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6例血塞通静脉点滴外渗引起皮下水肿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齐家[1](2016)在《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隶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作为中国古代“风”“劳”“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较低的治愈率成为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一系列以中药三七为原料的制剂已应用于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其疗效的探索也在进行中。[目的]本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目前已上市的三七单体成分制剂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及其他相关指标做出客观评价,为此类治疗方法提供更丰富、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综述总结了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文章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引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讨论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的方式就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以及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三个方面对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进行综述。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本研究经York University系统评价中心注册,分别评价了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了2015年11月26日前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以及相关文本资料中所有有关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相关要求和拟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以及Meta分析,分别汇报结果,最终合并得出结论。[结果]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共纳入24篇文献,共计3060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普遍质量偏低。纳入的24项研究中有22项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9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有6、6、2、4项研究对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6项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报道,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NIHSS评分做出报道。同时关于生活能力评分、梗死体积、血清炎性因子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均仅各有1项研究进行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725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其中3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有效率,5项研究报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项研究报告脑血肿体积。同时关于周围水肿带体积、血清C3含量、血浆D2聚体含量、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且仅各有一项研究做出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三七制剂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恢复相关血液流变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析结果表明三七制剂对促进患者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缩小周围水肿带方面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章质量有限,存在偏倚可能,故本次研究并不能对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予以定论,期待将来能够有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此次评价。
孔敏[2](2016)在《常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治策略》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和泰州市中医院十种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相关原因和影响因素;(2)探索临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临床合理使用的对策,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十种中药注射剂作为研究对象,对泰州市人民医院和泰州市中医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期间,使用所选中药注射剂的患者进行用药期间不良事件的调查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用药期间实验室检查表》及《中药注射剂门诊/住院患者使用情况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用药信息、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等情况。并检索泰州市人民医院和泰州市中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据库,根据需要利用医院HIS系统检索相应的病历。对采集的病例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医疗真实环境下的药品不良事件监测方法学进行研究。结果:(1)调查病例完成情况本次调查共采集病例1885例,其中通过医院《中药注射剂门诊/住院患者使用情况调查表》收集的有1802例,统计发生不良事件的有56例,检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据库获得有效报告83例,共涉及十种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报告139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7%。(2)关联性评价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按“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无法评价”五种评价结果,对不良事件和中药注射剂之间存在的关联做出评估,判定为与中药注射剂“可能”以上的不良反应共95例,按照药品说明书均为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十种中药注射剂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4%。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不良事件39例,发生率为2.07%。5例由于资料不全无法评价。(3)十种中药注射剂总体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系统为主,占53.96%。(4)年龄和性别发生的139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事件中男性发生率为5.43%,女性发生率为11.03%,女性高于男性;患者中<10岁的儿童及≥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4.10%、16.52%;(5)文化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22.27%);(6)既往过敏史有食物、药物过敏史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食物、药物过敏者,占28.00%;(7)合并给药情况139例不良事件中,70例是在合并用药时发生的,占12.24%,69例是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占5.26%;(8) Logiest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教育程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合并用药4个因素与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事件有关;(9)不合理给药情况在139例不良事件的病例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有39例,占28.06%。其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超适应症使用、溶媒选择不当、超剂量使用等方面。结论:(1)中医院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能够辩证施治,用药较为合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为6.29%,综合性医院以西医为主,中医方面经验不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64%。(2)十种中药注射剂中,使用血塞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3)性别、文化程度、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无合并用药4个因素是“正常用法用量”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4)不合理用药是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未辨证施治、超剂量使用、滴注速度过快等。(5)中药注射剂的不良事件影响因素众多,需综合评价。其中,临床不合理用药认为是可控制因素,不能忽视,药师应积极参与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监护及时分析相关信息,提供给临床,提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认识,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顾陈宏[3](2013)在《血塞通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川芎嗪,疗程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净娅[4](2013)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肿吸收及水肿面积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研究方法,以随机信封的方式在北京市区及郊区的4家二、三级医院内收集发病72小时内的脑出血住院患者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脑出血治疗方案,治疗疗程中不得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和中成药;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醒脑静注射液(发病72小时内--14天应用)、风痰火证型中药颗粒剂(发病72小时内--21天辨证应用)。以改良Rankin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恢复程度为主要临床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早期血肿面积及水肿吸收情况,发病3个月的存活率和日常生活能力(BI量表),入组当天、7天、14天、21天、发病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分等。研究结果:总病例数为72例,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血肿扩大,40天后死亡。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组痊愈率为51.4%、总有效率89.6%,对照组痊愈率为25.0%、总有效率81.6%,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20±1.47,对照组为1.91±1.50(P<0.05)。治疗组能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有减小脑水肿的趋势。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风病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两组安全性指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对出血性中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提高脑出血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发病3个月的病残程度,改善中医证候,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有利于清除脑水肿的趋势。
李树法[5](2011)在《循证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它会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在中国,中医药被广泛的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且显示出很好的疗效。然而,关于这些疗法的疗效的科学证据不足,需要进行系统地评价,以获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的基线资料和科学证据,为进一步临床验证研究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由系统评价和临床试验两部分组成。系统评价部分的目的是系统评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部分的目的是观察一种外用中药复方制剂——糖足愈疡膏(制剂的配方及制备方法是基于本系统评价结果,由中医中药专家辨证论治制定的)治疗慢性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系统评价部分通过检索Cochrane创伤疾病研究组专门注册资料库(2010年第一期)、MEDLINE(1996年至2010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79年至2010年5月)、传统中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TCMLARS 1982 to 5/2010)、联合与补充医学数据库(AMED, 1985年至2010年5月)数据库。分别由两名研究者负责提取数据并评估研究质量,评价检索到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溃疡愈合、生活质量、截肢率、症状改善、足部感染、不良事件和治疗费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部分为由7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中心参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添加试验,试验方案和设计是根据系统评价结果而确定的。共有57名Wagner’s分级1-3级的慢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被纳入本研究,29例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的慢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只接受标准外科治疗,而另外28名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的患者接受标准外科治疗加外用糖足愈疡膏治疗。最后,共有48例完成24周随访的患者进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评价部分共纳入涉及807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13个随机对照试验,且这些试验存在很高的偏倚风险。由于干预措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故无法进行meta分析。与单纯创面护理、温水泡脚或安慰剂加常规治疗比较,中药加常规治疗可以显着缩短溃疡愈合时间;与常规治疗加创面护理相比,中药湿敷或泡脚加常规治疗在溃疡的完全愈合和缩小溃疡面积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但是,中药加常规治疗与安慰剂加常规治疗相比,中药加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泡脚与温水泡脚相比,组间溃疡完全愈合率无显着性差异。其中有5个RCT试验报告了不良事件结局,未发现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临床试验部分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研究第12周时治疗组溃疡改善率79.2%,对照组改善率为41.7%,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7);第24周治疗组溃疡改善率91.7%,对照组改善率为62.5%,组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36)。在研究第4周、12周和24周,两组间溃疡完全愈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为96±56天(n=19),对照组溃疡愈合时间为75±53天(n=14),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271)。结论系统评价研究发现,由于不同研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所选择的中药不同且研究质量较低,目前尚无支持或反对使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充足证据。中医药是否有利于增加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速度有待于在更加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临床试验发现,糖足愈疡膏治疗组在溃疡改善方面显着优于标准外科治疗组且无明显副作用。
陈鹏[6](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心脑通络液对MCAO大鼠急性期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因子、凋亡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简称模型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简称低剂量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48h实验,采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IL-8、IGF-1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ICAM-1含量;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p53的表达;采用RT-PCR测定BFGFmRNA、Es-mRNA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L-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CAM-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GF-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E染色: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4)电镜: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5)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53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FGF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E选择素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脑通络液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L-8、ICAM-1的含量,减轻缺血时炎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升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GF-1、VEGF的含量,加强内源性保护机制;(3)心脑通络液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4)心脑通络液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凋亡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p53的表达,表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调控Bcl-2和p53的表达有关;(5)心脑通络液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BFGF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升高脑组织NTF的含量,抑制E选择素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减轻炎性损害,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
李能[7](2009)在《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重点探讨复方樟柳碱的不同注射方法对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影响。方法:将我院眼科住院病房2007年9月20日-2009年3月23日收治的视神经萎缩病人共94例(160眼),随机分为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组(A)32例(55眼)、太阳穴注射组(B)31例(52眼)、对照组(C)31例(53眼)三组。各组均用常规中西药及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复方樟柳碱2ml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B组采用复方樟柳碱2ml太阳穴注射,C组仅用常规疗法。各组治疗14天为1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2天,共2个疗程。采用视力、电生理、视野加权评分,对其综合疗效进行总有效率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结果:使用复方樟柳碱组(A、B组)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率分别为56.36%、59.62%,高于未使用复方樟柳碱组(C组41.51%)。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采用太阳穴注射组(B组59.62%)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率基本等同于采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组(A组56.36%)。经统计学检验(P=0.443,>0.05)无显着差异。结论:临床中治疗视神经萎缩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可明显提高疗效,注射方法可选用太阳穴注射法或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法,或两者交替使用。
任丽[8](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张涛静[9](2008)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高,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研究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成人糖尿病发病率达到60%,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病机制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证实主要与高血糖状态引起的代谢、循环障碍有关,同时与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导师高彦彬教授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并结合对大量DPN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痹阻,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糖络宁便是在这一治则指导下组方,经过临床观察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满意疗效。本研究主要分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则是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从DPN发病机理的角度探讨糖络宁作用的机制。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PN病人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糖络宁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血压、血脂、血糖等一般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22%,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糖络宁治疗组对两侧胫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弥可保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糖络宁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总体疗效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弥可保。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预实验: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按60mg/kg的剂量标准)造模,十天后大鼠禁食8h断尾取血,测定血糖大于16.7mmol/L者为成模,饲养8周后,麻醉大鼠,分离大鼠双下肢肌肉组织,取出两侧坐骨神经组织,进行坐骨神经组织病理观察,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进一步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取15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络宁高剂量组、糖络宁中剂量组、糖络宁低剂量组给药,中药糖络宁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5、10、20g/kg?d灌胃,弥可保组按175ug/kg?d剂量标准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出肝组织、神经组织、血液,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实验一:糖化血红蛋白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所有糖尿病组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均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P<0.05),而弥可保组无此差异;体重比较:各组STZ大鼠12周体重与第1周体重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1;但各组相邻两周体重比较却均无明显差别,P>0.05;组间STZ大鼠体重比较,自第1周到第12周,无论是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还是中药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糖比较:各组STZ大鼠组间血糖值比较,糖络宁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8周、12周的血糖值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血糖值与西药组比较在8周和12周时也有显着性差异,余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热刺激反应时间比较:与正常组对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2周时对热刺激甩尾反应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但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在4周、8周和12周时的大鼠甩尾时间又明显延长(P<0.05,P<0.01,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8周、12周时热刺激反应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在8周、12周时可以缩短甩尾时间;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2周时可以延长甩尾时间,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在8周、12周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剂量组在8周时可以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P<0.05);冷刺激反应时间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对比,在2周、4周时无明显差异,而8周、12周出现甩尾时间延长现象,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在8周时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的作用(P<0.05),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8周、12周时均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的作用(P<0.05或P<0.01),两组在12周时与西药组比较也有显着性缩短甩尾时间侧作用(P<0.05)。实验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组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2周、4周、8周、12周时的MNCV均有明显减慢(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在4周、8周、12周可以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在各周均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P<0.01或P<0.05);与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糖络宁治疗组在12周时有更加明显的改善效果(P<0.05),余均无明显差异。实验三:坐骨神经病理比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切片,可见正常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分布密集均匀,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单个纤维饱满,髓鞘薄厚均匀;而模型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楚,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神经纤维间隙扩大,部分髓鞘密度不均匀。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糖络宁组及西药组的神经纤维变性及断裂均明显减少,其中高剂量糖络宁组改善最为明显,神经纤维断裂及变性均很少,基本恢复至正常组水平;其次是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两组仍有一些神经断裂及变性;最后是西药组,虽然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但仍出现不少神经断裂及变性。实验四:粘附分子CD54的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单个核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CD54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剂量糖络宁组有显着性下降(P<0.01),西药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也有显着性下降(P<0.05);粘附分子CD62P的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CD62P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糖络宁中剂量组显着性下降(P<0.01);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也有显着性下降(P<0.05)。实验五:血清IGF-Ⅰ含量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F-Ⅰ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剂量糖络宁组大鼠血清中IGF-Ⅰ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中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更显示出显着差异(P<0.01)。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比较: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可提高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P<0.05),中剂量糖络宁组可显着提高糖尿病大鼠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糖络宁可以降低STZ大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STZ大鼠血糖,但是对于体重没有明显影响;糖络宁可以明显改善STZ大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在痛觉过敏而使刺激反应时间缩短时,糖络宁可以延长反应时间,在痛觉迟钝而使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时,糖络宁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糖络宁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糖络宁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改变。糖络宁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粘附分子CD54、CD62P的表达,而西药弥可保则无此效果;糖络宁能够上调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IGF-ⅠmRNA表达,增加糖尿病大鼠血清中IGF-Ⅰ的含量;提示糖络宁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粘附分子等血管、神经营养因子等途径发挥治疗DPN的作用。
曾聪彦,梅全喜[10](2007)在《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4~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中,女性多于男性,并在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且多在再次或反复数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损伤,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26例血塞通静脉点滴外渗引起皮下水肿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例血塞通静脉点滴外渗引起皮下水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
1.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 |
2.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 |
3. 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约克大学评价中心系统评价注册认证回执 |
附录2: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4:信息提取表1 |
附录5:信息提取表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常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监测病例基本信息 |
3.2 不良事件情况 |
3.3 每种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情况 |
3.4 不良事件在各因素中分布的情况 |
3.5 不良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
3.6 不合理用药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
4.2 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 |
4.3 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中药注射剂 |
4.4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
4.5 预防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和对策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3)血塞通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2.3 副作用 |
3 讨论 |
(4)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于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1.2 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特点 |
1.3 出血性中风的证候 |
1.4 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 |
2.2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1. 临床研究对象 |
1.1 疾病诊断标准 |
1.2 证候诊断标准 |
1.3 入组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出及脱落标准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方案 |
2.6 技术路线 |
3. 一般资料 |
4. 治疗结果 |
4.1 发病3个月后的主要结局指标 |
4.2 入组当天与入组7天血肿体积及水肿面积的分层比较 |
4.3 治疗后Barthel量表评分 |
4.4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
4.5 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分 |
4.6 中医症候比较 |
4.7 住院费用比较 |
4.8 安全性监测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一: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要点 |
附件二: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标准 |
附件三:改良Rankin量表(mRS) |
附件四:Barthel量表 |
附件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件六: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 |
(5)循证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系统评价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糖足愈疡膏治疗慢性糖尿病足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背景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系统评价检索到的文献目录 研究中心 合作单位 |
(6)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位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4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证型的研究进展 |
1.5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1.6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2.2 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
2.3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4 治疗进展 |
2.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IL-8 含量测定 |
2.4 IGF-1 含量测定 |
2.5 VEGF 含量测定 |
2.6 ICAM-1 含量测定 |
2.7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
2.8 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9 Bcl-2 及p5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10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
2.11 BFGFm RNA、E-选择素m RNA 表达测定 |
2.1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含量的影响 |
3.2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含量的影响 |
3.3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含量的影响 |
3.4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含量的影响 |
3.5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
3.6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7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cl-2 表达的影响 |
3.8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53 表达的影响 |
3.9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
3.10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FGFm RNA 表达的影响 |
3.1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 选择素m R N A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脑梗死气虚血瘀病因病机分析及立法 |
3. 心脑通络液的组方分析 |
4.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5.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的影响 |
6.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的影响 |
7.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的影响 |
8.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的影响 |
9.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10.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凋亡基因 Bcl-2、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1.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 F G F m R N A 表达的影响 |
12.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选择素m RNA 表达的影响 |
13.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中文详细摘要 |
(7)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综述 |
综述一 复方樟柳碱眼科应用现状及展望 |
1 临床应用现状 |
2 复方樟柳碱作用机制探讨 |
3 复方樟柳碱的安全性 |
4 应用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中药辨证分型论治 |
2 中药静脉注射剂 |
3 各家专方专法 |
4 针刺治疗 |
5 离子导入及穴位注射治疗 |
6 西医疗法 |
参考文献 |
下篇 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操作注意事项 |
观察指标 |
1 安全性观察 |
2 疗效指标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及统计学方法 |
2 视力、视野、眼电生理分析 |
3 综合疗效分析 |
4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8)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
(一) 中风病之沿革 |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
临床评价研究 |
一、文献检索 |
(一) 检索范围 |
(二) 检索策略 |
二、文献选择 |
(一) 文献选择标准 |
(二) 文献选择方法 |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一) 文献分组 |
(二) 文献编号 |
(三) 文献登记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五、文献信息收集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
(二) 纳入研究概述 |
(三) 评价结果 |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讨论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一) 解释结果 |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
三、后续研究 |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
(二) 临床异质性大 |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
(五) 发表性偏倚 |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临床工作总结 |
(9)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病理改变 |
3. 诊断与分类 |
4. 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机研究 |
3. 治疗 |
4.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一般指标及热刺激和冷刺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粘附分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血清IGF-Ⅰ及肝组织IGF-Ⅰ基因表达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 |
(10)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出现ADR的时间分布 |
2.3 既往过敏史 |
2.4 用药情况 |
2.5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
2.6 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
3 讨论 |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
3.2 ADR与出现时间的关系 |
3.3 ADR与用药情况的关系 |
3.4 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原因分析 |
四、26例血塞通静脉点滴外渗引起皮下水肿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齐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常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治策略[D]. 孔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血塞通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顾陈宏. 基层医学论坛, 2013(31)
- [4]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D]. 李净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循证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研究[D]. 李树法.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6]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 陈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7]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D]. 李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D]. 任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涛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10]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曾聪彦,梅全喜. 中国药房, 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