J]. 吴乔华,于金良. 中国有线电视, 2010(04)
- [8]新一代模拟和数字信号混合传输HFC有线电视宽带网络[A]. 史云峰. 2009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9]基于HFC网络的数字电视传输研究[J]. 付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7)
- [10]在HFC网的建设中对电缆分配部分的思考[J]. 张宝君. 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