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时俱进地开发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钱敏[1](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孙玉玺[4](2019)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图书馆产生直接冲击,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传统的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新时代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成为图书馆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总结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特点。统计分析多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针对出现的人力资源匮乏,组织结构不合理,馆员缺乏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引导图书馆员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方向明确、科学有效的继续教育方式提升馆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对图书馆员的工作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改善机构设置,丰富岗位设计为馆员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对图书馆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图书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科学研究提供力量。
方德丽[5](2019)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 ——以A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前4G网络的全覆盖,以及移动互联技术越来越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多种新媒体信息平台(微博、QQ、微信等)来突破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无论是何人,无论在何地,均可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而多元化、便捷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也让广大受众形成了快速浏览、随时阅读的阅读趋势,“低头族”、“手机控”等新鲜名称屡见报端。而大学生作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接触最密切的人群,自然也就成为了新媒体最忠实的用户。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用户需求,转变服务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图书馆的利用率,增强图书馆的社会认同感。本文以A院校图书馆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访谈等方式对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提出妥善解决的相应措施。全文分六章,第一章是问题提出,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并提出了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分别从机遇和新要求两个方面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改变。第四章为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现状,第五章则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并且从中总结了相应的启示。第六章为新媒体时代促进A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A院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服务资源有待丰富、用户互动服务还有所欠缺、服务方式需要提高、缺乏熟悉新媒体技术的馆员。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若要实现服务转型,那么需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一是丰富服务资源;二是在增强用户互动服务;三是加强空间资源建设;四是创新服务方式;五是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本文提出的具体对策能够有助于促进A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同时对我国类似高校的服务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陈一[6](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樊俊[7](2016)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析》文中认为基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从岗位设置、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考核体系及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何津洁[8](2016)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只有图书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管理,馆员的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展,高校图书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以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为主旨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笔者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建设的现状,以现有的激励制度为着眼点,对激励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设。本文把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做为个案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了文献调查法、归纳法、统计分析法以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章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人力资源激励理论相关知识,解释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内涵,强调了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在建设中应该坚持的原则。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调查并结合个案情况,概括了国内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建设的现状,发现激励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现有激励制度造成激励不足的原因包括:(1)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2)激励理念的滞后,(3)公平竞争环境的缺乏,(4)管理体制的弊端,(5)激励过程中沟通的缺少,(6)激励民主监督环节的缺失。第三章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1)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2)做好前期激励机制制定的准备工作,(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具体包括:健全符合馆员需求的激励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职称评审制度,以及完善人才培训体系。(4)落实激励机制实施的反馈工作。
陈玉洁[9](2016)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变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各大院校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类的资源是需要我们努力完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努力,人类社会所进行的各项生产活动都是靠人去完成,要想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格外去重视。最近这几年,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我国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已经是很重要的课题,在我们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发展因素,这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加强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效果。大学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中心,与工业时代进行对比发现,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有显着的提升,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中心,其对于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高校图书馆必须要随着时代变化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保证我们的图书馆能够长期发展下去,一定要让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更好的方式。本文分为四大部分,就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一定要做到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概念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这是研究的最好办法,同时需要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五个方面入手,最后进行总结。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
赵华[10](2015)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类电子读物的产生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高校图书馆对所拥有的资源必须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面对高校师生对知识和信息专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对“人”这一能动的特殊的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全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只有激活这一能动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为读者服务。本论文针对传统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适当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落后局面,管理上力求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革除弊病,让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二、与时俱进地开发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地开发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四、国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五、主要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定义 |
第二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三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
第四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研究 |
第二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 |
第三节 图书馆岗位设计模糊,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模式化 |
第四节 图书馆员的开发力度不足,培养方向和目的不明确 |
第五节 图书馆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化 |
第六节 缺少有效的激励方法,人才流失严重 |
第三章 国内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二节 日本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三节 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四章 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完善职业规划,防止人才流失 |
一、设定职业目标 |
二、工作丰富化设计的职业管理方法 |
三、工作轮换的职业管理办法 |
四、针对不同生涯期图书馆员实施不同管理措施 |
第二节 图书馆机构设置多元化,创新岗位设计分析 |
第三节 加强方向明确,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 |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 |
二、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途径 |
三、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建议 |
第四节 绩效管理取代传统简单形式化的考核方式 |
一、绩效管理的特点 |
二、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 |
三、图书馆员测评指标的设计 |
四、图书馆员测评标准的确定 |
五、测评者的选择 |
第五节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塑造 |
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功能 |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构筑方向 |
三、从实践中塑造组织文化 |
四、在教育培训中塑造组织文化 |
五、通过制度塑造组织文化 |
六、通过表层的组织文化来传递深层次的组织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 ——以A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证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访谈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构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概念界定 |
2.1.1 图书馆转型 |
2.1.2 图书馆服务转型 |
2.2 新媒体的概述 |
2.2.1 新媒体的含义 |
2.2.2 新媒体的特点 |
2.2.3 新媒体的主要形式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改变 |
3.1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
3.1.1 思想观念的变革 |
3.1.2 技术条件的变革 |
3.1.3 服务效益的变革 |
3.2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要求 |
3.2.1 软硬件资源环境 |
3.2.2 服务环境 |
3.2.3 人员素质 |
3.2.4 传播效果 |
3.2.5 读者需求 |
第4章 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现状 |
4.1 A院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
4.2 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转型过程中所做的尝试 |
4.2.1 加强了数字资源建设 |
4.2.2 探索了新媒体服务新途径 |
4.2.3 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空间 |
4.3 A院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状况问卷调查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方法 |
4.3.3 调查实施 |
4.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4.2 对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认知情况 |
4.5 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服务状况访谈分析 |
4.5.1 访谈过程 |
4.5.2 访谈问题分析 |
4.6 新媒体时代A院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
4.6.1 服务资源有待丰富 |
4.6.2 用户互动服务还有所欠缺 |
4.6.3 服务方式需要改变 |
4.6.4 馆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5章 国内外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
5.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
5.1.1 美国i Caucus院校图书馆推特服务概况 |
5.1.2 美国i Caucus院校图书馆推特服务内容 |
5.2 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
5.2.1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经验 |
5.2.2 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实践经验 |
5.2.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 |
5.3 国内外先进经验带来的启示 |
5.3.1 注重资源整合 |
5.3.2 加强用户互动 |
5.3.3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 |
5.3.4 及时更新技术,不断调整服务方式 |
第6章 新媒体时代促进A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对策建议 |
6.1 丰富服务资源 |
6.1.1 加大数字资源建设 |
6.1.2 移动图书馆建设 |
6.1.3 协同发展,系统服务 |
6.2 加强用户互动服务 |
6.2.1 丰富网络平台内容 |
6.2.2 积极引入智能互动软件 |
6.2.3 混编新媒体平台运营维护管理队伍 |
6.3 加强空间资源建设 |
6.3.1 信息共享空间(IC)概述 |
6.3.2 信息共享空间(IC)构建 |
6.4 创新服务方式 |
6.4.1 重视手机APP开发与应用 |
6.4.2 打造立体宣传网络 |
6.4.3 以读者为中心来调整服务方式 |
6.5 提高馆员素质 |
6.5.1 转变馆员的思想 |
6.5.2 馆员结构实现多元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术语界定 |
0.2.1 图书馆转型 |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
0.2.3 风险治理 |
0.3 理论基础 |
0.3.1 组织发展理论 |
0.3.2 社会认同理论 |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
0.3.4 不确定性理论 |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4.3 研究内容 |
0.5 研究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3 研究评论 |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3.1 投资与预算 |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
2.3.3 人力资源 |
2.3.4 信息技术 |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
3.1 风险测度 |
3.1.1 转型效率 |
3.1.2 转型成本 |
3.1.3 转型效益 |
3.1.4 转型文化 |
3.2 风险来源 |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
4.1 识别原则 |
4.1.1 系统性 |
4.1.2 完整性 |
4.1.3 重要性 |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
4.2.2 图书馆观察 |
4.2.3 意见征询 |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
5.1 总体认知 |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
5.1.3 风险因素测评 |
5.2 风险认知差异 |
5.2.1 图书馆性质 |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
5.3 多维分析 |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
6.1 环境风险 |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
6.2 运营风险 |
6.2.1 业务流程改变 |
6.2.2 领导力挑战 |
6.2.3 人力资源短缺 |
6.3 财务风险 |
6.3.1 投资保障不足 |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
6.4 法律风险 |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
6.5 技术风险 |
6.5.1 技术采纳迟缓 |
6.5.2 技术融合不佳 |
6.6 价值风险 |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
6.6.2 传统服务弱化 |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
7.1.1 普遍性 |
7.1.2 可预知性 |
7.1.3 可变性 |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
7.2.1 演化路径 |
7.2.2 演化模型 |
7.2.3 转型风险函数 |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
9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7)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
3 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4 结语 |
(8)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情况 |
1. 国外研究情况 |
2. 国内研究情况 |
(三)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 |
2. 不足之处 |
一、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相关问题极其加强建设的必要性 |
(一) 人力资源激励的理论基础 |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二) 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内容 |
1. 激励机制方式 |
2. 激励机制要素 |
3. 激励机制制度 |
(三) 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建设坚持的原则 |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2. 坚持公平的原则 |
3. 坚持竞争的原则 |
4. 坚持差异性的原则 |
5. 坚持效益性的原则 |
6.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7. 坚持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加强建设的必要性 |
1.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
2.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性 |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
(一) 建设现状 |
1. 实施了岗位责任聘用制 |
2. 制定了薪酬制度 |
3. 建立了考核制度 |
4. 建立了职称评审制度 |
5. 健全了福利制度 |
6. 开展了培训工作 |
7. 采用了其他措施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薪酬制度欠科学 |
2. 考核制度欠有效 |
3. 职称评审制度不合理 |
4. 培训体系不健全 |
5. 聘用制度不完善 |
6. 福利等制度不灵活 |
(三) 原因分析 |
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
2. 激励观念的滞后 |
3. 公平竞争环境的缺乏 |
4. 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 |
5. 激励过程中沟通的缺少 |
6. 激励过程中监督的缺失 |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的探析 |
(一) 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 |
1. 正确区分奖励、激励与物质激励 |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二) 做好前期的激励机制制定准备工作 |
1. 了解馆员的共同需求 |
2. 调查馆员的不同需求 |
(三)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 |
1. 健全符合馆员需求的激励方式 |
2. 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3. 重视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训体系 |
4. 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制度 |
5.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称评审制度 |
(四) 落实激励机制的反馈工作 |
1. 广泛收集反馈意见 |
2. 及时调整激励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2.1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
2.2 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2.3 高校图书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引进机制不合理 |
3.2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
3.3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不合理 |
3.4 高校图书馆人才使用机制和培训机制不完善 |
3.5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4章 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
4.1 重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
4.2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
4.3 重视馆员继续教育和培训 |
4.4 建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管理系统 |
4.5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检查和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
一、人力资源的特征 |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调 |
(一)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
(二)学历结构严重失衡 |
二、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
(一)与高校图书馆的用人制度有关 |
(二)与高校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强有关 |
(三)与缺乏高层人才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有关 |
三、对职业前景没有明确的规划 |
四、服务对象满意度较低 |
(一)馆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
(二)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 |
五、领导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一、规范高校图书馆人员的选聘 |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 |
三、完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
四、培育优良的图书馆文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与时俱进地开发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玉玺. 青岛大学, 2019(02)
- [5]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 ——以A院校为例[D]. 方德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7]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 樊俊. 图书情报导刊, 2016(06)
- [8]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D]. 何津洁.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9]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陈玉洁. 安徽大学, 2016(10)
- [10]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赵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