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志慷[2](2021)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作为人群密集的场所,学校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带来的挑战最为艰巨。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无论是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体育教学还是复学后的线下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方面都需要重新摸索。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秦皇岛市海港区12所小学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寻秦皇岛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在延学期间和复学后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促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有序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延学和复学期间各学校均开设体育课,部分学校延学期间未能开足体育课。2.延学期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各小学均制定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方案与具体计划,并提前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软件;复学后,制定疫情防控与应急预案,并基于各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加以研判与改进实施方案。3.延学期间,理论课开课率与学生年级成正相关。教学内容以技能、体育课程基础及新冠肺炎居家防疫知识为主;实践课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复学后,开课率有很大提高,实践课以常规教学为主,理论课增加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4.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延学期间,按照班级教学模式,采取线上教学的形式,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开展教学。个别教师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复学后,主要以班级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5.延学期间教师主要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复学后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得到应用。6.延学期间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录制并上传视频的方式,采用等级评定法对其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内容主要以动作技术、身体素质、理论考试为主;复学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以统一考试标准的方式评价学生成绩。7.延学期间,多数体育教师表示愿意采用线上教学,且其教学方法能被学生、家长接受与认可;复学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同时大多数学生上课非常积极。
邢文倩[3](2021)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后,国家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愈来愈重视,并在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7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加入核心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并未得到普及。小学阶段可塑性强,抓住生长发育和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的同时又要抓住发展核心素养的黄金时期。因此本研究对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城区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并对滨城区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的优化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课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优化方案进行实践教学实验,随机抽取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六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原有教学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并对教学前后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其原因。最终通过18周的实验研究得出结果如下:(1)在运动能力方面,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运动能力的协调、柔韧、灵敏速度、力量、反应时长纵向比较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班的提高幅度更大,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横向比较上,实验班提高幅度更大,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2)在健康行为方面,实验前后实验班在知识和理解、自信、动机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对照班在知识和理解、自信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三个维度均具有显着性。优化后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健康行为具有明显优势。(3)在体育品德方面,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品德的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团队配合、正确胜负观四个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提高,而对照班仅在诚实守信这一维度上具有显着性提高。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积极进取、诚实守信两个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方案有助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2)体育核心素养是对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过程核心要素的优化,并在原有教材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优化方案是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比较实用的优化方案。
李千千[4](2021)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后,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的出现将引起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变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作为连接小学体育与高中体育桥梁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各种问题中,以此来获取相应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本研究以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适合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有利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伊川县农村初中51.16%的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深刻;只有16.28%的教师认同核心素养理念。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2)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46.5%的学生不太清楚运动项目的规则;有30.5%的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有7%的学生不能运用所学技能。在健康行为方面:67.5%的学生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体育品德方面:有3.5%的学生不清楚体育品德。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3)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单一,体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4)制约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观念、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方面。(5)提高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对策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华健[5](2021)在《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视域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期望找出影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影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五个主要不利因素:(1)学校土地面积有限;(2)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不足、陈旧及磨损;(3)体育师资队伍弱化;(4)“轻体育课思想”突出;(5)学校体育课的监管松懈。进而提出推动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五个主要措施:(1)规范体育课;(2)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运用;(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4)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5)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课。最后,本文得出三个结论并提出三个建议。结论:(1)“轻体育课思想”是阻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2)“监管不力”是助长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3)体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需要被认真解决。建议:(1)应加快推进体育科目进高考科目之列;(2)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监管工作应做到“一视同仁”;(3)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问题应得到切实解决。
马琳[6](2021)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为了规范体育课,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近几年来,为了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规范,国家也逐步出台了许多新的指导文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是针对体育教学思想、目的、方法、运动负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详细要求。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身高急剧增加,肌肉的快速发展,骨骼肌极速增长,内脏器官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不断增大,体重快速增长,思想和情绪上也会产生巨大变革,学生应及时补充营养和适时进行体育锻炼,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性格会逐渐定性,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就承担了许多有别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现场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式,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中选取4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基础初中学校和2所涵盖有初中的完全中学,以4所初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为核心,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运动负荷等进行深入调查,具体结论如下:1.西宁市城西区各初中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均符合国家要求;学历上,本科占92.31%,硕士和专科占7.69%;性别上,男性体育教师占85%,女性体育教师占15%;年龄上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2.西宁市城西区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场地符合国家要求,体育器材配备按照国家要求的必配一类、二类以及选配三种情况来看,其中一类、二类必配类体育器械配备的种类齐全,但数量不足,选配类器械只有部分学校配备。3.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只有66.67%的符合国家标准,33.33%的体育课都存在有被占课和拖堂的现象,缩短了体育教学时长,打乱课程的整体规划。4.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和“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健身能力”,教学目标设置范围狭窄。5.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是讲解法、示范法、循环练习法和小群体教学法,教学方法固化,课堂乐趣较低。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单一,知识更新和创新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7.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而设置的,均未开展本校特色体育项目,也没有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有关内容,重复的教学内容易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疲劳,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8.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相对适中,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较短,对比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西宁市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大对学校场地、器械等体育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基本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必配类器械的配备,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2)优化体育教师的数量、质量和性别比例,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最新政策,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在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的倾斜。(3)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定期检查和解决各校或各班对体育课存在的占课和拖课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氛围。(4)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的体育品牌,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体育教师创新体育课堂的动力,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5)充分利用生理生化等科研设备,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的监测,掌握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王凯[7](2021)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好的教育就是培养终身体育者,但经过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体育学习,学生却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基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及运动参与,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着重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上海市于2012年,以全市17所高中为试点,率先开启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转向全面推广阶段。因此,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全面推广阶段最重要的保证。本文以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因子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8所抽样高中的羽毛球专项课教学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大部分羽毛球专项课教师在课前对教案准备情况较好,教学目标制定较合理,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但就专家对教案评阅情况来看,仍有三成专家认为教案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不高,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合理等现象。2.羽毛球专项课形成了以“学生自评为主,师评和互评为辅”的课堂评价形式。教师在专项课教学中语言较准确、动作示范较准确、反馈语言具体、总体反馈质量较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良好,形成了很好的课堂氛围。3.随着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羽毛球专项班学生的技能普遍有所提高,但体能却未有明显增长,在四项素质考核中,仅有速度素质略有提升,男生在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项目,以及耐力素质等均有所下降。根据观课发现,羽毛球专项课中存在静态教学偏多,中段频率运动占比大,未能有较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教师在课程安排也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这也是学生体能未有增长的主要原因。4.经过羽毛球专项课学习后,学生的运动兴趣普遍得到提升。试点学校羽毛球专项班学生,对羽毛球专项技能掌握情况良好,但对专项技能的运用还未达到自动化阶段,教师在专项课堂教学中未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在课外未能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效果不佳。5.羽毛球专项课程结束后,对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学校羽毛球专项班学生的专项技能再次进行测试,各项技能得分较前测都有很大提升,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一直处于利好趋势。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第一批试点学习羽毛球专项班学生技术掌握情况,要优于第二批试点学校羽毛球专项班学生。6.通过因子分析,将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归为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体育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这五大因素。在今后的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是需着重考虑和改善的,希望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推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良性发展和全面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建刚[8](2020)在《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测评事关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学校体育课的测评是总结与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保障。本研究结合体育课测评的现实需要与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技术基础,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并进行了应用探索,还对普及型民用设备替代科研级设备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一方面为体育课测评提供一种廉价而客观的方法,另一方面为推动现代科技与课程评价的结合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以测量理论与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体育课测评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体育课测评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体育课测评指标池,以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以测量法测得上海市初中228节体育课,以数理统计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测评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因子分析法验证所构建测评体系的信效度。并在普及型民用设备验证阶段,以数理统计法对用于替代科研级设备的智能手环信效度进行验证,同时,以问卷法对智能手环用于体育课测评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经过多轮定性与定量论证与多轮次专家咨询,构建并完善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该体系包含2个维度“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2个维度下各自共包含19个二级指标以及测量点。该体系纳入了“MVPA占比”“心率指数”等多项新指标或客观指标,降低了以往测评体系主观指标的比例,提高了体育课测评体系的客观性与完整性。以因子分析对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进行了验证,证实该测评体系与实际数据拟合度高,所构建的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以构建的测评体系对体育课进行测评应用后发现,“教师教学”(72.6分)与“学生学习”(62.0分)得分之间存在差距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即便体育课上教师各方面表现较好,但学生却往往仍会出现各项指标得分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另一方面说明体育课上教师教学工作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效率不高,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和促进健康收益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本研究对选取的普及型民用设备用于体育课测评的信效度进行了验证。发现该设备在监控初中体育课学生心率方面具有中等效度(ICC=0.74,MAPE<10%),该设备的测评应用结果与科研及设备结果基本一致。该设备具有测量较准确、造价低廉、佩戴方便、师生接受度更高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体育课测评体系中的备选工具。使用普及型民用设备进行体育课测评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测评体系的推广性具有积极意义。主观测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不能以可穿戴设备完全取代对体育课进行全面测评,但可穿戴设备仍不失为一种测评体育课方法的有效补充。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测评技术的进步,测评体系也需要持续更新和进化。普及型民用设备技术发展迅速,对这类设备的检验,有助于客观测评体系的推广与应用,可穿戴设备与体育测评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亮[9](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龙子祥[10](2020)在《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媒体凭借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并出现死亡情况且传播速度快。我国大多数省份发布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所有学校相继延迟开学时间,并出台“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启全面网络教学。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这进一步推进了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应用。高校公共体育作为培养人才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那么,新媒体在运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又是如何看待新媒体在运用以及有什么措施解决新媒体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呢?文章为调查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疫情背景,挖掘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在疫情面前所遇到的一些难题,然后结合新媒体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以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8所高校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以传统评价方式为主,对体育成绩给予重视,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关注,需要引起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课时压力大。(2)当前,各高校均开展了以制作和使用PPT为主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创建有官方媒体平台,部分学校还组建有新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提升对新媒体应用能力。(3)疫情下,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要求下,各高校都应用新媒体开展了线上教学,形式包括QQ群、云课堂、钉钉、慕课、腾讯会议等平台,最为广泛的是钉钉。整体上而言,学生对疫情期间体育线上教学比较认可。(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较少;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新媒体应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新媒体应用缺乏系统策划。建议:(1)各个学校鼓励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创新公共体育工作方式,包括为其提供额外课时量、经费支持、精神鼓励、成果宣传,选择一些成功的影音视频案例、网络授课案例、微课程教学案例,作为学习、借鉴对象。(2)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必须形成常态化的新媒体应用机制,有规律、有节奏、有计划地应用新媒体。每一项宣传工作均要准确把握宣传对象特征,设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整合选择和使用新媒体手段,制定宣传计划,实现不同媒介优势互补。(3)学校需要以“课程”和“工作内容”为导向,为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制定详细的新媒体培训计划,设置一些前沿性、高水平的培训内容,安排实践性、操作性环节。(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活动将表现出新媒体成为支撑公共体育工作核心力量、新媒体将会被整合应用于公共体育活动、新媒体培训和应用将被制度性加以规范三方面趋势。
二、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秦皇岛市海港区的介绍 |
2.2 相关概念 |
2.2.1 学校体育的概念 |
2.2.2 体育教学的概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研究 |
2.3.2 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
2.3.3 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 |
2.3.4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
2.3.5 关于新冠疫情下教学的研究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关于不同国家体育教学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启示的研究 |
2.4.2 关于不同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
2.4.3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
2.4.4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
2.4.5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2.4.6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 |
2.4.7 新冠疫情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延期开学期间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情况分析 |
4.1.1 延学期间体育课开课情况 |
4.1.2 延学期间体育教学准备情况 |
4.1.3 延学期间体育教学实施情况 |
4.1.4 延学期间线上体育教学反馈分析 |
4.2 复学期间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情况分析 |
4.2.1 复学前体育教学准备情况 |
4.2.2 复学后体育课开课及课时情况 |
4.2.3 复学后体育教学实施情况 |
4.2.4 复课后体育教学反馈情况 |
4.2.5 复学后体育课上应急安全防范措施分析 |
4.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4.3.1 教育观念落后 |
4.3.2 线上教学操作上的挑战 |
4.3.3 师资队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
4.3.4 复学后体育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转化不理想 |
4.3.5 学校体育“学校-家庭”联动发展通道不畅通 |
4.4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分析 |
4.4.1 学校层面 |
4.4.2 教师层面 |
4.4.3 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合理融合 |
4.4.4 促进“学校-家庭”协同发展,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 |
4.4.5 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家长问卷) |
附录三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学生问卷) |
附录四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3)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学科核心素养 |
2.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1.5 小学高年级 |
2.1.6 体育课堂教学 |
2.1.7 教学过程 |
2.2 体育课堂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体育课堂教学的国内研究 |
2.2.2 体育课堂教学的国外研究 |
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在小学开展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必然性的相关研究 |
2.3.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内相关研究 |
2.3.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与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滨州市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方案的确定 |
4.1 教学目标的优化方案 |
4.1.1 原有教学目标的不足 |
4.1.2 教学目标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1.3 教学目标优化的具体措施 |
4.2 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案 |
4.2.1 原有教学内容的不足 |
4.2.2 教学内容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2.3 教学内容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3 教学方法的优化方案 |
4.3.1 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 |
4.3.2 教学方法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3.3 教学方法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4 教学评价的优化方案 |
4.4.1 原有教学评价的不足 |
4.4.2 教学评价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4.3 教学评价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5 教学环境的优化方案 |
4.5.1 原有教学环境的不足 |
4.5.2 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5.3 教学环境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6 实验班对照班教学方案基本比较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
5.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差异分析 |
5.2.1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5.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差异分析 |
5.3.1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3.2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3.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
5.4.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4.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4.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体育品德的问卷调查 |
附件B 关于健康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件C 实验班学期教学计划 |
附件D 对照班学期教学计划 |
附录E 教学设计对比 |
附件F 访谈提纲 |
附件G 部分教学图片 |
致谢 |
(4)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核心素养 |
1.3.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
1.3.3 体育教学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2 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3 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 |
2.2.4 有关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5 有关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创新点 |
第4章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
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 |
4.1.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 |
4.1.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态度 |
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
4.2.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情况 |
4.2.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情况 |
4.2.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 |
4.2.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
4.2.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选用情况 |
4.2.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情况 |
4.3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况 |
4.3.1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
4.3.2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一周体育课开展情况 |
4.3.3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体育课的收获情况 |
4.3.4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 |
4.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环境情况 |
4.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满意度 |
4.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
4.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4.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6.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足 |
4.6.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单一 |
4.6.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不受重视 |
4.6.4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
4.7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4.7.1 教学观念传统 |
4.7.2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
4.7.3 学生整体认知不足 |
4.7.4 教学环境因素 |
第5章 改变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
5.1 树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理念 |
5.1.1 增加教师有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专题培训 |
5.1.2 举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成果分享会 |
5.2 重视体育教学,丰富校园生活 |
5.3 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体育教学 |
5.3.1 政府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 |
5.3.2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
5.3.3 改变教学方法 |
5.3.4 优化教学评价 |
5.4 基于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
5.5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
5.5.1 改善场地设施 |
5.5.2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A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5)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
1.3.2 关于体育教学目的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
1.3.4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
1.3.5 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观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1 教学主体 |
3.1.2 场地器材 |
3.1.3 体育课时 |
3.1.4 教学计划 |
3.1.5 教学目的 |
3.1.6 教学内容 |
3.1.7 教学方法 |
3.1.8 教学评价 |
3.2 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不利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1 学校土地面积有限 |
3.2.2 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不足、陈旧及磨损 |
3.2.3 体育师资队伍弱化 |
3.2.4 “轻体育课思想”突出 |
3.2.5 学校体育课的监管松懈 |
3.3 襄阳市公办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
3.3.1 规范体育课 |
3.3.2 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运用 |
3.3.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
3.3.4 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 |
3.3.5 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课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轻体育课思想”是阻碍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
4.1.2 “监管不力”是助长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 |
4.1.3 体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需要被认真解决 |
4.2 建议 |
4.2.1 应加快推进体育科目进高考科目之列 |
4.2.2 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监管工作应做到“一视同仁” |
4.2.3 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问题应得到切实解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观察记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
1.1.2 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初中阶段学生健康教育的需要 |
1.1.4 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2 体育教学目标 |
2.1.3 体育教学方法 |
2.1.4 体育教学结构 |
2.1.5 体育教学内容 |
2.1.6 运动负荷 |
2.1.7 运动心率 |
2.1.8 RPE表 |
2.1.9 练习密度 |
2.2 国内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自然观察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综合分析法 |
3.2.7 逻辑归纳法 |
3.2.8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西宁市城西区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与现状分析 |
4.1.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概况 |
4.1.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器材配备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4.3.1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2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3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4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5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负荷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优化策略 |
5.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势 |
5.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劣势 |
5.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
5.3.1 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5.3.2 开足学校体育课,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
5.3.3 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
5.3.4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 |
5.3.5 加强体育教师政策倾斜,建设高层次专业化教师队伍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上海市全面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契机 |
1.1.2 进一步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中体育专项化概念研究 |
2.1.2 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关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因子分析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准备质量分析 |
4.1.1 羽毛球专项课程教案准备质量分析 |
4.1.2 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目标质量分析 |
4.1.3 教学内容质量分析 |
4.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过程质量分析 |
4.2.1 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步骤安排的质量分析 |
4.2.2 羽毛球专项课程教法与学法的质量分析 |
4.2.3 羽毛球专项课教学评价分析 |
4.2.4 课堂氛围 |
4.2.5 人际关系 |
4.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
4.3.1 学生羽毛球专项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分析 |
4.3.2 学生羽毛球专项技术技评成绩分析 |
4.3.3 学生体能发展情况分析 |
4.3.4 学生运动兴趣发展情况分析 |
4.3.5 学生体育品德及情意表现培养 |
第5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因子分析KMO和 Bartlett检验 |
5.2 因子提取 |
5.3 因子分析结果 |
5.3.1 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学因子 |
5.3.2 教师因子 |
5.3.3 学生因子 |
5.3.4 学校体育环境因子 |
5.3.5 学校管理因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积极开展教学视导 |
6.2.2 拓宽师资选聘渠道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
6.2.3 探讨专项技术特点 把握重点优化方案 |
6.2.4 改良基础场地设施 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
6.2.5 合理安排专项练习 强化身体素质训练 |
6.2.6 及时总结课堂反馈 扫除专项教学盲点 |
附录 1 上海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专家问卷) |
附录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4 专项技能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政策发展需求 |
1.1.2 学校体育发展需求 |
1.1.3 体育课程发展需求 |
1.1.4 测评技术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可穿戴设备 |
2.1.2 身体活动 |
2.1.3 测量与评价 |
2.1.4 教育测评 |
2.1.5 体育测评 |
2.1.6 体育课 |
2.1.7 体育教学质量测评 |
2.1.8 体育学习质量测评 |
2.1.9 体育课测评 |
2.1.10 体育课测评体系 |
2.2 体育课测评 |
2.2.1 体育测评概述 |
2.2.2 国外体育课测评 |
2.2.3 国内体育课测评 |
2.2.4 小结 |
2.3 可穿戴设备相关应用 |
2.3.1 可穿戴设备发展 |
2.3.2 设备分类及特点 |
2.3.3 身体活动测评信效度 |
2.3.4 测评原理及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测量法 |
3.2.4 问卷法 |
3.2.5 录像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构建理论 |
4.1.1 测量理论 |
4.1.2 教育评价理论 |
4.2 体系构建原则 |
4.3 指标选取 |
4.3.1 选取原则 |
4.3.2 指标选取方法 |
4.4 测评体系构建 |
4.4.1 积极系数 |
4.4.2 权威系数 |
4.4.3 协调系数 |
4.4.4 建立指标池 |
4.4.5 构建流程 |
4.4.6 指标解释 |
4.5 测评体系验证 |
4.5.1 因子分析 |
4.5.2 分层验证 |
4.5.3 讨论 |
4.5.4 小结 |
5 应用与推广验证 |
5.1 测评体系应用 |
5.1.1 体育课现状 |
5.1.2 讨论 |
5.1.3 小结 |
5.1.4 存在问题 |
5.2 普及型设备验证 |
5.2.1 信效度验证 |
5.2.2 普及型设备应用 |
5.2.3 讨论 |
5.2.4 小结 |
6 总讨论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创新与局限 |
8.1 研究的创新性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德尔菲问卷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10)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普及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
1.1.2 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
1.1.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有重要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 |
1.3.3 有关新媒体的研究 |
1.3.4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
1.3.5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研究 |
1.3.6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现阶段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
3.1.1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
3.1.2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调查 |
3.1.3 大学生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态度调查 |
3.1.4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运用现状 |
3.2.1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
3.2.2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
3.2.3 新媒体在课外体育训练中的运用现状 |
3.2.4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宣传中的运用现状 |
3.2.5 新媒体在师资与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现状 |
3.2.6 新媒体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3.3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比较少 |
3.3.2 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 |
3.3.3 新媒体应用尚停留在初始阶段 |
3.3.4 学校对新媒体应用呈现碎片化 |
3.4 解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的措施 |
3.4.1 增加新媒体教学和app的应用 |
3.4.2 明确新媒体宣传的主题 |
3.4.3 加强对新媒体使用行为的激励和引导 |
3.4.4 新媒体在训练和教学中应制定相应计划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运用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D]. 李志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D]. 邢文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千千.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新课改视域下的襄阳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华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D]. 马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1)
-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羽毛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建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9]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10]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D]. 龙子祥. 河南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