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试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冶晓燕[1](2021)在《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文县尖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森林覆盖率高,水热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对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尖山设立9个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并采集标本,共获得628份大型真菌标本,其中32份只鉴定到属;596份标本采用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共鉴定出351个物种,子囊菌32种,担子菌319种,隶属于5纲,21目,61科,131属,其中包括甘肃新记录种134个。在此基础上参照真菌字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和全球真菌在线数据库(http://www.indexfungorum.org/)系统,对其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编目。区系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优势科有13个,分别为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共含物种215种,占总种数的61.25%;优势属有22个,分别为粉褶菌属Entoloma、丝盖伞属Inocybe、湿伞属Hygrocybe、丝膜菌属Cortinarius、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杯伞属Clitocybe、乳菇属Lactarius、马鞍菌属Helvella、田头菇属Agrocybe、鹅膏属Amanita、小鬼伞属Coprinellus、靴耳属Crepidotus、环柄菇属Lepiota、小皮伞属Marasmius、球盖菇属Stropharia、口蘑属Tricholoma、红菇属Russula、拟鬼伞属Coprinopsis、蜡伞属Laccaria、乳牛肝菌属Suillus,共含物种202种,占总种数的57.55%。地理区系组成分析显示,135个属分为5种分布型:1)世界广布属72个,占总属数的53.33%;2)北温带分布属45个,占总属数的33.33%;3)泛热带分布属13个,占总属数的9.63%;4)热带-亚热带分布属4个,占总属数的2.96%;5)中国特有属1个,占总属数的0.74%。该地区大型真菌地理区系组成复杂多样,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同时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分布特征,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泛热带、热带-亚热带成分。中国特有属的分布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重要的生态位置。资源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分布可食用菌59种,多为蘑菇科Agaric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等;药用菌15种,药食同源13种;该地区经济真菌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同时还发现38种毒菌,包括有毒红菇Russula emetica、黄盖鹅膏Amanita subjunquillea、淡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簇生黄韧伞Hypholoma fasciculare等剧毒种。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部分大型真菌在西北地区的分布提供证据,使我国的大型真菌区系分布数据更为精确,同时能为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大型真菌资源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王恩泽[2](2021)在《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作为一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生存、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类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浪费、土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进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开展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适合长江经济带阶段发展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及方法。其中,经济价值核算主要采用直接价值法和征地补偿片价法,生态价值核算采用当量因子法,社会价值核算采用代替市场法。基于研究区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等数据,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多尺度土地资源资产动态评估与横向对比研究,并从单位面积和单位人口两个方面对土地资源资产进行细化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0-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在全区域、上中下游、各省市三个不同尺度均有大幅上升。其中,经济价值从192983.35亿元到333960.12亿元,上涨约73.05%;生态价值从43841.23亿元到66714.73亿元,上涨约52.17%;社会价值从113778.08亿元到232538.18亿元,上涨约104.38%。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向增长。(2)从空间上看,2010-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经济价值为下游>上游>中游;生态价值方面,上游>中游>下游;社会价值方面,上游>下游>中游。土地资源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最高的省市分别为江苏省、四川省、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较高,但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其生态价值相对较低。(3)长江经济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在2010-2015年间均有上升。从资产构成要素看,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对经济价值贡献最大,2010年和2015年分别占比83%和84%;林地对生态价值的贡献最大,2010年和2015年分别占比64.23%和63.91%;耕地对社会价值贡献最大,2010年和2015年分别占比80.68%和76.65%。(4)从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构成来看,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从三种资产类型对各省市土地资源资产的价值贡献来看,2010年经济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上海市,生态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云南省,社会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重庆市。2015年,经济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浙江省,生态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云南省,社会价值贡献率最高的是安徽省。长江经济带经济更为发达的下游地区土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占比较大,生态价值占比较小,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上游地区,土地资源资产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占比相对较大,经济价值占比较小。(5)各省市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与区域面积、区域人口密切相关。2010-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单位面积和单位人口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均有提升,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从单位面积的计算结果来看,2010年和2015年上海市的单位面积经济和社会价值都远高于其它各省市,云南省单位面积经济价值最低,贵州省单位面积社会价值最低;四川省单位面积生态价值最高,上海市最低。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经济和社会价值越高。从单位人口的计算结果来看,2010年和2015年云南省单位人口经济和生态价值均为最高,2010年和2015年单位人口经济价值最低的分别是重庆市和安徽省,单位人口生态价值最低是上海市;2010年单位人口社会价值最高是贵州省,最低是湖北省,2015年单位人口社会价值最高是四川省,最低是浙江省。总体来看,人口越密集的地区单位人口土地资源资产价值越低。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的评估有助于理清长江经济带不同维度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政府土地资源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区域人类福祉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崔茜茜[3](2021)在《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规模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节能减排是各国关注重点。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增加碳汇量,提高各地区固碳能力。通过绿化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海洋具有吸收、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能力,海洋碳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林业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相关研究较多,海水养殖碳汇渔业通过固碳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尚未建立海洋碳汇碳交易市场,而林业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的运行,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在现有海水养殖碳汇渔业及林业碳汇等相关文献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碳循环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经济效率与构建海洋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性。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九省(区)海水养殖贝类和藻类相关统计资料,测算了碳汇总量即碳汇能力;在传统的碳税法和人工造林法基础之上,构建了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模型,计算出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的经济价值,随后综合分析了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之上,运用LMDI指数分解法,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价值影响因素,通过传统一阶段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法,以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分析海水养殖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以期为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建立提供相关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沿海九省(区)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在研究期间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分化较为明显,呈现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环渤海经济区的降幂排列格局。具体来看,山东省和福建省海水养殖碳汇量较多,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大于其他各省(区),在沿海九省(区)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第二,静态分析:山东省和福建省在研究期间均为有效单元,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他各省(区)均有小幅变动;第三,动态分析:碳汇渔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为明显,其中2008-2009年期间为12年最高值1.207,上升了20.7%,2017-2018年最低0.698,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较大,技术变化对其产生重要作用;第四,从时空发展演变上看,经济价值凸显出泛环渤海、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三足鼎立演化特征,时空发展演变分析显示了碳汇渔业在中国科学定位,合理配置,海陆协调的局势,海水养殖碳汇主要试点项目在国内大力推广,资金和先进设备不断投入,呈现出中国碳汇渔业正在加快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显而易见减少碳排放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是发展的不二选择。通过计算碳汇渔业产生的经济价值,并分析影响经济价值的内在因素,碳汇渔业经济效率,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朝着环境友好型高质量发展以及未来海洋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蓝希[4](2020)在《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保护、恢复和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直是各个国家不断坚持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目标。从国内外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可以得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区域性质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面对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以精准量化、全面系统的形式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类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了解不同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继而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政策,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论文在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进行阐述;其次,在土地三大类的分类基础上重新确定研究区域用地分类,结合武汉市的用地情况,详细分析各类用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核算内容与计算方法;借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BOSSEL基本类定向指标进行计算,参考国内外社会经济标准以及武汉市近几年内各生态指标数值制定等级划分标准,结合综合评价法获得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子系统的综合指数值;最后,依据系统发展协调理论,对资源价值核算结果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数值进行协调度测算与公平性评价,并运用发展综合指标测度方法结合三种成果对武汉市2016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做出合理、科学地评价,以进一步剖析并提出相应土地利用战略及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构建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框架。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标准对武汉市的土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并获得资源价值发展指数值,依据基本类定向指标模型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发展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框架对系统协调度计算与公平性评价的模型进行改进,运用发展综合指标测度方法将态势发展数值结果、系统协调度结果、公平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测算,最终得出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该方法为以后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体系选择提供了一种新颖思路。(2)基于农用地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从武汉市农用地的经济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来看,远城区中的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汉南区均为弱可持续性,蔡甸区和黄陂区的可持续性等级则为中可持续,江夏区的经济可持续性最高,为完全可持续,主要原因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的农用地面积缩减速度较快,目前两个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渐偏离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而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尤其是江夏区的农产品则依然为武汉市的主要农业发展区域;从生态可持续利用状况来看,远城区基本属于弱可持续以上等级,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等级达到了中可持续,主要原因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的农用地面积占武汉市全市的比重较大,其具有的生态可持续利用价值也较于中心城区更高,而东西湖区农用地的生态可持续性为弱可持续,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近年来也有逐步向二三产业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用地发展有所减弱。(3)基于建设用地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从武汉市建设用地的经济可持续评价情况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的7个行政区在经济可持续性方面均为可持续,几个行政区近年来的地价交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远高于其他两大类的土地收益,而远城区的几个行政区也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产速度、提高产出效率,其经济可持续性均处于中可持续等级;从建设用地的社会可持续利用等级水平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社会可持续性均隶属于可持续等级,而远城区的社会可持续利用水平也均处于中可持续;从武汉市建设用地的生态可持续性情况来看,中心城区除去汉阳区、青山区为不可持续之外,包括远城区所有行政区,其可持续性等级均为弱可持续,主要原因在于汉阳区和青山区是以第二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区,生态可持续性相较于其他几个行政区更低且污染排放量较其他几个行政区要高,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4)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未来发展对策建议在得到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三个方面,结合当前政策形势,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刘紫薇[5](2020)在《湘西主要乡土树种光特性和种间联结研究及森林经营启示》文中认为混交林由于经济功能、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出色表现,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混交树种造林、促进混交树种天然更新以及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是构建混交林的重要手段。树种的最佳配置对于迹地造林、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退化天然林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测定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能正确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并为森林经营中混交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湘西地区乡土树种光特性、经济价值以及种间关系并不明晰。本研究以湖南会同近原始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湖南慈利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近原始天然林优势树种的光特性、经济价值与种间联结关系确定不同造林目标下的乡土树种的选择和混交配置,为湘西地区迹地造林、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次生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学特征分析,依据当地天然林的林学特征和社会需求状况制定森林发展类型,为湘西地区马尾松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近原始天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栲在林分中占据绝对主导优势。优势树种的光特性确定如下:耐荫树种:笔罗子、青冈、日本五月茶;机会树种:栲、刨花润楠、柯、木油桐;阳性树种:山乌桕、黄杞、毛叶木姜子。其经济类别划分如下:第一经济类:刨花润楠;第二经济类:栲、青冈、柯;第三经济类:黄杞、木油桐;第四经济类:笔罗子、山乌桕、日本五月茶、毛叶木姜子。(2)近原始天然林种群在总体上存在显着的净的正联结,反映出近原始林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趋于稳定。种对间的关联研究表明,正负联结种对数差别不大,经χ2检验呈现显着联结的种对经联结系数AC、Dice指数、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几乎都达到了显着水平,且χ2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相似性最高。(3)森林经营中,树种光特性和经济价值用于指导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目标下的树种选择;成树和成树之间的种间联结关系指导迹地造林成树间的混交配置;幼树和幼树之间的种间联结关系指导林下补植时幼树搭配;幼树和成树之间的种间联结关系指导成树下补植幼树树种的选择。(4)在近原始林树种特性及种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综合退化马尾松次生林林学特征和社会需求状况,设计次生林森林发展类型。森林发展目标为环境保护和木材生产,主林层目标树种为马尾松、刨花润楠、青冈、栲,木材生产主要为马尾松、刨花润楠和青冈干材。

巩赫欣[6](2020)在《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森林项目是在城市环境中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体、模仿自然群落结构、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项目建设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理念,重在改善城市生态,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及其评价研究进展的总结,进而提出一套城市森林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案例的研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森林项目各项效益的发挥提供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结论,从而直观准确地衡量城市森林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为项目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评价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法建立了城市森林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评价研究部分,通过森林资源价值评估规范等文献资料,对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替代工程法和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赋值法对项目风险控制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各项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评价等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证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项目建设水平非常好,同时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分析,本研究可为城市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李倩[7](2020)在《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地区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等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碳库、蓄水库、能源库、基因库和营养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直接关系到人类福祉,对其进行科学、量化、客观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并对服务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浙江省历年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据,研究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运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计算了各地级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重点选取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中的森林游憩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过程与结论如下:(1)基于对浙江历年森林资源数据的回顾分析,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呈现出总量不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持续改善、功能显着增强的良好态势。但是同样也存在问题,如:人均森林面积占有比较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生产效益的下降,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下降明显等。(2)基于对浙江历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的分析与对计算方法的研究,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表现为加速上涨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以后森林生态价值的增长明显加速,年增长率在8%以上。其中,固土保肥价值受到化肥农业物资价格的影响上涨并不明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森林游憩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森林旅游价值上涨速度最快,且占比最高为32.5%,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3)利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计算了浙江各地级市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结果显示:杭州市以1147亿元位居首位,嘉兴仅以24亿元位居末位。同时,归功于浙江省各县市均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浙江各地级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4)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城镇化率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森林旅游价值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人均收入的提升对森林旅游价值的影响最大,人均收入每提升1%,森林旅游价值将提升2.5%。GDP增长率对森林旅游价值有负向影响,第二产业占比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森林旅游价值均有负向影响,说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值得我们重视。(5)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持生态系统稳定;(2)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3)加快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布局,充分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刘惠菱[8](2020)在《村庄公共绿地使用后综合评价研究 ——以桐庐县3A级景区村庄为例》文中认为浙江省的农村建设经过了“新农村阶段”和“美丽乡村阶段”,目前为打造“大景区”“大花园”的蓝图进一步走向纵深的“万村景区化阶段”。2017浙江省旅游局正式出台A级景区村庄创建标准,计划到2020年,让一万个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村庄,其中一千个成为3A级景区村庄。2017年至今,杭州市桐庐县凭借其优越的山水条件,已累计成功创建29个3A级景区村庄,占杭州市总量的17.6%。对桐庐县3A级景区村庄中的公共绿地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有效的帮助现有公共绿地进行提升改造,并为浙江乃至全国其他村庄提供建设参考。本论文采用SBE美景度分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10个3A景区村庄公共绿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只有江南镇环溪村为优秀,占总数的10%;江南镇镇荻浦村、凤川街道翙岗村、旧县街道合岭村、江南镇深澳村、分水镇大路村、旧县街道母岭村、分水镇儒桥村紧随其后为良好,占总数的70%;而后溪村和莪山新丰民族村则较为落后,为一般等级,占总数的20%;没有村庄的评价等级为较差和很差。总体结果说明所选3A级景区村庄的公共绿地总体情况良好,社会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可提升的空间。本次研究揭示了现有景区村庄公共绿地中存在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补救建议、确定将来发展方向,为其他相似类型的村庄公共绿地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为其他类型村庄公共绿地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并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考评机制提出建议。

应少栩[9](2020)在《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但总体相近,但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禀赋对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通过探究该地区生态资源所产生的生态产品价值是否对本地区和区域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溢出效应,为其他地区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提供参考。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的主要生态系统(农田、森林、湿地、草地)的总价值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8年十年间的相关数据,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以当量因子法为计算基础,初步计算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生态产品总价值。利用变化趋势图、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分析对各省(市)和整个研究区的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对相关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中下游整体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得到促进;(2)长江中下游地区内部的各省(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均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较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3)长江中下游地区内部的各省(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对各自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向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各区域差异化发展本地优势特色生态资源和产业、加强区域间生态产品方面的合作、创新生态产品的实现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品,将其生态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价值,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周逸帆[10](2020)在《综合效益视角下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认为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探明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价值溢出效率的时序演变和内部分异特征,把握影响湿地公园建设价值的关键因素,对掌握湿地公园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湿地公园发展方向、提高湿地公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价值溢出体系及价值溢出效率模型的基础上,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特征价格法、旅行费用法等方法测算湿地公园2011-2018年价值溢出,采用DEA和SDEA模型,测算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分别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和DEA模型中的松弛变量探讨影响价值溢出及价值溢出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看,就价值溢出而言,生态价值溢出发展平稳,经济价值溢出由快速增长变为负增长,社会价值溢出增速由快转慢;就价值溢出效率而言,生态价值溢出效率由波动上升变为快速下降,经济价值溢出效率缓慢波动上升,社会价值溢出效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从内部分异看,价值溢出一直呈社会>生态>经济态势,在不同时期增速略有不同,而价值溢出效率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变化规律,2011-2015年,生态价值溢出小幅度增长,社会价值溢出与生态价值溢出的差距快速扩大,经济价值溢出在波动中追赶生态价值溢出,价值溢出效率表现出社会>生态>经济的特征;2015-2017年,生态价值溢出保持平稳,社会价值溢出增速放缓但优势地位不变,经济价值溢出有追平生态价值溢出的趋势,价值溢出效率呈经济>社会>生态的特点;2017-2018年,生态价值溢出持续稳定,社会价值溢出出现新的增长点,经济价值溢出出现负增长,价值溢出效率呈社会>经济>生态的态势。(3)从影响因素看,娱乐休闲收益、间接经济收益、景观改造和净化环境是影响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的关键因素,生态维护、管理费用、设施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的冗余是限制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的主要因素。(4)基于影响因素提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价值提升策略,生态层面上,应加强生态管护技术输入,提升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水平;经济层面上,应缩小经济成本规模,提升经济管理和设施成本利用效率;社会层面上,应优化湿地公园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促进社会资源向科普科研倾斜,从而提升湿地公园建设价值。

二、试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1.1.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1.2 大型真菌多样性概述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地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气候类型
        1.2.3 自然资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设置
    2.2 研究材料
        2.2.1 标本采集
        2.2.2 标本整理
        2.2.3 标本记录
        2.2.4 标本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调查法
        2.3.2 形态学鉴定
        2.3.3 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分析
        3.1.1 调查结果
        3.1.2 多样性编目
    3.2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分析
        3.2.1 优势科属分析
        3.2.2 地理成分分析
    3.3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3.3.1 食用菌资源
        3.3.2 药用菌资源
        3.3.3 毒菌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4.1.2 区系多样性研究
        4.1.3 资源现状评价
    4.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文县主要食用菌
附录 B 文县主要药用菌
附录 C 文县常见毒菌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资源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1.1.2 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地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土地资源数据
        2.2.2 社会经济数据
第3章 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
    3.1 概念界定
        3.1.1 土地与土地资源
        3.1.2 资源与资产
        3.1.3 土地资源资产
    3.2 土地资源资产评估的内容
    3.3 经济价值核算
        3.3.1 核算方法
        3.3.2 耕地经济价值
        3.3.3 林地经济价值
        3.3.4 草地经济价值
        3.3.5 水域经济价值
        3.3.6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经济价值
        3.3.7 未利用土地经济价值
    3.4 生态价值核算
        3.4.1 核算方法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5 社会价值核算
        3.5.1 核算方法
        3.5.2 耕地社会价值
        3.5.3 林地社会价值
        3.5.4 草地社会价值
        3.5.5 水域社会价值
        3.5.6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社会价值
        3.5.7 未利用土地社会价值
第4章 土地资源资产动态评估与对比分析
    4.1 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分析
        4.1.1 经济价值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
        4.1.2 经济价值土地利用类型分异特征
    4.2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分析
        4.2.1 生态价值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
        4.2.2 生态价值土地利用类型分异规律
    4.3 土地资源社会资源评估分析
        4.3.1 社会价值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
        4.3.2 社会价值土地利用类型分异规律
    4.4 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构成时空分析
第5章 单位土地资源资产动态评估与对比分析
    5.1 单位面积土地资源资产评估
        5.1.1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5.1.2 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经济价值
        5.1.3 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5.1.4 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社会价值
    5.2 单位人口土地资源资产评估
        5.2.1 行政区域人口总数
        5.2.2 单位人口土地资源经济价值
        5.2.3 单位人口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5.2.4 单位人口土地资源社会价值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碳汇渔业
        1.3.2 森林碳汇
        1.3.3 碳交易市场
        1.3.4 DEA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特色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汇及碳源
        2.1.2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
        2.1.3 碳汇转化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
        2.2.2 生态系统
        2.2.3 碳循环
3 我国沿海地区碳汇量测算
    3.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3.2 碳汇渔业碳汇能力测算模型
    3.3 碳汇渔业碳汇能力测算结果及分析
4 沿海地区碳汇渔业经济价值
    4.1 经济价值测算
        4.1.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4.1.2 模型构建
        4.1.3 计算结果及情势分析
        4.1.4 经济价值时空演化格局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变量解释和数据说明
        4.2.2 LMDI指数分解法模型构建
        4.2.3 基于LMDI指数分解法碳汇渔业经济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 碳汇渔业经济效率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2.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分析初始效率
        5.2.2 DEA-Malmquist指数法
    5.3 经济效率分析
        5.3.1 传统第一阶段DEA测评结果分析
        5.3.2 DEA-Malmquist指数法测评结果分析
    5.4 全要素生产效率时空分异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1.3.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性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第三章 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分析框架构建
    3.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分析
        3.1.1 用地类型确定
        3.1.2 资源价值核算内容
    3.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态势分析
        3.2.1 评价方法确定
        3.2.2 指标因子择取
        3.2.3 评价标准制定
    3.3 系统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3.3.1 系统协调度模型
        3.3.2 系统公平性评价模型
        3.3.3 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第四章 武汉市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分析
    4.1 农用地价值核算
        4.1.1 耕地价值核算
        4.1.2 林地价值核算
        4.1.3 园地价值核算
        4.1.4 草地价值核算
    4.2 建设用地价值核算
        4.2.1 住宅用地与工矿仓储用地价值核算
        4.2.2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与特殊用地价值核算
        4.2.3 交通运输用地价值核算
    4.3 未利用地价值核算
        4.3.1 水域用地价值核算
        4.3.2 其他土地
    4.4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综合分析
第五章 武汉市土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1 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1.1 经济指标因子选取
        5.1.2 经济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2 土地社会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2.1 社会指标因子选取
        5.2.2 社会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3 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5.3.1 生态指标因子选取
        5.3.2 生态可持续利用态势分析
第六章 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析
    6.1 权重与发展指数值计算
        6.1.1 基本类定向指标权重计算
        6.1.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系统发展指数计算
    6.2 系统协调度与公平性分析
        6.2.1 综合系统协调度结果
        6.2.2 综合系统公平性评价
    6.3 评价结果分析
        6.3.1 系统协调度结论分析
        6.3.2 系统公平性评价结论分析
        6.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湘西主要乡土树种光特性和种间联结研究及森林经营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地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
        2.1.2 慈利县天心阁林场
    2.2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2.2.1 会同近原始林样地设计
        2.2.2 天心阁林场样地设计
3 近原始天然林优势树种光特性与经济价值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重要值
        3.1.2 树种光特性分类
    3.2 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组成
    3.3 优势树种光特性划分
    3.4 近原始天然林优势树种经济价值研究
        3.4.1 材用树种
        3.4.2 药用树种
        3.4.3 油料树种
        3.4.4 蜜源树种
        3.4.5 树种经济价值综合评定
    3.5 结论与讨论
4 近原始天然林优势树种种间关系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总体联结性检验
        4.1.2 种间联结性测定
        4.1.3 种间相关性测定
    4.2 总体种间联结性分析
    4.3 种间联结性分析
        4.3.1 χ~2检验结果分析
        4.3.2 联结系数和匹配系数结果分析
    4.4 种间相关性分析
    4.5 种间联结性的最终确定
    4.6 种间联结成因分析
    4.7 结论与讨论
5 种间联结规律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5.1 迹地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5.2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5.3 退化次生林恢复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6 案例研究—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森林发展类型设计
    6.1 研究方法
        6.1.1 树种重要值分析
        6.1.2 林分更新状况分析
        6.1.3 森林发展类型设计方法
    6.2 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
    6.3 次生林天然更新分析
    6.4 森林发展类型设计
    6.5 近期森林经营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森林的内涵
        2.1.2 城市森林与林业用地的区别和联系
        2.1.3 城市森林与普通城市绿地的区别和联系
        2.1.4 工程项目评价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评价法
        2.2.3 替代工程法
        2.2.4 条件价值评估法
        2.2.5 价值工程理论方法
        2.2.6 风险矩阵评估法
第三章 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确立指标的思路
        3.3.2 指标的初步筛选
        3.3.3 指标的最终确定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4.3 指标值的计算
        3.4.4 综合评价标准
第四章 Z城市森林项目概况与方案
    4.1 项目概况
        4.1.1 位置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2 项目方案与特点
        4.2.1 土方工程建设
        4.2.2 灌溉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4.2.3 绿化工程建设
第五章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生态效益评价
        5.1.1 生物量及固碳释氧量的计算
        5.1.2 净化大气效益的核算
        5.1.3 水土保持效益的核算
        5.1.4 降噪效益的核算
        5.1.5 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核算
        5.1.6 调节小气候效益的核算
        5.1.7 小结
    5.2 社会效益评价
        5.2.1 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
        5.2.2 满意度评价
        5.2.3 生态科普效益评价
        5.2.4 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评价
        5.2.5 小结
    5.3 经济效益评价
        5.3.1 经济价值的内容
        5.3.2 经济价值计算
        5.3.3 经济评价
        5.3.4 价值工程评价
        5.3.5 小结
    5.4 风险评价
        5.4.1 风险评价的内容
        5.4.2 病虫害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3 火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4 群落结构失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5 项目风险评价
        5.4.6 小结
    5.5 综合评价
        5.5.1 基准值的来源
        5.5.2 项目值的来源
        5.5.3 指标值的计算
        5.5.4 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森林建设效果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2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结果统计表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7)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地区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难点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难点
2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2 文献回顾
        2.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研究
        2.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2.2.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理论
        2.2.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2.2.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2.2.3.1 自然因素
        2.2.3.2 社会因素
        2.2.4 研究述评
3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分析
    3.1 研究点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趋势
        3.2.1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
        3.2.2 浙江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3.2.2.1 森林资源量变化
        3.2.2.2 森林资源结构变化
    3.3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
        3.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
        3.3.2 涵养水源价值分析
        3.3.3 固土保肥价值分析
        3.3.4 固碳释氧价值分析
        3.3.5 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分析
        3.3.6 净化大气价值分析
        3.3.7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分析
        3.3.8 森林旅游价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区分解与分析
    4.1 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选择
        4.4.1 模型原理
        4.4.2 单位面积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测算
        4.4.3 当量因子价值修正系数
        4.4.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4.2 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4.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4.2.2.1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4.2.2.2 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机理分析与变量选择
        5.1.1 影响机理分析
        5.1.2 变量选择
        5.1.2.1 因变量
        5.1.2.2 自变量
    5.2 数据检验与模型设定
        5.2.1 数据检验
        5.2.1.1 变量相关性检验
        5.2.1.2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2.2 模型选择与设定
        5.2.2.1 模型设定
        5.2.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5.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1 回归结果
        5.3.2 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村庄公共绿地使用后综合评价研究 ——以桐庐县3A级景区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景区村庄公共绿地相关概念
        1.2.1 景区村庄概念
        1.2.2 景区化村庄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1.2.3 景观综合评价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景区化村庄的研究现状
        1.3.2 乡村公共绿地的研究
        1.3.3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1.3.4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概况
    2.1 共性特征
    2.2 其他概况
        2.2.1 江南镇荻浦村公共绿地
        2.2.2 江南镇环溪村公共绿地
        2.2.3 江南镇深澳村公共绿地
        2.2.4 凤川街道翙岗村公共绿地
        2.2.5 旧县街道合岭村公共绿地
        2.2.6 旧县街道母岭村公共绿地
        2.2.7 分水镇大路村公共绿地
        2.2.8 分水镇儒桥村公共绿地
        2.2.9 合村乡后溪村公共绿地
        2.2.10 莪山乡新丰民族村公共绿地
3 综合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
    3.1 层次分析法(AHP)指标选取
    3.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2.1 单层指标权重计算
        3.2.2 层次总排序权重的计算
        3.2.3 各指标的权重值
    3.3 指标赋值
        3.3.1 定量指标的赋值
        3.3.2 定性指标的美景度评价法(SBE)
    3.4 综合评价模型
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结果
    4.2 分析原因
        4.2.1 生态价值
        4.2.2 美学价值
        4.2.3 社会价值
        4.2.4 经济价值
5 建议
    5.1 现有公共绿地提升改造建议
        5.1.1 补充植物种植
        5.1.2 丰富景观类型
        5.1.3 挖掘文化进行融合展示
        5.1.4 提升后期养护管理
        5.1.5 补充其他感官类型景观
        5.1.6 增加健身和娱乐设施
        5.1.7 清除视觉障碍
    5.2 新建公共绿地的建议
        5.2.1 相地得宜,优先考虑拥有丰富山水植物资源的地方。
        5.2.2 选择有特色、易养护植物的树种
        5.2.3 选择合适的苗木规格
        5.2.4 采用自然式种植方法
        5.2.5 空间布置兼顾本地村民与外地游客需求
        5.2.6 充分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
        5.2.7 材料尽量就地取材
        5.2.8 借助当地政策解决资金问题
    5.3 景区村庄考评机制的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6.2 参考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个人简介

(9)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产品价值文献综述
        1.2.2 空间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生态产品价值的定义与特征
        2.1.1 生态产品价值的定义
        2.1.2 生态产品价值的特征
        2.1.3 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方法
    2.2 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与测算方法
        2.2.1 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
        2.2.2 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方法
    2.3 生态产品价值的理论基础
        2.3.1 资源稀缺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外部影响理论
        2.3.4 生态系统可恢复理论
        2.3.5 生态资本理论
    2.4 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2.4.1 不平衡增长理论
        2.4.2 循环累计因果理论
        2.4.3 中心-外围理论
    2.5 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3.1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资源禀赋现状
        3.1.1 长江中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禀赋现状
        3.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资源禀赋现状
        3.1.3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资源禀赋现状
    3.2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3.2.1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物质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3.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调节服务开发利用现状
        3.2.3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文化服务开发利用现状
    3.3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3.3.1 生态产品利用发展的交通条件有待提高
        3.3.2 生态产品依托的品牌形象有待提高
        3.3.3 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的质量有待提高。
        3.3.4 生态产品的开发利用形式有待创新。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4.1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模型构建及计算
        4.1.1 数据选取与来源
        4.1.2 生态产品价值当量因子表的确定
        4.1.3 当量因子经济价值的计算和修正
        4.1.4 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模型和计算结果
    4.2 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4.2.1 生态产品价值的分区域变化分析
        4.2.2 生态产品价值的总体变化分析
        4.2.3 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格局演变小结
    4.3 生态产品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气候变化
        4.3.2 制度政策
第五章 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1.1 空间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与说明
    5.2 生态产品价值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5.2.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5.2.2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5.2.3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5.3 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分析
        5.3.1 LM检验
        5.3.2 空间计量实证结果
        5.3.3 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第六章 提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对生态资源和产品的保护
    6.2 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地区优势生态资源和产品
    6.3 开展生态资源和产品的区域合作
    6.4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
    6.5 树立和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存在的不足
        7.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综合效益视角下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价值溢出研究进展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3.4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价值溢出
        2.1.2 价值溢出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综合效益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价值相关理论
        2.2.4 经济价值相关理论
        2.2.5 社会价值相关理论
    2.3 技术方法
        2.3.1 价值溢出测算方法
        2.3.2 价值溢出效率测算方法
        2.3.3 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价值溢出效率模型构建
    3.1 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测度体系构建
        3.1.1 价值溢出指标选取依据
        3.1.2 价值溢出指标筛选
        3.1.3 价值溢出体系构建原则
        3.1.4 价值溢出体系构建
    3.2 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DEA模型构建
        3.2.1 价值溢出效率指标选取依据
        3.2.2 价值溢出效率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测算与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自然资源概况
        4.1.3 社会经济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用地类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4.2.2 社会经济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生态价值溢出测算及分析
        4.3.1 生态成本时序演变及内部分异特征
        4.3.2 生态收益测算及分析
        4.3.3 生态价值溢出时序演变特征
    4.4 经济价值溢出测算及分析
        4.4.1 经济成本时序演变及内部分异特征
        4.4.2 经济收益测算及分析
        4.4.3 经济价值溢出时序演变特征
    4.5 社会价值溢出测算及分析
        4.5.1 社会成本时序演变及内部分异特征
        4.5.2 社会收益测算及分析
        4.5.3 社会价值溢出时序演变特征
    4.6 综合价值溢出时序演变及内部分异分析
        4.6.1 综合价值溢出时序演变特征
        4.6.2 综合价值溢出内部分异特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测算与分析
    5.1 生态价值溢出效率测算结果及时序演变特征
    5.2 经济价值溢出效率测算结果及时序演变特征
    5.3 社会价值溢出效率测算结果及时序演变特征
    5.4 综合价值溢出效率测算结果及时序演变特征
    5.5 价值溢出效率内部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价值溢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价值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6.1.1 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6.1.2 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6.2 价值溢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 基于影响因素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价值提升策略
        6.3.1 加强生态管护——提升生态保护水平
        6.3.2 缩减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成本利用效率
        6.3.3 完善科普科研体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试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D]. 冶晓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资产评估[D]. 王恩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D]. 崔茜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资源价值核算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蓝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湘西主要乡土树种光特性和种间联结研究及森林经营启示[D]. 刘紫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D]. 巩赫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地区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倩.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8]村庄公共绿地使用后综合评价研究 ——以桐庐县3A级景区村庄为例[D]. 刘惠菱.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9]生态产品价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D]. 应少栩. 广西大学, 2020(07)
  • [10]综合效益视角下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 周逸帆. 苏州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