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龙[1](2020)在《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之一。近些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持续恶化,病害问题频发,给青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中草药具有增食促生长、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应激、提高免疫等功效,又因其纯天然、低毒副等特点,近些年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中。本文对番石榴叶抗青蟹病毒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青蟹养殖过程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研制复合抗菌中草药制剂,为青蟹病害防控、渔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一、前期研究发现番石榴叶水提取物药浴能够增强染毒拟穴青蟹的部分免疫因子活性,提高成活率,但对其是否具有杀毒能力尚未可知。本研究利用番石榴叶水提物与病毒体外孵育后人工感染拟穴青蟹,探究其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确定其杀毒能力。结果发现,经过番石榴叶水提物孵育后的MCRV和MCDV-1仍具有活性,而且其致病性不受药物处理时间的影响,人工注射后,拟穴青蟹死亡率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番石榴叶水提物未能直接杀灭病毒。二、通过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物药浴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经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77.31 Gb有效数据,组装后得到204363个Unigenes,注释到六大数据库中的Unigenes共有80250个,占39.27%。显着差异基因分析发现,48 h药浴组有92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98个,占54.07%,下调基因423个,占45.93%;72 h药浴组共筛选出118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57个上调基因,占比46.93%,630个下调基因,占53.07%。GO数据库比对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转录共激活、金属离子结合、蛋白质泛素化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NOD样受体、NF-κB、Rap1、Jak-STAT、细胞凋亡等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筛选8个与甲壳动物免疫相关的主要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药浴组中的CATD、STAT、POD3、Rab7、HSP90、SRB基因表达上调,CKR、Pt SPI基因下调。在48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5、3.75、2.03、2.07、2.08、2.43、﹣2.18、﹣3.02倍,在72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1、3.31、1.97、2.56、2.03、2.23、﹣2.18、﹣2.78倍。荧光定量验证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类似,说明测序数据可信。因此可以认为,番石榴叶水提物可以通过调控拟穴青蟹体内参与免疫信号识别、转导及免疫效应的基因表达,提高拟穴青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毒能力。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广州南沙青蟹主养殖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比对鉴定该菌,结果发现,分离株NS1SP18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然后进行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致病菌对拟穴青蟹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感染48 h,半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CFU/g。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菌可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导致患病拟穴青蟹肝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鳃小叶破损,网状鳃腔消失;肌纤维丝断裂,局部坏死。四、使用抑菌圈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110种中草药对5种拟穴青蟹常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发现,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的综合抗菌效果最好。将这5种中草药两两组合进行联合抗菌,结果显示药物间均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正交设计进行配伍组合,16种复方中筛选出一种综合效果最好的复合中草药制剂HC-6,平均抑菌圈为24.98 mm,平均MIC为2.73 mg/m L,平均MBC为19.53mg/m L,该复合制剂最优比例为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2:2:1:4:3。综上所述,番石榴叶可通过调节拟穴青蟹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不具备杀灭病毒的作用;分离鉴定的副溶血弧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拟穴青蟹死亡;研制的复合制剂能够有效的抗副溶血弧菌等青蟹常见致病菌,可作为中药制剂或饲料添加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悦[2](2019)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及其与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俗称“水瘪子”病,该病从春季到秋季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是夏季高温天气,幼蟹到成蟹均可发生感染,且死亡率较高,已成为制约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中华绒螯蟹主养区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病原检测、组织病理学研究及病蟹组织和环境菌群多样性分析,旨在揭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流行情况、潜在病原种类、病变特征及肝胰腺病变前后细菌菌群多样性,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江苏省中华绒螯蟹主养区进行定点追踪采样,详细记录疾病发生情况,分析2018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在养殖生产中的发生特点与流行规律。结果表明:2018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综合征发生较少,只在夏季高温季节部分送样点有散发性发生。(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潜在病原检测研究。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和肠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肝肠孢子虫、微孢子虫和螺原体检测,对病蟹肝胰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中华绒螯蟹和病蟹均可检测出白斑综合征病毒,健康中华绒螯蟹可检测出肝肠孢子虫,微孢子虫、螺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白斑综合征病毒、微孢子虫、肝肠孢子虫、螺原体这四类潜在病原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无关;自发病中华绒螯蟹分离鉴定的嗜水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对中华绒螯蟹均具有致病性,LD50 分别为 5.4×105 CFU/mL 和 3.2×106 CFU/mL。(3)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组织病理学研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患肝胰腺病变综合征的中华绒螯蟹各个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同时以健康中华绒螯蟹的相应组织作对照,显微镜观察分析其发病整个过程中各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肝胰腺、鳃和肌肉等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病变,其中肝胰腺组织损伤最大。发病中华绒螯蟹肝小管间的血细胞数量增多,基膜破裂,部分肝小管发生水肿、变性,细胞结构模糊,空泡变大;发病中华绒螯蟹鳃叶增厚,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数量众多的血细胞充挤于血腔,角质膜呈波状拱起,部分角质膜与上皮细胞层分离形成大的空泡,鳃叶间有少量的杂质污物;发病中华绒螯蟹肌纤维松散,部分肌纤维断裂,横纹模糊。(4)病蟹与健康蟹及水样、泥样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取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腺、肠道组织、养殖用水及底泥,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发病中华绒螯蟹养殖区各组织、水体及底泥的微生物菌群状况,并与健康中华绒螯蟹及环境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组织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健康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优势菌群趋势为:厚壁菌门、无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各组织优势菌群趋势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无壁菌门。健康中华绒螯蟹水体及底泥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发病中华绒螯蟹水体及底泥的优势菌群种类与健康中华绒螯蟹水体及底泥的优势菌群基本一致。发病中华绒螯蟹鳃组织与健康中华绒螯蟹相比,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含量减少,拟杆菌门含量增加;发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变形菌门含量减少,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含量增加,增加了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发病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含量增加,无壁菌门含量下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提供理论参考。
桂朗,张奇亚[3](2019)在《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和爬行动物病毒等。此外,本研究还展望了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彭军辉[4](2018)在《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MCRV作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的蟹类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总产量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逐年增长。但近年来以青蟹呼肠孤病毒(MCRV)和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MCDV-1)为主要病原的青蟹病毒病频发,严重威胁青蟹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番石榴叶作为中草药的一种,其提取物中具有多种降血糖、抗菌、抗病毒及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成份,该研究以不同浓度番石榴叶水提取物(Guava leaf water-extract,GLWE)药浴拟穴青蟹,观察其对青蟹成活率、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MCRV的作用,并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其对青蟹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后续开发一种蟹用免疫增强剂做理论准备。首先通过预实验确定了正式实验中青蟹的养殖水体盐度为10、密度为10-15只/m2,且养殖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浓度不应超过0.63mg·L-1。之后采用静水法研究不同浓度番石榴水提取物对拟穴青蟹的成活率及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iNOS)活力的影响,并初步探究GLWE的适宜用药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实验15 d,各处理组青蟹的成活率随着GLWE浓度的增高呈先升后降的现象且与C0组差异显着(P<0.05),其中C40组的成活率最高(55.56%),C0组的成活率最低(22.22%)。用药12 h,C80组的AKP、CAT、PO、iNOS活力均显着高于C0组(P<0.05);用药24 h,C20和C40组的SOD、LZM及C40组的ACP、CAT和PO活力均显着高于C0组(P<0.05);用药48 h,C10、C20组的CAT活力及C40、C80的TNOS和iNOS活力均显着高于C0组(P<0.05);用药72 h,其他各组的AKP活力均显着高于C0组(P<0.05),但C40组、C80组的ACP和CAT活力显着低于C0组(P<0.05)。该条件下,10-40 mg·L-1的GLWE可在48 h内显着促进拟穴青蟹血清AKP、ACP、SOD、CAT、PO、NOS、LZM活力的升高,其中以20-40 mg·L-1的GLWE效果最优。然后再选取相同浓度的GLWE对自然和人工感染青蟹呼肠孤病毒(MCRV)的青蟹进行药浴,采集相同时间点的各组青蟹肝胰腺进行病毒的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自然感染组的MCRV在12 h大量增殖,其中C0与C10组的病毒拷贝数持续升高,并在24 h达到峰值且拷贝数均超过1×107 copies/ng RNA;而C20和C40组的病毒拷贝数则在12 h达到峰值,之后开始急速下降,至48 h,C20和C40组的病毒拷贝数始终低于C0组一个数量级;C80组的病毒拷贝数除在24 h低于C0组外,一直处于C0组水平;至72 h,拷贝数的排序依次为C10>C80>C0>C20>C40。人工感染组的MCRV在24 h内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6 h快速增殖,至12 h达到一个小高峰后转为下降,至24 h又恢复到原来水平;之后,C0组的病毒拷贝数急速升高,并在72 h达到最高值且拷贝数达到1×106 copies/ng RNA;C80组的病毒拷贝数在24 h后再次升高,至72 h达到最高水平;C20和C40组的病毒拷贝数变化较平稳;至72 h,病毒拷贝数排序依次为C0>C80>C20>C40。说明GLWE对自然或人工感染下MCRV的增殖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物浓度差异性,其中以20-40 mg/L-1的GLWE效果最优。最后以40 mg·L-1的GLWE药浴拟穴青蟹24 h,通过高通量测序构建了青蟹肝胰腺cDNA文库并找到一些与青蟹的生长、免疫防御与应答等相关的通路或者差异表达基因,选取CAT、SOD、LZM、P50和FADS6基因进行定量验证,结果显示CAT、SOD、LZM、IκBα和FADS6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分别是对照组的2.18、3.14、5.13、2.66和2.65倍;P50基因的表达量则相对于对照组下调,同时该文库还得到了大量的SSR序列,可以为微卫星标记研究下的拟穴青蟹种质资源的调查、种群分布等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综上,可说明GLWE适合作为青蟹免疫增强剂的主要成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张瑶[5](2013)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主要对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腺病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病理学研究,并同时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指标以及代谢产物MDA(丙二醛)含量。本文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行了剖析和观察,同时以抗氧化酶以及代谢产物MDA指标为参考,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诊断。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变化以及病程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1.本研究具有典型病症的病蟹均采自江苏常州儒林,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患肝胰腺病症的中华绒螯蟹各个组织进行了病理切片的制作,同时以正常样品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胰腺和鳃为主要的病变器官。病变初期,肝胰腺颜色稍浅,但组织结构仍清晰,显微观察部分肝小管发生水肿、变性,细胞结构模糊,鳃未发现有明显的病变,其他组织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胰腺颜色出现不正常的浅黄色,显微观察肝胰腺出现大面积的空泡化结构,细胞排列出现紊乱,发生坏死解体,鳃叶间肉眼可见有污物存在,显微观察,鳃叶增厚,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数目众多的血细胞充挤于血腔,其他组织肌肉、心部分细胞发生病变,但不严重,肠中未见明显的病症出现;病变末期,蟹瘦弱,活力很差,出水后基本在两天之内全部死亡。打开甲壳后发现肝胰腺颜色明显不正常,发白甚至严重的呈现灰黑色,结构模糊。显微观察组织结构完全崩解,呈一片无结构的物质,鳃叶间夹杂大量杂质、污物,镜检有很多原生水生动物寄生于其中,鳃叶腔扩张,整个上皮层解体,整片鳃叶几乎仅为几丁质的空泡,其他组织心、肌肉结构部分崩解,炎性细胞大量出现聚集,但肠组织仍未见有明显病理情况出现。由此推测患肝胰腺病症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鳃、心、肌肉组织的病变是导致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原因。2.本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公司生产的酶试剂盒对肝胰腺病症及正常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代谢产物MDA(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研究提供生理指标上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肝胰腺中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在不同病程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中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肝胰腺组织轻微病变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CAT活性较正常蟹呈现不显着变化,SOD、GSH以及MDA均呈现显着变化;但随着病情的发展,3种抗氧化酶及MDA的值均呈现显着差异。肝胰腺中各种抗氧化酶含量的下降以及代谢物质丙二醛的累积,都会对中华绒螯蟹组织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其数量值巨大的改变是造成中华绒螯蟹体内自由基失衡,应对外界刺激以及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是导致病变的生理学因素。3.结合病理观察和3种抗氧化酶指标代谢产物MDA含量的测定,可以判别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病变程度。该试验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鉴定病变时期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病变的时期,来有效、合理的进行用药。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丰富了中华绒螯蟹病害研究的资料,为中华绒螯蟹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邹清,李君华,朱小明[6](2012)在《人工感染呼肠孤病毒对拟穴青蟹部分免疫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注射和浸泡的方式人工感染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研究了其对拟穴青蟹血细胞密度以及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第Ⅱ组)和浸泡(第Ⅳ组)方式均能感染健康青蟹,病发死亡时间为7~9 d,死亡率达100%,血细胞平均密度在试验36~72 h间迅速上升并达最高值,其血细胞密度最高值分别为1.4008×107cells/mL与1.8243×107cells/mL;感染病毒的青蟹PO活性均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第Ⅳ组感染12 h青蟹PO活性相对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其值为(6.90±1.54),达实验所测PO活性最高值;各实验组血清SOD活性呈无规律的变化;AKP活性感染组与对照组表现不同.表明测定血细胞密度以及PO和AKP活性可用来辅助诊断青蟹疾病,而SOD活性变化不能很好地表征青蟹受病毒感染的状况.
张瑶,潘连德[7](2012)在《蟹类肝胰腺病症的病原和病理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国内外对蟹类肝胰腺疾病发病症状、流行情况、病因、病原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运用现代病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蟹类肝胰腺病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以期为蟹类肝胰腺病症的临床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
肖樊[8](2012)在《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是我国海水养殖经济蟹类的主要品种之一。锯缘青蟹昏睡病及清水病给青蟹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其病原为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rirus,简称SSRV),迄今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论文根据SSRV的RNA多聚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一种一步法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简称RT-PCR),在一个反应管中完成逆转录和PCR扩增两个反应,一次完成SSRV RT-PCR检测,灵敏度达10-8μg纯化SSRV dsRNA。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减少污染和假阳性发生,为SSRV检测、种苗筛查、宿主范围调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利用一步法RT-PCR对海洋甲壳、软体动物等进行了SSRV检测,在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口虾蛄、缢蛏、菲律宾蛤仔、沟螺、贻贝、泥蚶等组织中检测到SSRV,其中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沟螺、泥蚶带毒率较高,分别为86.7%、90%、70%、90%;脊尾白虾、口虾蛄、贻贝、缢蛏带毒率也分别达到38.1%、50%、50%、30%;未分类的饲料杂鱼11个样品中也有1个检测到SSRV。提示养殖过程中应将锯缘青蟹与这些动物隔离,切断SSRV传播途径,避免以带毒动物作为饲料,消除传染源,减少SSRV相关疾病发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和锯缘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本论文从SSRV阳性锯缘青蟹肝胰腺组织制备SSRV悬液,经第三尾节腹部肌肉内接种健康克氏原螯虾,每2日取接种克氏原螯虾肝胰腺、鳃、肌肉和肠组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一步法RT-PCR、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克氏原螯虾肝胰腺、鳃、肌肉和肠组织中不仅经PAGE检测到SSRV特征性dsRNA图谱,一步法RT-PCR检测到SSRV基因,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下在鳃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典型呼肠孤病毒胞浆内包涵体,超薄切片电镜下也在肝胰腺组织细胞胞浆内观察病毒晶格结构。SSRV克氏原螫虾实验感染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可大量繁殖SSRV,为SSRV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也为SSRV感染和复制机制提供平台,为SSRV相关疾病治疗靶点和药物筛查提供基础。
丁朋晓,张连英[9](2010)在《养殖蟹类病害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蟹类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做好蟹类的健康养殖工作,减少养殖过程中各种病害侵扰,提高养成率,保持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已刻不容缓地提到蟹类养殖的日程上来。引起养殖蟹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以及养殖技术,现就蟹类病害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以期对蟹类病害的诊治与防控提供参考。
李丹[10](2009)在《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锯缘青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其分布较广,在温带、亚热带均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台湾省沿海,以福建和广东为最多,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但养殖苗种深受自然苗种丰歉制约,育苗技术还达不到稳定的批量性生产要求,而从自然海区捕获的蟹苗不足需求量,因此人工解决青蟹苗种是大面积发展青蟹养殖的根本途径。其成果在水产动物种苗生产上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描述本选题的目的和依据,以及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二部分是亲体育肥与促熟技术的研究。通过采用切除单侧眼柄,提高水温,加强营养,同时,干露1-3 h,与灌水交替刺激法,模拟天然海潮规律等措施,连续数天,亲体尚没有成功抱卵,效果较差。第三部分是受精卵离体孵化技术的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温度组,22.0℃,26.0℃,29.0℃,32.0℃和常温组(24.0℃),并设置平行组,对受精卵离体进行孵化,观察其孵化率,结果显示,26.0-29.0℃较容易孵出,29.0℃条件下离体孵化率最高。此外,用显微镜对受精卵离体孵化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第四部分是锯缘青蟹死亡的组织病理学初步观察。对2008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某海水场养殖锯缘青蟹中发生的死亡现象,展开锯缘青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解剖可见肌肉明显坏死、溶解;头胸甲储积大量暗黄色体液,经福尔马林固定成固态物质;光镜下发现病蟹的中肠腺上皮细胞坏死、细胞质中出现大型的包涵体;电镜下发现病蟹的细胞质中有长约为500 nm、宽约为200 nm杆状结构的疑似杆状病毒存在。第五部分是全文总结并展望以后研究的方向。描述本论文的成果和主要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研究的重点。以后研究的侧重点不仅是为养殖生产服务,针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开展蟹类育苗和疾病的研究,而且应该从物种资源的保护、环境保护、健康食品和公共卫生、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医学与人类健康方面进行充分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蟹类疾病研究概述 |
1.1 细菌性疾病 |
1.1.1 弧菌性疾病 |
1.1.2 其他细菌性疾病 |
1.2 病毒性疾病 |
1.2.1 呼肠孤病毒性疾病 |
1.2.2 双顺反子病毒性疾病 |
1.2.3 其他病毒性疾病 |
1.3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性疾病 |
1.4 寄生虫性疾病 |
2 甲壳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
2.1 器官免疫 |
2.2 细胞免疫 |
2.2.1 吞噬作用 |
2.2.2 包囊作用 |
2.2.3 结节作用 |
2.2.4 胞吐 |
2.2.5 修复作用 |
2.3 体液免疫 |
2.3.1 免疫活性酶 |
2.3.2 免疫因子 |
2.3.3 调节因子 |
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
3.1 中草药的特点 |
3.2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技术 |
3.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
3.3.1 增食和促生长 |
3.3.2 抗菌作用 |
3.3.3 抗病毒作用 |
3.3.4 抗寄生虫作用 |
3.3.5 抗应激作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番石榴叶提取物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中草药 |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中草药制备 |
2.2.2 MCRV、MCDV-1感染病毒粗提液的制备 |
2.2.3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 |
2.2.4 病毒粗提液LC_(50)测定 |
2.2.5 注射液的制备 |
2.2.6 人工感染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及病毒粗提液LC_(50)结果 |
2.3.2 番石榴叶水提物处理时间对杀灭MCRV、MCDV-1效果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番石榴叶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中草药 |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4 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3.2 实验方法 |
3.2.1 拟穴青蟹药浴实验 |
3.2.2 样品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3.2.3 转录组测序 |
3.2.4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2.5.1 反转录合成cDNA |
3.2.5.2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始数据质控 |
3.3.2 De novo组装 |
3.3.3 Unigene功能注释 |
3.3.4 GO、COG、KEGG功能分类 |
3.3.5 差异基因分析 |
3.3.5.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5.2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3.5.3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拟穴青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中草药 |
4.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4.2.2 人工感染实验 |
4.2.3 病原菌鉴定 |
4.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病原菌分离 |
4.3.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
4.3.3 病原菌鉴定 |
4.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体外抗拟穴青蟹致病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中草药 |
5.1.2 实验菌株 |
5.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菌株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5.2.2 单方中草药药敏实验 |
5.2.3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 |
5.2.4 中草药联合抑菌测定 |
5.2.5 复方配伍组合及复方的抑菌圈、MIC、MBC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
5.3.2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
5.3.3 联合抑菌实验结果 |
5.3.4 复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
5.3.5 复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及其与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特征 |
1.1.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1.1.2 生活史 |
1.1.3 食性 |
1.1.4 养殖概况 |
1.2 中华绒螯蟹疾病研究现状 |
1.2.1 中华绒螯蟹病毒性疾病 |
1.2.2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 |
1.2.3 类立克次氏体病 |
1.2.4 中华绒螯蟹寄生虫性疾病 |
1.2.5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 |
1.3 中华绒螯蟹疾病防治 |
1.3.1 控制种源 |
1.3.2 彻底清塘 |
1.3.3 重视水质、水草管理 |
1.3.4 合理投喂,加强营养,增强免疫 |
1.3.5 做好疾病发生时期的药物防治 |
1.3.6 中华绒螫蟹肝胰腺病变综合症防治 |
1.4 微生物多样性应用 |
1.4.1 微生物多样性 |
1.4.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4.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2.1.2 样本采集与观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华绒螯蟹样品形态学特征 |
2.2.2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发生情况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潜在病原检测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 |
3.2.2 微孢子虫检测 |
3.2.3 肝肠孢子虫检测 |
3.2.4 螺原体检测 |
3.2.5 中华绒螯蟹细菌检测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病理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蟹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
4.2.2 病蟹鳃组织病理变化 |
4.2.3 病蟹肌肉组织病理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中华绒螯蟹组织及养殖环境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1.4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健康和发病中华绒螯蟹水体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2.2 健康和发病中华绒螯蟹底泥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2.3 健康和发病中华绒螯蟹鳃组织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2.4 健康和发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2.5 健康和发病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5.2.6 中华绒螯蟹、养殖用水及底泥微生物组成比较分析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MCRV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蟹类病毒研究概况 |
1.1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
1.2 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 |
1.3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
1.4 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 |
1.5 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 |
2 甲壳动物的免疫系统 |
2.1 器官免疫 |
2.2 细胞免疫 |
2.3 体液免疫 |
3 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 |
3.1 抗病毒中草药简介 |
3.2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
4 预实验 |
4.1 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 |
4.1.1 预实验材料 |
4.1.2 预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二章 GLWE对青蟹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中药 |
1.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病毒检测 |
1.2.3 血清制备 |
1.2.4 免疫相关酶活力测定 |
1.2.5 实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CRV巢式PCR检测 |
2.2 成活率 |
2.3 GLWE对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
2.3.1 ACP、AKP和LZM |
2.3.2 SOD和CAT |
2.3.3 PO |
2.3.4 TNOS和iNOS |
3 讨论 |
3.1 GLWE对拟穴青蟹成活率的影响 |
3.2 GLWE对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
3.2.1 ACP、AKP和LZM |
3.2.2 SOD和CAT |
3.2.3 PO |
3.2.4 TNOS和iNOS |
第三章 GLWE对青蟹呼肠孤病毒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中药 |
1.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4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1.1.5 病毒粗提液 |
1.1.6 实验数据处理 |
1.2 实验方法 |
1.2.1 自然感染组 |
1.2.2 人工感染组 |
1.2.3 样品采集 |
1.2.4 荧光定量引物及探针 |
1.2.5 总RNA及cDNA的合成 |
1.2.6 MCRV标准品的制备 |
1.2.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8 MCRV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CRV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GLWE对青蟹肝胰腺中MCRV增殖的影响(自然感染) |
2.3 GLWE对青蟹肝胰腺中MCRV增殖的影响(人工感染) |
2.4 成活率 |
3 讨论 |
第四章 GLWE处理下的拟穴青蟹肝胰腺转录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中药 |
1.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样品采集 |
1.2.3 总RNA及cDNA的合成 |
1.2.4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eNovo组装 |
2.2 Unigene序列功能注释 |
2.3 基于Gene Ontology、KEGG分析的功能分类 |
2.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Pathway富集分析 |
2.4.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2.4.2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
2.4.3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 |
2.5 SNP和SSR分析(分子标记鉴定)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发表文章 |
致谢 |
(5)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蟹类常见疾病研究进展 |
1.1 病毒性疾病 |
1.2 细菌性疾病 |
1.3 真菌和藻类疾病 |
1.4 寄生虫 |
1.5 其他原因疾病 |
2.中华绒螯蟹蟹肝胰腺病症研究进展 |
2.1 发病症状 |
2.2 流行情况 |
2.3 病因及病原 |
2.4 致病机理 |
3.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3.1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
3.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组织病理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胰腺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
2.2 鳃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
2.3 其他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华绒螯蟹组织病理变化对蟹造成的影响 |
3.2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与其他病症的关联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测定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肝胰腺中三种抗氧化酶 SOD、CAT、GSH 的活性 |
2.2 肝胰腺中代谢产物 MDA 的含量 |
3 讨论 |
3.1 3 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变化的分析 |
3.2 3 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与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人工感染呼肠孤病毒对拟穴青蟹部分免疫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饲养条件 |
1.2 实验方法 |
1.2.1 感染液的制备 |
1.2.2 人工感染 |
1.2.3 样品制备 |
1.2.4 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
1)酚氧化酶PO活性的测定 |
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3)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测定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2.2 血细胞密度变化 |
2.3 PO活性变化 |
2.4 SOD活性变化 |
2.5 AKP活性变化 |
3 讨论 |
3.1 血细胞变化 |
3.2 酚氧化酶变化 |
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
3.4 碱性磷酸酶AKP变化 |
(8)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锯缘青蟹养殖 |
2 锯缘青蟹病害 |
2.1 黄水病 |
2.2 细菌病 |
2.3 寄生虫病 |
2.4 真菌病 |
2.5 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
2.6 呼肠孤病毒病 |
3 SSRV研究进展 |
4 SSRV检测方法 |
4.1 组织学方法 |
4.2 PCR检测技术 |
4.3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
5 SSRV分子流行病学 |
6 SSRV培养方法 |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建立 |
摘要 |
1 材料及方法 |
1.1 病蟹组织 |
1.2 PAGE检测SSRV |
1.3 SSRV纯化 |
1.4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 |
1.5 一步法RT-PCR检测灵敏度测定 |
1.6 一步法RT-PCR检测引物特异性分析 |
2 结果 |
2.1 SSRV PAGE检测 |
2.2 纯化SSRV负染电镜观察 |
2.3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 |
2.4 一步法RT-PCR最佳退火温度 |
2.5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灵敏度 |
2.6 SSRV PCR检测灵敏度 |
2.7 一步法RT-PCR检测引物特异性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SSRV宿主范围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核酸抽提 |
1.3 一步法RT-PCR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SSRV实验感染克氏原螯虾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蟹组织 |
1.2 克氏原螯虾 |
1.3 制备SSRV粗提液 |
1.4 SSRV接种克氏原螯虾 |
1.5 核酸抽提 |
1.6 一步法RT-PCR检测 |
1.7 SSRV PAGE检测 |
1.8 组织切片及显微观察 |
1.9 组织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 |
2 结果 |
2.1 克氏原螯虾接种SSRV的临床表现 |
2.2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的SSRV一步法RT-PCR检测 |
2.3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SSRV PAGE检测 |
2.4 接种克氏原螯虾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 |
2.5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
3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和待发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9)养殖蟹类病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素 |
2 病原性病害 |
2.1 蟹类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
2.2 立克次体 |
2.3 病毒性病害研究 |
3 病害传播途径 |
3.1 苗种传播 |
3.2 食物传播 |
3.3 接触感染 |
4 预防建议 |
4.1 病原微生物控制 |
4.2 环境整治 |
4.3 加强养殖技术研究 |
5 展望 |
(10)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1.2 生物学特性 |
1.2.1 外部形态 |
1.2.2 内部结构 |
1.3 生态习性 |
1.3.1 生活习性 |
1.3.2 食性与摄食 |
1.3.3 自切与再生 |
1.3.4 蜕壳与生长 |
1.4 繁殖习性 |
1.5 苗种生产 |
1.6 养殖技术 |
1.7 病害研究进展 |
1.8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亲体育肥与促熟技术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池养殖亲蟹催熟 |
2.2.2 海区亲蟹催熟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选择性成熟亲蟹的重要性 |
2.4.2 水体消毒的影响 |
2.4.3 饵料投喂的影响 |
2.4.4 底质环境和水体大小的影响 |
2.4.5 切除眼柄的影响 |
2.4.6 盐度变化的影响 |
第三章 受精卵离体培育的研究 |
3.1 离体卵培育观察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不同温度下胚胎离体培育的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3.1 离体卵人工孵化的可行性 |
3.3.2 温度对离体卵培育的影响 |
3.3.3 离体卵人工孵化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3.3.4 真菌对离体卵培养的影响 |
第四章 锯缘青蟹死亡的组织病理学初步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外部观察 |
4.2.2 内部观察 |
4.2.3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2.4 电子显微镜观察 |
4.3 讨论 |
4.3.1 病原体 |
4.3.2 病理特征 |
4.3.3 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D]. 陈小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及其与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关系研究[D]. 张悦. 扬州大学, 2019(02)
- [3]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J]. 桂朗,张奇亚. 水产学报, 2019(01)
- [4]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MCRV作用初探[D]. 彭军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5]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D]. 张瑶.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6]人工感染呼肠孤病毒对拟穴青蟹部分免疫因子的影响[J]. 邹清,李君华,朱小明.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7]蟹类肝胰腺病症的病原和病理学研究进展[J]. 张瑶,潘连德. 水产科技情报, 2012(03)
- [8]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D]. 肖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养殖蟹类病害的研究进展[J]. 丁朋晓,张连英.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02)
- [10]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D]. 李丹. 集美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