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南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讨论秦岭志留系铅锌矿的找矿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戴荔果[1](2019)在《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铁山-滩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西段。柴北缘构造带北接祁连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东西分别以哇洪山-温泉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同阿尔金-敦煌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为界。该构造带内自北向南又以鱼卡-乌兰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为欧龙布鲁克陆块,南部为鱼卡河(沙柳河)超高压带。乌兰-鱼卡断裂两侧夹杂分布着滩间山群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岩残片。柴北缘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造山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潜力巨大,已发现有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致使全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前人虽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均未能从成矿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影响到对该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滩间山-锡铁山地区的金铅锌矿床研究为切入点,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性分析了锡铁山铅锌矿、青龙沟金矿、滩间山金矿等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时代等多方面特征,并开展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金铅锌成矿系统及亚系统,探讨了金铅锌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1)古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块初步形成;(2)新元古代,大洋演化阶段;(3)早-中加里东期,柴北缘洋持续性扩张、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晚加里东期,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并闭合最终进入后造山阶段;(4)海西期,宗务隆洋打开、形成有限洋盆,至晚海西期-印支期,西向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其后,洋盆闭合,陆陆碰撞,进入后造山阶段;(5)晚中生代-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铅锌成矿系统。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铜)成矿系统中赋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得以约束: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1768±19Ma、444.8±8.3Ma、255±3Ma)、野骆驼泉金矿床赋矿花岗闪长岩(283.5±3.1Ma)、红柳沟金矿床赋矿花岗岩(441.3±3.5Ma),及锡铁山铅锌矿床侵入滩间山群的花岗岩(445±2.3Ma),与已报道成矿年龄相对应。滩间山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年龄谱系指示其主要源于欧龙布鲁克地块,且显示欧龙布鲁克地块存在太古宙基底,并分别响应晚新太古代陆块汇聚事件、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加里东造山和晚海西-印支造山事件。锡铁山铅锌矿床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赋矿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背景,滩间山群d岩组的成岩构造环境并不相似于a岩组,其可能不具备类似成矿潜力。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铅锌金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其分别形成了:与早加里东期盆地演化有关的铅锌(铜)成矿亚系列、与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列、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及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列。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部分地段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如锡铁山铅锌矿床和双口山铅锌矿床为喷流沉积-热液叠加型矿床。锡铁山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喷流沉积成矿,及其后的变质变形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期。喷流沉积成矿期形成了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的铅锌矿体,矿石常具胶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变质变形改造期表现为矿体的边部具有不规则的“边刺”、“边瘤”,矿石变质组构发育,常见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花斑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前两期矿体一起产于主含矿层或次含矿层中。热液叠加期矿石多为脉状结构,矿物晶粒加粗,矿脉边侧常见有厚度不大的硅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壳幔混合铅,指示深部火山岩与上部正常沉积岩铅的混合;硫同位素组成指示硫主要源于赋矿火山岩。氢氧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混合部分海水、变质水及浅源水。锡铁山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喷流沉积期网脉状矿石(管道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40℃和270℃330℃,盐度126wt%NaCl eqv.(集中于412 wt%和2123 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纹层-似层状矿石(海底喷流沉积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250℃260℃,盐度集中于12.514 wt%NaCl eqv.;晚阶段无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65℃175℃,盐度集中于68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的流体压力,集中于100bar内,少部分100200bar,成矿深度0.41.4km,多数在1km内,成矿流体密度多为中-低密度流(密度<海水),少数网脉状矿体中流体为高密度流(密度>海水,或接近于海水密度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从下部网脉状管道矿体至上部层状矿体,温度下降,盐度趋于集中,密度下降,反映其与海水系统较强的混合均一作用,且发生了沸腾(同一视域见不同类型包裹体,隐爆角砾岩,及盐度呈两端元特征14wt%及1226 wt%NaCl eqv.),为成矿组分沉淀卸载的过程,至最晚阶段无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则明显降低。青龙沟金矿床是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统形成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万洞沟群沉积地层和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类型有变砂岩型、大理岩型、蚀变闪长玢岩型、绢云千枚岩型、石英脉型等。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毒砂、自然金。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岩化等。成矿阶段划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II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II、III为主成矿阶段。青龙沟矿床主成矿阶段铅和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与浅部万洞沟群混合的产物。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入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成矿流体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CO2和N2,及少量CO、CH4、H2;液相主要为H2O、SO42-、Cl-、Na+、Ca2+、Mg2+,及少量K+、F-,属H2O-NaCl-CO2-CH4(N2)体系。青龙沟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40℃360℃,盐度415wt%和2122wt%NaCl eqv,密度0.720.99g/cm3。其中,I、II、III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280℃350℃、240270℃和140℃210℃;盐度分别为1115wt%和2122wt%、710wt%,及46wt%NaCl eqv.;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53.6km,1.42.4km和1.21.7km。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同一视域纯液相+富液相+富气相共存,不同充填度气液相包裹体群状分布,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滩间山金矿床是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和蚀变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毒砂。围岩蚀变多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可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II黄铁矿-石英脉成矿阶段和III碳酸盐-石英脉成矿阶段。其中I、II为主成矿阶段。滩间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为岩浆硫源;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深源和上地壳铅的混合;碳氧同位素组分表明碳主要为岩浆岩源,混和大理岩碳源。成矿流体成分研究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和CO2,及少量CO、N2、CH4和H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SO42-、Cl-、Ca2+、Na+、Mg2+,及少量K+、F-、NO3-等。成矿流体属H2O-NaCl-CO2-CH4(N2)体系,富CO2,及Cl->F-,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滩间山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变质水、大气水。三个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300℃380℃,140℃200℃和200℃280℃;盐度分别集中于68wt%,810wt%和68wt%NaCl eqv.;流体密度分别为0.660.99/cm3,0.921.04g/cm3和0.780.98g/cm3;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194.12km(均值2.46km),1.282.4km(均值2.0km),及1.121.33 km(均值1.23 km),表明压力和深度由早阶段-主成矿阶段-晚阶段依次递减。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潜力研究表明,三期岩浆(1768±30Ma、445±19Ma和255±3Ma)的氧逸度值均较高(Ce/Ce*N和lgfO2值多在FMQ氧逸度缓冲线之上),具较好的成矿潜力,且均出现了至少一次晚期熔流体的再注入、升温过程,其溶蚀了先存锆石,改变了锆石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Dy、Th/U、Ce/Dy值上升(或Th/U、Ce/Dy值范围扩大),Hf/Y、Yb/Nd、Yb/Dy值减小(或Yb/Dy值范围缩小)),使氧逸度值发生变化,导致前两期氧逸度值升高而后一期降低。后者的降低可能是晚期熔流体演化为含高挥发分、携巨量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最终大规模沉淀成矿的反映,暗示了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期。总结了研究区加里东期金铅锌(铜)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早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造成的弧间-弧后盆地内的三级盆地-四级凹陷,控制了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的分布;晚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形成的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柴北缘以北的宗务隆洋盆开始打开,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有限洋盆。此阶段柴北缘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普遍发育与造山带去根有关的一期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并形成伴生的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海西铅锌(铜)成矿系统;印支期,宗务隆有限洋盆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及其后的陆陆碰撞等造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印支期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并且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型和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型。指出了区域金铅锌矿床找矿的远景区:滩间山-青龙沟金找矿远景区、绿梁山-双口山铅锌金铜找矿远景区、锡铁山铅锌金找矿远景区、赛什腾山西段金铜找矿远景区等。
张世新[2](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周彬,王岩,王海桥,张航飞[3](2018)在《陕西汤家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白河县汤家沟地区位于旬阳地区铅锌成矿带上,该成矿带上已发现黄石板、大葫芦沟、高家沟等铅锌矿床(点)。通过对汤家沟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地层岩石地质特征、蚀变特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的总结,对含矿层中典型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含矿物质来源初步分析、热水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等,以及将该区与邻区黄石板铅锌矿体从地层组合、蚀变种类等方面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南部和北部异常范围内,蚀变较强部位存在隐伏矿体的可能。
黎立庭,韦伟昌,李寒滨,辛荣元[4](2017)在《陕西旬阳地区志留系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旬阳地区地处南秦岭-大别构造带中部,属旬阳-白河成矿带。在旬阳-白河成矿带内志留系地层中发现了东西长约100 km,南北宽1050 km的铅锌矿富集区。旬阳地区的铅锌矿可以划分为南沙沟、任家沟、泗人沟、黄石板等主要矿带,均是赋存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和中志留统双河镇组两个赋矿层位中。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该区域研究的成果与资料,初步对旬阳地区志留系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内铅锌矿属于热液沉积-改造成因类型。成矿物质来源于基底岩石与地层深部,铅锌矿受志留系地层与同生断裂控制。成矿模式为海水下渗被加热形成热水-含矿热液沿同生断裂上涌沉积富集-后期热液及构造叠加改造富集成矿。
廖华[5](2016)在《陕西旬阳烂木沟金矿控矿构造与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烂木沟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构造亚带碌曲—旬阳印支褶皱带中段,属秦岭板块南秦岭逆冲推覆系构造岩片。前人对烂木沟地区以西成矿带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的研究较多,观点各异,但对烂木沟地区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分析。本文综合分析了区域成矿背景,对烂木沟金矿床进行了详细解剖。通过对矿区地质调查、薄片显微观察、矿床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查明了矿体分布特征、矿区控矿构造、可能的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来源及成矿时代,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区出露一套下志留系第二岩性段的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区内发育近EW向、NW向和近SN向三组断裂,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多沿地层层理展布。烂木沟金矿总体受黑虎庙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化蚀变带控制着矿体和矿化体的空间展布,金矿体主要赋存在蚀变石英黑云母片岩带中,为顺层产出。S同位素结果显示,硫化物硫源来自海水沉积的硫酸盐;Pb同位素和REE元素示踪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地层。Pb同位素显示的铅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且地层铅与矿石铅的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铅源还是以地层铅为主。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除了来源于建造水之外,不排除有深源流体的加入。Re-Os同位素稀释法测年得出烂木沟金矿石黄铁矿的模式年龄为(202±20)Ma,与区域上印支-燕上期大规模成矿时代相吻合,说明烂木沟金矿床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研究结果认为烂木沟金矿床是在志留系裂谷环境下形成含金背景较高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基础上,经区域变形、变质和多期韧-脆性剪切构造作用改造,就位于逆冲推覆剪切带而成矿,属产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沉积浅变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李超,胡西顺,范红科,余敏,刘勇,秦永军[6](2015)在《陕西省旬阳县红花坪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陕西省旬阳县红花坪锌矿床的地质矿产勘查,已圈出I-1锌矿体和一些单工程控制的规模较小的铅锌矿化体。已获得锌资源量7.43×104 t;工程控制矿体长990m,斜深393m,矿体厚0.4411.35m,平均厚2.65m,Zn含量0.96%23.85%,平均6.14%;Pb含量0.01%1.28%,平均0.13%。通过对红花坪锌矿床的矿体及矿物岩石特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年龄及成矿温度压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该矿床为热液改造型矿床。
李金钱,侯岚[7](2014)在《镇旬盆地南缘志留系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远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镇(安)旬(阳)沉积盆地南缘志留系中分布着丰富的金、铅锌、铜等矿产资源。近年来,在盆地南缘的旬阳—白河一带的志留系中新发现了多处金、铜矿床(点),使本区金、铜地质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经对金、铅锌、铜矿成矿条件对比分析,认为镇旬盆地南缘志留系金多金属矿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该区金、铅锌、铜矿资源潜力巨大,随着矿产资源的勘查,有望取得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任鹏[8](2013)在《陕西省典型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文中提出分散元素在地壳中丰度很低(多为10-9级),在岩石中极为分散,很少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主要以类质同象或机械混入的方式赋存在铅锌等矿床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陕西省铅锌矿资源丰富,伴生的分散元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论文以陕西省凤太矿集区铅硐山铅锌矿、镇旬矿集区黄石板铅锌矿、扬子地台北缘马元铅锌矿作为典型矿床,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矿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分散元素在矿床中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野外地质调研和矿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凤太矿集区西南部的铅硐山铅锌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古道岭组顶部的硅质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矿石结构以草莓状结构、交代结构、骸晶结构为主,具有条带状、浸染状、块状构造。岩石、矿石中Fe2O3/FeO比值均小于1,Eu也显示弱的负异常,说明矿体形成于一种相对还原的环境。矿石中W、Sn含量较高,反应矿床受热液活动的影响,结合S同位素组成、Pb同位素组成,认为矿床类型为SEDEX型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的马元铅锌矿,矿体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质角砾岩中,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矿石结构以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条带状、网脉状构造。矿石中相对富集Cs、Ba、Sr、Tl等高场强元素,闪锌矿稀土配分模式显示Eu为正异常,说明矿体形成于一种氧化的环境。S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床中硫来自于震旦纪海水硫酸盐、Pb同位素显示矿床中铅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认为矿床成因为MVT型铅锌矿床。黄石板铅锌矿床位于镇旬矿集区的南部,矿体赋存在下志留统梅子垭组第二岩性段的绢云石英片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矿石结构以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层纹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矿床成因归为SEDEX型铅锌矿床。通过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面扫描,结合元素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得出,铅硐山、马元、黄石板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原生硫化物矿物中。Cd主要取代Fe而进入闪锌矿晶格中。Ge、Ga主要赋存在方铅矿晶格中。In的含量基本都低于检测线。主要矿物中分散元素含量,对矿床成因也具有指示意义,马元铅锌矿床闪锌矿中Cd的含量较高,平均为4594×10-6,表现为MVT型铅锌矿床的特征;铅硐山、黄石板铅锌矿床闪锌矿中Cd的含量均较低,平均为2092×10-6、2473×10-6,表现为SEDEX型铅锌矿床的特征。MVT型铅锌矿床与SEDEX型铅锌矿床Cd的含量相差近一倍。三个矿床闪锌矿中Ge的含量均大于100×10-6,暗示其沉积改造成因。闪锌矿中Zn/Cd的含量均小于500,指示矿床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的特征。对铅硐山铅锌矿床、马元铅锌矿床、黄石板铅锌矿床中矿石、精矿、尾矿中分散元素等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铅硐山铅锌矿床、马元铅锌矿床精矿中Cd、黄石板铅锌矿床精矿中Cd、In,尾矿中的Ge的含量均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若这些元素被回收利用,会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李占轲[9](2013)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银—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优势矿种有金、钼、钨、银、铅、锌等。其中栾川钼矿带是我国最大的铝金属产地,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地区的第二大黄金产地。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过去十几年在华北南缘又先后探明了一批银-铅-锌矿床,使这一地区成为华北克拉通以及秦岭造山带重要的银-铅-锌资源产地。目前对这些银-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南缘银-铅-锌矿床较为聚集的三个矿田(南泥湖矿田、下峪矿田和付店矿田)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矿田内银-铅-锌矿床的矿化特征、银赋存状态、成矿作用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银-铅-锌矿床的成因及与矿田内其他矿床类型的关系,建立成矿系列,进而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背景。(1)栾川地区的南泥湖矿田内发育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和趣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前者以骆驼山矿床为代表,后者以冷水北沟矿床为代表,二者围绕矿田中心的南泥湖斑岩型钼(钨)矿床向外依次产出。骆驼山矿床产于南泥湖斑岩体外围西侧的元古代大理岩地层内,硫铁-铅-锌-(银)矿体主要呈层状或者透镜状发育于层间断裂带的矽卡岩中,矿化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可分为(1)矽卡岩阶段、(2)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3)碳酸盐阶段。冷水北沟矿床产于矿田西北角的NNE向断裂带内,成矿过程可分为(1)石英-黄铁矿阶段、(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3)石英-碳酸盐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的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从南泥湖矿床、骆驼山矿床到冷水北沟矿床,黄铁矿中高温元素的含量逐渐降低,而低温元素的含量逐渐升高。例如,Co、Ni等元素在南泥湖矿床的黄铁矿中最为富集,Mn、Ni和Bi等元素在骆驼山矿床的黄铁矿中相对富集,而Pb、Zn、Cu、Au、Ag、As和Sb等多种微量元素在冷水北沟矿床的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床中大多数黄铁矿的Co/Ni≥1,且Co、Ni含量从斑岩型、矽卡岩型到热液脉型矿床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南泥湖矿床5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0.93~2.86‰(平均值为2.0‰),骆驼山矿床15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0.24~6.46‰(平均值为2.6‰),冷水北沟矿床11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0.70~8.07‰(平均值为4.09‰)。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自斑岩型钼矿床向外呈现塔式分布的特点,并具有向地层硫(集中于-13~-8‰和6~19‰两个范围)靠近的趋势。从斑岩型钼矿床到铅-锌-银矿脉,成矿流体的H-O同位素组成具有从岩浆水逐渐向大气水靠近的趋势。综上所述,以斑岩体为中心向外,南泥湖矿床、骆驼山矿床和冷水北沟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岩浆-热液为主,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逐渐有大气降水及其地层中的硫和其他元素进入成矿流体。南泥湖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44.9±1.6Ma,斑岩型钼(钨)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为144.9±0.7Ma142.8±0.6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冷水北沟矿床S031矿脉中绢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5±1.2Ma。综合以上典型矿床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认为南泥湖矿田中南塑岩型钼(钨)矿床、骆驼山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和冷水北沟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构成典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成矿均与南泥湖斑岩岩浆活动有关。(?)熊耳山地区的下峪矿田内发育有大量银-铅-锌矿脉,它们赋存于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中太华群变质岩内,矿脉空间分布和产状严格受NE-NNE向断裂构造带控制。沙沟、蒿坪沟以及铁炉坪矿床是下峪矿田重要的银-铅-锌矿床,其中蒿坪沟矿床内还发育有含金石英-黄铁矿脉,与银-铅-锌矿脉空间关系密切。沙沟矿床位于下峪矿田的西北角,对矿脉结构构造和矿石矿物及围岩蚀变的综合研究表明其成矿过程可分为(1)石英-菱铁矿阶段、(2)石英-闪锌矿阶段、(3)石英-银矿物-方铅矿阶段以及(4)石英-碳酸盐阶段。蒿坪沟矿床位于下峪矿田的北部,成矿作用可分为富金黄铁矿期和富银铅锌矿期。其中富金黄铁矿期包括(1)石英-菱铁矿阶段和(2)石英-黄铁矿阶段,矿脉结构表明其形成于韧性剪切变形环境;富银铅锌矿期包括(1)石英-铁白云石阶段、(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3)石英-方解石阶段,矿脉结构表明其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与前人提出的地壳伸展型脉状银-铅-锌矿床的矿化特征相似。沙沟矿床和蒿坪沟矿床热液碳酸盐矿物的δ13CPDB为-5.82~-1.39‰,δ180SMOW为9.62~17.61‰。据此计算出成矿流体的δ13C和δ180值分别为-7.47~-.0.57‰和2.35~11.50‰,指示成矿流体比岩浆热液更富613C和δ18O。沙沟矿床18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1.1~6.3‰。蒿坪沟矿床富金黄铁矿期6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0.65~3.72‰,富银铅锌矿期8件硫化物样品的δ34S为1.09~6.12‰。结合前人分析的铁炉坪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数据可知,下峪矿田三个主要银-铅-锌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δδ34S=-8.8~6.3‰),远大于典型的深源硫同位素(如岩浆硫或地幔硫)组成范围。沙沟矿床和蒿坪沟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11件方铅矿样品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值分别为17.472~18.153、15.411~15.572和38.178~38.630,在铅同位素图解上落入元古代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铅同位素组成范围,而与太华群和熊耳群的铅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别。黄铁矿的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蒿坪沟矿床富金黄铁矿期和富银铅锌矿期的黄铁矿Co、Ni元素含量均变化较大,Co/Ni匕值位于火山成因矿床、矽卡岩矿床以及沉积矿床的范围,暗示成矿物质可能具有多源性。以上C-O-S-Pb同位素示踪以及黄铁矿的Co/Ni元素比值表明,下峪矿田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俯冲于熊耳山地体深部的官道口群和栾川群海相碳酸盐地层所发生的变质脱挥发份作用,但可能有少量岩浆热液的混入。沙沟矿床S8矿脉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139.8±1.2Ma,蒿坪沟矿床H16矿脉绢云母的Ar-Ar似坪年龄为144.4±1.6Ma,表明下峪矿田内银-铅-锌矿床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于蒿坪沟花岗斑岩体的侵位(135.4±0.9Ma和134.9±1.0Ma;锆石U-Pb年龄),暗示下峪矿田银-铅-锌成矿作用与蒿坪沟斑岩体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但可能与区域上熊耳山及邻区早白垩世初大面积的岩浆活动有关。深部岩浆在向上侵位过程中使俯冲到熊耳地体之下的官道口群和栾川群海相地层发生变质脱水作用而产生大量流体及成矿金属元素。深部岩浆冷凝过程中释放的岩浆流体也可能部分加入到上述变质流体中,变质流体或混合流体沿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带向上运移,最终在熊耳山核部太华群变质岩内NNE向断裂带内沉淀成矿。此外,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蒿坪沟矿床富金黄铁矿脉与富银铅锌矿脉可能分别形成于两次独立的成矿事件,其中富金黄铁矿脉与下峪矿田南部熊耳群地层中大量发育的脉状金矿床(如上宫金矿床)可能属于同一矿床类型,而富银铅锌矿脉与同一矿田内沙沟矿床银-铅-锌矿床属于另外一个矿床类型。(?)外方山地区付店矿田围绕东沟斑岩体和东沟钼矿床发育有大量银-铅-锌矿脉,以靠近斑岩体三元沟铅-锌-银矿床和远离斑岩体的老代仗沟银-铅-锌矿床为代表。三元沟矿床位于东沟斑岩体的南部,矿石中除了铅锌矿物以外还发育有丰富的铜矿物,成矿过程分为(1)石英-黄铁矿阶段、(2)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3)石英-碳酸盐阶段。老代仗沟矿床位于东沟斑岩体西北侧远端,矿体均赋存于数条近EW向矿化断裂破碎带内,矿石内发育有大量银矿物,成矿过程可分为(1)石英-黄铁矿阶段、(2)黑褐色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3)浅褐色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4)石英-碳酸盐阶段。三元沟矿床和老代仗沟矿床热液碳酸盐矿物的δ13CPDB范围为-9.05~-3.94‰,δ18OSMOw范围为12.10~16.61‰。经过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三元沟矿床成矿流体的δ13C和δ180分别为-6.35~.3.92‰和5.18~10.50‰,老代仗沟成矿流体的δ13C和δ18O分别为-8.60~.3.49‰和4.15~8.33‰,二者与岩浆热液C-O同位素的组成较为一致,暗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但不排除其它来源流体的贡献。东沟矿床、三元沟矿床和老代仗沟矿床方铅矿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9件样品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值分别集中于17.314~17.458、15.452~15.485和38.138~38.370,在铅同位素图解上分布于造山带铅和地幔铅之间,均表明矿石铅具有深部来源的特点。然而,自斑岩体向外,从东沟钼矿床到三元沟矿床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出现系统变化,且两个矿床δ34S范围均相对较宽(分别为0.36~9.91‰和5.52~16.24‰);但远离斑岩体的老代仗沟矿床S同位素组成则相对集中,并且δ34S平均值(7.8‰)介于东沟矿床(6.3‰)和三元沟矿床(9.5‰)之间,指示老代仗沟矿床可能与东沟斑岩成矿系统没有直接联系。黄铁矿微量元素的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三元沟矿床的黄铁矿更为富集Cu、Au和As等元素,老代仗沟矿床则更富集Sb和Pb等元素,但两个矿床中黄铁矿的Ag含量均比较高。此外,东沟矿床和三元沟矿床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比值一般大于1,而老代仗沟矿床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含量及比值则变化较大,与东沟矿床和三元沟矿床明显不同。东沟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17—.8±0.9Ma)与斑岩型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117.5±0.8Ma和116.4±0.6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吻合。近斑岩体三元沟矿床矿脉绢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15.9±0.9Ma,与东沟钼矿床的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远离斑岩体的老代仗沟矿床黑褐色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脉中绢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4.7±1.2Ma,早于东沟斑岩体和钼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约7Ma。基于以上研究认为,付店矿田以东沟斑岩体为中心向外发育斑岩型钼矿床(东沟)和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三元沟),并形成完整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老代仗沟矿床与沟斑岩体没有直接成因联系,是该区早白垩世另外一次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事件的产物。老代仗沟床在矿脉产状、矿化特征以及矿物组合等方面同下峪矿田沙沟矿床较为类似,二者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类型。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南泥湖矿田、下峪矿田和付店矿田矿床类型的详细研究,作者认为区域上至少发育三种银-铅-锌矿床类型: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骆驼山)、近斑岩体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冷水北沟、三元沟)、地壳伸展型脉状银-铅-锌矿床(沙沟、蒿坪沟、老代仗沟)。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和近斑岩体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均与矿田内的斑岩体关系密切,二者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发育于斑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成矿元素以Fe, Zn为主、Pb次之,局部富集Ag,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和绢云母化;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产于靠近斑岩体的断裂带内,成矿元素以Pb, Zn为主、Ag次之,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绢云母化。地壳伸展型脉状银-铅-锌矿床与区内的斑岩体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它们主要受区域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该类型银-铅-锌矿床成矿元素以Ag,Pb为主、Zn次之,矿脉内可见大量独立银矿物发育,黄铁矿中多富集Ag, Sb, Pb等微量元素,围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结合华北克拉通其它地区的研究资料,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银-铅-锌成矿作用是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响应,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俯冲并发生运动转向可能是造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诱因。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在华北克拉通下部俯冲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仅引起软流圈的扰动和上涌,而且对上覆岩石圈进行强烈的交代,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的力学和化学性质发生重要变化。软流圈上升导致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同时引起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范围的部分熔融,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分异出富含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最终沉淀形成岩浆-热液成矿系列(如南泥湖和付店矿田);岩浆侵位过程中引起的热或者动力变质作用也可能造成中-上地壳范围的地层(以海相碳酸盐为主)发生变质脱挥发份,岩浆热液与变质热液混合并且共同向上运移,最终于浅部断裂带内形成脉状多金属矿床(如下峪矿田)。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三个典型矿田尤其是银-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背景的综合研究,对区域上钼、银-铅-锌以及金矿床的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洛南-卢氏地区和外方山地区是寻找斑岩型铝矿床及相关铅-锌-银矿床类型的理想场所,熊耳山地区和外方山地区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带具有寻找地壳伸展型脉状银-铅-锌矿床的潜力,而熊耳山地区和崤山地区核部的太华群地层具有很好的脉状金矿床找矿前景。
任鹏,梁婷,牛亮,鲁麟,张文璟,杨钊,王婵,程玉龙[10](2013)在《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区域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和铅锌矿床的分布规律,将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由北到南依次划分为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以及马元铅锌矿集区。铅锌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志留系和震旦系地层中,以热水喷流-沉积型和密西西比河谷型为主。通过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石矿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总结,分析了陕西秦岭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盆地的形成环境,进而探讨了成矿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矿石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成矿热液主要为大气降水;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受控于晚古生代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分别沿勉略带和商丹带俯冲形成的陆壳伸展扩张环境,马元铅锌矿集区受控于晋宁运动后扬子板块北缘所处的伸展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二、从南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讨论秦岭志留系铅锌矿的找矿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南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讨论秦岭志留系铅锌矿的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区矿产勘查程度及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成矿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 |
2.2 区域地层 |
2.2.1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Pt_1DK) |
2.2.2 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Pt_2SL) |
2.2.3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Pt_2WD) |
2.2.4 上元古界全吉群(ZQ) |
2.2.5 下古生界 |
2.2.6 上古生界 |
2.2.7 中生界 |
2.2.8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2.3.2 海西期侵入岩 |
2.3.3 印支期侵入岩 |
2.3.4 火山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三章 研究区铅锌金成矿系统的划分 |
3.1 成矿系统划分的原则 |
3.2 研究区成矿系统的划分依据 |
3.2.1 加里东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2 海西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3 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 |
3.3 加里东期成矿系统 |
3.3.1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 |
3.3.2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 |
3.4 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 |
3.5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 |
第四章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4.1 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 |
4.1.5 成矿期次 |
4.2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4.2.1 铅同位素 |
4.2.2 硫同位素 |
4.3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3 成矿流体成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5.1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5.1.1 矿区地质概况 |
5.1.2 矿体特征 |
5.1.3 矿石特征 |
5.1.4 围岩蚀变 |
5.1.5 成矿期次 |
5.2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5.2.1 铅同位素 |
5.2.2 硫同位素 |
5.3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5.3.1 成矿流体来源 |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3 成矿流体成分 |
5.4 小结 |
第六章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6.1 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区地质概况 |
6.1.2 矿体特征 |
6.1.3 矿石特征 |
6.1.4 围岩蚀变 |
6.1.5 成矿期次 |
6.2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6.2.1 铅同位素 |
6.2.2 硫同位素 |
6.3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6.3.1 成矿流体来源 |
6.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3.3 成矿流体成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系统中相关岩浆岩与成矿 |
7.1 与铅锌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火山岩特征 |
7.1.1 岩石建造 |
7.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1.3 岩浆岩年代学 |
7.1.4 火山岩源区及成矿构造背景 |
7.1.5 地层层序 |
7.2 与金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 |
7.2.1 岩石建造 |
7.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2.3 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
7.2.4 Sr-Nd-Pb-Hf同位素特征 |
7.2.5 岩石成因 |
7.2.6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及找矿方向 |
8.1 成矿系统的时间演化 |
8.2 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 |
8.3 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 |
8.3.1 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
8.3.2 滩间山金矿床控矿要素 |
8.4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 |
8.5 区域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8.5.1 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式 |
8.5.2 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式 |
8.5.3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2)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赋矿地层 |
3.2 矿田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变质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化探异常特征 |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赋矿层位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石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2 洛坝铅锌矿床 |
4.2.1 赋矿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体特征 |
4.2.4 矿石特征 |
4.2.5 围岩蚀变 |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
4.3.1 赋矿地层 |
4.3.2 矿区构造 |
4.3.3 矿区岩浆岩 |
4.3.4 矿体特征 |
4.3.5 矿石特征 |
4.3.6 围岩蚀变 |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
6.2.1 安家岔组 |
6.2.2 西汉水组 |
6.2.3 洞山组 |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
6.4.4 西汉水组B02 |
6.4.5 洞山组B03样品 |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
6.6.2 沉积盆地性质 |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
8.2.1 含矿地层分析 |
8.2.2 含矿岩性分析 |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
8.4.2 面元信息提取 |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8.6 找矿标志 |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
8.8 小结 |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
9.1.1 电磁测深法 |
9.1.2 方法可行性 |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
9.2.1 EH4测深结果 |
9.2.2 钻探验证情况 |
第十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3)陕西汤家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含矿地层 |
2.2 构造 |
2.3 钠长岩 |
2.4 围岩蚀变 |
3 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床成因讨论 |
5 找矿潜力 |
(1) 地层条件 |
(2) 蚀变分析 |
(3) 控制标高 |
(4) 异常分析 |
(4)陕西旬阳地区志留系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含矿地层 |
1.2 构造 |
2 区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2.1 铅锌矿矿石特征 |
2.2 铅锌矿矿化带特征 |
3 铅锌矿成矿规律 |
3.1 控矿层位 |
3.2 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 |
3.3 断裂控制作用 |
4 铅锌矿成矿模式 |
5 结论 |
(5)陕西旬阳烂木沟金矿控矿构造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地层区划和构造层特征 |
2.2.3 区域构造特征 |
2.2.4 区域变质作用 |
2.2.5 区域矿床类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赋矿层位 |
3.1.2 主要构造特征 |
3.1.3 脉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化带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控矿构造解析 |
4.1 构造格架和构造样式 |
4.1.1 矿区构造格架 |
4.1.2 主要构造形式 |
4.1.3 主要控矿构造样式 |
4.2 构造变形特征 |
4.2.1 总体变形特点 |
4.2.2 断裂褶皱类型 |
4.2.3 岩石变形变质特征 |
4.3 黑虎庙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
4.3.1 几何学特征 |
4.3.2 剪切带识别及构造特征 |
4.3.3 运动学特征 |
4.3.4 剪切带构造演化 |
4.4 韧脆性剪切带的构造控矿作用 |
4.4.1 金矿化分布与剪切带的空间关系 |
4.4.2 剪切带构造控矿作用特征 |
4.4.3 剪切带对金矿化的控制规律 |
4.5 剪切带的动力变质作用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1 岩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2 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3 岩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4 矿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5.2.2 氢氧同位素 |
5.2.3 硫同位素 |
5.2.4 铅同位素 |
5.2.5 Re-Os同位素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控矿地质因素 |
6.4 成矿时代的厘定 |
6.5 成矿过程及阶段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6)陕西省旬阳县红花坪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2矿区地质特征 |
2.1地层概况 |
2.2岩浆岩与脉岩 |
3矿床地质特征 |
3.1矿体特征 |
3.2矿石特征 |
3.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4同位素年龄 |
3.5成矿温度与压力特征 |
4讨论 |
5结论 |
(7)镇旬盆地南缘志留系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金矿成矿地质条件 |
2.1 大沟槽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2.1.1 热水沉积盆地控矿 |
2.1.2 地层控矿 |
2.1.3 岩石控矿 |
2.1.4 东西向断裂控矿 |
2.1.5 热液活动控矿 |
2.2 烂木沟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2.2.1 区域构造控矿 |
2.2.2 地层、岩石控矿 |
2.2.3 韧性剪切带控制 |
2.2.4 热液活动控矿 |
3 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岩性控矿 |
3.2 构造控矿 |
3.3 地球化学控矿 |
4 铜矿化成矿地质条件 |
4.1 地层控矿 |
4.2 岩性控矿 |
4.3 构造控矿 |
4.4 热液活动控矿 |
5 金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分析 |
5.1 地层层位对金多金属矿的控制 |
5.1 构造对金多金属矿的控制 |
6 找矿远景 |
(8)陕西省典型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1.1.1 镉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状态 |
1.1.2 锗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1.1.3 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1.1.4 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1.2 分散元素的研究现状 |
1.3 陕西省分散元素的分布及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铅硐山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体地质特征 |
3.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2 马元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体地质特征 |
3.2.4 马元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3 黄石板铅锌矿地质特征 |
3.3.1 矿区地层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4 区域成矿动力学过程 |
第四章 分散元素在矿床中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 |
4.1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 分散元素 Cd、Ge、Ga、In 的赋存状态 |
4.2.1 铅硐山铅锌矿床分散元素 Cd、Ge、Ga、In 的赋存状态 |
4.2.2 马元铅锌矿床分散元素 Cd、Ge、Ga、In 的赋存状态 |
4.2.3 黄石板铅锌矿床分散元素 Cd、Ge、Ga、In 的赋存状态 |
4.3 分散元素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3.1 Cd 的质量分数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
4.3.2 Ge 的质量分数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
4.3.3 Zn/Cd 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
4.4 典型铅锌矿床分散元素含量特征小结 |
第五章 典型铅锌矿床分散元素 Cd、Ge、Ga、In 的综合利用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银—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 |
1.2.2 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
1.2.3 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进展 |
1.2.4 热液脉状银-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华群 |
2.2.2 熊耳群 |
2.2.3 官道口群、栾川群和陶湾群 |
2.2.4 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变质核杂岩 |
2.3.2 区域断裂 |
§2.4 岩浆岩 |
第三章 实验分析方法 |
§3.1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3.2 C-O-S-Pb同位素分析 |
§3.3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34 锆石U-Pb定年 |
§3.5 辉铝矿Re-Os定年 |
§3.6 绢云母Ar-Ar定年 |
第四章 栾川南泥湖矿田成矿作用特征 |
§4.1 矿田地质 |
4.1.1 地层 |
4.1.2 构造 |
4.1.3 岩浆岩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南泥湖斑岩型钼(钨)矿床 |
4.2.2 骆驼山矽卡岩型硫铁-铅-锌-(银)矿床 |
4.2.3 冷水北沟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
§4.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LA-ICP-MS分析 |
4.3.1 样品特征 |
4.3.2 测试结果 |
§4.4 硫同位素组成 |
§4.5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5.1 锆石U-Pb定年 |
4.5.2 辉钼矿Re-Os定年 |
4.5.3 绢云母Ar-Ar定年 |
第五章 洛宁下峪矿田成矿作用特征 |
§5.1 矿田地质 |
5.1.1 地层 |
5.1.2 构造 |
5.1.3 岩浆岩 |
§5.2 矿床地质特征 |
5.2.1 沙沟脉状银-铅-锌矿床 |
5.2.2 蒿坪沟脉状金-银-铅-锌矿床 |
§5.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LA-ICP-MS分析 |
5.3.1 样品特征 |
5.3.2 测试结果 |
§5.4 稳定同位素组成 |
5.4.1 C-O同位素 |
5.4.2 S同位素 |
5.4.3 Pb同位素 |
§5.5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5.1 锆石U-Pb定年 |
5.5.2 绢云母Ar-Ar定年 |
第六章 汝阳付店矿田成矿作用特征 |
§6.1 矿田地质 |
6.1.1 地层 |
6.1.2 构造 |
6.1.3 岩浆岩 |
§6.2 矿床地质特征 |
6.2.1 东沟斑岩型钼矿床 |
6.2.2 三元沟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
6.2.3 老代仗沟脉状银-铅-锌矿床 |
§6.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LA-ICP-MS分析 |
6.3.1 样品特征 |
6.3.2 测试结果 |
§6.4 稳定同位素组成 |
6.4.1 C-O同位素 |
6.4.2 S同位素 |
6.4.3 Pb同位素 |
§6.5 成岩成矿年代学 |
6.5.1 锆石U-Pb定年 |
6.5.2 辉钼矿Re-Os定年 |
6.5.3 绢云母Ar-Ar定年 |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银-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7.1 银的赋存状态 |
7.1.1 南泥湖矿田 |
7.1.2 下峪矿田 |
7.1.3 付店矿田 |
7.1.4 银(金)赋存规律 |
§7.2 成岩成矿时代 |
7.2.1 南泥湖矿田 |
7.2.2 下峪矿田 |
7.2.3 付店矿田 |
7.2.4 中生代成岩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7.3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
7.3.1 南泥湖矿田 |
7.3.2 下峪矿田 |
7.3.3 付店矿田 |
§7.4 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系列 |
7.4.1 南泥湖矿田 |
7.4.2 下峪矿田 |
7.4.3 付店矿田 |
7.4.4 银-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与区域成矿系列 |
§7.5 找矿前景分析 |
7.5.1 铝矿找矿前景 |
7.5.2 银-铅-锌矿找矿前景 |
7.5.3 金矿找矿前景 |
第八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8.1 华北克拉通周缘晚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 |
§8.2 晚中生代大范围岩浆活动 |
§8.3 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伸展构造背景 |
§8.4 晚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9.2 存在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集区的成矿背景 |
1.1 凤太矿集区 |
1.2 山柞矿集区 |
1.3 镇旬矿集区 |
1.4 马元矿集区 |
2 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特征 |
2.1 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 |
2.2 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 |
3 讨论 |
3.1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3.2 成矿盆地和成矿条件研究 |
3.3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
3.4 铅锌矿成矿动力学背景 |
4 结语 |
四、从南沙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讨论秦岭志留系铅锌矿的找矿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D]. 戴荔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2]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3]陕西汤家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J]. 周彬,王岩,王海桥,张航飞. 矿产勘查, 2018(11)
- [4]陕西旬阳地区志留系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J]. 黎立庭,韦伟昌,李寒滨,辛荣元. 新疆有色金属, 2017(01)
- [5]陕西旬阳烂木沟金矿控矿构造与矿床成因[D]. 廖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6]陕西省旬阳县红花坪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李超,胡西顺,范红科,余敏,刘勇,秦永军. 山东国土资源, 2015(08)
- [7]镇旬盆地南缘志留系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远景[J]. 李金钱,侯岚. 陕西地质, 2014(02)
- [8]陕西省典型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D]. 任鹏. 长安大学, 2013(05)
- [9]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银—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占轲.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10]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J]. 任鹏,梁婷,牛亮,鲁麟,张文璟,杨钊,王婵,程玉龙.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