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企业诚信档案上网冲浪(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放[1](2021)在《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钟学恒[2](2018)在《中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要求、公民立德修身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世界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纷纷涌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既给国家发展带来机遇,又给宽松政策下法治并不健全的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在当代中国年轻人思维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和金钱利益观的日益渗透,社会各领域内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中职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多位领导人都对诚信问题进行了明确指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又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时代意义,因为诚信品质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又是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诚信品质教育方式手段已经难以让青少年接纳这一恒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中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的道德弊病。提出对中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符合时代呼唤的诚信价值需求。鉴于以上思考,本研究以中职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围绕中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路径主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和培养方法实践途径四个方面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价值,对诚信相关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较为系统地概述,提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作为具体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一部分通过研究中职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心理、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四个方面的特点,阐明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涵义,明确诚信规范无处不在、作为规范与法律原则不变标准的特点,凸显诚信品质培养具有强大国家民族、改良社会风气与增强公民品德素质的重要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呈现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具有社会关注、学校考量、家庭期望以及朋辈寄托四个方面的积极现状,诚信教育目标落实不力、诚信教育落伍、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及诚信教育覆盖面窄四个方面的消极现状,存在学习、纪律、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诚信行为问题,虽然总体上对诚信教育存在基本认识并有所期待,但是存在对诚信品质内容、诚信品质效果和诚信品质实际操作细节认识模糊的局限性,又因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状态具有诚信品质的可塑性。从社会因素导致形成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学校因素导致诚信教育失衡、家庭因素导致缺乏诚信家庭氛围和自身因素导致不能形成健全诚信人格四个方面进行了诚信缺失成因深层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方法与实践路径。社会应积极搭建法规平台,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重视舆论宣传的功效;学校应形成诚信方案,更新教育理念,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打造诚信文化;家庭成员应在配合学校工作的基础上,改善家教方式方法,努力营造优良家风;学生自身更应以诚信知识学习为起点,在坚持自省等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培育身心健康,努力塑造健全诚信人格。本文力图通过以上部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述,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普遍诚信品质修养不高、诚信品质观念淡薄和诚信行为严重缺失的现状,期望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对中职学生群体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国家政府部门积极完善诚信法律法规、健全诚信个人评价体系、创建诚信激励机制、加强社会舆论和诚信宣传的引导作用;中职学校不断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制定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奖惩制度,加强学生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家庭成员应与学校保持家校合作,共同管理学生的诚信行为;学生更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学习,学会自我省察,纠正不良思想,努力塑造优秀的诚信品质。但本文在认真进行研究论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中职学生专业选取有限、仅从一个地域研究、仅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研究、研究方法还不够丰富等问题导致文中分析不能完全涵盖我国不同地区中职学生的诚信问题,同时又受其仅在一线教学的部分经验和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本文的缺陷在所难免,所以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予以解决,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全面深入对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路径的研究。
赵锦琛[3](2018)在《LCT公司农村电商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但业务仍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市场竞争激烈趋于饱和,而在广大乡镇农村地区,居民消费需求尚未被开发,农村电商已经逐步成为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新蓝海。农村的电子商务业务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县域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农村电商市场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近年来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但是,农村依然存在着居民分布不集中、传统商业模式固化、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网购消费意识薄弱等问题,哪种营销战略能够在农村落地生根,目前结果尚不明朗。LCT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定位农村电商的企业,深耕农村电商市场,搭建起以农村电商为核心的发展平台,并逐步在农村电商企业中占有品牌、运营、渠道和政策等优势,随着国家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LCT公司己经迎来了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将根据农村电商市场发展现状,综合运用所学的战略管理知识及相关理论工具,对农村电商营销战略展开分析和论述,以LCT公司为例,·具体就企业所面临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开展深度剖析和研究,采取SWOT分析等方法具体探寻企业营销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当前实行的营销战略进行分类剖析,针对不同角度提出营销战略优化建议,提出了 LCT“三步走”计划,在早期阶段,将流量增长作为提高平台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在中期要注重提高产品品质和口碑效益,设计相应业务量和收入的战略层面公司目标,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后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共享等平台建设,打造专属农村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通过树立专业农村电商品牌,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空间。同时,为保障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顺应形势、完善基础建设、打造人才体系强化品牌建设、深耕企业管理、重塑业务流程等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希望能够协助该企业在今后的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也促进国内农村电商产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李丽娟[4](2017)在《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共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对原有道德共识的解构困扰着人们的道德生活,也使道德虚无、行为失范成为社会性问题。道德共识困境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产生的。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其他人一样,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殊角色要求,以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共同体所倡导和遵循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为内容,运用多种有效的路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大学生的共识水平的过程。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是为实现中国梦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是高校道德教育应对多元价值诉求的现实需要,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直面当前价值观多化的时代境遇,把道德价值共识引导作为重中之重,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不同时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内容也不同。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引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本文把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作为转型期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必要组成部分,深入阐释了当代大学生共识培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进行内涵界定、价值挖掘、历史考察、现状调查、问题剖析以及经验借鉴,力求构建起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可能而真实的“道德共识”培育内容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共识”培育路径方法,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理论框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道德教育实践。
范丽[5](2017)在《“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进而推动了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面貌,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以A学校为例,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及“互联网+”等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人本管理理论、无边界管理理论以及民主管理理论为指导,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调查问题,结合调查结果,阐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从对A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在该校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网络生活;对学生上网目标与结果的管理存在不足;学校互联网应用效率亟待提高以及互联网加深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化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中得出主要是因为管理对象、管理主体以及网络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而产生这些问题的。结合产生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优化策略。具体包括营造学生管理“互联网+”应用氛围;推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互联网应用效率;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内容。本文在研究中综合应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人”、“事”、“物”的多维度连接方式,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以期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从而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丁海峰[6](2017)在《旅游投诉问题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扬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投诉是评价一个地区旅游服务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出发点,旅游投诉处理是旅游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把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旅游投诉处理的研究,能够对旅游投诉处理中的政府职能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扬州作为旅游名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永久性基本产业,随着扬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扬旅游人数逐年上升,旅游消费日益增多,旅游投诉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的投诉数量、分布领域、所占比重以及处理结果满意度等统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扬州旅游投诉处理中好的做法和成效,提出当前旅游投诉处理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具体包括:政府文化职能未充分发挥,文明旅游环境未形成;社会职能未充分行使,行业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政府组织职能未有效运行,联动执法体系未构建。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对政府职能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优化管理职能,推进旅游市场标准化建设;发挥政府协调职能,完善旅游监管体制;政府发挥文化职能,推进文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政府发挥控制职能,保障旅游投诉的合理解决。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其他类似的旅游城市具有代表和借鉴作用,有助于政府对旅游投诉处理工作的创新。
冯玲[7](2016)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纵观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在其健全人格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诚信品格对于他们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的价值观诚信危机、网络诚信失范、个人信仰虚假化等诚信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掌握当代大学生诚信及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并梳理出改进措施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本论文主要从五个部分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概括,包括文章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关于相关概念的理论概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做具体描述,并提出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通过下发、回收、整理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具体分析。第四部分,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和总结,对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有效对策。包括加强社会诚信教育打造一个社会诚信环境;完善高校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自我教育,提高其诚信自觉意识;从家庭诚信教育出发,坚固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石。第五部分,结语。总结论文基本观点。
吕扬[8](2016)在《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全球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络已经布满全球,并已经开始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正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产和消费方式,原有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的改变,更多的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可以说,电子商务开始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提出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商务业态将改变现有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现有的消费空间形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消费空间转型也由此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的研究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划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电子商务挤压下城市传统消费空间遭遇发展瓶颈、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和双创背景下新型城市消费空间的出行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通过城乡消费空间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空间系统,扩大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城市消费空间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的综述,理清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从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和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理论的解析,并且梳理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城市消费空间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提出评价,总结当前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制度等方面的结论。第三,立足城乡统筹的视角,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县域电子商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亦是在重塑城镇消费空间的新格局。同时,论文尝试提出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第四,立足融合共生的视角,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困境,借鉴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提出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并且提出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第五,立足功能承接的视角,提出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替代性,并且总结出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构建,最后提出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最后一公里。第六,立足创新扩展的视角,承接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分为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两种业态,这两种业态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深化和拓展,也表达了众创空间本身在城市空间中的创新发展。
陈琪[9](2015)在《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应用在全球的纵深发展,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构成中,学生成为最大的群体,占比25.1%,而大学生又是其中的主流力量。对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应用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诸多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网络沉溺成瘾,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网络黑客犯罪,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现实社会的和谐,也离不开网络虚拟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和谐网络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继而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进行梳理归纳,然后从内外两个方面综合运用文献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建设,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发挥大学生道德主体作用等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从理论上看,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规律,深化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研究。从实践上讲,将有助于清楚认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途径,防治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黄艳娥[10](2013)在《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公民社会建设时期。公民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来完成。其中,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如何将公民意识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意识与思想政治素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人文素质。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以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和理性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为核心。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弘扬人本主义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民主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和民族精神。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上。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强;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平等与公正意识不高;自由与法治意识弱化;道德与文明意识滑坡。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是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它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不利于形成人本主义精神。在我国,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但是又存在着许多薄弱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公民意识教育。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不能解决人的政治社会化问题;不能速成人本精神的培育;不能解决道德教化的使命。我国公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校发展不止确的导向,导致公民意识教育普遍受到忽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公民意识培养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家庭教育方面:30年来中国家庭嬗变使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面临复杂的难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较普遍地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各种畸形家庭的不良导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中各种消极现象影响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各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形成有利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社会还没有建立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各种实践场所和实践机制。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补公民意识教育。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二是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学习教育;三是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还必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机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加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效果,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必须从实现由合格公民向合格接班人转变的政治高度,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厘清二者关系是关键,找到二者契合点是基础,构建稳固、长效的机制是保障。此外,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育还必须从宏观方面对以下儿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一是应从总体上统筹领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二是要建立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完整体系;三是积极努力营造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四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
二、山东企业诚信档案上网冲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企业诚信档案上网冲浪(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及实践途径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中职学生 |
2.1.1 中职学生的涵义 |
2.1.2 中职学生与相关学生群体的类比 |
2.2 诚信品质 |
2.2.1 诚信品质的涵义 |
2.2.2 诚信品质的特点 |
2.3 诚信品质的培养 |
2.3.1 诚信品质的培养的涵义 |
2.3.2 诚信品质培养的特征 |
2.3.3 诚信品质培养的价值 |
第3章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及实践途径现状分析 |
3.1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现状 |
3.1.1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积极方面现状 |
3.1.2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消极方面现状 |
3.2 中职学生诚信知行情况的分析 |
3.2.1 中职学生的特点 |
3.2.2 中职学生诚信认知情况分析 |
3.2.3 中职学生诚信行为情况分析 |
3.3 中职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分析 |
3.3.1 滞后的社会机制影响着诚信氛围的营造 |
3.3.2 功利的教育理念制约着诚信教育的质量 |
3.3.3 漠视的家教态度抑制着诚信家风的形成 |
3.3.4 不良的身心习惯阻碍着诚信修养的提升 |
第4章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方法与实践途径 |
4.1 构建社会弘扬诚信价值观理念的新格局 |
4.1.1 搭建诚信法规平台,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
4.1.2 加强诚信激励机制,完善诚信赏罚制度 |
4.1.3 重视诚信舆论引导,落实诚信宣传规定 |
4.2 开创学校贯彻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
4.2.1 形成学校诚信方案,加强失信行为管理 |
4.2.2 更新诚信教育理念,激发诚信意识自觉 |
4.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诚信价值观念 |
4.2.4 开展诚信实践活动,打造诚信校园文化 |
4.3 打造家庭渗透诚信价值观风尚的新气象 |
4.3.1 营造优良诚信家风,引导家长带头践行垂范 |
4.3.2 树立正确诚信观念,改善诚信家教方式方法 |
4.3.3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家校联动目标一致 |
4.4 提升自我践行诚信价值观修养的新境界 |
4.4.1 坚持诚信行为自省,改善不良行为习惯 |
4.4.2 加强诚信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精神修养 |
4.4.3 培育诚信身心健康,塑造健全诚信人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中职学生诚信品质访谈调查问题 |
致谢 |
(3)LCT公司农村电商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战略管理 |
2.1.2 互联网+ |
2.1.3 营销战略 |
2.1.4 农村电商营销战略 |
2.2 互联网+相关理论 |
2.3 营销战略相关理论 |
2.4 农村电商营销战略相关理论 |
第3章 LCT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LCT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发展历程 |
3.2 LCT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2.1 组织架构 |
3.2.2 人力资源 |
3.2.3 品牌资源 |
3.3 LCT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3.3.1 电商模式 |
3.3.2 模式特点 |
3.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4章 LCT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农村电商市场宏观环境分析(PEST法) |
4.1.1 政治因素(P) |
4.1.2 经济因素(E) |
4.1.3 社会因素(S) |
4.1.4 环境因素(T) |
4.1.5 法律因素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4 区域环境分析 |
第5章 LCT农村电商营销战略的制定与优化 |
5.1 LCT企业SWOT分析 |
5.1.1 SWOT分析法 |
5.1.2 优势分析(S) |
5.1.3 劣势分析(W) |
5.1.4 机会分析(O) |
5.1.5 威胁分析(T) |
5.2 营销战略目标 |
5.3 营销战略的制定 |
5.3.1 市场细分 |
5.3.2 目标群体选择 |
5.3.3 产品定位 |
5.3.4 品牌塑造 |
5.3.5 “O2O”创新营销战略 |
5.4 营销战略优化 |
5.4.1 产品战略优化 |
5.4.2 品牌战略优化 |
5.4.3 价格战略优化 |
5.4.4 促销战略优化 |
第6章 LCT农村电商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 |
6.1 拓展产业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6.1.1 升级O2O模式打造农村电商生态圈 |
6.1.2 以灵活普惠为理念打造“接地气”的金融O2O模式 |
6.1.3 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改革与创新 |
6.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6.2.1 扩大企业人才招聘渠道 |
6.2.2 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规划 |
6.2.3 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
6.2.4 完善激励机制为企业留人 |
6.3 强化技术支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6.3.1 发展云计算服务深挖农村市场数据价值 |
6.3.2 强化骨干业务推进体系联动 |
6.3.3 聚焦用户体验提高物流核心竞争力 |
6.4 强化政府服务变被动为主动 |
6.4.1 提高政府电商意识加强政策扶持 |
6.4.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4.3 发挥政府监管作用规范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理论概说 |
第一节 道德共识的界定 |
一、道德共识的概念 |
二、道德共识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界定 |
一、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概念 |
二、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学说是理论基础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重要指导 |
三、传统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是可贵资源 |
四、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学说是有益借鉴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必然性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必要性 |
一、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现实需要 |
二、高校德育应对多元价值诉求的迫切需要 |
三、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可能性 |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提供理论支持 |
二、社会主流价值提供方向引导 |
三、国家教育方针提供政策支持 |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现实保障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历史和现状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历史回顾 |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的现状考察 |
一、调查资料来源和调查对象分析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的调查内容分析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环境因素审视 |
一、市场化下利益分化对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影响 |
二、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影响 |
三、网络化下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影响 |
四、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教育因素审视 |
一、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乏力 |
二、多元教育场域的部分反差 |
第三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度的主体因素审视 |
一、大学生的道德公共理性有待培养 |
二、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有待提升 |
三、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还需强化 |
四、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还需磨炼 |
第五章 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经验 |
一、新加坡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经验 |
二、英国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经验 |
三、美国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国外道德共识培育经验的启示 |
一、官方引导,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 |
二、协同育人,建立整体德育机制 |
三、以情感人,重视隐性教育的价值渗透 |
四、以文化人,依托本国的文化资源 |
五、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内容的建构依据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 |
二、以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为依据 |
三、以大学生的角色特点和需求为依据 |
四、以东西方文化中的先进价值元素为借鉴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内容凝练 |
一、为人之德:爱国、守法、责任、尊重、诚信、友善 |
二、为学之道: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敬业、创新 |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路径方法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路径探索 |
一、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重视自我教育路径 |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网络化培育路径 |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拓展社会化培育路径 |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生活化培育路径 |
五、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开发隐性化培育路径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方法创新 |
一、实行道德对话,增进道德价值的交流和共识 |
二、借助价值商谈,产生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共悟 |
三、创设道德情境,促进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
第八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机制建构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教育引导机制 |
一、建立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分类引导机制 |
二、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统筹教育机制 |
三、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 |
四、规范主流校园舆论引导机制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管理保障机制 |
一、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组织保障 |
二、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队伍保障 |
三、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制度保障 |
四、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的评价保障 |
结语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职院校 |
2.1.2 学生管理 |
2.1.3 “互联网+”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本管理理论 |
2.2.2 无边界管理理论 |
2.2.3 民主管理理论 |
2.2.4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
小结 |
第3章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调查分析——以A学校为例 |
3.1 调查对象确定及样本选取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样本选取 |
3.2 调查项目和问卷设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日常上网方式、频率、时间分析 |
3.3.2 学生上网目标和结果分析 |
3.3.3 “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3.3.4 “互联网+”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
小结 |
第4章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网络生活 |
4.1.2 对学生上网目标与结果的管理存在不足 |
4.1.3 学校互联网应用效率亟待提高 |
4.1.4 互联网加深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化 |
4.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对象方面 |
4.2.2 管理主体方面 |
4.2.3 网络环境方面 |
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优化策略 |
5.1 营造学生管理“互联网+”应用氛围 |
5.1.1 强化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意识 |
5.1.2 创建积极向上、主题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
5.1.3 加大对校园网技术层面的投入 |
5.2 推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
5.2.1 学生上网目标与结果管理的规范化 |
5.2.2 学生上网目标与结果管理的精细化 |
5.2.3 学生上网目标与结果管理的个性化 |
5.3 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互联网应用效率 |
5.3.1 提高管理队伍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
5.3.2 强化对管理队伍的培训 |
5.3.3 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
5.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
5.4.1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
5.4.2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旅游投诉问题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扬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旅游投诉的研究现状 |
1.3.2 旅游质量监管与政府职能发挥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旅游投诉处理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旅游投诉 |
2.1.2 政府职能 |
2.2 旅游投诉处理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理论依据 |
2.2.1 以人为本理论 |
2.2.2 绿色发展理论 |
2.2.3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3 扬州市旅游投诉处理现状研究 |
3.1 扬州市旅游发展概况 |
3.1.1 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
3.1.2 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
3.1.3 人文历史环境与旅游资源 |
3.1.4 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 |
3.2 扬州市旅游投诉处理现状 |
3.2.1 近三年扬州旅游投诉情况统计 |
3.2.2 扬州市旅游投诉处理情况分析 |
3.3 扬州市政府部门对旅游投诉处理的管制情况 |
3.3.1 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
3.3.2 旅游投诉联动处理机制有所发展 |
4 扬州旅游投诉处理中政府面临的挑战 |
4.1 政府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执法监管乏力 |
4.1.1 旅游市场监管依据不充分 |
4.1.2 旅游监管的执法主体力量薄弱 |
4.1.3 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建立 |
4.2 政府协调职能未充分行使,行业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4.2.1 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不完善 |
4.2.2 行业服务标准执行不力引发投诉 |
4.2.3 行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
4.3 政府文化职能未有效运行,文明旅游环境未形成 |
4.3.1 文明环境宣传教育不彻底,经营者存侥幸心理 |
4.3.2 旅游从业人员观念滞后,缺乏创新 |
4.3.3 法制环境建设不足,旅游者投诉存在非理性维权 |
5 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旅游投诉处理的路径 |
5.1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
5.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5.1.2 提高旅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 |
5.2 优化管理职能,推进旅游市场标准化建设 |
5.2.1 加快立法建设,提高处理旅游投诉的法律效力 |
5.2.2 开阔旅游视野,加快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进程 |
5.3 政府发挥控制职能,保障旅游投诉的合理解决 |
5.3.1 强化质监部门监管能力,严打违法违规行为 |
5.3.2 实行旅游行业质量等级考核制,做到违法必究 |
5.4 发挥政府协调职能,完善旅游监管体制 |
5.4.1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打造"全域旅游"下的行政服务 |
5.4.2 运用信息技术,合力打造全国旅游投诉平台 |
5.4.3 强化行业管理,完善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体系 |
5.5 政府发挥文化职能,推进文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 |
5.5.1 加强旅游投诉机制的公共宣传 |
5.5.2 加强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者业务素质 |
5.5.3 提升投诉处理人员素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理论依据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点 |
1.4.3 研究难点 |
第2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概述 |
2.1 诚信、诚信教育的内涵 |
2.1.1 诚信的内涵 |
2.1.2 诚信教育的内涵 |
2.2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
2.2.1 大学生价值观诚信教育 |
2.2.2 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 |
2.2.3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
2.2.4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
2.2.5 大学生交往诚信教育 |
2.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
2.3.1 诚信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
2.3.2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
2.3.3 诚信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
2.3.4 诚信教育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举措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当代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现状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果与分析 |
3.2 当代部分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价值观诚信有失偏颇 |
3.2.2 经济诚信意识淡薄 |
3.2.3 网络诚信意识欠缺 |
3.2.4 就业诚信观念缺乏 |
3.2.5 交往诚信观念不强 |
3.3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滞后性 |
3.3.2 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单一 |
3.3.3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不系统 |
3.3.4 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 |
3.4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4.2 高校诚信教育的不足 |
3.4.3 家庭诚信教育的影响 |
3.4.4 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欠缺 |
第4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对策 |
4.1 重视社会诚信教育,打造社会诚信环境 |
4.1.1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宣传力度 |
4.1.2 健全诚信教育的社会保障体系 |
4.1.3 打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
4.2 完善高校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
4.2.1 加强诚信道德的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
4.2.2 加强教师队伍的教风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
4.2.3 加强班风建设,培养良好学习环境 |
4.3 加强家庭诚信建设,打牢诚信教育基础 |
4.3.1 家长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4.3.2 家长应采取正确的诚信教育方式 |
4.3.3 良好家风建设为诚信教育塑造合格的教育主体 |
4.4 强化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提高个人诚信自觉意识 |
4.4.1 树立正确的自我教育意识,加强内在修养 |
4.4.2 践行知行合一的诚信行为,提高个人素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
1.1.2 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 |
1.1.3 电商企业挤压下,城市实体商业遭遇发展瓶颈 |
1.1.4 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 |
1.1.5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资料检索法 |
1.3.2.2 系统分析法 |
1.3.2.3 问卷调查法方法 |
1.3.2.4 案例分析方法 |
1.3.2.5 跨学科研究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概念界定 |
2.1.1.1 商业空间的概念 |
2.1.1.2 消费空间的概念 |
2.1.1.3 商业空间和消费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
2.1.2 城乡消费空间的各方界定 |
2.1.2.1 以经营业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2 以功能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3 以空间形态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4 以结构类型界定的消费空间 |
2.1.2.5 其他研究视角的界定 |
2.1.3 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的界定 |
2.1.3.1 以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代表的城镇消费空间 |
2.1.3.2 以O2O线上线下融合为代表的城市消费空间 |
2.1.3.3 以社区微型综合体为代表的社区消费空间 |
2.1.3.4 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空间 |
2.1.4 电子商务——互联网背景下新经济范式的跨越式发展 |
2.1.4.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演变阶段 |
2.1.4.2 互联网技术下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
2.1.4.3 新经济范式的形成与发展——电子商务 |
2.1.5 众创空间的界定 |
2.2 基础理论解析 |
2.2.1 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 |
2.2.1.1 空间的生产理论 |
2.2.1.2 空间的消费理论 |
2.2.1.3 空间的选址理论 |
2.2.2 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 |
2.2.2.1 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
2.2.2.2 冲突理论 |
2.2.2.3 环境理论 |
2.2.3 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的基础理论 |
2.2.3.1 二八定律 |
2.2.3.2 长尾理论 |
2.2.4 互联网重塑经济范式的基础理论 |
2.2.4.1 体验经济 |
2.2.4.2 数据经济 |
2.2.4.3 共享经济 |
2.3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
2.3.1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
2.3.1.1 从商业活动供给角度的研究 |
2.3.1.2 从消费者行为角度的研究 |
2.3.1.3 从符号消费角度的研究 |
2.3.1.4 从建筑设计角度的研究 |
2.3.2 电子商务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
2.3.2.1 电子商务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
2.3.2.2 电子商务促进新型支付方式的产生 |
2.3.2.3 电子商务促进城市各行业的研发应用 |
2.4 电子商务和城乡消费空间研究综述评价 |
2.4.1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选址与布局是当前研究重点 |
2.4.2 单一学科研究,多集中于地理学科 |
2.4.3 缺乏基于城乡和社区空间类型尺度的研究 |
2.4.4 电子商务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仍是一种假设,缺乏理论支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引发的变革与重构 |
3.1 互联网发展促进需求的转变 |
3.1.1 重塑物质需求 |
3.1.1.1 个性化需求的表达 |
3.1.1.2 碎片化需求的呈现 |
3.1.2 再构人文需求 |
3.1.2.1 整合包容的需求汇集 |
3.1.2.2 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 |
3.2 互联网发展引导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1 生产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1.1 互联网促进社会化分工 |
3.2.1.2 互联网改变产业资源配置 |
3.2.1.3 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对接 |
3.2.2 消费活动模式的转变 |
3.2.2.1 消费函数变动下的消费促进 |
3.2.2.2 消费选择行为变动下的消费转变 |
3.2.2.3 互联网经济作用下的消费者进化 |
3.2.3 生活模式的转变 |
3.3 重构互联网连接的场景革命 |
3.3.1 场景洞察 |
3.3.1.1 组织构建方式的改变,进化为跨组织的合作 |
3.3.1.2 人群链接方式的改变,进化为社群运营符号 |
3.3.2 场景延伸 |
3.3.2.1 场景链接中的亚文化表达 |
3.3.2.2 场景链接中的附加增值 |
3.3.3 场景方法 |
3.3.3.1 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 |
3.3.3.2 场景塑造为文化载体 |
3.3.3.3 场景构建全渠道整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城镇消费空间体系构建 |
4.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本状况 |
4.1.1 县域空间的总体概况 |
4.1.2 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趋势 |
4.1.2.1 由零星起步到规模化扩散 |
4.1.2.2 由单极发展到多极点增长 |
4.1.3 淘宝村的现状概况 |
4.1.3.1 淘宝村定义与标准 |
4.1.3.2 淘宝村数量规模化 |
4.1.3.3 电子商务模式的天然适宜性 |
4.2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变化 |
4.2.1 回归农业产品本质,打造终端农产品 |
4.2.2 重塑农业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 |
4.2.3 推动农业专业化,改变需求结构 |
4.2.4 创造社群营销,优化资源配置 |
4.3 县域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
4.3.1 县域空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重要的空间单元 |
4.3.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4.3.1.2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策略 |
4.3.1.3 县域单元重要性的体现 |
4.3.2 电子商务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的助推器 |
4.3.2.1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4.3.2.2 带动产业集聚——加速农村农民的城镇转型 |
4.3.2.3 发展电商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
4.3.3 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模式 |
4.3.3.1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千县万村”发展战略 |
4.3.3.2 以京东为代表的农村 3F战略 |
4.3.3.3 以苏宁为代表的农村战略 |
4.3.4 自下而上的整合布局模式 |
4.4 县域电子商务塑造城镇消费空间新格局 |
4.4.1 城镇消费空间格局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4.4.1.1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 |
4.4.1.2 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表达 |
4.4.1.3 城镇消费空间 |
4.4.2 县域电子商务影响下消费空间变革 |
4.4.2.1 零售网商密度——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飞速集聚 |
4.4.2.2 内贸网商密度——经济水平快速发展 |
4.4.2.3 网购消费者密度——生活便利性全面提高 |
4.4.3 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4.4.3.1 遂昌——电商延伸至农村的赶街模式 |
4.4.3.2 绩溪——土地互联网流转的介入模式 |
4.5 电子商务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的空间布局 |
4.5.1 CSA的基础及衍生 |
4.5.1.1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基础类型 |
4.5.1.2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衍生类型 |
4.5.1.3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原则 |
4.5.2 CSA社区支持农业主要表达形式 |
4.5.2.1 农产品定期配送模式 |
4.5.2.2 土地使用权租赁模式 |
4.5.2.3 劳动参与模式 |
4.5.2.4 乡村旅游模式 |
4.5.3 互联网+CSA的应用过程 |
4.5.3.1 开端:基于价值认同的社群信任 |
4.5.3.2 过程:生产管理过程的互联网应用 |
4.5.3.3 反馈:互联网平台的分享传播 |
4.6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 |
4.6.1 淘宝村典型发展模式 |
4.6.1.1 徐州沙集内生式模式 |
4.6.1.2 义乌青岩刘产业链模式 |
4.6.2 淘宝村产业特色解析 |
4.6.2.1 城乡消费无差别化 |
4.6.2.2 一二三产业在线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消费空间响应对策 |
5.1 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
5.1.1 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势——压缩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利润 |
5.1.2 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迫使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 |
5.1.3 电子商务的便捷优势——改变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布局 |
5.2 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借鉴 |
5.2.1 美国——本地化、购物体验与渠道整合三位一体 |
5.2.2 韩国——基于LBS的宽渠道、便利性和区域性三位一体 |
5.3 O2O(线上对线下)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 |
5.3.1 O2O概念解析 |
5.3.1.1 O2O概念 |
5.3.1.2 O2O运作模式 |
5.3.2 城市消费空间O2O转型的趋势 |
5.3.2.1 案例一:苏宁电器的线上线下全渠道契合 |
5.3.2.2 案例二:大商网的规模效应和多业态扩张 |
5.3.3 融合城市消费空间的O2O全渠道布局构建 |
5.3.3.1 自建B2C商场,构建独立的线上消费空间 |
5.3.3.2 入驻开放平台,构建联合的线上消费空间 |
5.3.3.3 打造线上线下互动闭环,构建互动的线上线下消费空间 |
5.4 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 |
5.4.1 电子商务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体验功能 |
5.4.2 电子商务急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响应策略 |
5.4.2.1 调控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规模增速 |
5.4.2.2 调整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商业业态 |
5.4.2.3 重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实体价值 |
5.4.3 城市消费空间的泛化发展 |
5.4.3.1 城市消费空间消费功能的构成特征 |
5.4.3.2 城市消费空间泛化发展的结构特征 |
5.4.3.3 交通流动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
5.4.3.4 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城市消费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最后一公里物流宅配的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 |
6.1 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代替性 |
6.1.1 满足基本生活功能 |
6.1.2 提升生活质量功能 |
6.1.3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 |
6.2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 |
6.2.1 社区消费空间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
6.2.1.1 社区消费空间面积有限 |
6.2.1.2 社区消费空间服务范围有限 |
6.2.2 电子商务下沉到社区层面遇到的问题 |
6.2.2.1 物流配送问题 |
6.2.2.2 支付问题 |
6.2.2.3 商家信用问题 |
6.2.3 电子商务与社区消费空间的联合发展 |
6.2.3.1 商务模式 |
6.2.3.2 物流模式。 |
6.3 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的构建——便利店 |
6.3.1 便利店发展历程 |
6.3.2 便利店指数 |
6.3.3 便利店有利于全方位的便利服务平台的搭建 |
6.3.3.1 便利店的高密度与连锁化 |
6.3.3.2 便利店的多功能服务 |
6.3.4 便利店有利于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构建 |
6.3.4.1 便利店具有电子商务物流所需的配套资源 |
6.3.4.2 便利店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的区域配送中心 |
6.4 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体系构建 |
6.4.1 实现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
6.4.2 注重物流仓储中心的层级式布局选址 |
6.4.2.1 物流仓储中心的选址因素 |
6.4.2.2 物流仓储中心的布局模式 |
6.4.3 建立智能物流网络的宅配体系架构 |
6.4.3.1 基于便利店平台的干线网络布局 |
6.4.3.2 最后一公里宅配体系的架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子商务激发下的众创空间新消费模式塑造 |
7.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的空间载体 |
7.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背景 |
7.1.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脉络 |
7.1.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 |
7.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政策支持 |
7.1.2.1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
7.1.2.2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
7.1.3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述 |
7.2 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构筑众创空间平台 |
7.2.1 传统孵化器的进化阶段 |
7.2.2 新型孵化器 |
7.2.2.1 新型孵化器的转型趋势 |
7.2.2.2 新型孵化器的模式类型 |
7.2.3 创客空间 |
7.2.3.1 创客空间的起源 |
7.2.3.2 我国创客空间的分布 |
7.3 众创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深化与延展 |
7.3.1 融入新城地区开发的众创空间 |
7.3.2 提升旧城功能更新的众创空间 |
7.3.3 丰富微观层面开放的众创空间 |
7.4 众创空间在城市功能中的扩展与创新 |
7.4.1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教育科研模式众创空间 |
7.4.2 以青年公寓为代表的共享居住模式的众创空间 |
7.4.3 以优客工场为代表的联合办公模式的众创空间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主要结论 |
8.1.2 不足之处 |
8.2 未来展望 |
8.2.1“互联网+”智慧城市 |
8.2.2“互联网+”城市规划 |
8.3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市排行(2013 年度) |
附录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科学发展百强县市)(2013 年度) |
附录三:《天津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 |
附录四: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 |
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 |
着作书籍 |
硕博论文 |
期刊论文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概述 |
2.1 网络伦理概述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网络伦理的特征 |
2.1.3 新时期的网络伦理要求 |
2.2 网络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西方伦理学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 |
2.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意义 |
2.3.1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 |
2.3.2 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
2.3.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
2.4 小结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与问题 |
3.1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3.1.1 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
3.1.2 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3.2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3.2.1 网络道德活动方面 |
3.2.2 网络道德意识方面 |
3.2.3 网络道德规范方面 |
3.3 小结 |
第4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 |
4.1.2 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 |
4.1.3 网络道德教育的欠缺 |
4.1.4 网络伦理建设的滞后 |
4.2 内部原因 |
4.2.1 大学生认知水平不高 |
4.2.2 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
4.2.3 大学生自身忽视道德规范践行 |
4.3 小结 |
第5章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建设 |
5.1.1 确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 |
5.1.2 推进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
5.1.3 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 |
5.2 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网络道德环境 |
5.2.1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监督体系 |
5.2.2 加强校园网建设 |
5.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
5.3 注重传统与创新,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
5.3.1 弘扬传统美德,借鉴国外经验 |
5.3.2 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途径 |
5.4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主体作用 |
5.4.1 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增强道德责任感 |
5.4.2 强化网络道德自律,形成良性循环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本选题已有的研究状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结构 |
(三) 创新之点 |
第二章 公民意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系 |
一、公民意识的培养及其作用 |
(一) 公民意识教育历史渊源及产生条件 |
(二) 公民意识的内涵 |
(三) 公民意识教育及其基本要求 |
(四) 公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五) 国外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做法 |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一)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
(二)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公民素质基础之上 |
(一) 良好公民素质与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 |
(二) 良好公民素质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
(三) 良好公民素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
一、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 |
(一) 权利与义务意识 |
(二) 国家与民族意识 |
(三) 平等与公正意识 |
(四) 自由与法治意识 |
(五) 道德与文明意识 |
二、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
(一) 传统文化中,“臣民意识”影响根深蒂固 |
(二) 市场经济中,利益观念的冲击 |
(三) 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 |
(四) 社会舆论中,宣传不够,没有形成良好氛围 |
(五) 教育思想中,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
四、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一)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
(二)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不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三)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
(四)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不利于形成人本主义精神 |
第四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提高的作用分析 |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意识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一) 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 |
(二) 有助于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三)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公民意识教育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人的政治社会化问题 |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速成人本精神的培育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道德教化的使命 |
第五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没有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 学校发展不正确的导向,导致公民意识教育普遍受到忽略 |
(三)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公民意识培养必要的社会实践 |
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30年来中国家庭嬗变使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面临复杂的难题 |
(二)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较普遍地忽视公民意识教育 |
(三) 各种畸形家庭的不良导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 |
(一) 社会中各种消极现象影响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
(二) 各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形成有利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
(三) 社会还没有建立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各种实践场所和实践机制 |
第六章 关于在大学生中增补公民意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
一、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
(一) 合格的大学生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 |
(二) 只有成为合格公民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
(三) 必须把好从学习者向建设者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后关口 |
二、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学习教育 |
(一) 必须加强做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
(二)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社会学基本知识的教育 |
(三) 必须加强现代人文知识的教育 |
三、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育 |
(一) 必须加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实践教育 |
(二) 必须加强现代社会活动的实践教育 |
(三) 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弘扬 |
第七章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改进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加实事求是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效果,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
(三) 必须从实现由合格公民向合格接班人转变的政治高度,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
二、必须结合公民意识培育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一) 要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状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首先着眼于公民意识的提高 |
(三) 要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视角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四) 要从直观性、震撼性的要求出发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厘清二者关系是关键 |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找到二者契合点是基础 |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稳固、长效的机制是保障 |
第八章 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思考 |
一、应从总体上统筹领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
(一) 要按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长远规划 |
(二) 要在学生的幼儿、少年阶段解决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 |
二、建立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完整体系 |
(一) 厘清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
(二) 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公民意识教育的学科体系 |
(三)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环节 |
三、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努力营造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
(一) 加强科学管理,健全信用体系,形成诚信氛围 |
(二)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平等、公正、守法氛围 |
(三) 弘扬以人为本精神,形成科学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
(四) 让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五) 把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的事业 |
四、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读博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四、山东企业诚信档案上网冲浪(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马天放. 辽宁大学, 2021
- [2]中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D]. 钟学恒. 湖南大学, 2018(02)
- [3]LCT公司农村电商营销战略研究[D]. 赵锦琛. 山东大学, 2018(01)
- [4]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研究[D]. 李丽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5]“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优化研究[D]. 范丽.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5)
- [6]旅游投诉问题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扬州为例[D]. 丁海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7]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 冯玲.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8]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D]. 吕扬. 天津大学, 2016(11)
- [9]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研究[D]. 陈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15(10)
- [10]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 黄艳娥.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