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高原10种蜜源植物花粉形态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祥[1](2020)在《甘肃棘豆属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棘豆属植物共310多种,我国有133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棘豆属植物以龙骨瓣具喙为主要特征,属内种的分类长期以来一致存在争议,种类的归并和分类处理大多依据标本,很少有建立在“居群概念”基础上的分类研究。微形态特征在豆科植物分类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其在棘豆属植物中的分类学意义缺乏系统的研究。甘肃是棘豆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至今缺乏对甘肃棘豆属植物的考证和分类学研究工作。为此,本文通过广泛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居群观察,结合文献考证和叶表皮及种子微形态研究,对甘肃省棘豆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探讨了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对18种2变种棘豆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叶表皮细胞形态主要有多边形与不规则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有平直-弓形、波状、深波状及浅波状4种类型,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式样在种内是稳定的特征,可以结合宏观形态学资料用于物种鉴定;气孔特征在属内较为一致,可用于探讨属间的系统关系;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于探讨组间分类以及系统演化关系有着一定的意义。2 18种2变种棘豆属植物种子形状与种皮纹饰在组内与种间有着较大的差异,种子形状在种内较为稳定,可以结合宏观形态学资料用于物种鉴定和分类;种皮纹饰在不同的组保守性不同,在长茎棘豆组比较保守,可用于物种鉴定,而轮叶棘豆组即使种内也有变异。组间性状保守性的不同也可以反映各组间的演化关系。3将六盘山棘豆O.ningxiaensis C.W.Chang处理为了华西棘豆O.giraldii Ulbrich的变种,发表了1个新组合:六盘山棘豆(新组合)O.giraldii Ulbrich var.ningxiaensis(C.W.Chang.)X.Zhao et K.Sun comb.nov.。4通过野外考察和居群变异分析,发现产于甘肃兴隆山的类群与黄毛棘豆存在明显差异,将其处理为新变种长萼黄毛棘豆(拟)Oxytropis ochrantha Turcz.var.longisepala X.Zhao et K.Sun var.nov.。5通过标本查阅与文献考证,排除了密叶棘豆Oxytropis densiflora P.C.Li、毛序棘豆Oxytropis trichophora Franchet及尖叶棘豆Oxytropis oxyphylla(Pallas)Candolle在甘肃的分布。6发现了2个甘肃分布新纪录种:糙荚棘豆Oxytropis muricata(Pallas)Candolle、泽库棘豆Oxytropis zekuensis Y.H.Wu.。7确定了甘肃省分布有棘豆属植物36种3变种,并通过标本考证和野外调查明确了它们在甘肃的分布状况。
姜利琼[2](2018)在《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迤阻山位于滇中高原偏向西南,本研究区域以绿汁江与元江为边界,东至依施河与亚尼河,南至俄德河。迤阻山的植被类型从季雨林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都有分布,且具有多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和较大的海拔落差,但前人对本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都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调查、标本的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形成了迤阻山的种子植物名录。共计种子植物141科576属993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9种,被子植物136科569属984种。基于本研究确定的该区域139科,561属,972种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表明:(1)综合科、属、种三级水平的统计分析,迤阻山地区的现代植物区系主要是由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构成。从种一级的水平上看,热带种所占的比例远超过温带种所占的比例,并且热带种大部分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分布或者泛热带分布的种类。另一方面,所占据比例较大的中国特有种大多为西南片区并且向南分布较远的热带种,由此可以看出,迤阻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植物区系。(2)迤阻山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系结。许多过去一般认为只分布到云南南部或者西南部的一些种类,如海桑科的八宝树(Duabanga grandiflora)、山龙眼科的深绿山龙眼(Helicia nilagirica)、天料木科的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大戟科的异序乌桕(Falconeria insignis)、卫矛科的滇南美登木(Maytenus austroyunnanensis)、紫葳科的西南猫尾木(Markhamia stipulata)、兰科的密花玉凤花(Habenaria furcifera)和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翅子藤科的风车果(Pristimera cambodiana)、鼠李科的海南翼核果(Ventilago inaequilateralis)、马钱科的度量草(Mitreola petiolata)等都在本区有分布,本研究揭示了这些类群的最北界分布,为热带成分沿深切河谷向高纬度地区嵌入分布提供了典型例证。(3)通过迤阻山种子植物的综合分析以及与邻近5个地区--小百草岭、西隆山、轿子雪山、无量山和苍山5的植物区系进行科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发现与小百草岭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区系性质。(4)从迤阻山分布的3个东亚特有科,37个东亚特有属,以及170个东亚特有种来看,本研究区域的区系应该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本区在东亚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地位是:东亚植物区(ⅢEast Asiatic Kingdom)---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ⅢE.Sino-Himalayan forest subkingdom)---云南高原地区(ⅢE13.Yunnan plateau region)---滇中高原亚地区(ⅢE13a.Central Yunnan plateau subregion)。本论文还对外来物种的种类分布及防控措施,以及珍稀濒危种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基于该区域资源植物调查整理,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刘哲荣[3](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张茹春,阳小兰[4](2015)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常见伴人植物花粉形态研究》文中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常见的28种伴人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的花粉22种、长球形5种、扁球形1种;P/E值最大的花粉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1.59,最小的为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0.84;最大的花粉为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最小的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4孔、3沟、3孔沟、3—4孔沟和5—7沟等7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和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伴人植物花粉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了解古人类的活动、研究古代伴人植物生态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铁龙[5](2015)在《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文中指出本文对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下:1.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共有54科、1 56属、226种、3亚种、14变种、1变型,全部为种子植物。2.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为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大科,共包含108种资源植物,占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总种数的44.2%;蒿属、蓼属、碱蓬属、虫实属、委陵菜属、锦鸡儿属、棘豆属、柽柳属、鹅绒藤属为研究区植物资源优势属,共含有42种资源植物,占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总种数的17.21%。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方面,各类草本植物资源共有193种,木本植物有50种,分别占野生资源植物总种数的79.1%和20.49%;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共有19种,中生植物有131种,旱生植物有92种,分别占资源植物总种数的7.79%、53.69%和37.71%。3.根据用途将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分为8大类、20小类。其中,野生饮食用植物84种、野生饲用植物194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37种、野生蜜粉源植物119种、野生工业植物43种、野生环境植物54种、野生特有和珍稀植物11种、野生文化利用植物9种。4.饲用植物资源是研究区最丰富的一类资源,也是利用最广泛的资源。基于这种情况,运用饲用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为表明,研究区优等饲用植物有23种、良等饲用植物有63种、中等饲用植物有53种、低等饲用植物有46种、劣等饲用植物有9种。禾本科、藜科和豆科所含优等饲用植物数量居多。5.根据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用途多样性,结合该植物在研究区的分布、利用情况,筛选出13种重点植物资源进行介绍。6.通过调查,找出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性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原则,提出研究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
苏亚拉图[6](2013)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给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植物区系分析、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珍稀濒危等级评定、民族植物学调查和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点、野生植物资的基本组成和类型、野生植物的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和优先关注级别、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牧民命名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的民间知识、当地牧民对自然保护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在植物多样性方面(1)共查明该区有维管束植物70科、222属、37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7科219属367种及种下分类等级。本区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65种,其次是禾本科,有44种;含有15种以上的有6个科,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51.74%;只含有1种的有30个科;最大的属为蒿属,有植物14种,其次为蓼属、委陵菜属、黄芪属,种数前四属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10.72%;只含1种属有143个属。(2)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植物属的15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植物种的分布类型有13个,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与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本区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最高,其次为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本区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217种,占总植物种数的58.18%;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的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163种,占总植物种数的43.70%。(3)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方法,将该区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9个群系。(4)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的判定包括区域性极危种1种,濒危种11种,易危种21种,近危种27种,安全种313种。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排序包括一类优先关注11种,二类优先关注18种,三类优先关注54个种,普通关注290种。2.野生植物资源方面(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可分为14个类型,包括野生饮食用植物131种,野生饲用植物324种,野生药用植物250种,野生观赏植物84种,野生纤维植物41种,野生鞣料植物26种,野生油脂植物44种,环境改良野生植物46种,野生木材植物15种,野生绿肥植物20种,野生农药植物54种,野生染料植物19种,野生芳香植物38种以及珍稀保护植物32种。(2)鉴于饲用植物是目前当地牧民所利用的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保护区内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优等饲用植物41种、良等饲用植物91种、中等饲用植物101种、低等饲用植物75种、劣等饲用植物16种。优等饲用植物主要由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组成。(3)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野生蔬菜用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蔬菜用植物有Ⅰ级8种,Ⅱ级20种,Ⅲ级21种,Ⅳ级7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有Ⅰ级105种,Ⅱ级80种,Ⅲ级44种,Ⅳ级21种。3.在民族植物学方面(1)从当地蒙古族民间共记录到民间植物名146条。根据标本鉴定结果,它们与植物分类学上的111种、1亚种、7变种和1变型对应,隶属42科88属。民间植物名与学名的对应关系包括一对一、二或三对一以及一对二或三。在结构上,民间植物名可分为原始名、衍生名和借用名。(2)保护区内的内蒙古族牧民利用野生植物作食物、药物、饲料、建筑与工艺材料以及传统精神文化。民间饮食用野生植物有32种,涉及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食用油。民间药用植物26种,兽药用植物11种。当地牧民所认为的重要牧草和饲料用植物共有46种。建筑与工艺用植物包括建筑用植物16种,材用植物17种,纤维用植物16种。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还涉及到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自然崇拜等传统精神文化生活领域。4.在KAP方面对保护区内居民KAP调查分析结果对有关该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法律和条例都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放牧地及牧草”是保护区内最有用的资源。75%的居民认为自然保护对他们有好处,但还有46.4%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保护区。64.3%的居民认为设立保护区后收入大大降低。70.2%的居民对保护区内禁牧政策有意见,有65.5%的居民认为禁牧时间太长。83.8%的居民希望政府发放补贴以弥补牧民的损失。8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从保护区搬出。有51.2%的居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或相关活动。42.9%的居民表示能够制止破坏自然环境的他人行为,有81%的居民表示平时能够告知其他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搞破坏活动。86.9%的居民表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有关自然保护的教育。
张辛阳[7](2012)在《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野三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建始县中东部,地处东经110°1’18"-110°8’5",北纬30°15’16"-30°38’31",总面积为11428公顷。本文运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外业调查和内业统计分析,对野三河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234种(含种下分类群及栽培种4科47属82种),隶属于175科61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科32属46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7种,被子植物148科564属1161种。(2)蕨类植物科的类型较为齐全,但大部分科内属、种数贫乏。蕨类植物的21个科可划分为5种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占非世界分布总科数的80%,温带成分占有较小的比例;32个属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变型,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63.63%,温带成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本区蕨类植物成分的多样性以及其和热带植物区系的亲缘性。(3)野生种子植物种类趋向于少数的大科和较大科,优势现象显着;属的分化较大,寡种属和单种属数量多,并含较多的种,是本区野生种子植物属的主要组成成分。野生种子植物150个科可划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和10个变型,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占非世界分布科的56.88%,同时温带分布科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533个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7个变型,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9.06%,同时热带成分丰富。说明本区种子植物区系在起源上有可能有过较为繁盛的热带过程,符合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地理位置。(4)保护区内集中了许多起源古老和在系统演化上原始的科、属,古老孑遗树种也很丰富,是古近纪和新近纪植物区系重要保存地区之一。野生种子植物有单型科5个,占中国的19.2%;中国特有科2个,占中国的50%;中国特有属23个,占中国的8.98%。(5)根据野三河自然保护区与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的R/T值(热带成分/温带成分)对比分析可知:随着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热带性质降低,温带性质加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规律。通过属的相似性系数比较分析可知:野三河与木林子的相似性系数最高,共有属达439属;与五龙河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共有属为396属。(6)保护区维管植物生活型多样,划分为11个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384种,占33.33%;灌木有291种,占25.26%;乔木263种,占22.83%;一年生草本106种;藤本69种;竹类17种;半灌木和小半灌木13种;此外寄生植物、寄生草本、腐生草本和水生草本占有较小的比例。(7)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丰富,有7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其中Ⅰ级3种,Ⅱ级13种;国家珍贵树种17种,其中一级3种,二级14种;属于中国植物红皮书植物23种,其中稀有种11种,渐危种12种,无濒危种;属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29种,其中易危(VU)种26种,近危(NT)种13种;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植物17种;湖北省珍稀特有植物37种。(8)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可分为3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49个群系。(9)保护区有古树25株,其中一级5株,二级7株,三级13株。(10)保护区有野生植物资源1047种,隶属于169科541属。主要的植物资源有12类(包括一种多用途,下同):淀粉及其它糖类植物84种、油脂植物144种、饲用植物78种、蜜源植物122种、药用植物625种、土农药植物39种、材用植物115种、纤维植物107种、鞣料植物91种、芳香油植物71种、树胶树脂植物22种和观赏植物832种。其中观赏植物根据观赏部位又分为5类:观花植物597种、观叶植物338种、观果植物280种、赏枝干植物60种和赏株型植物162种。同时提出了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和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旨在为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依据。
龙梅[8](2012)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植物资源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比较早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一个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与荒漠区的过渡带,也是重要的气候和植被的分界线。对本保护区植物区系和资源进行研究的结果如下: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有578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72科264属,其中蕨类植物8科8属10种;种子植物64科256属568种。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毛茛科、石竹科,所含种数占保护区植物总种数的50%;蒿属、苔草属、委陵菜属、早熟禾属、黄芪属、铁线莲属、葱属为优势属,含种数占保护区植物总种数的17.78%。保护区植物区系表征科分别是蒺藜科、石竹科、毛茛科、罂粟科、蓼科、龙胆科、报春花科、蔷薇科、藜科和百合科。分布区类型而言,科级成分中世界广布科有33科,温带性质的科有17科,热带性质的科有14科;在属级成分当中,本保护区植物属共分14个分布区类型及17个变型,其中温带分布型有199属,世界分布型有33属,热带分布型有19属。由于生境的多样化,这里具有丰富的植物生活型,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优势,共457种,占保护区植物总种数的80.45%,灌木和乔木有109种,寄生植物有2种;水分生态类型多样,以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共350种,占总种数的61.62%,其次是旱生植物206种,湿生植物只有12种。中国特有分布属有5属,分别是虎榛子属、莲蕊芥属、阴山荠属、文冠果属和紊蒿属。有内蒙古贺兰山特有种68种、1亚种、8变种,贺兰山特有植物有4种2变种。该保护区植物区系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的优势现象明显、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性质为主、区系成分新老兼备,以年轻性为主、区系特有程度比较高。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55%以上,与阿拉善荒漠区的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系数为76.84%,依次为大青山,相似性系数为63.97%、与赛罕乌拉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为59.80%。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食用、饲用、药用、工业用、环保用、有毒植物资源和珍稀植物资源7大类,再细分为25小类。野生食用植物有13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饲用植物有370种,药用植物243种,工业用植物104种,环保植物129种,有毒植物65种,珍稀植物51种。该研究结果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林辰壹[9](2010)在《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葱属(Allium L.)是世界重要蔬菜、药用和观赏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集中在亚洲的阿富汗、土耳其、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孜别克斯坦、蒙古以及天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有一些零星分布。新疆是中国葱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生长在新疆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下的葱属植物有着不同的种类和利用价值。为了充分掌握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种类、性状变异式样、变异幅度以及种间亲缘关系,本文以分布于新疆的葱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叶表皮特征、花粉形态以及种皮微形态进行研究,为今后开展新疆葱属植物核心种质建立、遗传规律研究、驯化栽培和育种创新工作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新疆葱属植物资源有50种和1变种。基于形态性状建立了新疆葱属植物分种检索表。通过形态性状变异式样和变异幅度分析,结合数量分类,确定了种的划分性状。每心室具胚珠数目、鳞茎外皮特征、鳞茎生长习性、叶片横切面特点具有属下类群划分意义。花被片与花丝关系、内轮花丝基部特征、蜜穴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对种间亲缘关系确定具有指导作用。叶的大小与颜色、表面糙齿的疏密有无、珠芽着生、花序上小花数目、花被片颜色与大小、子房的形状、柱头长短等性状因生长环境和季节的不同在不同居群间存在差异。新疆葱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研究表明,叶表皮形态特征种间有显着差异、种内比较稳定,具有种的分类学意义。基于叶表皮特征,可以将43种供试材料分为3组,组1叶表皮细胞菱形、垂周壁直线型,组2叶表皮细胞菱形、垂周壁弧线型,组3叶表皮细胞长方形,垂周壁直线型。以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特征作为属下类群划分依据得到叶表皮形态特征数量分类结果的支持。葱属植物菱形的叶表皮细胞和弧线形垂周壁式样是进化类型,而长方形的叶表皮细胞和直线型垂周壁式样是较原始的类型。新疆葱属植物花粉形态观察证实,花粉的形态特征种间有显着差异、种内比较稳定,具有种的分类学意义。基于花粉近极面形态特征,可以将12种供试材料分为2组,组1花粉外壁纹饰具孔-条纹状;组2具孔-皱缩状。这种属下类群划分没有完全得到花粉微形态特征数量分类结果的支持。花粉外壁皱缩是进化类型,而条纹状是较原始的类型。新疆葱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阐明,种皮微形态特征对葱属植物种类鉴定、种间亲缘关系判定和属下类群划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种皮微形态特征,可以将38种供试材料分为6组。组1垂周壁弧线型或弧线和直线混合型,细胞排列相对疏松网状物清晰可见,表面具小而多的疣突。组2垂周壁弧线、波状(S型)或弧线-波状(S型)的混合型,细胞较紧密,网状物不清晰,具中等大小数量不等的疣突。组3垂周壁直线型或直线和弧线混合型,细胞排列相对疏松,可见网状物,细胞呈斑块状,具中等大小的疣突。组4垂周壁弧线型或S-弧线型,细胞排列紧密,无网状物,细胞中央呈球状突出。组5垂周壁直线-弧线型,细胞排列紧密,突起呈疣状或块状。组6垂周壁呈S-型或U-型波状,细胞呈较大的岛屿状位于种皮上。以种皮细胞排列、细胞网状物和平周壁特征作为属下类群划分依据得到种皮微形态特征的数量分类结果的支持,垂周壁形状、疣突特征和大小可以揭示种间亲缘关系。垂周壁S-型或U型是进化特征。表面疣突是由小而密集至形成大的疣突的进化过程,块状或中等大小的疣突是过渡类型。细胞间排列特征是由疏松到紧密镶嵌的进化过程,细胞间网状物或网孔的存在是过渡类型。
彭志[10](2009)在《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文中指出作者于2007年5月~2008年11月间对苏州地区的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1303号,此基础上对该区维管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和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苏州有维管植物854种(含种下等级和栽培种),隶属于152科、527属。发现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2种和异堇叶碎米荠Cardamine violifolia var. diversifolia 1个变种为江苏省分布新纪录。2.苏州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复杂,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亚区,华东植物区系。温带性质的属共有213属;热带性质的属共有170属。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质。3.苏州植物区系特有现象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与3个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由近到远依次为:无锡、南京和上海。4.苏州共有资源植物765种,隶属于151科, 497属。按经济用途划分,可分为有13类,其中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食用植物和能源植物是值得推荐的几类资源。5.按《中国植被》划分标准,苏州丘陵地区13个群落可分为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灌丛6种类型。多样性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并根据苏州的植被特点,提出了一些植被恢复和改造的策略。
二、蒙古高原10种蜜源植物花粉形态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高原10种蜜源植物花粉形态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棘豆属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棘豆属植物概述 |
1.2 国产棘豆属的分类简史 |
1.3 棘豆属植物的孢粉学、细胞学、微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概述 |
1.3.1 孢粉学研究 |
1.3.2 细胞学研究 |
1.3.3 分子系统学研究 |
1.3.4 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
1.3.5 种子微形态学研究 |
1.4 甘肃棘豆属植物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棘豆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观察结果 |
2.2.1 棘豆属植物叶表皮的细胞形态与垂周壁式样 |
2.2.2 棘豆属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特征 |
2.2.3 棘豆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平均欧式距离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3.1 叶表皮细胞性状的分类学意义及演化趋势 |
2.3.2 气孔器相关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
2.3.3 基于叶表皮特征的聚类分析 |
2.4 结论 |
3 棘豆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观察结果 |
3.2.1 种子形态 |
3.2.2 种皮微形态特征 |
3.3 讨论 |
3.4 结论 |
4 甘肃及周边地区棘豆属的分类学修订 |
4.1 长萼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 Turcz.var.longisepala X.Zhao et K.Sun var.nov |
4.2 六盘山棘豆O.ningxiaensis C.W.Chang、兴隆山棘豆O.xinglongshanica C.W.Chang与华西棘豆O.giraldii Ulbrich的修订 |
4.3 国产密叶棘豆O.densiflora P.C.Li、毛序棘豆O.trichophora Franchet及尖叶棘豆O.oxyphylla(Pallas)Candolle地理分布的订正 |
4.4 甘肃省棘豆属新纪录种 |
4.5 甘肃省棘豆属地理分布存疑的种类 |
5 甘肃省棘豆属植物种类与地理分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甘肃省棘豆属植物名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新平县植物采集简史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考察时间和区域 |
1.3.2 文献查阅及标本鉴定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 |
2.4 土壤类型 |
2.5 植被状况 |
2.5.1 季雨林 |
2.5.2 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 |
2.5.3 暖温性针叶林 |
2.5.4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
2.5.5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苔藓矮林 |
第三章 区系分析 |
3.1 植物区系概述 |
3.2 科的统计分析 |
3.2.1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 |
3.2.2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科的分析 |
3.2.3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3 属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 |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4 种的统计及分析 |
3.4.1 种的分布区类型概论 |
3.4.2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四章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地位及来源 |
4.1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比较 |
4.1.1 与大姚小百草岭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2 与金平西隆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3 与禄劝轿子雪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4 与景东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5 与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6 小结 |
4.2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性质及地位 |
4.3 迤阻山现代植物区系的来源 |
4.4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4.5 新记录 |
4.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4.6.1 保护植物生存现状 |
4.6.2 保护建议 |
第五章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及外来植物的防控措施 |
5.1 资源植物 |
5.1.1 迤阻山药用植物 |
5.1.2 迤阻山观赏植物 |
5.1.3 迤阻山材用植物 |
5.1.4 迤阻山蜜源植物 |
5.1.5 迤阻山果树植物 |
5.1.6 迤阻山油脂植物 |
5.2 外来植物防控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部分 |
6.2 资源植物与外来植物 |
6.3 存在的问题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部分资源植物展示 |
附录5 新发现--部分最北界新分布种展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类型 |
2.1.5 植物资源概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
3.3 技术路线图 |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
4.2.2 垂直分布 |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
4.5 小结 |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1 食用植物资源 |
5.2.2 药用植物资源 |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
5.5 小结 |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 指标赋值法 |
6.3.1 濒危系数 |
6.3.2 遗传系数 |
6.3.3 利用价值系数 |
6.3.4 生境系数 |
6.3.5 繁殖系数 |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
6.5 评估结果分析 |
6.5.1 濒危等级评估 |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
6.6 小结 |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
7.3.1 重点县 |
7.3.2 重点区域 |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
7.4 保护建议 |
7.5 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
作者简介 |
(4)河北省平原地区常见伴人植物花粉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3 花粉形态特征 |
藜科Chenopodiaceae Ventenat.,1699 |
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 |
藜Chenopodium album L. |
苋科Amaranthaceae A.L.de Juss.,1789 |
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 |
商陆科Phytolaccaceae R.Brown,1819 |
美国商陆Phytotacca americana L. |
十字花科Cruciferae Burnett,1835 |
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 |
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 |
蔷薇科Rosaceae A.L.de Juss.,1789 |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 |
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 |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R.Brow,1814 |
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
大戟科Euphorbiaceae A.L.de Juss.,1789 |
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 |
锦葵科Malvaceae A.L.de Juss.,1789 |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
堇菜科Violaceae Batsch,1802 |
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A.L.de Juss.,1789 |
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 |
茄科Solanaceae A.L.de Juss.,1789 |
龙葵Solanum nigrum L. |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A.L.de Juss.,1789 |
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 |
车前科Plantaginaceae A.L.de Juss.,1789 |
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
茜草科Rubiaceae A.L.de Juss.,1789 |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
菊科Compositae Dumortier(Compositate Giseke,nom.altern.)1822 |
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ex DC. |
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L.)Cornq. |
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 |
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 |
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Bieb. |
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Bge.)Bge. |
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
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 |
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 |
禾本科Graminceae Barnhart,1895 |
狗尾草Setaira viridis(L.)Beauv |
4 小结与讨论 |
4.1 花粉形态特征小结 |
4.2 讨论 |
4.2.1 同科不同属的花粉形态比较 |
4.2.2 同属花粉形态比较 |
4.2.3 同种不同地区花粉形态比较 |
(5)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资源及其分类 |
1.2 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
1.3 野生植物资源与沙产业 |
1.4 本项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库布齐沙漠的形成 |
2.2 自然地理情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质地貌 |
2.2.3 气候条件 |
2.2.4 水文特征 |
2.2.5 土壤 |
2.2.6 植被 |
2.3 社会人文情况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
4.1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科、属、种统计 |
4.2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组成、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 |
4.2.1 植物资源科、属的统计分析 |
4.2.2 野生植物资源生活型及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3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4.3.1 野生饮食用植物资源 |
4.3.2 饲用植物资源 |
4.3.3 药用植物资源 |
4.3.4 蜜源植物资源 |
4.3.5 工业植物资源 |
4.3.6 环境植物资源 |
4.3.7 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4.3.8 文化植物资源 |
4.4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4.5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介绍 |
5 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
5.1 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5.2 开发利用与保护 |
6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1.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3 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
1.4 自然保护区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
1.5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保护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水文 |
2.1.6 植被 |
2.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1 社会经济结构 |
2.2.2 土地利用结构 |
2.2.3 管理现状 |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
3.1.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
3.1.3 民族植物学研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
3.2.1.1 调查点和调查线路的确定 |
3.2.1.2 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方法 |
3.2.1.3 植被群落类型的研究方法 |
3.2.1.4 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级别的研究方法 |
3.2.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方法 |
3.2.2.1 野外考察法 |
3.2.2.2 文献研究法 |
3.2.2.3 植物资源评价法 |
3.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3.2.3.1 文献研究 |
3.2.3.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3.2.3.3 社区居民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的研究方法 |
3.2.3.4 调查点及路线 |
3.2.4 技术路线 |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
4.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 |
4.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1.1.2 科、属的统计分析 |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1.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
4.1.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4.1.2.3 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
4.1.3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1.3.1 生活型分析 |
4.1.3.2 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1.4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
4.1.5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
4.2 植被分类及其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
4.2.1 植被分类 |
4.2.1.1 植被的分类原则 |
4.2.1.2 分类单位及命名 |
4.2.1.3 植被分类的结果 |
4.2.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
4.2.2.1 灌丛 |
4.2.2.2 草原植被 |
4.2.2.3 草甸植被 |
4.2.2.4 沼泽和水生植被 |
4.3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和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
4.3.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
4.3.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
4.3.1.2 濒危系数计算 |
4.3.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
4.3.2 植物物种优先保护类别评价 |
4.3.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
4.3.2.2 优先保护值的计算 |
4.3.2.3 优先保护类别的分级 |
4.3.3 植物优先保护措施和建议 |
4.4 小结 |
5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 |
5.1 植物资源与植物多样性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 |
5.2.1 野生植物资源分类群的组成 |
5.2.1.1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 |
5.2.1.2 野生资源植物大属 |
5.2.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2.1 野生饮食用植物 |
5.2.2.2 野生饲用植物 |
5.2.2.3 野生药用植物 |
5.2.2.4 野生观赏植物 |
5.2.2.5 野生纤维植物 |
5.2.2.6 野生鞣料植物 |
5.2.2.7 野生油脂植物 |
5.2.2.8 野生环境改良植物 |
5.2.2.9 野生木材植物 |
5.2.2.10 野生绿肥植物 |
5.2.2.11 野生植物性农药 |
5.2.2.12 野生染料植物 |
5.2.2.13 野生芳香植物 |
5.2.2.14 野生珍稀植物资源 |
5.2.3 野生资源植物用途多样性 |
5.3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 |
5.3.1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野生蔬菜资源评价 |
5.3.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5 小结 |
6 民族植物学研究 |
6.1 阿鲁科尔沁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
6.2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传统知识 |
6.2.1 民间植物名与植物分类学植物名的对应关系 |
6.2.2 民间命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
6.2.2.1 由蒙古语单词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
6.2.2.2 由蒙古语词组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
6.2.2.3 借用名 |
6.2.3 民间植物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2.3.1 简单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2.3.2 复合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
6.3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利用 |
6.3.1 野生饮食用植物利用 |
6.3.1.1 野生粮用植物 |
6.3.1.2 野生蔬菜用植物 |
6.3.1.3 野生水果用植物 |
6.3.1.4 野生食用油料用植物 |
6.3.1.5 野生茶用植物 |
6.3.1.6 野生调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
6.3.1.7 野生糖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
6.3.2 野生药用植物 |
6.3.3 野生兽药用植物 |
6.3.4 牧草和饲料用野生植物 |
6.3.4.1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 |
6.3.4.2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 |
6.3.5 建筑与工艺用植物 |
6.3.5.1 建筑用植物 |
6.3.5.2 技术与工艺用植物 |
6.3.6 文化与生态利用植物 |
6.3.6.1 节日习俗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
6.3.6.2 自然崇拜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
6.4 小结 |
7 对保护区居民自然保护和保护区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 |
7.1 知识部分 |
7.2 态度部分 |
7.3 社区居民的行为部分 |
7.4 小结 |
8 结论 |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Ⅱ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名录 |
附录Ⅲ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饲用植物资源编目 |
附录Ⅳ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Ⅰ级野生药用植物 |
附录Ⅴ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主要信息报告人 |
附录Ⅵ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AP 调查表 |
附图 |
作者简介 |
(7)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野三河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条件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植物种类 |
2.2.2 植物区系 |
2.2.3 植物生活型 |
2.2.4 森林植被 |
2.2.5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2.2.6 古树名木 |
2.2.7 野生植物资源 |
2.3 技术路线 |
3 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
3.1 植物种类组成 |
3.2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3.2.1 科的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科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
3.2.3 属的数量统计分析 |
3.2.4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
3.3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3.3.1 科的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科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
3.3.3 属的数量统计分析 |
3.3.4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
3.3.5 与邻近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 |
3.4 植物生活型特征 |
3.5 森林植被类型 |
3.5.1 植被类型划分 |
3.5.2 主要植被类型概述 |
3.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3.6.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3.6.2 国家珍贵树种 |
3.6.3 中国植物红皮书 |
3.6.4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
3.6.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 |
3.6.6 湖北省珍稀特有植物 |
3.7 古树名木资源 |
3.7.1 一级保护古树 |
3.7.2 二级保护古树 |
3.7.3 三级保护古树 |
3.7.4 古树群 |
3.8 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对策 |
3.9 小结 |
4 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利用 |
4.1 野生植物资源分述 |
4.1.1 淀粉及其它糖类植物 |
4.1.2 油脂植物 |
4.1.3 饲用植物 |
4.1.4 蜜源植物 |
4.1.5 药用植物 |
4.1.6 土农药植物 |
4.1.7 材用植物 |
4.1.8 纤维植物 |
4.1.9 鞣料植物 |
4.1.10 芳香油植物 |
4.1.11 树胶树脂植物 |
4.1.12 观赏植物 |
4.2 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创新之处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2: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线路图 |
附录3: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示意图 |
附录4: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示意图 |
附录5: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古树分布示意图 |
致谢 |
(8)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区系 |
1.2 植物资源 |
1.3 贺兰山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区系研究方法 |
3.2 植物资源学研究方法 |
4 研究地区概况 |
4.1 地理位置 |
4.2 地质地貌 |
4.3 气候特征 |
4.4 土壤 |
4.5 植被 |
5 研究结果 |
5.1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 |
5.1.1 植物分类组成多样性 |
5.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5.1.1.2 科、属的统计分析 |
5.1.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5.1.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与分析 |
5.1.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与分析 |
5.1.3 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5.1.3.1 种子植物生活型分析 |
5.1.3.2 种子植物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5.1.4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5.1.5 内蒙古植物区系内贺兰山特有成分的分析 |
5.1.6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
5.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研究 |
5.2.1 野生食用植物资源 |
5.2.1.1 淀粉植物 |
5.2.1.2 野生蔬菜用植物 |
5.2.1.3 野生水果用植物 |
5.2.1.4 饮料用植物 |
5.2.1.5 食用油料植物 |
5.2.1.6 色素植物 |
5.2.1.7 蜜源植物 |
5.2.1.8 香料植物 |
5.2.2 饲用植物资源 |
5.2.2.1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饲用植物科属种组成分析 |
5.2.2.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用植物生活型及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5.2.2.3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饲用植物饲用等级分析 |
5.2.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
5.2.3.1 物种多样性 |
5.2.3.2 生活型多样性 |
5.2.3.3 药用部位多样性 |
5.2.3.4 农药用植物 |
5.2.4 工业用植物资源 |
5.2.4.1 木材植物 |
5.2.4.2 纤维植物 |
5.2.4.3 工业用油料植物 |
5.2.4.4 鞣料植物 |
5.2.4.5 染料植物 |
5.2.4.6 芳香植物 |
5.2.4.7 能源植物 |
5.2.5 环保植物资源 |
5.2.5.1 水土保持植物 |
5.2.5.2 防风固沙植物 |
5.2.5.3 绿肥植物 |
5.2.5.4 绿化观赏植物 |
5.2.5.5 指示植物 |
5.2.6 有毒植物资源 |
5.2.7 珍稀植物资源 |
5.2.7.1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类型 |
5.2.7.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
6.1.1 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富 |
6.1.2 表征科具有区系代表性 |
6.1.3 区系的性质以温带分布型为主 |
6.1.4 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主导地位 |
6.1.5 植物区系成分新老兼备,以年轻性为主 |
6.1.6 植物物种特有现象明显 |
6.1.7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6.2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业用植物 |
附录 2: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植物 |
附录 3: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用植物编目 |
致谢 |
(9)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葱属植物资源及其系统学研究的沿革 |
1.1 葱属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
1.1.1 葱属植物的食用价值 |
1.1.2 葱属植物的药用价值 |
1.1.3 葱属植物的观赏价值 |
1.1.4 葱属植物的其它重要价值 |
1.2 葱属系统学研究的沿革 |
1.2.1 葱属的系统位置 |
1.2.2 葱属属下分类 |
1.3 葱属分类学研究 |
1.3.1 分种的主要形态性状 |
1.3.2 花粉微形态学研究 |
1.3.3 种皮微形态学 |
1.3.4 细胞分类学 |
1.3.5 分子系统学 |
1.3.6 植物化学分类 |
1.3.7 园艺生物学分类 |
1.4 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基于形态性状的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内容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标本考证 |
2.2.2 资源圃引种 |
2.2.3 新疆葱属植物形态性状分析 |
2.2.4 新疆葱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
2.2.5 基于形态性状的新疆葱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
2.2.6 基于形态性状的新疆葱属植物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基于叶表皮特征的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光学显微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
3.2.2 基于叶表皮特征的属下类群建立 |
3.2.3 叶表皮特征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基于花粉形态特征的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花粉大小 |
4.2.2 花粉形态 |
4.2.3 萌发沟特征 |
4.2.4 花粉外壁特征 |
4.2.5 花粉微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基于种皮微形态特征的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种皮细胞形状 |
5.2.2 种皮平周壁和垂周壁特征 |
5.2.3 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国外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
1.1.3 国内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
1.2 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资源的概念 |
1.2.2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
1.2.3 植物资源分类 |
1.3 苏州市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植被概况 |
第三章 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的研究 |
3.1 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3.2 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2.1 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2.2 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3 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和区划地位的确定 |
3.3.1 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
3.3.2 区划地位的确定 |
3.4 江苏省分布新记录 |
3.5 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的特征 |
第四章 苏州植物资源的研究 |
4.1 苏州资源植物概况 |
4.2 苏州重要的植物资源 |
4.2.1 药用植物 |
4.2.2 观赏植物 |
4.2.3 食用植物 |
4.2.4 能源植物 |
4.3 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
第五章 苏州市主要植物群落的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样地调查 |
5.1.2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群落类型的划分 |
5.2.2 主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
5.3 不同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
5.4 结论 |
第六章 苏州地区植被生态重建和恢复 |
6.1 植被生态恢复概况 |
6.2 植被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
6.2.1 太湖湿地植被的退化 |
6.2.2 现存植被存在的问题 |
6.2.3 采石废弃地与裸岩亟待恢复 |
6.3 植被生态重建和恢复策略 |
6.3.1 太湖湿地植被恢复 |
6.3.2 现有植被的改造 |
6.3.3 采石废弃地与裸岩的植被重建和恢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详细摘要 |
四、蒙古高原10种蜜源植物花粉形态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棘豆属分类学研究[D]. 赵祥.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D]. 姜利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3]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4]河北省平原地区常见伴人植物花粉形态研究[J]. 张茹春,阳小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5(02)
- [5]库布齐沙漠野生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D]. 铁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6]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D]. 苏亚拉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 [7]湖北野三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张辛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8]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植物资源研究[D]. 龙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4)
- [9]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D]. 林辰壹.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10]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D]. 彭志.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