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装的审美取向

唐代女装的审美取向

一、唐代女性服装的审美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21)在《五代后蜀赵墓伎乐俑服饰在演出服上的复原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中,述及唐代与宋代的服饰的篇幅较多,然而却很少谈及在两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服饰历史与文化。早在唐代成都就已是富庶之地,虽然五代十国时期的各国纷争战乱不断,但蜀地却远离战乱之苦,经济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所以这时前蜀后蜀的宫廷乐舞文华大放异彩,乐舞服饰文化在此时达到高潮,值得深入的去研究。五代有关伎乐服饰的画作、壁像和文物资料较为清晰,本文以成都博物馆馆藏的五代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彩绘陶伎乐俑为立足点,对服饰进行基于视觉形象下的复原推测并实践应用于现代演出服当中。首先对考古发现的五代后蜀赵墓伎乐俑服饰样貌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将其服饰样貌进行分类与归纳整理,从文献、图像、画作、出土文物等资料中有关五代服饰部分,对伎乐服饰的色彩、面料工艺、纹样等进行合理的推测分析,运用设计学、历史学、工艺技术等多门学科内容,试图对赵墓伎乐服饰进行基于视觉形象下的复原设计探索。根据复原的服饰样貌结合演出服的需求,绘制服装效果图,推测其面料、色彩和工艺等细节进行复原制作,再现五代后蜀时期蜀地的乐舞服饰文化,也可以从服饰领域的角度,重新认识五代时期的服饰特征和文化内涵,也将对整个五代服饰文化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做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古为今用,传承与发扬创新本民族的优秀服饰文化,即以发扬本民族优秀服饰文化的角度为切入点,将基于视觉形象下推测复原的伎乐服饰与现代的演出活动结合,找出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探索新的机遇,也为当今演出服饰的设计与创新探寻方向,形成具有历史感、时尚感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呈现方式。

宋佳昱[2](2021)在《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文中提出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其发展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武术服饰作为武术的外在表征,对武术内在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武术入选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对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国际化发展就要有国际性的语言。服饰自产生那天起,就天然的具有符号表征作用。因此,武术服饰就是武术运动员的第二层皮肤,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武术。如何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展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武术文化,并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则需要对武术服饰的文化表达进行新的解读。因此,对武术服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从服饰学、文化学角度撰写此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视角里只强调武术服饰的表演用途,此文从整个服装发展史、武术史及民族文化发展史出发,结合美学、传播学、服装学、色彩学、面料学等,在对武术服饰物象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结合东西方服饰演变发展特点对武术服饰文化表征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奥运服饰的发展趋势、中国舞服、戏衣的服饰文化特点以及当代“新中装”的设计理念对武术服饰进行再思考。本文撰写的视角及逻辑是,首先从武术里看服饰;其次从服饰里看文化、看武术、看体育;再次从文化里看服饰、看体育、看武术;最后通过把文化、服饰、体育、武术相互揉碎融合在一起之后,再一次从武术里看服饰。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与审美意蕴,发现:1.武术服饰在自身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双重驱使下,产生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物象特征。古代武术服饰具有等级分明、功能性强;繁复艳丽、宽松飘逸;多元融合、时尚前卫的物象特征。近代武术服饰具有从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转变及喜爱深沉素净颜色物象特征。现代武术服饰具有由规范化向标准化;范式稳定、装饰繁复;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的物象特征。2.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和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融入的特点。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突显在三个方面,即古今武术服饰之间、男女武术服饰之间、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之间的意蕴差异。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为创新性与继承性;第二个为阶级性与标志性。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阳刚性和阴柔性、模糊性和代表性两个方面。套路服饰和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传统性、体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3.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的发展可以学习现代奥运服饰的优点。积极运用及研发新型面料,提升武术服饰的科技范儿;充分运用色彩原理,提高武术比赛服饰的公平性及艺术性;优化设计理念,更新设计手段,提升武术服饰质感。武术舞台化发展过程中,表演服饰可以借鉴中国舞服和戏衣的长处。提高武术动作与武术服饰的整合性;提升武术服饰艺术表现张力;提高专业武术表演人员的艺术修养。武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其服饰可以从新中装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制作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助力传统武术走向大众;打破思维定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

韩静[3](2021)在《辽墓壁画中的侍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壁画是一种常见的遗存,它对了解古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量众多、绘制精美的辽代墓葬壁画,则为我们探究辽代侍女生活的具体情况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图像资料。本文以辽墓壁画中的侍女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墓壁画发掘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而从五个方面对辽代侍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对辽墓壁画中侍女图像的考古发现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以期能更清晰明了呈现现有的考古资料;第三章主要对辽墓壁画中侍女的袍服、襦衫和裙裳三种服饰款式进行类型学分析,从而探索辽代侍女服饰的特征;第四章对辽代侍女服饰的区域性特点进行了考察;第五章着重观察了辽墓壁画中侍女的身体形象,并从身体形貌和身体姿态两个方面,对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审美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六章则对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劳动与娱乐活动进行探讨。通过对辽墓壁画中侍女服饰款式的分析,可探索到辽代女性服饰所呈现的区域性特点。此外,通过对辽墓壁画中的侍女进行研究,也对理解辽代女性的审美取向、日常娱乐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耿君[4](2021)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和第一个集大成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取得重大进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觉的时代。在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审美文化开始从先秦礼乐文明中分离出来,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风貌。深入系统地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规律,把握其性质和风貌,推动中国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繁荣,极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纵观学界以往对汉代舞蹈的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瞩目,但大多是单一的、静观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系统的探讨。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或视角。其最大的研究优势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审美定性前提下的整体系统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文艺或美学思想、艺术和生活条块分割,各自为研的领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不失审美定性分析的特质,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学科性和特定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切入汉代舞蹈的研究,以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汉代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物资料为史料依据,以周来祥先生在《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创刊序言中对于审美文化之定义和研究对象形态界分为审美文化理论参照,从生活形态、艺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三个层面或维度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具体形态与当代审美理论结合,综合运用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等方法,按照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阐释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基本形态(生活形态、艺术形态、理论形态)、典型个案、发展嬗变、总体追求、主要特征、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当代价值等诸多问题,归纳总结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努力再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拓展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揭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示性意义,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特别是民族舞蹈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总体逻辑,本文大体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三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形态和个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为纵向发展嬗变、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价值等的宏观总体研究。下面分章具体述要: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展开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具体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读了审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评述了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着重从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乐府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汉代舞蹈艺术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儒道思想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样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汉代成熟的乐府机构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机构支持。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舞蹈是汉代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分为民间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以及酒酣享乐的宴饮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态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形态特征,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几种生活形态共同构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生活形态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受到宫廷贵族审美倾向和享乐需要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为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和宫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对专业舞蹈艺人的培养,汉代专业的舞蹈艺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对贵族子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选择以舞蹈表演为生。总体来说,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宫廷贵族和专业艺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傅毅的《舞赋》虽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赋中蕴含着丰富且独到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将《舞赋》看作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舞赋》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意趣横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雅舞与俗乐舞界定关系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舞蹈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反映出汉代舞蹈以理论形式呈现的诸多审美文化特征,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意境的追求。《舞赋》作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对后世舞蹈审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主要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进行个案阐释,重点选择了长袖舞、盘鼓舞、灵星舞以及百戏舞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这几个舞蹈个案各具审美内涵,同时作为审美文化的实践主体完整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实践美学精神。本章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各个舞蹈个案的舞容舞态,分析其各自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还原完整具体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放置到历史纵轴上作宏观分析,分析比较前代舞蹈审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变化,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西汉舞蹈审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结束,而东汉舞蹈审美文化则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开始。东汉大量的舞蹈实践奠定了舞蹈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基础,同时也和东汉时期潜在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互辉映,共同酝酿着魏晋时期更大更猛烈的艺术与人自身的变革。两汉舞蹈审美文化嬗变的发生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时代背景,追求雄健瑰丽的审美理想,雄健,指刚健雄大;瑰丽,指浪漫华丽。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美丑兼备、本俗求雅、阴柔飞动、以悲为美等方面,这些审美特征相互联系,与雄健瑰丽的总体追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核心图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实现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汇。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整体风貌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自觉性,在整个舞蹈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身体语言和技艺结合的审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表达范式,对当代舞蹈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呈现与创新的贡献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已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其审美文化实践及精神却是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的。

郑宇钦[5](2021)在《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选择传统婚礼的人也愈来愈多,因此研究传统婚礼服饰就显得尤为重要。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传统婚礼服饰进行研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对现代婚礼服饰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唐代是中国古代女性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开放。并且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这点也反映在女性服饰上,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这个时期,女性婚礼服饰呈现多元化态势,不仅继承了前朝的服饰特点,在发展中吸收了各民族服饰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服饰特点,也影响了后世的服饰。在中国女性服饰发展历程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实物资料匮乏,现今学术界研究唐代女性常服的较多,婚礼服饰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女性婚礼服饰进行探究与考辩,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隋代、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制度的研究,具体包含了皇后、皇太子妃、命妇及庶女婚礼服饰形制规定。其二,通过经幢构件画、石椁线刻画、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画、名家画、后世复原服饰图等图像分析,推测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唐代女性婚礼服式。通过文献分析婚服章文的文化内涵,根据唐品官服色制度推测出不同等级命妇婚服的主色与配色。根据魏晋隋唐出土文物分析女性冠饰。另外,从儒家礼仪制度、唐代经济文化政策、女性意识变化的角度简析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的成因。其四,根据现代唐制婚礼服饰现状,从传统文化回归的角度分析其当代价值。

李捷[6](2021)在《北魏女性服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两大举措,极大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迁洛前后服制的变化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北魏服饰研究的论着,对各服饰品类发展及搭配的具体趋势鲜有分析,未能深入展现北魏服饰较为精确、动态的发展历程,对于服饰变化的原因也大多仅关注到汉化改革。本文聚焦北魏女性服饰,研究内容以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饰品、壁画、漆画和石刻线画为主,以石窟等佛教造像中的女供养人形象为辅。研究方法为将文献和实物资料相结合,在分期和分区基础上对北魏女性服饰品类及不同身份女性的服饰搭配进行深入研究,并绘制不同身份女性的服饰搭配款式图,以分析北魏女性服饰较为精确的变化趋势,再现北魏女性服饰的动态风貌。最后从“胡汉文化的交融”和“中外文明的交流”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北魏女性服饰演变的原因,以期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五个部分。文章首先阐述了北魏三建都城的历史、汉化的进程以及民族交融下产生的多元化北魏文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部分按照品类对北魏女性的发式、首服以及身衣、足衣等的具体形制及演变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北魏女性身份划分为贵族女性、女官、乐舞伎、侍女和劳动妇女五类,用分期、分区的方法对其服饰搭配情况进行研究,并绘制出较具代表性的服饰搭配款式图。第五部分统计出北魏女性服饰搭配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北魏女性服饰的演变及其形成原因。文章得出研究结论如下:(一)迁洛之后北魏女性发髻造型实用而多样;首服中的笼冠仅为女官佩戴,平顶呈长椭圆形,冠两侧外弧下延呈两耳;步摇冠的装饰工艺基元为摇叶饰片;莲花冠呈重瓣莲花状,为身份较高的女性所佩戴;风帽为鲜卑服代表性配饰,带有“十”字形缝缀线痕的圆顶风帽最常见,中部下凹的圆顶风帽为女性独有款式;饰品中的耳饰反映了鲜卑族的审美传统、精湛工艺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二)北魏襦裙服组合方式多样,上襦根据袖形和衣长可分为交领窄袖长襦、交领窄袖短襦、交领宽袖短襦、交领宽袖长襦、交领半袖短襦、交领半袖长襦、直领宽袖长襦、直领宽袖短襦和袿衣9类,下裙根据廓形、长短和褶裥疏密程度可分为A型裙、褶裥裙、间色裙和背带裙4类;袴褶服兼具汉风与实用性,褶服根据领型和袖形可分为交领宽袖、圆领宽袖和交领窄袖褶服3类,下袴根据款式可分为缚袴和大口袴2类;袍服根据领型和袖型可分为立领窄袖袍服、交领窄袖袍服和交领宽袖袍服3类;服饰配件分为肩领帛巾、披风、腰带、抱腰和蔽膝5类;考古资料中北魏女性形象所着服饰部分纹样与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可互为印证;足衣形制较为明确的仅履和靴2种。(三)贵族女性在平城时期以穿鲜卑服为主,始现汉化趋势,洛阳时期汉化成效显着,流行以各式汉式服饰配件搭配广袖高腰大摆襦裙服,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区则作胡汉杂糅的鲜卑服装扮;女官的服饰搭配为漆纱笼冠和宽袖高腰褶裙;乐舞伎服饰搭配受时间及地域的影响较大;侍女服饰案例较多,但用以搭配的服饰品类不及贵族女性繁多;劳动妇女装扮以实用便捷为取向。(四)北魏女性的服饰搭配变化趋势明确。盛乐时期陕西地区着汉式襦裙服,内蒙古地区着鲜卑服;平城时期鲜卑服盛行,身份差异不明显,陕西地区仍有汉式装扮出现;洛阳时期汉风服饰到达鼎盛,但仍保留鲜卑服部分特征,身份差异明显;整体来说襦裙服的流行贯穿始终,迁洛前以风帽、交领窄袖长襦和下裙搭配为主,迁洛后以交领宽袖上襦和束腰褶裙搭配为主。北魏女性服饰演变原因其一是由于胡汉文化的交融,其与“汉化措施的推行”、“汉化与鲜卑化的互动融合”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男装的影响”关系密切;其二是由于中外文明的交往,从陆上丝绸之路来看,以匈奴和巴克特里亚的金属饰品镶嵌工艺以及波斯和古希腊罗马带来纺织品新纹样的影响为主,从草原丝绸之路来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与欧亚草原地带都出土有弯月形项饰,用材方面也深受西伯利亚及其他西方地区的影响。

陈圣鋆[7](2020)在《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文中指出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诗经》的内容反映出生产水平的提升,官作的各种技艺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且官作坊的经营、管理制度愈加细化。《诗经》时代的造物特点比较鲜明,其主要特征是传统中国手工业架构开始出现,细化下来则是各个门类齐头并进,各有突破;人造物系统中,受宗法礼制影响的“官作设计”与崇尚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民物设计”的“二元分化”局势初露端倪。从设计学的角度解读《诗经》只是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先秦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出于《诗经》在记录先秦社会现实的价值,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与其他设计经典文献和考古工作成果相互印证,以得出最符合先秦社会实际的设计面貌。本文以典籍《诗经》作为研究先秦设计的立脚点,因而在研究分析的时候,文献综合研究与田野考察并重,文字与实物需要对照论证。通过多样的文献检索,搜集与先秦时期手工艺相关的各种资料,对《诗经》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中的设计现象、设计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先秦时期起主导作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分析《诗经》中出现的众多器物中的典型器物、典型的装饰方式等单列出来,逐个分析研究,分析先秦时期的审美取向,研究这些案例的变化特征。

宋哲琦[8](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隋佩娴[9](2020)在《中国传统褙子对现代女性服饰风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褙子服饰是我国服装史具代表性的女性服饰之一。本文的研究主线为褙子服饰,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文献,现代各种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并且结合传世的实物、壁画、绘画、雕塑等作品,研究褙子服饰出现的产生、演变、消失的过程中,褙子的款式、色彩、着装场合、服用人群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展现传统褙子服饰独特的魅力。通过对褙子的基本特征、服饰制度、服饰文化、衣着方式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研究褙子所存在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各个角度分析其存在近千年的原因。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服饰穿着方式开始于西方同步。但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并没有从此消失。近年来,随着发展文化强国口号的发出,中国传统服饰开始重新赢得人们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时间的漫漫长河中,不断沉淀了无数的宝贵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扬。在近代几十年中,许多海外设计师受到神秘东方元素的吸引,使用色服彩、纹样、工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元素,进行了各种以中国风为主题的设计尝试。在这些设计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许多设计成果在国人看来充满荒诞的色彩。二十世纪末,许多中国设计师也开始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的现代服饰,经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发展,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服装品牌。通过分析国内外的优秀服装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各个朝代的褙子服饰在深入了解褙子的特有的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融入多元的设计理念,探索当代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实践设计探究传统服饰艺术与现代女性服饰风格融合设计的方法,为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和创新应用提供方案。

鞠斐[10](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唐代女性服装的审美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女性服装的审美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五代后蜀赵墓伎乐俑服饰在演出服上的复原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后蜀赵廷隐墓的伎乐服饰分类整理
    2.1 后蜀赵墓的伎乐服饰样貌特征
    2.2 后蜀伎乐服饰款式分类
3 后蜀赵墓伎乐服饰的色彩推测
    3.1 《花间集》中有关五代服饰色彩的描述
    3.2 五代服饰的植物染色技艺
4 后蜀赵墓伎乐服饰的复原推测
    4.1 服饰面料材质的分析
    4.2 服饰工艺的分析
    4.3 服饰的纹样推测还原
5 五代后蜀伎乐服饰所反映的文化融合
    5.1 五代伎乐服饰在唐代与宋代服饰中的作用与影响
    5.2 开放包容的丝路交流下异域舞蹈服饰对五代伎乐服饰的影响
6 现代演出服饰现状与复原服饰的发展
7 基于视觉形象下赵墓伎乐服饰的复原探索
    7.1 复原探索的绘图过程
    7.2 款式结构
    7.3 色彩实验及面料纹样搭配
8 在现代演出服饰的应用实践
9 结语
    9.1 复原中的不足之处
    9.2 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
        3.1.1 文化
        3.1.2 服饰
        3.1.3 服饰文化
    3.2 武术服饰发展现状研究
        3.2.1 服饰文化研究
        3.2.2 服饰美学研究
        3.2.3 武术服饰研究
    3.3 综述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比较分析法
        4.2.3 录像观察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2.5 访谈法
5 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 古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1 等级分明、功能性强
        5.1.2 繁复艳丽、宽松飘逸
        5.1.3 多元融合、时尚前卫
    5.2 近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2.1 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的转变
        5.2.2 弃明、艳择深、素的颜色偏好
    5.3 现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3.1 规范化向标准化的转变
        5.3.2 范式稳定、装饰繁复
        5.3.3 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
6 武术服饰的审美意蕴
    6.1 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
        6.1.1 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
        6.1.2 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的融入
    6.2 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1 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2 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3 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
7 武术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1 奥运服饰对武术竞技比赛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1.2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2.1 中国舞服、戏衣对武术表演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2.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3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3.1 “新中装”对武术传统健身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3.2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图片引用详细信息表

(3)辽墓壁画中的侍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1.对含有女性图像的单幅壁画进行分析
        2.将壁画中的部分女性图像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
        3.对辽墓壁画中女性外在形象(服饰)的相关研究
        4.涉及辽代侍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辽墓壁画中侍女图像的考古发现及地理分布
    (一)辽墓壁画中侍女图像的考古发现
    (二)辽墓壁画中侍女图像的地理分布
三、辽墓壁画中侍女服饰款式的类型分析
    (一)袍服
    (二)襦衫
    (三)裙裳
四、辽墓壁画中侍女服饰的区域性
五、辽墓壁画中侍女的身体形象研究
    (一)辽墓壁画中侍女的身体形貌
        1.面部
        2.胸部
    (二)辽墓壁画中侍女的身体姿态
        1.立姿
        2.坐姿
    (三)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审美形象
        1.健硕美
        2.恭顺美
六、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劳动与娱乐活动
    (一)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劳动活动及身份
        1.辽墓壁画中侍女所从事的劳动
        2.辽墓壁画中侍女身份的讨论
    (二)辽代壁画中侍女的娱乐活动
        1.出行游猎
        2.豢养宠物
七、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奠基
        一、辽阔的疆域
        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
        三、活跃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经济基础的支持
        一、日益繁荣的西汉经济
        二、稳定发展的东汉经济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独尊
        二、道教思想盛行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乐府机构的推动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三、太乐及其职能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
    第一节 民间祭祀乐舞
        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
        二、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二、驱魔除瘟的大傩
    第三节 酒酣乐作的宴饮舞蹈
        一、以舞相属
        二、即兴舞蹈
        三、自娱舞蹈
第三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一、宫廷乐舞
        二、代表人物
    第二节 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第三节 艺人表演的专业舞蹈
        一、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其对官僚贵族子弟的培养
        二、出身民间的歌舞艺人
第四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以傅毅《舞赋》为例
    第一节 从《舞赋》看雅舞、俗乐舞的界定
        一、雅舞和俗乐舞功能之别
        二、《舞赋》与俗乐舞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美的造型
        二、圆形轨迹
        三、以腰为轴
        四、形神统一
        五、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
        六、服饰、道具与动作的配合
    第三节 《舞赋》对舞蹈意境的描摹
第五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个案阐释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长袖舞
        一、袖的分类
        二、长袖舞的特殊结合形式
        三、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长袖舞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雄健奔放的盘鼓舞
        一、盘鼓舞其名目
        二、盘鼓舞体现的审美文化信息
        三、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玄幻瑰丽的灵星舞
        一、郊祀乐舞
        二、祭地之舞——灵星舞
        三、灵星舞与其他郊祀乐舞的关系
        四、灵星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五、灵星舞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百戏舞
        一、百戏中的“舞像”舞
        二、百戏中的道具舞
        三、百戏中的情节舞
第六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 继承中的融合与创造:西汉初中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二节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变: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三节 走向成熟和自觉:东汉中晚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七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
    第一节 雄健瑰丽: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
        一、雄健瑰丽之雄健
        二、雄健瑰丽之瑰丽
        三、雄健瑰丽之交融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美丑兼备
        二、本俗求雅
        三、阴柔飞动
        四、以悲为美
第八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继往开来
        二、审美走向自觉
        三、空前的交流融汇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乐舞思想及其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二、多元统一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表现与创新的贡献
        二、推动与当代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年代界定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制度研究现状
        1.3.2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形制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课题的创新性
2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2.1 皇后的婚礼服饰制度
    2.2 皇太子妃的婚礼服饰
    2.3 命妇及庶女的婚礼服饰制度
        2.3.1 初唐隋制
        2.3.2 唐武德至开元盛世时期
    2.4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制度总表
3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的形制与成因分析
    3.1 服式
        3.1.1 唐代祎衣服式分析
        3.1.2 唐代礼衣服式分析
        3.1.3 唐代女性婚礼服式简表
    3.2 服文
    3.3 服质与服色
        3.3.1 唐代女性婚服质料
        3.3.2 唐代女性婚礼服色
    3.4 冠饰
    3.5 成因分析
        3.5.1 儒家礼仪制度的影响
        3.5.2 印染纺织工艺技术的发展
        3.5.3 开放的文化理念
        3.5.4 女性意识的变化
4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的当代价值
    4.1 传统服饰文化的回归
        4.1.1 国人的意识变化
        4.1.2 国家重视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3 国家地位的提升
    4.2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的当代应用
        4.2.1 现代唐制婚礼服饰的运用
        4.2.2 唐代婚礼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中的运用
5 设计实践
    5.1 设计构思
    5.2 设计元素
        5.2.1 款式
        5.2.2 图案
        5.2.3 色彩
        5.2.4 质料
    5.3 效果图展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作品及专利
致谢

(6)北魏女性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通史研究
        1.2.2 专题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存在问题
2 北魏的政治变迁与民族交融
    2.1 三建都城与汉化进程
    2.2 汉化改制举措
    2.3 民族交融与对外交流情况
3 北魏女性的发式、首服及饰品
    3.1 发式
    3.2 首服
        3.2.1 冠
        3.2.2 帽
    3.3 饰品
        3.3.1 发饰
        3.3.2 耳饰
        3.3.3 项饰
        3.3.4 手饰
4 北魏女性的身衣及足衣
    4.1 身衣
        4.1.1 襦裙服
        4.1.2 袴褶服
        4.1.3 袍服
        4.1.4 服饰配件
        4.1.5 服饰纹样
    4.2 足衣
        4.2.1 履
        4.2.2 靴
5 北魏不同身份女性的服饰搭配
    5.1 贵族女性服饰
    5.2 女官服饰
    5.3 乐舞伎服饰
    5.4 侍女服饰
    5.5 劳动妇女服饰
6 北魏女性的服饰演变及形成原因
    6.1 北魏女性服饰搭配变化趋势
    6.2 北魏女性服饰演变原因分析
        6.2.1 胡汉文化的交融
        6.2.2 中外文明的交流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表
附录二 表录
附录三 图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7)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诗经》的版本及时间、地域判定
        一、《诗经》成书的断代问题与存疑
        二、《诗经》版本及历代校注
        三、《诗经》所涉主要地域划分
        (一)十五“国风”
        (二)二“雅”
        (三)三“颂”
第一章 《诗经》与两周设计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诗经》时代其他古籍与文字中的早期设计思想
        一、两周与诸子手工艺思想
        (一)《洪范》
        (二)《尚书》
        (三)《周易》
        (四)《道德经》
        (五)《论语》
        二、两周民间手工艺思想
        (一)《山海经》
        (二)《周礼》
        三、先秦手工艺书籍
        四、先秦文字中的造物现象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造物环境
        一、较为发达的先秦大农业体系
        (一)生产组织方式
        (二)两周主要农具
        (三)百姓生活资料的多样来源
        (四)田亩管理与国家道路建设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构架初现
        (一)《诗经》时代形成的手工业构架
        (二)《诗经》时代的“三造四作”
        (三)两周手工业构架的发展特征
        三、“官作设计”与“民物设计”的文化分野
        (一)“官作”与“民物”
        (二)《诗经》时代的“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
        (三)“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的关系
    第三节 《诗经》中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民情
        一、《诗经》中的衣食住行
        二、《诗经》中的典礼、祭祀与祝告活动
        三、《诗经》中的恋爱与婚姻活动
第二章 《诗经》中的器物分类
    第一节 服饰
        一、《诗经》中的纺织作物
        二、《诗经》中的纺织工具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各种衣裳
        四、服饰的构件及其功能
    第二节 生活器具
        一、食器、饮器与炊具
        (一)餐饮器具之制材
        (二)餐饮器具的制造工艺
        (三)《诗经》中的餐饮器具
        (四)《诗经》餐饮具中的奢侈现象
        二、营造与室内陈设
        (一)《诗经》中的建材
        (二)《诗经》中的城市规划
        (三)《诗经》中的房屋营造与室内陈设
        (四)《诗经》中的建筑结构
        三、首饰与随配饰物
        (一)首饰、随配饰物之材料
        (二)玉器加工工艺
        (三)《诗经》中的首饰与随配
        (四)首饰、随配之样式
        四、乐器与文玩
        (一)乐器、文玩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乐器与文玩
        (三)装饰造型精美的乐器
        (四)两周乐舞
    第三节 生产工具
        一、各类工具之材料
        二、农具
        三、狩猎工具
        四、两周工具发展水平
    第四节 兵器
        一、兵器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攻击兵器
        三、《诗经》中的防御兵甲
        四、《诗经》中的兵器配件与配饰
    第五节 舟舆
        一、先秦造船材
        二、舟舆结构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舟舆
        四、《诗经》中的车马装饰
第三章 《诗经》中的造物审美
    第一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造型特征
        一、西周中后期出土墓葬中的列鼎制度
        二、《诗经》中青铜器的造型与工艺
        三、《诗经》时代器具造型特征
    第二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纹案特征
        一、十二章纹与早期神兽纹
        二、《诗经》中的画缋与刺绣
        三、《诗经》时代装饰纹案特征
    第三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用色特征
        一、“三统”与“五德”—中国古代王室用色准则
        二、《诗经》中的多重色彩
        三、《诗经》时代用色特征
第四章 “《诗经》时代”的手工业特征
    第一节 礼制化的官作设计规范
        一、程式化的简化纹案
        二、标准化的礼器造型
        三、庄严肃穆的使用规则
    第二节 造物为人的民物设计思想
    第三节 厚积“待发”的造物变革成就
结论
附录一 :《诗经》文本中服饰相关内容
附录二 :《诗经》文本中餐具、饮具、厨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三 :《诗经》文本中营造与装修、家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四 :《诗经》文本中首饰与随配等相关内容
附录五 :《诗经》文本中乐器文玩等相关内容
附录六 :《诗经》文本中使用兵器相关内容
附录七 :《诗经》文本中舟舆相关内容
附录八 :《诗经》文本中祭祀仪式相关内容
附录九 :《诗经》文本中大农业相关内容
附录十 :《诗经》文本中农业为手工业提供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9)中国传统褙子对现代女性服饰风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第二章 褙子的起源与成因
    第一节 褙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褙子的起源
        一、半臂说
        二、中单说
        三、旋袄说
        四、道衣说
    第三节 褙子的成因
        一、褙子的基本特征
        二、褙子与服饰制度
        三、褙子与服饰文化
        四、褙子与衣着方式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褙子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审美特点
    第一节 褙子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唐代女性服饰文化与褙子
        二、宋代服饰艺术与褙子
        三、辽、西夏、金、元褙子的特征
        四、明清褙子对服饰的影响
    第二节 女性褙子的服饰特征
        一、女性褙子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审美
        二、女性褙子的造型和款式
        三、女性褙子的图案、色彩与面料
        四、女性褙子的头饰
    第三节 褙子服饰对服饰风格的影响
        一、传统元素说
        二、衣着风格说
        三、造型形式说
        四、审美价值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现代女性服饰风格与文化属性的体现和创新设计
    第一节 服饰风格中的文化属性
        一、服饰风格与文化属性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
        三、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风格
        四、继承与创新——案例分析
    第二节 褙子服饰在女装设计实践中的创新与应用
        一、新中式风格与褙子服饰元素
        二、目标群体分析与服饰风格定位
        三、主题的确立与元素的提取
        四、设计思路及创新点
    第三节 实践设计方案展示
        一、设计方法与工艺制作注解
        二、材料选择与色彩搭配注解
        三、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唐代女性服装的审美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代后蜀赵墓伎乐俑服饰在演出服上的复原探索[D]. 吴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D]. 宋佳昱.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辽墓壁画中的侍女研究[D]. 韩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D]. 郑宇钦.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6]北魏女性服饰研究[D]. 李捷. 东华大学, 2021(01)
  • [7]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D]. 陈圣鋆.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9]中国传统褙子对现代女性服饰风格的影响[D]. 隋佩娴. 青岛大学, 2020(02)
  • [10]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唐代女装的审美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