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物质指纹图谱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洋,蔡广知,刘小康,贡济宇[1](2022)在《西洋参药材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西洋参药材的等级标准,并对不同等级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24批西洋参药材为样本,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指标(主根长度、主根直径和单根药材质量)与内在成分指标(醇溶性浸出物及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拟人参皂苷F11的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西洋参等级划分的参考指标,并制定等级划分标准。建立24批西洋参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对照品比对进行色谱峰的指认,然后结合聚类分析对不同等级西洋参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经筛选,确定主根直径、单根药材质量和人参皂苷Rd含量为西洋参药材等级划分的参考指标。根据上述3个指标,将西洋参药材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3个等级。根据K-均值聚类的中心值,算出特等药材的总得分>135.40,一等药材的总得分为61.82~135.40,二等药材的总得分<61.82。从24批西洋参药材的HPLC-ELSD指纹图谱中,共确定了2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7个特征峰;特等、一等、二等西洋参药材的色谱图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0.980~0.989、0.962~0.968、0.940~0.9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等级西洋参药材可被明显区分开。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西洋参药材的等级标准和HPLC-ELSD指纹图谱,可应用于西洋参药材的专属鉴别,并为其质量控制及等级划分提供参考。
司雨[2](2021)在《国内外西洋参营养成分及功能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洋参系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又称花旗参,主产于加拿大魁北克、美国威斯康辛、中国吉林和山东等地。西洋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由于对国内外不同产地不同参龄的西洋参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的不够充分,为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本论文综合运用UV、HPLC-UV、HPLC-ELSD、UPLC-Q/TOF-MS等多种手段对国内外不同产地不同参龄的西洋参中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对国内主产地西洋参进行全成分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1、西洋参中氨基酸的含量测定首次应用HPLC-ELSD法对国内外23个产地,2个不同参龄的西洋参中24种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为3年<4年,且水解后氨基酸种类各产地均为24种。对相同参龄进行分析,中国威海、清原产地的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中国北京、威海产地的酸性氨基酸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美国产地的碱性氨基酸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2、西洋参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采用UV法对西洋参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蛋白质含量为3年<4年。对相同参龄进行分析,中国绥化、集安产地西洋参的蛋白质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3、西洋参中糖类的含量测定采用UV法对西洋参中总糖、还原糖、多糖及糖醛酸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UV法对单糖进行含量测定。总糖、多糖、糖醛酸的含量为3年<4年。对相同参龄进行分析,中国清原产地的总糖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加拿大、中国北京产地的多糖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加拿大、中国抚松产地的还原糖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加拿大、中国江源产地的糖醛酸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4、西洋参中维生素的含量测定采用HPLC-UV法对西洋参中10种维生素进行含量测定。维生素总含量为3年>4年。对相同参龄进行比较,中国江源、新宾和加拿大的维生素总含量高于其他产地。5、西洋参中甾醇的含量测定采用UV法对西洋参中总甾醇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UV法对西洋参中3种单体甾醇进行含量测定。单体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含量均为3年<4年,总甾醇含量与参龄无明显规律。对相同参龄进行分析,中国抚松、美国产地的总甾醇含量大致高于其他产地。单体甾醇含量为β-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二、国内主产地西洋参全成分分析及代谢组学的研究1、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的全成分分析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全面鉴定分析了国内主产地(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80%甲醇提取物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通过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和分子量进行比较及与文献报道的精确分子量和特征性MS碎片进行比对,初步鉴定出111个共有化合物,包括89个三萜类皂苷,10个有机酸和有机酸酯,4个氨基酸,3个甾醇和1个木质素等。三萜类皂苷为西洋参中主要成分。表明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中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并具有相似的结构类型。2、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的代谢组学分析就各成分的含量而言,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PCA、OPLS-DA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吉林省西洋参和山东省西洋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共发现19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人参皂苷Rg1、Re和伪人参皂苷F11是吉林省西洋参的特征性标志物,而人参皂苷Rg3和人参皂苷Rh2则可作为山东省西洋参的特征性标志物。综上,本研究将为阐明国内外不同产地西洋参的化学组成以及差异提供理论依据,为西洋参的品质评价及扩大其药用范围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刘伟[3](2021)在《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加科人参属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名贵中药材之一,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百草之王”的美称。人参的干燥的根茎中化学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包括人参皂苷、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糖、黄酮类、无机元素、有机酸等。人参属是五加科的一个小属,根据物种分类,为人参和西洋参。根据人参栽培环境分为野山参、林下参、园参;高丽参为朝鲜半岛出产的人参。目前,由于森林的不断砍伐,人参野生资源逐渐减少,而人参的需求量却在迅速增长,这使得人参的人工种植逐年扩大,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以次充好、质量不稳定、种源混乱、道地产区的种质特性保护不足等,严重影响着人参药材的品质。为快速精准鉴定人参种质资源,更好地为人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完善人参品种审定、品种保护等工作,利用DNA条形码结合产地信息,分子标记既是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防止资源流失及品种保护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初步比较了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种子形状、大小后,观察、确证了人参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部分形态特征。对34个人参属栽培居群材料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进行了进行了扩增、测序和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接着对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进行了扩增和系统学分析;最后采、用步移技术克隆分析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的4个关键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细胞色素P450(CYP450)、鲨烯环氧酶(SE)、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的基因,并从其内含子、外显子及推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位点中找到了分子指纹标记。同时还揭示出了每个基因在供试居群中的系统学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属不同居群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观察对人参属种子形状、大小、生长发育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以确定材料的真实可靠性。本部分通过对征集材料的参籽观察,发现西洋参参籽较人参类的种子要大,并且表面无皱纹,较粗糙;人参类参籽表面有皱纹,并且较光滑。在根材料中,林下参材料较为特殊,芦头相较于西洋参和园参更长,芦碗更大一些。人参的生长发育耗时很长(3-5年),并且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对水分、光照的要求很严苛,并且在出苗时期,对土壤、气候要求很高。2人参属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本部分PCR扩增、测序、多重比对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了人参属34个栽培居群的核糖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片段,并构建了人参属居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研究表明:人参和西洋参5.8S区分别为162bp和160bp,其ITS1、5.8Sr DNA和ITS2区均存在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指纹。人参与西洋参SNP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分布在4个位点上,人参为:(ITS1)A 143---(5.8S)A/G 262---(ITS2)C 441---(ITS2)T 452,而西洋参为(ITS1)C 143---(5.8S)G 262---(ITS2)T 441---(ITS2)C 452。基于人参和西洋参的ITS2区序列可将西洋参完全聚为一小支,且将高丽参、林下参和园参区分开来;所有29个人参居群的ITS2序列聚类,可将大部分的园参聚在一起,说明在种内人参与园参的亲缘关系较远。3人参属居群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普遍应用于种间鉴定分析,而IGS序列由于种内进化速度较快,多用于种内分子鉴别。因此本部分对从34个人参属居群材料中克隆了基因间隔序列(IGS)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来自24个居群的IGS序列界定清楚,其非转录间隔区(NTS)遗传多样性高,而其外转录间隔区(ETS)相对保守;还发现了10个可能是人参属栽培居群的新的IGS序列,需待进一步研究界定。同时还揭示和分析了基于清楚界定了的24个ETS、NTS、完整IGS序列、以及从10个栽培居群检测到的10个可能新的IGS序列的系统关系。4人参属居群的EST-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SSR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重复性好,数量丰富,技术简单,特异性强的特点,SSR分子标记又包括基因组SSR和表达序列标签SSR(EST-SSR),后者从表达序列标签文库中寻找SSR位点,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已经在某些研究中取得成效。本部分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owermarker软件进行引物多态性检测,并将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4对筛选引物对中发现能够区分人参居群与西洋参居群的引物对多达10对;还发现了能区分高丽参,以及能将居群X-HLJJX、L-JLTHQH、R-HG、S-JLBS区分的特异性标记条带。聚类结果表明,人参居群内部遗传距离基本在0.3之内,西洋参与人参类遗传距离在0.4以上,表明人参与西洋参两大类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诠释人参属各居群的亲缘关系远近,也进一步证明EST-SSR的分子标记在人参属栽培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可靠性。5人参属居群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CBI已经登录的人参皂苷合成的关键酶HMGR、CYP450、SE和FPS的基因序列,设计兼并同源引物,首次对34个人参属居群的相应基因进行分段(步移法)克隆、获得序列拼接和其序列结构比较分析。从这些基因的内含子和外显子序列中寻找特异SNP分子溯源指纹标记,还根据其拼接编码区序列检测和分析了其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结果表明,根据SNP位点,人参属HMGR基因SNP指纹可将34种人参属居群全部区分,人参属CYP450和人参属SE基因可以将西洋参和人参居群区分开,人参属FPS基因可以区分19个人参属居群。推定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人参属HMGR的氨基酸序列在34个居群中有10个位点的差异,西洋参和人参的人参属CYP450氨基酸序列在165位分别为丝氨酸和苏氨酸,人参属SE的氨基酸序列在人参居群和西洋参居群存在4个位点差异,西洋参和人参的人参属FPS的氨基酸序列在341位的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谷氨酰胺。此外,本研究还进行了各基因序列及其推定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揭示了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首次挖掘了人参皂甙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分子标记并成功运用于人参属栽培居群的分子鉴定。全文从ITS、IGS、EST-SSR、人参皂甙生物合成的4个酶基因(HMGR、CYP450、SE和FPS)建立起来的人参属栽培居群的多重遗传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关系,丰富了人参属栽培居群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的内容和工具,为后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玉春[4](2021)在《基于位点特异性PCR技术对中国黄果人参品种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其包含的大量活性成分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均有重要地位。普通人参的成熟果实为红色,而韩国金丰人参和中国黄果人参的成熟果实均为黄色。其中黄果人参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选育的人参栽培新品种,具有人参皂苷等活性成分含量高的特点,为我国人参的栽培和育种增添了新的宝贵种质资源。随着人参种植及生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参栽培品种混乱、种性退化等问题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人参的质量及其种质纯度。品种鉴定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开发简便、准确的人参品种鉴定方法,对人参产品质量的控制及优质人参品种的选育均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鉴定方法,DNA分子标记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分析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能有效排除因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对鉴定结果的干扰,具有多态性高、鉴定准确、重复性高等优点,为人参的品种鉴定及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前期研究在人参叶绿体的短单拷贝区(SSC)的蛋白质编码基因ccsA和长单拷贝区(LSC)的rpoC2基因中发现的黄果人参品种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设计了黄果人参和红果人参的两对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及多重PCR体系构建了人参优质栽培品种黄果的SNP分子鉴定方法。此外,利用ccsA和26S rDNA基因对中国黄果人参和韩国金丰人参进行鉴定,发现了金丰人参的SNP分子标记,为实现金丰人参的鉴别,基于该位点设计了特异性引物,构建多重PCR体系,开发了可以鉴别中国黄果人参和韩国金丰人参的分子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前期研究中发现的黄果人参的SNP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黄果人参在ccsA基因的第635个碱基处和rpoC2基因中的第685个碱基处均发生了非同义替换,导致其氨基酸分别从谷氨酰胺(Q)变为精氨酸(R)、甘氨酸(G)转为丝氨酸(S),进而致使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均发生了较大改变。ccsA和rpoC2结合可对黄果人参和红果人参进行准确的鉴定。对2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在第1737bp碱基处黄果人参为“C”,金丰人参为“G”,确定为金丰人参的SNP位点,结合ccsA基因可对韩国金丰人参进行特异性鉴别。2.基于开发的SNP位点,在3′引入错配碱基,分别设计黄果人参和金丰人参的位点特异性引物。根据黄果人参的SNP特异性位点,设计了引物HgF(5′-CTATGCAGCTCTTCTATGTGG-3′)、HgR(5′-ATCCAACTGTGAATCAGCC-3′)和RNF(5′-GCGAAAGAATGAATCCTAAT-3′)、RNR(5′-CGGGGACTCACAGAAATA GC-3′);基于金丰人参在26S rDNA基因的SNP位点,设计了能够对金丰人参进行特异性鉴别的引物GPF(5′-CTAAGCCGGAGGTAGGATG-3′)和GPR(5′-TGACGAGGCATTTGGCTAC-3′)。3.建立多重PCR体系,实现了黄果人参和金丰人参的鉴别。使用特异性引物对HgF、HgR和RNF、RNR对黄果人参和红果人参进行特异性鉴别,黄果人参特异性条带为217bp,红果人参的特异性条带为360bp;利用特异性引物HgF、HgR和GPF、GPR构建了实现金丰人参鉴别的多重PCR体系,结果黄果人参和金丰人参均有217bp的条带,金丰人参有568bp的特异性条带。所以可以准确地鉴定出黄果人参和金丰人参。4.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黄果人参的特异性产物与SYBR绿色荧光染料结合产生了较强的荧光信号,而红果人参不能进行特异性扩增仅产生微弱的荧光信号。因此分别利用等位基因分型法和终点分析法建立了黄果人参的快速鉴别方法。本论文建立的SNP分子标记方法及多重PCR体系可以准确、有效地实现中国黄果人参及韩国金丰人参的鉴别,为优质人参栽培品种“黄果人参”和韩国金丰人参鉴定开发了一种DNA分子标记方法,为黄果人参的筛选及保证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于现花[5](2021)在《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低温气流粉碎技术确定最佳细胞破壁工艺参数;优化不加固形赋形剂的制粒技术,制成30~100目的颗粒且易溶解利于吸收的新型中药饮片。2.从有效性、可控性方面初步建立西洋参破壁饮片的质量评价体系。3.比较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中皂苷类成分的体外溶出度,研究粉体粒径、形态对西洋参有效成分溶出度的影响。4.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基于大鼠灌胃入血后皂苷类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情况比较。方法:1.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究西洋参破壁饮片低温气流碰撞破壁粉碎技术和不加固形赋形剂的制粒技术。采用细胞破壁超微粉碎机制备D90<45μm粒径的破壁粉,以D90粒径累积分布率、有效成分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合单因素考察不同物料配比、润湿剂(乙醇)浓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对制粒工艺的影响,优化得到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参数;对破壁饮片未破壁细胞限度进行验证,并考察其灭菌方法。2.建立破壁饮片质量评价体系:1)优化《中国药典》中西洋参项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2)采用HPLC-CAD(高效液相色谱与电雾式检测联用法)建立西洋参破壁饮片的指纹图谱,同时对同批次来源的西洋参传统饮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评价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利用DRS Origin软件进行双标线性校正预测特征峰的保留时间,辅助色谱峰定性分析;3)采用HPLC-DAD法进行定量分析,使用DRS Origin软件进行双标线性校正以预测特征峰的保留时间对指标成分进行定性,结合相对校正因子法对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建立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西洋参破壁饮片中人参皂苷Rg1、Re、Rb1、Rc、Ro、Rb2、Rb3、Rd的含量。3.以水、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为介质,考察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和细粉中6种皂苷类(Rg1、Re、Rb1、Rc、Rb3、Rd)成分在不同取样时间点的累积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比较不同形态西洋参人参皂苷成分的溶出规律。4.通过给大鼠灌胃给药,利用HPLC-CAD法测定含药血浆中人参皂苷血药浓度,并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并对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三者在动物体内吸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优选出西洋参最佳破壁粉碎工艺:以药材含水量6.0%左右,粉碎时间50 min,粉碎温度-10~-15℃;最佳不加固形赋形剂的制粒工艺:以润湿剂(85%乙醇)与物料0.7:1配比下,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45~60 min进行湿法制粒。2.薄层色谱鉴别试验发现展开距离对斑点的分离效果、斑点显色清晰度影响较大。当展开距离为18 cm时,可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同时鉴别西洋参与人参。3.经相似度评价系统初步分析,所选10批西洋参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51以上,共确定17个共有峰,并指认出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b3、Rd及拟人参皂苷F118个特征峰。4.通过DRS Origin软件拟合的标准曲线预测的待测化合物准确度高,并结合校正因子计算所得含量与外标法测定含量结果对比,相对误差(RE)均<3.0%。5.从溶出速率与累积溶出量看,西洋参破壁饮片优于粗粉与细粉;从溶出介质看,人工胃液6种人参皂苷成分的总体溶出度均小于水、人工肠液,是因皂苷类成分在酸性环境下易被降解。6.与粗粉和细粉比较,西洋参破壁饮片在动物体内释放量最大,消除速率最慢,极大地提高了西洋参生物利用度,整体排序为:破壁饮片>粗粉>细粉。结论:1.对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优化西洋参破壁饮片的制备工艺。2.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色谱斑点信息量大、清晰,分离度好。且优于《中国药典》一部“西洋参”鉴别项下需在两种色谱条件下展开方可鉴别西洋参与人参的方法。3.通过DRS Origin软件采用双标线性校正法预测保留时间准确度优于相对保留时间法,且该法不仅选择色谱柱范围广还可节约对照品成本,为西洋参破壁饮片多成分质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4.研究表明西洋参破壁饮片中6种皂苷类成分的溶出速率、累积溶出度均优于粗粉和细粉。说明破壁饮片不仅保留了粒径越小溶出速率越快的优点,同时有效的避免药粉聚集成团,溶出不完全的缺点。5.等剂量下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程度有显着差异,其中破壁饮片生物利用度最高,粗粉次之,细粉最低。对于粗粉优于细粉的现象,可见粒径小在体内溶出量和吸收量不一定多,可能跟中药粉体特性、表面形态存在相关性。
朱海林[6](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谭静[7](2020)在《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在综述血栓心脉宁片(Xueshuan Xinmaining Tablets,XXT)研究进展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全成分分析、谱效关系、血清药物化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技术对XXT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利用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分析XXT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XXT的70%甲醇提取物开展了小分子化学成分(1001500 Da)的快速识别与鉴定。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共鉴定出187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菲醌和甾体等结构类型。结果表明,XXT富含小分子化学成分且结构类型多样化。XXT所含成分的多样性是该制剂多靶点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2、利用谱效关系技术筛选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论文首次建立了XXT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评价了各提取物的活血化瘀活性,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构建了指纹图谱各峰面积与活血化瘀药效学主要指标相互关联的谱效关系,筛选出9种潜在的活血化瘀功效成分。最后,采用大鼠血浆体外验证了丹参素(峰1)、芦丁(峰3)、人参皂苷Rg1(峰11)、人参皂苷Rb1(峰22)、华蟾酥毒基(峰36)、丹参酮I(峰38)和丹参酮IIA(峰39)等7种物质是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3、利用血清药物化学技术鉴定XXT在血瘀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基于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鉴定了血清和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1)XXT在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鉴定首次辨识了XXT在健康大鼠和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根据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辨识了以三萜皂苷、菲醌和甾体等结构类型为主的30种原型入血成分,其中,在健康大鼠和血瘀大鼠给药血清中分别鉴定出14、28种成分,共有成分为12种。人参皂苷Rd、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冬青素A及洋川芎内酯H含量较高且仅在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检出,故推断该7种成分是XXT在血瘀模型大鼠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2)XXT在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鉴定首次辨识了XXT在血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及典型碎片分析,辨识出11种原型入脑成分,其中19-羟基蟾毒灵和华蟾毒精-3-辛二酰甲酯等移行成分在脑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故推断是XXT在血瘀模型大鼠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4、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网络将XXT的定向功效成分与体内移行成分共16种药效物质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首次构建了“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STAT3、VEGFA、AKT1、TNF、IL6及MMP9等潜在关键作用靶点,和Proteoglycans in cancer、PI3K-Akt、TNF、Rap1及NF-κB等潜在相关信号通路。从整体角度探析了16种药效物质对机体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同时也从理论上验证了谱效关系和血清药物化学筛选出的体内、外药效物质协同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综上,基于体内外研究,辨识了XXT活血化瘀的16种化学物质基础,为阐明该大品种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也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左甜甜[8](2020)在《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红参是鲜人参经蒸制干燥得到的产品。研究表明,热处理引起的人参皂苷的转化与生物学活性的改善显着相关。系统阐释人参与红参的化学组成,揭示蒸制介导的整体性化学转化,建立各自的特征标志物,对于实现人参、红参精准质量控制,优化炮制参数、合理临床用药,推动人参产业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综合利用系统植化分离、多维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等技术,对人参开展皂苷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同时深度表征鉴定人参与红参的皂苷组成,整体性描绘蒸制介导的化学转化,构建人参与红参鉴别的特征标志物。本论文采用多种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中压C18柱)与制备型、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人参根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42个皂苷化合物(1-42),包括1个新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1)与一个种内首分化合物(2,三七皂苷FP1)。利用高分辨质谱与一维、二维NMR分析,新皂苷化合物结构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人参皂苷RO1(1)。其它40个已知皂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g1(3),三七皂苷R4(4),人参皂苷Ra2(5),-Rb1(6),-Rb2(7),-Rd(8),三七皂苷Rt(9),人参皂苷Rc(10),-Ra1(11),20-O-葡萄糖基人参皂苷Rf(12),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1(13),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e2(15),-Re3(16),丙二酸酰化人参茎叶皂苷Rd5(17),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c(18),人参皂苷Rg3(19),人参皂苷Re(20),20(R)-人参皂苷Rh2(21),20(S)-人参皂苷Rh2(22),人参皂苷Rf(23),20(S)-原人参三醇(24),人参皂苷F3(25),-Rk1(26),-F5(27),-Rg2(28),-Rb3(29),20(R)-人参皂苷Rh1(30),compound K(31),人参皂苷F1(32),-F2(33),-RO(34),三七皂苷R1(35),竹节参皂苷Ⅳa(36),20(S)-人参皂苷Rh1(37),人参皂苷Rg5(38),-Rk3(39),三七皂苷Fe(40),-R2(41)与人参皂苷Ra3(42)。本论文植化分离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人参中皂苷化合物的多样性,为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差异分析提供对照品。本论文建立了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的(四维分离)中药多成分系统表征技术、开发基于UNIFI平台“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引导的智能峰注解标准化流程,最终能够鉴定323种人参皂苷(人参中鉴定286种,红参中306种),其中125种尚未从人参属中分离报道。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依次优化色谱-质谱的关键参数(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洗脱梯度;离子源参数毛细管电压、锥孔电压与梯度裂解能量),构建了配置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机制的XBridge Amide色谱柱和反相HSS T3色谱柱的2D-LC分离系统,通过星条方程法测定该二维色谱系统的正交性为0.76,有效峰容量为976;且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稳定、可重现。利用Vion?IMS-QTOF杂合型高分辨质谱仪,选择ESI负离子模式下数据非依赖High-Definition MSE(HDMSE)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人参与红参提取物复杂成分的四维分离,提供每个皂苷成分五维结构相关信息(t R-HILIC,t R-RP,CCS,MS1,MS2)。与传统MSE相比,HDMSE可以更好地分离人参皂苷并直接提供CCS值信息。在系统整理人参皂苷植化分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共记录504个已知人参皂苷结构信息(名称、分子式、化学结构)。将该数据库导入UNIFITM软件,并输入58个皂苷对照品确定的结构信息,建立了基于UNIFI自动注解HDMSE数据的高效代谢物鉴定流程(包括分析方法设置、数据采集、数据校正、数据处理与鉴定、鉴定结果再确认),通过小分子预测、MS1/MS2数据与数据库成分理论质谱信息匹配,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并呈现可重现的鉴定结果。本实验增加了一维色谱分离(HILIC)和离子淌度(IM)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峰容量;离子淌度测定的CCS值为分子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与质谱正交的多一维度的信息,特别是在异构体区分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最终能够从人参鉴定286种人参皂苷、从红参中鉴定306种,共计323种人参皂苷结构(包括PPD型119个,PPT型87个,OA型21个,丙二酸酰化型17个,以及76个其它类型)。这为人参与红参差异分析奠定了基础;所构建的2D-LC/IM-QTOF-HDMSE方法亦可以充当放大镜初步发现人参和红参之间的差异成分。本论文构建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不同炮制时间点分析整体描绘人参的化学转化,通过实验室自制与市售的人参与红参代谢组对比,鉴定18种潜在差异成分,构建人参与红参特征标志物;并通过质谱成像/(MSI)分析确定了差异标志物的组织分布。综合利用Vion IMS-QTOF离子淌度液质联用仪、UNIFI与Progenesis QI软件,建立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1)基于负离子模式HDMSE代谢组信息采集;2)多批次HDMSE数据校正与数据解卷积(峰对齐、峰提取、归一化);3)代谢特征列表再处理80%规则与30%变异规则;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阶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小寻找差异代谢物;5)潜在标志物鉴定。根据以上流程首先研究了不同炮制时间(2 h,3 h,4 h)下人参化学成分转化程度,PCA得分图揭示了时间依赖的动态转化轨迹。对人参与实验室自制红参进行差异分析,当VIP阈值设定为2.5时,鉴定22个差异离子;通过对市售人参与红参对比分析,同条件下鉴定25个差异离子;最终发现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其中m-Rb1(同位素峰m/z 1195.6070)、人参皂苷Ro、M6(PPD+3Glc+2Xyl+Mal)、m-Rc(同位素峰m/z 1165.5967)、m-Rb2(同位素峰m/z 1165.5970)为白参的鉴别标记物;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3为红参的鉴别标记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中5个标志物质量数进行MSI分析(M18:人参皂苷Rg5(异构体);M15:人参皂苷Rg3(异构体);M4:人参皂苷Ro(异构体);M12:人参皂苷Rd(异构体);M10:m-Rc(异构体)在根部的空间分布。5个人参皂苷标志物在人参、红参根部组织部位的具体分布,人参皂苷Rg5、Rg3在外皮、韧皮部可以看到有更高含量的表达,而人参皂苷Ro、m-Rc(异构体)在形成层部位含量更高。另外,MSI可以直观呈现差异标志物在不同组别样品中含量差异。M18、M15在红参中的含量高于白参,而M4、M12、M10在白参中的含量则高于红参。这些趋势与非靶向代谢组学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MSI反映的代谢物变化趋势是所有能够离子化的异构体总强度,这些异构体如果变化趋势不一致,MSI呈现的结果可能与LC-MS有所不同。本论文,首次建立一种基于离线2D-LC/IM-QTOF-HDMSE维度增强的代谢组表征技术,支撑混合样品的四维分离,实现了人参与红参中皂苷成分的深度表征;建立基于UHPLC/IM-QTOF-MS、UNIFI与Porgenesis QI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流程,整体性描绘并鉴定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首次利用MSI技术对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进行组织分布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人参与红参的精准质量控制,合理临床用药,及人参产业的向好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中药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张艳海[9](2019)在《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三七,又称山漆、金不换,来源于五加科人参属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广泛被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外伤出血等。传统上三七的入药部位为去除根茎和须根的主根,但随着三七及其药物制剂、保健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三七药材资源的短缺,已有常规色谱分析表明根茎中不仅具有与根相似的化学成分,而且皂苷的含量更高。从药材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地加工便利性考虑,三七药材自2005版中国药典开始将入药部位修订为根和根茎,然而国外药典及香港中药材标准对三七的药用部位规定不尽相同。两种药用部位结合使用在生产和科研中尚存在很大争议:首先根和根茎在整体上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止血和抗凝等药理活性;其次根茎在实际生产中通常被用来制备三七总皂苷,同时也是血塞通制剂的主要原料,而源于根的三七总皂苷是血栓通制剂的主要中间体;再次两种制剂在临床中的也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是通过多组分,基于多信号通路调节和多作用机理的整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推断皂苷组成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三七叶和花也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类活性成分,为进一步阐明三七不同部位,尤其是根和根茎的化学差异,规范并指导不同药用部位的科学应用,继而完善药材品质评价方法,本论文利用现代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质谱联用技术,对三七药材不同部位进行了化学差异表征,并对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质量一致性进行了对比评价。本文第一章建立一种基于UHPLC-MS/MS母离子扫描的特征指纹图谱与电雾式检测(CAD)指纹图谱,并结合多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系统(MHC-2DLC)的靶向分离策略,快速识别、筛查和确认三七根和根茎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分别选择原人参二醇型、三醇型和齐墩果烷型人参皂苷在质谱上的共性裂解碎片离子m/z459、475和455作为子离子,分别建立UHPLC-MS/MS母离子扫描特征指纹图谱,并结合通用型电雾式检测(CAD)指纹图谱覆盖其他类型人参皂苷的检测,结合偏最小二乘的判别分析(PLS-DA),筛选潜在的差异成分。在保持特征指纹图谱分离条件和效能基础上,实验选择C30色谱柱作为第二维色谱柱,构建多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系统(MHC-2DLC),对潜在的差异组分按照出峰时间进行了靶向分离分析,通过33批根和根茎药材的分析验证,最终确认了5个人参皂苷可作为差异标志物。通过与已知对照品在第二维色谱上的保留时间,以及高分辨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上的比对分析,初步对5个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鉴别,分别为竹节参皂苷L5、人参皂苷Rb2、屏边三七皂苷R2、丙二酰化人参皂苷Rb1和Rd。另据质量可传递性,最终确认了前3个可作为原药材、中间体到制剂的差异标志物,并依此建立了同时测定3种差异标志物和5种主要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Rd)的在线二维液相色谱(online 2DLC-CAD)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各待测目标物线性相关性、重现性及加样回收率等,均满足含量测定要求,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从而提升了药材的品质评价水平。本文第二章通过构建在线全二维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Comprehensive 2DLC-Q-Orbitrap-HRMS),结合UHPLC-Orbitrap-HRMS的方法,对三七地上部分的叶和花中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快速表征分析。方法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三氯甲烷和甲醇两步溶剂萃取过程,第一步使用三氯甲烷快速去除脂溶性叶绿素等;第二步使用甲醇提取目标分析物。采用Retain PEP的小柱把样品粗分成30%、50%、70%和95%甲醇洗脱部位,分别进样分析。在线全二维液相系统由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结合反相色谱法构建,通过采用混合器的二维接口和80μL以下的采样体积,可有效降低溶剂效应,实验也对第一、二维流速和梯度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HILIC和RP对人参皂苷的分离具有较好的正交性,通过所构建的online HILIC×RP-Q-orbitrap HRMS/MS系统,理论峰容量达到6879,有效峰容量为948,较第一维提升近7倍,同时减少色谱峰重叠而改善了MS和MS2谱图的质量,利于成分鉴定。结合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共从三七叶和花中鉴别得到111个人参皂苷,其中也发现5个化合物未被在相关三七叶和花中表征报道,并证实了苷元丙二酰化的皂苷结构类型及其质谱裂解特征,也为后期开展MS导向分离并快速制备相关化合物奠定基础。预实验显示三七水提液中非皂苷组分占47.34%,为表征分析该部位组分,本文第三章构建了基于石墨化碳色谱柱的离子对色谱串联电雾式检测器(CAD)方法。实验采用Retain PEP的SPE柱对水溶性非皂苷部位进行富集和制备,并对离子对试剂的种类(三氟乙酸、五氟丙酸和九氟戊酸)、用量以及梯度等色谱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采用聚类分析、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对比和评价三七根和根茎的化学差异。实验最终建立了三七水溶性非皂苷部分的指纹图谱和三七素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三七根和根茎整体上化学组成相近,但部分成分含量及其相对比例差异较大,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PLS-DA),确定了3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另采用所构建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也对三七、人参和西洋参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该部位在总体上化学特征较为相近,但三七中三七素的含量比人参和西洋参中高4.3倍以上,并导致二者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三七素和γ-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相反,二者的量效对比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三种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取向。本文第四章对分别源于三七根和根茎部位的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化学差异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综合采用反相色谱-电雾式检测(RPLC-CAD)、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紫外检测(HILIC-UV)以及前文所构建的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分析方法(2DLC-CAD),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数据分析方法,系统表征血塞通与血栓通的化学差异;同时分别基于高分辨质谱(HRMS)和CAD检测器对差异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相对含量差异比较。在针对血塞通中间体、注射液及冻干粉针的化学一致性评价分析中,通过加热破坏试验,考察加热时间对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明显,共初步鉴别到17个差异成分,其中除了源于不同药材部位的3个差异成分外,其他14个差异化合物均是源于三七总皂苷的不同制备工艺。血塞通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血塞通注射液与中间体及其冻干粉针的相似度略低,加热破坏试验结果证实人参皂苷化合物间会发生相互转化,相对的消长变化量基本守恒。实验对其中变化明显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并推断高温灭菌工艺下人参皂苷的糖基水解、苷元脱水等反应,是成分相互转化并导致注射液差异的内在原因。本论文不仅完善了三七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为规范药材不同部位及其总皂苷提取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期开展不同药材部位及其制剂的药效学差异对比研究和发现潜在活性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张艳欣[10](2019)在《基于LC-MS技术对林下山参鉴别及生长年限判定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林下山参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近年来随着其在食品、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质量愈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林下山参资源稀缺,价格昂贵且市场需求大,假冒林下山参及掺伪现象不断增多,制定林下山参科学准确的质控方法,完善林下山参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林下山参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采收年限对其质量有重要影响,对生长年限的正确判断与质量控制息息相关。本课题对辽宁省桓仁地区林下山参展开研究,通过建立林下山参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利用LC-MS技术解析林下山参化学物质成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深度研究林下山参代谢物组分,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林下山参质量评价、生长年限研究以及林下山参与园参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方法:(1)对林下山参的提取方法进行单因素考察,完成林下山参供试品制备方法初步确定,再通过均匀设计优化确定最优提取条件。通过HPLC-PDA对样品进行色谱条件考察,建立林下山参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HPLC-PAD对林下山参指纹图谱进行分析,运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2012版)软件进行分析,生成10、15年和20年林下山参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利用UPLC-Q-TOF/MS对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鉴定;利用SIMCA-P软件以峰面积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3)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林下山参与园参,对30批林下山参与10批园参差异性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1)确定了林下山参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方法为超声提取后,旋转蒸发至干后复溶;提取溶剂为70%甲醇;提取时间为100 min;提取温度为50°C。建立了林下山参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柱采用Waters CORTECS C18(150 mm×4.6 mm,2.7μm),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C,进样量5μL,流速1.0 m L/min,流动相以0.1%甲酸-乙腈为A相,0.1%甲酸-水溶液为B相进行梯度洗脱。测定了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Rd的含量。(2)生成林下山参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以人参皂苷Re为参照峰,标定33个共有峰,并利用UPLC-MS技术对16个色谱峰进行了解析。以指纹图谱共有峰面积为依据建立的OPLS-DA判别模型可区分林下山参与园参、不同参龄(10年、15年和20年)林下山参。(3)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林下山参与园参,利用PCA、PLS-DA、OPLS-DA等分析方法鉴定林下山参生长年限范围、鉴别林下山参与园参,并对影响分组贡献率较大的差异代谢物在不同样本的丰度进行分析。结论:本课题首次建立辽宁桓仁产区林下山参的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从整体对林下山参质量进行评价。利用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建立OPLS-DA判别模型,可用于区分林下山参和园参、不同生长年限的林下山参。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从代谢物层面技术区分林下山参和园参及不同参龄林下山参。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合理、稳定、可靠且重现性好,可用于不同参龄林下山参质量评价分析、生长年限相关研究及林下山参与园参的鉴别研究。
二、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物质指纹图谱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物质指纹图谱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洋参药材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3 供试药材 |
2 方法 |
2.1 外观性状指标的选择及测定 |
2.2 醇溶性浸出物 |
2.3 HPLC-ELSD法测定西洋参药材中7种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3 色谱条件 |
2.3.4 方法学考察 |
2.3.5 含量测定 |
2.4 西洋参药材等级标准的建立 |
2.4.1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4.2 PCA |
2.4.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
2.4.4 西洋参药材的等级划分标准 |
3 基于HPLC-ELSD指纹图谱的西洋参药材质量评价 |
3.1 色谱条件 |
3.2 方法学考察 |
3.3 西洋参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 相似度评价 |
3.5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2)国内外西洋参营养成分及功能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特性与资源分布 |
1.2 化学成分 |
1.2.1 氨基酸类 |
1.2.2 蛋白质类 |
1.2.3 糖类 |
1.2.4 维生素类 |
1.2.5 甾醇类 |
1.2.6 皂苷类 |
1.3 药理作用 |
1.3.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1.3.2 抗疲劳作用 |
1.3.3 改善胆固醇代谢及脂代谢 |
1.3.4 改善心血管疾病 |
1.3.5 抗动脉硬化作用 |
1.3.6 降低血糖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西洋参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2.1 西洋参氨基酸的含量与分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与结论 |
2.2 西洋参蛋白质的含量与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与结论 |
2.3 西洋参糖类的含量与分析 |
2.3.1 西洋参总糖 |
2.3.2 西洋参多糖 |
2.3.3 西洋参还原糖 |
2.3.4 西洋参糖醛酸 |
2.3.5 西洋参单糖 |
2.4 西洋参维生素的含量与分析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与结论 |
2.5 西洋参甾醇的含量与分析 |
2.5.1 实验材料 |
2.5.2 实验方法 |
2.5.3 实验结果 |
2.5.4 讨论与结论 |
第3章 国内主产地西洋参全成分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色谱条件 |
3.2.2 质谱条件 |
3.2.3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全成分分析 |
3.2.5 代谢组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西洋参组分的全成分分析 |
3.3.2 吉林省和山东省西洋参的代谢组学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人参属简介 |
1.1.1 人参属生物学特征 |
1.1.2 人参属的分类 |
1.1.3 人参属的活性成分相关研究 |
1.1.4 人参属药用价值 |
1.1.5 人参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2 人参属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2.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
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 |
1.2.3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 |
1.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1.2.5 基于核糖体DNA的分子标记 |
1.3 人参皂苷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人参属不同居群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观察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结果分析 |
3.3.1 人参属种子外观形态的比较 |
3.3.2 人参属根苗外观形态的比较 |
3.3.3 人参生长发育过程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人参属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4.3.1 引物及试剂 |
4.3.2 仪器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4.2 DNA的检测 |
4.4.3 PCR扩增 |
4.4.4 PCR产物测序 |
4.4.5 序列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人参居群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4.5.2 不同人参居群ITS扩增检测 |
4.5.3 人参ITS序列特征 |
4.5.4 不同居群人参ITS的变异分析 |
4.5.5 人参属各居群ITS序列聚类分析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人参属居群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试验方法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3.2 PCR扩增 |
5.3.3 PCR产物测序 |
5.3.4 序列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扩增 |
5.4.2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分析 |
5.4.3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比对分析 |
5.4.4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聚类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人参属不同居群的EST-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 |
6.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6.3.1 引物及试剂 |
6.3.2 仪器设备 |
6.4 试验方法 |
6.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6.4.2 PCR扩增及电泳 |
6.5 人参属EST-SSR产物多态性分析 |
6.6 人参属栽培居群EST-SSR遗传聚类分析 |
6.7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人参属居群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 |
7.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7.3.1 引物及试剂 |
7.3.2 仪器设备 |
7.4 试验方法 |
7.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7.4.2 PCR扩增 |
7.4.3 PCR产物测序 |
7.4.4 序列数据处理 |
7.5 结果与分析 |
7.5.1 不同人参属居群HMGR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2 人参属栽培居群CYP450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3 不同人参属居群SE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4 人参属栽培居群FPS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于位点特异性PCR技术对中国黄果人参品种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生药鉴定的起源及其发展 |
1.1.1 传统鉴定方法 |
1.1.2 现代鉴定技术 |
1.2 中药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
1.2.1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
1.2.2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
1.2.3 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
1.3 人参简介 |
1.3.1 人参概况 |
1.3.2 黄果人参和金丰人参 |
1.3.3 人参的化学成分 |
1.3.4 人参的药理作用 |
1.4 人参鉴定研究进展 |
1.4.1 性状鉴定 |
1.4.2 显微鉴定 |
1.4.3 理化鉴定 |
1.4.4 分子鉴定 |
1.5 论文立题思路 |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中国黄果人参与红果人参的分子鉴定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黄果人参SNP位点的开发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特异性引物设计 |
2.2.5 多重PCR鉴定 |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7 黄果人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比对序列,开发黄果人参的SNP位点 |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特异性SNP引物的设计 |
2.3.4 多重PCR鉴定 |
2.3.5 人参品种鉴定的灵敏度检测 |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小结 |
3 中国黄果人参与韩国金丰人参的分子鉴定 |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剂 |
3.1.4 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2 金丰人参SNP位点的开发 |
3.2.3 设计特异性引物及确定反应条件 |
3.2.4 多重PCR鉴定 |
3.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比对序列,开发金丰人参的SNP位点 |
3.3.2 特异性SNP引物的设计 |
3.3.3 多重PCR鉴定 |
3.3.4 多重PCR灵敏度实验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Ⅱ 表附录 |
附录Ⅲ 图附录 |
致谢 |
(5)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西洋参破壁工艺参数和制粒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粒径分布 |
2.2 含量测定 |
3 工艺研究 |
3.1 西洋参破壁粉碎工艺的优化 |
3.2 单因素试验优化不加固形赋形剂的制粒技术 |
3.3 工艺验证 |
3.4 未破壁限度考察 |
3.5 灭菌方法考察 |
4 小结 |
第二章 西洋参破壁饮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薄层色谱鉴别 |
2.1 溶液制备 |
2.2 展开系统研究 |
2.3 展开距离考察 |
2.4 讨论 |
3 指纹图谱 |
3.1 色谱条件 |
3.2 溶液制备 |
3.3 方法学考察 |
3.4 西洋参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相似度评价分析 |
3.5 双标线性校正法定性研究 |
3.6 讨论 |
4 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 |
4.2 溶液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4.4 双标线性校正法定性研究 |
4.5 相对校正因子法的定量研究 |
4.6 人参皂苷成分含量测定 |
4.7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体外溶出对比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溶出介质配制 |
2.4 人参皂苷溶出总量测定 |
2.5 以水、人工胃液、肠液为溶出介质的溶出度测定 |
2.6 方差分析 |
3 方法学考察 |
3.1 标准曲线绘制 |
3.2 精密度试验 |
3.3 稳定性试验 |
4 溶出度比较分析 |
4.1 人参皂苷溶出总量比较 |
4.2 溶出介质为水时指标成分溶出度比较 |
4.3 溶出介质为人工胃液时指标成分溶出度比较 |
4.4 溶出介质为人工肠液时指标成分溶出度比较 |
5 小结 |
第四章 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细粉基于大鼠体内吸收对比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受试样品溶液制备 |
2.4 老鼠给药和样品采集 |
2.5 血浆样品前处理 |
3 方法学考察 |
3.1 专属性试验 |
3.2 标准曲线绘制 |
3.3 精密度试验 |
3.4 提取回收率试验 |
3.5 稳定性试验 |
4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介绍 |
硕士期间发表及参与的论文 |
致谢 |
(6)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的种类 |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
1.2 野山参概述 |
1.2.1 分布 |
1.2.2 化学成分 |
1.2.3 药理活性 |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
1.3.1 液质联用技术 |
1.3.2 核磁共振技术 |
1.3.3 气质联用技术 |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2.1.1 研究背景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实验结果 |
2.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
2.2.1 研究背景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2.3.1 研究背景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方法 |
2.3.4 实验结果 |
2.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
2.4.1 研究背景 |
2.4.2 实验材料 |
2.4.3 实验方法 |
2.4.4 实验结果 |
2.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
2.5.1 研究背景 |
2.5.2 实验材料 |
2.5.3 实验方法 |
2.5.4 实验结果 |
2.5.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1 研究背景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
3.2.1 研究背景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
3.3.1 研究背景 |
3.3.2 实验材料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结果 |
4.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
4.2.1 研究背景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实验材料 |
4.3.3 实验方法 |
4.3.4 实验结果 |
4.3.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1 研究背景 |
5.1.2 实验材料 |
5.1.3 实验方法 |
5.1.4 实验结果 |
5.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
5.2.1 研究背景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实验结果 |
5.2.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成方制剂XXT的研究进展 |
1.1.1 XXT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2 XXT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3 XXT的临床研究 |
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概述 |
1.2.1 血清药物化学 |
1.2.2 谱效关系 |
1.2.3 网络药理学 |
1.3 立题依据 |
1.4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利用UNIFI天然产物解析技术分析XXT的化学成分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药物与试剂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3.3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4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2 菲醌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3 甾体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4 其他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利用谱效关系技术筛选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 |
3.2.2 药物与试剂 |
3.2.3 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HPLC指纹图谱 |
3.3.2 活血化瘀活性评价 |
3.3.3 谱效关系分析 |
3.3.4 体外验证实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HPLC指纹图谱 |
3.4.2 活血化瘀活性评价 |
3.4.3 谱效关系 |
3.4.4 体外验证实验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利用血清药物化学技术鉴定XXT在血瘀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 |
第1节 XXT在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鉴定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结果 |
4.1.5 讨论 |
4.1.6 结论 |
第2节 XXT在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鉴定 |
4.2.1 研究背景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4.2.6 结论 |
第5章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网络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网络构建 |
5.3.2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网络构建结果 |
5.4.2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5 讨论 |
5.6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人参中人参皂苷对照品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样品 |
1.2 仪器 |
1.3 提取与分离流程 |
2 新皂苷化合物(1)结构解析 |
3 已知皂苷化合物(2–42)结构解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表征与UNIFI~(TM)自动峰注解技术的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1.4 2D-LC/IM-QTOF-MS分析条件 |
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构建 |
2.1 固定相筛选 |
2.2 二维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2.3 正交性与峰容量 |
3 Vion IMS-QTOF-MS(负离子模式)关键参数优化 |
3.1 毛细管电压和锥孔电压 |
3.2 HDMS~E采集二级裂解能量 |
4 方法学验证 |
4.1 精密度 |
4.2 重复性 |
4.3 检测限 |
5 人参与红参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
5.1 基于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第一维分段样品的制备 |
5.2 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
6 基于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构建 |
6.1 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 |
6.2 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 |
7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
7.1 不同亚型人参皂苷二级质谱裂解规律 |
7.2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
7.3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结构特征 |
7.4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初步差异分析 |
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技术人参炮制介导的化学转化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样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流程的人参炮制化学转化研究 |
2.1 蒸制时间考察 |
2.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发现 |
2.3 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
2.4 人参蒸制皂苷成分转化网络 |
3 基于MSI人参炮制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
3.1 MALDI-TOF MSI实验流程 |
3.2 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
4 本章小结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S1 41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3)C-NMR数据 |
表S2 58种人参皂苷的信息表 |
表S3 从白参和红参中鉴定的323种化合物的信息 |
图S1-S7 新皂苷化合物1-人参皂苷Ro_1的高分辨质谱、二维核磁谱图 |
图S8-S89 41 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H-NMR、~(13)C-NMR谱图 |
综述 2011-2018年人参属中药植化分离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
1 植物化学 |
1.1 提取分离方法 |
1.2 新皂苷结构 |
1.3 人参皂苷的转化与制备 |
2 质量控制 |
2.1 多成分表征与鉴定 |
2.2 整体性鉴别 |
2.3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2.4 重金属农残 |
2.5 人参炮制 |
3.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引言 |
第一章 三七根和根茎中皂苷类成分差异表征 |
第一节 三七皂苷类特征指纹图谱及其差异标志物的快速识别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4 样品溶液制备方法 |
5 数据处理 |
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差异标志物的确认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样品溶液制备方法 |
4 数据处理 |
5 色谱和质谱条件 |
6 样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三七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建立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对照品和样品溶液制备 |
4 色谱和质谱条件 |
5 分析结果与讨论 |
6 样品测定 |
小结 |
第二章 三七地上部分叶、花化学成分表征分析 |
第一节 HILIC×RP-HRMS方法构建和评价 |
1 主要仪器及试药 |
2 色谱条件 |
3 样品溶液制备 |
4 数据分析 |
5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三七叶、花中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三七及人参、西洋参水溶性非皂苷类成分差异表征 |
第一节 水溶性非皂苷部位指纹图谱及三七素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2 对照品和样品溶液制备 |
3 色谱条件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三七根和根茎的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的指纹图谱分析 |
1 三七根和根茎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相似性评价 |
2 三七根和根茎水溶性非皂苷部位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三七及人参、西洋参的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的表征分析 |
1 指纹图谱分析 |
2 三七素含量测定 |
小结 |
第四章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化学差异表征 |
第一节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表征分析 |
1 化学表征分析方法及其评价 |
2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及其差异成分定性 |
第二节 血塞通注射剂的化学一致性评价 |
1 血塞通注射液与中间体、冻干粉针的差异分析 |
2 加热灭菌过程对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三七化学表征分析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基于LC-MS技术对林下山参鉴别及生长年限判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的HPLC-UV指纹图谱鉴别与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考察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考察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林下山参HPLC指纹图谱建立 |
3 实验结果 |
3.1 色谱条件考察结果 |
3.2 供试品制备条件考察结果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指纹图谱检测结果 |
3.5 含量测定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的LC-MS的指纹图谱鉴别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析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实验结果 |
3.1 林下山参指纹图谱共有峰的解析 |
3.2 基于林下山参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统计学方法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析方法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数据预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总离子色谱图 |
3.2 林下山参与园参多元统计分析 |
3.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4 不同种类化合物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林下山参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已发表论文 |
四、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物质指纹图谱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洋参药材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研究[J]. 张洋,蔡广知,刘小康,贡济宇. 中国药房, 2022(01)
- [2]国内外西洋参营养成分及功能因子的研究[D]. 司雨.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D]. 刘伟.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位点特异性PCR技术对中国黄果人参品种的分子鉴定[D]. 陈玉春. 烟台大学, 2021(09)
- [5]西洋参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于现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7]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D]. 谭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8]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D]. 左甜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9]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D]. 张艳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LC-MS技术对林下山参鉴别及生长年限判定的研究[D]. 张艳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