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冯思琪[1](2021)在《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医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先天不足和竞争不对称原因,大多数中医医院以西补中求发展,淡化特色求生存,照搬综合性医院的管理模式,中医医院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医疗质量三级结构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和持续质量改进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中医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为改善中医医院内部管理难题,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界定医疗质量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了解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分析国内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和管理模式;再通过政策研究了解有关医院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评审标准和医疗质量管理法规等政策文件;接下来,选取M三甲中医医院作为案例,通过研究分析该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效果,总结分析该院值得借鉴学习的管理经验,并找出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问卷调研法对湖北省11家不同级别中医医院进行调研,了解这些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吸收、运用国内外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和中医医疗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医疗质量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特色,构建一套科学全面、适合中医医院内部日常管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考评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5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内包含若干规范和要求,而且每个子体系都具有中医元素和中医特点,从而形成立体网状式全面科学、具有中医特色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论:医疗质量管理是通过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就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目前中医医院照搬综合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医医院西医化运行,中医特色优势不明显,导致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中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促进中医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方法。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医疗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医疗质量考评评价方案以及医疗质量支撑保障措施。本文在立论分析过程中,力求探索和寻求解决中医医院的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期望能够为中医医院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林鑫,许凤娟[2](2021)在《区块链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面对目前的病案管理存在访问困难和互通性不足等问题,引入新的病案管理系统是当今的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区块链在病案管理中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其在互操作性、安全性和隐私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万映利[3](2020)在《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数据的迅猛扩增及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疗数据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医疗数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DRG背景下,病案数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DRG能否顺利实施,而ICD编码是病案中最重要且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循环系统疾病作为近年来我国最常见多发的疾病,对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进行研究,具有更广泛深远的意义,且是实现计算机ICD编码校验的有效探索。围绕ICD编码逻辑校验这一课题,结合ICD编码审核的两个重点,研究了临床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规则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所涉及的疾病编码与手术操作编码的逻辑规则,力求促进病案智能化数据质控的发展。首先,建立“基于ICD-10第三卷的词汇库”,分析“临床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校验规则”。其次,深入研究ICD编码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疾病编码与手术操作编码的逻辑规则”。最后,基于以上成果,以病案首页中的疾病名称、疾病编码、手术操作编码、首页其他信息为审核对象,设计“基于编码逻辑校验的计算机辅助智能纠错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效果评价,经过统计学分析,Kappa值为0.696,P值<0.05;AUC值为0.828,P值<0.05;说明系统审核与人工审核效果接近,系统具有较好的校验价值。
杨玉营[4](2020)在《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获得了卓越的发展及进步,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的提升,对病案的需求逐渐的提高,不论是从病历归档的时效性,还是病案的质量,又或者是病案的复印、借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院重组的过程中发现被重组院区与现有院区在病案管理上存在的差别,汇集两个院区的力量互相学习不断的提升,创建更优化的病案管理方式,为三级医院的筹建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病案主要是用来记录患者的病史、患病时间、治疗情况及医嘱等详细医疗资料,病案的品质是体现医院单位科研技术、医疗水平、教学质量及管理工作的关键性依据,病历回收管理作为病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其最基础的环节管理,其工作情况的好坏,对报表的失效、精准度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病案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供领导者参考和利用。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2017年7月-2019年6月两年期间病历回收时效性以及病历回收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以《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指标为基础,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实施细则及指标为要求,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病历回收率以及病历回收质量的因素,以寻求有效的提高病历回收率和病历回收的质量的方法,后续将不断推广到病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提升病案管理质量,为更好的快速的适应新院区的要求。方法:利用HIS系统中的病案管理系统,对南京市某二级医院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一年时间里出院病人的病历回收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一年时间里出院病人的病历按照《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以及《住院病历评分表》进行逐一审查,对各种指标进行分析,采用PDCA循环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采取PDCA循环前一年2017年7月-2018年6月的病历回收率及回收质量情况,通过SPSS20.0验证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病历回收率及病历回收的质量。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1)对病案管理的回收和病案管理质量采用了PDCA循环的方法,逐渐提升病历回收率及病历回收质量。(2)文献复习法:在国内各大知名的搜索网站及文献数据库中,查阅、搜索国内外与病案品质管理及审核方法、成果有关的文献。(3)问卷调查法:对全院的住院医师、科室质控医师以及科室护士长和办公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下发130份问卷,回收123份有效问卷,住院医师49份,质控医师24份;护士长20份,办公护士30份。找出影响病历回收时效和病历质量的原因。(4)专家访谈法:对全院24个科室主任和大诊疗组的组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找出影响科室及时送交病历和病历质量的因素,以及需要科室主任及诊疗组组长及时沟通和解决的问题。结果:对比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病案回收率。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法前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平均病历3天回收率为41.18%,5天病历回收率为66.52%,7天病历回收率为78.20%,超7天的病历回收归档率为21.80%。实施后即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平均3天回收率为70.32%,5天病历回收率为88.87%,7天病历回收率为97.68%,仅有2.32%的病历超过7天回收。这实现了7天回收率达90%的目标,这为实现3个工作日归档率90%打下切实可行的基础。将实行PDCA循环法前与其之后的病历品质转变进行相应的比较,由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平均甲级病案率为76.50%到实施后一年平均甲级病案率为90.20%,乙级病案率由23.13%缩减为9.78%,丙级病案更为大大减少,由实施前的0.37%(77本)丙级病历减少为实施后0.02%(全年共5本)丙级病历。病历质量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按照《住院病历评分表》进行评分,将病历主要含有首页、住院及出院记录、病程、检查、医嘱单和同意书几块,经过评分分析发现,病历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病历首页、病程记录以及辅助检查和医嘱单三方面,这三方面占所有问题的80.42%。其中病历首页占37.02%,病程记录10.51%,医嘱及影响报告32.89%,其他问题只占所有问题的19.58%。结论:通过对比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病历的回收录以及病历回收的质量,发现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病历回收录和病历质量。但距三级医院评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进一步加强院内及院外的培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思想认识,对病历重要性的认可;对工作方式进行革新,组建不断优化的质量管理班子,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热情及责任感;对工作所依据的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确定相应的程序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加大监管力度;外部信息设备的支持,根据各科室的要求不断的更新信息系统及硬件设备。
韩月[5](2020)在《病种智能分类方法在医保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医保覆盖率越来越高,医疗费用呈现出不合理的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行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其基本要求是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编码,强化医疗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病案首页信息是病人住院诊疗期间最重要的部分,是衡量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病案首页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全国各地各医院主要诊断的选择习惯不同以及对国际疾病编码知识的缺乏,导致病案首页信息混乱,影响病案首页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病案首页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病种信息智能分类系统。针对不同医院因标准不同产生的名称、编码不统一,病案首页质量不高的问题,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分类模型,将疾病名称和编码、手术名称和编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到ICD-10、ICD-9-CM-3版本,规范疾病名称和编码、手术名称和编码以及病案首页质量。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数据处理及标签的构建。对获取到的病案首页数据进行去停用词、jieba分词、文本向量化等数据预处理,构建疾病名称与类别标签,通过咨询专家以及分析病案首页内容与主要诊断名称的相关性,进行特征选择。(2)病种分类模型的构建。本文提出基于病案首页信息的分类模型,为病种智能分类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根据中文文本分析的步骤,构建疾病分类模型,针对不同大小的数据集分别采取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对比。该模型通过病案首页中疾病诊断信息和病人基本信息,将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的名称及编码统一到国际疾病编码ICD-10和手术与操作编码ICD-9-CM-3中,规范名称及编码,提高病案首页质量。(3)设计并实现病种智能分类系统。首先搭建系统实现所需要的运行环境,然后详细介绍数据存储模块、算法设计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功能实现过程,最后给出系统的结果展示。
张清林[6](2020)在《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诉求。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人类健康事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卫生事业发展的清晰蓝图。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面对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医医疗机构必须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让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管理模式上,从过去静态的终末式管理转变为动态的全过程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从手工化、多层次管理向少层次、立体化转变;在管理规则上,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向数字化标准与法规管理转变。这样的变化,让中医医疗机构更好地帮助我们防治各类疾病和护佑人类健康,为国家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贡献出了应有之力。本文主要是在健康中国的政策背景下,研究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国家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阐明了中医医疗机构及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2)研究了在国家健康中国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主要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互联互通测评等级、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等级和HIMSS EMRAM评估体系等重要指标,对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分析当前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3)分析我国西医医院和国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找寻可供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借鉴的长处和优势,从而让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迈向国际舞台。4)借助PDCA循环管理理论,探索未来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既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又注重登高望远、统筹规划,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成为医疗体系改革发展、实现便民惠民的助推器,奋力推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陆薇[7](2019)在《病案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病案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档案材料。病案管理指的是对病案的建立、归档、调阅等行为的组织、计划、协调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病案管理方法是实行病案管理的必须手段。本文基于国内外病案管理方法的发展现状,归纳几种病案管理方法的实施途径、特点及实际应用效果,并分析了病案管理发展面临的困难,同时对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卢心笛[8](2019)在《中文诊断文本的ICD自动编码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关于疾病和死亡统计的全球标准分类。按照我国卫生部的要求,住院病人病案首页的疾病诊断都应该按照ICD-10的标准进行编码,诊断的编码质量直接影响疾病分类的准确性,是后续医学统计、单病种管理等的基础。但在医疗实践中,由于编码规则繁杂、编码过程具有试验性和循环特征,加上编码人员培训不足、专业编码员稀缺,使得目前各级卫生机构的ICD编码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均难以保证。为了辅助编码人员的编码工作,已有学者致力于研究中文语境下的自动编码,但是较于英文语境下的自动编码,中文诊断文本的自动编码研究在范围上和深度上仍然较为局限。基于此,以简化编码工作、提高编码员的编码效率为研究目标,本文对于“中文诊断文本的ICD自动编码”,即“在中文语境下利用计算机的技术辅助完成诊断的ICD编码”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具体地,文章从算法、数据、实验以及系统开发四个层面展开。首先,在算法层面,对于解决所定义的自动编码的两种可行算法:基于实例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的具体解决思路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和分析。在数据层面,主要包括提供诊断编码关系的人工编码历史库以及用于嵌入式词向量训练的语料库。此外,考虑到现有数据的有限性,利用网络爬取对数据集进行了相应扩充。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数据,在实验部分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和比较,并在自动编码的任务情境下初步探究了中文医疗文本处理任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包括相似性函数的选择与设计、特定领域语料库缺乏的情况下用一般的语料库替代特定领域文本语料库的可行性、以及在分词准确性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分词的必要性。最后,在系统开发层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ICD自动编码实践,综合本研究提出的模型、经扩充后的数据集以及实验结果,本文进行了自动编码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现。ICD自动编码系统的开发完成标志着“ICD自动编码研究”执行层面工作的完成。
李磊[9](2019)在《医院病案管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病案管理正处于病案载体变换的特殊时期,必须对医院病案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明确病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构建了病案管理和病案管理评价的基础理论,对病案物理性质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加以区分,指出病案管理评价包括质量评价和效率评价。质量评价方面通过分析梳理病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流程构建了医院病案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效率评价方面以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基础构建医院病案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病案管理活动进行质量评价和效率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使得医院病案管理活动从“质量评价”到“效率评价”形成了完整的闭环。通过研究电子病案明确现代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公众对病案管理的认知差异对医院病案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为病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开展病案信息服务。
何小菁[10](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二、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1.1.2 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 |
1.1.3 中医医院在新医疗改革大环境下面临较多困难 |
1.1.4 中医医院套用综合医院管理模式,偏离中医医院宗旨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质量 |
2.1.2 医疗质量管理 |
2.1.3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医疗质量三级结构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中医学理论体系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评述 |
2.4 构建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4.1 重要性分析 |
2.4.2 必要性分析 |
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
3.1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1 M中医医院简介 |
3.1.2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3.1.3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4 M中医医院的管理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
3.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1.3 设计依据 |
4.1.4 体系框架 |
4.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 |
4.2.1 健全四级中医组织架构 |
4.2.2 组织层级职责分工 |
4.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
4.3.1 标准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2 标准体系的内容设计 |
4.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监控体系 |
4.4.1 建立质控网络 |
4.4.2 完善质控流程 |
4.4.3 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 |
4.4.4 开展多样化监控方式 |
4.4.5 完善医疗质量控制反馈机制 |
4.5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考评体系 |
4.5.1 制定中医考评方案 |
4.5.2 实施医疗质量考核评价 |
4.5.3 建立考评督查机制 |
4.5.4 考评结果的反馈与奖惩 |
4.5.5 不断完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 |
4.6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支撑保障体系 |
4.6.1 中医内涵建设 |
4.6.2 建立健全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 |
4.6.3 中医人才梯队建设 |
4.6.4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 |
4.6.5 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 |
4.6.6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2.1 创新之处 |
5.2.2 不足之处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问卷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区块链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块链的概述、特点及意义 |
2 区块链的分类 |
2.1 非许可区块链 |
2.2 许可区块链 |
3 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外病案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
3.1 国外发展现状 |
3.2 国内发展现状 |
4 区块链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4.1 互操作性 |
4.2 安全性和隐私性 |
4.3 可扩展性和运行速度 |
4.4 实用性和易用性 |
5 展望 |
(3)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及创新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
1 疾病命名 |
2 国际疾病分类 |
3 手术操作分类 |
4 病案信息学 |
5 循环系统相关知识 |
6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 |
1 构建层级词汇库 |
2 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规则 |
3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规则 |
1 疾病编码逻辑规则 |
2 手术操作编码逻辑规则 |
3 本节小结 |
第四节 基于编码逻辑校验的计算机辅助智能纠错系统 |
1 需求分析 |
2 功能分析 |
3 流程分析 |
4 效果评价 |
5 本节小结 |
第五节 成果与展望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PDCA循环具体实施步骤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历回收归档情况 |
3.2 病案回收质量 |
3.3 病案管理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
3.4 工作优化改进与发展展望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病历回收改进措施 |
4.2 病案回收质量改进措施 |
4.3 病案管理持续改进的建议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病案管理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2:住院病历质量评分表 |
附件3:病历回收归档制度 |
(5)病种智能分类方法在医保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文文本分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按病种付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文本预处理技术 |
2.1.1 中文分词 |
2.1.2 去停用词 |
2.1.3 文本向量化 |
2.2 传统的机器学习相关技术 |
2.2.1 朴素贝叶斯 |
2.2.2 支持向量机 |
2.3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
2.3.1 文本卷积神经网络 |
2.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
2.4 分类的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数据处理及标签构建 |
3.1 病种智能分类相关性分析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数据的规约和清洗 |
3.2.2 文本分词及去停用词 |
3.2.3 文本向量化 |
3.3 疾病名称标签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分类模型的构建与结果分析 |
4.1 文本相似性 |
4.2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构建 |
4.2.1 朴素贝叶斯算法建模过程 |
4.2.2 支持向量机算法建模过程 |
4.3 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构建 |
4.3.1 文本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过程 |
4.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构建过程 |
4.4 模型的分类效果对比 |
4.4.1 常见疾病分类结果 |
4.4.2 高发疾病分类结果 |
4.4.3 罕见疾病分类结果 |
4.4.4 模型效果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病种智能分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环境搭建 |
5.2 需求分析 |
5.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3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5.4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数据模块 |
5.4.2 算法模块 |
5.4.3 应用模块及界面展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中医医疗机构的相关研究 |
1.3.2 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线路图 |
1.6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
2.2.3 信息化建设情况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审视 |
3.1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 |
3.2 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方面 |
3.3 中医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方面 |
3.4 中医医疗机构的隐私保护方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西医医院及国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4.1 我国西医医院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
4.2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DCA循环在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
5.1 计划(Plan)阶段 |
5.2 实施(Do)阶段 |
5.2.1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
5.2.2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联通服务 |
5.2.3 中医智能医疗的建设 |
5.2.4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
5.2.5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安全建设 |
5.3 检查(Check)阶段 |
5.4 处理(Action)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病案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信息管理方法 |
1.1 PDCA循环法 |
1.1.1 计划阶段(Plan) |
1.1.2 实施阶段(Do) |
1.1.3 检查阶段(Check) |
1.1.4 处理阶段(Action) |
1.2 临床路径管理法 |
1.3 双轨制管理方法 |
1.4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法 |
1.5 追踪方法学 |
1.6 根本原因分析法 |
1.7 帕累托分析法 |
1.8 脑力激荡法 |
1.9 基于openEHR的双模型法 |
2 总结与展望 |
(8)中文诊断文本的ICD自动编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 基本理论与技术 |
2.2.1 国际疾病分类(ICD) |
2.2.2 文本表示 |
2.2.3 文本分类 |
2.2.4 机器学习 |
2.2.5 深度学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ICD自动编码任务算法综述 |
3.1 任务界定 |
3.2 算法概述 |
3.3 基于实例的方法 |
3.3.1 概述 |
3.3.2 相似性函数的设计与选择 |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
3.4.1 概述 |
3.4.2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 |
3.4.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及数据处理 |
4.1 概述 |
4.2 诊断-编码数据 |
4.2.1 数据基本信息 |
4.2.2 数据预处理 |
4.2.3 数据集划分 |
4.3 语料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法有效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基于实例的方法 |
5.2.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5.2.2 实验结果 |
5.3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 |
5.3.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5.3.2 实验结果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
5.4.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5.4.2 实验结果 |
5.5 算法比较 |
5.5.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5.5.2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影响因素分析 |
6.1 概述 |
6.2 相似性函数影响 |
6.2.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6.2.2 实验结果 |
6.3 语料库影响 |
6.3.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6.3.2 实验结果 |
6.4 字符级别影响 |
6.4.1 实验目标及设置 |
6.4.2 实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文诊断ICD自动编码系统开发 |
7.1 需求分析 |
7.1.1 概述 |
7.1.2 用户分析 |
7.1.3 场景分析 |
7.1.4 功能分析 |
7.1.5 管理分析 |
7.2 系统设计 |
7.2.1 流程设计 |
7.2.2 算法设计 |
7.2.3 数据模型设计 |
7.2.4 界面设计 |
7.3 系统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医院病案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病案的形成与发展 |
2.2 病案管理 |
2.3 病案管理评价 |
3 病案管理质量评价 |
3.1 病案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病案管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
3.3 病案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4 病案管理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
4 病案管理效率评价 |
4.1 病案管理效率评价的模型 |
4.2 病案管理效率的DEA评价指标体系 |
4.3 病案管理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
5 病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
5.1 电子病案 |
5.2 电子病案管理 |
5.3 电子病案管理的优缺点 |
5.4 公众对电子病案管理的认知情况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研究课题 |
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病历档案 |
2.1.2 病历档案管理 |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档案管理理论 |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全程管理理论 |
2.2.4 数据管理理论 |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3.2.1 收集 |
3.2.2 整理 |
3.2.3 鉴定 |
3.2.4 保管 |
3.2.5 供应 |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
3.4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4.2.1 规划 |
4.2.2 指导 |
4.2.3 监督 |
4.2.4 协助 |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
4.4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5.2.1 采集 |
5.2.2 组织 |
5.2.3 存储 |
5.2.4 传递 |
5.2.5 利用 |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
5.4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6.2.1 数据生产 |
6.2.2 数据挖掘 |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
6.4 本章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四、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冯思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2)
- [2]区块链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林鑫,许凤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02)
- [3]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D]. 万映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D]. 杨玉营. 东南大学, 2020(01)
- [5]病种智能分类方法在医保中的研究与应用[D]. 韩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分析研究[D]. 张清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病案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陆薇. 中国医院统计, 2019(05)
- [8]中文诊断文本的ICD自动编码实证研究[D]. 卢心笛. 清华大学, 2019(02)
- [9]医院病案管理评价研究[D]. 李磊.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