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艺术设计发展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综述

拓展艺术设计发展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综述

一、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活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马浩轩[2](2021)在《基于“平面设计在中国”的中国当代海报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大勇[3](2020)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下各美术门类佳作汇聚的平台,它是迄今为止持续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美术活动之一。70年的风雨历程,全国美展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晴雨表与加油站。油画作为全国美展的一个重要画种,其发展脉络也同时体现出新中国主流美术形态的变化。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中国油画体系建构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加之笔者近年来着重从事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的研究工作,故而希望能从“中国经验”的角度来探究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魅力。具体而言,本论文整体结构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新中国全国美展发展道路的整体回顾,对全国美展及其油画创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并将国家艺术体制、社会文化变迁与油画主题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论析,旨在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提供总结的历史依据。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结合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创作实践,分别对油画作品的题材选择、形式表现以及审美表达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活动参与者的思考与独特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中西方艺术传统的观念及理论,逐步阐述以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主要视阈的“中国经验”的形成动因及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通过前文的梳理与阐述所得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还需要通过比较的视野来凸显其独特性。本章运用中西比较与国内比较两种视野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整体性的审视,在时间、空间和观念价值的多维度比较发现“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并予以辨析和确证。通过比较发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所反映出的当前美术界的现象,在中国美术创作与生态机制层面发现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同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与实施举措。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通过前文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详细而具体的论证,进一步阐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所具有的多样价值,同时对蕴含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当中的“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寻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并对当下中国美术创作和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供一定的可资利用的理论依据及有益经验。综上所述,在国际社会复杂变革的文化语境中,如何明确中国的“文化身份”、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积极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视觉艺术形式塑造“中国形象”,传达“中国精神”,成为近些年中国美术界持续思考与实践的方向。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艺术间的频繁交流与互渗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美术创作如何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握时代精神、坚守民族底色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与核心目标。“中国经验”与油画艺术创作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并发展,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经验”以何种走向在其中形成显性表现,成为未来中国油画艺术个性化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侯一凡[5](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徐亚男[6](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邓小诗[7](2020)在《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创意城市理念的兴起以及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以行业细分的商业化设计展览和交易会。随着国内深圳、北京、上海和武汉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下的“设计之都”,国内也涌现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型设计周或设计节,设计展览已成为了设计行业展示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下,广州作为核心城市之一,可以申报“设计之都”为抓手,以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为契机,推动了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意产业以发展与交流。本论文在广州申报“设计之都”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从品牌资产的角度切入,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探讨设计展览的品牌建构对广州“设计之都”的建设的意义与启示。首先,理清设计展览与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的关系。通过梳理设计展览的发展历程,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设计展览。概括了创意网络城市下“设计之都”的申报标准和广州申报的意义,并总结出设计展览品牌建构对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重要意义,主要为设计展览是申都的重要部分、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提高创意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增添载体城市的创意文化传播力。其次,品牌资产模型建构下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的经验借鉴。首先,以戴维·艾格品牌资产理论为基础,结合设计展览的成因,建构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及其测量方法。其次,利用模型分析和对比国内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展览和国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最后,总结出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品牌所具备必要条件。再者,以广州设计周为例对设计展览品牌进行多维度分析。利用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剖析广州设计周的品牌发展路径、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城市文化环境、历年展览主题和受众群体分析,从而总结出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的优势与困境。最后,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的战略,分为品牌资产的整合与塑造、品牌资产的维护与管理和品牌资产的延展与提升三部分阐述,以广州设计周为核心,整合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设计产业的资源,彰显广州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打造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集群,让其成为申都的名片之一。并选取2021年的广州设计周来进行设计构想,探讨广州“设计之都”的发展蓝图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产业的生态圈的未来。

胡群义[8](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招贴艺术经历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渐入佳境的市场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以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招贴的设计特征、技术迭新、演变缘由、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进行整体探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发展脉络和设计风格,并对开拓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首先,本研究结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文献筛选、个案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进行梳理归纳。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中国招贴进行历史分期,总结提炼在各个时期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变化,力臻呈现出不同时代风貌下招贴演变轮廓。其次,在不同时期招贴艺术的背景下,结合招贴的题材、构图、字体和色彩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招贴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视觉差异与变化。最后,探析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数字技术背景下招贴形态的基本概况。由此,可总结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方面,80年代以生活资料为的创新型招贴,90年代趋向国际化的创意型招贴以及2008年至今的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重要特征。招贴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多层次的,归纳出美学思潮的影响、印刷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向跨维度的、体验的、互动的形式发展,并以设计实践对招贴趋势和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9](2019)在《第一至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概述》文中提出(1949—2014)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49年7月2日至16日,在全国文代会期间,"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美展")在北平艺专开幕。展出木刻、素描、国画、雕塑、漫画、年画、画报、油画、水彩、洋片、美术资料等604件。1949年9月1日至15日,全国美展在上海展出。该展在两个星期的短暂展出中,先后召开了8次座谈会,包括绘画、

庞观[10](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提出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二、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活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活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全国美展的专项研究
        (二)中国油画的分类研究
        (三)中西美术创作理论的专题研究
        (四)“中国经验”的研究
    三、“中国经验”概念厘定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难点
第一章 全国美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及油画创作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1949—1976:“新文艺”的建构
        一、文艺思想的确立与美术体制的初步建立
        二、全国美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三、文艺为政治——单一的创作模式
    第二节 1976—2000:承接与拓进
        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恢复与调整
        二、文化碰撞中的过渡与转换
        三、回归“真实”与“多元化”探索
    第三节 2000—2019:主旋律与多样化并存
        一、全球化危机与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
        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
        三、“主旋律”下的多元发展
第二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题材选择
    第一节 题材的本土化选择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主旋律”题材
        三、风景题材
    第二节 题材选择之维: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
        一、时代精神与“言志载道”传统的新变
        二、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表现的确立
        三、时代精神与题材选择的“中国经验”
第三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形式表现
    第一节 形式的中国性呈现
        一、转化传统绘画语言
        二、援用民间艺术资源
        三、借用民族文化符号
    第二节 形式创作之维:艺术对兼容并包的体现
        一、兼容并包与艺术语言壁垒的破除
        二、兼容并包与艺术从俗表达的趋势
        三、兼容并包与艺术形式创作的“中国经验”
第四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审美表达
    第一节 审美的多样化表达
        一、真实性的抒写
        二、隐喻性的修辞
        三、诗意化的追求
    第二节 审美观念之维:艺术对虚实相融的践行
        一、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情感追求
        二、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审美感受
        三、虚实相融与审美空间确立的“中国经验”
第五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比较认识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一、题材选择的中西比较
        二、形式表现的中西比较
        三、审美表达的中西比较
    第二节 国内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一、统一语境下的同质“经验”
        二、域外视野下的融合“经验”
        三、多元背景下的兼容“经验”
    第三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问题思考
        一、民间创作与官方立场的不同步性
        二、艺术思潮与社会文化的不同步性
        三、艺术表达与审美评价的不同步性
第六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与“中国经验”的启示
    第一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内涵
        一、社会价值
        二、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
    第二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启示
        一、“中国经验”的具体阐释
        二、“中国经验”的共通理念
        三、“中国经验”的文化内核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附录
    第五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名单
        第五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0 年第四期)
        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5 年第二期)
        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9 年第十一期)
        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95 年第二期)
        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0 年第一期)
        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5 年第一期)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0 年第一期)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5 年第二期)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20 年第二期)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性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性
第二章 设计展览与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的关系
    2.1 设计展览的定义与类型
    2.2 创意城市网络下的“设计之都”概述
        2.2.1 联合国“设计之都”与创意城市理念
        2.2.2 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申报标准
        2.2.3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意义
    2.3 设计展览品牌建构对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重要意义
        2.3.1 设计展览属于申都的重要部分
        2.3.2 设计展览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
        2.3.3 设计展览提高创意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2.3.4 设计展览增添载体城市的创意文化传播力
第三章 品牌资产模型建构下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3.1 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综述
        3.1.1 品牌资产的概念及模型
        3.1.2 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建构
        3.1.3 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测量方法
    3.2 国内外设计展览品牌的分析与借鉴
        3.2.1 国内“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3.2.2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展览
        3.2.3 国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3.3 品牌资产理论下国内外设计展览品牌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设计展览品牌多维度分析——以广州设计周为例
    4.1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发展路径
        4.1.1 广州设计周的诞生
        4.1.2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架构
        4.1.3 广州设计周的资金来源
    4.2 广州设计周创意产业背景分析
        4.2.1 广州创意产业概述
        4.2.2 广州室内设计行业与家装产业
        4.2.3 创意产业下的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
    4.3 广州设计周城市文化环境分析
        4.3.1 广州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4.3.2 城市文化对广州设计周品牌建设的意义
    4.4 广州设计周展览主题分析
        4.4.1 展览主题的提炼
        4.4.2 展览主题的演绎
    4.5 广州设计周受众群体分析
        4.5.1 广州设计周的受众分类
        4.5.2 基于广州设计周品牌资产的受众调查
    4.6 小结: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的优势与困境
        4.6.1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优势
        4.6.2 广州设计周存在的品牌困境
第五章 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策略
    5.1 品牌资产的整合与塑造
        5.1.1 整合设计产业资源,提升品牌领导力
        5.1.2 运用整合营销方式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
    5.2 品牌资产的维护与管理
        5.2.1 基于品牌感知质量提高受众的忠诚
        5.2.2 增强品牌体验,培育品牌忠诚度
    5.3 品牌资产的延展与提升
    5.4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构想与设计应用
        5.4.1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展览主题与概念诠释
        5.4.2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8)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对本研究招贴的概念界定
        1.2.2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1.3.1 基于设计学角度
        1.3.2 基于传播学角度
        1.3.3 基于社会学角度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型招贴(1978—1991 年)
    2.1 开放与转型格局下的社会新契机
        2.1.1 观念迭新的政治经济氛围
        2.1.2 美学思潮影响下创作形态
        2.1.3 激光照相排版印刷的应用
    2.2 招贴设计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2.2.1 生产型转向生活资料型招贴
        2.2.2 风格与图形元素的构成延展
        2.2.3 标题美术字体的简化与凝练
    2.3 生活化再现的创新型招贴的案例分析
        2.3.1 “真实再现,情感传递”的摄影技术类招贴
        2.3.2 “场景拼合,突出商品”的商业产品类招贴
        2.3.3 “组合手法,多元呈现”的电影艺术类招贴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渐入佳境:市场深入发展期的创意型招贴(1992—2008 年)
    3.1 社会化变革中招贴设计转型的新诉求
        3.1.1 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化潮流
        3.1.2 平面设计领域的南方现象
        3.1.3 手工绘制转向于电脑制作
    3.2 招贴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与探索
        3.2.1 图形语境的切入与建构
        3.2.2 卡通吉祥物元素的纳入
        3.2.3 超越文字的视觉化传达
    3.3 国际化潮流的创意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3.3.1 “极简创意,出奇制胜”的海尔品牌营销招贴
        3.3.2 “超越梦想,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主题招贴
        3.3.3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万科第五园房地产招贴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科技引航:数媒技术突破期的互动型招贴(2009—2018 年)
    4.1 互联网背景下招贴发展跨界融通的新动力
        4.1.1 数字技术革命的媒介发展
        4.1.2 动态界面已成为优势潮流
        4.1.3 设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4.2 招贴设计中图像范式的贯通与转换
        4.2.1 视觉传播元素的信息载体
        4.2.2 色彩氛围中营造视觉效应
        4.2.3 互动体验性下的设计特征
    4.3 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4.3.1 “新颖凌厉,现代美学注入东方色彩”——黄海商业电影海报
        4.3.2 “共享之名,跨维重塑的互动性形态”——共享单车海报设计
        4.3.3 “木刻版画,非理性与摄影技术结合”——李永铨《新九宗罪》招贴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新媒体传播中招贴的设计评价及实践案例
    5.1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招贴新语境
        5.1.1 媒介传播载体增加
        5.1.2 资讯的爆发式增长
        5.1.3 文化审美观的变迁
    5.2 转型设计中招贴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5.2.1 本土化与民族化传承理念
        5.2.2 商业与文化招贴边界扩大
        5.2.3 创作风格的精进与多样性
        5.2.4 跨媒体呈放多元文化价值
    5.3 航空航天科普招贴创作的设计实践
        5.3.1 “中国梦·梦航天”系列海报
        5.3.2 “求索·腾飞·筑梦”系列招贴
        5.3.3 “追梦长空,迎风远航”故事版分镜
        5.3.4 “逐梦航天”系列人物插画海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表A.1 1978-1992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附表A.2 1993-200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附表A.3 2009-201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9)第一至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活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基于“平面设计在中国”的中国当代海报设计研究[D]. 马浩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D]. 刘大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D]. 邓小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D]. 胡群义. 江苏大学, 2019(05)
  • [9]第一至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概述[J].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 山东艺术, 2019(05)
  •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标签:;  ;  ;  ;  ;  

拓展艺术设计发展新天地——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深圳展区”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