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新思路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新思路

一、跨国公司R&D全球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潘秋晨[1](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韩科振[2](2021)在《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和反馈关系,具有很强的时空特性。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要素,解决好了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历次会议明确强调“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发展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举措,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进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是确保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支持技术创新的共性的基本要素是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R&D),特别是研发资本的积累。面对绿色经济这个当今全球共同性的主题,中国在更加开放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本国资本不断自主创新和强化内部的研发技术积累外外,还要更加有效的利用国际研发资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的产业集聚效应等引发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我国绿色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压力,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享绿色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需要深思的课题。绿色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所在。如何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已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点研究领域,纵观现有研究,推动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国内的自主创新和通过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在于研发投入,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可借助或依靠对外直接投资(OFDI)、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进口等渠道实现。不过,相关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两种不同途径展开的,尚鲜有将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统一在同一框架下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伴随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渠道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是否能够显着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尤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均处于全球前列;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是否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不仅事关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绿色技术进步,而且与我国绿色发展密切相关,进而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为核心,首先在理论上演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在政府要求绿色创新和企业自主绿色创新的双重约束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对企业、区域、国家三个层面的绿色技术进步提升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对应假设。然后针对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现实情况,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到宏观层面的国家,以不同视角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考察主要从企业层面、制造业行业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国家层面进行测度。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进口贸易渠道,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扩散或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本文共设九个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由第1章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包括第2章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及第3章的影响机制分析;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第四部分为总结与研究展望,由第9章构成。第1章描述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背景,据此提出研究问题,并阐述该选题的意义,梳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梳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章主要梳理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和绿色技术进步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了解和掌握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研究动态。第3章从理论分析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OFDI、FDI和进口渠道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分析了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第4章是基于微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从企业特质层面深入分析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受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的异同。第5章是从制造业的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分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因为制造业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在影响绿色技术进步中占有主导地位。第6章是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同时,探讨技术吸收能力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进步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实证分析自主创新和OFDI逆向技术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影响。第7章是第6章的延伸,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绿色技术进步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在区域间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8章是从国家层面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9章是总结部分。本章整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按照本文的逻辑脉络,归纳提炼研究结论,提出政府决策和企业应对两方面的相关建议,还有未来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从微观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显着地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国际研发资本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之一。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进口贸易也能显着提升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不过,进口贸易所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企业异质性特征。相较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对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要强,FDI和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相对较弱。从制造业及行业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行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OFDI、FDI和进口贸易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都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但进口贸易的效应相对较弱。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相较于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FDI以及进口贸易的影响要更为显着,而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OFDI的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制造业通过引入外资以及进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较大,OFDI的促进效应相对较小,对于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OFDI的促进效果更为显着,FDI的影响相对较弱,进口贸易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着。从区域角度看,国际研发资本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的提升效果。OFDI技术溢出是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受到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区域,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提升作用越强。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越强、研发投入越多、人力资本越丰富,对本地区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有效果。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具有积极(positive)推动作用。回顾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果,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第一,有机结合国内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构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分析框架。对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多个溢出渠道,从微观到宏观,从行业到产业,在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这些渠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关研究文献关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渠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渠道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鲜有将国内自主创新纳入一个整体分析范畴的研究。结论显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特别是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敏感性受国内自主研发水平的影响,国内自主研发水平越高,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越强。第二,对绿色技术水平划分更加细化,拓展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渠道并重新测度了各种渠道的技术溢出,多维度分析了企业不同异质性特征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影响,使得分析更加有针对性,结果精准可靠。将绿色技术创新区分为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还有,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等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对企业异质性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水平的影响考虑了企业的所有制、企业所属产业或行业、生产率、融资约束、所在区域。第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既存在门限效应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绿色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的存在与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有关联。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认为出存在门限效应,具有非对称的影响特征。区域间的绿色技术进步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绿色技术进步也有显着影响,存在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四,采用多种方法测度绿色技术水平和多种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对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度采用“让数据说话”的非参数估计方法,运用SBM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该测度方法得到的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更加精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并探究了一些具有新颖性和可比性的实证结论,为更加深化开放的精准施策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决策依据。

周红芳[3](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提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严婷[4](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贸投资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经济。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及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也是促进未来全球化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各国跨国部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工地位不同,经济收益难以直接体现,加剧了各国对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是否获益的质疑。有不少观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是造成母国制造业萎缩及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也是加剧母国“中产阶级衰落”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助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部分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产业链的国内化趋势。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迅猛提升,涵盖的行业和区位范围与日俱增,存量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9388.70亿美元,增长超50倍,列世界第三位。未来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的紧张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抓手,对国内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22上升到2008年的最大值0.491,2015年的最小值0.462,再上升为2018年的0.468,均超过国际标准的警戒线0.4,仍然属于较高不平等的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趋势。现有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主要聚焦在动机、制约因素及对东道国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国内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工业行业内层面,主要分析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企业员工工资产生影响。鲜少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愈加重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现实背景,分别从影响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验数据与实证分析得到的短期影响以及长期影响趋势是什么?第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差异是什么?第三,未来如何引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优化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的背景和问题,本文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作为指导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会引起母国要素收入的重新分配。根据“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异质性,拓展“Mincer收入模型”的形式,结合“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模型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本文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表现为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与“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并且长期影响呈现为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在经验与实证研究中,本文对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跨国、跨行业的投资存量数据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存在性。基于中国2003-2018年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的基尼系数数据检验了两者的因果关系。采用2003-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及“FDI Market”和“Dealogic”数据库12623家中国企业具体项目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别进行了跨时期、分行业要素密集度以及分东道国投资动机的实证检验。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但是目前缩小的效应仍然小于扩大的效应,即当前阶段仍然处于“倒U型”影响的左端。其中,向量自回归模型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会扩大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脉冲相应函数图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存在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的趋势。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此外,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则扩大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交互作用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考虑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异质性影响,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的影响。结果同样显示:总体上,中国各地区对外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并且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扩大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扩大作用具有滞后性。以2008年为分界点,跨时期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加强。以对外投资的动机进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分类,对不同东道国投资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当前总体上缩小的影响仍然小于扩大的影响。而对于制度优惠型经济体与资源丰裕类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则扩大了中国地区内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行业异质性影响方面,将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及商务部的分类标准进行行业匹配。34个全行业面板数据的GMM方法结果表明:中国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处于扩大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阶段。投资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影响。并且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改变母国生产要素的需求和要素报酬,以及通过对母国“生产率效应”及”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同影响机制的影响方向依赖于对外投资行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基于改善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要积极引导从行业与区位布局上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收入分配的优化作用,特别是要审慎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外移问题及扩大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负向影响。

李丹[5](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一项常用路径。2002年,中国实施并进一步加快了“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DI)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历经了再一次飞跃。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与美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路径及所展现出的新特点,对逆向技术溢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性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合逆向技术溢出发生的过程,总结出了逆向技术具有的一些特征,并指出技术的经济外部性是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从理论机制层面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异质性分析与投资模式异质性分析。在结合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特征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每个发展阶段逆向技术溢出的情况。其次,本文的实证研究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两方面入手,分别基于宏观加总数据和微观企业个体数据构建相应模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异质性、行业异质性、投资主体异质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借鉴国际上的经典技术溢出的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分别基于总产出视角和宏观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构建了本文宏观层面的研究模型,进而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通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取外国技术资本溢出之间的关系,检验了2003~2017年以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总体回归结果表明:2003~2017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显着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中国总产值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较为显着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在样本期间内,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着;现阶段中国进口贸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是技术水平提升意义上的。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作用主要来自技术水平变化意义上的逆向溢出效应。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理区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地区差异,分别基于总产出视角和宏观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实证结论有同有异。进一步地,本文在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大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并不相同,对于一些非技术密集行业,并没有显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对于研发密集型的行业,则更容易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区分了投资主体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创新水平上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问题。其次,进一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效果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不同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实证结论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已经显现,且在地域、行业、企业所有制方面显示了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中国企业应多选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第二,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应共同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第三,中国政府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国内教育的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明显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第四,因地制宜实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等。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余海燕[6](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贸易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部分是通过全球价值链进行的。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国际生产共享网络覆盖范围更广、链条更复杂,生产至少跨越一个边界,通常是跨越多个边界,促使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全球价值链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参与全球经济的机会,更多国家分享全球价值链分工红利,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参与世界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发达国家构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引擎,更是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谋求更高位置的嵌入与更高地位攀升的主要手段。但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全球经济是否能够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形式出发,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完整分析框架,并聚焦于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通过理论论述、模型推导与实证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能够通过产品价值增加、技术水平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三种路径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多方面提升都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多方面的影响方向不一,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最后本文聚焦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上,得出结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能够促进我国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升级,但是对后向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表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具有路径依赖性;对外直接投资更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促进我国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其次是技术进步效应,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我国改变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局作用会更加显着;进一步延伸分析发现我国对进口中间产品具有高度依赖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实现我国中间产品的多次跨境流转,即提高他国使用我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的次数,提高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一是在理论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多种可能路径以及实现形式:鉴于已有研究对“地位”和“位置”的混用,提出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综合概念,对“位置”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并界定了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概念上的创新;基于已有研究中经常提到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等说法的笼统性,本文立足已有理论与研究,建立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所有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如何作用于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是全球价值链升级视角与内容的一种创新。二是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完整分析框架。目前研究中,并没有从“升级方式—作用类别与方式—归纳主要路径—理论模型支撑—实证模型验证”的全方位完整分析框架: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各种方式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如何作用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进行了理论阐述,随后归纳了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三种主要路径;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根据研究需要,对已有学者的模型进行改进与创新,构建了全球生产共享的价值链模型,对理论部分进行支撑;最后利用多国样本对理论进行了检验,支撑本文的核心命题。三是深刻剖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内在机制:找出了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是更多参与简单的还是更多参与复杂的,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变化是更多来自与国内的变化还是来自国外的变化,亦或是中间产品的推动,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分工部分以及我国中间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转的影响又是怎样的,现有文献并没有进行细致的阐述,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曹鸿宇[7](2020)在《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已深度参与到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格局中,而吸引外资(FDI)流入中国市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持续不断地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持续的推动力,在这其中外资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总体而言,中国过去的外资准入政策始终是朝着自由化方向改革,显着提升了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也对国内制度和政策调整起到倒逼改革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依赖大规模物质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为主旨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从以“量”为主转变为“质”“量”齐增。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前一阶段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动能正在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消解中国传统增长红利不断下降的影响。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要素。外部因素方面,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外资政策逐渐成为中国在国际经贸环境中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以美国启动对华301调查为标志,美国将中国的外资管理政策与“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挂钩,过去较长时间里中国曾广泛实施的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被美国指为中国间接实施“强制性技术转让”的手段。中国曾对外资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方针,旨在借助外部资源培育和强化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国内法律法规中不符合WTO规则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市场换技术”也在官方发声中逐渐淡出。《外商投资法》的颁布使“强制性技术转让”在中国已经构成违法行为。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美国对中国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指责并无法理基础,各国针对外资实施的合资要求措施属于合规手段。不过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政策对中国创新发展的真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量。本文围绕外资开放与中国创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将研究的落脚点具体到企业创新问题上,分别从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讨论了外资自由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这一规定的创新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外资自由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发现外资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对东道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具体来看,企业层面外资进入的技术转让效应有益于东道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而外商成分则可能会使企业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转移放弃自主创新,这种情况在外商独资企业更加明显;行业层面的外资进入能够通过人员流动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东道国企业创新,而外资进入的竞争效应对于东道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定,但在市场规模较大的行业倾向于正向作用。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对外资自由化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层面的外资份额提升对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抑制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外商独资企业;而行业层面的外资流入则能够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对合资要求的单独分析发现,对外资设定合资要求强化了外资成分对东道国企业所带来的创新惰性,取消合资要求有助于使外资对东道国企业创新带来促进作用。拓展分析的结果发现,外资流入对高技术产业会自主创新会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对不同类型专利的回归结果发现,外资进入对企业申请不同类型专利的影响方向与对全部专利申请的影响一致,但影响的效果有所差异;而基于地理位置差别进行的分样本回归显示,企业层面的外资进入对西部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大,对东部企业其次,对中部企业不显着;行业层面的外资进入对西部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中部企业其次,对东部企业最小。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外资进入无论是在微观企业层面还是宏观行业层面,对于中国企业的创新都能带来有益的影响,仅在外商独资形式的企业中可能出现“创新惰性”的情况,不过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全部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都会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而针对外商投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单独分析发现,合资要求的存在与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背道而驰,中国企业并未从外资合资要求政策的实施中获取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效果。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破除意识上的封闭和模糊。第二,推动以质量为导向的引资政策,鼓励外资与投后研发相结合。第三,减少对外资的直接限制,摒弃对外资准入的合资要求规定。第四,完善中国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第五,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第六,通过多方面渠道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逐步构建高水平的投资治理环境。第七,增强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第八,进一步改善不同地区、行业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投资全局协调性发展。第九,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水平。

孙雪蕊[8](2020)在《研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国家之间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中国在全球舞台的地位不断提升并积极参与各项跨国界的合作交流。但经历了 21世纪初期飞速的经济增长期后,步入新常态的中国一直在寻求稳步突破与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同时,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海外的进一步创新,企业的海外研发行为日益频繁。通过研发国际化,利用不同地理区域所拥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和跨国公司间的知识流动体系来实现母公司技术知识的吸收,最终可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同一市场竞争者达到了创新追赶的目标。本论文立足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从动机、进入模式两个方面阐述了研发国际化理论,分析了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研发状况以及中国的具体定位和研发特点,并以华为公司的研发国际化为重点案例,从知识观深入剖析了其不同海外扩张阶段的全球研发战略,为其他公司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示范案例。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并结合中国典型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实际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建立非线性的创新绩效影响模型,对2018年中国一百家跨国公司企业名录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研发多样化和研发强度分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国际化经验对上述影响关系的扰动作用。以下是主要研究结果:(1)研发国际化强度与创新绩效呈“U”型非线性关系,研发多样化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2)企业的吸收能力在研发国际化的强度与创新绩效间有积极的调节效果,但对于研发多样化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3)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能够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研发多样化分别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根据所得出的实证结果对中国跨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

易倩[9](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创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来鼓励创业创新,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推进下,中国的创业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大量引入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外在动力。FDI作为先进技术的重要外部来源,FDI溢出效应对于中国创业和创新水平及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在考虑创业和创新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 FDI对中国创业创新的影响,为中国进一步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本文采用传统FDI理论和制度理论,建立了“行为-环境-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跨国公司FDI行为,具体包括FDI进入规模、FDI进入速度和FDI进入模式对中国创业和创新的影响以及中国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该框架表明FDI一方面能通过示范效应、前后向联系、人员流动效应给当地企业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即挤入效应,另一方面也会通过竞争效应以及市场和劳动力窃取效应给当地企业带来负向溢出效应,即挤出效应,FDI对创业创新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改革时期所特有的制度背景,在考虑创业和创新活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 FDI对创业创新的影响,具体分析了 FDI进入规模、FDI进入速度以及FDI进入模式对创业创新的影响,以及不同制度环境下FDI与创业创新关系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和创新之间均呈现U型关系,中国当前外资水平整体还是处在U型曲线的右边,因此政府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吸引外资,此外,在不同创业和创新活跃度地区,FDI进入规模对创业创新的影响有所差异,因此在制定外资吸引政策时,各地政府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2)工资水平和融资约束对FDI进入规模与创业之间的U型关系存在中介作用,且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支出对FDI进入规模与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存在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消除市场进入壁垒、高工资和劳动力窃取等外资进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FDI的挤出效应,此外,还应该继续鼓励本地企业的自主研发,减少对外资的依赖,避免外资对中国造成产业安全问题;(3)随着FDI进入速度的增加,FDI进入规模对创业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都会减弱,FDI进入规模对创新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都会增强,因此政府在加强引资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引资速度,权衡其对创业和创新的不同影响效果,以实现最优的效果;(4)合资型FDI和独资型FDI均能够促进创新,合资型FDI对创业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独资型FDI对创业却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由于合资型FDI对创业创新都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采取鼓励吸引的方式来进行政策制定,而独资型FDI对创新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对创业却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因而在制定引资政策时,应该结合各地创业情况,对于需要保护的初创企业尽量避免大量独资型FDI的引入,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政策,进而减小独资型FDI对创业的负面影响。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范式,并构建了 FDI对创业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重新理解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FDI溢出效应的动机、渠道和影响效果;(2)发现了 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和创新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制度环境对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均具有调节作用,更加准确细致地描述了 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拓展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揭示了FDI进入速度对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均具有调节作用,即FDI进入速度减弱了 FDI进入规模与创业之间的U型关系,增强了 FDI进入规模与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这对中国政府如何制定更为合适的“引进来”战略和提升国内创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跨国公司FDI进入行为及其影响效果的认识,为中国进一步实施全面改革开放,构建全方位的开放经济发展体系,制定合理的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李庆阳[10](2019)在《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的贯彻落实,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逐步进入高速成熟的阶段,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也越来越广泛,国际投资的技术溢出成为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对提高本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一带一路最新成果,深入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通过对我国16年间,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对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三个机理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具体研究了两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实现路径;最后,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二、三产业的面板数据,选取了三种控制变量,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根据所选取的变量来进行实证分析,对其效应进行检验,此外,分别用“小样本”“贫信息”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行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再次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投资区位的分布由发展中国家朝发达国家逐步转移;从我国第二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来看,起到大幅正向外溢作用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此外,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研发资本存量和进出口总额也具有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在技术进步中,研发人力资本与吸收能力会发挥着积极的负向作用,具有较多对外资本存量的行业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较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要不断增加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重视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吸收,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注重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建设。以引进高端技术和优秀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产业的选择应该着眼于那些发达国家专属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多样化程度和创新力。

二、跨国公司R&D全球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R&D全球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国际研发资本
        1.3.2 自主创新
        1.3.3 绿色技术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溢出效应基础理论
        2.1.2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1.3 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1.4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2.2.2 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2.3 O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2.4 进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3 文献述评
3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3.1 国际研发资本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框架
        3.1.1 基准模型
        3.1.2 路径设计模型
        3.1.3 路径收敛模型
    3.2 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2.1 竞争效应
        3.2.2 模仿-示范效应
        3.2.3 人员流动效应
        3.2.4 关联效应
        3.2.5 研发国际化效应
    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3.1 研发成果逆向转移机制
        3.3.2 要素吸纳机制
        3.3.3 研发人员培养机制
        3.3.4 技术扩散机制
    3.4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4.1 技术溢出效应
        3.4.2 中间品进口效应
        3.4.3 竞争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企业层面的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择
        4.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4.2 全样本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4.2.1 基准模型估计
        4.2.2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 企业异质性特征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3.1 所有制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2 融资约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3 生产率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4 区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5 产业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和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4.1 对渐进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4.4.2 对突破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
        5.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2 全样本的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5.3 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5.3.1 要素禀赋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5.3.2 技术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6.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指标构建
        6.1.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
        6.1.2 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
        6.1.3 其他变量与数据解析
    6.2 总体与分区域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6.2.2 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
        6.2.3 分区域回归结果与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3 绿色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效应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基准估计结果
        6.3.3 分区域估计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
        6.4.1 模型构建
        6.4.2 门限效应存在性分析
        6.4.3 门限效应估计
    6.5 本章小结
7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7.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7.1.1 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类型
        7.1.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7.2 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7.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与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7.3.1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
        7.3.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宏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8.1.1 研究假设
        8.1.2 模型设定
        8.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8.2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2.1 基准回归结果
        8.2.2 分样本回归结果
    8.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9.2.2 区域和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9.2.3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及评价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测算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2.1.2 收入分配差距的内涵与度量
        2.1.3 收入分配差距指标体系的选取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收入分配的理论综述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2.2.3 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2.4 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规律
        2.2.5 理论评述
    2.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流动与收入分配差距
        2.3.2 行业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2.3.3 区位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
    3.1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效应
        3.1.1 生产扩张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创造效应”
        3.1.2 产业外移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替代效应”
        3.1.3 生产要素需求变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3.2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间接效应
        3.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效应”
        3.2.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3.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模型
        3.3.1 罗默两部门模型与要素投入结构
        3.3.2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收入变化
        3.3.3 明瑟收入模型与模仿和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事实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
        4.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4.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4.2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4.2.1 中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
        4.2.2 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4.2.3 中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4.2.4 中国与其他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5.1.1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灰色关联度
        5.1.2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统计数据比较
    5.2 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整体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
        5.2.1 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模型构建
        5.2.2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
        5.2.3 误差修正模型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6.1 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6.1.1 动态面板实证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全样本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1.4 跨时期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 东道国区位异质性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6.2.1 分投资动机的东道国分类
        6.2.2 实证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7.1 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数据比较
    7.2 行业异质性外直接投资影响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7.2.1 分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分类
        7.2.2 面板模型设计
        7.2.3 数据处理与计量方法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及逆向技术溢出概念的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概念的界定
    2.2 与技术溢出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干中学”与技术的溢出
        2.2.2 知识的外部性
        2.2.3 人力资本溢出
    2.3 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1 微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2 中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3 宏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4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的相关文献
        2.4.1 关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文献综述
        2.4.2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理的文献综述
        2.4.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4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模型及变量选取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3.1 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过程
        3.1.1 技术在海外的溢出过程
        3.1.2 技术的逆向转移过程
        3.1.3 技术在投资母国国家层面的溢出过程
    3.2 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
        3.2.1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企业层面
        3.2.2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产业层面
        3.2.3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国家层面
    3.3 逆向技术溢出的特征分析
        3.3.1 逆向技术溢出与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的相关性
        3.3.2 逆向技术溢出的不确定性
        3.3.3 逆向技术溢出的外部性
    3.4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母国视角与东道国视角
        3.4.1 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方面的因素
        3.4.2 对外投资东道国的择取条件
    3.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及方式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5.1 不同投资主体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5.2 不同投资方式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起步探索阶段
        4.1.2 调整发展阶段
        4.1.3 高速发展阶段
        4.1.4 稳健发展阶段
    4.2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征
        4.2.1 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海外投资案例大幅增加
        4.2.2 “一带一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4.2.3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4.2.4 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宏观数据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1.1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模型构建
        5.1.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构建
    5.2 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5.2.1 样本的选取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5.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项情况
        5.3.1 2002~201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环比变化情况
        5.3.2 2002~2017年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5.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总体分析
        5.5.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5.5.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的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企业数据
    6.1 计量模型的构建
    6.2 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6.2.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2.2 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6.3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析
        6.4.2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二、传统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内涵
        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度量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
        五、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以及下一步研究思路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下一步研究思路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衡量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界定与衡量
        一、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概念与范围界定
        二、增价值分解模型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衡量指标
        四、全球价值链地位衡量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二、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FDI影响母国GVC地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OFDI促进GVC地位升级的方式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方式
        二、OFDI促进GVC地位升级的形式
    第二节 OFDI促进GVC地位升级的间接效应分析
        一、价值增值效应及升级方式
        二、技术进步效应及升级方式
        三、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升级方式
    第三节 OFDI促进GVC地位升级的模型分析
        一、理论假说
        二、模型构建
        三、模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FDI影响母国GVC地位的直接效应检验
    第一节 OFDI影响GVC地位的总样本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二、模型的设定
        三、相关检验
        四、模型回归及结果
        五、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OFDI影响GVC地位的异质性检验
        一、发达国家样本
        二、发展中国家样本
    第三节 OFDI影响我国GVC地位的检验
        一、国家样本检验
        二、行业样本检验
        三、对外直接投资类别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FDI影响母国GVC地位的间接效应检验
    第一节 OFDI影响母国GVC地位的中介效应分析
        一、OFDI影响路径中介变量的实证检验
        二、路径中介变量影响GVC的实证检验
        三、路径存在性进一步检验
    第二节 我国OFDI影响GVC地位的中介效应分析
        一、中介效应分析
        二、进一步扩展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通过国家战略积极主导构建全球价值链
        二、通过技术、制度和模式创新升级价值链
        三、突破低端锁定效应,攀升价值链高端环节
        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
        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7)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外资自由化
        1.3.2 高质量发展与创新
        1.3.3 外资自由化的创新效应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提纲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外资自由化经典理论回顾
        2.1.1 外资自由化的思想内涵
        2.1.2 外资自由化的现实理解
        2.1.3 外资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2.1.4 小结
    2.2 创新经典理论回顾
        2.2.1 创新理论的提出
        2.2.2 创新理论的成型
        2.2.3 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2.3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影响效应的研究回顾
        2.3.1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投资的直接影响
        2.3.2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2.3.3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3.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3.1 外资自由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机制
        3.1.1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直接效应
        3.1.2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
    3.2 外资自由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
        3.2.1 企业创新行为的基本框架
        3.2.2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
        3.2.3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间接溢出影响
第四章 外资自由化与中国创新发展的典型事实
    4.1 外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惯例
        4.1.1 国际投资流动趋势及现状
        4.1.2 国际层面的投资治理
        4.1.3 国家层面的投资治理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资自由化演进历程、现状与展望
        4.2.1 外资市场对外开放的起步与初探(1978-1986年)
        4.2.2 外资开放的进一步发展(1986-1991年)
        4.2.3 外资开放快速推进与中外互利双赢(1992-1999年)
        4.2.4 入世与中国外资管理制度调整(1999-2007年)
        4.2.5 外资政策自由化新阶段(2008年至今)
        4.2.6 小结
    4.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创新发展历程
        4.3.1 中国的创新发展历程:后发国家技术赶超之路
        4.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发展道路特征
        4.3.3 中国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4.3.4 小结
第五章 合资要求与“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的分析
    5.1 多边贸易规则对技术转让问题的规定
        5.1.1 TRIPs与技术转让相关的规定
        5.1.2 TRIMs与技术转让相关的规定
    5.2 美国对华301调查诉求及回应
    5.3 历次美国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对华301调查对比
    5.4 对“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外资进入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变量描述
        6.1.1 外资进入指标的构造
        6.1.2 企业创新指标的构造
        6.1.3 控制变量的选择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计量模型的建立
    6.4 回归结果分析
        6.4.1 基准回归分析
        6.4.2 内生性问题讨论
        6.4.3 稳健性分析
        6.4.4 机制分析
        6.4.5 拓展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合资要求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7.1 合资要求对外资进入的创新效应影响
    7.2 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识别
    7.3 研究设计
    7.4 回归结果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文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典型事实研究结论
        8.1.2 理论与机制研究结论
        8.1.3 实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研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国际投资的研究和主要理论
    2.2 研发国际化的研究和主要理论
        2.2.1 研发国际化的动因
        2.2.2 研发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2.3 研发国际化的文献研究
    2.3 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
        2.3.1 研发资源共享机理
        2.3.2 单向技术沟通机理
        2.3.3 海外市场竞争机理
        2.3.4 母国技术吸收机理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在全球背景下研发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3.1 全球研发现状分析
    3.2 中国企业研发现状及特点分析
    3.3 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典型案例——华为
        3.3.1 技术追赶阶段的知识流动
        3.3.2 技术竞争阶段的知识流动
        3.3.3 技术引领阶段的知识流动
    3.4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4.1 国际化研发局势向好
        3.4.2 企业的雄厚实力助推研发国际化
        3.4.3 企业机制和技术能级影响海外投资成效
        3.4.4 国内环境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支撑不足
第四章 研发国际化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研发国际化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
        4.1.1 海外研发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4.1.2 在不同国家进行研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4.1.3 研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因素
    4.2 实证模型的构建、数据与变量描述
        4.2.1 数据搜集与整理
        4.2.2 因变量
        4.2.3 自变量
        4.2.4 调节变量
        4.2.5 控制变量
        4.2.6 模型设计
    4.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分析
        4.3.3 调节效应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创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理论思考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FDI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
    2.2 FDI溢出效应的影响渠道
    2.3 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2.3.1 FDI进入规模
        2.3.2 FDI进入速度
        2.3.3 FDI进入模式
        2.3.4 东道国企业特征
        2.3.5 东道国制度环境
    2.4 FDI溢出效应的影响效果
        2.4.1 企业绩效
        2.4.2 企业创业
        2.4.3 企业创新
    2.5 文献评述
3 FDI进入规模对创业创新的影响
    3.1 问题的提出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2.1 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创新
        3.2.2 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3.2.3 中介效应
    3.3 研究设计
        3.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3.3.2 变量构建与计算
        3.3.3 特征事实
        3.3.4 模型构建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
        3.4.2 基本回归
        3.4.3 进一步检验
        3.4.4 中介效应检验
        3.4.5 稳健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FDI进入速度对创业创新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FDI进入规模与创业创新
        4.2.2 FDI进入速度的调节效应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4.3.2 变量构建与计算
        4.3.3 模型构建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基本回归
        4.4.3 进一步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FDI进入模式对创业创新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2.1 FDI进入模式与创业创新
        5.2.2 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3.2 变量构建与计算
        5.3.3 模型构建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基本回归
        5.4.3 进一步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
    6.4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本文创新与重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水平现状
    第一节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第二节 我国技术水平现状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
        一、模仿学习路径
        二、合作学习路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假设
    第三节 面板数据回归
    第四节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
        二、结果分析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吸收能力
        二、选择合适投资产业
        三、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多样化程度和创新力
        四、借助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跨国公司R&D全球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 韩科振. 四川大学, 2021(12)
  • [3]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D]. 严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李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D]. 余海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D]. 曹鸿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研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 孙雪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创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易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 李庆阳. 厦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