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把握入世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杨雷力[1](2019)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来说,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重要领域。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流行逾半个世纪,并透过跨媒介的发展,辐射出影视、漫画、玩具等不同的面向,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金庸文化圈”。香港,可以视为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拓展的发源地。市场营销有所谓“市场需要”,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是能走俏的产品。原创小说针对文字阅读的需要,而影视改编则为视觉艺术上的再创造。金庸武侠小说先以文字满足市民的阅读快感,继而透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满足大众的娱乐需要。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现和后来的热销,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以一种大众文化商品的姿态在香港流行。因此,笔者以大众文化为经,市场与消费为纬,立足香港,以香港人的角度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现象;同时,以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为深入探讨的对象,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以大众文化及市场与消费为切入点,探讨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跨媒介拓展。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三章,论述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金庸武侠电影改编、TVB的金庸武侠剧热潮,以及金庸武侠小说在影视以外的跨媒介拓展,从而探究独特而复杂的“金庸文化圈”。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虽然早就有了,但就其发展和影响而言,则远比电视剧的改编逊色。另一方面,流行文化要讲求市场与盈利,才能让“文化”持续“流行”。半个世纪以来,金庸武侠小说藉跨媒介发展,建立成为一种文化的同时,也建立成为一种无形的“品牌”,为文化圈提供了无数的商机。这个文化圈,并不是金庸一人建立起来的,而是读者、观众、听众、消费者、绘画者、影视制作人、产品制造商、游戏开发商等等,共同努力不懈的成果。
杨亚雄[2](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李娜[3](2013)在《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动因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东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及张力。超规模的市场容量、快速增长的经济、稳定的政治环境、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以及廉价且高效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及外资银行将其投资的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截至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银行营业性机构达387家,总资产规模近21000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93%。就此情况来看,虽然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我国银行业的比重很小,但是外资银行在诸多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亚洲、和东欧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低收入国家中,外资银行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1995年的18.72%上升至2000年的41.65%。由此可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外资银行成为东道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动因、发展模式、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于外资银行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模式将其细分为三大类型,并分别对其进入中国的动因、经营业务进行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这三类发展模式所具备的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以东亚银行为例,具体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把握机遇、消除威胁、发扬优势、避免劣势。本文最后针对外资银行所处的劣势及面临的威胁,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外资银行有着创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国内银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重视产品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临来自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外资银行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市场切入点。
陈清龙[4](2010)在《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关系,从政治、军事的敌对状态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之密切交流、相互依存,但在政治上却仍处于完全不同体制。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在旅游交流上,2007年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数近达400万人次,大陆赴台人次仅有23万人次,单向发展趋势明显,台湾成为是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区域之一。2008年两岸直航与全面大三通并开放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旅游,让两岸的关系气氛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旅游的平衡交流与合作发展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先驱角色与平台。在台湾全面开放陆客来台旅游之际及两岸旅游密切的往来之下,旅游的课题,尤其对旅游的政策研究、分析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之差异,寻求两岸共同发展利基,互为截长补短,在两岸皆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及两岸共同的血脉文化渊源下,共同携手合作,于全球化的世界旅游市场,建立起强且深具影响力的华人地位,乃成为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为题,以质性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面向切入解析研究两岸旅游政策。并计以: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程序、两岸研究之参考文献及立论依据、两岸的政经社会文化背景、两岸的旅游发展历程、两岸旅游政策的发展与变迁、两岸旅游的行政组织与旅游行政法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的异同比较与优劣势探讨、两岸旅游合作与健康发展的新关系等共概分为十个章节予以详述,并以两岸特色的旅游政策为例,进行说明与比较,进而提出优势互补经验分享的建议。最后,经由本研究的比较分析结果,确认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进而是促使两岸和平的基础建立。且研究发现在两岸和平的基础上,两岸旅游的合作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一为历史的脉络,二为海洋的轨迹,可以共同构建两岸旅游未来的健康合作发展模式,亦即从海洋和平公园建立到两岸旅游一体链,拓展至两岸四地的区域旅游合作链,最终建构亚洲华人旅游圈,进而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华人话语权的研究建议。
吴玉燕[5](2009)在《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地与香港签署有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由2004年开始实施至2008年12月31日最新一轮的开放措施,都是鼓励香港企业或产品进入内地市场。这措施已实施5年,对其贡献所知不多,特别是个别行业。服装出口贸易行业是香港传统行业,在世界服装界亦享有相当名气,相信研究服装出口贸易行业的效益会影响深远。从数据所得,CEPA对香港经济有正面影响。自2004年CEPA实施以来,香港的整体出口不断上升。香港企业及市民对前景更加有信心,因为这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其中一项支持政策。很多外资企业亦因为CEPA的关系,到香港开设分公司或地区总部。CEPA对服装出口业的影响是转口到内地的货品不断增加,但对服装本产出口并无太大影响。香港厂家仍然要面对本地工资高、租金贵、物价上涨的压力;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单是CEPA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香港服装出口业的问题。在CEPA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障碍,内地政府、香港政府与及业界三方面应该互相多作沟通,仔细了解问题所在,力求完善整个措施,例如改善监管制度、配套设施等等,以致借助CEPA使内地装备好自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市场及与世界接轨;香港亦同时需要配合内地发展政策,与内地各市互补不足。同时,港商亦需要作出适当准备,改善企业营运模式,以致能够迎合市场转变,及面对未来的新挑战。
黄真真[6](2009)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压力下。为了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双边贸易关系,由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加上内地与香港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两地的经济合作活动将日趋频繁。人民币升值对香港贸易有直接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人民币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汇率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的纽带,汇率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汇率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这两种汇率表示方法所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本文首先研究人民币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进行利与弊的分析。接着描述CEPA实施后的香港经济概况,CEPA是一个“双赢”的贸易协议,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香港的企业逐步开放内地市场,促进了两地的长远发展,开阔了港商在内地分发展业务的空间。然后提到中央政府于2009年4月宣布推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计划,对于香港而言,该计划将可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未雨绸缪,预订应对之策,拓展新的商机,使香港和内地能达至互惠双赢的局势。
林坚[7](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钟启勇[8](2008)在《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策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香港HW公司是在一家在内地建立有生产基地,产品以外销为主的港资印刷包装企业。由于公司发展的需要,在2005年初,公司调整了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内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当前内地印刷行业走进微利时代,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香港HW公司在内地市场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印刷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整合资源、变革创新,结合自身条件,制订最适合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回报,使企业脱离困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首先综述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的营销环境,细致分析了公司营销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外部环境分析,找出公司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内部环境分析,找出公司的优势及劣势。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制定出STP战略。文章紧接着根据香港HW公司印刷品的特点及市场需求特性,对市场进行了细分,结合细分市场的潜力和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确定了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并针对公司的产品制定了战术层面的4Ps营销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最后,为了确保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从组织、人员保障和营销策略控制等角度,提出了实施相关策略的保障措施和控制方法,以确保制定的营销策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本文以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理论为基础,结合香港HW公司营销方面的资料,以定性分析为主,并结合适当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公司自身发展和适应内地市场环境相结合,为香港HW公司制定了可行性的营销策略。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为香港HW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也对其它在内地发展的香港印刷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陈燕[9](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杜玉琼[10](2006)在《CEPA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二战后,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贸易一体化并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年来,WTO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以及坎昆会议的受挫,加速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贸易协定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世界各国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多出于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其他原因的考虑,截至2005年2月,累计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312个,大多数区域经济组织是在WTO成立之后建立的。我国在加入WTO后经济运行状况总体良好,在区域贸易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区域贸易一体化安排,1991年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从建立到至今为止,中国一直参加于其中的活动:2002年11月4日中国——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3年6月29日,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英文缩写为“CEPA”,以下简称“CEPA”);2003年9月29日,双方又签订了6个附件;2003年10月17日,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6个附件。CEPA的签订是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次真正实践。有人评价为:CEPA,中国全面入世“实战演习”,并且是构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点,是中国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 CEPA的实施为内地和港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内地和港澳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法学界对CEPA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再加上CEPA自身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法律问题,妨碍了CEPA的进一步实施。 由于内地和香港、澳门三地都是WTO成员方,所以CEPA是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签定的;从CEPA的法律性质看它又具有自由贸易协议的性质。所以本文的研究始终是结合WTO的相关规定和世界上几大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法律制度,来
二、香港:把握入世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把握入世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香港的通俗文学与金庸武侠小说 |
一、香港文学通俗化 |
二、与出版业息息相关 |
三、香港通俗小说的阅读市场 |
四、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与武侠文化 |
第二节 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 |
一、“金庸现象” |
二、发展和影响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架构 |
一、大众文化、市场与消费 |
二、跨媒介 |
三、论文架构 |
第一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 |
第一节 金庸武侠电影的改编背景 |
一、峨嵋影片公司:武侠片专业户 |
二、香港电影发展的盛与衰 |
第二节 传统武侠和新时代文艺 |
一、《射雕英雄传》(1958):首部金庸武侠电影 |
二、《倚天屠龙记》(1963):张翠山、殷素素的“侠”故事 |
三、《射雕英雄传》(1977、1978、1981):张彻的阳刚电影风格 |
四、《书剑恩仇录》(1987):“不叫座”的文艺武侠片 |
第三节 天马行空、随意拼凑的疯狂动作喜剧 |
一、《笑傲江湖》系列(1990-1993):争议声中成经典 |
二、《鹿鼎记》(1992):票房收入最高的金庸武侠电影 |
三、《东邪西毒》(1994):另类经典、话题之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改编 |
第一节 香港的电视台与金庸武侠剧 |
一、佳视:金庸武侠剧的鼻祖 |
二、TVB:缔造金庸武侠剧的热潮 |
第二节 经典的选角 |
一、深入民心的演员形象 |
二、观众的集体回忆 |
第三节 主题曲和插曲 |
一、曲词皆美,留下深刻印象 |
二、观众共鸣,成为流行经典 |
第四节 宣传与延续 |
一、周刊和剧集互利共赢 |
二、唱片封套延续热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视以外的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演化 |
第一节 静态金庸 |
一、文本:开拓本地及海外市场 |
二、插图:与金庸的文字相辉映 |
三、漫画:借金庸武侠小说大放异彩 |
第二节 动态金庸 |
一、音乐改编 |
二、舞台改编 |
三、广播剧和“有声书” |
第三节 衍生金庸 |
一、对战为主的桌上游戏 |
二、满足金庸迷的廉价收藏品 |
三、多元化的用品及玩具 |
四、虚拟世界中的“金庸” |
本章小结 |
结语: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研究的一些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金庸武侠小说电影改编(1958-2004) |
致谢 |
(2)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田野概况 |
第一节 南疆商都 |
一、历史沿革 |
二、自然气候 |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
一、无花果之乡 |
二、具体田野点 |
三、具体田野经历 |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
一、数量及分布 |
二、现状 |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
一、市场经济 |
二、现代化 |
第三节 其他原因 |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
二、他者的影响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
一、分工 |
二、学徒 |
三、“Dukan”(店面) |
四、进货 |
五、接货 |
六、销货 |
七、回归 |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
一、“Payda”(利润) |
二、市场 |
三、商人与家庭 |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商人 |
一、商人的竞争力 |
二、历史与未来 |
三、父权 |
四、债务贸易 |
五、胡大与商人 |
六、经验与教条 |
七、生意与生计 |
第二节 环境因素 |
一、全球经贸 |
二、吉尔吉斯斯坦 |
三、俄罗斯经济 |
四、商业竞争 |
五、巴扎的所有者 |
六、客户的变化 |
七、进货之恼 |
第三节 制度因素 |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
二、签证 |
三、劳动卡 |
四、结汇之困 |
五、交易货币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
一、关税问题 |
二、安全问题 |
三、结汇问题 |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
一、语言与技术 |
二、交流与交往 |
三、青春与机遇 |
四、财务习惯 |
五、尝试转行 |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
七、回归家庭 |
结论与思考 |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动因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东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概况 |
2.1 从各历史阶段看外资银行的发展 |
2.2 从中国银行市场的渐进对外开放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 |
2.3 从外资银行法看外资银行的政策支持 |
2.4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阶段 |
2.5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 |
2.6 外资银行规模 第三章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动因分析 |
3.1 外资银行进入动因的理论 |
3.1.1 追随客户理论 |
3.1.2 内部化理论 |
3.1.3 折衷理论 |
3.1.4 产业组织理论 |
3.1.5 区位优势理论 |
3.1.6 政策推动理论 |
3.1.7 地理距离 |
3.1.8 东道国国际金融中心 |
3.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分析 |
3.2.1 全面经营类 |
3.2.2 专业服务类 |
3.2.3 客户跟随类 第四章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模式 |
4.1 全面经营类 |
4.1.1 进入模式及市场布局 |
4.1.2 业务发展 |
4.1.3 客户关系 |
4.1.4 SWOT 分析 |
4.2 专业服务类 |
4.2.1 进入模式及市场布局 |
4.2.2 业务发展 |
4.2.3 客户关系 |
4.2.4 SWOT 分析 |
4.3 客户跟随类 |
4.3.1 进入模式及市场布局 |
4.3.2 业务发展 |
4.3.3 客户关系 |
4.3.4 SWOT 分析 第五章 东亚银行案例 |
5.1 市场进入 |
5.2 业务发展 |
5.3 客户关系 |
5.4 市场营销 |
5.5 品牌创建 |
5.6 宣传策略 |
5.7 SWOT 分析 第六章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建议 |
6.1 外资银行陷入窘境 |
6.2 对全面经营类银行的发展建议 |
6.2.1 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
6.2.2 小额贷款 |
6.2.3 信用卡业务 |
6.2.4 互联网金融 |
6.3 对专业服务类银行的发展建议 |
6.4 对客户跟随类银行的发展建议 |
6.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
(4)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动机 1.3 |
研究问题与目的 1.4 |
研究架构与研究程序 1.5 |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限制 1.6 |
名词诠释 2 |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探讨 2.1 |
政策分析理论 2.2 |
观光旅游、行政与法规的关系 2.3 |
观光旅游政策制定与规划 2.4 |
观光旅游政策之执行 2.5 |
观光旅游政策公共部门的角色 2.6 |
旅游政治的政治学分析 3 |
两岸关系与相关文献回顾探讨 3.1 |
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概述 3.2 |
两岸互赖关系 3.3 |
两岸旅游相关文献及研究现况分析 4 |
两岸旅游发展历程与现况概述 4.1 |
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 4.2 |
台湾观光旅游发展历程 4.3 |
中国旅游现况概述 4.4 |
台湾观光旅游现况概述 4.5 |
两岸旅游市场比较分析 4.6 |
两岸旅游交流概述 5 |
两岸旅游政策 5.1 |
中国旅游政策 5.2 |
台湾观光旅游政策 5.3 |
大陆对台旅游政策 5.4 |
台湾开放大陆人士来台旅游政策 5.5 |
两岸旅游政策之进一步解析 6 |
两岸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比较 6.1 |
台湾观光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发展 6.2 |
大陆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分析 6.3 |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组织比较分析 6.4 |
两岸旅游民间组织比较分析 7 |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法制之概况 7.1 |
台湾观光行政法制法规 7.2 |
台湾旅游契约法制 7.3 |
大陆旅游行政法制法规 7.4 |
大陆旅游合同法制 7.5 |
两岸旅游协议概述 7.6 |
两岸旅游法制之比较分析 7.7 |
两岸旅游法律纠纷处理 8 |
两岸特色旅游政策案例概述 8.1 |
中国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2 |
台湾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3 |
两岸旅游特色发展政策案例的合作研析 9 |
研究结论 9.1 |
两岸旅游优劣势差异总结 9.2 |
两岸旅游政策基本比较异同 9.3 |
两岸旅游政策制定规划差异解析 9.4 |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9.5 |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台湾的影响 10 |
研究发现与研究建议 10.1 |
世界趋势与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 10.2 |
两岸旅游政策健康发展新思维 10.3 |
研究发现与两岸旅游合作模式建议 10.4 |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5)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 1.绪论 1.1 |
研究动机及目的 1.2 |
研究方法 1.3 |
研究流程 2.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2.2 |
理论依据 2.3 |
相关研究综述 3.香港经济、服装出口行业及CEPA背景 3.1 |
香港经济及服装出口贸易分析 3.2 |
CEPA背景分析 4.实施CEPA的经济效益分析 4.1 |
香港经济转变 4.2 |
服装出口贸易 4.3 |
香港服装出口业之竞争力 4.4 |
金融危机 5.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
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5.2 |
对于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6.结论及建议 6.1 |
结论 6.2 |
建议 6.3 |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6)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 |
选题背景 1.2.论文框架和创新 2 |
汇率的变动影响贸易的文献综述 2.1 |
汇率的概念界定 2.2 |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3 |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及内地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3.1 |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历史概述及波动的原因 3.2 |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贸易关系 3.3 |
内地因素对香港经济的促进 4 |
人民币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及CEPA的意义 4.1 |
人民币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 4.2 |
CEPA实施后的香港经济 4.3 |
香港经贸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 5 |
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影响 5.1 |
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进程 5.2 |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 5.3 |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方向 6 |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
人民币走势的预测 6.2 |
结论 6.3 |
对策建议 6.4 |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
(7)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二、产业转移理论 |
第四节 博弈论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
一、产业结构 |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
一、区域分布 |
二、区域演进 |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
一、GDP总量大 |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
四、投资成本低 |
五、人才储备多 |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
七、政策环境好 |
八、区位条件优越 |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
一、产业升级 |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
一、基本格局 |
二、区域定位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产业集群战略 |
四、科技人才战略 |
五、科技园区战略 |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
二、合作生产模式 |
三、良性竞争模式 |
四、资源整合模式 |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8)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
国内外营销策略理论研究现状 (三) |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 |
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 |
香港HW公司简介 (二) |
香港HW公司的企业环境分析 (三) |
香港HW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二、香港HW公司SWOT分析 (一) |
内地市场机会分析 (二) |
内地市场威胁分析 (三) |
香港HW公司内部优势分析 (四) |
香港HW公司内部劣势分析 (五) |
香港HW公司SWOT分析总结 三、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的STP战略 (一) |
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的营销目标 (二) |
内地印刷市场细分 (三) |
香港HW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 (四) |
香港HW公司产品市场定位 四、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策略的定位 (一) |
产品策略的定位 (二) |
价格策略的定位 (三) |
营销渠道策略的定位 (四) |
促销策略的定位 五、香港 |
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策略实施重点 (一) |
完善营销组织结构 (二) |
加强营销组织管理 (三) |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四) |
重视营销策略的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CEPA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CEPA的法律性质 |
一、CEPA产生的背景 |
(一) CEP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 CEPA是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三) CEPA是中国入世后“两岸四地”经贸发展的最佳模式 |
(四) CEPA名称的由来 |
二、CEPA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
(一) CEPA产生的理论基础 |
(二) CEPA产生的法律依据 |
三、CEPA的内容 |
(一) 关于货物贸易的规定 |
(二) 关于服务贸易的规定 |
(三) 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规定 |
四、CEPA的调整对象 |
(一) CEPA调整的是国内经贸关系 |
(二) CEPA调整的是WTO两个成员之间的经贸关系 |
五、CEPA的法律性质 |
(一) CEPA既不完全属于国内法性质也不完全属于国际条约性质 |
(二) CEPA是具有自由贸易协议性质的一国国内的区域贸易安排 |
六、CEPA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 CEPA零关税制度问题 |
一、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关税减让理论 |
(一) 关税及其作用 |
(二)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三) 关税减让理论 |
二、WTO关税制度及区域贸易组织中的关税制度 |
(一) WTO有关关税的规定 |
(二) 区域贸易组织中的关锐制度 |
三、中国大陆关税制度及其在WTO框架下的关税减让承诺 |
(一) 中国大陆关税税率的基本原则 |
(二) 中国大陆“入世”的关税减让承诺 |
四、CEPA零关税制度及其对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影响 |
(一) CEPA零关税制度 |
(二) CEPA零关税对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影响 |
(三) 建立健全有效制度防范CEPA下零关税风险 第三章 CEPA货物贸易的原产地问题 |
一、原产地规则概述 |
(一) 原产地规则的应用领域 |
(二) 原产地规则的类型 |
(三) 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二、WTO原产地规则 |
(一) 《原产地规则协议》的内容 |
(二) 原产地规则在WTO法律框架内的运用 |
(三) WTO《原产地规则协议》尚存在的缺陷 |
三、区域贸易组织中的货物贸易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
(一) 自由贸易协议中的原产地标准 |
(二) 欧共体原产地规则模式 |
(三) NAFTA原产地规则模式 |
四、CEPA原产地规则 |
(一) 判断“香港制造”的标准 |
(二) 认定“香港公司”的标准 |
(三) CEPA协议中原产地规则认定标准的缺陷 |
(四) 完善 CEPA原产地规则的建议 第四章 CEPA服务贸易的原产地问题 |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
(一) 服务贸易的概念和特征 |
(二)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和现状 |
(三)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服务贸易壁垒 |
二、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 |
(一)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有关服务贸易原产地的规定 |
(二) 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服务贸易原产地的条款 |
(三) 认定“服务提供者”的标准 |
三、CEPA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 |
(一) CEPA对“服务提供者”的定义 |
(二) CEPA对“服务提供者”规定的条件 |
(三) CEPA有关服务提供者的规定与WTO、GATS规定的比较 |
四、CEPA中“服务提供者”适用的冲突及完善 |
(一) CEPA法人范围方面的不协调 |
(二) CEPA法人身份规定的完善 第五章 CEPA反倾销问题 |
一、倾销及反倾销概述 |
(一) 倾销的涵义 |
(二) 倾销存在的客观性及其作用 |
(三) 反倾销的意义及其不良影响 |
(四) 反倾销对公共利益的考虑 |
二、世界各国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
(一) 国际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
(二) 美国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
(三) 欧共体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
(四) 中国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三、CEPA下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倾销问题 |
(一) CEPA零关税下的倾销风险 |
(二) 自由贸易框架下取消反倾销措施的法律问题 |
四、CEPA下倾销问题解决的法律途径 |
(一) 审定产品的原产地、启动CEPA第9条规定的保障措施 |
(二) 应当建立统一的反垄断法 |
(三) 尽快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 第六章 CEPA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
一、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一) 争端及贸易争端的概念 |
(二) 贸易争端的产生 |
(三) GATT/WTO争端之种类 |
(四) 争端解决机制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 |
(三) WTO争端解决机制评价 |
三、区域贸易安排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
(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 |
(二) 欧盟争端解决机制 |
(三) 东盟争端解决机制 |
四、CEPA争端解决机制 |
(一) 完善 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
(二) 构建 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香港:把握入世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D]. 杨雷力. 苏州大学, 2019(07)
- [2]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3]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动因与发展模式研究 ——以东亚银行为例[D]. 李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4]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 陈清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5]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吴玉燕. 暨南大学, 2009(10)
- [6]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香港贸易的影响研究[D]. 黄真真. 暨南大学, 2009(09)
- [7]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8]香港HW公司内地市场营销策略选择[D]. 钟启勇. 兰州大学, 2008(01)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10]CEPA法律问题研究[D]. 杜玉琼. 西南政法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