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冷水塔蒸发损失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苏玉凤,岳春妹,金浩,田文志,程军[1](2021)在《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联合处理方案讨论》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常见处理方法汇总,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某电厂2×600 MW机组配备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阻垢剂处理法控制浓缩倍率,平均浓缩倍率为4。为进一步提高浓缩倍率,对阻垢剂—石灰联合处理和阻垢剂—硫酸联合处理这2种方案进行了比选,在同等加药量下:石灰去除成垢离子的能力是硫酸的1.9倍、每吨水药耗是硫酸的2.8倍。硫酸联合处理因有很大的硫酸钙结垢风险,浓缩倍率不建议超过5,而石灰联合处理可以提高浓缩倍率至5~6。
丁川[2](2021)在《冶炼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减排设计问题》文中指出社会各界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如果能源消耗过快,将影响行业与社会发展。关于冶炼厂的生产操作,生产设备必须消耗大量的循环水,这导致金属冶炼成本增加和设备效率降低。本文主要分析冶炼厂循环水供应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讲解了在循环水供应系统中节省能源和减少排放的方法。
关迪[3](2021)在《基于中间水道法的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世界各国均在水资源管理上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我国作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不均匀且较为匮乏的国家,近年来在水资源节约、治理等问题上更是加大了力度,对各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用水情况做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日化工厂的耗水量与其他重化工工厂相比总量较小,因此在过去日化工厂的用水情况很少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日化市场的逐渐活跃,日化企业发展迅猛,企业年注册量呈指数形式上升等综合背景下,对日化工厂用水情况的监测以及用水系统效率的评估变得十分重要。A日化工厂是知名日化巨头P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工厂,面对政府及公司内部对节水的双重要求,工厂急需一套优化方案来完成节水的目标,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日化工厂的用水系统进行水平衡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对用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用水系统效率,减少新鲜水的消耗量。在全面调研了A日化工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工厂用水系统构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基于此提出了用水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其次根据方案优化的基本思路,参考《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的相关说明,对A日化工厂进行了水平衡测试,得到真实可靠的用水数据与管网分布情况后,基于中间水道法对用水系统各个用水单元的用水潜力进行评估,设计了计算用水单元节水系数的算法,代入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将得到的结果与工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出关键用水单元作为优化的对象;最后,从工艺流程和管理两个角度入手设计关键用水单元的优化方案,并通过经济性评价来评估方案的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间水道法具有较好的工程意义,其中对节水系数计算的程序能够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弥补了在节水决策制定时仅仅依靠人的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空白。优化后的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各项效率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每年节约新鲜水消耗量约为2.4万吨,能够很好的完成工厂节水目标,同时A日化工厂对用水系统优化的案例为行业内其他工厂提供了借鉴参考的价值,为我国工厂用水系统效率提升问题的研究做出了一点贡献。
苏跃进,董宝林[4](2019)在《湿式通风冷却塔对空排放损失的一种计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式通风冷却塔对空排放损失中,蒸发损失多取经验计算公式、风吹损失多取经验值,和实际差距较大。气流出冷却塔之前,将冷却塔对空排放损失分为水蒸气损失和雾滴损失两种,其中,水蒸气损失不含水溶性离子、雾滴损失含水溶性离子。对不同的稳定运行工况,通过浓缩倍率(含盐量计算)、补水率、排污损失的测量值,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得到水蒸气损失和雾滴损失。从而有助于准确认识水量平衡关系、浓缩倍率和水量平衡间关系、冷却塔对空排放水溶性离子量。
杨友信,曹潭洲,张霞[5](2019)在《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羽雾形成机理和消雾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了化工企业在发展中为减少局部气候对环境的影响,节水节能、减排和低碳的重要性。介绍了普通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的原理和使用情况,对节水消雾冷却塔原理、羽雾形成的机理、羽雾影响因素、羽雾消除原理和节水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消雾消白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高怀荣[6](2018)在《降雾节水型冷却塔在榆林炼油厂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榆林炼油厂2×3 000 m3N/h循环水装置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原循环水冷却塔存在的缺陷进行科学改造,将原来普通的冷却塔改造成降雾节水型冷却塔。1年多生产运行实践结果表明,改造后装置的降雾节水效果明显,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为企业水处理系统节水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邱莉[7](2016)在《火电厂冷却塔中纤维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工业耗水量大,其中冷却塔耗水量占了很大比例。冷却塔内安装集水器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水损失。目前绝大部分的集水器为PVC材料生产制作的波纹形集水器,该集水器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维护成本高、收水效率较低、材料易损坏脱落,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本课题针对冷却塔内气液两相流复杂环境,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本文分析研究了涡流环境内微小液滴的碰撞聚并机理,细观尺度描述了循环冷却水气液耦合的节水回用原理;编制了汽液两相涡流环境聚并核专用函数并嵌入FLUENT软件;同时,基于集水器的力学性能要求,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集水器的结构设计;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冷却塔及旋流集水器物理实验系统,确定了通过宏观物理实验优化数值计算中聚并核函数边界参数的研究思路。针对火电厂冷却塔内饱和水汽的湿热环境,为了满足集水装置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及其装置的结构设计。确定了 30%体积含量的短切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选取。通过测试,其拉伸、弯曲及抗湿热老化等性能均优于传统PVC材料。依据费劳德相似理论搭建了 50:1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实验平台,进行塔内流速、压力、温湿度、收水率、水质等宏观实验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统计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实验平台测试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集水装置的收水率及回收水质变化。测试结果表明,新型旋流集水装置相比传统波纹板集水器的收水率提高了 14%以上,回收水中悬浮物含量降低了 50%以上,验证了新型集水装置对"临界态"区间内的直径约为5-50微米的微小液滴具有良好的收水效果,同时可有效改善循环水品质。本研究得到旋流环境内微小液滴聚并机理并建立了聚并核专用函数,指导了纤维复合材料集水器设计。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及要求,可实现纤维复合材料高效节能集水器的定制,提高其节水率与使用寿命。可广泛适用于采用水循环系统冷却的各行业中,对工业节水具有重大意义。
潘正道[8](2016)在《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循环冷却排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一直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立足于国内外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组合工艺,针对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进行以脱氮除磷为核心的深度处理,探讨工艺处理效能和优化运行参数,并指导工程应用。调研总结了北京10家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得出了再生水为水源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水量和水质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复合生物滤池进行循环冷却排污水生物脱氮中试研究,在进水TN负荷0.450.76 kg/m3·d(进水流量300 L/h,TN浓度3560 mg/L,反应器容积0.65 m3)的条件下,TN出水浓度低于10 mg/L,TN去除率在71.483.3%之间;SS从进水918 mg/L降低到5 mg/L以下;通过CBF上段曝气可以去除多余碳源,保证出水CODCr低于20 mg/L。试验条件下,复合生物滤池运行的最佳C/N比为3.5:1,最适宜温度35℃,TN去除率随TN容积负荷增大而下降。复合生物滤池出水投加聚合氯化铝混凝,通过活性砂过滤,投加系数随进水TP浓度上升而增大,在3.856.50之间,砂滤出水TP小于0.2 mg/L稳定达标。将组合工艺应用于设计规模为10000 t/d的北京京西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工程,在40 d内挂膜成功,通过数月调试、试运行,TN、TP、CODCr、SS等主要出水指标满足《北京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根据在线监测水质数据和其他运行参数,通过逻辑设计,实现碳源和絮凝剂在线投加智能控制。
贾祥钦[9](2014)在《盘管与填料复合型横流式冷却塔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行各业都对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水资源分布现状为南北分布不均,人均水量低,工业用水量大,由于前期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逐步彰显出来。以前工业设备采用水冷时,冷却水吸热后温度升高,然后直接排到河流中。这样处理不仅使得大量水白白流失,而且对河流造成了水的污染。随后冷却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冷却水的直接排放问题,冷却塔是利用周围空气的不饱和性。水表面的空气与水接触时,水表面存在着一层饱和空气层,该层水蒸汽分压力相对于周围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大,由于分压力差的存在,使得饱和空气层中的水分子不断的跃出进入到周围空气层中,该过程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蒸发过程。空气与水的接触蒸发过程机理较复杂,是传热与传质的耦合,其蒸发过程的推动力为饱和空气层和周围空气的焓值之差。空气与水的蒸发冷却过程,水的降温幅度并不是无限制的,降温极限温度为周围空气的湿球温度。目前,冷却塔不仅仅应用工业生产,在民用空调,冶金,纺织等应用也很普遍。在其结构、材质、工艺等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市场产品各种各样,能够满足各种工艺要求。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系列,最近流行的家用空调扇,闭式冷却塔在过渡季节或冬季直接用于房间的免费供冷系统等。冷却塔分类根据结构和空气与水的流动形式,主要有开式与闭式,横流式与逆流式,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之分。开式冷却塔应用时间较早,其工艺用水直接与空气接触,传热传质效率较闭式高,但易造成工艺冷却水污染,进而影响到工艺设备内部结垢等问题,闭式冷却塔工艺用水不直接与周围空气相接处,避免了污染问题,但是其有换热效率低,金属盘管用量大,造价高等缺点。横流式冷却塔喷淋水与空气呈交错流动,相对于逆流式而言,其传热传质效率较低,但流动阻力小,冷却水量大。填料与盘管复合型冷却塔充分利用了填料大比面积换热充分的优点,使喷淋水在高度方向上的温度适当的降低,增加管内外的换热温差,在冷却负荷一定下,节省了盘管面积。另外,喷淋水温度的降低也使得水在盘管外表面结垢的可能性降低,增加了换热系数,使得冷却塔的运行于维修更加方便。本课题基于常用盘管区和填料区的换热模型,采用热流密度法进行求解相关参数。式中的参数一般根据经验数据直接采用,然后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得出了横流式填料与盘管复合型冷却塔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计算中喷淋水的喷淋密度采用的是单位面积喷淋密度其范围为15~20m3/(m2·h),管内冷却水的流速综合考虑到换热与阻力性能,一般采用技术经济流速为1.5-2.5m/s,进风空气的流速V.=2.5m/s。设计条件选为标准工况下,大气压为9.94×104pa,干球温度为31.5℃,湿球温度为28℃。冷却塔需冷却水量为100m3/h,塔进水温度为37℃,冷却水出水温度为32℃,据此可以得出该冷却塔的冷却负荷,然后对盘管区和填料区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热流密度,传热传质系数,进而算出了填料容积和盘管容积,盘管高度及盘管节省量和填料区喷淋水的温降变化。计算出了冷却塔的断面尺寸和盘管区的管排数和每层管程数。最后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了不可能用无限制增大填料容积来减小盘管容积。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填料与盘管复合型横流式冷却塔较全盘管闭式冷却塔,盘管可以节省50%左右。然后,对该塔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风速和喷淋密度,管内冷却水的流速对换热效果的影响。盘管区空气侧空气流速的增大使得传热加强,填料区随着喷淋水密度的增大,在计算范围内填料的容积散质系数增大;填料区随着空气流速逐渐增大,填料容积散质系数增大,它们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最后分析了风速对盘管区阻力的影响,风速越大,塔内阻力也越大,风机能耗随之增加,这与风速增大换热加强存在对立关系,所以要跟据实际情况,选择较经济合理风速。
张克凡[10](2013)在《降低循环水冷却水塔补水量的分析与措施》文中指出通过对循环水冷却水塔补水量的主要损失的分析,对运行方式进行调整,制定针对性措施,以达到降低循环水冷却水塔补水量的目的。
二、关于冷水塔蒸发损失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冷水塔蒸发损失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联合处理方案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
2 排污量与浓缩倍率 |
3 常见处理方法 |
4 循环水联合处理探讨 |
4.1 阻垢剂—石灰联合处理原理 |
4.2 阻垢剂—硫酸联合处理原理 |
4.3 两种方法对比 |
5 结语 |
(2)冶炼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减排设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冶炼厂循环水冷却原理 |
2 冶炼厂循环水工艺流程 |
3 冶炼厂循环水系统水损失 |
3.1 蒸发损失 |
3.2 风吹损失 |
3.3 排污损失 |
4 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5 循环水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法 |
6 分析循环水系统的有关问题 |
7 循环水系统节能减排设计问题 |
8 冶炼厂循环水系统节能减排措施 |
8.1 改造循环水系统 |
8.2 运行管理 |
8.3 工艺设计 |
8.4 回用水作为补充水 |
8.5 提高回用率 |
8.6 优先使用节能技术 |
8.7 循环水系统粘泥剥离清洗技术 |
9 结语 |
(3)基于中间水道法的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构成及问题解析 |
3.1 企业简介 |
3.2 用水系统构成 |
3.3 用水系统问题及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4 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优化方案设计 |
4.1 方案优化的基本思路 |
4.2 水平衡测试 |
4.3 节水潜力分析 |
4.4 关键用水单元优化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优化方案经济性评价 |
5.1 经济性评价基本方法及指标 |
5.2 财务经济指标评价 |
5.3 技术经济指标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湿式通风冷却塔对空排放损失的一种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吹损失的经验值不符合实际 |
1 风吹损失经验值偏小 |
1.2 利用水量平衡计算浓缩倍率的结果偏大 |
2 利用热平衡计算蒸发损失的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3 改进对空排放损失的一种计算方法 |
3.1 分析对空排放损失的前提条件 |
3.2 雾滴损失的计算方法 |
3.3 水蒸气损失的计算方法 |
3.4 PB、PP和N2间的关系 |
4 对空排放损失的计算分析 |
4.1 水蒸气损失的计算分析 |
4.2 雾滴损失的计算分析 |
5 湿式通风冷却塔排放了巨量的水溶性离子 |
5.1 雾滴损失携带的水溶性离子量巨大 |
5.2 解决冷却塔排放水溶性离子问题挑战大 |
6 结论 |
(5)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羽雾形成机理和消雾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普通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的原理和使用情况 |
1. 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原理 |
2. 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运行情况 |
三、节水消雾冷却塔 |
1.节水消雾式冷却塔原理及消雾背景 |
2. 羽雾形成的机理 |
3. 羽雾影响因素 |
4. 羽雾消除原理 |
5. 节水原理 |
6. 技术特点 |
四、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消雾途径和方法 |
1. 冷凝模块式消雾节水冷却塔 |
2. 风筒出口增加冷凝模块技术改造实例 |
3. 改建干湿联合式节水消雾冷却塔 (合塔) |
4. 干湿联合式节水消雾冷却塔分塔原理 (空冷+水冷) |
五、干式空冷器 |
六、新建高效节水闭式冷却塔 |
七、结语 |
(6)降雾节水型冷却塔在榆林炼油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循环水冷却塔系统介绍 |
1.1 装置运行情况 |
1.2 循环水运行状况 |
2 装置改造情况 |
2.1 降雾节水型冷却塔结构 |
2.2 降雾节水基本原理 |
2.3 具体改造内容 |
3 运行效果分析 |
3.1 节水情况 |
3.2 降雾情况对比 |
3.3 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论 |
(7)火电厂冷却塔中纤维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冷却塔集水装置的研究进展 |
1.2.1 火电厂逆流湿式冷却塔结构及原理 |
1.2.2 集水装置的作用及发展现状 |
1.2.3 PVC波纹板集水器结构 |
1.2.4 集水器材料的性能要求 |
1.3 纤维复合材料 |
1.3.1 复合材料概述 |
1.3.2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
1.3.3 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4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
1.4 液滴碰撞聚并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短纤维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理论 |
2.1 计算流体力学 |
2.1.1 计算流体力学的特点 |
2.1.2 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领域 |
2.1.3 FLUENT模型选择 |
2.2 CFD的求解过程 |
2.3 涡旋环境下的液滴碰撞与聚并机理的研究 |
2.3.1 液滴聚合碰撞 |
2.3.2 液滴破碎模型 |
2.3.3 聚并核函数UDF |
2.4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及边界条件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数值模拟 |
3.1 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流体环境分析 |
3.2 短纤维复合材料集水器结构设计 |
3.2.1 复合材料集水器结构设计选型模拟 |
3.2.2 基于仿真模拟设计复合材料集水器结构参数 |
3.3 新型旋流集水装置的收水率数值模拟 |
3.4 集水器底板静力学仿真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纤增强聚丙烯旋流集水装置的材料及性能研究 |
4.1 纤维复合材料基体及增强体 |
4.1.1 基体 |
4.1.2 纤维增强体 |
4.2 纤维长度及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纤维长度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2 纤维体积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 30%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
4.3.1 原料 |
4.3.2 实验仪器设备 |
4.3.3 注塑成型工艺 |
4.4 力学性能实验及分析 |
4.4.1 拉伸性能 |
4.4.2 弯曲性能 |
4.5 湿热老化性能测试与分析 |
4.5.1 实验方法 |
4.5.2 湿热老化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4.5.3 湿热老化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
4.6 集水器之间连接方式及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
4.6.1 不同直径螺丝连接样片拉伸实验 |
4.6.2 开孔直径的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纤增强聚丙烯集水装置的结构性能试验 |
5.1 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性能实验测试系统的建立 |
5.1.1 流体相似理论 |
5.1.2 基于流体相似理论建立模拟试验平台 |
5.1.3 模拟塔测控系统的设计 |
5.2 复合材料集水装置节水性能实验测试 |
5.2.1 实验测试方案 |
5.2.2 测试结果 |
5.2.3 实验结论与分析 |
5.3 集水装置收集水质的检测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内容 |
5.3.3 实验方案 |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玻纤增强聚丙烯旋流集水装置的工程应用 |
6.1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集水器的连接方式 |
6.2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收水装置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50:1冷却塔加工图纸 |
附录2 实验测试数据对比变化曲线 |
附录3 测控系统程序界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循环冷却排污水的相关概念 |
1.1.1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
1.1.2 热电厂循环冷却水补水来源和水质特点 |
1.1.3 再生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
1.2 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和需求分析 |
1.2.1 悬浮物去除 |
1.2.2 脱盐 |
1.2.3 有机物去除 |
1.2.4 脱氮除磷 |
1.2.5 组合处理技术 |
1.3 复合生物滤池 |
1.3.1 生物滤池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复合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 |
1.3.3 复合生物滤池的主要特点 |
1.3.4 复合生物滤池应用实例 |
1.4 活性砂滤池 |
1.4.1 活性砂滤池的工作原理 |
1.4.2 活性砂滤池的应用和特点分析 |
1.5 课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背景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北京燃气电厂循环冷却水污染排放及处理现状调研 |
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2 北京市主要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
2.2.1 水量和水质 |
2.2.2 处理技术 |
2.3 京西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现状 |
2.3.1 京西燃气热电厂生产概况 |
2.3.2 京西燃气热电厂循环排污水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内容 |
3.2 水质分析与实验装置 |
3.2.1 试验水质 |
3.2.2 工艺设计 |
3.2.3 装置设计与搭建 |
3.2.4 试验方案 |
3.2.5 分析方法 |
第4章 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脱氮除磷现场试验研究 |
4.1 复合生物滤池启动挂膜及调试 |
4.1.1 启动挂膜过程 |
4.1.2 启动挂膜调试 |
4.2 复合生物滤池运行效果 |
4.2.1 总氮和COD_(Cr)去除效果 |
4.2.2 其他进出水指标 |
4.3 复合生物滤池运行参数研究 |
4.3.1 碳氮比 |
4.3.2 温度 |
4.3.3 容积负荷 |
4.4 化学除磷试验研究 |
4.4.1 烧杯试验 |
4.4.2 砂滤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脱氮除磷工程调试及运行 |
5.1 工程简介 |
5.2 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参数 |
5.3 工程调试及试运行 |
5.3.1 CBF试车挂膜 |
5.3.2 挂膜和试运行期间脱氮除磷效果 |
5.3.3 加药系统自动控制参数 |
5.3.4 工程达标出水情况 |
5.4 工程常见问题及处理 |
5.4.1 CBF运行常见问题及处理 |
5.4.2 活性砂滤池运行常见问题及处理 |
5.4.3 长期停机控制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盘管与填料复合型横流式冷却塔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冷却塔的分类 |
1.2.1 开式冷却塔和闭式冷却塔 |
1.2.2 逆流式冷却塔与横流式冷却塔 |
1.2.3 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与混合通风冷却塔 |
1.2.4 干式、湿式冷却塔和干/湿式冷却塔 |
1.2.5 全盘管和复合型冷却塔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冷却塔的研究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冷却塔的研究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盘管与填料复合型横流式冷却塔的机理分析 |
2.1 水的蒸发冷却原理 |
2.1.1 接触传热 |
2.1.2 蒸发传热 |
2.1.3 水的冷却原理 |
2.2 盘管与填料复合型冷却塔填料热力特性分析 |
2.2.1 复合型冷却塔的结构 |
2.2.2 填料的种类 |
2.2.3 影响填料散热系数的因素 |
2.3 盘管与填料复合型冷却塔盘管热力特性分析 |
2.3.1 盘管简介 |
2.3.2 盘管的几种布置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塔中盘管与填料的热质交换数学模型 |
3.1 填料区传热传质模型的建立 |
3.1.1 理论分析及假设条件 |
3.1.2 二维模型简介 |
3.2 盘管区传热传质模型 |
3.2.1 热力分析及假设条件 |
3.2.2 盘管区换热模型简介 |
3.3 热力方程中参数的确定 |
3.3.1 填料中水与空气的容积系数 |
3.3.2 传热系数K |
3.3.3 管外喷淋水与空气的传质系数β_(xv)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却塔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
4.1 标准工况下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
4.1.1 塔外空气参数 |
4.1.2 喷淋密度、空气流量、冷却水流速的确定 |
4.1.3 气水比 |
4.2 盘管几何尺寸的计算 |
4.2.1 热流密度法 |
4.2.2 标准状况下的盘管计算尺寸 |
4.3 填料与盘管几何尺寸的计算 |
4.4 性能分析 |
4.4.1 盘管区空气流速对空气侧传热系数的影响 |
4.4.2 填料区空气流速容积散质系数的影响 |
4.4.3 喷淋密度对填料区散质性能的影响 |
4.5 空气流速对盘管阻力的影响 |
4.6 水量损失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降低循环水冷却水塔补水量的分析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损失原因分析 |
1.1 水塔蒸发损失 |
2 针对措施 |
2.1 减少水塔蒸发损失措施 |
2.2 减少水塔用户损失措施 |
2.3 减少水塔溢流损失 |
2.4 减少水塔排污损失 |
2.5 对于工业废水要及时的回收 |
3 结束语 |
四、关于冷水塔蒸发损失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联合处理方案讨论[J]. 苏玉凤,岳春妹,金浩,田文志,程军. 电力与能源, 2021(06)
- [2]冶炼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减排设计问题[J]. 丁川.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1)
- [3]基于中间水道法的A日化工厂用水系统优化方案研究[D]. 关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湿式通风冷却塔对空排放损失的一种计算方法[A]. 苏跃进,董宝林.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一), 2019
- [5]机力通风逆流循环水冷却塔羽雾形成机理和消雾途径[J]. 杨友信,曹潭洲,张霞. 通用机械, 2019(05)
- [6]降雾节水型冷却塔在榆林炼油厂的应用[J]. 高怀荣. 工业水处理, 2018(04)
- [7]火电厂冷却塔中纤维复合材料集水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 邱莉.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8)
- [8]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研究[D]. 潘正道. 清华大学, 2016(04)
- [9]盘管与填料复合型横流式冷却塔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D]. 贾祥钦. 山东建筑大学, 2014(03)
- [10]降低循环水冷却水塔补水量的分析与措施[J]. 张克凡.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