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心整合,开创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莹[1](2021)在《丁卫军“简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光辉[2](2021)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和效能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维[3](2021)在《绘画艺术的灵感与创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画作品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创作者按照特定秩序组织起来的。艺术家将画面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整合,使之成为某种外在形态的表现。绘画创作是内在认知与外在制作的统一,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在其作品中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美术创作构思活动和形象创造活动的统一体。绘画作品往往描绘的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能够引起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共鸣。该文试从以下几点寻找绘画创作理论与灵感构思的联系:其一,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二,绘画的风格与创作的个性;其三,美术创作理论及其构思原理(灵感);其四,绘画创作与艺术美学。
张梦巧[4](2020)在《S奢侈品电商平台渠道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消费者不再是仅关注多快好省,精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加之,全球范围内的奢侈品线上销售业务发展迅速,奢侈品品牌商也慢慢向电商敞开了“怀抱”。提倡消费升级的时代是奢侈品电商最好的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奢侈品电商平台是各大传统电商及新兴电商企业抢占流量的战场。曾经被投资人热捧的奢侈品电子商务,在几年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一轮洗牌以后,依然坚持做奢侈品销售的电商平台所剩无几,但在2018年又迎来了行业复苏。S公司作为本土垂直奢侈品电商,在奢侈品电商行业取胜,除了其了解市场动向以外,更重要其一直重视渠道管理及客户满意度提升,保证货源、打造完善服务平台,重点关注线上线下体验的关联,采取高效的O2O电商营销模式。本文以高端奢侈品消费服务平台S为例。首先,结合目前公司发展现状,对S公司进行详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工具概述。接着,对渠道合作模式,线下的渠道管理,线上渠道管理以及OAO渠道融合四个方面进行渠道管理现状分析,解析公司主要存在采购成本高、渠道下沉不足、渠道结构单一、管理成本高和渠道冲突的问题。最后,理论结合实践针对渠道合作模式,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针对渠道合作模式改进对策:产品结构优化;发挥在集中采购方面的优势;开放平台的意识。(2)线下渠道管理改进建议:渠道结构丰富化;物流服务完美化;管理团队本地化;门店范围扩大化;推广方式多样化。(3)线上渠道管理优化方式:员工业务水平建设;员工薪资待遇提高;营销方式多样化;线上定价灵活化;整合现有网络资源(4)线上与线下渠道融合管理策略:人员管理方面;定价方面;产品方面;OAO模式。本文旨在为S奢侈品电商平台提供强化奢侈品电商市场竞争优势的方案的同时,也期许为整个国内奢侈品电商行业内的电商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张翀[5](2018)在《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被视为未来人应该持有的“第三本护照”被提了出来。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与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严重不适应。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创业型人才稀缺问题的推动下,高校应不断学习、发掘和改进创业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方法,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矛盾,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整个社会的创业机制也可资借鉴。本文将美国作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对象,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两国在创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差异,目的是找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梳理、回顾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在背景,路径等方面做了比较。第三部分,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通过对中美两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典型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上的差异。第四部分,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比较,以期能够从中找出适合高校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的本质东西,为我国高校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提供一个参考。第五部分,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如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等。
王艺霏[6](2017)在《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畅所欲言最重要的空间,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网民不仅能够轻松的获取感兴趣、想知道的资讯,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评论,满足人们畅所欲言和网络社交的需求。而对于具体评论话语而言,网民的评论需要依托于门户网站、论坛空间和微博等平台来发表。当下网络媒体平台多如牛毛,不同的网络媒体平台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群体在网络评论话语的表现中在语言风格、评论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另外,不同媒体在价值取向、内容倾向上也有一定差异,也会影响到评论话语的风格和形式。基于不同平台形成和传播的评论话语,其本身就是民意的表达。在它形成和传播中造就了多平台的舆论场,使得网民的评论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网络媒体评论话语的传播在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给予一般民众更大的话语权。网民的评论话语逐渐就成为一种力量,对社会问题以及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起到积极的意义。
许淋萍[7](2016)在《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和阐述该校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经验特点,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探讨了优化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成熟三个阶段。1903年至1922年,学校第一任校长Arthur Arton Hamerschlag提出“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的教育哲学,代表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1936至1950年,Robert Doherty校长专注于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推出“卡内基专业计划”,确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卡内基·梅隆大学与时俱进,融合国际视野、技术手段、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元素,学校发展出更加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演变的历史中,形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责任培养、学科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第二,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理念的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课程结构分为侧重语言能力沟通、集中“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领域和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塑造的三个知识模块内容。各学院在贯彻学校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融合各自学院专业学科特色和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而形成学科交叉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言语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尊重学生个性化修读方案的自主构建和通识课程设置模式独具匠心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点。第三,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卡内基·梅隆大学各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在组织结构上以“本科生教务管理部门”为总负责机构,通过强化下设的“教师服务中心”和“学术发展中心”两个机构的服务职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学业指导等援助服务,来推动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通过导师制的课程指导和教学质量评鉴的调查问卷及严格的课程结业标准的管理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形成信息渠道来源全面公开保证课程申请的高满意度,线上线下服务有机融合推动课程质量的可持续化发展,多元互助的课程问题解决通道确保课程学习的高效化,绩效评估与晋升结业互联互通形成严格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估体系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特点。第四,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特点及启示。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特点表现出:(1)始终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坚持结合学院学科特色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传统;(3)坚持服务师生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4)始终将课程质量绩效考核作为师生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我国当前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系统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2)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相融合,是凸显工科院校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3)注重师生课程服务建设,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4)规范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是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王颖[8](2015)在《社会创业过程的多案例研究 ——基于创业要素的过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由于社会企业在运用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方面取得的显着成果,社会创业实践在全球蔚然成风。如上世纪80年代Bill Drayton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会创业者组织——阿育王(Ashoka),至今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近3000位阿育王伙伴成员,这些优秀的社会创业者和他们的社会企业在促进地区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改善教育和医疗体制等日趋迫切的全球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看出,社会创业并非只是一种新颖的组织形式,而已然成为复杂的、动态的全球环境下社会变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社会创业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多阶段过程,认识社会创业过程对于提高社会创业效果具有显着意义。因此,本文以社会企业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开展社会创业的过程。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文献综述之上,在梳理了社会创业概念、社会创业过程、社会创业要素和社会创业绩效的相关文献之后,本文构建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在分析了研究问题的性质之后,本文决定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并提出选择案例时应遵循的原则。最终,本文选择亿利集团、宜信公司和社会竞投为案例企业,对3家社会企业进行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构建社会创业过程案例研究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分析,提炼和归纳案例企业社会创业过程的共同特征,进而构建了基于要素的社会创业过程模型。通过3家案例企业的分析,发现:社会创业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创业者、机会识别、资源、合法性和社会网络关系5个要素,而无论是企业社会创业过程还是新创社会企业的创业过程都需要协调5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5种要素对于2种社会创业过程的重要性有所差异。基于要素的社会创业过程模型的构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一部分社会创业创造了社会价值,而另一部分社会创业却失败了,即分析了5种要素的协调兼顾对社会创业过程的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现有的社会创业过程的相关研究。同时,本文构建的过程模型体现了社会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使社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灵活地调整发展战略,从而保证社会创业目标的达成。
吴军宏[9](2015)在《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重庆市就业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概括出本文的两个基本点:一是服务于民生之本的就业服务业包括就业服务业和创业服务业两类;二是就业服务业包含公共就业服务事业、市场化的就业服务产业和社会化的就业服务行业。其次,基于对这两个基本点的认识,一方面,着重研究和阐述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环境,从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重点分析和概括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现状,据此厘清重庆市发展就业服务业的现实条件和根本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服务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立足重庆实际,拓展国际视野,为进一步确定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机制和管理模式、催生新的就业服务业态提供他山之鉴。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改革目标,提出“保障与增长并重、培育与引入并行、服务与促进并举”的总体思路和“就业有岗位、就业有能力、质量有提高、服务有保障”的重点任务,并据此从就业服务业主体、就业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就业服务体制机制三个发展维度,提出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段雯晴[10](2015)在《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列省是加拿大最发达的教育省份之一,而且不列颠省尤其是其小学教育质量全国闻名。当前对中国和加拿大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很少,本文选取不列颠省小学阶段现行的母语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幼儿园到7年级》和我国小学阶段语文现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比较,本研究将采取观察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主要是从我国和不列颠省小学阶段母语课程标准的背景、框架、总的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和内容、课程目标中听说、阅读、写作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主要是为了通过我国和不列颠省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分析,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本文分九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情况。第二章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第三章主要是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比较。第四章是我国和不列颠省课程总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比较。第五章是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中“听说”目标的比较,得出我国和不列颠省都强调口语表达的交际性,不列颠省更加注重“听说”策略方面的目标,在这方面,我国做的有点欠缺。第六章是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中“阅读”目标的比较,得出不列颠省注重“阅读”策略方面的目标,以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七章是我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得出我国重视“写作”兴趣目标,不列颠省更加注重“写作”策略方面的目标,以及不列颠省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规定的语言更加详细和具体。第八章主要是中国和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比较,第九章主要是总结了我国和不列颠省在现行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要做到“扬弃”,好的方面我们要学习,不要的方面,我们要摒弃,在发展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汲取不列颠省的母语课程标准做得好的地方。如课程目标细致的年级划分和详尽的语言表达,关注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策略性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来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安全、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总而言之,不列颠省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相比之下,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为薄弱,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方面值得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的过程中反思和借鉴。
二、德心整合,开创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心整合,开创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3)绘画艺术的灵感与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二、艺术的风格与创作的个性 |
三、美术创作理论及其构思原理(灵感) |
四、绘画创作与艺术美学 |
(4)S奢侈品电商平台渠道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理论知识 |
2.1.1 营销推广方式 |
2.1.2 营销渠道理论 |
2.1.3 奢侈品和奢侈品电商 |
2.1.4 电子商务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渠道冲突成因研究 |
2.2.2 渠道管理策略研究 |
2.2.3 奢侈品电商营销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公司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S公司简介 |
3.1.2 案例公司选择原因 |
3.2 公司组织结构 |
3.2.1 采购总部 |
3.2.2 运营总部 |
3.2.3 S商业 |
3.3 公司SWOT分析 |
3.3.1 内部优势分析 |
3.3.2 内部劣势分析 |
3.3.3 外部机会分析 |
3.3.4 外部威胁分析 |
3.4 公司电子商务模式 |
第四章 S公司渠道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S公司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
4.1.1 渠道合作模式现状 |
4.1.2 线下渠道现状 |
4.1.3 线上渠道现状 |
4.1.4 线上与线下渠道整合现状 |
4.2 S公司渠道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渠道合作模式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2 线下渠道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3 线上渠道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4 渠道整合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五章 S公司渠道管理优化建议 |
5.1 渠道合作模式改进对策 |
5.1.1 产品结构优化 |
5.1.2 继续发挥集中采购优势 |
5.1.3 开放战略合作平台 |
5.1.4 难点预测 |
5.2 线下渠道管理改进建议 |
5.2.1 渠道结构丰富化 |
5.2.2 物流服务完美化 |
5.2.3 管理团队本地化 |
5.2.4 门店范围扩大化 |
5.2.5 推广方式多样化 |
5.2.6 难点预测 |
5.3 线上渠道管理优化方法 |
5.3.1 员工业务水平建设 |
5.3.2 员工薪资待遇提高 |
5.3.3 营销方式多样化 |
5.3.4 线上定价灵活化 |
5.3.5 整合现有网络资源 |
5.3.6 难点预测 |
5.4 渠道整合管理优化策略 |
5.4.1 人员管理 |
5.4.2 定价 |
5.4.3 产品 |
5.4.4 OAO模式 |
5.4.5 难点预测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关于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 |
2.关于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 |
3.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
4.关于创业教育国别比较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
(一)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
1.萌芽与起步阶段(1998—2002 年) |
2.发展与实践阶段(2002—2010 年) |
3.深化与推进阶段(2010 年至今) |
(二)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
1.起步阶段(1947—1969 年) |
2.发展阶段(1970—1989 年) |
3.完善阶段(1990—2000 年) |
4.成熟阶段(2001 年至今) |
(三)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总体比较 |
1.相似之处 |
2.不同之处 |
二、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 |
(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1.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
2.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
3.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
4.创业教育课程实施 |
5.创业教育课程评价 |
(二)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1.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
2.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
3.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
4.创业教育课程实施 |
5.创业教育课程评价 |
(三) 中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比较分析 |
1.相似之处 |
2.不同之处 |
三、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比较 |
(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
1.聚焦模式 |
2.磁石模式 |
3.辐射模式 |
4.混合模式 |
(二)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
1.课堂主导模式 |
2.实践主导模式 |
3.创业园区模式 |
4.综合教育模式 |
(三) 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总体比较 |
1.相似之处 |
2.不同之处 |
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
(一)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
(二) 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存在错位 |
(三)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
(四)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
(五) 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不尽人意 |
五、完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
(一) 加强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
1.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
2.树立科学进步的创业教育理念 |
(二) 丰富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1.面对不同专业的个性化培养 |
2.面对不同阶段的持续性培养 |
3.面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三) 调整教师结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1.鼓励教师加强创业教育科研 |
2.提升教师创业教育综合素质 |
3.丰富教师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
4.聘请兼职教师传授成功经验 |
(四) 扩展评价维度,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
1.完善高校自我评价体系 |
2.完善政府效益评价体系 |
3.完善社会反馈评价体系 |
(五) 优化创业环境,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
1.学校应优化自主创业环境 |
2.政府应完善创业政策法规 |
3.社会应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现状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第1章 网络评论相关概念的分析 |
1.1 网络评论与评论话语 |
1.1.1 网络评论的界定 |
1.1.2 评论话语的界定 |
1.2 网络评论话语的主体 |
1.2.1 网民评论 |
1.2.2 编辑评论或网站评论 |
1.2.3 专家评论 |
1.3 网络评论话语的平台 |
1.3.1 评论专题下方的留言空间 |
1.3.2 论坛上的评论话语 |
1.3.3 视频新闻即时评论 |
1.3.4 博客、播客评论 |
1.3.5 视频评论中的“弹幕” |
第2章 我国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现状 |
2.1 门户网站媒介评论话语现状 |
2.1.1 腾讯网的评论话语 |
2.1.2 凤凰网的评论话语 |
2.2 论坛媒介评论话语现状 |
2.2.1 天涯论坛的评论话语 |
2.2.2 百度贴吧的评论话语 |
2.3 微博媒介评论话语现状 |
第3章 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特点及传播效果对比 |
3.1 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的特点 |
3.1.1 意见领袖话语主导评论风向 |
3.1.2 评论中隐含各种“梗” |
3.1.3 行文口语化 |
3.1.4 网络语境下的语言和符号大量出现 |
3.2 网络媒介评论话语传播效果分析 |
3.2.1 门户网站评论话语传播效果 |
3.2.2 论坛媒介评论话语传播效果 |
3.2.3 微博媒介评论话语传播效果 |
3.3 网络媒介评论话语差异性原因分析 |
3.3.1 网民心态定位的不同 |
3.3.2 网络媒体定位不同 |
第4章 网络评论话语的社会影响 |
4.1 正向影响 |
4.1.1 网络评论话语造就了多平台的舆论场 |
4.1.2 网络评论话语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 |
4.1.3 网络评论话语本身是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 |
4.1.4 网络评论话语是舆情的“晴雨表” |
4.2 负面影响 |
4.2.1 网络评论话语容易产生网络暴力事件 |
4.2.2 网络评论话语造成负面情绪弥漫,对稳定造成威胁 |
4.2.3 网络评论话语的舆论导向压制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
4.3 网络评论话语消解舆情影响的可能 |
4.3.1 负面舆情的消解 |
4.3.2 意见领袖的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2.1 通识教育 |
1.2.2 通识教育课程 |
1.2.3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
1.2.4 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 |
2.1 卡内基·梅隆大学概况 |
2.2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发展历史 |
2.2.1 “技术性、教养性、技工性”——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1903--1935年) |
2.2.2 “卡内基计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与完善(1936--1972年) |
2.2.3 “国际性、基础性、跨学科、社会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高度成熟(1972年至今)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
3.1 人才培养目标 |
3.2 课程设置模式 |
3.2.1 以莱文为代表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模式 |
3.2.2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
3.3 课程结构及内容 |
3.3.1 模块一:言语基础课程 |
3.3.2 模块二:深度课程 |
3.3.3 模块三:个性化课程 |
3.4 课程学分及比例要求 |
3.5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特点 |
3.6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个案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
4.1 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机构 |
4.2 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措施 |
4.2.1 学生课程选课——导师制与网上评价参考 |
4.2.2 师资水平提升——Eberly专门指导机构 |
4.2.3 学生课业指导——学术发展志愿服务中心 |
4.2.4 教学质量评鉴——现场考察与问卷调查 |
4.2.5 学业质量考评——结业标准与毕业挂钩 |
4.3 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 |
4.3.1 课程申请满意度高——信息渠道来源全面公开 |
4.3.2 课程质量发展可持续化——线上线下服务有机融合 |
4.3.3 课程学习高效化——课程问题解决多元互助 |
4.3.4 课程效果评估严格有效——绩效评估与晋升结业互联互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国内工科院校的启示 |
5.1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独特之处 |
5.1.1 始终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
5.1.2 坚持结合学科特色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的传统 |
5.1.3 坚持服务师生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中心环节 |
5.1.4 始终将课程质量绩效考核作为师生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
5.2 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启示 |
5.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系统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 |
5.2.2 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相融合,是凸显工科院校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 |
5.2.3 注重师生课程服务建设,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
5.2.4 规范课程绩效考核方式,是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社会创业过程的多案例研究 ——基于创业要素的过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社会创业概念及其理论回顾 |
一、社会创业的概念界定 |
二、社会创业理论的研究视角 |
第二节 社会创业过程的理论回顾 |
一、社会创业的过程的界定 |
二、社会创业过程的研究视角 |
三、社会创业过程的相关模型 |
第三节 社会创业要素的理论回顾 |
一、社会创业要素理论 |
二、社会创业过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四节 社会创业绩效的理论回顾 |
一、社会创业绩效的理论研究 |
二、社会创业绩效与社会创业过程要素的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
一、研究问题与初步理论框架 |
二、案例的选择 |
三、数据的收集 |
四、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社会企业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
一、案例描述及案例内分析 |
二、跨案例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
二、与以往研究模型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意义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二、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就业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的就业服务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服务理论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就业服务理论 |
2.2 西方就业服务理论 |
2.2.1 边际主义学派的就业服务理论 |
2.2.2 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与“有效需求”理论 |
2.2.3 二元经济结构就业理论 |
3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及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
3.1.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
3.1.2 我国解决就业问题面临的三个难点 |
3.1.3 我国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新需求 |
3.1.4 我国实现就业增长和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条件 |
3.1.5 我国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中心环节 |
3.2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3.2.2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3.3.1 就业增长理念相对缺乏 |
3.3.2 财力投入相对不足. |
3.3.3 地区发展差异明显. |
3.3.4 结构性差异性较大. |
4 国外发展就业服务业的实践及启示 |
4.1 国外发展就业服务业的实践 |
4.1.1 促进就业理念常态化 |
4.1.2 就业服务主体市场化、社会化 |
4.1.3 就业服务技术信息化 |
4.1.4 就业服务内容个性化和管理的灵活化 |
4.1.5 就业服务的合作和统一标准 |
4.2 对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5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
5.1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
5.2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
5.3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具体举措 |
5.3.1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5.3.2 促进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加拿大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研究 |
(二)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研究 |
(三) 中、加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观察法 |
(三) 比较法 |
第一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的课标制定的背景 |
一、中国小学母语现行课标的制定背景 |
二、不列颠省小学现行语言课标的制定背景 |
第二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课标框架比较 |
一、中国小学母语现行课标框架 |
二、不列颠省小学现行母语课程标准框架 |
三、课标框架比较分析 |
(一) 不列颠省课程目标包括学习结果和学习成就两部分 |
(二) 不列颠省推荐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和我国教科书编写建议不同 |
(三) 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划分不同 |
第三章 中、加(不列颠省)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
一、我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二、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一) 强调学习方式个性化、差异化 |
(二)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
(三) 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
三、基本理念比较分析 |
(一) 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 都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 |
(三) 不列颠省主张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
(四) 不列颠省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
(五) 我国和不列颠省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 |
第四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总目标比较 |
一、我国的课程总目标 |
二、不列颠省的课程总目标 |
三、课程总目标比较分析 |
(一) 不列颠省情感态度目标宽泛,我国特定性强 |
(二) 对策略方面的目标重视度不同且地位不同 |
(三) 不列颠省更加强调反思能力的发展 |
第五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目标中“听说”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我国课标中“听说”目标与内容 |
二、不列颠省课标中“听说”目标与内容 |
三、“听说”目标与内容的比较分析 |
(一) 都强调口语表达的交际性 |
(二) 不列颠省注重“听说”策略方面的目标 |
(三) 不列颠省“听说”目标表述更加系统化 |
第六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目标中“阅读”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中国课标中“阅读”目标与内容 |
二、不列颠省课标中“阅读”目标与内容 |
三、“阅读”目标与内容的比较分析 |
(一) 不列颠省注重“阅读”策略方面的目标 |
(二) 不列颠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七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程目标中“写作”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中国课标中“写作”目标与内容 |
二、不列颠省课标中“写作”目标与内容 |
三、“写作”目标与内容的比较分析 |
(一) 不列颠省重视“写作”策略目标,我国重视“写作”兴趣目标 |
(二) 不列颠省“写作”目标规定的语言很详细、具体 |
第八章 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课标实施建议的比较 |
一、“教学建议”的比较 |
(一) 我国“教学建议”的内容 |
(二) 不列颠省“教学建议”的内容 |
(三) “教学建议”的比较分析 |
二、中、加(不列颠省)具体“评价建议”的比较分析 |
(一) 我国“具体建议”的内容 |
(二) 不列颠省“评价建议”的内容 |
(三) “评价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九章 中、加(不列颠省)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的启示 |
一、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二、阶段性目标和内容课应更加细化、系统化 |
三、“写作兴趣”和“写作策略”应平衡 |
四、更加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德心整合,开创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丁卫军“简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陈莹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和效能转化研究[D]. 张光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绘画艺术的灵感与创意[J]. 李维.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2)
- [4]S奢侈品电商平台渠道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 张翀.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网络媒介评论话语的比较分析[D]. 王艺霏. 吉林大学, 2017(08)
- [7]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D]. 许淋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8]社会创业过程的多案例研究 ——基于创业要素的过程模型构建[D]. 王颖.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6)
- [9]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研究[D]. 吴军宏. 重庆师范大学, 2015(10)
- [10]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 段雯晴. 扬州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