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新[1](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李赟[2](2021)在《J小学书法艺术的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给人以审美体验。书法艺术通过点与线、结构与构图来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墨、黑、白、晕来表达文学的情感滋养,通过书法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知识,性格和道德操守。因此,书法艺术教育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自主能力,让他们拥有独特的个性,并且对他们的三观塑造也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家改革纲要和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对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充分认识书法艺术的重要性,明确中小学对书法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二是为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创造条件,将书法艺术列入学校议事日程。作为“国培计划”中的重点学校,J小学近年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实施了多项优质教育课程。其中,书法艺术教育作为第一批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鉴于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在其效果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以J小学为例,对小学书法艺术教育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书法艺术教育在促进美育教育中的作用;其次,聚焦J小学,分析了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现状,包括教材使用、书法艺术师资配备情况、专业书法艺术课堂配备现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软实力,同时考察了小学书法艺术社团的发展。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找出了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成效,分析了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其中包括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互动式的小学书法艺术课程,为小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以促进书法艺术化的进程。最后,以期学校管理者能更加重视书法艺术教育,加强对书法教师的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制定相应的书法艺术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保障书法艺术教育质量。希望本研究能促进小学书法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蓟雯婷[3](2020)在《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方面的一个特殊门类,在本质与目的与其他教育门类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而在中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丰富自我内心世界、培养审美价值观、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主要包括舞蹈、绘画、声乐等内容,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心智。
张庭瑜[4](2020)在《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综合素养要求的提高,艺术设计教育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也成为设计与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业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面对当前文化缺失的现状,文化融入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乡土文化正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资源。针对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少,缺少融入理论与策略的支持,缺少帮助乡土文化资源提取与融入的设计工具等现有不足,本文旨在探究艺术设计教育自身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挖掘更多乡土文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功能;提出乡土文化融入策略,梳理融入流程,构建融入模型;开发艺术设计教育文化融入的设计工具,帮助艺术设计教育者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与解构,重组与再创造,完成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别归纳了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内容。通过调研对乡土文化融入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必要与融入价值,并提出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融入的问题。其次,总结前期研究,选择针对中小学教育阶段进行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的途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环境等四个教育要素入手,总结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同时,从内在环境基础与外在环境基础两个层面出发,调研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基础,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基础。以此为指导,明确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原则;并从融入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提出原则与方法,构建融入模型;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对所提出的融入模型进行测试,总结融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最后,提出融入策略,完善融入的流程并总结得到最终的融入模型与课程设计工具。基于以上,总结了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策略,主要从决策构建与生态构建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应完善教育系统与顶层架构的设计,在决策制定时考虑平衡教育的内容与内容层次,明确教育的主辅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主体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助式发展,教育研究与学校的发展相互促进,构建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社会文化生态。其次,乡土文化元素提取要满足全面性、完整性、时代性的要求,全面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环境、途径,并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融入模型可行性合理性。最后,构建了以文化元素选择、提取、融入三个阶段组成的融入模型,以此模型呈现完整的乡土文化融入流程,并开发设计工具,帮助相关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开展。
王传泽[5](2020)在《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公共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场域,面向全体民众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也向美术馆以外的非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拓展。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性质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间的,教育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当代的,甚至它的主体可以是艺术家个体和这个艺术家作品和项目的参与者,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导览、品鉴会、艺术家见面会,作者签售会,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座谈、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艺术讲座、艺术沙龙、艺术雅集、主题讲座、美术史和美育等艺术课堂、艺术鉴赏、艺术市场分析、收藏顾问等形式进行,通常局限在在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多与项目式的当代艺术相融合。随着当代艺术家观念的巨变,当代艺术的公共教育也全方位开放。艺术与AI等高科技相结合,凭借物联与互联的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神奇巨大的能量,公共艺术教育打破美术馆和艺术场域局限,渗透到家庭、社会每个角落。公共艺术教育从事者广泛采取的一种集娱乐、教育,应用与实践为一体的美学素质教育形式。其通过对公众的美学艺术习惯培养和审美艺术水平的熏陶,使艺术受众者能够在广泛教育中掌握艺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高艺术审美经验,接收艺术作品魅力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实践水平,夯实自身美学素质基础,从而实现从传统教育到由美育出发的综合性高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完善个人综合美学素质能力,促进完善型人格的全身心和谐发展。高校大学生正面临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过渡阶段,完善个人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将教育理念转换为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综合性素质培养的基础不可磨灭,而艺术教育现如今又成为综合性素质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够全面,权威性重视程度较低,阻碍美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重点以研究当代艺术介入的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为目的,重点关注当代的公共艺术创作与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相结的艺术现象,通过国内外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结合的艺术项目的发展进行调查,探讨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进一步研究,探讨其规律性和多种可能性。最终实现美学教育提升素质理念的的全面推广,为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培养中国特色高素质人才后备力量的师资团队,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结构的未来目标而不断创新。
鱼泓[6](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许玉霞[7](2020)在《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舞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存在滞后性,发展还不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以S小学为主的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力求发现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文章调查了麦积区S小学等10所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情况,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发展在舞蹈课程覆盖率、思想认识、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能、教材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并对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为我国农村小学实施舞蹈美育提出了因地制宜开设舞蹈课程,提高舞蹈课程覆盖率、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舞蹈美育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效能、开发舞蹈教材等六条建议和策略。近年来,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社会力量的加入使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效果正在凸显。相信随着认识的提高,农村小学舞蹈美育会越来越受重视,将在多种措施合力之下取得较大的进展。
刘炳赫[8](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研究表明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邱娟[9](2019)在《高雅艺术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发挥个案研究 ——以“Y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高雅艺术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优质资源,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走进受教育者的一种具体形式,该活动以“感受大师、经典聆听、提升修养”为主题,以高雅艺术文化为载体,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梳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展脉络,研究活动开展经历的三个时期,并对学校美育、学校素质教育进行分析,首先厘清了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同时依托Y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个案,系统分析了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不足,并为进一步优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育人水平提供可行的路径。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Y大学音乐学院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调研对象,先后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经验总结等方法,调研并分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大、中小学美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运行机制、开展现状、发展困境等,离析出了目前活动存在的诸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节目内容的类型结构有待丰富和活动的社会参与广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此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可行路径提出了建议:一是从政府层面上,加大政策上对活动的支持力度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二是从学校层面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将艺术教育纳入美育考评中,同时加强对艺术课程学科教学体系的规范建设;四是从社会层面上加强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等方式提高活动的社会参与度。
王雅婷[10](2019)在《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朴素的艺术教育古而有之,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教育文明史和审美史之中。这种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的是普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和修养。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中指出当前人民不断增强的精神需求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这为提高全民族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对于人文化价值认同、全面素质修养以及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70%,农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基数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影响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成效。中学阶段对应的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确定了此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美的观念确立和审美自主性增强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育将很大程度决定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乃至终身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取向,是美育的最佳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的发展中也逐渐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而美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急需在农村中学全面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中学的艺术教育相较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并具有显着的区域发展差异,云南地处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农村艺术教育的状况具有普遍性,加上局部地区区位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使得加强农村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尤显突出。本文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为例,深入考察该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基于艺术教育的视角和云南省中学艺术教育的大环境,提出艺术教育对农村中学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了解当前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本文主要从不断规范改进学校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拓展丰富农村中学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挖掘本土资源来丰富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程并针对自然灾害灾后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对策和措施。在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利用灾后重建研究生支教的切身教学经历,充分运用文献索引法、调察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探讨和分析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农村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考,并能够一定程度为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不断推动农村艺术教育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
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
(一)营造书香校园 |
(二)师生共写随笔 |
(三)聆听窗外声音 |
(四)培养卓越口才 |
(五)构筑理想课堂 |
(六)建设数码社区 |
(七)推进每月一事 |
(八)缔造完美教室 |
(九)研发卓越课程 |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
3. 新德育课程 |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
5. 特色教育课程 |
(十)家校合作共育 |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
(2)J小学书法艺术的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书法艺术教育中美育功能的相关理论 |
2.1 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内涵 |
2.2 书法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
2.2.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价值 |
2.2.2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 |
2.2.3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
2.3 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教育的启示 |
2.3.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启示 |
2.3.2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启示 |
2.3.3 邓以蛰美学思想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J小学书法艺术教学现状 |
3.1 我国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现状 |
3.2 J小学书法艺术教学概况 |
3.2.1 课时开设情况 |
3.2.2 教材使用情况 |
3.2.3 专业书法艺术教室的配备 |
3.3 J小学书法艺术教学质量状况 |
3.3.1 书法艺术教学师资现状 |
3.3.2 书法艺术课的教学质量 |
3.3.3 学生书法艺术学业水平 |
3.4 小学书法艺术社团开展情况 |
3.4.1 学生对书法艺术社团的喜爱情况 |
3.4.2 学生参与书法艺术社团的动机 |
3.5 本章小结 |
4 J小学书法艺术教学的主要优势及存在问题 |
4.1 J小学书法艺术教学的主要优势 |
4.1.1 书法艺术教学硬件 |
4.1.2 书法艺术教学活动 |
4.2 J小学书法艺术教育艺术性的缺失 |
4.2.1 教育管理者对书法艺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
4.2.2 书法艺术教学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 |
4.2.3 书法艺术教学缺乏本质性的创新 |
4.2.4 书法艺术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缺失 |
4.3 本章小结 |
5 小学书法艺术教学的发展策略 |
5.1 提升学校管理者对书法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
5.1.1 教育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 |
5.1.2 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打造艺术环境 |
5.1.3 学校领导转变传统观念,发展艺术工作 |
5.2 加强书法艺术教学师资的制度保障,提高专业素养 |
5.2.1 培养书法艺术教育相关人才 |
5.2.2 为书法艺术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渠道 |
5.2.3 优化教师配比,增设艺术教师 |
5.3 重视书法艺术教学的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 |
5.3.1 开发利用校园资源 |
5.3.2 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 |
5.3.3 开设艺术类特色课程 |
5.3.4 安排组织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
5.4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书法艺术考核评价标准 |
5.4.1 完善教师及学生的书法艺术考核评价 |
5.4.2 配备公平合理的激励措施与奖惩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书法艺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书法艺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二、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
三、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
(一)培养良好修养 |
(二)增强团队协作 |
(三)增强审美能力 |
(四)帮助学生智力发展 |
四、结论 |
(4)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研究背景 |
1.2.1 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
1.2.2 文化资源融入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
1.2.3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价值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文化构成与符号学相关研究 |
1.3.2 乡土文化教育的国内外研究 |
1.3.3 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6 研究流程和框架 |
第二章 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 |
2.1 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化教育 |
2.1.1 乡土文化的定义 |
2.1.2 乡土文化融入教育的现状 |
2.2 乡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 |
2.2.1 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 |
2.2.2 艺术设计教育的构成 |
2.3 乡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 |
2.3.1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必要 |
2.3.2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价值 |
2.3.3 艺术设计教育中乡土文化的融入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研究 |
3.1 调研背景与计划 |
3.1.1 调研背景 |
3.1.2 调研计划与目的 |
3.1.3 调研内容与对象 |
3.1.4 调研方法与准备 |
3.2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融入乡土文化的实践调研 |
3.2.1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现状 |
3.2.2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途径 |
3.2.3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 |
3.2.4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 |
3.2.5 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环境 |
3.2.6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3.3 乡土文化融入基础的调查研究 |
3.3.1 内在环境基础 |
3.3.2 外在环境基础 |
3.3.3 融入基础调研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型构建 |
4.1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原则 |
4.1.1 以中小学生认知心理为准则 |
4.1.2 以教师团队的执行性为参考 |
4.1.3 以学校建设创新性为小环境 |
4.1.4 以社会发展时代性为大环境 |
4.2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元素选择 |
4.3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提取方式 |
4.3.1 元素提取全面性 |
4.3.2 元素提取完整性 |
4.3.3 元素提取时代性 |
4.4 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入方式 |
4.4.1 融入教育途径 |
4.4.2 融入教育形式 |
4.4.3 融入教育环境 |
4.5 模型验证与改进 |
4.5.1 以无锡地区为例的模型验证 |
4.5.2 融入模型的问题与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
5.1 融入的决策构建策略 |
5.1.1 艺术设计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设计并完善系统构建 |
5.1.2 平衡文化素养与创新科技的内容,研究与形成教育层次 |
5.1.3 明确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主辅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
5.2 融入的生态构建策略 |
5.2.1 教育主体师生间互助互利的持续发展 |
5.2.2 教育模式创新与学校发展的相互促进 |
5.2.3 社会艺术文化生态的建设与可持续性 |
5.3 融入的模型最终呈现 |
5.3.1 融入流程 |
5.3.2 元素选择阶段的方法 |
5.3.3 元素提取阶段的方法 |
5.3.4 元素融入阶段的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片和表格来源 |
附录二 :调研的学校、机构、组织 |
附录三 :实践调研焦点小组提纲 |
附录四 :实践调研个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实践活动 |
(5)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素质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提倡 |
1.1.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公共艺术教育 |
1.2.1 公共艺术教育 |
1.2.2 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分类 |
1.3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起源与发展 |
1.3.1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起源 |
1.3.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 |
2.1 国外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创作 |
2.2 国内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创作 |
2.3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 |
2.3.1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引导 |
2.3.2 个人素质与自然审美的和谐共生 |
3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潜在矛盾 |
3.1 美学教育师资团队力量单一 |
3.2 权威性公共艺术教育政策支持薄弱 |
3.3 教育机制局限下的艺术认知偏见 |
4 公共艺术教育矛盾的解决手段 |
4.1 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大众化 |
4.2 社区互动型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设 |
4.3 公共艺术教育结构的“中国模式” |
5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在未来当代艺术发展中展望与反思 |
5.1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发展 |
5.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预判 |
5.3 公共艺术教育者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四、访谈结果归整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实施 |
二、师资现状 |
三、教学模式 |
四、硬件设施 |
五、制度保障 |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现状 |
一、舞蹈美育实施的政策环境 |
二、麦积区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的社会环境 |
(一) 家长对学校开展舞蹈美育的观念 |
(二) 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情况 |
(三) 校外舞蹈教育发展情况 |
三、S小学舞蹈美育实施情况 |
(一) S小学艺术课程设置情况 |
(二) S小学艺术教师配置情况 |
(三) S小学舞蹈美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四) S小学舞蹈美育开展情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舞蹈课程覆盖率低 |
(二)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
(三) 舞蹈美育教学条件落后 |
(四) 舞蹈美育师资队伍问题 |
(五) 舞蹈美育教学效能低下 |
(六) 舞蹈美育缺乏教材 |
二、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政策落实不到位 |
(二)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三) 教育资金缺乏 |
(四) 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
(五) 舞蹈美育发展水平低下 |
(六) 舞蹈美育教材体系不完善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的对策 |
一、因地制宜开设舞蹈课程,提高舞蹈课程覆盖率 |
二、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舞蹈美育发展 |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
四、完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
五、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效能 |
六、提高舞蹈美育地位,开发舞蹈教材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
四、道德教育论 |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
四、胎教的重要性 |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高雅艺术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发挥个案研究 ——以“Y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1、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
2、拓展学校素质教育认知范围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辩证关系 |
(二)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相关研究 |
四、研究目标 |
(一) “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学校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作用 |
(二) Y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存在问题 |
(三)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优化路径 |
五、研究内容 |
(一) 厘清人文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
(二) 高雅艺术的内容界定 |
(三) 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作用的理论基础 |
(四) 开展情况及个案活动效果 |
(五) 活动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提升路径 |
六、研究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经验总结法 |
七、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一章 高雅艺术进校园发展历程概述 |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发展阶段 |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展各阶段特点 |
第二章 Y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 |
一、Y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背景 |
(一) 政策背景 |
(二) 现实背景 |
(三) 社会背景 |
二、Y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 |
(一) 面向高校开展活动情况分析 |
(二) 面向中小学开展活动情况分析 |
(三) 面向社会情况开展活动情况分析 |
三、Y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质态分析 |
(一) Y大学活动开展现状 |
(二) Y大学活动开展困境 |
1、节目内容丰富性有待加强 |
2、社会参与广度有待提高 |
(三) Y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优化路径 |
1、改进传统的活动规划思路 |
2、提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社会参与度 |
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成效反馈与分析 |
(一)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众分析 |
(二) 学生观看高雅艺术活动的动机 |
(三) 观众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了解程度 |
第三章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服务学校素质教育的困境 |
一、政策层面支持有待提高 |
(一) 强化艺术教育师资建设 |
(二) 提高专项经费投入 |
二、学校师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认识不够全面 |
三、社会层面活动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
四、活动自身吸引力尚待提升 |
(一) 内容相对固定 |
(二) 形式相对单一 |
(三) 载体有待丰富 |
第四章 发挥“高雅艺术进校园”对素质教育的优化路径 |
一、强化政府层面政策支持 |
二、在学校教育中凸显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
(一) 纳入学校美育课程考评体系 |
(二) 融入学校素质教育考评体系 |
(三) 加强活动内容与形式考评 |
三、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 |
(一) 提升活动的社会层面参与度 |
(二) 提升活动的覆盖面 |
(三) 加强活动的宣传报道 |
四、创新“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体制机制 |
(一) 注入艺术新元素 |
(二) 拓展参与形式 |
(三) 创新展示载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小学版 |
附件2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中学版 |
附件3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大学版 |
致谢 |
(10)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 |
二、艺术教育的作用 |
第二节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
二、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二章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概况 |
一、龙头山镇基本概况 |
二、龙头山镇基础教育概况 |
第二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概况 |
一、龙泉中学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概况 |
二、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概况 |
三、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被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 |
第三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相关调查及分析 |
一、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问卷 |
二、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结果 |
三、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分析 |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导致艺术教育长期缺位 |
一、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贯彻落实不到位 |
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
三、功利性教育导向导致艺术教育在农村中学长期缺乏自身价值和地位 |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致使教学主动性缺失 |
一、艺术教育的师资业务素质导致教学能力不足 |
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
三、教师教学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机械 |
四、艺术课教师自我价值的负面认知对教学主动性造成的影响 |
第三节 艺术类课程设置不能充分符合培养目标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
一、艺术类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
二、艺术类课程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
第四节 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制约教学手段的更新 |
一、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与条件严重不足 |
二、教学理念和手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
第五节 相关人群的认识态度偏差阻碍艺术教育主体意识的提升 |
一、学校教育理念缺失,导致艺术教育难以深入开展 |
二、学生家长态度偏差,造成艺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 |
三、学生主体认识不足,影响艺术教育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不断规范改进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堂内容与形式 |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二、在第二课堂中深化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三、在艺术表演及创造中升华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第二节 进一步拓展丰富农村中学课外艺术教育活动 |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挖掘课外艺术活动的独特育人作用 |
二、加强管理,健全体制,从制度上保障艺术活动的持续开展 |
三、挖掘资源,完善设施,最大程度发挥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
第三节 开发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程 |
一、云南省中学本土艺术资源的基本情况 |
二、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艺术资源的艺术教育意义 |
三、积极拓宽云南省中学本土艺术资源的利用的有效手段 |
第四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灾后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 |
一、学校艺术教育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
二、艺术教育活动对灾区人文环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
三、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对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2]J小学书法艺术的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李赟. 陕西科技大学, 2021(10)
- [3]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 蓟雯婷. 戏剧之家, 2020(35)
- [4]乡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中小学教育为例[D]. 张庭瑜. 江南大学, 2020(01)
- [5]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 王传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D]. 许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雅艺术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发挥个案研究 ——以“Y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为例[D]. 邱娟. 扬州大学, 2019(02)
- [10]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D]. 王雅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