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初一600
- 答:在别人的介绍下我读了《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 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全书分四大部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团档睁教育”、“汉字与现代”。每部分包括若干小专题,如第一部分“汉字演变”就包括“结绳、绳结、仓颉、象形、毛笔、甲骨、金文、石鼓、李斯、甲篆入隶、秦隶、简册”这些专题。
书里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所以现在看到蒋勋写“感知教育”那一章,讲卫夫人的《笔阵图》,真是我所能想像到最棒的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的“秘籍”!从九宫格开始讲起,把书法还原到最基本的机构,其实塌岁是非常好有趣的视觉的练习。平衡、对称、互动、虚实,种种审美基本功的练习都在书法里了。还有,第一课,讲“点”,高峰坠石,配的那幅照片,太震撼了。最后来一个关于“点”的传说,有趣有趣。然后接下去用每一课讲一个笔画,讲横,也就是“一”,千里阵云;讲“竖”,万岁枯藤……走字底,是崩浪雷奔。哎,真是讲得太美了,配的那些美丽的照片,如此生动如此形象,我都能想象如果一个小孩子听到那么棒的书法课,怎能不喜欢上练字呢?
写给每个中国蠢圆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这本书,担得起如此美誉。
问:汉字书法与文学之美的读后感
- 答: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答裤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歼举宽品后,对“台湾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氏亮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问:书法教程读后感。。1500字左右。。。。
- 答: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御高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镇隐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携橘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 答:你就把书法教程读后感 ,当做作文来写。我觉得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