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戴承芳[1](2014)在《高中微积分课程校本化研究》文中指出美国AP微积分课程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中学开始逐步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能提前接触大学内容,从而有效缓解高中数学课程与大学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AP课程的影响下,2013年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应运而生,这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部分高中学校可借鉴AP课程,将大学微积分校本化,让少数优秀学生提前学习微积分,进而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于国内大学微积分先修课程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课程通过什么途径实施以及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纲要、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包括样题)等都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针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以提供相应资料、经验和结论供同行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高中微积分课程的改革趋势及其时代背景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将大学微积分课程校本化的观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获取本校对此课程开设的相关信息.通过专家访谈,结合校本课程的实践制定了“高中微积分课程纲要”.对如何设计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提出了观点.研究表明,一所中学能成功开设微积分校本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基础条件:优秀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校长良好的办学理念.作为校本课程,必须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纲要;在教学模式上应有符合中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交互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较适合该课程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胡红斌[2](2013)在《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研究》文中指出液晶波前校正器是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其响应速度慢是影响液晶系统工程化的关键问题。虽然通过设计合成高Δn低粘度的向列相液晶材料可以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但是提升其响应速度的潜力越来越有限。本论文根据液晶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与驱动过程相关的液晶分子指向矢转动行为,看出驱动电压从高到低变换时,液晶分子指向矢的分布越接近平衡态转动速度越慢,严重的拖尾现象使响应速度大大降低,因此将过驱动方法应用于液晶波前校正器中。过驱动是指使用比正常驱动更大的电压差来驱动液晶分子使其快速到达目标位相。本论文以液晶弹性体理论为基础,推导了无扭曲液晶指向矢的平衡态方程及响应过程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同驱动电压下的液晶分子回落响应曲线的分析,看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由撤除最高驱动电压后回落2π位相的响应时间所决定。提高器件最高驱动电压可以缩短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同时必须在完成2π位相回落的时刻施加对应剩余位相值的稳定电压;液晶器件的最高驱动电压由集成电路所能承受的电压决定,无法大幅增加,而鉴于电场作用于液晶分子的扭矩由电场强度与液晶Δ的乘积决定,因此可通过提高材料的Δ进一步减少液晶的响应时间。研究了成品液晶波前校正器过驱动的实现方法。本实验室所用液晶波前校正器,即使采用上述过驱动方法其响应时间也较长,为1.92ms,如果进一步缩短响应过程将导致部分像素的位相不到位,引起波前校正误差;但实际上大气湍流中的波前是在50Hz上下动态变化的,响应时间大于1ms的校正器都会由于时间延迟引起更大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尝试了过驱动条件下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接近1ms的实验。由于所用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探测器数据读出时间为1.07ms,因此所设定的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不能短于1.07ms,另外液晶波前校正器只能在驱动场交变帧周期(128.3us)整数倍时刻进行电压切换,因此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必须是128.3us的整数倍,因此选取1.155ms作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经仿真计算,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限定为1.155ms时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3dB误差抑制带宽为35Hz,而当响应延迟时间增加至1.92ms时–3dB误差抑制带宽仅为26Hz,因此1.155ms是所用系统的液晶响应时间优化值。计算了1.155ms响应时引入的不到位误差。利用湍流模拟器产生格林伍德频率为30和50Hz、大气相干长度为2.4cm、7.2cm和10cm、口径为1.2米的湍流波前,采用上述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湍流波前进行实时校正;得出位相响应不到位误差不超过1.5×10-2λ(λ=785nm);1.2米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分辨要求波前残差RMS值应小于0.07λ,看出由不到位引起的校正误差约为1/5衍射极限对应的误差,可认为对成像效果不产生影响。过驱动成功应用于与1.2米口径望远镜对接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清晰的环境卫星、 Com双星等图片。对北极星的校正成像实验显示,未校正时星像亮度的半高宽为2.02角秒,不使用过驱动时校正后半高宽为0.46角秒,采用1.155ms的单帧过驱动校正后半高宽减至0.31角秒。在单帧过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单帧超调过驱动及多帧过驱动的方法。经分析,使用单帧超调过驱动及多帧过驱动可以进一步减少系统校正残差,提高系统的带宽。仿真结果表明多帧过驱动可将–3dB抑制带宽提高至37Hz。通过数学推导及仿真分析,研究了时间起伏误差、过驱动矩阵测量误差、位相-灰度级关系标定误差对过驱动过程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提高位相-灰度级标定精度的方法及过驱动矩阵测量精度的方法。
尹社会[3](2007)在《对称性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称性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则之一,在物理学中具有基石的作用。由对称性引入的对称性方法是物理学甚至科学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而对称性原理则是决定一般物理规律的更高层次的原理。通过对对称性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发现,对称性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强调,甚至于很多大学物理教材中根本没有关于对称性及其理论的介绍。虽然,也有部分教材改革力度比较大,对于近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及其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对称性方法)都做了相当的安排,但是这些教材并没有成为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主流教材。我们就是针对这种状况进行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对称性的基础知识的介绍,结合国内外大学物理的常见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对称性在大学物理中的应用并对此提出建议。
周保平[4](2001)在《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文中研究说明
二、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微积分课程校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微积分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1.4.2 持续性学习理论 |
1.5 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
第2章 高中微积分校本课程理论研究 |
2.1 微积分校本课程设置与实施 |
2.1.1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 |
2.1.2 校本课程纲要研究 |
2.1.3 微积分知识体系与中学数学知识联系研究 |
2.1.4 已有微积分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
2.2 微积分校本化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微积分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
3.1 微积分校本课程实施 |
3.1.1 微积分校本课程的理念 |
3.1.2 微积分校本课程目标 |
3.1.3 课程准备 |
3.1.4 《高中微积分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
3.2 校本微积分考试样题及其分析 |
3.2.1 考试样题 |
3.2.2 样题分析 |
3.3 微积分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3.3.1 大学与中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
3.3.2 适合微积分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
3.4 学习评价 |
3.4.1 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
3.4.2 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学习评价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一所中学具备开设微积分校本课程的条件 |
4.1.2 研究制定《大学先修数学课程纲要》的要点 |
4.1.3 高中微积分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
4.1.4 微积分先修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 |
4.2 思考与建议 |
4.2.1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加强的几方面 |
4.2.2 对数学教育评价的启示 |
附录 1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学设计 |
附录 2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教案 |
附录 3 高中微积分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 4 高中微积分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学生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及其应用 |
1.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自适应光学中的应用 |
1.2.1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究意义 |
1.2.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作为波前校正器的优势 |
1.2.3 液晶波前校正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速度的各种方法 |
1.3.1 快速响应液晶材料的合成 |
1.3.2 新型材料和先进驱动方式 |
1.3.3 过驱动方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晶器件的响应特性研究 |
2.1 液晶指向矢分布及其动力学特性 |
2.1.1 液晶弹性体理论 |
2.1.2 液晶器件的电场能密度 |
2.1.3 电场下的液晶指向矢分布 |
2.1.4 液晶的动力学方程 |
2.2 液晶指向矢分布及动力学方程数值解析与仿真 |
2.2.1 有限差分法求解液晶指向矢分布 |
2.2.2 液晶动力学仿真 |
2.2.3 以 5CB 为基础的数值仿真计算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对比 |
2.3 液晶位相响应曲线的研究 |
2.3.1 响应时间的分类定义 |
2.3.2 小角近似下的位相响应曲线 |
2.3.3 不同初始位相相同目标位相的响应 |
2.3.4 不同目标位相相同初始位相的响应 |
2.4 盒厚对液晶响应特性的影响 |
2.4.1 平均角近似下的 2π自由弛豫时间 |
2.4.2 小角近似下的 2π自由弛豫时间 |
2.4.3 盒厚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
2.5 驱动电压对液晶响应特性的影响 |
2.5.1 2π位相调制区间的选择 |
2.5.2 驱动电压对 2π自由弛豫时间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3章 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探讨 |
3.1 液晶波前校正器的特性测试及研究 |
3.1.1 液晶波前校正器的频率特性 |
3.1.2 所用 BNS LCOS 的设备参数 |
3.1.3 波前校正器响应特性及灰度级位相关系的测定 |
3.2 LCOS 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方案 |
3.2.1 显示中的过驱动 |
3.2.2 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单帧过驱动 |
3.2.3 过驱动的实现 |
3.3 过驱动在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介绍 |
3.3.2 过驱动响应时间的研究 |
3.3.3 部分到位过驱动的实现及误差分析 |
3.3.4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截止效果的仿真 |
3.3.5 带宽的实际测试与外场校正实验 |
3.4 单帧过驱动的超调研究 |
3.4.1 最佳超调量的确定 |
3.4.2 超调过驱动的控制实现 |
3.5 多帧过驱动的研究 |
3.5.1 多帧过驱动的原理 |
3.5.2 过驱动矩阵及过驱动帧数矩阵的测量 |
3.5.3 多帧过驱动的程序实现 |
3.6 小结 |
第4章 过驱动中的误差研究 |
4.1 引言 |
4.2 灰度级位相级关系的定标误差 |
4.2.1 位相量化级次引入的静态误差 |
4.2.2 灰度位相对应关系的测量误差 |
4.3 过驱动矩阵的精确测量及测量偏差对过驱动的影响 |
4.3.1 初始位相输入误差对过驱动的影响 |
4.3.2 位相级离散导致无法找到恰当驱动位相引入的误差 |
4.3.3 光强位相关系非线性的处理 |
4.3.4 其他误差来源 |
4.4 像素非均匀性对过驱动的影响 |
4.4.1 盒厚不均匀及其对驱动的影响 |
4.4.2 预倾角不一致对驱动误差的影响 |
4.4.3 黑矩阵对位相调制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3)对称性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关于对称性的认识 |
1.1 对称性现象和物理学 |
1.1.1 对称性现象和对称性 |
1.1.2 对称性的定义 |
1.1.3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
1.2 对称性和守恒 |
1.2.1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
1.2.2 对称性和守恒量 |
1.2.3 对称性原理 |
1.3 对称性自发破缺 |
第二章 物理方法论和教学 |
2.1 教育理论的新视野 |
2.1.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1.2 情境认知理论的崛起 |
2.1.3 复杂性教育探悉 |
2.2 对称性分析 |
2.2.1 方法论教学的意义 |
2.2.2 对称性方法及应用 |
2.2.3 对称性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
第三章 对称性教学评析 |
3.1 背景 |
3.2 对称性教学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对称性的教学应用 |
4.1 时间-空间对称性 |
4.1.1 牛顿力学体系 |
4.1.2 相对论力学体系 |
4.1.3 量子力学体系 |
4.2 内部对称性 |
4.3 对称性原理的教学应用 |
4.3.1 理论结构的整合 |
4.3.2 物理学中的美育 |
第五章 关于对称性的教材研究 |
5.1 国内现行教材的分析 |
5.1.1 力学 |
5.1.2 热学 |
5.1.3 电磁学和光学 |
5.1.4 近代物理 |
5.2 国外现行教材的分析 |
5.3 教材建设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论文提纲范文)
定义1[1] |
定义2[2] |
四、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微积分课程校本化研究[D]. 戴承芳. 苏州大学, 2014(05)
- [2]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研究[D]. 胡红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10)
- [3]对称性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尹社会.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4]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和泰勒局部公式法求一类函数的极限[J]. 周保平.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