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与品质鉴定

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与品质鉴定

一、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及品质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敬勇[1](2019)在《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甘肃、贵州、湖北、山西、河北等地,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临床配伍和中成药配方中应用十分广泛,如保和丸、保宁半夏颗粒、半夏止咳糖浆、藿香正气液等。本文主要针对半夏药材质量评价不全面、市售半夏伪品现象严重、半夏药材分级缺乏科学评价指标、种茎标准缺失、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及品质差异不清楚等突出问题,以药材质量评价为核心,开展半夏质量标准提升、药材等级标准、种茎分级标准、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相关性研究,为全面提升半夏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本文对半夏药材性状、外源性有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半夏伪品补充检验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直径范围为“0.51.0 cm”的半夏药材属于半夏药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直径范围的半夏药材的浸出物、有机酸含量、核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建议将半夏药材直径范围由“1.01.5 cm”修订为“0.51.5 cm”。(2)对半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进行检测,36批样品中仅有3批半夏药材中镉少量超标(较限量标准0.3 mg/kg高0.0150.039 mg/kg),表明半夏在外源性有害物质方面安全性较高。(3)采用HPLC、HPLC-MS、NMR等方法对半夏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从半夏中分离、鉴定了反式乌头酸、顺式乌头酸、富马酸等3个新成分,建立了枸橼酸等7个有机酸类成分、腺苷等9个核苷类成分等多成分多指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议将枸橼酸、L-苹果酸、草酸的含量测定纳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4)在半夏有机酸含量测定基础上,建立了半夏中有机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色谱峰,可用于半夏药材质量控制。(5)首次从虎掌南星中分离鉴定了特征成分水麦冬酸,建立了基于特征成分水麦冬酸检测的“半夏补充检验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检测半夏药材与饮片中虎掌南星的掺伪情况,通过对123批半夏及饮片进行检测,伪品检出率47.1%,其中生半夏伪品率69.2%,姜半夏伪品率30.8%,清半夏伪品率31.8%,法半夏伪品率44.4%。2半夏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直径范围半夏药材的直径、浸出物、7个有机酸含量、9个核苷含量、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直径范围的半夏样品其浸出物、有机酸、核苷含量的总体趋势为直径越大含量越高,但无显着性差异,比较来源为同一批的半夏样品,其含量高低无规律性;(2)指纹图谱以1.2 cm<直径≤1.5 cm的半夏为对照,0.8 cm<直径≤1.0 cm及1.0cm<直径≤1.2 cm半夏相似度高,而直径为0.5 cm<直径≤0.8 cm及1.5 cm<直径≤2.0 cm半夏相似度低于0.9,存在一定差异;(3)0.5 cm<直径≤0.8 cm的半夏每千克粒数范围为33956020,平均为5108±675,直径大于1.5cm的半夏其性状变异严重,多具子块茎,常与伪品虎掌南星混淆,且在半夏样品中占比及批次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不纳入药材分级。因此,按照三级分级原则,主要以药材直径和每千克粒数制定半夏药材等级标准(草案),其中一等半夏:1.2 cm<直径≤1.5 cm,每千克1000粒以内;二等半夏:1.0 cm<直径≤1.2 cm,每千克1800粒以内;三等半夏:0.8 cm<直径≤1.0 cm,每千克3200粒以内。3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通过半夏种茎质量指标、田间试验、药材产量及质量分析,建立半夏种茎分级标准(草案),其中一级种茎:0.5 cm<直径≤1.0 cm,纯度≥97%,净度≥90%,水分≥50%,发芽率≥95%;二级种茎:1.0 cm<直径≤1.5 cm,纯度≥97%,净度≥90%,水分≥50%,发芽率≥90%。4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1)不同叶型半夏化学成分分析对前期筛选的性状稳定的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等4种叶型半夏为材料,不同叶型半夏总生物碱、总有机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总生物碱及总有机酸含量均以竹叶型最高,其次为芍药叶型和桃叶型,柳叶型半夏含量最低。不同叶型半夏中枸橼酸等7种有机酸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均主要含枸橼酸,其中桃叶型半夏枸橼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叶型半夏,草酸、反式乌头酸含量也较高;芍药叶型半夏草酸、顺式乌头酸含量较高;竹叶型半夏富马酸、顺式乌头酸、反式乌头酸含量较高;不同叶型半夏L-苹果酸、琥珀酸含量无明显差异。(2)半夏转录组测序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前期筛选的性状稳定的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等4种叶型半夏进行转录测序分析,测序共得到53.22Gb Clean Data,通过组装共获得了126391条转录本,总长度105613896bp,平均读长835bp。通过KEGG数据库比对,有8条代谢通路共计723个基因参与生物碱代谢,31条代谢通路共计8709个基因参与有机酸代谢。(3)不同叶型半夏主要活性成分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基因挖掘不同叶型半夏基因表达差异显着,以桃叶叶形半夏为对照,芍药叶型、竹叶型、柳叶型半夏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注释到110、106、94条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1206、707、262个,其中富集到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509、415、163个;与生物碱的代谢途径中,筛选得到了4个参与麻黄碱代谢的Unigene;在枸橼酸等有机酸的代谢途径中,筛选得到了11条参与枸橼酸等主要有机酸代谢的Unigene,通过qPCR验证,筛选的15条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结果规律基本一致,表明转录测序结果准确、可靠;不同叶型半夏中有机酸含量以桃叶型半夏的枸橼酸含量最高,与pckA、MDH1、ACO、CS、ACLY等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密切有关,相关功能基因的发现为半夏有机酸高含型新材料的挖掘、分子辅助育种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综上,本文从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为全面提高半夏药材质量、挖掘半夏优质资源、实现半夏药材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

彭煜策,赵梅,吴淑菲,江玲,杨俊宝[2](2018)在《南充产半夏的蛋白质提取与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以南充产半夏的干燥块茎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活性蛋白质提取试剂盒提取其总蛋白,通过用考马斯亮蓝快速染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然后用12%的SDS-PAGE变性胶分析南充产半夏的蛋白质组分,再用蛋白质质谱仪测定半夏蛋白质的类型和分子量,结果得到南充产半夏特有的两种约22kD和15kD的含量较高的蛋白质组分,且发现暂未被相应数据库收录。这为南充产半夏组分的类型与功效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小奇[3](2016)在《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喜阴药用植物,除西北偏远地区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然而在有限土地内人工连续栽培生产中,半夏连作障碍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轮作倒茬年限,当地5年以上的轮作间隔年限严重制约了半夏的产值和当地经济效益。本试验针对半夏的连作障碍设计不同轮作年限进行对比研究,设置半夏重茬地、2年和4年前种植过半夏的土地进行半夏再次种植,以研究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同时选择间隔年限为2年的地,进行半夏的第二茬轮作,并以土壤消毒、种茎消毒、实施生物重茬肥及遮阴等措施做处理,比较分析对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效果,通过田间管理调查和产量品质测定对不同处理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如下:(1)连作和不同间隔年限半夏轮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6月,连作半夏中间小叶面积、株高、植株密度均显着低于4年轮作半夏,茎粗差异不明显,但是倒苗率的测定结果显着高于不同年限轮作的半夏;至7月初,连作半夏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着降低,分别比4年轮作下降49.79%、47.15%,但轮作与连作半夏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地上鲜重、百粒重、产量以及不同大小块茎的鲜重结果显示4年轮作均大于2年轮作,且显着高于连作1年;半夏的连作导致其块茎中有效成分累积减少,连作半夏块茎中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琥珀酸含量均低于年轮作半夏,其中可溶性糖和生物碱含量显着低于4年轮作,且与2年轮作半夏差异不明显,连作半夏琥珀酸鸟苷含量较4年轮作半夏分别降低23.79%、10.21%。(2)不同播种方式的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半夏连作后的土壤中真菌菌群数量比4年轮作土壤明显上升了4.26倍,细菌群落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76.35%,较2年轮作土壤减少58.68%;放线菌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46.08%,与2年轮作土壤无明显差异。说明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增多,细菌数目的减少也是导致半夏病虫害频发和块茎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3)不同处理对2年轮作地种植的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缓解测试显示,土壤消毒(A1)或种茎消毒(A2)单独处理时并没有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物差异不明显,然而在二者同时处理时,产量和密度明显优于A1、A2,而在种植的土壤消毒以后,同时种茎浸种消毒,外加追施抗重茬生物菌肥处理时(即A4),半夏株高、叶面积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和A1、A2;当A4处理与遮阴结合处理(即A5)后,除茎粗无差异外,叶面积、株高、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及其他组处理,产量也属最高,比对照高出66.88%,也比A4组合处理高出了13.88%;五种处理之间,半夏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均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A4、A5均高于A1、A2、A3,且与对照差异最大,而A5处理下的半夏块茎中除有效成分生物碱较A4低4.52%,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及琥珀酸含量显着高于A4处理,其中琥珀酸含量较A4处理高出5.44%,说明在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措施处理中,土壤和种茎消毒单一处理效果不理想,只有与生物重茬肥做底肥、后期采取与遮阴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对半夏连作障碍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消减效果。

穆二廷,周建理[4](2013)在《半夏生药学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其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痈肿痰核[1]。笔者从半夏的资源状况、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生药学鉴定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半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杨小艳[5](2013)在《加工方法对半夏质量的影响及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其品质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辛、温,有小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1]。半夏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杂草性植物,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课题组对主产区四川、贵州、甘肃半夏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不同产区半夏的生长环境、变异情况及药材初加工方法。通过考察发现,生长在不同环境甚至同一环境下的居群间都存在变异,主要体现在半夏植株的叶形和珠芽上。另外,半夏产地初加工方法多为去皮.熏硫-干燥,熏硫处理后的半夏色泽好,易干燥、易储藏、防虫,熏硫不当除对半夏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影响外,还导致外源性有毒物质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影响半夏的临床疗效。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进行了半夏产地初加工方法和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品质的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半夏产地初加工研究(1)本课题对半夏进行了烘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远红外干燥、熏硫处理等6种方法的研究,将其加工品与购买的2批商品半夏(熏硫)从药材的外观性状、折干率、总酸及总生物碱含量、浸出物、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烘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远红外干燥的半夏在外观性状上差异较大,以晒干最好:其浸出物、总酸含量间无显着性差异;除真空冷冻干燥外,其余4种方法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熏硫对半夏的浸出物、总生物碱、总酸含量均有显着影响。通过加权评分法对不同加工方法的半夏药材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以晒干半夏的评分最高,其次是减压干燥,熏硫处理的评分较低。(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半夏不同熏硫时间及熏硫后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半夏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半夏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随着熏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在熏硫时间>b h以后,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了150mg/kg;另外,熏硫对半夏中的化学成分也有了一定的影响,总生物碱含量与熏硫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总酸含量随熏硫时间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干燥方法对半夏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也存在影响,以熏后晒干处理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最低。(3)对半夏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熏硫与无硫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熏硫与未熏硫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作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表明,熏硫时间在bh以内的图谱与未熏硫半夏图谱相似,熏硫时间大于bh后,与未熏硫半夏图谱相似度较低。结合熏硫前后半夏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变化及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分析发现,熏硫时间小于bh时,半夏中化学成分虽有一定的变化,但无显着性差异,且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150mg/kg的标准,因此将半夏最佳加工方法确定为:以直接晒干最好,在某些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半夏采挖后无法晒干时,可以适当的进行熏硫处理,但是熏硫时间不得超过bh,该方法己申请专利1项。2.对半夏种内变异情况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细胞学、药材质量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半夏主叶长、主叶宽、珠芽位置(珠芽至块茎的长度)、地上部分(地上部分茎的长度)、株高、珠芽直径、块茎直径等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显示,半夏表型特征存在普遍的变异,其中叶形状的变异最为明显,按照叶形的不同将半夏分为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4种,其中芍药叶型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珠芽的着生位置、数量和块茎形状。(2)对4种叶型半夏的生长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除桃叶型半夏的珠芽发生时间略早外,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的生长规律都比较一致,竹叶型半夏和柳叶型半夏出苗晚于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竹叶、柳叶型半夏的珠芽发生时间与芍药叶型半夏的相似。在整个生长过程中,4种叶型半夏均有2-3次倒苗,竹叶和柳叶型半夏的倒苗时间略晚于芍药叶、桃叶型半夏;另外,4种叶型半夏的佛焰苞发生率和结实率均较低。(3)从染色体数目、SDS-PAGE蛋白电泳、ISSR分子标记等方面对4种叶型半夏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叶型半夏在染色体数目、蛋白水平、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过分析发现,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在蛋白水平、分子水平上的遗传距离比较接近,有较好的一致性。(4)为研究不同叶型半夏在药材质量上的差异,对不同叶型半夏药材的外观性状、薄层色谱、总生物碱、总酸进行了测定,并对其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叶型半夏的生物碱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竹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和总酸含量均较高,其次是芍药叶型半夏、桃叶型半夏,柳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和总酸含量均较低。通过化学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发现,芍药叶型与桃叶型的相似度最高,竹叶型与柳叶型相似度较高,而芍药叶型、桃叶型与竹叶型、柳叶型的相似度较低。

申浩[6](2012)在《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Pinell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除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等功效。半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不但在我国新药、特药、中成药和方药饮片中有大量使用,同时还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各国为汉方用药。半夏植物生长习性特殊,忌涝怕旱、耐阴惧晒,易“倒苗”,人工栽培规范化生产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同时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市场缺口较大。四川为半夏主产区之一,其中以南充、武胜、安岳、达州等地产量大,质量较优。为保护川半夏野生资源和满足市场对川半夏的需求,本文从川半夏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及其对温度的生理响应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9种不同贮藏方式对川半夏种茎进行越冬贮藏处理,结果表明川半夏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除叶绿素含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外(P>0.05),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根数、根长、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5)。川半夏种茎收获后,采用室内湿沙(土)贮藏或3℃(±1)冰箱贮藏,种茎的萌发和生长活力表现最好,为种茎适宜的贮藏方式。2.将来自川半夏主产区的3份不同材料的种茎分别按大(d>1.5cm)、中(1.0<d≤1.5cm)和小(0.5<d≤1.0cm)分级,探讨其种茎大小对产量和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茎大小川半夏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直径0.5<d≤1.0cm的块茎生活力旺盛,可明显达到增产效果,同时生产出的半夏次黄嘌呤核苷含量最高,且生物碱含量也普遍较高。据此认为,0.5<d≤1.0cm的块茎更适宜做种茎用,其次为直径1.0<d≤1.5cm的块茎;而直径d>1.5cm者一般不适宜用做种茎,但良种繁育时可使用,此时珠芽产生量大,繁育系数高。3.随机选取300粒川半夏种茎,单株考察其生育期内主要农艺性状,收获后计算其单株增重率和单株增殖率,进行K-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8粒有效种茎可分为3类,第Ⅰ类种茎平均直径为1.27cm,单株增重率为134.09%;第11类平均直径为1.40cm,单株增重率仅13.83%;第Ⅲ类平均直径为1.02cm,单株增重率为369.98%。建议生产中优先选择直径0.7-1.2cm(平均值1.Ocm)的块茎作为种茎,其次选择直径1.2-1.55cm者,直径1.55cm以上的一般不作为种茎使用。4.分析了2份主产区川半夏材料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川半夏不同生育时期各部分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其中对钾的吸收量最大,对磷的吸收量最少;在半夏大面积“倒苗”前后,各部分氮、磷和钾含量以及累积总量总体上高于非“倒苗”期。生长期间半夏地上和地下部分磷、钾吸收量间相关系数均分别达显着水平(P<0.05),且地下部分磷和氮吸收量间相关系数也达到显着水平(P<0.05)。半夏生长过程中,每生产100kg干品,大约需要吸收氮5.02-5.64kg,P2O52.44-2.56kg,K2011.62-13.49kg。川半夏在大田栽培中应当施足底肥,并在6月中旬和8月下旬前后及时追施氮、磷和钾肥,并适当提高钾的比例。追肥方式可采用地下浇施和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川半夏地下部分对磷肥和氮肥的吸收有相互促进效应。5.在对川半夏氮磷钾营养元素吸收累积动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施肥水平与其生长节律、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川半夏出苗、珠芽产生和抽薹等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生长期间平均出苗数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平均抽薹数、平均珠芽产生数、净产量、单株增殖率、β-谷甾醇以及生物碱含量间差异则达极显着水平(P<0.01)。氮肥对川半夏生物碱和β-谷甾酣含量均有极显着效应(P<0.01),对上述其他指标则无显着效应。磷肥和钾肥对各指标均无显着效应。川半夏生产栽培中最佳施肥组合为每亩施N、P2O5和K20分别为21kg、21kg和30kg或21kg、15kg和18kg。6.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川半夏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保护酶、丙二醛和膜质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根系活力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下,川半夏不饱和脂肪酸(IUFA)、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SFA/USFA)、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总叶绿素含量(Chit)、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和变幅基本一致,变幅相比35-40℃处理后较小,各指标含量更趋于对照,较为稳定。在35-40℃温度处理下,前3天内IUFA下降,SFA/USFA比值上升,Chla、Chlb、Chlt含量下降,CAT、POD、SOD酶活性上升,MDA和脯氨酸含量上升,这些高温胁迫的生理特征均得以迅速表现。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并非继续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变化,而是会逐步接近或回复到20-30℃水平。据此认为,川半夏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胁迫温度在30-35℃之间,而35-40℃下川半夏则会迅速“倒苗”。高温胁迫下川半夏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响应,这些响应指标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共同促进了川半夏对高温胁迫的适应,但长期的高温胁迫会对其造成根系损伤,并最终导致植株“倒苗”,进而对川半夏生物碱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潘红梅[7](2010)在《川半夏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夏是一味我国常用的中药,其原植物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t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栽培在一定程度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仍然面临种质混杂、品质衰退、繁殖系数低等问题。四川是半夏的主产地,既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又是优质道地药材半夏的主要栽培生产区。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主搜集了27份半夏材料,通过细胞染色压片确定了材料的染色体数目;观察了部分材料减数分裂过程中小孢子的形成和发育情况,测定了其花粉活力和柱头的可授性;同时采用SDS-PAGE对各材料的叶片和块茎可溶蛋白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12份材料进行了生长节律以及产量和质量的研究。以期为半夏的鉴定、保护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等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体数目分析结果表明,半夏资源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26-117,其中2n=101为首次报道,推断半夏染色体基数为13。半夏的多倍体复合体(2n=26,78,91,104,117)和非整倍体(2n=80,84,88,94,96,98,101)现象普遍存在,可能与其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有关。2.对川半夏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一方面确定了半夏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花序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发现半夏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存在不等二价体,染色体桥,滞后染色体,分裂不同步和微核等异常现象。试验结果还表明,半夏花粉可育率的平均值仅为1.9%,柱头可授率的平均值为85.9%。3.分别用冰水提取法、Tris-HCl缓冲液提取法、Na3PO3溶液提取法和含PVP的溶液分别提取川半夏资源可溶蛋白,进而又对影响SDS-PAGE的关键步骤进行了探讨,确立了一套适用于半夏蛋白提取和电泳的方法。即采用冰水提取法提取后直接上样电泳,应用不连续分离系统,分离胶浓度为10%,浓缩胶浓度为4%,考马斯亮蓝染色,蒸馏水洗净后脱色。该法简单快速,SDS-PAGE电泳条带清晰,数量多,分辨率高。4.SDS-PAGE电泳研究结果还表明,川半夏具有较为丰富的可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叶片可溶蛋白图谱与块茎可溶蛋白图谱存在差异。叶片共分离出19条迁移率不同的带纹,3条带纹为所有材料共有,每份材料可分离出11-18条比较清晰的带,平均14.5条。块茎共分离出了12条迁移率不同的带纹,3条带纹为所有材料共有,每份材料可分离出4-12条比较清晰的带,平均9.4条。与块茎可溶蛋白图谱相比较,叶片可溶蛋白图谱能更好的鉴定半夏与掌叶半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有聚在一起的趋势。5.在田间对12个半夏居群的出苗、抽薹开花、珠芽产生数目进行观察,收获后对其增重率和增殖率进行对比考察。结果发现川半夏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均有一次“倒苗”,在8月中旬到10月期间,半夏出现第二次“倒苗”;抽薹开花和珠芽产生的高峰期是5月。不同来源半夏材料的增重率和增殖率差异较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12份半夏资源的可溶蛋白、β-谷甾醇、生物碱三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发现各地半夏三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以来自四川渠县板桥的S07-28号材料的可溶蛋白、β-谷甾醇和生物碱含量相对较高,是一份优异的川半夏资源材料。

杨燕,费改顺,贾正平,张汝学[8](2010)在《半夏人工栽培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半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野生半夏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半夏的人工栽培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环境条件,制定出一套符合GAP原则的SOP技术体系,提高半夏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是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就近几年半夏生产中的高效栽培技术和遗传基因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贾君君,李婷,李敏,王兵[9](2009)在《影响半夏产量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半夏产量的因素和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方法:四川是半夏的道地产区,通过四川阆中半夏基地多年生产、实验结果并兼顾周边其它区域的生产情况,对半夏生产过程中,影响其产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品种品质、播种期、密度、肥料、采收期、产地生态环境等是影响半夏产量的重要因素。结论:半夏栽培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其产量,因此要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种植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合理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其稳定高产。

李婷,李敏,贾君君,吴发明,何霖,于素玲[10](2009)在《全国半夏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半夏野生、栽培资源及生产现状的调查,为半夏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查阅文献资料入手,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及标本采集、鉴定,重点调查半夏的产量、质量、分布面积,栽培品种、种子来源、种植技术、产销情况。结果发现部分半夏产区近年来其资源和生产情况发生了变化,种茎来源复杂并有严重的混杂情况,野生种质也较难采得。此外,品种选育工作薄弱,栽培地区大多缺乏规范的栽培管理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结论半夏野生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技术都亟待重视和加强。

二、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及品质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及品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1 引言
    2 性状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3 检查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3.3.2 农药残留
        3.3.3 黄曲霉毒素
        3.4 小结
    4 半夏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研究
        4.1 有机酸新成分的分离鉴定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提取和前处理
        4.1.3 化合物LC-MS分析
        4.1.4 化合物核磁鉴定
        4.1.5 其他有机酸成分的鉴定
        4.1.6 小结
        4.2 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色谱条件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4 样品前处理研究
        4.2.5 方法学考察
        4.2.6 结果与分析
        4.2.7 小结
        4.3 半夏核苷类成分分析
        4.3.1 材料与仪器
        4.3.2 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小结
        4.4 半夏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4.4.1 材料与仪器
        4.4.2 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5 半夏伪品鉴别的补充检验方法研究
        5.1 原植物
        5.1.1 半夏
        5.1.2 虎掌南星
        5.2 材料及仪器
        5.2.1 材料来源
        5.2.2 仪器与试药
        5.3 检测方法研究
        5.3.1 特征成分的分离鉴别
        5.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5.3.3 流动相的选择
        5.4 样品前处理
        5.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4.2 提取方法考察
        5.5 方法学研究
        5.5.1 检出限
        5.5.2 精密度试验
        5.5.3 重复性实验
        5.5.4 稳定性考察
        5.5.5 耐用性考察
        5.6 虎掌南星中水麦冬酸的HPLC-MS验证
        5.6.1 仪器与试药
        5.6.2 液相色谱条件与质谱参数
        5.6.3 溶液的制备
        5.6.4 试验结果
        5.6.5 样品分析
        5.7 水麦冬酸检出限量研究
        5.7.1 半夏与虎掌南星掺伪比例研究
        5.7.2 姜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5.7.3 清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5.7.4 法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5.7.5 水麦冬酸检出限量研究
        5.7.6 半夏补充检验方法(标准正文)
        5.8 样品检测
        5.8.1 半夏对口药材检测
        5.8.2 虎掌南星对口药材及市售药材的检测
        5.8.3 市售半夏药材检测
        5.8.4 市售姜半夏
        5.8.5 市售清半夏
        5.8.6 市售法半夏
        5.9 小结
    6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章 半夏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
    1 引言
    2 半夏商品等级现状
        2.1 半夏历史产区沿革
        2.2 标准现状
        2.2.1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
        2.2.2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团体标准
        2.3 产地及市场等级现状
        2.3.1 产地调查
        2.3.2 市场调查
        2.4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性状分析
        3.3 薄层色谱
        3.4 浸出物测定
        3.5 有机酸含量测定
        3.6 核苷含量测定
        3.7 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图谱
    4 结果与分析
        4.1 性状分析
        4.2 薄层鉴别
        4.3 浸出物测定
        4.4 有机酸含量测定
        4.5 核苷含量测定
        4.6 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
    5 结论和讨论
        5.1 分级指标的综合分析
        5.2 半夏药材等级指标的建立
        5.3 与现有分级标准的比较
        5.4 半夏药材等级标准(草案)
第三章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1 引言
    2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2.1 产地调研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半夏种茎质量的检测
        2.3.2 半夏种茎质量评价的验证
        2.3.3 田间实验
        2.3.4 药材质量评价
        2.3.5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草案)
第四章 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不同叶型半夏化学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2.2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2.2.3 枸橼酸等7 个有机酸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3 半夏转录组测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半夏RNA分离及c DNA文库的构建
        3.1.3 测序及数据组装
        3.1.4 转录本功能注释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及数据组装
        3.2.2 转录本功能注释
        3.3 小结
    4 不同叶型半夏主要活性成分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基因挖掘
        4.1 不同叶型半夏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1 不同叶型半夏所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2 代谢通路分析
        4.2 不同叶型半夏与生物碱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1 生物碱代谢相关代谢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2 与麻黄碱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不同叶型半夏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1 有机酸相关代谢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2 与枸橼酸等主要有机酸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4.1 材料
        4.4.2 仪器与试剂
        4.4.3 方法
        4.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与讨论
        1.1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1.2 半夏药材商品等级研究
        1.3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1.4 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本草考证
    2 资源分布
    3 植株形态
    4 遗传多样性研究
    5 半夏种茎研究
        5.1 种茎及繁育研究
        5.2 半夏种茎标准研究
    6 半夏的初加工研究
    7 半夏的化学成分研究
    8 半夏伪品的鉴别
    9 半夏药材质量评价
    10 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南充产半夏的蛋白质提取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半夏总蛋白的提取
    2.2 半夏蛋白的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
    2.3 半夏蛋白的质谱仪测定
        2.3.1 胶内酶解
        2.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参数设置
    2.4 数据搜库
3 结果与讨论
    3.1 半夏总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3.2 半夏总蛋白的质谱分析结果
    3.3 讨论

(3)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半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2 半夏的人工栽培研究
        1.2.3 中药材连作障碍的研究
        1.2.4 轮作对中药材及其他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2.5 半夏脱毒快繁和人工种子技术
        1.2.6 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连作对半夏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连作对半夏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2.3.2 连作障碍对半夏植株密度和倒苗率的影响
        2.3.3 连作障碍对半夏地上植株和地下块茎鲜重的影响
        2.3.4 连作对半夏繁殖系数和出苗数的影响
        2.3.5 连作对半夏块茎产量及折干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连作对半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连作对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连作对半夏块茎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材料、仪器与试剂
        5.2.3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处理措施在半夏轮作地中的障碍效应的缓解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措施处理下半夏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比较
        6.3.2 不同措施处理之间半夏块茎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半夏生药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状况
2 栽培技术
    2.1 一般栽培技术
    2.2 组织培养技术
    2.3 半夏产量的提高
3 采收加工
    3.1 一般加工方法
    3.2 半夏采收时间
    3.3 半夏的初加工
4 生药学鉴定
    4.1 半夏的传统鉴别
    4.2 半夏指纹图谱鉴别
    4.3 半夏遗传多样性鉴别
5 小结

(5)加工方法对半夏质量的影响及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其品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本草考证
    2 半夏资源分布情况
    3 形态学研究
    4 遗传多样性研究
    5 产地初加工研究
    6 化学成分研究
    7 质量控制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产区调研
        1.1 半夏主产区情况
        1.2 不同产区半夏的变异情况
        1.3 半夏的产地初加工情况
    2 半夏产地初加工研究
        2.1 仪器及试剂、试药
        2.2 初加工方法的研究
        2.3 不同加工方法对半夏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
        2.4 不同加工方法半夏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3 熏硫对半夏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熏硫时间对半夏药材质量的影响
        3.2 不同干燥方法对熏硫半夏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影响
        3.3 熏硫半夏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4 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品质的初步研究
        4.1 半夏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4.2 不同叶型半夏生长节律的观察
        4.3 不同叶型半夏染色体数目分析
        4.4 不同叶型半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4.5 不同叶型半夏ISSR分子标记分析
        4.6 不同叶型半夏品质的初步研究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件

(6)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半夏的本草考证和药用历史
        1.1.1 本草考证
        1.1.2 药用历史
        1.1.3 市场前景
    1.2 半夏资源分布概括
        1.2.1 半夏资源的全球分布
        1.2.2 中国半夏资源分布
        1.2.3 四川省半夏资源分布
    1.3 半夏生物学特性
        1.3.1 植物学特性
        1.3.2 遗传多样性
    1.4 人工栽培技术
        1.4.1 栽培模式
        1.4.2 种茎选择和处理
        1.4.3 整地与施肥
        1.4.4 播种
        1.4.5 生育期管理
        1.4.6 病虫害防治
        1.4.7 采收和加工
    1.5 半夏的化学成分
    1.6 半夏的饮片加工
    1.7 川半夏研究概况
    1.8 高温胁迫研究概况
        1.8.1 高温胁迫对生物膜的影响研究
        1.8.2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1.8.3 高温胁迫对植物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8.4 高温胁迫对植物体激素的影响
        1.8.5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9 立题依据
第2章 不同贮藏方式对川半夏种茎出苗及其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贮藏条件
        2.2.3 发芽试验
        2.2.4 性状考察和记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发芽的影响
        2.3.2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根系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和讨论
第3章 川半夏种茎大小对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出苗数
        3.3.2 珠芽产生数
        3.3.3 抽薹数
        3.3.4 净产量和增殖率
        3.3.5 主要化学成分
    3.4 讨论和结论
第4章 川半夏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川半夏种茎直径和主要农艺性状及单株增重率的相关分析
        4.3.2 川半夏种茎直径和主要农艺性状及单株增重率的聚类分析
    4.4 结论和讨论
第5章 川半夏生长期氮、磷和钾营养吸收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川半夏出苗规律
        5.3.2 川半夏氮、磷和钾含量变化动态
        5.3.3 氮、磷和钾总量累积动态
        5.3.4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氮、磷、钾的累积吸收比
    5.4 小结和讨论
第6章 不同施肥水平对川半夏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出苗数
        6.3.2 珠芽数
        6.3.3 抽薹数
        6.3.4 净产量和单株增殖率
        6.3.5 主要化学成分
    6.4 讨论和结论
第7章 不同温度处理对川半夏影响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7.2.2 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膜质脂肪酸组分
        7.3.2 叶绿素含量
        7.3.3 CAT、POD和SOD酶活性
        7.3.4 丙二醛(MDA)含量
        7.3.5 脯氨酸含量
        7.3.6 根系活力
        7.3.7 生物碱含量
        7.3.8 各响应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7.4 讨论
        7.4.1 不同温度处理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7.4.2 不同温度处理对叶绿素组分的影响
        7.4.3 不同温度处理对CAT、POD和SOD酶活性的影响
        7.4.4 不同温度处理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7.4.5 不同温度处理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4.6 不同温度处理对川半夏根系活力的影响
        7.4.7 不同温度处理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7.4.8 各主要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7.5 结论
小结与进一步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川半夏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半夏研究概况
        1.1 来源分布
        1.2 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栽培技术研究
        1.4 生药学研究
        1.5 化学成分研究
    2. 川半夏研究概况
    3.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川半夏资源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观察结果
        2.2 细胞型分析
        2.3 细胞型地理分布
    3. 讨论
        3.1 半夏多倍体复合体与非整倍体现象
        3.2 起源中心与地理分布
        3.3 生物形态学与染色体数目
    图板
第三章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
        1.2.2 花粉活力检测
        1.2.3 柱头可授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与花序外部形态对应关系
        2.2 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现象
        2.3 小孢子的发育与成熟花粉粒的形成
        2.4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的检测
    3. 讨论
        3.1 减数分裂异常与孢子的育性
        3.2 减数分裂异常与染色体数目变化
    图版
第四章 可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取样
        1.2 方法考察
        1.2.1 蛋白质提取方法
        1.2.2 电泳待测样品处理方法
        1.2.3 凝胶的制备
        1.2.4 SDS-PAGE电泳
        1.3 半夏资源可溶蛋白谱带比较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泳条件的筛选优化
        2.2 可溶蛋白标记的多态性
        2.3 可溶蛋白遗传相似系数
        2.4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优化电泳条件的必要性
        3.2 半夏可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3.3 半夏的繁育方式与遗传多样性
        3.4 半夏的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与遗传多样性
第五章 生长节律及产量和质量的研究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试验
        1.3.2 可溶蛋白含量测定
        1.3.3 β-谷甾醇含量测定
        1.3.4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居群半夏生长节律比较
        2.1.1 半夏不同居群的出苗情况
        2.1.2 不同半夏居群的开花抽薹情况
        2.1.3 半夏不同居群的珠芽数
        2.2 半夏不同居群产量
        2.3 半夏不同居群可溶蛋白、β-谷甾醇及生物碱含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半夏不同居群出苗情况的差异性
        3.2 半夏不同居群抽薹情况的差异性
        3.3 半夏不同居群产生珠芽数的差异性
        3.4 半夏不同居群产量的差异性
        3.5 半夏不同居群质量的差异性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半夏人工栽培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的栽培技术
    1.1 半夏栽培的环境条件
        1.1.1 半夏的植物学特征[3]:
        1.1.2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4]:
        1.1.3 半夏生长的环境条件[5]:
    1.2 半夏的栽培技术
        1.2.1 播种:
        1.2.2 施肥浇灌:
        1.2.3 田间管理:
        1.2.4 病虫害防治:
        1.2.5 采收初加工:
2 半夏种质资源遗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2.1 DNA测序
    2.2 RFLP
    2.3 AP-PCR与RAPD
    2.4 ISSR
    2.5 SCAR
    2.6 AFLP
    2.7 DALP
    2.8 其它
3 结语与展望

(10)全国半夏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产地调查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3 资源调查结果
    3.1 不同产地半夏原植物形态及生态环境调查
    3.2 种植区种质来源混杂情况严重
    3.3 部分主要种植区发生改变
    3.4 品种选育研究薄弱
    3.5 现有野生资源急待保护
    3.6 人工栽培技术严重滞后
4 讨论

四、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及品质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 敬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2]南充产半夏的蛋白质提取与鉴定研究[J]. 彭煜策,赵梅,吴淑菲,江玲,杨俊宝. 科技资讯, 2018(18)
  • [3]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D]. 马小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4]半夏生药学研究概况[J]. 穆二廷,周建理.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5)
  • [5]加工方法对半夏质量的影响及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其品质的初步研究[D]. 杨小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6]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D]. 申浩.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7]川半夏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潘红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8]半夏人工栽培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新进展[J]. 杨燕,费改顺,贾正平,张汝学. 中药材, 2010(02)
  • [9]影响半夏产量因素分析[J]. 贾君君,李婷,李敏,王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04)
  • [10]全国半夏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J]. 李婷,李敏,贾君君,吴发明,何霖,于素玲.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9(02)

标签:;  ;  ;  ;  

南充半夏野生资源调查与品质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