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产生、产生和历史条件

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产生、产生和历史条件

一、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孕育、产生及其历史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胡雪莹[1](2021)在《新时代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视角》文中认为

郝亚辉[2](2020)在《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80年代萌发探索到十七大之后的全面推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扩大了选人视野,选出了大批优秀干部,赢得了广大干群的肯定和认可,但是随着这项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高分低能”“一考定音”“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等突出的问题和难题,如何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完善竞争性选拔的重要课题。汝州市自2015年以来开展了3次副科级干部的竞争性选拔,为破解竞争性选拔的这些难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以汝州市开展的3次副科级干部竞争性选拔为案例,通过走访座谈、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该市在开展竞争性选拔中,量化了对经历业绩和潜能的考评、增设了实践锻炼环节、强化了竞争机制,这些做法很有创新性并且对破解竞争选拔的难题产生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该市的竞争性选拔也暴露出了选拔工作缺乏规划、经历业绩潜能评价不够透明、实践锻炼环节不够科学、后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从选拔工作制度化、考评环节公开化、锻炼环节科学化、后续管理人性化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以期使汝州的竞争性选拔模式更加科学完善,给其他地区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让各地在采用竞争性选拔时,能更大限度地释放该方式的优势,真正将有能力、敢担当、群众公认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张贺鹏[3](2018)在《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给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贤任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必须做好对于干部的考察和测评工作。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内容,选择铁岭市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当前在铁岭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和对策,为下一步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于当前铁岭基层干部选拔考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了目前铁岭基层干部干部选拔考察方式存在的几点问题如下:缺乏科学性,民主推荐存在失真情况、考察范围不全面,信息不对称、轻视考察制度,考核机制不完善、考察结果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判标准、选拔初始提名渠道窄,初始提名权过于集中。(2)通过对国外公务员选拔考察制度以及国内其他地方基层干部选拔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机制的优化建议与对策,具体方案为:创新基层干部考察方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考察制度、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考察主体、合理运用考察结果等。通过本文研究的基层干部选拔考核制度优化与完善,可以为铁岭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提供参考借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和干部人才的储备,对于丰富发展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考察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嘉琪,袁倩[4](2017)在《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评价问题,长期以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对国内外现有的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海外学者较多从精英政治和官僚制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过程,并越发关注此过程的制度化与规则化趋势;国内学者近来的关注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于选拔评价制度变迁或标准演变的宏观研究,二是基于经济增长等因素与领导干部选拔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基于个体素质与关系等因素的微观考量。当前,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易振龙[5](2016)在《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现有研究十分薄弱,存在加强研究的必要。本文以1978年至1992年间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总结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成功经验,同时分析其历史局限,为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镜鉴和启示。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分五章。绪论包含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等各项内容。第一章分析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首先阐述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的演变历程,然后简要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紧接着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最后对西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简要阐述。这一章旨在从四个角度(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外部借鉴)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着重从现实需要和改革既有条件方面论述。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突显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随着拨乱反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改革的组织条件、理论准备和外部环境逐渐具备。总之,改革因现实需要而产生了内在动力,又因既有条件的促成而具备了改革的可能。第三章论述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组织路线的调整、干部选拔方针的确立以及思想理论的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干部选拔指导思想的革新;从离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顾问委员会三个角度分析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举措及实施过程;从推进干部年轻化、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加强干部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和实践。第四章分析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本章围绕“谁来选”、“选拔谁”、“如何选”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主体逐渐多元化,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个人、群众都成为干部选拔的主体。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发生改变,干部选拔对象出现精英转化趋势。多种干部选拔方式得以运用,干部选拔的具体操作流程更为规范,干部选拔的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第五章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实效性评价,归纳了其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五大成就;其次,总结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形成的五项经验;最后,分析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的不足并简要阐述了原因。结束语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精神,通过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启示,对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作出若干思考。

王成宾[6](2016)在《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在所有选拔任用当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是干部人事制度革新中的必要构成部分,同样是提升班子建设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到“改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公开选拔下一步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从当前公开选拔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考定音,人岗不相适,测评技术单一等弊端。呼伦贝尔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探索实践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面,仍有着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能否进一步推动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其公开选拔能够有制度创新,服务于选人用人,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综合多方研究成果,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我国和本市在公开选拔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基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理论和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公开选拔的经验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有益的建议,努力推进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

郝玉明[7](2014)在《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文中提出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合理界定竞争性选拔适用范围,对有效地发挥干部选任制度功能、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应在科学把握竞争性选拔方式本质属性与特征基础下,正确处理常规选拔与竞争性选拔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把关作用,以常规选拔为主渠道,以竞争性选拔作为补充方式,合理界定竞争性选拔方式的适用范围。根据选拔职位特点、候备人选情况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在"就地取材"不能满足的前提下,适度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

王沛航[8](2014)在《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开选拔干部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治理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是干部人事制度的创新改革。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我国政府形成了一套对干部的发现、培养、考核、监督、罢免的制度,同时,也暴露了公开选拔干部工作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选拔上来的干部“人岗不相符”,甚至当选不久便“落马”的种种弊端。2012年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标志着我国领导班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由“单项突破型”改革转向“整体推进型”改革,由“层面型”改革转向“实质型”改革。这就迫切要求对现行干部制度和干部工作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更加注重制度的创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既是经济、政治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目前,公开选拔已成为干部任免的方式之一,公开选拔方式有利于选人用人视野的扩大,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在上述的背景下,研究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利弊,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本文首先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含义、特征、必要性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工作原则、现状、做法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探讨,并指出了深圳市在公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如对公选领导干部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对列入公选领导干部岗位的职位分析仍需进一步研究;考试测评环节,主要是面试测评环节不够完善;全委会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治理拉票贿选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相关环节衔接及制度还不够配套。最后,就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认识、完善公开选拔工作程序、进一步优化考试测评手段、进一步发挥全委会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作用、加强综合治理拉票贿选专题研究,以及健全完善公开选拔配套制度建设的建议。

王旖冰[9](2014)在《公选考试制度与科举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发展具有延续性,文化具有延续性,因此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制度也具有延续性。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历时一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这对于中国当今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制度是极具借鉴意义的。看似处于不同时代背景两种制度因深植于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笔者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以借鉴科举制,为公选考试制度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为目的,对两者进行系统、深入、客观、综合的比较。本论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依据、意义、思路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科举制和公选考试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综合概述。通过介绍科举制的创立、发展、灭亡以及公选考试制度的起源、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时期具体的制度变革,对两种制度在发展规律方面的情况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三部分,论证科举制与公选考试制度的可比性,并从内在因素、外部表征、评价角度对科举制与公选考试制度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两种制度的异同之处。第四部分,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公选考试制度借鉴科举制的启示。本论文在深入分析两种制度的基础上,得出改革创新的两点思路启示:公选考试制度改革和制度评价方面的思路启示。此外,还借鉴了科举制,得出六点操作措施:开发考试题型、健全规章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考试、创新选拔体制、加强监督、降低成本。

于然亭[10](2014)在《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党政领导干部的竞争性选任制度滥觞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其大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上来,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推进。经过多年的探索,2002年所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吸纳了各地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经验,首次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明确列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其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相继于2004年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也于2004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初步形成了竞争性选任的制度体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①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②上述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演进之中,贯彻群众路线是其制度创新的内隐主线。因此,本文以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收集、整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及其运行层面、制度完善层面的探讨,力求从群众路线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与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探究制约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路径。本文第一部分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从阐释群众路线的实质精神、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的制度内涵以及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任的应有之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与群众路线的契合逻辑。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为分析框架,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和运行层面进行了分析。在第三部分中,本文选取了萍乡市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深圳市2002年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以及宁波市江北区在竞争性选拔工作中全面推行“大评委制”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选出群众满意的公职人员,贯彻群众路线是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应有之义等研究结论。本文第四部分在以上几个部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在动议、甄选、任用决定等环节如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对策。

二、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孕育、产生及其历史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孕育、产生及其历史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2)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干部和副科级干部
        (二)竞争性选拔
        (三)竞争性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理论依据
        (一)人才测评理论
        (二)公平理论
        (三)人-职匹配理论
    三、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第二章 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实例分析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现状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基本情况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访谈调查
        (三)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方式和程序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创新做法
        (一)量化了经历业绩潜能考评
        (二)增设了实践锻炼环节
        (三)强化了竞争机制
第三章 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选拔工作缺乏规划
        (二)经历业绩潜能评价不够透明
        (三)实践锻炼环节不够科学
        (四)后续管理培训不到位
    二、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决策层规划意识淡薄
        (二)设计层制度制定滞后
        (三)执行层措施落实走样
        (四)参选者维权意识不强
第四章 国内竞争性选拔模式实例借鉴
    一、郑州市“一评三考”竞争性选拔干部
    二、广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
    三、潍坊市竞争性选拔干部
    四、总结和启示
第五章 优化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对策
    一、选拔工作制度化
    二、考评环节公开化
    三、锻炼环节科学化
    四、后续管理人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干部
        1.2.2 基层领导干部
        1.2.3 干部选拔
        1.2.4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管理理论
        1.2.5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理论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法
        1.4.2 技术路线
2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的现状分析
    2.1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组织选拔考察的一般状况
        2.1.1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的基本构成
        2.1.2 铁岭市基层干部选拔考察的内容和原则
        2.1.3 铁岭市基层干部选拔考察的程序和方式
    2.2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方式的调研
        2.2.1 问卷调查
        2.2.2 访谈内容与提纲
        2.2.3 调研和访谈结果的数据分析
    2.3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干部选拔考察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2.3.2 干部选拔考察主体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不高
        2.3.3 选拔基层干部方法的科学化和多元化不够
        2.3.4 选拔考察过程的程序性和规则性不足
        2.3.5 干部选拔考察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佳
    2.4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问题成因分析
        2.4.1 考察内容不科学导致考察针对性不强
        2.4.2 门槛过低导致考察人员专业性不足
        2.4.3 程序设计简单导致干部选拔方法不科学
        2.4.4 评判尺度缺失导致结果不够客观
3 国内外基层领导干部选拔经验借鉴
    3.1 借鉴发达国家地方基层文官选拔考察管理的经验
        3.1.1 美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评的经验
        3.1.2 英国地方基层文官选拔考评的经验
        3.1.3 国外基层公务员选拔与考评的差异与启示
    3.2 国内其他地市基层领导干部组织选拔考察制度经验
        3.2.1 上海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制度经验总结
        3.2.2 如皋与桂林等地的干部考察资格认证制度
    3.3 国内外经验总结
4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的优化建议
    4.1 增加考察与提名的全面性
        4.1.1 以民主化为原则充分发挥提名主体的作用
        4.1.2 加大制度改革完善提名依据
    4.2 完善监督与执行制度
        4.2.1 健全干部选拔考察活动中监督机制
        4.2.2 完善干部选拔考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4.3 完善基层干部考察方法
        4.3.1 建立科学的基层干部考核指标
        4.3.2 注重基层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
        4.3.3 强化基层领导干部的政绩分析
        4.3.4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4.4 提高考察人员的科学素质和分析能力
        4.4.1 培养高素质的考察人员
        4.4.2 适当分化考察人员的权力
        4.4.3 完善考察主体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4.4 逐步增加考察主体的渠道
    4.5 合理运用考察结果
        4.5.1 建立考察优秀动态人才库
        4.5.2 以考察结果为依据完善基层干部奖惩机制
        4.5.3 以考察结果为依据推进基层干部考核机制
        4.5.4 建立与考察结果相适宜的选拔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工作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4)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二、精英政治与官僚制理论:海外视角
三、宏观的视角:选拔评价制度与标准变迁考察
四、“晋升锦标赛”:政绩导向型官员晋升路径
五、微观的考量:个体因素与能力素质
六、结论

(5)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六、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
        (一) 中国古代重视官员选拔及德才标准的优良传统
        (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践历程
        (三) 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干部选拔理论及在苏联的实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干部选拔理论
        (二) 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
        (三) 苏联干部选拔制度及其实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选拔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选拔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四节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 西方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
    第一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新的政治路线要靠新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二) 现有组织状况不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
        (三) 原有干部选拔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第二节 干部工作的拨乱反正
        (一) 平反冤假错案
        (二) 清理“三种人”
    第三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思想条件逐渐具备
        (一)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思想及“两个凡是”的批判
        (二)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突破
        (三) 对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新认识
        (四)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外部参照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良好开局
    第一节 革新干部选拔指导思想
        (一) 组织路线: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基本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三) 时代标准:有改革开放实绩
        (四) 选拔途径:走群众路线和加强民主
        (五) 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
    第二节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一) 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二) 探索干部任期制和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三) 设置顾问委员会
    第三节 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
        (一) 推进干部年轻化
        (二) 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
        (三) 加强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基本要素分析
    第一节 “谁来选”: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二) 干部选拔主体分析
        (三) “官民”共选干部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选拔谁”: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
        (一) 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
        (二) 推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选拔
        (三)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趋势
    第三节 “如何选”:规范干部选拔的方式和程序
        (一) 创新干部选拔方式
        (二) 完善干部选拔程序
        (三) 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评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成就和意义
        (一) 初步建立了一支“四化”干部队伍
        (二) 顺利实现了高层干部的新老交替
        (三) 提高了干部选拔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四) 促进了选人用人观念和执政理念的更新
        (五) 为深化选拔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 将时代需求与党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
        (二) 将核心领导层的强力推动和致力于顶层设计相结合
        (三) 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党的正确引导相结合
        (四) 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五) 将坚持干部选拔的基本原则与借鉴优秀管理经验相结合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一) “民选”和“官选”的相互关系尚未理顺
        (二) 干部选拔政策的执行具有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三) 尚未构建干部选拔的全新体系
结束语 有关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6)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概述
    第一节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公开选拔制度与其他干部选任制度的比较
        一、公开选拔制度与委任制的比较
        二、公开选拔制度与考任制的比较
    第三节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历程
        一、尝试探索阶段
        二、初步成型阶段
        三、完善创新阶段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实施情况与成效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概述
        一、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历程
        二、呼伦贝尔市2012年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流程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典型做法
        一、调整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以增强适用性
        二、丰富组织考察内容并增加了透明度
        三、侧重衡量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民主推荐程序前置以加重民意考察分量
        五、推行大评委制面试以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后续培养模式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选考试测评形式尚待丰富
        二、考试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三、面试考官队伍仍需规范
        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亟待加强
        五、公选干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
        六、谈话式的组织考察环节存在弊端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的成因
        一、对领导干部公选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公开选拔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
        三、考官队伍建设水平滞后
        四、结构性干部后备力量不足
        五、公开选拔的制度不完善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方向与改进策略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发展方向
        一、由非常态化走向常态化
        二、由公开化走向公正
        三、由高成本走向高效益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对公开选拔的认知
        二、优化公开选拔程序和方法
        三、建设完备的面试考官队伍
        四、加大对结构性后备干部培养
        五、完善公选相关配套制度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基本界定
    (一)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本质属性
    (二)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基本目标
    (三)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制度规定
二、竞争性选拔具体方式比较
    (一) 公开选拔
    (二) 竞争上岗
    (三) 公推公选
    (四) 公推直选
    (五) 公开遴选
三、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适用范围
    (一) 综合运用多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二) 适于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主要情形
    (三) 限制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主要情形

(8)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必要性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
    2.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含义
    2.2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特征
    2.3 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与常规选拔进行比较分析
    2.4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历程和现状
    3.1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原则
    3.2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现状
    3.3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做法
    3.4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四章 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
    4.2 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岗位的职位分析需进一步研究
    4.3 面试测评环节还不够完善
    4.4 全委会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4.5 治理拉票贿选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
    4.6 相关环节衔接及制度仍不够配套
第五章 完善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认识
    5.2 科学进行职位分析,精准岗位胜任需求
    5.3 进一步优化考试测评手段
    5.4 进一步发挥全委会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作用
    5.5 加强治理拉票贿选制度建设
    5.6 健全完善公开选拔的配套制度建设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附录 1:深圳市公开选拔市管领导干部实施办法
    附录 2:深圳市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履职评价细则(试行)
    附录 3:深圳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笔试评分表
    附录 4:深圳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评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选考试制度与科举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1.4 研究综述
        1.4.1 科举制的研究综述
        1.4.2 中国公选考试制度的研究综述
        1.4.3 科举制与中国公选考试制度比较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科举制与公选考试制度的概述
    2.1 科举制概述
        2.1.1 科举制的起源
        2.1.2 科举制的发展
        2.1.3 科举制的灭亡
    2.2 公选考试制度概述
        2.2.1 公选考试制度的起源
        2.2.2 公选考试制度的发展
第三章 科举制与公选考试制度的比较
    3.1 科举制与公选考试制度的可比性分析
    3.2 内在因素比较
        3.2.1 科举制的内在因素
        3.2.2 公选考试制度的内在因素
    3.3 外部表征比较
        3.3.1 科举制的外部表征
        3.3.2 公选考试制度的外部表征
    3.4 制度评价比较
        3.4.1 科举制的评价
        3.4.2 公选考试制度的评价
第四章 公选考试制度借鉴科举制的启示
    4.1 理论思路的启示
        4.1.1 关于制度改革思路
        4.1.2 关于制度评价思路
    4.2 实际操作的启示
        4.2.1 开发考试题型
        4.2.2 健全规章制度
        4.2.3 因地制宜开展考试
        4.2.4 创新选拔体制
        4.2.5 加强公选监督
        4.2.6 降低公选成本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1.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产生的原因研究
        2.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战略意义研究
        3.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技术研究
        4. 群众路线与竞争性选任的关联性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尝试
    (四)研究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案例研究法
        3. 文献研究法
一、理论审视: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与群众路线的契合逻辑
    (一)群众路线的实质精神
        1. 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
        2. 群众路线的最新表述
        3. 群众路线的深层解读
    (二)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内涵
        1. 党政领导干部的界定
        2.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涵义
        3. 竞争性的政治学阐释
        4.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的阐释
    (三)贯彻群众路线是竞争性选任的应有之义
        1. 群众路线从多角度贯穿选任全过程
        2. 选任综合考量原则及其对群众路线的体现
        3. 群众满意与注重实绩的有机结合
        4. 讲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5. 群众表达权、选择权与党管干部的有机统一
二、群众缺位:传统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局限
    (一)提名阶段的群众缺位
        1. 提名主体相对单一
        2. 提名程序欠缺群众参与
    (二)组织考察阶段的群众缺位
        1. 考察机制:非竞争性的等额考察
        2. 考察方式:范围有限的个别谈话
        3. 突袭式的组织考察
    (三)任用决定阶段的群众缺位
        1. 神秘的常委会研究决定
        2. “姗姗来迟”的任前公示制度
三、群众走入:现行竞争性选任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探索
    (一)推荐报名阶段:群众直接走入
        1. 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中的群众推荐
        2. 分配权重提名的制度
        3. 海推式提名制度
    (二)甄选阶段:群众走入测评现场
        1. 群众走入考试现场
        2. 群众参与组织考察
        3. 群众成为绩效考核主体之一
    (三)任用决定阶段:群众走入决策圈
        1. 党委全委会投票决定
        2. 群众表达对于竞争性选任结果的意见
四、群众在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的路径
    (一)建立群众在场的动议制度
        1. 制定有利于群众参与的动议制度
        2. 扩大动议主体,群众参与动议
    (二)完善群众在场的民主推荐制度
        1. 制定有利于群众参与的民主推荐制度
        2. 分别确定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中的群众推荐制度
    (三)健全群众在场的甄选制度
        1. 实现考试机会的均等化、对象的群众化
        2. 让群众评判领导干部政绩的绩效考核制度
        3. 实行组织考察责任制度,提高群众组织考察的积极性
    (四)探索群众在场的任用决定制度
        1. 扩大决策主体,群众参与决策
        2. 改进考选技术,扩张群众在场场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孕育、产生及其历史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视角[D]. 胡雪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2]汝州市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干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郝亚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3]铁岭市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考察问题及对策[D]. 张贺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4]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J]. 王嘉琪,袁倩.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1)
  • [5]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D]. 易振龙. 武汉大学, 2016(06)
  • [6]呼伦贝尔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问题研究[D]. 王成宾.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7]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范围研究[J]. 郝玉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06)
  • [8]深圳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沛航. 天津大学, 2014(03)
  • [9]公选考试制度与科举制比较研究[D]. 王旖冰. 西北大学, 2014(08)
  • [10]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任制度研究[D]. 于然亭.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产生、产生和历史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