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静压式液位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1)在《浅谈甲醛罐液位计的选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醛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同时也是染料、医药、农药的原料,也可做杀菌剂、消毒剂等。由于甲醛可造成污染,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在实际的工况中,其储罐液位需要进行实时监测。根据规范,需要对其设置相应的报警及联锁。但由于甲醛具有易聚合的特性,使得原有甲醛罐液位检测仪表无法准确测量其液位。故针对甲醛罐液位测量,从测量原理、优缺点等方面依次介绍几种常见的液位检测仪表在甲醛罐液位测量方面的应用,为设计院和甲醛罐用户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李鹏,刘中海,肖莉,张国玉,辛红彬,杨传甲[2](2021)在《雷达液位计在番茄加工水力输送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的提高,对测量仪表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雷达液位计的工作原理、应用状况、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期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陈嘉翔[3](2021)在《基于SSD算法的储罐液位计量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储罐液位计量装置在油品计量过程中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常用的液位计大多需要人工读数且精度不高,智能化程度不足。传统计量方式以人工计量为主,测量易受外界干扰,数据准确度较低,人工成本较高,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研发一款满足数字化计量要求,并且精度高、操作简便、能够适应各种外界条件的液位计量装置显的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液位计量装置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基于树莓派设备的硬件设计,首先进行液位计量装置的硬件选型,其次实现硬件的电路设计,完成电路程序的编制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功能的搭配,最后通过UG进行硬件整体结构模拟图的制作。基于SSD算法的软件设计,首先通过图像采集、预处理、样本标注以及格式转换等方式进行了数据集构建;其次对传统SSD模型进行改进,完成模型训练;最后通过数字的聚类分组、边界情况的分析以及容错性的处理实现刻度的稳定,采用像素比例尺公式及修正公式计算结果,实现数据智能读取。改进后SSD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对比试验表明,改进后SSD模型识别准确率P、召回率R、平均准确率AP较传统SSD模型分别提高了1.57%、2.08%和4.49%,模型的识别速度提升了2.16倍;与Faster R-CNN模型和HOG+SVM模型相比,准确率P分别提升6.0%和17.12%,识别速度分别提升8.19倍和13.88倍;同时改进后SSD模型避免了漏检等问题。液位计量装置实验表明,传感器探测反应迅速,界面自动定位准确;相比于人工标识检尺和霍尼韦尔液位计,液位计量装置对不同油品的计量精度更高且更加智能,计量精度达到了0.001mm,能够精准测量液位变化;计量时间更短,在0.3s左右,能完全体现细小的数据变化。液位计量装置具有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对接触式液位计的数字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建蓉,赵鹏[4](2021)在《宁钢水处理液位监测系统应用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宁钢不同水系统液位计使用情况,总结出各种液位计用于不同场合的利弊,并通过对液位监测系统的陆续改造,确定了液位监测系统要根据不同的水系统、生产的重要性、工艺联锁条件等因素来综合选定。通过近几年液位监测系统的不断改进、完善及精心维护,现有的水处理液位监测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满足现场实际需求。
洪传文,许建平,檀臻,李鹏伟,桑晓鸣[5](2020)在《一种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分析了液位计检定装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新的计量要求对旧装置进行了改进。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配有磁致伸缩液位计,可实现在线自动检测,检测准确度为0.05级,满足市场上大部分的液位计检定工作,提高了检定自动化程度和检定效率。
李琨[6](2020)在《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信息化技术是将物联网监控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相结合,运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和处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方向迈进。“数字水利”主要由水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执行等模块组成,是以人水和谐发展为指导目标,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战略,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提出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为依托,研究设计该水利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旨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水利”为基础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以供实际供水工程运行决策。物联网监控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硬件、以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程序为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指令的接收和传递为核心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实现工业过程全控制的实用性技术。本论文按照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设计中和设计后的时间思路对整个工程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在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在设计中,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开发研究;在设计完成后,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出运行前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以现场实验方式对该系统进行检验并提出一定科学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供水泵站工程的实际需求,架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主要框架和结构;(2)对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工控机、PLC及其控制柜等硬件设备选型;(3)提出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前流量、液位、转速、压力等各参数测定指标和方法;(4)利用组态王6.53开发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建立不同目标的运行监控模块,实现数据采集、曲线绘制、数据查询、报警等多项功能,并完成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详细阐述供水泵站实验室操作流程,设计不同转速比情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实验,提出在水力调度运行中变频高效区范围,利用现场实验测量并绘制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6)提出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为供水泵站运行提供现代化水利管理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完整有序,硬件选型选用技术成熟的工业设备,可靠性较强,软件设计选用可维护性较高的应用程序,符合设计初衷,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实时响应控制,使用便捷,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供水行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供水泵站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根据供水工程管理规范,提出供水泵站运行前各参数指标的测定方式、标准,可供各大中小型泵站在新建或更新改造中参考;文中采取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水力调度工程中变频经济运行方案,对山西省大水网高扬程供水泵站工程的优化调度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任喜伟[7](2019)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的准确位置在石油储运和加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油水界面测量过程的优化方法、建立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意义重大,在石油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鉴于原油储罐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存在计算精度不高,计算过程复杂;现有油水界面数据计算方法简单,算法效率较低;现有油水界面测量装置设计不合理,应用范围较小;现有油水界面信息管理水平不足,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论文首先对油水界面测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再次,提出了用于油水界面测量的自适应阈值聚类优化算法,最后设计了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开发了油水界面监测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掌握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是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和粘度等性能的前提条件、对原油乳状液破乳和油水界面测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原油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和特性的前提下,讨论了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并对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特性解析;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图像滤波和二值化操作,对原油乳状液图像进行预处理后,经过连通域标记和等价标记替换处理,获得原油乳状液粒径显微已标记图像,分析已标记图像中的连通域、计算液滴个数和粒径大小、统计液滴粒径分布。(2)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鉴于油水界面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存在异常数据、依赖人工选取典型值和初始聚类中心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首先采用中值预处理算法消除油水界面数据中的伪数据,获得有利于聚类划分的油水界面优化数据;其次采用自适应阈值查找算法,自动找到一组最优初始阈值;最后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优化算法对油水界面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并根据最优化聚类结果计算油水界面及液位高度。该算法能够消除异常数据,自动获取最优初始阈值,并改进油水界面测量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的思想,实现最优数据分类。(3)为了改进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向非接触式、多维数据计算发展,弥补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应用中存在的数据量不足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可获取更全面的二维油水界面数据,满足监测系统测试和上位机软件开发需求。该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利用光的吸收原理,设计光源光照阵列和感光传感阵列,获取分布式油水界面矩阵数据;利用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计算每一组油水界面数据,并对所有数据求均值获得最终结果。另外,基于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矩阵数据样式和通信原理,设计了油水界面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程序设计包含框架设计、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接受数据仿真程序设计等。(4)由于我国部分油田联合站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监测模式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部分油田联合站虽然借助高性能测量仪表实现监测自动化,但存在油水界面测量误差大、监测系统兼容性差、用户界面交互复杂等问题,论文提出设计并开发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底层硬件测量、中间层通信服务和顶层数据展示的三层总体架构设计;分别通过Web Service接口设计、下位机设计、上位机设计和数据访问设计等建立油水界面监测软件设计体系;通过开发下位机GPRS通信模块和上位机信息管理平台完成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整体建设。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不同阶段的实验与应用结果表明,一是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可以顺利完成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计算和液滴粒径分布统计,且在计算准确率和算法复杂度上优于现有算法;二是相对于油水界面测量的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具有计算结果准确、迭代次数少和运行时间短等优势;三是基于光吸收原理的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为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开拓了思路,仿真系统能够达到测试系统、提高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效率的目的,为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提供仿真数据支持。四是开发的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易于部署、运行稳定、测量准确、可靠性强、界面操作方便,为提高我国油田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薛琼[8](2019)在《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市场逐渐广泛,但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在所有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为适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调整及煤炭市场经济形势,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改善商品煤质量,增加精煤产量,保护环境。本文以神华包头能源公司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的实际应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选煤工艺流程和影响选煤效果的工艺参数,重点研究弛张筛加重介浅槽分选工艺,组成过程控制的软硬件设备、PLC、自动化仪表和现代网络技术,选煤过程控制与机械设备间的闭锁关系等,实现对合格介质密度、各个桶位的液位进行自动调整,集控室的监控监测。针对系统是大滞后、大延迟特性的控制对象,采用传统PID控制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结合的控制算法。李家壕选煤厂采用美国AB PLC和工业计算机作为集控系统的核心,采用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等技术,将工艺环节中的全部设备纳入集控系统,可实现全系统按顺序启停车,实现全过程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自动保护或报警、自动检测等,完成生产工艺参数的自动调整,实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小时过煤量,确保产品煤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证生产过程系统及参数指标的稳定,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目的;在控制室内安装工业电视系统,可以实时反馈监测生产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大大减少现场岗位工数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样,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
姚健[9](2019)在《液位遥测在船舶配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水运货运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这不仅推动了航运业的发展也从侧面提高了对船舶配载能力的要求。另外,在船舶货物装卸以及运输过程中,因为船舶稳性不足或者船体强度不符合规范而导致船舶倾覆以及船体断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引起了人们对船舶航行安全关注。过去在船舶货物运输以及装载的过程中,会人为地去测量包括压载水、燃油在内的液位数据,然后手动输入到配载仪系统中进行包括船舶稳性、强度在内的复杂计算,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工作效率很低。基于以上背景以及船舶货物运输过程中对油水的调控需求以及货物装卸过程中安全监控的需要,并结合实验室所进行的科研项目,本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部分:(1)对船舶液位遥测系统开展了研究,通过对多个液位遥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工作原理进行对比分析后,选取了本文中的液位测量仪器,然后对所测量液位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提出了一种根据水线面方程对任意横纵倾状态下液位遥测数据的修正方法;对晃荡状态下测量的液位数据进行了滤波处理;最后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滤波方法对晃荡液位数据的滤波效果,在提高了液位数据的精确度的同时,也保障了下文中基于实时传输的液位数据计算的船舶完整稳性和强度的准确性。(2)对液位遥测系统与配载仪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设计的系统网络拓扑图以及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两个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实现了液位数据在系统之间的实时传输。(3)对船舶浮态、初稳性以及强度进行了包括初稳性高度、稳性力臂以及剪力和弯矩等数据的计算,然后以“MV-M”轮的实船数据作为实例,利用表格法对船舶初稳性和强度计算原理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实船“MV-Z”的实船资料,进行了基于实时传输的液位数据计算的船舶完整稳性和强度的验证,并且能根据计算结果对船舶状态做出安全评价,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4)在“MV-Z”实船的不同装载工况下,以变化的液位数据对船舶稳性及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液位遥测在船舶稳性和强度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船舶装卸货物的过程更加智能化,确保船舶在运输航行以及装卸货物过程中的安全性。
李弘[10](2019)在《面向明渠灌溉的封闭式超声波液体计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远程计量闸门控制系统具有远程测控、流量计量与分水控制等功能,是实现灌区全流域高效和科学调水的关键组成部分,能有效地解决人工分水、调水效率低下等问题。远程计量闸门控制系统通过闸门前后的水位监测和闸门开度的控制来实现灌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其中,液位测量传感器是闸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元器件,也是实现精确测量的基础。为适应复杂的野外环境,超声波液位计应便于野外环境中的安装与调试,使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能够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能。论文主要分析了多种明渠液位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并总结其优缺点;提出了一种于封闭管道中测量明渠液位的新型测量方案,并详细地分析了超声波在封闭管道中的传播方式,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的总体设计主要由硬件电路与软件算法组成,其中硬件电路部分主要进行了电源供电电路、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路、超声波收发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的设计;软件算法部分主要编写了回波信号采集程序、液面回波识别程序、回波前沿判断程序、温度采集子程序、平均滤波算法和串口通讯程序,以实现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的测量与通信功能。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的编写后,搭建室内测试平台和实际灌区测试平台,通过室内静水实验、水质泥沙含量影响实验、高低温环境实验和实际灌渠中的测量实验对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进行性能测试。其测试结果表明: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能有效隔绝外界干扰,在0.2m~2.5m的测量范围内,实际灌渠中绝对误差值在3mm以内,相对误差值为1.2‰,其重复性标准差为0.9mm,并且其外形尺寸较小,便于野外环境下的使用和安装,能够很好地实现与现有远程计量闸门系统集成,对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二、用静压式液位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静压式液位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甲醛罐液位计的选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甲醛的理化特性 |
2 甲醛液位计的选型 |
2.1 差压式液位计 |
2.2 钢带式液位计 |
2.3 伺服液位计 |
2.4 雷达液位计 |
2.5 超声波液位计 |
3 几种液位计的比较 |
4 结语 |
(2)雷达液位计在番茄加工水力输送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MR10雷达液位计 |
2 FMR10雷达物位计在水力流送系统中的应用 |
3 计水力流送系统中FMR10雷达物位的特点 |
4 FMR10雷达物位计在水力流送系统中的调校 |
5 FMR10雷达物位计安装及注意事项 |
6 FMR10雷达物位计常见问题处理及日常维护 |
7 结语 |
(3)基于SSD算法的储罐液位计量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液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未来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树莓派设备的液位计量装置硬件设计 |
2.1 液位计量装置硬件模块选型 |
2.2 液位计量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2.2.1 控制电路设计 |
2.2.2 电路接线与测试 |
2.2.3 压力传感器误差分析 |
2.3 树莓派控制电路程序编制 |
2.4 测量数据存储和传输 |
2.5 液位计量装置硬件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SD算法的液位计量装置软件设计 |
3.1 数据集构建 |
3.1.1 原始图像采集 |
3.1.2 图像预处理 |
3.1.3 样本标注 |
3.1.4 数据集格式转换 |
3.2 模型训练 |
3.2.1 数据格式优选 |
3.2.2 确定特征提取网络 |
3.2.3 确定激活函数和损失函数 |
3.2.4 改进模型 |
3.2.5 训练参数设定 |
3.2.6 训练过程及结果 |
3.3 特殊情况研究 |
3.3.1 数字聚类分组 |
3.3.2 边界情况分析 |
3.3.3 容错性处理 |
3.4 计算读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位计量装置实验研究 |
4.1 改进后SSD模型对比试验 |
4.1.1 模型识别效果对比试验 |
4.1.2 模型图像预处理效果对比试验 |
4.2 液位计量装置传感器探测实验 |
4.2.1 光电式传感器探测实验 |
4.2.2 电容式传感器探测实验 |
4.3 液位计量装置与常用液位计对比实验 |
4.3.1 装置计量方法 |
4.3.2 不同样品的液位计量精度对比实验 |
4.3.3 不同温度的液位计量精度对比实验 |
4.3.4 液位计量装置优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宁钢水处理液位监测系统应用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现场存在的问题 |
1.1 全封闭储水池 |
1.2 半封闭式储水池 |
1.3 敞开式储水池 |
2 原因分析 |
2.1 安装位置 |
2.2 接线盒密封 |
2.3 故障排查 |
2.4 信号干扰 |
2.5 其它原因 |
3 改进完善措施 |
4 结束语 |
(5)一种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液位计检定装置的现状 |
1.1 接触式液位计 |
1.2 非接触式液位计 |
2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工作原理 |
3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的研究及设计 |
3.1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结构的设计及实现 |
3.2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
3.3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实施及创新 |
3.4 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检定液位计操作示例 |
4 结束语 |
(6)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简介 |
2.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工程简介 |
2.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主要设备 |
2.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3.2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1 主控级主要功能 |
3.2.2 现地级主要功能 |
3.3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框架 |
3.3.1 体系结构 |
3.3.2 层次架构 |
3.3.3 网络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硬件系统选型 |
4.1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结构 |
4.1.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
4.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
4.1.3 集中式控制系统 |
4.1.4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
4.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
4.1.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4.1.7 系统结构的选择 |
4.2 主控级系统选择 |
4.2.1 工控机选择 |
4.2.2 PLC及控制柜选择 |
4.3 现地级系统选择 |
4.3.1 流量测量仪器选择 |
4.3.2 液位测量仪器选择 |
4.3.3 压力测量仪器选择 |
4.3.4 转速测量选择 |
4.3.5 电动蝶阀选择 |
4.3.6 电动调节阀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开发 |
5.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选择 |
5.1.1 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和选择 |
5.1.2 软件实现功能 |
5.1.3 利用组态王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 |
5.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界面展示 |
5.2.1 开启画面 |
5.2.2 登录画面 |
5.2.3 主画面 |
5.2.4 实时曲线 |
5.2.5 历史曲线 |
5.2.6 特性曲线 |
5.2.7 数据查询及打印 |
5.2.8 报警 |
5.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数据库 |
5.3.1 供水泵站实验室综合数据库设计 |
5.3.2 数据库介绍对比 |
5.3.3 数据库的选择和连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基本要求 |
6.1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的意义 |
6.2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需测定任务 |
6.3 测定标准 |
6.3.1 同一测定参数多次测定的极限误差 |
6.3.2 测定仪器的极限误差 |
6.3.3 被测定参数总极限误差 |
6.4 测定条件 |
6.5 流量测定 |
6.5.1 测定方法对比 |
6.5.2 流速仪测定法 |
6.5.3 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法 |
6.5.4 差压测流法 |
6.6 液位测定 |
6.6.1 直读液位测定法 |
6.6.2 超声波液位测定法 |
6.6.3 静压式液位测定法 |
6.7 压力测定 |
6.8 扬程测定计算 |
6.9 转速和功率测定 |
6.9.1 转速测定 |
6.9.2 功率测定 |
6.10 其他参数测定 |
6.10.1 振动测定 |
6.10.2 噪音测定 |
6.10.3 温度测定 |
6.11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运行实践 |
7.1 实验室操作流程 |
7.1.1 系统开机运行 |
7.1.2 系统正常停机运行 |
7.1.3 系统事故紧急停机运行 |
7.2 不同工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对比分析 |
7.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7.2.2 实验数据 |
7.2.3 数据分析 |
7.3 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研究 |
7.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7.3.2 实验数据 |
7.3.3 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供水泵站虚拟实验室建设 |
8.1 虚拟实验室介绍 |
8.2 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 |
8.3 虚拟实验室应用实践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研究现状 |
1.2.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油水界面测量与计算分析 |
2.1 引言 |
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 |
2.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进展 |
2.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对比 |
2.3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 |
2.3.1 基于直接读数的计算方法 |
2.3.2 基于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
2.3.3 基于矩阵数据的计算方法 |
2.3.4 基于图像分析的计算方法 |
2.4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油乳状液及粒径检测 |
3.2.1 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 |
3.2.2 乳状液相关特性 |
3.2.3 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 |
3.3 连通域及连通域标记 |
3.3.1 连通域 |
3.3.2 连通域标记 |
3.3.3 连通域标记算法 |
3.4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
3.4.1 乳状液图像滤波算法 |
3.4.2 乳状液图像二值化算法 |
3.4.3 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
3.5 应用实例及分析 |
3.5.1 应用实例 |
3.5.2 标记过程分析 |
3.5.3 算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及数据 |
4.2.1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
4.2.2 油水界面数据 |
4.3 油水界面伪数据预处理算法分析 |
4.3.1 最值过滤算法分析 |
4.3.2 定点修正算法分析 |
4.3.3 区域去噪算法分析 |
4.4 油水界面中值屏蔽预处理算法 |
4.4.1 算法基本思想 |
4.4.2 算法正确性验证 |
4.4.3 算法对比分析 |
4.5 油水界面数据分类方法分析 |
4.5.1 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分析 |
4.5.2 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分析 |
4.6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 |
4.6.1 算法基本思想 |
4.6.2 算法验证 |
4.6.3 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与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设计 |
5.2.1 测量原理设计 |
5.2.2 基本结构设计 |
5.2.3 软件结构设计 |
5.3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
5.3.1 测量过程 |
5.3.2 通信协议 |
5.3.3 计算方法 |
5.4 仿真系统程序设计 |
5.4.1 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 |
5.4.2 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
5.4.3 接收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
5.5 仿真系统测试 |
5.5.1 测试框架 |
5.5.2 测试过程 |
5.5.3 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设计 |
6.2.1 系统总体设计 |
6.2.2 Web Service接口设计 |
6.2.3 系统下位机设计 |
6.2.4 系统上位机设计 |
6.2.5 数据访问设计 |
6.3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 |
6.3.1 系统下位机开发 |
6.3.2 系统上位机开发 |
6.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 |
6.4.1 系统安装部署 |
6.4.2 系统界面展示 |
6.4.3 系统测试结果 |
6.4.4 系统应用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选煤厂自动化技术现状 |
1.2.1 选煤集中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2 PLC技术在选煤生产领域的应用 |
1.2.3 自动检测技术的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洗选工艺流程 |
2.1 选煤方法 |
2.2 重介质选煤 |
2.2.1 重介质选煤基本原理 |
2.2.2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
2.2.3 影响重介质浅槽分选机选煤的因素 |
2.2.4 重介质旋流器工作原理 |
2.3 动力煤分选工艺 |
2.4 选煤工艺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重介质密度、液位控制系统 |
3.1 检测原理及方法 |
3.1.1 密度检测 |
3.1.2 物位检测 |
3.2 重介浅槽分选密度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
3.2.1 重介质密度控制系统设计 |
3.2.2 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3 旋流器入料桶液位控制系统 |
3.3 控制器的设计 |
3.3.1 PID控制 |
3.3.2 模糊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选煤工艺控制系统设计 |
4.1 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1 集中控制系统构成 |
4.1.2 集中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实现 |
4.2.1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
4.2.2 编程软件RSLogix5000 |
4.2.3 上位机监控软件RSVIEW32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系统工艺流程图 |
附录B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集控系统 |
附录C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PID系统操作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液位遥测在船舶配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液位遥测原理及误差分析 |
2.1 液位遥测系统综述 |
2.1.1 液位遥测系统功能特点 |
2.1.2 液位遥测系统组成架构 |
2.2 液位测量仪器的比较与选择 |
2.2.1 雷达式液位计 |
2.2.2 压力式液位计 |
2.2.3 超声波式液位计 |
2.2.4 不同液位测量仪器之间的比较 |
2.3 液位数据的精度误差分析 |
2.3.1 液位数据的预处理 |
2.3.2 横纵倾状态下液位的修正 |
2.3.3 晃荡状态下液位数据的修正 |
2.4 本章小结 |
3 液位遥测中的数据通信 |
3.1 通信协议的设计 |
3.2 通信方式 |
3.2.1 串口通信 |
3.2.2 TCP/IP通信 |
3.3 本章小结 |
4 船舶完整稳性及强度计算 |
4.1 船舶浮态数据的计算 |
4.1.1 船舶排水量及重心计算 |
4.1.2 吃水差计算 |
4.2 船舶完整稳性的计算 |
4.2.1 初稳性高度及横倾角的计算 |
4.2.2 船舶静稳性力臂的计算 |
4.2.3 大倾角静稳性力臂的计算 |
4.3 船舶总纵强度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液位遥测在实船配载中的应用 |
5.1 液位遥测实船验证一 |
5.2 液位遥测实船验证二 |
5.3 液位遥测在船舶稳性和强度监控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串口初始化和串口数据读写的实现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面向明渠灌溉的封闭式超声波液体计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液位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超声波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在封闭管道中的测量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 超声波概述 |
2.1.1 超声波的特征量 |
2.1.2 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
2.1.3 超声波传播速度及校正 |
2.1.4 超声波衰减 |
2.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择 |
2.2.1 超声波换能器的工作原理 |
2.2.2 超声波换能器的性能参数 |
2.3 封闭式超声波测液位设计方案 |
2.3.1 封闭管道中超声波测液位原理 |
2.3.2 明渠液位测量的新方案 |
2.3.3 液位计总体方案设计 |
2.3.4 超声波信号数据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电路设计 |
3.1 电源电路设计 |
3.2 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 |
3.2.1 最小系统的搭建 |
3.2.2 通讯电路的设计 |
3.2.3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3 超声波信号发射电路 |
3.3.1 激励信号的产生 |
3.3.2 功率放大模块 |
3.4 超声波回波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4.1 前置放大电路 |
3.4.2 带通滤波电路 |
3.4.3 二级放大电路 |
3.4.4 比较电路 |
3.5 硬件电路板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封闭式超声波液位计的软件 |
4.1 液位计软件总体设计 |
4.1.1 传统的液位测量方法 |
4.1.2 封闭管道中的液位测量方法 |
4.2 系统各模块的程序设计 |
4.2.1 系统程序的初始化 |
4.2.2 死区时间的设定 |
4.2.3 数据采集区间的确定 |
4.2.4 回波信号识别及前沿确定 |
4.2.5 温度采集与补偿模块 |
4.2.6 液位信号数字滤波处理 |
4.2.7 串口通信模块 |
4.2.8 液位计数据输出协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位计测试与应用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测试环境的介绍 |
5.1.2 各功能模块测试 |
5.2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1 室内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2 水质泥沙含量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3 高低温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4 灌区环境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静压式液位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甲醛罐液位计的选型与分析[J]. 刘斌. 煤炭与化工, 2021(06)
- [2]雷达液位计在番茄加工水力输送系统的应用[J]. 李鹏,刘中海,肖莉,张国玉,辛红彬,杨传甲.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06)
- [3]基于SSD算法的储罐液位计量装置设计与研究[D]. 陈嘉翔.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宁钢水处理液位监测系统应用完善[J]. 张建蓉,赵鹏. 冶金动力, 2021(02)
- [5]一种多功能液位计检定装置的设计与研究[J]. 洪传文,许建平,檀臻,李鹏伟,桑晓鸣. 计量技术, 2020(07)
- [6]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D].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D]. 任喜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D]. 薛琼.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液位遥测在船舶配载中的应用研究[D]. 姚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面向明渠灌溉的封闭式超声波液体计的开发[D]. 李弘.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