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也是维权(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苏政办发[2021]9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2日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刊编辑部[2](2022)在《看首都工会2022——区总工会主席谈2022年工作设想》文中研究说明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首都各级工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新使命。新年伊始,首都各级工会在积极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的基础上,围绕全市职工多元化诉求,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杨铮[3](2021)在《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劳动关系是社会最为基础的关系之一,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也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强调工会应该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时候发挥更大作用,更好的代表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协商,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目前XX市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XX市总工会来说,只有有效把握企业劳资关系变化以及特征,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不协调问题,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以XX市总工会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借助知网、图书馆等渠道,对工会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工会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所涉及到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平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基于目前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以及工作开展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通过对XX市职工的随机访问,获取受访者的年龄、行业、性别等基本信息,也针对和谐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设计,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从XX市总会参与基层活动较少,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不弱、监督管理能力不足、教育引导形式单一等方面,对XX市总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法律赋予工会的监督与维权职能刚性不足、工会公共服务能力缺少联动与长效机制、工会自身能力制约协调作用发挥以及工会参与社会化协作的意识不足等。最后,从协调党政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推动总工会工作机制创新,加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以及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等方面,对XX市总工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本文通过探讨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发挥和完善XX市总工会职能,进而为推动XX市的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娜[4](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韩丽君[5](2021)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会是企业与广大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职能主要体现为“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个方面。工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协调劳资关系、发展壮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目前民营企业工会的情况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工对工会有了更大的期望,对工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民营企业工会的建设不尽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会比较落后,职工找不到自己的“娘家”,职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了劳动纠纷,工会很难调节纠纷,不仅对劳资双方有影响,而且还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着力加强民营企业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夯实党执政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法、研究文献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民营企业工会的重要论述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呈现的新特征,提出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路径。首先对文章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后对文章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概述,包括即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理论的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理论概述。再将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新时代下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表现以及制约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因素。再提出新时代下完善民营企业职能发挥的路径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重要论述、完善工会管理体制、提高工会自身地位、加强职工素质提升。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即职能发挥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找出在新时代下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路径,为民营企业工会的建设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沈莉亚[6](2020)在《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劳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权意识逐步提升,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劳资矛盾层出不穷,我国每年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这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成了一定挑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是其基本职责。在新形势下,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出作用。本文所涉及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是工会履行劳动法律监督职能的创新手段,是工会维权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以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分析、问卷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以来,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以下几个存在的问题:一是风险评估成效不明显,二是企业和职工支持率有待提高,三是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相关机制有待健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工会自身层面,工会独立性不强、人力资源短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专业性不够;二是企业层面,法律意识有待提升、对工会职能认识片面;三是职工层面,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对工会维权不信任;四是体制机制层面,工会维权职能缺少法律保障、评估结果落实缺乏联动机制保障。最后本文提出了工会在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时的优化建议:一是自身层面,增强工会工作自主性,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二是企业职工层面,加强工会正面宣传,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三是方法层面,坚持党建带工建,提升评估体系针对性,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四是体制机制层面,建立工会源头参与机制,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协商监督机制。本文研究中涉及的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是昆山市工会创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落实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甘娜(Ganbaatar Gantulga)[7](2020)在《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人们都不会放弃对法律的研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法律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从法律的基本属性而言,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的固有属性强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效率,进而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为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而蒙古国劳动合同作为1999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一种法律形式,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劳动关系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固有的经济体制,使得蒙古国经济出现一定的萎靡现象,致使很多蒙古国的企业与劳动者不满足当前的市场状况,要求对其的权益进行相应地规定。这导致,蒙古国社会劳动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蒙古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蒙古国社会劳动关系的进步,对蒙古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干扰。基于此背景下,笔者展开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与法学角度对当前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阐述。在本文的研究分析过程中,法经济学可谓是研究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关键。法经济学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法经济学理论强大的框架体系与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被广泛运用于法律与经济领域。笔者通过对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从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对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过程。笔者认为,在蒙古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缺乏对劳动者的重视与保护,而基于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经营者由于蒙古国劳动法的实施,认为正常的劳动合同法所调整的社会劳动关系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破坏,这才使得出现蒙古国投资环境较差、经济形势不佳等现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社会劳动关系及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而从客观角度而言,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与实施本质是在于调整社会正常的劳动关系,在尊重彼此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劳动者权益的合法保护,注重劳动者所面临分非法侵害问题,并侧重于解决当前落后的企业劳动观念与用人现状,而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蒙古国企业的经营生产及用人行为,净化了混乱的社会市场劳动环境,并突出了法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功能,也是蒙古国对劳动者合法权益认知过程的再度升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古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构建,而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治环境及相关法律的帮助,因此,根据蒙古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可利用经济分析法对其劳动合同法进行有效地分析,在综合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评估蒙古国的法律环境,并通过笔者的研究来设计出有利于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内容,在有效实现蒙古国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扩大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笔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有关于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资料,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蒙古国劳动合同法当前的实施状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阐述与表达,借用经济分析法对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诸多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审视过程,最后在借鉴诸多学者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对蒙古国劳动合同法完善的修改建议,并提出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大致发展方向,为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继续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李娅荻[8](2020)在《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重振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工匠精神是工会工作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当前,徐州发展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良好风尚。研究徐州工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对策,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创新的工匠人才,从而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有利于徐州工会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全市职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发挥主力军作用;有利于徐州工会为全市职工提升素质,提高待遇,岗位成才搭建更多平台,当好职工贴心人娘家人;有利于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技术人才激励、教育、培训等相关政策提供指导,推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推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有着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优势条件,从涵养职工职业精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加强职工维权服务、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四个方面总结了徐州工会的主要做法;然后指出了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学习借鉴了国内先进地区工会的有关经验做法,从促进工匠人才赋能成长,加大激励保障工作力度,推进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强化工会自身建设四个方面为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对策建议。
丛国栋[9](2020)在《我国产业工会维权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海员工会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领域产生的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广大职工的权益维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工会法》赋予我国各级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要求,“哪里的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会就要站出来说话。”作为工会半壁江山的产业工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产业职工权益维护,在行业性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各级产业工会组织在维权职能发挥上受限较多、力度较弱,与广大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维权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与职工联系更加紧密、对行业更加熟悉的产业工会,应当在我国工会改革大局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在维护职工权益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产业工会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成为摆在广大产业工会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山东省海员工会为例,从理论、实践、问题、对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产业工会的维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第一部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总结归纳国内外开展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理念。在第二部分,着重就本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海员产业维权主客体、内容依据等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山东省海员工会源头参与式维权和直接干预式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第四部分从当前山东省海员工会维权中面临的组织体系建设不足、法律支撑保障不足、维权硬性措施不多三方面困境入手,研究分析了造成维权难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对新时代产业工会维权工作的新发展新任务进行分析后,尝试从强化自身建设、加强源头参与、完善三方机制、助力技能提升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和加强产业工会维权工作的对策。
吴俊蓉[10](2019)在《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因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村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农民身份并未改变,却以其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农民与工人的“两栖性”特征而获得了“农民工”的称谓。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以其庞大的人口规模、重要的社会成员地位、巨大的社会贡献和面临的多重生存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一是基于对国家现代化要求与农民工公民素质之间存在张力的政治关切,回应国家和社会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之下,对农民工进行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要求。二是基于对农民工因文化场域转换而产生心理困扰的人文关切,回应农民工自身从传统农业文明中的村民到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心理再塑造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一共分为七部分。导论部分提出研究的缘由和价值,梳理相关论题的研究情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一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背景及相关理论资源。本章追溯了农民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公民意识的演变情况,分析了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述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本章还介绍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资源,即马克思主义公民意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和国外公民教育相关理论。第二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解析及其考察维度。首先,本章从公民概念内涵入手,通过梳理公民意识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历程分析公民意识内涵基本要素,并根据中国学者对公民意识的阐释来界定本文所论及的公民意识内涵。其次,本章基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重点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内涵、内容、特征和功能。再次,本章根据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介绍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考察维度,即权利意识、公共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为后文的调查作了铺垫。第三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1180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总体较弱。在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四个考察维度中,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最强,公共责任意识最弱,民主法治意识较强,公共参与意识中等偏弱。在权利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意识最强,民事权利意识次之,政治权利意识再次之。在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爱国意识较强,宽容意识和合作意识居于中等偏弱,公益意识较弱,政治责任意识极弱。在民主法治意识方面,农民工对法律权威有高度的认同,守法意识较强,但他们的民主意识很弱,对契约精神和人本精神知之甚少,法律信仰还远未建立。在公共参与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经济参与意识最强,尤其表现在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参与上,但其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的意识依次减弱。同时,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的不同又有所差异。第四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从我国公民文化发育情况来看,中国传统臣民思想的固执性、中国启蒙思想的局限性和新中国公民观念发展的曲折性都是导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公民意识薄弱的思想根源。从农民工自身的公民实践来看,由于农民工生存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护不足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他们的维权活动、政治参与活动、文化参与活动和社会公共参与活动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来看,相关政策虽涉及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和素质提升方面的要求,但缺少直接针对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任务。农民工培训内容总体上仍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而以融合性与发展性的城市文化适应力的培训较少。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实践主要存在理论准备不足、主体责任不明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第五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基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功能的考量,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在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公民、维护稳定的国家政治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领域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有四,即思想基础上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交往关系上遵循主体性与公共性的结合,内容选择上遵循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实施方法上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强化农民工的国家认同、培育农民工的公共精神和提高农民工的公民能力。第六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了国家、网络媒体、社会组织和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策略。国家层面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就是国家通过可控制和调节的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以此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制度支持和物质基础。同时,在宏观层面还要发挥基于互联网的媒体对公民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即借助主流媒体以明确公民文化导向、介入大众媒体以传播优良的公民文化信息、关注自媒体以校正不良的公民文化信息。社会层面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并进行实践的训练与引导,造就合格公民的过程。农民工自我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从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本研究试图在农民工研究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本文在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和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这两种农民工问题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农民工研究的“心理——文化”叙事方式,分析了农民工面临的文化场域转换问题。农民工在由农村走向城市或由同质文化圈进入异质文化圈过程中,他们不能较好地适应以公民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是其产生文化焦虑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缓解这种文化焦虑、提高其文化适应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所确立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目标、原则、内容和实践路径,都主要围绕农民工文化心理市民化展开。
二、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也是维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也是维权(论文提纲范文)
(3)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工会的含义及职责 |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含义及评判标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作用的发挥 |
一、协调劳资纠纷的纽带作用 |
二、疏缓职工情绪的宣传作用 |
三、提高职工素质的引导作用 |
四、维护职工利益的帮扶作用 |
第三章 XX市总工会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现状 |
第一节 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及劳动关系现状 |
一、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 |
二、XX市企业劳动关系现状 |
第二节 XX市总工会与企业工会关系 |
一、统筹企业工会形成服务职工格局 |
二、提升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能力 |
三、指导企业工会构建帮扶职工网络 |
四、协助企业工会深化工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实践 |
一、指导企业实施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
二、关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 |
三、为企业职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 |
四、搭建职工维权网络服务平台 |
第四节 XX市总工会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二、问卷统计分析 |
第四章 XX市总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XX市总工会在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参与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作用偏低 |
二、监督及协调机制不完善 |
三、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
第二节 XX市总工会在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法律赋予工会的监督与维权职能刚性不足 |
二、工会公共服务能力缺少联动与长效机制 |
三、工会自身能力制约协调作用发挥 |
四、工会参与社会化协作的意识不足 |
第五章 XX市总工会推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
第一节 协调党政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 |
一、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能力 |
二、明确工会的职责定位 |
三、强化劳动执法及监督力度 |
四、加大各级政府对工会能力建设投入 |
第二节 推动总工会工作机制创新,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
一、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 |
二、创新集体协商模式 |
三、完善各项法律服务调节机制 |
第三节 加强XX市总工会基础建设,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
一、确立XX市总工会的独立地位 |
二、强化组织建设拓展覆盖面 |
三、推动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 |
四、重视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四节 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队伍的素质 |
二、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
三、畅通私企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服务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
4.3.1 精准服务 |
4.3.2 普惠服务 |
4.3.3 专业化服务 |
4.3.4 特色服务 |
4.3.5 维权服务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民营企业工会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职能 |
2.2 经典作家的工会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 |
2.2.2 列宁的工会理论 |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理论 |
2.3.1 毛泽东的工会思想 |
2.3.2 邓小平的工会理论 |
2.3.3 江泽民的工会理论 |
2.3.4 胡锦涛的工会理论 |
2.3.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2.4 加强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利于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
2.4.2 有利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
2.4.3 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2.5 小结 |
第3章 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 |
3.1 新时代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 |
3.1.1 工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
3.1.2 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
3.1.3 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 |
3.1.4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3.2 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主要表现 |
3.2.1 工会维权工作成效显着 |
3.2.2 企业民主管理稳步推进 |
3.2.3 职工参与建设形式多样 |
3.2.4 工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
3.3 制约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因素 |
3.3.1 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 |
3.3.2 对工会作用认识不到位 |
3.3.3 工会管理体制尚需规范 |
3.3.4 运行机制有待改进 |
3.4 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完善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路径 |
4.1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4.1.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4.1.2 坚持以职工为中心 |
4.1.3 围绕企业发展开展工作 |
4.2 完善工会管理体制 |
4.2.1 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带工建 |
4.2.2 明确工会定位 |
4.2.3 落实法律法规 |
4.2.4 推进民主管理 |
4.3 提高工会自身地位 |
4.3.1 保持工会相对独立性 |
4.3.2 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
4.3.3 优化会员管理方式 |
4.3.4 引导职工合法维权 |
4.4 加强职工素质提升 |
4.4.1 强化职工宣传教育 |
4.4.2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基本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1 相关概念 |
1.1 工会 |
1.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 |
2 基本理论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第三部门理论 |
第三章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现状分析 |
1 基本情况及实施背景 |
1.1 昆山市企业发展及工会建设情况 |
1.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机制概况 |
1.3 昆山市工会推行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背景 |
2 昆山市工会在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
2.1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做法 |
2.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取得成效 |
第四章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问卷调查及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
1.1 问卷调查的对象和方式 |
1.2 100家典型企业案例基本情况 |
2 昆山市工会推行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2.1 风险评估成效不明显 |
2.2 企业和职工支持率有待提高 |
2.3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相关机制有待健全 |
3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工会自身层面分析 |
3.2 企业层面分析 |
3.3 职工层面分析 |
3.4 体制机制层面分析 |
第五章 优化工会落实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
1 自身层面: 提升工作能力,突出工会主体地位 |
1.1 增强工会工作自主性 |
1.2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
2 企业职工层面: 加强意识培养,争取多方主体支持 |
2.1 大力加强工会正面宣传 |
2.2 大力提高职工技能素质 |
3 方法层面: 坚持正确方向,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 |
3.1 坚持党建带工建 |
3.2 提升评估体系的针对性 |
3.3 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 |
4 体制机制层面: 做好健全联动,保障评估取得成效 |
4.1 建立工会源头参与机制 |
4.2 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
4.3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协商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一)中国研究现状 |
(二)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
(三)蒙古国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劳动法 |
二、蒙古国劳动法 |
三、蒙古国劳动合同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博弈论 |
三、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理论 |
四、成本收益理论 |
五、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章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制定及实施的现状 |
第一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及讨论 |
一、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
二、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特征 |
三、蒙古劳动合同法存在的争议及讨论 |
第二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现状 |
一、各类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博弈 |
二、劳动者反应及面临的问题 |
三、政府的政策 |
第三章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特点及存在的争议国际比较 |
第一节 中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特点及存在的争议 |
一、中国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 |
二、中国劳动合同法的特点 |
三、中国劳动合同法存在的争议及讨论 |
第二节 日本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特点及存在的争议 |
一、日本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
二、日本劳动合同法的特点 |
三、日本劳动合同法存在的争议及讨论 |
第三节 俄罗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特点及存在的争议 |
一、俄罗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
二、俄罗斯劳动合同法的特点 |
三、俄罗斯劳动合同法存在的争议及讨论 |
第四章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 |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成本分析 |
二、劳动合同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三、在博弈中实现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立法功能 |
一、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分析 |
二、倾斜性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五章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执行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一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执行问题 |
一、某些条款不符合国际劳工组织会议相关规定 |
二、发生以存在雇主不能剥夺劳动合同法律保护的权力 |
三、劳动争议无法解决阶段 |
第二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执行问题解决方法 |
一、按国际公约规定执行 |
二、扩大劳动合同法的监管关系及范围 |
三、低成本劳动争议及缩短劳动争议解决期 |
第六章 劳动合同法履行、效力及违法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订立、履行的经济学分析 |
一、蒙古国劳动合同法订立的经济学分析 |
二、蒙古国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蒙古国劳动合同法律效力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三节 违反劳动合同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一、用工单位违法成本,收益分析 |
二、用工单位违法博弈分析 |
第四节 劳动者的权利救济成本分析 |
一、财力成本 |
二、精神和时间成本 |
三、法律成本 |
第七章 完善劳动合同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制度安排 |
一、提高劳动者技能教育培训 |
二、提高劳动者普法教育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一、完善失业救济制度 |
二、就业服务 |
第三节 推动企业战略调整 |
第四节 强化政府监管 |
第五节 政府、社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就业机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理论基础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联系 |
3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和做法 |
3.1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 |
3.2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 |
4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
4.1 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有待加强 |
4.2 调动职工积极性有待加强 |
4.3 数据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
4.4 基层工会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
5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工匠人才培育力度不足 |
5.2 激励保障工作不完善 |
5.3 信息化建设不成熟 |
5.4 工会自身建设不完备 |
6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与启示 |
6.1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做法 |
6.2 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启示 |
7 徐州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
7.1 促进工匠人才赋能成长 |
7.2 加大激励保障工作力度 |
7.3 推进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
7.4 强化工会自身建设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我国产业工会维权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海员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工会维权问题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产业工会 |
2.1.2 工会维权 |
2.2 海员产业维权要素 |
2.2.1 维权主体——海员工会 |
2.2.2 维权客体——海员 |
2.2.3 维权依据 |
2.2.4 维权内容 |
第三章 山东省海员工会维权实践 |
3.1 山东省海员工会源头参与式维权实践 |
3.1.1 推动山东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有效运转 |
3.1.2 推动海员个税减免政策制定 |
3.1.3 推动行业性工资标准出台 |
3.2 山东省海员工会直接干预式维权实践 |
3.2.1 主导签订《山东省船员集体协议》 |
3.2.2 打击侵害海员权益行为 |
第四章 山东省海员工会维权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
4.1 维权面临的困境 |
4.1.1 组织体系建设不足 |
4.1.2 法律支撑保障不足 |
4.1.3 维权硬性措施不多 |
4.2 维权困难原因分析 |
4.2.1 历史和体制因素 |
4.2.2 海上劳动关系特殊性 |
4.2.3 产业工会体制的依赖性 |
4.2.4 产业工会自身建设不足 |
第五章 新时代产业工会维权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准确把握新时代产业工会维权工作的新发展新任务 |
5.1.1 新时代产业工会维权工作的主要职责 |
5.1.2 新时代产业工会维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5.2 加强产业工会自身建设 |
5.3 切实加强源头参与 |
5.4 健全完善三方机制 |
5.5 助力产业职工技能提升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绪论 |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国内研究综述 |
0.2.2 国外研究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0.4.1 研究重点 |
0.4.2 研究难点 |
0.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0.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0.5.2 存在的不足 |
1.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背景及相关理论资源 |
1.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问题的提出 |
1.1.1 农民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2 农民工的含义及相关词汇辨析 |
1.1.3 农民工发展历程及其公民意识的演进 |
1.2 农民工现状及其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1.2.1 农民工现状 |
1.2.2 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1.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资源 |
1.3.1 马克思主义公民意识理论 |
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
1.3.4 当代国外公民教育理论 |
2.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解析及其考察维度 |
2.1 公民及公民意识内涵解析 |
2.1.1 公民概念界定 |
2.1.2 公民意识的西方流变 |
2.1.3 公民意识的中国阐释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域下的公民意识解析 |
2.2.1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概念 |
2.2.2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内容 |
2.2.3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特征 |
2.2.4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功能 |
2.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考察维度及具体内容 |
2.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考察的四个维度 |
2.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考察维度确立的依据 |
2.3.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各维度的具体内容 |
3.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方案 |
3.1.1 调查内容设计 |
3.1.2 抽样程序及调查方法 |
3.1.3 问卷信度检测和效度分析 |
3.1.4 数据处理方法 |
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主要特点 |
3.2.1 农民工权利意识特点 |
3.2.2 农民工公共责任意识特点 |
3.2.3 农民工民主法治意识特点 |
3.2.4 农民工公共参与意识特点 |
3.3 农民工群体内部相关变量对其公民意识的影响 |
3.3.1 性别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
3.3.2 文化程度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
3.3.3 年龄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
3.3.4 收入水平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
3.3.5 地域差别等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
3.4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的结论 |
4.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
4.1 中国的公民文化发展有限 |
4.1.1 古代中国臣民文化根深蒂固 |
4.1.2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发育不成熟 |
4.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民观念曲折发展 |
4.2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有所局限 |
4.2.1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的考察方面 |
4.2.2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 |
4.2.3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不足的制约因素 |
4.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存在问题 |
4.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政策分析 |
4.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相关项目考察 |
4.3.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中的问题归纳 |
5.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
5.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目标 |
5.1.1 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公民 |
5.1.2 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领域 |
5.1.3 维护稳定的国家政治秩序 |
5.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5.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原则 |
5.2.1 思想基础上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5.2.2 交往关系上遵循主体性与公共性相结合 |
5.2.3 内容选择上遵循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
5.2.4 实施方法上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
5.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内容 |
5.3.1 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 |
5.3.2 强化农民工的国家认同 |
5.3.3 培养农民工的公共精神 |
5.3.4 提升农民工的公民能力 |
6.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
6.1 发挥国家的宏观体系构建作用 |
6.1.1 明确政策导向以协调各方力量 |
6.1.2 改革相关制度以提供平等机会 |
6.1.3 发展市场经济以夯实物质基础 |
6.2 发挥互联网加媒体的公民文化营造作用 |
6.2.1 借助主流媒体以明确公民文化导向 |
6.2.2 介入大众媒体以传播优良的公民文化 |
6.2.3 关注自媒体以校正不良公民行为倾向 |
6.3 发挥培训机构的示范带动与资源整合作用 |
6.3.1 开发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课程模块 |
6.3.2 创新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方式 |
6.3.3 建设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师资队伍 |
6.3.4 创建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
6.4 发挥企业的生产激励与文化引导作用 |
6.4.1 结合企业生产与管理活动 |
6.4.2 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
6.4.3 走进企业职工关怀活动 |
6.5 发挥社区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作用 |
6.5.1 组织农民工参与政治选举活动 |
6.5.2 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
6.5.3 组织农民工参与主题教育和文化活动 |
6.6 发挥农民工的自我教育作用 |
6.6.1 系统学习公民文化知识 |
6.6.2 主动参与公民实践活动 |
6.6.3 反思自我的公民认知与实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也是维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看首都工会2022——区总工会主席谈2022年工作设想[J]. 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2(01)
- [3]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D]. 杨铮.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5]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D]. 韩丽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莉亚. 苏州大学, 2020(03)
- [7]蒙古国劳动合同法经济学分析[D]. 甘娜(Ganbaatar Gantulga).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徐州市工会组织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李娅荻.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我国产业工会维权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海员工会为例[D]. 丛国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D]. 吴俊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