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镇党委书记的政法观

一个镇党委书记的政法观

一、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论文文献综述)

魏耀华[1](2019)在《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也不断发生着改变,村民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以及生活需要不断多样化。但目前射阳县一些基层乡镇政府仍青睐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干部包村等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存在较多弊端,包括管理效率低、划分标准不明确、职责存在交叉、工作机制不透明、部门协调性低、运营监督不到位、公众反馈评价低等,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而网格化管理能够将各管理对象依照相应的标准划分为诸多网格单元,通过信息联通性以及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性,将各网格单元有效并联,共享组织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组合。但随着射阳县农村网格化治理的持续推进,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射阳农村网格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经过6年的持续推进,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也发现,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仍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实际对所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认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不足、政府职能影响大、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以及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在此基础上,对浙江舟山的嵌入组团服务、深圳桃园的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体系、湖北宜昌的“一本三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做归纳总结,发现三个地区的网格化治理获得成功的经验主要为促进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打破孤岛开展协同政务、加强技术支撑和平台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针对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参与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厚植网格化管理力量;二是明确信息采集内容,构建规范化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平台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完善职责体系,统筹网格规划,加强资金保障,提升法制化水平,强化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完善治理及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打造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团队。

铁娅可[2](2017)在《电信网络诈骗的法治综合治理——以海南省儋州市治理经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电信网络诈骗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见性、多发性、侵财性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类型多元,造成的损失严重,且一般多是跨区域团伙作案,整治起来并不容易。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愈加受到威胁的形势下,各地方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都高度重视对此类犯罪的法治治理。海南省儋州市属于专项整治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全国重点区域,其成功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成果极具借鉴性和研究性,为各地方政府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法治综合治理提供了可行性模板。

朱晓军[3](2015)在《“乌坎事件”调查》文中提出2012年3月,发生在广东省陆丰市乌坎村的"乌坎事件"曾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乌坎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结果如何?朱晓军教授为此数次深入乌坎,先后采访几十人,又历经三载艰苦的创作,终于将他所了解的乌坎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录下来。正值乌坎村委会重新选举三周年之际,我们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钟金燕[4](2014)在《中共政法委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中共政法委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政法机关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政法委制度的演变呈现日益制度化的特点。回溯中共政法委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考察其演变的历史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共民主执政理念的变迁与政策治理的传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改革和完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方式与方法。

董少平[5](2014)在《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 ——湖北省江汉派出所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研究湖北省江汉派出所为个案,运用政治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的考察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个案派出所治安治理的历程,乡村治安治理中组织与权力的运作与变迁是这一考察的核心。在文中,作者通过对个案派出所的实证研究,考察历史变迁中江汉派出所这一组织与权力运作的方式、方法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组织与权力的形成与变迁及其原因,探讨和说明在国家宏观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治安治理中组织与权力运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治安治理和乡村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如何在民主自治基础上实现乡村社会和谐有序治理提出若干见解和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江汉的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包括江汉镇的地理位置、社会结构、地域景观、人文特征、历史沿革和组织状况。这些因素构成了江汉的行政生态环境,是江汉派出所组织与权力生成和变迁的场域。在“组织的转换与权力的更迭”部分,描述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前后江汉派出所组织的转换和社会治安权力的更迭。本文从“保甲诸制的初建”、“民国初期的建政”、“组织权力的雏形与消解”三个方面,分析和剖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三个不同时期派出所组织的景状和派出所权力的建构。本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通过对传统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造和意识形态的动员,建立了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和乡村公安派出所。国家治安行政权力对民众的政治动员使农村社会基层治安迅速稳定下来,并使农村基层治安组织日益走向规范化,同时也使农村基层治安权力网络初步形成。“全能主义架构中的乡村治安治理”是中国政治主导国家治理的典型个案。文章主要描述和分析了20世纪60—70年代江汉政治的显着特点。20世纪60—70年代,江汉经历了“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的洗礼,全能主义政治支配着江汉组织与权力的运行,“行政性”成为江汉政治的主旋律。在农村行政化过程中,受国家宏观政治气候的影响,江汉实行“党、政、社”高度合一,镇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集中,镇革委会几乎控制了江汉镇内全部权力。由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败,“人民公社制”格局逐渐形成,这使得镇权力城现分割状态,乡村治安动员能力和监管能力日益萎缩。在人民公社制社会中,在激进政治的笼罩下,乡村治安组织更趋削弱,乡村治安权力网络几乎全部瘫痪,原有的权力结构也被破坏,治安权力秩序变得混乱,在人民公社之外呈现真空状态。后革命时代“组织的再造与权力的失序”成为这一时期最显着的特征。文章主要描述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治安权力与组织网络结构的重新建构。从“组织的重建”、“权力的扩张与脱序”、“权力的无限进入”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和剖析了1980年代江汉治安组织与权力的再造过程。本文认为,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公社制的解体,在国家制度的安排下,江汉开始了治安组织重建的历程,使乡村治安权力得以恢复,但仍处于“权力剩余”阶段。1980年代中期,国家改革路向的转变,派出所权力得到迅速扩张,但由于权力的结构化过程滞后于急剧变动的社会,因而派出所权力时有脱序,政府不得不再次对乡村治安组织与权力进行整合。“建设组织:权力结构的调整”对组织与权力的整合过程进行了学理和实证的阐释。通过“组织网络的生长”、“权力的重组与分化”、“乡村治安精英的角色与行为”等视角详细分析了乡村治安组织建设的过程,具体研究了江汉地区几大治安组织网络、治安权力如何分化、江汉政治人的脸谱。21世纪初叶,随着国家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及社区警务的导入,催生了江汉地区几大治安组织,这些组织在治安权力秩序与组织网络中依据自身的资源和对乡村公共治安事务的掌控大小而确定在乡村治安网络结构中的角色与地位,从而使江汉地区治安组织结构与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中,乡村治安精英加入到乡村治安组织中来,并在乡村治安组织与权力的运作中参与权力的分配。组织与权力的整合只有通过“契约化与组织化:权力的责任边界与互动”来实现。通过对江汉乡村治安治理中组织运行机制进行考察,本文认为,通过界定政府与乡村社区的权限,实现功能互补、合作共生,可以达到政府与乡村的“双赢”。我们从“乡村治安的组织化机制”的具体案例中可以看到乡村治安治理中权力是如何被分解的。主要阐述了江汉街道治安组织化运作体系,这种治理技术是江汉乡村处理公共治安事务的常态化表现。“组织权力秩序的调控与维系”进一步说明,治理技术的常态化必须通过调控来维系。文章首先对江汉治安权力结构与运作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了乡村治安治理中乡村权力决策机制运行的动态过程;其次通过个案描述,分析在乡村日常治安治理中,乡村冲突和纠纷是乡村精英依赖所具有的权力资源和策略得到调解的;最后以具体案例描述和分析了江汉治安治理中治安组织共享资源的路径:沟通和合作。通过沟通与合作,乡村治安组织之间从权力的不平衡达到平衡,从而使那些处于关系实践中的乡村组织的行为表现为决策的理性化。因此,这些乡村微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显露出竞争、合作、冲突和协调,这是乡村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从而我们也看到了乡村社会整体最深层次的活力。良好的组织权力秩序是乡村社会活力迸发的基础。“国家与乡村的互动:组织与权力的再续”,旨在通过回顾政法委与公安机关关系的演变历程,说明党与政府的关系在国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所区别的,是国家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那么,在今天国家提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乡村承担主要治安任务的派出所应如何应对?我们认为:以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以机制建设深化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以村民素质提升助力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是最佳的现实选择。“乡村治安中的政治政治中的乡村治安”是个案考察后的理论升华,通过对此项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国家与乡村的关系进行讨论并作理论上的解释,同时对乡村治安的有效治理提出若干提问方向。基本结论是:在乡村治安治理过程中,乡村治安权力网络结构呈现多维架构,镇政法委、乡镇派出所、村(居)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乡村治安协商议事会五大治安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治安事务,支配乡村治安权力。在这种多维架构中,党的权力、国家权力处于支配地位,其他治安组织处于从属地位,但它影响国家权力的执行效果,从而构成整个乡村治安治理进程中的两大结构性力量——行政力量和自治力量,这两种力量整合的路径选择是走法治化道路,建设乡村民主政治,实现乡村民主自治,走向“小政府、大社会”。

莫延钦,尚志岑,游峰,彭争武,伍雪平,董学峰[6](2009)在《举一反三解决市民困难》文中研究指明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帮助市民解决困难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昨日,全市32镇街统一开展大接访活动,李毓全、刘树基、黄双福、张继雄、何嘉琪、甄瑞潮、崔建、王道平、卢广海等市几套班子领导分赴各镇街面对面倾听来访群众的困难和要求,了解民意,并帮忙协调解决难题。昨日的大?

罗雪挥[7](2007)在《侧身官场》文中研究指明原生态公务员小说成了图书销售中的黑马,其作者许多是公务员出身2007年春天,随着以各级公务员为人物原型的小说频繁亮相,公务员小说渐渐成了气候。北京第三极图书大厦“小说林”内,记者看到,包括《驻京办主任》《镇委书记》《政法书记》《市长后院》等在内的公务员小说一溜排开。

马苓军,王凯[8](2003)在《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文中认为 采访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党委书记金亚楠,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因为自从事采访工作以来,记者采访的大多是公安系统的人和事,采访的乡镇党委书记的确不多。金亚楠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党委书记,他又是怎样支持政法工作的? 金亚楠早期在检察院工作时就是一名优秀的检察官。1991年因干部交流,他交流到了政府部门。1993年,他又参加了全国律师资格统考取得了律师资格。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的经历,使

二、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格化
        2.1.2 网格化管理
        2.1.3 农村网格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2 精细化治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现状分析
    3.1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基本情况
        3.1.1 按人口基数划分网格
        3.1.2 “县镇村”三级网络
        3.1.3 信息采集“一标三实”
        3.1.4 多部门实时联动
        3.1.5 信息系统智能化
        3.1.6 运营方式“清单化”
    3.2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现行管理方式
        3.2.1 基本管理原则
        3.2.2 社会治理标准统一
        3.2.3 “日通报+周约谈”式管理
        3.2.4 工作制度流程化
        3.2.5 规范智能化联动
        3.2.6 组织与资金协同保障
    3.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效果
        3.3.1 服务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3.3.2 服务管理网络覆盖面扩大
        3.3.3 群众满意程度得到提升
    3.4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4.1 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3.4.2 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
        3.4.3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3.4.4 群众参与度不高
    3.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不足
        3.5.2 缺乏非政府主体资源利用和整合
        3.5.3 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
        3.5.4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落后
        3.5.5 考核机制“主观化”
4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建设概况
        4.1.1 浙江舟山:嵌入组团服务
        4.1.2 深圳桃园: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体系
        4.1.3 湖北宜昌:“一本三化”模式
    4.2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经验借鉴
        4.2.1 将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4.2.2 开展协同政务
        4.2.3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4.2.4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5 进一步加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试建多元主体厚植网格化基础
        5.1.1 提升政策宣传亲民性
        5.1.2 引入多元主体共治
    5.2 规范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管理机制
        5.2.1 构建精准化数据库
        5.2.2 将平台管理和监督职能分离
    5.3 调整队伍结构健全考核激励
        5.3.1 统一规划人员配置
        5.3.2 考核评价去“主观化”
    5.4 完善职责体系强化资金保障
        5.4.1 统筹网格信息要素
        5.4.2 明确网格管理职责
        5.4.3 强化“费随事转”资金管理
        5.4.4 开展法治规范运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电信网络诈骗的法治综合治理——以海南省儋州市治理经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儋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况
    (一) 儋州市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发展趋势
    (二) 儋州市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特点
    (三) 儋州市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侦防难点
儋州市专项治理新型犯罪综合施策的成功实践
    (一) 儋州市专项治理取得的成果
    (二) 儋州市法治综合治理实践
        第一, 领导挂帅, 健全机构, 组建坚强的组织体系。
        第二, 多措并举, 创新形式, 开展全面的宣传普法教育。
        第三, 夯实基础, 网格管理, 推进常态化综治工作。
        第四, 建立机制, 多方联动, 发挥行业监管作用。
        第五, 重奖功臣, 责任倒查, 启动严厉的奖惩机制。
儋州市下一步专项治理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
    (一) 儋州市下一步专项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 儋州市下一步专项治理工作建议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治综合治理路径

(3)“乌坎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老村落骤然敲响“起事锣”
二、市委副书记说,那块地“也就是说还没卖出去……”
三、村民砸了工地,又像龙卷风似的扑向畜牧场……
四、村民将30多名防暴警察赶出村子
五、村民将市领导和一百多位警察围困在派出所
六、没证据,这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么
七、走投无路时,意外获得第一份证据
八、“11.21”,村民的第二次游行上访
九、庄烈宏在佛山被抓
十、镇政府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十一、薛锦波在村口餐馆被捕
十二、夜半的警笛声,村民砍树设路障封村
十三、薛锦波猝死,悲痛将乌坎淹没
十四、上访日乌坎拆除路障,通车了
十五、一人一票,乌坎重选村委会
十六、尾声

(5)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 ——湖北省江汉派出所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问题及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与理论的检讨
    三、理论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江汉的背景
    一、人文特征
        (一) 江汉镇区域面积与人口
        (二) 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二、历史沿革
        (一) 江汉的历史变迁
        (二) 江汉派出所的沿革
    三、组织状况
第二章 组织的转换与权力的更迭
    一、保甲诸制的初建
    二、民国初期的建政
    三、组织权力的雏形与消解
第三章 全能主义架构中的乡村治安治理
    一、行政化:权力的集中
        (一) 清匪反霸
        (二) 镇压反革命
        (三) 取缔反动会道门
        (四) 抗灾保卫工作
    二、人民公社化与乡村组织真空化:权力的萎缩与解构
第四章 组织的再造与权力的失序
    一、组织的重建
        (一) 平反冤假错案
        (二) 整顿社会治安
        (三) “四类分子”摘帽
    二、权力的扩张与脱序
    三、权力的无限进入
        (一) 派出所介入村委会人头费用的征收
        (二) 派出所介入行政部门的利益纷争与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
        (三) 派出所介入政府拆迁和征地
第五章 建设组织:权力结构的调整
    一、组织网络的生长
    二、权力的重组与分化
    三、乡村治安精英的角色和行为
第六章 契约化与组织化:权力的责任边界与互动
    一、契约化的权力责任边界
    二、乡村治安的组织化机制
    三、权责协同:派出所与村委会的联动
第七章 组织权力秩序的调控与维系
    一、江汉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机制
    二、冲突与纠纷:利益的调适
    三、沟通与合作:乡村社区治安资源的共享路径
第八章 国家与乡村的互动:组织与权力的再续
    一、组织与权力边界的再定
        (一) 党委政法委与公安机关的权属责任
        (二) 权力边界:国家与乡村治理组织职责分化
    二、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的再造
        (一) 乡村治理的问题展现
        (二) 乡村治理问题剖析
        (三) 路径选择: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制度安排:乡村治安治理顶层设计
        (一) 以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
        (二) 以机制建设深化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
        (三) 以村民素质提升助力乡村治安治理现代化
第九章 结语:乡村治安中的政治政治中的乡村治安
    一、多维架构中的乡村治安组织与权力网络
    二、国家与乡村:两种力量的整合
    三、中国乡村民主:面对未来的选择
    四、乡村政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参考资料
后记

四、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D]. 魏耀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2]电信网络诈骗的法治综合治理——以海南省儋州市治理经验为例[J]. 铁娅可. 人民法治, 2017(03)
  • [3]“乌坎事件”调查[J]. 朱晓军.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5(03)
  • [4]中共政法委制度的历史考察[J]. 钟金燕.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4)
  • [5]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 ——湖北省江汉派出所案例研究[D]. 董少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6]举一反三解决市民困难[N]. 莫延钦,尚志岑,游峰,彭争武,伍雪平,董学峰. 东莞日报, 2009
  • [7]侧身官场[J]. 罗雪挥. 中国新闻周刊, 2007(09)
  • [8]一位镇委书记的政法观[J]. 马苓军,王凯. 人民公安, 2003(01)

标签:;  ;  ;  ;  ;  

一个镇党委书记的政法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