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计划研究方法与西周决议

夏商周计划研究方法与西周决议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西周王年的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孙仕辉[1](2021)在《再考和重排西周诸王年代之新发现——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文中认为2000年国家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简本)之后,仍有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研究完善其结论。该文认为,应用SkyMap、易通万年历等电脑手机软件,分析西周上百个青铜器金文所载历法、天象,结合《今本竹书纪年》等古籍所载相关历史事件及干支纪年,可以推算还原西周诸王王年。该文再考、重排了西周十二个王年,特别提出了有别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王伐纣之年为前1050年。通过干支历法与历史文献的相互验证,认为《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西周有关历史事件是真实的客观的,应该是古人对前人《汲冢纪年》遗存进行后续研究的一个历史断代工程文档,并不是简单的"杂陈",其内容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汤始建国为元祀。",以及《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而《管子》及《家语》以为十二年,盖通成君之岁也。"这两句表明古人在唐代的时候,就已对《今本竹书纪年》中的"干支纪年"进行分析,而且有不同观点。由此推理,《今本竹书纪年》这个古代的历史研究文本,应该不晚于唐朝。《今本竹书纪年》并不是简单的"杂陈",值得大家进一步讨论研究。附表商周王年断代工程年份推算年份金文、文献、甲骨文记载《今本》年份干支《今本竹书纪年》相应记载武王十一年前1051年庚寅(商纣王)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武王十二年前1046年前1050年"利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为武王十二年、前1050年2月10日、夏历十二月三十日甲子,为武王克商之日。辛卯(周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作《大武乐》。武王十三年前1049年《逸周书·卷三·丰保解》:"维二十三祀(应为十三年),庚子朔,九州之侯,咸格于周,王在酆,昧爽,立于少庭。"为周武王十三年、前1049年1月2日、夏历庚子腊月初一庚寅日。壬辰十三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秋,大有年。武王十七年前1045年《逸周书·卷六·明堂解》:"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为武王十七年。丙申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

王泽文[2](2021)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称《报告》)终于即将出版了。2000年秋,中国"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简称"断代工程")结题并通过验收,而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夏商周年代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后期的工作主要围绕《报告》的编写这一中心任务(1)。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本》)的"小结"中曾经提到,"(断代工程)少数专题因为工作量太大,仍在继续进行,成果的某些方面尚需补充、完善"[1]。

韩晓磊[3](2021)在《西周晚期有铭青铜鼎断代意见整理及研究》文中认为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处於青铜器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常有长篇铭文,这些长篇铭文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状态,是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可靠材料。而青铜器本身及其铭文内容反映出的历史资料若要科学地用於古代历史研究,第一步就要判定其年代。青铜器分期断代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断代结果往往具有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对西周晚期青铜鼎的断代意见予以梳理和总结,试图充分挖掘西周晚期青铜鼎的年代学内涵。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青铜器断代的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说明;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以《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及其续编中标注为西周晚期的青铜鼎为基础材料,搜集近代以来不同学者的断代意见,形成以具体器物为主体的年代意见汇集;第三部分为西周晚期青铜鼎的形制纹饰特点分析及演变趋势的研究。首先将所选取的青铜鼎按照器型纹饰进行分类,描述西周晚期常见青铜鼎的样式特点。其次,选择西周晚期诸王世的标准器以及争议较小的青铜鼎,分析西周晚期内部青铜鼎的演变趋势;第四部分为附表,将所选取青铜鼎汇集成表,标注《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和《殷周金文集成》的编号、年代意见及作者。需要说明的是,每一门学科都是处於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的,任何结论都是有时效性的。通过全面的整理当下的断代成果,经过细致梳理与分类,以期得出相对接近真理的结论,对於西周史料的补充以及西周年代学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郭之虞[4](2021)在《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C-14测年工作的回忆》文中提出1995年秋的一天,仇士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老郭,用加速器质谱测夏商周系列样品的事儿还想不想干?"那时我们有一个隶属于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C-14年代学组,仇士华先生是组长。在1994年的全国C-14测年学术会议上,几位考古学家和C-14测年专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接到仇先生电话后我回答说:"当然想干了。有什么好消息吗?"他告诉我:"国家就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立项了!"原来他刚刚参加了宋健同志主持的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事情。

董喆[5](2020)在《金文所见厉宣史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金文为基础并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对西周厉宣时期的史事进行探究。其一,通过对虢仲盨盖、宗周宝钟、伯(?)父簋、翏生盨、鄂侯驭方鼎、禹鼎、敔簋、应侯视工鼎、应侯视工簋、晋侯铜人、晋侯苏钟、(?)盆等厉王时期铜器系联,得出厉王二年、厉王十三年以及厉王三十三年各有一次伐淮夷的战争。其二,通过对(?)盨的梳理得出盨铭中的“逐厥君、厥师”所指并非厉王出奔。通过对三年师兑簋、元年师兑簋、师(?)簋、师(?)簋的整理得出“师龢父”与“伯龢父”应非一人,从二者身份判断,“伯龢父”为“共伯和”的可能性更大。其三,通过对兮甲盘以及膳夫克器的分析,证明崔东壁所说“封申”为宣王早年之事可从。通过对(?)盘、(?)鼎和师(?)簋的梳理,得出(?)盘、(?)鼎之“(?)”与师(?)簋之“(?)”当为一人,而师(?)簋所述当为宣王二十八年前後征淮夷之事。

李变变[6](2019)在《《史记·晋世家》新证》文中提出《史记·晋世家》记载了晋国从兴起到被韩赵魏三家所灭的发展历程,是研究晋国历史的基本文献,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山西省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土了大量与晋国有关的遗址、墓葬、青铜器、简帛等考古资料。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出土的资料,形成众多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整理这些出土资料与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世系、纪年、都城、疆域、事件等五个方面,对《史记·晋世家》进行新证,以期有助于晋国历史的研究。首先,结合传世文献与晋公、叔夨方鼎、觉公簋等铜器铭文,以及北赵晋侯墓地、曲沃羊舌墓地等,对《晋世家》所记晋君世系进行了考证,得出《晋世家》记载的早期晋君世系可信的结论,并对叔虞身份、叔虞受封原因、燮父改国号原因、羊舌墓地族属等问题进行了考证;理清了哀公、懿公、敬公实为同一人,孝公又称桓公,静公即悼公。其次,利用《左传》、《世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与觉公簋、晋侯苏编钟、羌钟等铜器铭文及《清华简》等,对《晋世家》所记相关纪年进行了梳理,确定叔虞封唐应在周公东征早期、燮父应在成王二十八年改国号为晋、千亩之战应有两次、出公应在位二十三年、孝公应在位三十二年、静公应在位八年。再次,结合传世文献及晋南地区发掘的考古遗址,推论晋国共五都五迁,叔虞始封之唐应在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一带,绛、翼实为一地,献公不曾迁都绛,从燮父迁晋到景公迁都新田之前,晋国都城应均在今翼城苇沟——北寿古城遗址一带。然后,从《晋世家》所载城邑、地区入手,结合其他传世文献所载晋国地名及考古发掘的城址、墓葬、青铜器、货币、兵器等,综合分析了晋国疆域的变迁过程,总结出晋国疆域在时间、空间、领土扩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对晋国疆域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传世文献与《清华简》、子犯编钟、赵孟庎壶等材料,对重耳流亡路线及年龄、城濮之战参战国、郤克使齐、黄池之会盟主等问题进行了考证。

黄薇[7](2018)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享誉世界的文物,自史前时代诞生,到战国末年,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关青铜器的研究自北宋金石学始,也有一千年的历史。面对不断涌现的青铜器发现资料和研究成果,需要我们整理归纳,考镜源流,阐述近千年来青铜器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本文采用时间分期的方式,尝试综合分析每一时期青铜器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共分为五期。第一期是萌芽期,谈宋代以前的青铜器研究。宋代之前的人们认为发现铜器是一种祥瑞之事,并且已经开始对铜器年代进行初步判断,研究成果大多零星记载于文献中。第二期是雏形期,谈宋代到清代的青铜器研究。宋代学者的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青铜器研究的着录形式与研究体例,对铜器进行了初步的定名与分类,开创了青铜器研究的最初研究范式,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清代学者将青铜器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纠正了宋人在定名与分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且研究者众,着述丰富。本期重要特点是重视铭文研究,并取得较高的成绩。第三期是蜕变期,谈民国时期的青铜器研究。随着民国时期铜器标准器断代法的提出,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的运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开始科学化,铜器的定名和分类研究进一步明晰,青铜器研究已开始脱离金石学的窠臼。第四期是融合期,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此时青铜器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专题研究成果显着,并关注青铜器的起源问题,研究类别也扩展到兵器、工具、农具等。第五期是成熟期,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本文成稿时。此时青铜器综合研究的方法已成为学界共识,“多因素综合分析断代法”得以熟练运用,通过青铜器分期分区系研究,已基本构建起中国的青铜文化谱系,并深入研究青铜器与中国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关系。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的发展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动因。首先是物质方面的原因。1925年7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当时叫清华学校)演讲时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①。正是由于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尤其是经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的问世,促进了青铜器研究这门分支学科的新生。萌芽期、雏形期的青铜器都是偶然零星发现,非特意寻找。蜕变期之后,有了科学考古发掘,青铜器出土有了地层学做参照,类型学做基础,拓展了青铜器整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是学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考古学的介入。在西方考古学传入后,地层学、类型学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研究产生了巨大的蜕变,真正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从此青铜器研究在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焕然一新。研究目的,由雏形期之前的补史正经、考礼问道,变为蜕变期之后,通过青铜器遗物以及相关遗址等,来考察当时的人类社会生活。在萌芽期和雏形期,研究对象局限于偶然得到零散青铜器。蜕变期的研究对象是传世青铜器与新出土无地层关系的青铜器群。而到了融合期、成熟期,研究对象是所有出土的与传世的青铜器,包括青铜车马器、工农具等。研究内容也扩展为“三大层面六大线条”:即考古与历史层面、艺术层面、科技层面;形制、纹饰、铭文、分期、地域、铸造六大线条。青铜器研究方法由浅到深,从粗到细,由单件器物的研究到器群的研究,再提升到研究青铜器的背后族群、文化等深层次问题。青铜器研究形成了将历史文献与出土发现相结合,重视考古学角度的考察,并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基本成熟的研究范式。再次是研究群体的变化。萌芽期与雏形期时,研究群体是以单纯的古文字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组成。而蜕变期之后的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大体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如王国维、容庚、郭沫若、唐兰、陈梦家、李学勤等先生。二是考古学家,如李济、郭宝钧、邹衡等先生。同时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研究者参与。以上两大研究群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新时代。最后,有几点说明,本文中青铜器研究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农具等,未包括铜钱、铜镜等类别。又因关于金文、铭文的研究已有专论,故文中在此方面不做过多介绍。由于时间关系及本人能力所限,文中未对铜器铸造等科技方面以及海外铜器研究情况做深入考察,希望日后有机会补充完善。

陈久金[8](2017)在《对西周诸王王年的最终修正意见》文中研究说明作者以历法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西周历法的性质,从理论上否定了以往考古界对西周历法的假设,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历法模型,并以这个模型设定的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的日期框架,对已经考定是宣、幽二王时期四要素俱全的铜器进行检验.文章重新改定了所谓的共王标准器的王世和第一代晋侯受封之年的王世.此外,以《尚书》和《汉书·律历志·世经》记载的五星聚之年、距克商之年数,第一次推定克商之年的绝对年代,证明了《简本》给出的克商之年是可信的、有根据的,由此修正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推导出的西周诸王王年,达到了历史文献、青铜器铭文记录、天再旦和五星聚会相配合的圆满结果.

夏含夷[9](2016)在《由《(田允)簋》铭文看“天再旦于郑”》文中提出从1996年到2000年,作为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由包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内诸多专家共同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探讨了中国上古三代的年代问题,并于2000年得出初步结论。专家们发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下文简称《简本》),①对夏商时代提出概括性断代,对西周时代提出绝对性年代框架,对西周诸王(含共和)给出确切在位年代。关于西周诸王(含共和)

朱凤瀚[10](2014)在《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近年来新刊布的西周金文中的历日资料,对西周金文历谱作了新的调整,研究重点集中在西周中期穆王至孝王在位的年代及其历日上。文章同时对西周金文历谱的研究方法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西周王年的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西周王年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再考和重排西周诸王年代之新发现——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合金文、文献重考西周诸王年
    1. 关于周幽王年代的天文
    2. 关于周宣王年代的器物
    3. 关于周厉王年代的器物
    4. 关于周夷王年代的器物
    5. 关于周孝王年代的器物
    6. 关于周懿王年代的器物
    7. 关于周共(恭)王年代的器物
    8. 关于周穆王年代的器物
    9. 关于周昭王年代的器物
    1 0. 关于周康王年代的器物
    1 1. 关于周成王年代的器物和文献
    1 2. 关于周武王年代的器物和文献
二、分析、探求《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
    1.《竹书纪年》的历史真实性
    2.《竹书纪年》的社会人文客观性

(2)“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0年以后的研究及收获
    1.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发掘和研究
    2.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岗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
    3.殷墟甲骨分期和测年研究
    4.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研究的检验
    5.2000年结题后的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1. 编写和修订过程
    2.《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内容简介
三、其他工作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出版情况
    2. 继续编辑印发《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
    3.“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档案的整理
四、“断代工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的探索和经验

(3)西周晚期有铭青铜鼎断代意见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综述
        2.2 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意见整合研究综述
    3. 相关问题的说明
        3.1 西周晚期的界定
        3.2 厉宣铜器的分界
第二章 西周晚期有铭青铜鼎断代意见汇集
第三章 西周晚期青铜鼎的器型特点及演变
    1. 整体风格特点
    2. 西周晚期青铜鼎内部差异
参考文献
附表

(5)金文所见厉宣史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综述
        3.1 铜器断代方面
        3.2 文字考释方面
        3.3 史论方面
        3.4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4.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4.1 主要内容
        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厉宣史事?相关铜器的确定及铭文综理
    1.‘厉王史事?相关铜器的确定及铭文综理
        1.1 虢仲盨盖
        1.2 伯?父簋
        1.3 翏生盨
        1.4 宗周宝钟
        1.5 鄂侯驭方鼎
        1.6 禹鼎
        1.7 敔簋
        1.8 应侯视工鼎
        1.9 应侯簋
        1.10 晋侯铜人
        1.11 晋侯苏钟
        1.12 多友鼎
        1.13 散氏盘
        1.14 从盨
        1.15 从鼎(附从簋盖)
        1.16 ?匜
        1.17 琱生诸器
    2.‘共和史事?相关铜器的确定及铭文综理
        2.1 ?盨
        2.2 三年师兑簋
        2.3 元年师兑簋
        2.4 师?簋
        2.5 师?簋
    3.‘宣王史事?相关铜器的确定及铭文综理
        3.1 不其簋
        3.2 兮甲盘
        3.3 虢季子白盘
        3.4 四十二年?鼎
        3.5 膳夫克器
        3.6 驹父盨盖
        3.7 文盨
        3.8 师?簋
第二章 金文所见厉王史事研究
    1.厉王时期?征伐淮夷?与?攘除猃狁?
    2.金文所见厉王时期的内部动荡
    3.小结
第三章 金文所见共和史事研究
    1.?盨所载非?厉王奔彘?史事
    2.?伯龢父?与?师龢父?非同一人
    3.小结
第四章 金文所见宣王史事研究
    1.宣王时期北击猃狁
    2.宣王时期经营东南
        2.1 关於?封申?
        2.2 关於师?簋
    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史记·晋世家》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晋世家》世系新证
    一、晋国始封君唐叔虞
        (一)叔虞身份考证
        (二)叔虞受封原因
    二、燮父至晋文侯的世系
        (一)国号“晋”的由来问题
        (二)燮父至文侯时期的世系
    三、“曲沃代翼”时期的晋侯及曲沃一支
    四、晋出公以下世系
第二章 《晋世家》纪年新证
    一、靖侯之前晋君纪年
        (一)叔虞受封之年
        (二)燮父改国号之年
    二、靖侯以下晋君纪年
        (一)晋献侯纪年
        (二)晋穆侯纪年
    三、晋出公纪年
    四、晋出公以下晋君纪年
        (一)哀公、幽公、烈公纪年考
        (二)三晋始侯考
        (三)桓公以下纪年考
第三章 《晋世家》都城新证
    一、叔虞始封之唐
        (一)文献所见诸说及辨析
        (二)由考古资料论始封地问题
    二、燮父迁晋考
    三、绛和翼
    四、成侯徙居曲沃考
    五、晋景公迁都新田
        (一)新田地望
        (二)迁都原因
    六、屯留和端氏
第四章 《晋世家》疆域新证
    一、晋国疆域发展概况
        (一)西周时期的疆域
        (二)春秋时期的城邑及疆域
        (三)其他晋国城邑
    二、晋国疆域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一)晋国疆域变迁的特点
        (二)晋国疆域变迁的原因
第五章 《晋世家》事件新证
    一、重耳流亡事件考证
        (一)重耳流亡路线考
        (二)重耳出亡及归国年龄考
    二、城濮之战相关问题考证
        (一)城濮之战参战国考证
        (二)子犯编钟与城濮之战
    三、郤克使齐相关问题考证
    四、黄池之会相关问题考证
        (一)黄池之会盟主考
        (二)赵孟庎壶与黄池之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殊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两宋以前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三章 宋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着录体例的形成与确立
        二、在定名与分类方面的贡献
        三、以铭文为中心的断代研究
第四章 元明时期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五章 清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清代前期
        二、清代中期
        三、清代后期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着录书籍大量问世
        二、书籍质量的提高
        三、着录体例的进一步完善
        四、定名与分类取得新成就
        五、研究方法取得一定进步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金石与史学研究者
        二、受西方考古学影响的学者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二重证据法”的提出
        二、分期断代标准的创立
        三、分国别研究的提出
        四、类型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五、定名与分类研究的进展
        六、综合性研究着作的出版
        七、开始关注冶铸技术
第七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古文字与史学研究者
        二、考古学者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青铜器研究已成为考古学的分支
        二、关注青铜器的起源问题
        三、断代研究进一步科学化
        四、类别研究有了新进展
        五、研究青铜器与文明的关系
        六、其他专题研究蓬勃开展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一、中原地区
        二、西部地区
        三、南方地区
        四、北方地区
        五、东部地区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各考古文博单位
        二、高校研究群体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综合研究已成共识
        二、分期断代研究方法更加缜密
        三、分区系研究取得进步
        四、类别研究更加细致而系统
        五、工艺与铸造的研究蓬勃开展
        六、青铜器与古代文明研究成果丰硕
第九章 青铜器研究的分期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青铜器研究史的分期
        一、萌芽期
        二、雏形期
        三、蜕变期
        四、融合期
        五、成熟期
    第二节 青铜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对象的变化
        二、研究群体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的转变
        四、青铜器的研究范式形成
余论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对西周诸王王年的最终修正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已知王年及已确定该王时四要素俱全之记录, 推定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的日期, 以定西周历法.
2 初吉的含义和西周历法
3 西周金文历谱和诸王王年的推定
    3.1 厉王与共和的金文历谱
    3.2 共懿孝夷的金文历谱
    3.3 武成康昭穆的金文历谱
4 将前1046年作为伐纣之年的文献依据
5 新出土金文年月日干支月相记录对所定西周诸王王年的考验
6 小结
后记

四、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西周王年的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考和重排西周诸王年代之新发现——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J]. 孙仕辉. 社会科学论坛, 2021(05)
  • [2]“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J]. 王泽文.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14)
  • [3]西周晚期有铭青铜鼎断代意见整理及研究[D]. 韩晓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C-14测年工作的回忆[J]. 郭之虞.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06)
  • [5]金文所见厉宣史事研究[D]. 董喆. 安徽大学, 2020(03)
  • [6]《史记·晋世家》新证[D]. 李变变.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D]. 黄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对西周诸王王年的最终修正意见[J]. 陈久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9]由《(田允)簋》铭文看“天再旦于郑”[J]. 夏含夷. 历史研究, 2016(01)
  • [10]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J]. 朱凤瀚.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6)

标签:;  ;  ;  ;  ;  

夏商周计划研究方法与西周决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