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呼吸节律改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小[1](2020)在《MRSHFMD评分系统对PICU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死亡风险评分系统(The mortality risk score for severe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MRSHFMD)对于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38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有无并发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进行合并症分组,根据患儿28天生存情况进行预后分组。以入科24h内血糖(Blood Glucose,GLU)、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乳酸(Lactate,LAC)、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最差值行MRSHFMD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该评分对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合并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的患者死亡率较无合并症组显着增高(P<0.05)。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各合并症组中,有合并症组的GLU、WBC、LAC、NT-proBNP及MRSHFMD评分显着高于无合并症组(P<0.001)。MRSHFMD评分取截止值3分时,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或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CI)分别为0.703(0.654-0.748)、0.849(0.809-0.883)、0.93(0.90-0.954)、0.917(0.885-0.943)和0.98(0.961-0.992)。结论:MRSHFMD评分系统具有指标少、临床应用简便和准确有效的特点,是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循环衰竭和死亡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利于临床医生的推广应用。
马倩[2](2019)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为HIE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住院确诊为HIE的患儿,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两组,同时收集同时期住院的非HIE患儿作为对照组,讨论HIE发病及其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HIE新生儿,其中轻度组36例,中重度组32例,非HIE患儿6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羊水III度粪染、宫内窘迫、脐带绕颈,在轻度与中重度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度羊水粪染、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在HIE组及非HIE组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III度羊水粪染(OR:5.797,95%CI:2.137,15.723,p<0.05),脐带绕颈(OR:4.913,95%CI:2.009,12.016,p<0.05),宫内窘迫(OR:21.711,95%CI:8.666,54.391,p<0.05)为HI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II度羊水粪染(OR:1.164,95%CI:0.146,1.581,p<0.05),宫内窘迫(OR:0.215,95%CI:0.066,0.702,p<0.05)为影响HIE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与中重度组比较,嗜睡状态、肌张力减低、拥抱及原始反射减弱、惊厥发作,在中重度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兴奋及抑制交替者、肌张力正常或稍增高者仅出现在轻度组;昏迷、原始反射消失、惊厥持续状态、中枢性呼吸衰竭仅出现在中重度组。MRI、EEG、aEEG、NBN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轻度与中重度比较,治疗方式(止惊、纠正血糖及电解质、降颅压、血管活性药物、亚低温、无创及有创机械辅助通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IE患儿中,III度羊水粪染、脐带绕颈、宫内窘迫为发生HIE的独立危险因素;III度羊水粪染、宫内窘迫为影响HIE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HIE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头颅MRI、脑电图异常率越高,NBNA评分越低,需采用的治疗方式越多。
黄天愚[3](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柏振江,李莺[4](2018)在《儿童昏迷急诊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昏迷是儿科急诊的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复杂多样,病死率高,及时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有效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现就儿童昏迷的病因、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评估和急诊处理进行论述,以便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与处理。
赵彦[5](2018)在《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持续植物状态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家庭负担、社会负担、医疗资源消耗。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其中,神经电生理调控在近些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高颈髓电刺激(c SCS)、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治疗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果。在我国,近几年来功能神经外科,尤其是神经电生理调控领域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c SCS治疗PVS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指征、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欠缺相关标准及依据,疗效参差不齐。目的:追踪观察并分析c SCS治疗PVS的疗效,明确其有效性。设置病例对照,研究新方法与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上的差别。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特征与意识好转的相关性,明确其用于术前疗效预估、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作为高颈髓电刺激术治疗植物人术前评估手段的可行性,希望找到一条相对可靠的评估手术预期效果的指标,以便更合理地选择手术病例。方法:治疗组病例选择我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开展首例高颈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至今的全部12例患者。对照组病例以1:1的比例配对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综合促醒治疗(排除c SCS治疗)的PVS病人12例。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以2011版南京标准临床观察评分标准+神经电生理检查(EEG、SEP、BAEP)评分标准制定临床疗效评分量表,每位患者根据临床疗效评分量表至少每月检查登记一次,评分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双人核对评价。c SCS治疗组患者术前2周内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MRI平扫+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各1次,记录中脑、丘脑脑血流量(CBF),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录中脑网状结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6区域平均值表示。依据评分量表评分,持续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情况,确定有效率。同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评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c SCS治疗PVS的促醒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是否存在优势。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客观检查结果,对照临床评分量表评分结果,研究EEG、SEP、BAEP、脑血流改变及中脑网状结构FA值与c SCS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以上指标用于c SCS疗效术前预期及术后评价的价值。结果:两组术前/入组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42,显着性水平P=0.531>0.05;两组治疗后最高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468,显着性水平P=0.130>0.05;两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t=3.629,显着性水平P=0.070>0.05,但具有临界意义。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组的12例植物状态患者中有效7例,有效率58.33%,脱离植物状态5例,41.67%;对照组患者有效4例,有效率率34.78%,脱离植物状态1例,8.70%。两组疗效差别明显。经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却发现两组疗效差异并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1.478;P值:0.237;α<0.05)。cSCS治疗3个月后BEAP的V波潜伏期和I-V波间期不同程度改善,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并且手术前后BEAP波形态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709,P值:0.022<0.05;N20波形均存在不同程度好转,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N20波形也存在较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632,P值:0.050=0.05;EEG的α波明显增加,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EEG的α波并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563,P值:0.090>0.05;c SCS治疗后中脑CBF明显提高,25%左右,其中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39%,未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21%。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手术前后脑CBF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579,P值:0.079>0.05。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术前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存在差别,有效组FA值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对比术前、术后FA值,无显着差别。结论:1、SCS治疗植物状态确有临床疗效。与继续综合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有一定优势。2、c SCS对经综合治疗手段促醒半年以上,仍未能脱离植物状态的患者仍有效。3、c SCS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脑血流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善,与临床观察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提高趋势相符,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监测指标。4、c SC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均无显着差别,不能作为疗效评定的指标。而治疗前有效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高于无效组,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术前预判指标之一。
吴凌志[6](2016)在《低氧抑制纳洛酮临床疗效和新生大鼠延髓脑片节律性呼吸放电》文中提出背景脑干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因其致死率、植物生存率或致残率非常高,常常给予家庭带来极大的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同时给予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脑干损伤包括自发性脑干出血、脑干梗塞,及因颅脑外伤及各种类型的脑出血病情进行性演变导致的脑干损伤。研究表明,脑组织损伤后释放大量内阿片肽,患者的脑脊液中阿片类的含量明显升高,给予纳洛酮(非特异性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拮抗该类物质的影响。在脑干损伤患者中,常常合并低氧血症,是导致患者不良转归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脑干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过程中,发现纳洛酮对合并低氧血症脑干损伤的患者治疗效果显着低于无明显低氧血症的脑干损伤的患者。脑干是延髓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对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极为重要,因此研究纳洛酮和氧浓度对脑干疾病患者的作用,甚至利用动物脑片实验模型研究纳洛酮和氧浓度对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非常有现实意义。据此,我们设计并完成了本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分析纳洛酮对脑干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针对性的使用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探讨纳洛酮在常氧及低氧条件下对新生大鼠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为科学合理使用纳洛酮治疗脑干损伤提供治疗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脑干损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纳洛酮对低氧血症和非低氧血症脑干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进行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按入院后的Day1,Day2,Day3,Day7,Day11,Day15,Day30的变化,患者的死亡率,意识状态恢复时间,随访6个月后的脑干功能转归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康复期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判断临床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制备新生大鼠延髓离体脑片,使用吸附电极记录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观察不同浓度纳洛酮、不同氧浓度对新生大鼠延髓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作用,分析纳洛酮在不同氧浓度下对新生大鼠延髓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作用。结果1.临床研究无论患者是否伴有低氧血症,纳洛酮对疾病好转均有促进作用;同样使用纳洛酮的患者,纳洛酮对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差于不伴有低氧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1.25μmol/L的纳洛酮对新生大鼠延髓离体脑片RRDA已经产生了轻度兴奋作用,表现为缩短RC(P<0.05),但对TI和DA没有兴奋作用(P>0.05);2.5μmol/L的纳洛酮对RRDA已有全面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表现为延长TI、增加IA、缩短RC(P≤0.01),对RRDA的兴奋作用超过;5μmol/L的纳洛酮同样对RRDA具有兴奋作用,且要强于2.5μmol/L的纳洛酮对RRDA的兴奋作用(P≤0.01);10μmol/L的纳洛酮同样对RRDA的具有兴奋作用,延长TI、增加IA、缩短RC(P≤0.01),但与5μmol/L的纳洛酮对RRDA的作用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5μmol/L是纳洛酮对RRDA最适作用浓度。5μmol/L的纳洛酮对RRDA有全面的兴奋作用,当氧浓度下降至80%时,RRDA减弱但与95%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氧浓度降至65%时,RRDA的TI缩短、DA减弱、RC延长,与95%和80%相比差异显着(P≤0.01);氧浓度降至50%时,RRDA进一步减弱,与前三个浓度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对脑干损伤疾病的好转具有促进作用,低氧血症降低纳洛酮对脑干损伤的治疗效果。纳洛酮对新生动物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方向有兴奋作用,降低氧浓度降低纳洛酮对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兴奋效果。
曾洪武[7](2016)在《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临床与MRI研究及长期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急性发热起病,伴手、足、肛门周、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致病原肠道病毒共有20多种(型),其中临床上最常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sckievirus A16,CVA16)和肠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两种病毒。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病程一般持续约数天至一周,多数患儿能自愈且无后遗症。然而少数EV71感染的重症/危重症患儿病情可能进展,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以并发脑干脑炎最为高发最为凶险。手足口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局部或大面积流行,2008年在中国大陆首次暴发,2008年我国大陆共报告488955例,其中1165例为重症,死亡126例,2009年中国大陆报导1155525例患病,353例死亡,发病率较2008年提高35%,病死率提高80%。2010年再次大规模流行,报告1,774,669例,共有905例死亡,发病率较2009年提高52.81%,病死率提高54.89%。2012年,报告2,168,737例,死亡567例。2014年,报告2,778,861例,501例死亡。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病原主要为EV71,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并发脑干脑炎最为凶险,因为其破坏脑干的呼吸循环中枢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因此及早诊断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并发症及全面评估极为重要。虽然目前已有此方面的报导,但多受限于样本量和检查方案不完善,未能较深入地临床表现与MRI联合起来分析研究,尚无对脑干脑炎的主要病灶进行MRI分型研究、及量化研究。一项全面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非常有临床价值,不仅能全面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而且对临床评估、治疗和降低死亡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年大量重症(/危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出院后,回归家庭回归学校。然而这些患儿的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认知功能如何,国内尚无此方面的研究。我国台湾学者对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远期随访,发现少数患儿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和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然而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于是非常有必要对EV71型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患儿进行远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智力评估,了解患儿是否存在神经发育落后及认知功能改变等,为患儿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治疗提供重参考信息。第一章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临床与MRI相关分析目的:实现早诊断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并发症,并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情况,将临床与影像联合起来对病情进行评估,提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1例确诊为EV71型手足口病伴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儿于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在我院(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国,广东)PICU(Pea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住院治疗。临床评分方法,出现以下症状惊跳、肌震颤、眼球麻痹、吞咽障碍、面神经麻痹,每项得1分,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气促、心动过速,每项得1分。意识状态改变嗜睡、意识模糊得1分,浅昏迷、昏迷得2分。胸片有肺水肿得1分。MRI评分方法:按受累部位(脑桥、延髓、中脑、小脑齿状核、丘脑),每一部位受累得1分,若有出血、软化灶,每一项得1分,出血根据MRI信号判断。由两位经验丰富儿科影像医师阅片评分,结果取平均分。统计方法: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校验MRI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强化组与非强化组的MRI检查时间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率为相应时间段强化例数除以总例数,发病第1天至第14天为发病急性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RI评分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当p值<0.05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version 21.0(IBM,Chicago,Illinoi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多发生幼儿,平均年龄2.6(±1.9)岁,男性多于女性。入院当天平均体温(37.72±0.92)℃。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及/或疱疹咽峡炎。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表现为惊跳、肌震颤(65 例,71%);42 例(46%)可伴Ⅵ、Ⅶ、Ⅷ、Ⅸ、Ⅹ、Ⅺ、Ⅻ颅神经受累,意识状态改变可从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浅昏迷至昏迷,常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气促、心动过速。2、MRI表现:脑干脑炎主病灶位置: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呈纵形病灶;还可上下延伸累及于延髓、中脑、丘脑,小脑齿状核,危重症患儿脑干病灶可与颈髓连成片状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3、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主病灶的MRI强化位出现在疾病早期,为发病的第4—第10天,峰期集中在第6-8天,峰期强化率达75%,较平均强化率(48%)高,此外增强MRI发现平扫漏诊病灶。4、MRI评分和临床评分结果MRI评分:0分21例,1分13例,2分26例,3分21例,4分10例,临床评分:3分19例,4分15例,5分25例,6分22例,7分10例。MRI评分与临床评分spearman相关分析,r=0.753,p=0.0057。提示MRI所见脑部受累范围越大,临床表现越重,结论1、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多发生幼儿(2.6±1.9)岁,男女比为1.46。2、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表现为惊跳、肌震颤;46%可伴颅神经受累。3、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要病变部位有相对特异性,MRI显示其位于脑桥延交界处背侧,随病情加重病变范围可增大,影像表现为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部病灶可见强化。4、增强MRI的价值是发现平扫漏诊的脑干脑炎的主病灶。5、MRI评分与临床评分成正相关(r=0.749,p=0.0.06),提示MRI所见脑部受累范围越大,临床表现越重,MRI评分能反应病情轻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重要客观参考依据。第二章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MRI分型目的:前一章研究显示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病灶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纵形病灶,如何提高对该病灶MRI检出率,全面认识该病灶的MRI表现,提高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分析91例在我院PICU住院的EV71型手足口病伴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机抽取31例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临床和MRI随访。按MRI检查在病程的时间分为三个期:急性期,发第1天到第14天。恢复期,发病第14天之后至愈痊出院。死后期,2例特殊病例,在死亡后,经家长签字同意后进行脑部MRI检查。急性期发病至随访时间平均34.2个月(25~48个月)MRI信号分类方法:把TIWI、T2WI和增后TIWI的信号变化进行组合评价分型,对急性期、恢复期的MRI图像分别进行评价和分类。对远期随访,则采用T1WI、T2WI和FLAIR的信号变化进行组合评价分型。结果:1、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病灶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2主病灶MR分型:急性期76例5种MRI分型,第①—⑤型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要病灶为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纵形异常信号,信号变化复杂(如下),第⑥型MRI检查阴性。①型:2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没有强化,最常见类型。②型:5例,1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有轻-中度强化。③型:10例,T1WI和T2WI均表现为正常,增强后有轻度/中度强化。④型:4例,TIWI未能显示病灶,T2WI脑干脑灶呈低信号,增强后有轻度/中度强化。⑤型:2例,整个脑干肿胀呈不均匀信号,TI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低不等信号,增强未见强化。此型临床上有肺水肿,危重型。⑥型:MRI检查阴性,共20例。恢复期13例分两型;A型,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没有强化,4例,此型病灶为软化灶形成。B型,MRI检查阴性,共9例。恢复期13例分两型;A型,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4例,此型病灶MRI提示可为软化灶。B型,MRI检查阴性,共9例。死亡后2例,整个脑干弥漫肿胀,MRI为高低混杂信号。远期随访31例,分3型。Ⅰ型:3例,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MRI表现提示为胶质增生可能,患儿临床有的神经后遗症;Ⅱ型:2例,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为低信号,MRI提示为软化灶,患儿有较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为不规则呼吸或夜晚呼吸暂停。Ⅲ型,26例,MRI检查阴性,多数患儿远期MRI随访显示有较好的预后。结论:1、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病灶位置有相对特征性,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纵形病灶。2、按MRI检查在病程的时间分为,急性期,恢复期,远期随访,死后期,辅以病灶MRI信号变化进行分型,1)急性期分6分型,2)恢复期分两型:3)死亡后的为整个脑干弥漫肿胀、高低混杂信号。4)远期随访可为胶质增生或软化灶,上均有神经系统后遗症。3、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病灶MRI分型有助于全面加深对该病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第三章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MRI信号强度研究目的:在第二章MRI分型的基础上,使用Medflovan软件对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主要病灶的MRI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并量化差异,探索其变化规律,为临床病情评判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章选取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常见的MRI类型,引入正常对照组。分组方法:1组急性期MRI分型①型25例;2组恢复期13例,A型和B型;3组正常对照组25例。MRI信号强度分析方法:1 MRI图像分析和图像导出:2 Medflovan软件上进行1)Trace Contour Region;2)Segmentation of brainstem encephalitis;3)Plot Histograms of MRI signal.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病例的病灶及正常对应ROI的T1和T2信号强度平均值。采用One Way Anova检验三组间的T1和T2信号强度的差异,当P<0.05时,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version 21.0(IBM,Chicago,Illinois)。3 导出信号强度数据,输入 MedFlovan Statistics Plot 28—Oct 2015的MATLAT程序中生成曲线直方图,三组进行比较。结果:1、三组T1的MRI信号强度:1组平均值47.98(±4.88),2组平均值53.66(±3.06),3 组平均值 65.15(±3.67)。2、三组T2的MRI信号强度:1组平均值90.54(±9.19),2组平均值85.13(±32.64),3 组平均值 55.29(±3.42)。3、三组T1信号强度比较统计分析:第1组与第2组之间T1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第2组与第3组之间T1信号强度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1组与第3组之间T1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三组T2信号强度比较统计分析,第1组与第2组之间T2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0.05);第2组与第3组、第1组与第3组之间T1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三组T1的MRI信号强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T2信号强度统计结果,第1组与第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0.05);第2组与第3组、第1组与第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2、T1信号强度的均值从急性期组到恢复期组,再到正常对照逐渐增高。T2强度的均值从急性期组到恢复期组,再向正常对照逐渐降低。动态测定T1和T2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提供病情发展方向的信息。第四章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患儿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每年大量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出院后,回归家庭和学校。然而这些患儿的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认知功能有无改变,仍不清楚,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本章研究对EV71型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患儿进行远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进行智力评估,全方位了解患儿愈后情况和认知功能。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随机抽取31例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患儿进行临床和MRI随访,智力测试。脑干脑炎的分期参照Mei-Chih Huang的分类方法:(1)脑炎期(IⅡ期):(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期(Ⅲa期):(3)肺水肿期(Ⅲb期):智力测试:年龄4~6岁患儿,接受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验,6岁及以上者接受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相等时,三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组间分类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采用SPSS21.0(IBM,Chicago,Illinoi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例随访病例,初次MRI检查23例阳性,复查MRI 5例阳性,且该阳性5例,均有遗留后遗症,分别为:右上肢肌力Ⅳ级,睡眠间呼吸节律异常、吞咽障碍,抽搐,不能打喷嚏、声音模糊、睡眠间呼吸节律异常右上肢肌力Ⅳ级。语言智商分数,Ⅱ 期 93.1±12.7,Ⅲa 期 86.5±21.4,Ⅲb 期 82.3±9.5全量表智商分数,Ⅱ 期 98.6±10.6,Ⅲa 期 4 91.3±17,Ⅲb 期 85.2±8 IQ<85 分 n(%),Ⅱ 期 2(21),Ⅲa 期 3(38),Ⅲb 期3(43)临床严重程度越重、患儿的语言智商分数和全量表智商分数有越低的趋势,IQ<85分的百分比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患儿初次患病的临床症状越重,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并发机率越高,MRI阳性率越高,2、随访MRI脑干病灶未完全吸收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3、临床严重程度越重、患儿的语言智商分数和全量表智商分数有越低的趋势,IQ<85分的百分比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魏俊吉,康德智,赵元立,胡锦,江荣才,石广志,柴文昭,王宁,高亮,孙世中,彭斌,林元相,郭树彬[8](2013)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9](2013)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文中研究表明
董襄昱,董介远[10](2012)在《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 ffuse axonal i nj ury,DAI)的诊治措施,以改善其预后。方法:选取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轻型、中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恢复良好,重型、特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不佳。结论:格拉斯哥评分小于8分者、瞳孔有变化者、损伤靠近脑中轴部分者、伴有其他内型的颅脑损伤者、有心肺合并症者预后较差。
二、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呼吸节律改变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呼吸节律改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RSHFMD评分系统对PICU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与分期 |
2.3 分组与定义 |
2.4 资料收集 |
2.5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风险评分系统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入院不同分期手足口病患儿的生存曲线 |
3.3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不同合并症与预后的关系 |
3.4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不同合并症组WBC、GLU、LAC、NT-proBNP水平比较 |
3.5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不同并发症组MRSHFMD评分比较 |
3.6 MRSHFMD评分评价不同病情的ROC曲线 |
第4章 讨论 |
4.1 人群特征 |
4.2 实验室指标评价 |
4.3 评分系统评价效能 |
4.4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3.1.1 槐耳 |
3.1.2 枸杞子 |
3.1.3 黄精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3.3 总结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结论 |
1.文献研究部分 |
2.实验研究部分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植物状态患者接受高颈髓电刺激术(cSCS)治疗的有效性前瞻性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cSCS手术方法 |
2.3 两组植物状态病人针对不同治疗策略的治疗前后采用下表2评分系统进行量化评估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观察汇总如下表所示 |
3.2 统计学描述及检测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脑血流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表现与意识好转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脑干功能 |
3.2 体感诱发电位 |
3.3 脑电图 |
3.4 中脑脑血流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与术后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6)低氧抑制纳洛酮临床疗效和新生大鼠延髓脑片节律性呼吸放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低氧抑制纳洛酮对脑干损伤救治的治疗效果临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低氧抑制纳洛酮对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呼吸节律性放电的兴奋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纳洛酮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临床与MRI研究及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临床与MRI相关分析 |
1.1 引言 |
1.1.1 儿童手足口病流行学情况 |
1.1.2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
1.1.3 EV71型手足口病 |
1.2 研究对象 |
1.2.1 病例来源 |
1.2.2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诊断标准 |
1.2.3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临床资料统计 |
1.3.2 临床评分 |
1.3.3 MRI检查方法 |
1.3.4 胸部X线检查方法 |
1.3.5 MRI结果分组方法 |
1.3.6 MRI评分方法 |
1.3.7 MRI评分与临床评分的相关分析 |
1.4 结果 |
1.4.1 一般临床资料 |
1.4.2 主要临床表现 |
1.4.3 胸片结果 |
1.4.4 MRI结果 |
1.4.5 MRI评分和临床评分结果 |
1.4.6 典型病例 |
1.5 讨论 |
1.5.1 临床特点 |
1.5.2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影像学表现 |
1.5.3 脑干脑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相关分析 |
1.5.4 EV71病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 |
1.5.5 小结 |
1.6 结论 第二章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MRI分型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诊断标准 |
2.2.3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临床资料统计 |
2.3.2 临床及MRI随访 |
2.3.3 MRI检查方法 |
2.3.4 MRI检查分期方法 |
2.3.5 MRI信号分类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临床结果 |
2.4.2 主要临床表现及神经系统症状 |
2.4.3 临床及MRI随访 |
2.4.4 MRI结果 |
2.5 讨论 |
2.5.1 临床分期方法及意义 |
2.5.2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病理 |
2.5.3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病理病理与MRI表现 |
2.5.4 小结 |
2.6 结论 第三章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MRI信号强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 |
3.2.1 病例来源 |
3.2.2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诊断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MRI扫描 |
3.3.2 分组 |
3.3.3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MRI信号强度分析步骤 |
3.3.4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MRI信号强度的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临床结果 |
3.4.2 MRI表现及信号强度 |
3.4.3 三组MRI信号强度统计学分析 |
3.5 讨论 |
3.5.1 T1WI及T2WI直方图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比较 |
3.5.2 不同阶段的直方图T1WI及T2WI地块逐个对比 |
3.5.3 信号强度直方图特性统计分析 |
3.5.4 局限性 |
3.5.5 小结 |
3.6 结论 第四章 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患儿的长期随访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 |
4.2.1 病例来源 |
4.3 研究方法 |
4.3.1 临床随访 |
4.3.2 脑干脑炎的分期 |
4.3.3 认知功能评估 |
4.3.4 MRI随访 |
4.3.5 统计学方法分析 |
4.4 结果 |
4.4.1 临床随访结果 |
4.4.2 MRI随访结果 |
4.4.3 认知功能评估 |
4.5 讨论 |
4.5.1 不同方法的临床分期 |
4.5.2 重症手足口病随访研究 |
4.6 结论 全文结论 第五章 EV71型手足口病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进展 |
5.1 流行病学情况 |
5.2 临床表现 |
5.3 临床分期 |
5.4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5.5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
5.6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MRI表现 |
5.7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远期随访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
缩写词简表 成果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致谢 |
(8)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
(一)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 |
(二)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
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及监测 |
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 |
(一) 全身查体及基本生命体征的维护 |
(二) 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及神经功能监测[3-5] |
六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 |
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 |
(一) 目的与意义 |
(二) 疼痛与镇静程度评估 |
(三) 镇痛与镇静实施 |
(四) 镇静镇痛的护理要点 |
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
(一) 营养治疗 |
(二) 营养治疗的护理要点 |
九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 |
(一)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二) 围手术期癫痫 |
(三)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四) 体液管理 |
(五) 呼吸系统管理 |
(六) 循环系统管理 |
(七) 消化系统管理 |
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伦理学问题 |
十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模式及人员培训制度 |
十二结束语 |
(10)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原则: |
1.4 治疗方法 |
1.4.1 患者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持续监测心率、血氧、体温、瞳孔变化、肢体活动情况、出入量等。 |
1.4.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使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 必要时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
1.4.3 注意加强患者肠内外营养, 入院48h后行鼻饲。 |
1.4.4 早期足量可使用激素, 如: |
1.4.5 若患者肌张力持续升高使用录丙嗪静脉滴注、物理针灸、光声刺激等。 |
1.4.6 肢体被动运动康复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
1.4.7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给予高压氧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DAI发病机制: |
3.2 临床表现形式: |
3.3 DAI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
四、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呼吸节律改变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RSHFMD评分系统对PICU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D]. 何小小. 南华大学, 2020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 马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儿童昏迷急诊诊断与治疗[J]. 柏振江,李莺.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18)
- [5]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D]. 赵彦. 青岛大学, 2018(07)
- [6]低氧抑制纳洛酮临床疗效和新生大鼠延髓脑片节律性呼吸放电[D]. 吴凌志.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7]EV71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的临床与MRI研究及长期随访研究[D]. 曾洪武.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8]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J]. 魏俊吉,康德智,赵元立,胡锦,江荣才,石广志,柴文昭,王宁,高亮,孙世中,彭斌,林元相,郭树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08)
- [9]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J].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13(23)
- [10]弥漫性轴索损伤64例治疗体会[J]. 董襄昱,董介远.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