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浩瀚!

“走出去”浩瀚!

一、“走出去”海阔天空!(论文文献综述)

许林[1](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赵丰怡[2](2020)在《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创作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中国纪录片产业在理论创新和创作手法上积极变革,提出电影套拍纪录片这一新兴纪录片类型。电影套拍纪录片是以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影视形式)拍摄制作过程为创作素材,所有与影片主题相关人员为拍摄对象,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加工,以展现真实的幕后创作故事和独立完整的思想内涵的纪录片类型。电影套拍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电影套拍纪录片以互联网视频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受众以年轻观众和专业观众为主,传播范围广;内容以电影幕后真人真事为主,提升观众“窥视”情结下的商业娱乐价值;同母体电影相伴相生却又彼此独立,有自己的价值思考等,正是这些在传统纪录片当中不常见到的“新亮点”,促进了电影套拍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电影套拍纪录片相关的概念界定和创作特征以及价值导向都存在模糊,其发展历程以及未来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值得做深入探究。据此,本论文分为四章节内容。第一章,对这一现象相关概念“电影纪录片、跟组式纪录片、伴随式纪录片”进行辨析,结合其自身特质以及相关文献内容,对“电影套拍纪录片”进行概括和界定,同时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明晰其发展的背景及成因。第二章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两个层面出发,归纳其类型特征。第三章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从“主题内容”、“制作构成”和“技术呈现”三个角度,结合商业化语境和业界创作内容,探讨电影套拍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各要素的构成。第四章电影套拍纪录片现象存在的问题成因和未来展望,通过分析当下电影套拍纪录片存在的诸如价值诉求单一、传播渠道狭窄、品牌意识淡薄等现象,分析其成因并根据困境提出合理的解决意见。

江翰博[3](2020)在《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材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冬颖教授编写的一本着作。该文本属于历史文化类着作,叙事和评述体相结合。全书语言以白话文为主,该文本主要是作者以自身视角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诠释庄子的思想之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此书第二十至第二十九章为源语材料,通过翻译的方式帮助异国的人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庄子其人和其思想文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译者在翻译所选材料时,主要遇到三类问题并对这三类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并查找了相关文献找到了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一是通过原文语境下的词义匹配选择、针对文化缺失加注的方法进行文化类词汇的转换、二是通过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奈达对等翻译理论下的词义选择、意译法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三是通过省译法、替代法进行排比句的翻译。译者通过本实践报告的撰写,以期为历史文化文本翻译感兴趣的译者提供一些帮助。

穆君[4](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王晓爱[5](2019)在《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象学研究:受凌体验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不仅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命成长带来重大的伤害,而且也对学校的整体提升和文化氛围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了相关研究,但还未从学生本位的视角对其受凌体验进行观照。因此,我们以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作为切入口来展开研究。本研究以J省N市的38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的视角,运用文本故事写作、访谈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探究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现实样态,并揭示其蕴含的教育学意义。研究发现,初中生受欺凌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凌者的自我认知,表现为对自我的存在与价值产生怀疑、个体道德判断的迷失、抱怨贫穷的出身与命运的不公。二是受凌者的情感体验,包括被孤立排挤的孤独、当众嘲讽的羞辱、班级小团体霸凌的恐惧以及旧人“欺生排外”的憋屈无奈等等。三是受凌者的态度与回应,包括:化悲痛为动力的坚强、毫不介怀的处世智慧、对同伴的忍让宽容、对于未来生活的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畏缩不前以及对于欺凌行为的隐忍妥协等等。初中生的校园受凌体验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受凌体验的复杂多样性、可转化性、内隐性以及影响的终身性。校园受凌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可以作为学生心灵世界的重要体现,是理解学生、进入学生生活世界的通道,也是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情感道德品质的重要切入口,更是引导学生体验他人、重建学生同侪关系的重要课程。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防治与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被欺凌者应打破沉默,理性反抗;旁观者要转变角色,实施援助,不做冷漠之人;家长要能够善于察言观色,关注孩子的体验;教师要走近学生生活世界,做好引导与转化。

朱芬[6](2018)在《莫言作品在日本的译介 ——基于文化语境的考察》文中提出本论文讨论莫言文学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与接受,探究日本译介莫言的历史必然性与文化动因,思考日本文化视域下的莫言文学解读,包括翻译解读和文学评论。文章主体部分以日本文化语境为背景,对“译介了什么”、“为什么译介”、“如何翻译”、以及“如何接受”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本文梳理了日本莫言译介基本情况。依据各个时期占据主导的文化因素,把日本三十年的莫言译介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译介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划定为日本莫言译介的发端期,这个时期主要受到当时日本诗学观念的影响,译介受众局限于少数文学爱好者,本文把这一时期的译介模式称为“爱好者型文学派”;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为发展期,这一阶段日本的莫言译介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较多,吸引了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和评论家,扩大了莫言在日本知识界的影响力,这一阶段的译介模式称为“学者型社会派”;9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为繁荣期,这一时期日本图书市场逐渐产生阅读中国文学的需求,莫言译介以赞助人为主导因素,以普通读者为导向,莫言文学在日本开始更多走向大众视野,这一时期的译介类型称为“市场型文学派”。第二,在译介莫言的动因方面,本文将日本的莫言文学译介放置到20世纪日本译介中国同时代文学百年学术谱系中进行历时考察,指出其背后的日本文化语境传承与变迁。本文发现,从20世纪日本译介中国同时代文学的历史语境来看,二三十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曾与中国左翼文艺产生过密切联系;五六十年代,日本在二战战败反思的历史语境下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人民文艺”产生过共鸣;八九十年代,日本译介中国新时期文学,无论是爱好者型文学派还是学者型社会派,普遍诉诸于“去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其本质是去除“革命”范式,是左翼文学运动全面退潮之后,现代日本自我确证的意识形态诉求。本文还发现,从译介鲁迅文学到译介莫言文学,无论是“意识形态化”的模式,还是“乌托邦化”的模式,都是日本学者的“文学中国”想象,始终作为日本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他者镜像而存在。一方面,由于明治以来日本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定势是西方化,占据主流的中国形象大部分时候是日本进行自我确证的“意识形态化”想象,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越境日本发生的“意识形态化”解读,这是日本文化语境与西方文化语境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在日本二战反思的特定文化语境之下,一部分日本学者曾以鲁迅、以中国为方法,对日本现代性进行反思,就这一点而言,日本作为东方国家,其“文学中国”的想象又有别于西方。尽管战后的特殊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但是日本学者的莫言文学想象延续了现代性反思的命题。第三,在日本文化语境观照下考察了莫言日译。首先,解构传统“忠实”翻译观,指出汉字文化圈下的莫言日译虽然总体看上去比英译更“忠实”,但是“字面忠实”背后存在无意识的“误读”。其次,肯定了莫言日译中的积极“重写”是有助于莫言文学精进的积极文化创新。不管译者是出于意识形态调适,还是出于市场需要,这种“重写”客观上操纵了莫言文学的世界声誉。然后,本文解析了大江健三郎、藤井省三异化翻译思想背后的日本民族文化建构立场,指出他们对于吉田富夫译本归化倾向的批评,主要因为文化目的和翻译观念不同。本文将藤井省三和吉田富夫的同源日译本进行对照,发现实际文本中,藤井译本并不总是异化,吉田译本也并不总是归化,何时异化、何时归化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目的。藤井省三的文化目的是通过莫言作品观察他者中国,因此会在其关注的重点,如社会政治经济相关内容上体现异化立场,而在语言、诗学相关内容的翻译上采取归化态度,其译本中添加了不少与文学解读无关的社会注解,这种翻译文本特征决定了其译本潜在受众主要是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学者;吉田富夫的文化目的表现为以诗学话题规避中日意识形态层面差异,从诗学层面建立中日文化交流渠道,其译本在语汇翻译层面采用了日本传统汉文训读法中的“文选读法”,即采取音训相结合的方式直译汉语词汇,侧重于向日本普通读者传递异域风情的中国文学与语言文化,而在翻译的副文本,如注释、标题、序言等方面采取归化态度,其译本受众是大众读者。第四,考察日本视域下的莫言文学接受情况。首先,考察了日本文化语境对莫言作品叙事风格的接受。一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在日本的接受具有世界文学同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双重意味;另一方面,日本视域下的莫言文学具有世界文学和亚洲文学的双重含义,这是中日两国作为弱势语言国家参与世界文学过程中,思考亚洲文学世界性与地域性问题方面的共鸣。其次,考察了日本学者不同文化目的视域对莫言文学创作立场的理解。大江健三郎、藤井省三以建设日本国民国家的文化目的想象了一个知识分子写作的莫言文学,以启蒙姿态进行社会批判;而吉田富夫则想象了一个农民写作的莫言文学,从农民视角自然呈现原生态农村世界。最后,考察了典型个案《红高粱》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史,反思日本莫言译介的效果。通过以上考察,本文发现,发端期“爱好者型文学派”虽然从从诗学角度接受莫言文学,但是最终无法理解莫言文学中的原生态农民世界;发展期“学者型社会派”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视域下的莫言文学想象,推动了莫言文学的世界声誉,但是对莫言文学的解读具有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双重色彩;繁荣期“市场型文学派”试图从农民写作视角理解莫言文学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突出莫言文学超越民族国家立场的普世价值和人性书写。总之,本文从日本文化语言的视角呈现了莫言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辩证地分析了莫言文学越界日本这一文化事件,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反思视角。

张情[7](2018)在《传承行知思想 追寻幸福奔向海阔天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家庄市行知小学始建于2012年,是一所充满朝气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学校以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引领,追求"在海阔天空中过生活,便是在海阔天空中受教育"的理念,着力打造富有自身文化的行知特色学校。

陈芳婷[8](2017)在《《于丹〈论语>心得》的模糊语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模糊性”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和认知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长足发展,各种关于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中华书局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其英译本一经推出,便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关于其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尝试以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于丹<论语>心得》中模糊语言翻译的问题,解读这部畅销书籍在翻译上的精妙之处。该研究广泛搜集源文本中的模糊语语料,并从中精心挑选出29个译例,以三个章节的形式分别探讨了《于丹<论语>心得》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修辞维度的模糊,并分析出译者翻译这些模糊语所使用的策略。《于丹<论语>心得》的模糊语言翻译,在语言层面,其表现形式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文化维度模糊语的呈现,则是以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的模糊作为载体;而修辞方面的模糊语,主要体现在修辞意义的模糊和修辞手段的模糊。从宏观上看,本文讨论了译者翻译源文本模糊语过程中的个人倾向,译者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清晰译模糊”和“以模糊译模糊”,再从后者中又延伸出“以较大范围的模糊译较少范围的模糊”、“以较少范围的模糊译较大范围的模糊”等。(谭载喜,2010:15)从微观上看,《于丹<论语>心得》中语言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大多使用“直译加释义法”、“意译法”、“转译法”、“意译加阐释法”等;文化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大多使用“删译法”、“意译法”、“增译法”、“音译加释义法”等;而修辞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化”、“异化”或作适当“转译”、“增译”和“删译”等。这些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以“模糊法则”为基本立场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于丹<论语>心得》译介活动,尝试把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此项研究之中,由此探讨模糊语翻译中广泛运用的翻译策略,希望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更多借鉴之处。

康迪,谢园,周瑞华,谭爽[9](2016)在《重塑品牌讲故事的方式》文中指出以人为本,围绕着分享、交流、参与等元素构建品牌的核心文化,百事、凯迪拉克、杜蕾斯、优衣库等这些品牌如何打造拥有社会化思考的内容营销?拥有社会化思考的内容营销,并不是简单的指品牌要在最热门的社交媒体上设置品牌主页。而是指真正理解"社会化洞察"的含义,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客户真正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传统的洞察注重个人动机,而现在的

张晓蒙[10](2015)在《网络文学出版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文学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产业带动作用,本研究试图借用出版学、文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出版,以期为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丰富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内容。在现实方面,为网络文学运营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规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研究内容主要根据网络文学“创作——流通——消费”研究范式,分为绪论、概述、创作、经营、消费与结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并对本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网络文学产业相关内容。概述部分,首先分别阐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出版的概念与特点,然后梳理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历程,最后从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网络文学市场收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四个维度综述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整体情况。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出版的基本流程,依托网络文学网站平台或社交媒介,作者直接接触读者,所以在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三个要素,即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客体。论文从宏观与微观视角揭示了创作环境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及动机,对网络文学创作题材、创作语言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网络文学创作特征体现为创作主题虚拟、创作门槛低、创作过程互动化、创作主体团队化,创作动机商业化的结论。经营是产业的中心工作,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并且,网络文学经营在“创作——经营——消费”的研究范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部分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分别分析了网络文学出版组织的经营运作和市场结构。按照营销学中4P理论的逻辑,首先对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主体、业务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结合网络文学特性,研究了涉及网络文学经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产品组织形式、定价方法、分销渠道及促销推广策略。网络文学消费环节使得网络文学在经历创作、经营阶段之后,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消费部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第一,从职业、性别、年龄分析网络文学的消费群体;第二,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网络文学消费的客体因素,得出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为免费心理、娱乐心理、参与心理与微审美心理;第三,基于AIDMA、AISAS、SICAS模型分析网络文学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第四,网络文学的消费趋势主要有:消费终端多元化、内容格调“去庸俗化”和消费群体国际化。结论部分,运用传播学理论,展望网络文学出版未来的趋势:传播者角度,作者群体的草根化与精英化的两极分化;传播受众方面,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传播内容上,作品题材与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明显;传播媒介方面,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传播效果娱乐化。

二、“走出去”海阔天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去”海阔天空!(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4.2.1 远方的乌托邦
        4.2.2 愚昧的中国
        4.2.3 黄祸论
        4.2.4 中国崩溃论
        4.2.5 中国威胁论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5.3.1 注重关注度
        5.3.2 彰显独特性
        5.3.3 扩大接触面
        5.3.4 铺陈情感律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创作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于电影套拍纪录片的理论研究
        二、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第二节 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三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发展的背景
        一、宏观政策对纪录片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
        二、影视技术的革新支撑影视创作新形式
        三、庞大的产业价值推动电影套拍纪录片
第二章 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一、零聚焦叙事
        二、内聚焦叙事
        三、外聚焦叙事
    第二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一、时间顺序下的线性结构
        二、空间组合下的平行结构
        三、时空交错下的多元结构
第三章 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第一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主题思想
        一、聚焦母体制作,突出拍摄艰辛
        二、侧重问题表达,关注电影背后
    第二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内容表达
        一、对导演执导风格的细致描摹
        二、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完整呈现
        三、对行业生态弊端的无情揭露
    第三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制作现状
        一、导演意志推动产业发展
        二、公司制片成为业界主流
    第四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的技术呈现
        一、电影套拍纪录片的摄影
        二、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录音
        三、电影套拍纪录片的访谈
        四、电影套拍纪录片的剪辑
第四章 电影套拍纪录片现象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诉求单一,过度依赖母体
        二、缺乏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三、尚无品牌意识,难以形成规模
        四、传播渠道单一,受众接触率低
    第二节 电影套拍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延伸题材、价值导向
        二、行业扶持、产业支撑
        三、品牌制作、规模经营
        四、多元融资、多向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庄子》翻译文献研究述评
        二、《庄子》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化词汇的转换策略
        一、原文语境下的词义匹配选择
        二、针对文化缺失加注
    第二节 汉语成语的翻译
        一、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
        二、奈达对等翻译理论下的词义选择
        三、意译法
    第三节 排比句的翻译
        一、省译法
        二、替代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一、实践总结
    二、实践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原文及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4)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3.3.1 宏观问题分析
    3.3.2 微观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4.4 经验借鉴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5.4.1 云模型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象学研究:受凌体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校园欺凌:一种“毒性文化”
        1.1.2 现实之忧:情感教育的缺失
        1.1.3 童年经验:“委屈”且“气愤”的受凌体验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的厘清
        1.3.1 校园欺凌
        1.3.2 现象学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校园欺凌的类型
    2.2 校园欺凌的特征
    2.3 现象学视阈下的校园欺凌研究
    2.4 反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措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3.2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3.5 研究效度问题
    3.6 研究伦理问题
4 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现实样态
    4.1 受凌者的自我认知
        4.1.1 懦弱无能:自我存在与价值的怀疑
        4.1.2 认知困惑:道德判断的迷失
        4.1.3 怨天尤人:对出身贫穷的抱怨
    4.2 受凌者的情感体验
        4.2.1 无人作伴的孤独:被集体孤立的“公敌”
        4.2.2 被撕破面子的痛楚:丢失的尊严
        4.2.3 被戏弄的委屈:“恶作剧”的过度
        4.2.4 提心吊胆的不安:班级小团体的霸凌
        4.2.5 无法控制的怒气:对无端挑衅的反抗
        4.2.6 忍无可忍的耻辱:当众嘲讽的羞辱
        4.2.7 无奈的憋屈:旧人的“欺生排外”
    4.3 受凌者的态度与回应
        4.3.1 化悲痛为动力:重振精神的坚强
        4.3.2 毫不介怀:交友处世的大智慧
        4.3.3 忍让宽容:对同伴的理解与原谅
        4.3.4 心灰意冷:被伤害的真心
        4.3.5 绝望的抗争:众人凌辱的悲痛
        4.3.6 畏缩不前:被嘲笑的梦想
        4.3.7 隐忍的沉默:被欺凌者的惧怕与妥协
        4.3.8 仇视与报复:对欺凌行为的消极反抗
        4.3.9 自我强大:对欺凌者的有力回击
5 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结构框架与主要特征
    5.1 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结构框架
    5.2 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主要特征
        5.2.1 受凌体验的复杂多样性
        5.2.2 受凌体验的可转化性
        5.2.3 受凌体验的内隐性
        5.2.4 受凌体验的影响具有终身性
6 思考与建议
    6.1 初中生校园受凌体验的教育学意义
        6.1.1 校园受凌体验是进入学生生活世界的通道
        6.1.2 校园受凌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切入口
        6.1.3 校园受凌体验是重建学生同侪关系的重要课程
    6.2 对策建议
        6.2.1 被欺凌者的回应:打破沉默,理性反抗
        6.2.2 旁观者的角色:实施援助,不做冷漠之人
        6.2.3 家长的智慧:察言观色,关注孩子的体验
        6.2.4 教师的关注:走近学生生活世界,做好引导与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参与“校园受凌”体验故事写作邀请信
    附录2 学生“受凌体验”访谈提纲
    附录3 文本故事示例
    附录4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5 轶事改写示例
    附录6 主题提炼过程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莫言作品在日本的译介 ——基于文化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方法
        0.2.3 研究立场与理论视野
    第三节 研究意义
        0.3.1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议题
        0.3.2 日本研究方面的议题
第一章 日本译介莫言作品的历史分期及其译介模式
    第一节 发端期:诗学观念主导的爱好者型文学派译介
        1.1.1 面向文学爱好者的中国同时代文学译介
        1.1.2 文学派开启莫言作品在日译介的发端期
    第二节 发展期: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学者型社会派译介
        1.2.1 面向专业学者的日本中国同时代文学译介
        1.2.2 社会派推动莫言作品在日译介进入发展期
    第三节 繁荣期:赞助人主导的市场型文学派译介
        1.3.1 面向大众读者的日本中国同时代文学译介
        1.3.2 文学派迎来莫言作品在日译介的繁荣期
    小结
第二章 莫言文学越界日本的文化语境考察
    第一节 20世纪日本译介中国同时代文学的学术谱系
    第二节 日本莫言作品译介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
        2.2.1 从人民文艺到新时期文学——日本中国文学译介的“去政治化”诉求
        2.2.2 从鲁迅到莫言作为日本现代性建构的他者形象
        2.2.3 从“竹内鲁迅”到“吉田莫言” ——中日现代性反思的共鸣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文化语境下的莫言作品译本考察
    第一节 日本翻译诗学传统下的莫言作品日译总体观
        3.1.1 汉字文化圈下的莫言文学日译
        3.1.2 貌合神离的汉日语言文化系统与日译中的“误读”
    第二节 莫言作品日译“重写”与“文学名声的操纵”
        3.2.1 日译作品选择与莫言文学名声的操纵
        3.2.2 日译底本选择与莫言文学名声的操纵
        3.2.3 莫言作品外译中的“积极重写”
    第三节 文化目的视域下的莫言文学日译者评价再思考
        3.3.1 从日本文化界对吉田富夫译本的评价说起
        3.3.2 日译者的文化目的与翻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文化语境下的莫言文学接受
    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莫言文学叙事风格在日本的接受
        4.1.1 社会派译介者的视域“魔幻现实”中的“现实”
        4.1.2 文学派译介者的视域
        4.1.3 日本文化评论界的视域
    第二节 知识分子写作与农民写作——莫言文学创作立场在日本的接受
        4.2.1 知识分子写作视域下的日本莫言文学接受
        4.2.2 农民写作视域下的日本莫言文学接受
    第三节 日本莫言作品译介模式反思——以《红高粱》的接受为例
        4.3.1 日本文化语境下的《红高粱》接受史
        4.3.2 日本莫言作品译介模式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莫言作品日译出版情况整理
        附录1-1: 日本翻译出版的莫言中长篇小说单行本·文库本
        附录1-2: 日本翻译出版的莫言中短篇小说集
        附录1-3: 日本出版的综合类文学集中收录莫言小说日译情况
        附录1-4: 日本文学杂志上刊登的莫言单篇小说译文
    附录2: 日本莫言研究资料整理
        附录2-1: 日本杂志上刊登的对莫言作品介绍、分析、评论和研究
        附录2-2: 日本杂志上刊登的莫言访谈录
        附录2-3: 日本杂志上刊登的莫言在日活动报道
        附录2-4: 日本杂志上刊登的莫言在日演讲、对日撰文的日文翻译
        附录2-5: 日本非文学类杂志关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论
    附录3: 日本莫言作品书评摘译
    附录4: 莫言长篇小说日译本发行量调查
        附录4-1: 吉田富夫日译本发行量数据调查与统计
        附录4-2: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莫言译着发行量数据调查
    附录5: 莫言长篇小说日译本亚马逊销售排行
    附录6: 莫言日译者吉田富夫访谈录
    附录7: 莫言两部中篇小说同源日译本译注对比语料
        附录7-1: 《白狗秋千架》日译本译注对比
        附录7-2: 《苍蝇·门牙》日译本译注对比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传承行知思想 追寻幸福奔向海阔天空(论文提纲范文)

传承理念, 谋求发展
陶师工程, 提升素养
悟性课堂, 灵动生命
润泽德育, 浸润童心
多彩社团, 精彩生活

(8)《于丹〈论语>心得》的模糊语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全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研究理论介绍和研究动向
    第一节 语义的模糊与翻译
    第二节 语用的模糊与翻译
    第一节 文化背景的模糊与翻译
    第二节 文化意义的模糊与翻译
第六章 《于丹<论语心得>在修辞维度的模糊与翻译
    第一节 修辞手段运用的模糊与翻译
    第二节 修辞意义的模糊与翻译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网络文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1.4 学科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4.2 关于网络文学产业问题
1.5 重点与难点 2 网络文学出版概述
2.1 网络文学及其出版
    2.1.1 网络文学概念与特征
    2.1.2 网络文学出版概念与特点
2.2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历程
    2.2.1 萌芽时期
    2.2.2 免费文学网站时期
    2.2.3 商业化运作时期
2.3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整体情况
    2.3.1 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
    2.3.2 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
    2.3.3 网络文学市场收入
    2.3.4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3 网络文学创作
3.1 创作环境
    3.1.1 微观创作环境
    3.1.2 宏观创作环境
3.2 创作主体
    3.2.1 网络文学作家
    3.2.2 网络写手
    3.2.3 业余爱好者
3.3 创作题材
    3.3.1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确定的原则
    3.3.2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分类的现状
    3.3.3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存在的问题
3.4 创作语言
    3.4.1 网络文学语言类型与特点
    3.4.2 网络文学语言批评
3.5 创作特征
    3.5.1 创作主题虚拟
    3.5.2 创作门槛低
    3.5.3 创作过程互动化
    3.5.4 创作主体团队化
    3.5.5 创作动机商业化 4 网络文学经营
4.1 网络文学经营概述
    4.1.1 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
    4.1.2 网络文学经营主体
    4.1.3 网络文学经营业务
4.2 产品与服务
    4.2.1 组织作品
    4.2.2 作品的编辑审核
    4.2.3 衍生版权营销
    4.2.4 广告服务
4.3 阅读服务定价
    4.3.1 按阅读字数定价
    4.3.2 按用户类型定价
    4.3.3 按写手或作品地位定价
    4.3.4 按阅读时间定价
4.4 分销渠道与促销
    4.4.1 网络文学网站直销
    4.4.2 电信代理商分销
    4.4.3 其它第三方分销
    4.4.4 APP分销
    4.4.5 促销推广 5 网络文学消费
5.1 网络文学消费群体
    5.1.1 年龄因素
    5.1.2 性别因素
    5.1.3 职业因素
5.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
    5.2.1 影响网络文学消费心理的客观因素
    5.2.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
5.3 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1 基于AIDMA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2 基于AIS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3 基于SIC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4 网络文学消费趋势
    5.4.1 消费终端多元化
    5.4.2 内容格调“去庸俗化”
    5.4.3 消费群体国际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网络文学写手两极化
    6.1.1 草根化倾向
    6.1.2 精英化趋势
6.2 网络文学受众多样化
6.3 网络文学内容多元化
    6.3.1 作品题材
    6.3.2 作品形式
6.4 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移动化
6.5 网络文学传播效果娱乐化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走出去”海阔天空!(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国电影套拍纪录片创作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D]. 赵丰怡.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3]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江翰博.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5]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象学研究:受凌体验的视角[D]. 王晓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莫言作品在日本的译介 ——基于文化语境的考察[D]. 朱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传承行知思想 追寻幸福奔向海阔天空[A]. 张情. 《素质教育》教科研成果, 2018
  • [8]《于丹〈论语>心得》的模糊语翻译[D]. 陈芳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9]重塑品牌讲故事的方式[J]. 康迪,谢园,周瑞华,谭爽. 成功营销, 2016(Z2)
  • [10]网络文学出版研究[D]. 张晓蒙. 武汉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走出去”浩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