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与醋酸乙烯酯混合物影响分析的因素探讨

丙烯腈与醋酸乙烯酯混合物影响分析的因素探讨

一、影响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混合物分析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1](2021)在《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二)——氢化丁腈橡胶、丙烯酸弹性体和乙烯-乙酸乙烯弹性体》文中认为综述近年来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拓展应用的一些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用途、能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特种弹性体。本综述第2部分介绍氢化丁腈橡胶在使用新型制冷剂的汽车空调密封件及长寿命汽车传动带中的应用;介绍新型的丙烯酸弹性体,包括耐高温丙烯酸酯橡胶、典型和高性能乙烯-丙烯酸酯橡胶及乙烯-乙酸乙烯-丙烯酸酯弹性体的结构、组成和特性;介绍3种新开发的乙烯-乙酸乙烯弹性体(EVM)——预交联EVM、环氧化EVM、耐寒EVM。

王天浩[2](2021)在《热膨胀微胶囊的导电化应用与石墨化改性研究》文中指出热膨胀微胶囊(TEMs)作为制备聚合物发泡材料的一种物理发泡剂,具有封闭的外壳与气源芯材,可产生膨胀效果。发泡材料在汽车内饰和包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静电危害。研究和制备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发泡材料,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抗静电复合材料中,导电填料的分散状况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导电性能。本文使用零维导电剂炭黑(CB)、一维导电剂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导电热膨胀微胶囊制备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发泡材料。利用热膨胀微胶囊在聚合物熔体中外壳可发生膨胀的特性,诱导其表面及熔体中的导电添加剂发生位移,进而改变导电剂的分散状态,从而研究导电添加剂分散状态与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之间的关系。多孔碳微球在催化剂载体和吸附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热膨胀微胶囊作为制备多孔碳微球的前驱体,通过控制内部气源的气化过程,匹配壳层碳化工艺,制备一种富含N元素的多孔碳球,对拓展热膨胀微胶囊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熔融共混-模压法制备了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体,炭黑(CB)为导电填料,热膨胀微胶囊(TEMs)为发泡剂的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通过调控TEMs的含量,研究了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与复合发泡材料导电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随着热膨胀微球含量的增加,降低了0.6 g·cm-3,其发泡倍率增大了3倍;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电阻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当发泡倍率为1.69倍时,复合发泡的电阻率呈现出最低值,为3.26×107Ω·cm,当发泡倍率为3倍时,复合发泡材料的电阻率呈现出最高值,为7.02×108Ω·cm。其主要原因是由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中,泡孔的体积占用与CB的导电网络结构所影响。(2)通过以热膨胀微胶囊(TEMs)为模板、吡咯(Py)为功能单体、过硫酸钠(Na2S2O8)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Py/热膨胀微胶囊核-壳结构的复合导电材料,并在此基础上,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体,改性多壁碳纳米管(CTAB-MWCNTs)为导电填料,聚吡咯/热膨胀微胶囊(PPy/TEMs)导电复合材料为发泡剂,采用熔融共混-模压法,研究了不同聚吡咯/热膨胀微胶囊含量下,EVA/CTAB-MWCNT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热膨胀微胶囊体积膨胀倍率对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导电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Py/TEMs导电复合材料的稳泡温程随着PPy含量的增加,基本上不发生变化。相较于TEMs,PPy/TEMs 1:7膨胀倍率降低了0.2倍、膨胀比例降低了9%,集中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3.7℃,热稳定性明显提高。随着PPy/TEMs导电复合材料由0 vol%增至8.05 vol%,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由1倍增大至2.69倍,复合发泡材料的电导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膨胀倍率为1.79倍时,泡沫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升高至最大值,为7.24×10-5 S·cm-1,相较于含有相同CTAB-MWCNTs含量的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材料,其电导率升高了近7个数量级。(3)以丙烯腈(AN)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辛烷为发泡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腈基热膨胀微胶囊(PAN)。后以聚丙烯腈基热膨胀微胶囊为前驱体,通过热解法并控制预氧化温度、石墨化温度等因素,制备了PAN基碳微球,研究了PAN基碳微球的形成过程与发泡剂对PAN基碳微球孔结构的影响,阐明了发泡剂对PAN基碳微球孔结构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PAN基热膨胀微胶囊了表面光滑、球形度高、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6.4μm,经预氧化与石墨化后,其粒径缩小了约1.6μm,并维持原来的球形。PAN基微球所含碳含量为76.02 wt%,氮含量为19.1 wt%,氧含量为4.88 wt%,相较于PAN基微球,预氧化后的PAN基微球碳含量减少了6.4 wt%、氮元素含量降低了1.68 wt%、氧含量提高了8.08 wt%,石墨化后的PAN基微球碳含量升高为93.18 wt%,升高了17.16 wt%,氧含量为下降了2.21 wt%,氮含量降低为4.15 wt%,下降了14.95wt%,这是因为在预氧化过程中,PAN大分子形成了带有羰基和羟基的环状结构并发生了环化反应,促使碳含量和氮含量降低,氧含量升高,在PAN基微球石墨化过程中,PAN基微球一边发生环化反应,一边释放出NO2、CO2等气体小分子,促使氮含量和氧含量降低、碳含量升高。PAN基碳微球的孔为微孔且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PAN基碳微球比表面积增加了747.8 m2g-1,孔容积升高了0.4011 cm3g-1,平均孔径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在石墨化过程中,PAN基微球中的发泡剂受热而剧烈运动,冲破壳层形成了更多孔道,促使PAN基碳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高。

张娜娜[3](2021)在《木质素基聚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利用改性木素与乙酸乙烯酯共聚制备出木质素基聚乙酸乙烯酯聚合物,将其作为生物基涂料应用于纸包装材料中,并采用静电纺丝法以及热压工艺,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制备P(VAc/LVAc)与PVC共混的复合纤维膜,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并与PP膜和纯PVC膜进行比较。首先为了取代其他聚合物与乙酸乙烯酯共聚制备聚乙酸乙烯酯,对生物质资源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改性,为提高其化学活性,用二乙基三胺对其进行胺化,利用氯乙酸乙烯酯将VAc接枝到胺化木素上,并对接枝温度、时间和p H进行探讨,找到最佳的接枝条件,利用悬浮共聚法制备出不同质量比的LVAc与VAc共聚物,使用元素分析,HNMR,XPS,FTIR,GPC,DSC和TGA对P(VAc/LVAc)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接着,将制备好的P(VAc/LVAc)作为生物基涂料应用于纸包装材料中,并探究木质素添加量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然后,将制备好的P(VAc/LVAc)与PVC进行共混,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Ac/LVAc)/PVC复合薄膜,并探究出最佳的纺丝工艺参数。最后,对P(VAc/LVAc)/PVC复合隔膜在16MPa,100°C下热压,在氩气手套箱里组装成锂离子电池,静置24h后对其循环寿命、倍率等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木质素进行胺化过程中,接枝率可高达46%,最佳接枝时间6 h,最佳p H=9,最佳反应温度40°C。P(VAc/LVAc)中木质素的含量对Mw有着显着的影响(增到190000 g/mol)。研究结果表明,P(LVAc/LVAc)在高达367°C时依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PVAc则是在290°C发生了最大的降解,结果证明,成功地合成了具有高热稳定性的P(VAc/LVAc)共聚物。2、经P(VAc/LVAc)共聚物涂布的纸张,当LVAc的添加量达到10%时,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达到了最大值,分别达到81.60 N.m/g和5.29 KPa.m2/g,其疏水性能得到了改善,同时共聚物的涂布提高了纸张对空气的阻隔性能,并因木质素的加入,也提高了其对紫外的吸收能力。3、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的P(VAc/LVAc)/PVC复合隔膜,纤维平均直径为320 nm,环境温度控制在20-35°C,湿度控制在30%-50%之间进行,最佳纺丝参数为:电压26 KV,进料速率为0.8 m L/h,接收距离为15 cm,收集滚筒转速为1000 rpm/min4、在100°C下经过热压的P(VAc/LVAc)/PVC复合隔膜,纤维粘结在一起,呈现出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用其组装成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吸液性能、较高的孔隙率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孔隙率可达60.56%,吸液率可达326.67%,是PP膜的三倍。5、在电流密度为0.2 C下经过100次循环后,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1.2%,说明电池拥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P(VAc/LVAc)复合隔膜与PP膜和PVC膜相比,尺寸热稳定性明显得到了提高。

黄丽[4](2021)在《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是一种良好的缓控释药用辅料,应用广泛。但目前使用的合成方法均存在单体残留量的问题。单体残留量是衡量聚甲丙烯酸铵酯Ⅰ药用辅料质量的关键指标,《药典》严格限制药用辅料中残留单体的含量。迄今为止,常用于脱除高分子中残留单体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类方法虽然能有效脱除残留单体,却无法提高原料利用率。爆聚法虽然能在反应过程通过提高单体转化率达到降低单体残留量的目的,却因反应剧烈存在冲料的风险。本文在爆聚法研究的基础上,在溶液聚合中通过升温引发爆聚反应解决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残留单体的问题,同时完成爆聚动力学研究、爆聚工艺的研究以及爆聚树脂的结构、溶出性能研究。一、基于影响爆聚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升温速率、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滴加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转化率-时间曲线的斜率,研究升温爆聚过程中聚合速率的变化。将转化率-时间的关系曲线转换为-ln(1-x)~1-exp(-kdt/2)的关系曲线,通过曲线斜率研究升温爆聚过程中速率常数K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提高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滴加量较低,均能有效降低单体残留量。升温引发爆聚的过程中,聚合速率提高、K提高、转化率提高。但转化率提高,溶液粘度增加,影响单体扩散,单体残留量增加。故应控制爆聚点升温速率、聚点单体及引发剂浓度。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单体总残留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以升温爆聚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升温速率、爆聚点单体浓度及升温过程中引发剂的滴加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升温速率1℃/min;引发剂浓度101.25 mg;c(MMA):c(EA)=2.34:1,单体残留量低至0.39%。与目前的生产工艺对比,无须后处理工艺,同时反应时间缩短了3h。单体残留量从6.5%降至0.39%。三、以质量相当的RL100作为对照品。通过核磁、红外、热重、分子量检测及溶出分析,对树脂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升温爆聚法制备的树脂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均与RL100一致,由于溶剂的使用反应过程中发生链转移反应,分子量偏大分布较宽。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进行树脂包衣溶出研究,结果表明爆聚树脂与RL100的溶出特性差异较小。通过对溶出曲线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RL100及爆聚树脂包衣的片剂的溶出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朱从山[5](2021)在《基于Maple软件辅助绘制自由基二元共聚曲线的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数据处理软件(maple)对经典的自由基二元聚合公式进行图形绘制,得到了二元单体之间共聚关系的三组图。一是二元单体的自由基共聚曲线图F1-f1,二是聚合物中单体平均组成(Fp)与投料单体浓度(f1)的关系曲线图,三是聚合物转化率(C)与投料单体(f1)的关系曲线图。通过二组具有代表性的共聚实例,分别是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和非理想非恒比共聚(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展现了绘图步骤和分析了不同竞聚率情况下的聚合物转化过程。

俞中锋,杨佳伟,王新红,俞绿绿,吴亚清,王金雪[6](2020)在《聚合物多元醇中丙烯腈替代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别用4种乙烯基单体替代丙烯腈,并与苯乙烯一起合成聚合物多元醇(POP),发现用乙酸乙烯酯(VA)替代丙烯腈制备的另一种聚合物多元醇(POPG)与原有的普通POP各项物理指标相当。考察了VA用量、不同大分子单体分散剂、进料速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合成聚合物多元醇物化性能的影响,将VA制备的POPG与普通POP分别制备聚氨酯泡沫并比较两者性能。结果表明,POPG制备的聚氨酯泡沫各项物理性能与普通POP制备的泡沫相当,但成本更低。

张延让[7](2020)在《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木素基接枝聚合物的研究》文中提出木素是蕴含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对木素结构进行可控的化学修饰是木素利用的重要方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实现对聚合反应的控制,使用不同单体从木素上接枝能产生不同性能的木素接枝聚合物,是实现木素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核磁磷谱(31P-NMR)测定碱木素、酸析木素、纤维素酶酶解木素的羟基含量,筛选出拥有最高羟基含量的碱木素为接枝原料;改变2-溴异丁酰溴(Bi BB)与三乙胺(TEA)添加量,可以获得不同溴含量的Lignin-Br;通过ATRP将丙烯酰胺(AM)引入木素结构中得到木素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L-g-PAM,其形貌与木素和Lignin-Br有较大区别;热重分析(TG)显示木素、Lignin-Br、L-g-PAM热稳定性依次降低;差示扫描量热(DSC)发现L-g-PA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91℃,这说明木素核心的存在会降低L-g-PAM的韧性。通过ATRP反应体系,改变丙烯腈单体用量得到系列木素接枝丙烯腈聚合物(L-g-PANs)。红外光谱显示,在L-g-PANs中,C≡N红外吸收峰的强度随丙烯腈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强。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了L-g-PAN、Lignin-Br、木素的表面元素,Lignin-Br的Br3d峰明显,L-g-PAN600的N1s峰明显,且三者都具有C1s和O1s峰。对三者的C1s峰进行窄区扫描,发现三种碳型,分别归属于C-C、C-H和C-OH、C-O-C以及O-C=O,但木素中未发现O-C=O型的碳吸收峰;引入PAN后的系列聚合物溶解性能较差;TG分析显示所有L-g-PAN的失重曲线走势平缓,其碳残留量随PAN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初始热分解温度(Td)均得到提高,热稳定性显着增强。通过ATRP法,使用丙烯酸丁酯(BA)和乙酸乙烯酯(VAc)作为单体,得到木素接枝丙烯酸丁酯聚合物L-g-PBA、木素接枝乙酸乙酯聚合物L-g-PVAc、素接枝丙烯酸丁酯和乙酸乙烯酯的聚合物L-g-P(BA-VAc),以L-g-PBA作为引发剂引入PVAc得到木素接枝丙烯酸丁酯-乙酸乙烯酯的聚合物L-g-PBA-PVAc。凝胶渗透色谱(GPC)显示四种聚合物分子量明显大于木素原料和Lignin-Br,但单体转化率较低导致木素基接枝聚合物分子量较低。TG分析中四种接枝聚合物的Td和最大热分解温度(Tmax)均高于木素原料与Lignin-Br,热稳定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DSC显示L-g-PBA-PVAc的Tg小于L-g-PBA但大于L-g-PVAc,L-g-P(BA-VAC)的Tg为系列聚合物中最大,这表明PBA软链的存在会增强韧性,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木素核心的大量存在会提高Tg,PBA与PVAc的连接顺序也会影响到侧链的运动能力。合成单体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AA)后在ATRP反应体系下以Me6TREN作为配体,得到木素接枝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聚合物(L-g-PAA)。TG分析显示L-g-PAA的Td和Tmax均高于木素和Lignin-Br,且550℃后失重速率进一步降低,L-g-PAA的分解程度高于木素和Lignin-Br,同时其残碳量也最低。

王淑妍[8](2020)在《大气典型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烟雾箱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要的一部分,在大气化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气中OVOCs与主要的氧化剂OH自由基、Cl原子、NO3自由基和O3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低挥发性产物,这些低挥发性产物会分配到颗粒相中,从而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有贡献。SOA可以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改变大气辐射平衡,也可以充当云凝结核进而改变云的性质影响气候变化。大气中SOA的形成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工业生产中不饱和乙酸酯类物质的广泛应用,大气中的排放量逐渐增多,此外大气中含量较高的异戊二烯的氧化及其氧化中间体异丁烯醛和甲基乙烯基酮的氧化均会产生大量的丙酮醛。所以本研究采用烟雾箱技术手段利用相对速率法和绝对速率法测定了典型OVOCs乙酸烯丙酯、乙酸异丙烯酯和2-甲基-2-丙烯基乙酸酯与四种氧化剂OH自由基、C1原子、NO3自由基和O3的反应速率常数,利用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化合物的大气寿命,并根据测得的反应产物推测化合物与氧化剂的反应机理,以及探究了几种环境因素对乙酸烯丙酯和丙酮醛光氧化产生SOA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绝对速率法和相对速率法测定了三种不饱和酯类物质:乙酸烯丙酯(AA)、乙酸异丙烯酯(IPA)、2-甲基-2-丙烯基乙酸酯(MPA)与OH自由基、Cl原子、NO3自由基和O3的反应速率常数,通过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了三种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对比发现与OH自由基的反应是三种不饱和乙酸酯在白天主要的去除路径,而夜晚主要通过与NO3自由基反应进行化学降解。通过测得的反应产物推测得到三种物质与四种氧化剂的反应机理,发现主要的反应路径为C=C双键的加成反应。反应得到的主要产物为多官能团物质,这些物质对颗粒物的形成有很大贡献。(2)利用烟雾箱探究了丙酮醛OH氧化反应体系中不同SO2以及NOx浓度对SOA形成的影响。实验中SOA产率、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物数浓度以及颗粒物粒径均随S0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加NOx以及SO2的实验结果相比,在高 NOx 下([VOC]0/[NOx]0<3.0)SOA 产率降低,而在低 NOx([VOC]0/NOx]0>3.0)存在SO2的条件下SOA产率随NOx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样的在高NOx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与质量浓度也表现出降低趋势并且颗粒物粒径也会减小,而在低NOx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物数浓度与颗粒粒径的变化趋势与SOA产率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从测到的反应产物推测的反应机理可以看出丙酮醛与OH自由基的反应路径主要为H原子抽提路径与水合反应路径,并且从得到的颗粒物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加入SO2与NOx的实验中会有硫酸盐与硝酸盐的生成,并且不同实验条件对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会产生影响。(3)利用烟雾箱探究乙酸烯丙酯光氧化过程中不同VOC/NOx 比值以及相对湿度对SOA形成的影响。低NOx条件下([VOC]0/[NOx]0>3.0),SOA产率随NOx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高NOx条件下([VOC]0/[NOx]0<3.0),SOA产率随NOx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单产物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实验中得到的SOA产率,表明颗粒相中主要的产物为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实验中O3的浓度在不同NOx水平下不同,低NOx条件下产生的O3浓度比高NOx条件下得到的O3浓度高表明高NOx条件会抑制O3的产生,而对于颗粒物数浓度的变化趋势取决于AA/NOx 比值,并且通常在低NOx条件下比在高NOx条件下更高。通过产物检测发现 CH3COOCH2CH(O)CH2,CH3COOCH2COOH,CH3COOCHO 和乙酸是 AA光氧化形成的主要产物。此外,探究了低相对湿度(14-16%)、中等相对湿度(30-31%)和高相对湿度(68-70%)对OH自由基氧化AA产生SO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物质量浓度和颗粒物粒径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颗粒物数浓度的变化随相对湿度的改变不显着,此外,从红外图谱中可以看出相对湿度的改变不会影响颗粒物中官能团种类。通过对典型OVOCs的气相动力学以及环境因素对典型OVOCs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影响的探究,可以更好的理解OVOCs在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并且为OVOCs的大气化学过程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贡献提供了实验室数据支撑,揭示了 OVOCs的大气氧化对大气污染物形成的贡献,从而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安文峰[9](2020)在《硅烷偶联剂改性电气石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电气石因为其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其具有压电性、热释电性、自发极化效应和远红外辐射及负离子释放等特性,因为这些特性使电气石在电子行业、环保领域、保健领域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然而,由于电气石表面存在羟基,其表面为亲水表面,且表面能较高,这让电气石非常容易在聚合物中大量团聚,严重影响了电气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使其难以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也难以充分发挥电气石的功能特性,所以电气石需要通过改性提高其疏水性,以制备性能优良的含电气石高分子基功能复合材料。本文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KH-570、KH-560作为表面改性剂对电气石进行表面改性,将可聚合的碳碳双键或环氧基团引入电气石表面,得到了可聚合的有机化改性电气石,然后与可聚合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将电气石引入到聚合物中,制备了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材料,并表征了该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形貌与性能。(1)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对电气石进行表面修饰,实验结果表明可聚合的碳碳双键被引入到了电气石表面,得到了可聚合的有机化电气石。通过条件优化,1.2mL改性剂KH-570加入60mL醇水比为1:5的溶液中、90℃下与10g电气石反应2小时得到的改性电气石的改性效果最佳,其接触角为93°,且表面改性没有影响电气石的远红外辐射性能和负离子释放性能。将改性电气石与乙酸乙烯酯、苯乙烯进行共聚反应,制得了改性电气石-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功能聚合物溶液,将功能聚合物溶液流延成膜,制得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薄膜,该功能复合薄膜的拉升强度可达3.34MPa,弹性模量可达226MPa。其负离子释放量随着改性电气石添加量的增多而上升,且远红外辐射率0.96高于未改性的电气石0.92。将功能聚合物溶液直接进行纺丝,制备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纤维,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1.74Mpa,弹性模量为52.8MPa。(2)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作为改性剂对电气石进行修饰,将活性基团环氧基引入到了电气石表面,经过条件优化,1mL改性剂KH-560加入60mL醇水比为1:5的溶液中、80℃下与10g电气石反应2小时得到的改性电气石的改性效果最佳,其接触角为21.3°,然后与双酚A、环氧氯丙烷一起聚合制得了含有电气石的环氧树脂基功能复合材料。

林伟栋[10](2019)在《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文中指出实现C-H键的选择性活化和转化虽然在有机合成中极具挑战性,但却是高效、绿色、快速构筑各种有机分子骨架的重要手段,是有机合成化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从开发新试剂和新反应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两类C-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以硝酸银、过硫酸钾等为氧化剂,通过含氮杂环C-H键的直接膦酰化实现了一系列P,N-双齿配体前体的简便、高效合成;二、通过对[(X-Cp)Rh(Ⅲ)](为了简便,省去阴离子,下同)配合物中茂环配体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的调控,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富电子烯烃的脱氢Heck偶联反应。本论文总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 C-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的优势和挑战。具体来说,对C-H键活化和转化的途径进行了归纳,对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及通过C-H键官能团化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还对三价铑配合物[Cp*Rh(Ⅲ)]在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简要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开展了硝酸银、过硫酸钾等氧化剂促进的含氮杂环C-H键的膦酰化反应。以硝酸银为氧化剂,可以高效实现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3;以过硫酸钾为氧化剂,不仅可以高效实现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3,还可以实现苯并噻吩、2-甲基噻吩及苯并呋喃等化合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5。同时,对化合物3aa进行还原,可以得到新型的半不稳定P,N-配体7,配体7可与[Ru(cymene)Cl反应,生成P配位的中性Ru配合物8以及新型的含半不稳定P,N-配体的阳离子型P,N-Ru配合物9。第三章开展了以阳离子型铑配合物[Cp*Rh(Ⅲ)](SbF6)2为催化剂的烯基化反应,实现了芳环C-H键与富电子的乙酸乙烯酯的高效脱氢Heck偶联反应。对偶联产物进行简单的水解/环化反应,可制备一系列吲哚衍生物。同时,也能实现“一锅法”反应合成吲哚衍生物。第四章发展了简便、快速合成基于不同缺电子茂环配体的二聚或多聚Rh催化剂前体[(X-Cp)RhI2]2/n的方法,并研究了这些缺电子Rh催化剂前体在富电子烯烃(包括乙酸乙烯酯、N-乙烯基酰胺和乙烯基醚等)脱氢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成功实现了一系列羧酸苯乙烯酯衍生物、(N-乙酰基)吲哚衍生物及芳基甲基酮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机理研究还证明了缺电子的茂环配体对Rh(Ⅲ)催化富电子烯烃脱氢芳基化反应具有双重影响:一是促进亲电环金属化反应;二是可以降低富电子烯烃迁移插入C-Rh键的反应能垒。第五章,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影响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混合物分析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混合物分析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二)——氢化丁腈橡胶、丙烯酸弹性体和乙烯-乙酸乙烯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1 氢化丁腈橡胶(HNBR)
    1.1 主要生产厂家及性能
    1.2 应用
        1.2.1 汽车空调用密封件和胶管
        1.2.2 汽车传动带(同步带、多楔带、变速V带)
2 丙烯酸弹性体
    2.1 丙烯酸酯橡胶(ACM)
    2.2 乙烯-丙烯酸酯橡胶(AEM)
    2.3 乙烯-乙酸乙烯-丙烯酸酯弹性体(ER)
3 乙烯-乙酸乙烯弹性体(EVM)
    3.1 预交联型EVM
    3.2 环氧化EVM
        3.2.1 环氧化EVM的牌号和性能
        3.2.2 环氧化EVM的交联体系
    3.3 耐寒EVM
4 结语

(2)热膨胀微胶囊的导电化应用与石墨化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功能化热膨胀微胶囊概述
        1.1.1 导电热膨胀微胶囊的形成过程
        1.1.2 热膨胀微胶囊的石墨化过程
    1.2 热膨胀微胶囊的合成与功能化
        1.2.1 热膨胀微胶囊的合成
        1.2.2 热膨胀微胶囊的功能化
        1.2.2.1 羧基化热膨胀微胶囊
        1.2.2.2 氨基化热膨胀微胶囊
        1.2.2.3 磺化热膨胀微胶囊
        1.2.2.4 热膨胀微胶囊的导电化
        1.2.2.5 热膨胀微胶囊的石墨化
        1.2.3 功能化微胶囊的应用
        1.2.3.1 热膨胀微胶囊的导电化应用
        1.2.3.2 羧基化微胶囊的应用
        1.2.3.3 氨基化微胶囊的应用
        1.2.3.4 磺化微胶囊应用
        1.2.3.5 碳微球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
        2.3.1 EVA/CB抗静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2.3.3 PPy/TEMs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CTAB-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2.3.5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2.3.6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
        2.3.7 PAN基热膨胀微胶囊前驱体的制备
        2.3.8 PAN基热膨胀微胶囊的预氧化与碳化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测试
        2.4.2 SEM表征
        2.4.3 表观密度测试
        2.4.4 拉伸性能测试
        2.4.5 体积电阻率测试
        2.4.6 XRD测试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4.8 比表面积测试及孔径分析
        2.4.9 热膨胀性能测试
3.发泡倍率对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B对EVA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2.2 EVA/CB抗静电复合材料的渗流行为
        3.2.3 TEMs含量对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表观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
        3.2.4 热膨胀微胶囊对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3.2.5 热膨胀微胶囊含量对EVA/CB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2.6 EVA/CB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导电性能
    3.3 结论
4.导电热膨胀微胶囊对EVA/CTAB-MWCTN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导电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Py含量对PPy/TEMs导电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影响
        4.2.2 PPy/TEMs与 CTAB-MWCNTs的红外分析
        4.2.3 PPy含量对TEMs的形貌及元素的影响
        4.2.4 PPy含量对TEMs稳泡温程及膨胀倍率的影响
        4.2.5 EVA/CTAB-MWCNTs体系热稳定性能分析
        4.2.6 EVA/CTAB-MWCNTs复合体系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4.2.7 CTAB-MWCNTs对 EVA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4.2.8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材料的渗流行为
        4.2.9 PPy/TEMs添加量对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表观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
        4.2.10 不同含量下PPy/TEMs在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材料中的分布
        4.2.11 PPy/TEMs对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4.2.12 CTAB-MWCNTs、PPy/TEMs分别对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4.2.13 EVA/CTAB-MWCNTs抗静电复合发泡材料的导电性能
    4.3 结论
5 PAN基微球的石墨化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AN基微球预氧化与石墨化过程的热重分析
        5.2.2 PAN基微球预氧化和石墨化过程的结构演变
        5.2.3 PAN基微球预氧化和石墨化过程的XRD变化
        5.2.4 PAN基微球预氧化和石墨化过程的形貌及元素含量变化
        5.2.5 PAN基微球预氧化和石墨化过程的XPS变化
        5.2.6 PAN基微球预氧化和石墨化过程的比表面积变化
    5.3 结论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木质素基聚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质素简介
    1.3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1.4 木质素在储能材料上的应用研究
    1.5 聚乙酸乙烯酯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1.6 锂离子电池
        1.6.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6.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7 锂离子电池隔膜
        1.7.1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分类和制造方法
        1.7.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性能要求
    1.8 静电纺丝技术
        1.8.1 静电纺丝的工作原理
        1.8.2 静电纺丝工艺的影响因素
        1.8.3 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电池隔膜制备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1.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9.1 研究意义
        1.9.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Ac/LVA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 P(VAc/LVAc)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元素分析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
        2.4.3 ~1H-NMR分析
        2.4.4 XPS分析
        2.4.5 GPC分析
        2.4.6 DSC分析
        2.4.7 TGA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木质素的胺化
        2.5.2 木质素-乙酸乙烯酯单体(LVAc)的合成
        2.5.3 VAc/ LVAc共聚物P(VAc/LVAc)的合成与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Ac/LVAc)在涂料上的应用及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 制备方法
    3.4 测试与表征
        3.4.1 涂层质量
        3.4.2 热重分析(TGA)
        3.4.3 差示扫描热量法(DSC)
        3.4.4 紫外分光光度计
        3.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6 透气性测试
        3.4.7 水接触角
        3.4.8 傅立叶红外光谱
        3.4.9 机械性能
        3.4.10 表面自由能测量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以及物理性能分析
        3.5.2 UV和 FTIR光谱分析
        3.5.3 透气度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3.5.4 表面自由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Ac/LVAc)/PVC复合隔膜的静电纺丝制备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3 制备方法
    4.4 测试与表征
        4.4.1 隔膜的SEM分析
        4.4.2 纺丝溶液的粘度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纺丝溶液的浓度
        4.5.2 纺丝电压
        4.5.3 接收距离
        4.5.4 进料速率
        4.5.5 收集滚筒的转速
        4.5.6 其他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Ac/LVAc)/PVC复合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3 制备方法
    5.4 测试与表征
        5.4.1 隔膜的润湿性测试
        5.4.2 隔膜的孔隙率测试
        5.4.3 吸液率测试
        5.4.4 尺寸稳定性测试
        5.4.5 隔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5.4.6 隔膜的XRD测试
        5.4.7 隔膜的SEM分析
        5.4.8 离子电导率
        5.4.9 电池充放电稳定性测试
        5.4.10 电化学稳定窗口测试
        5.4.11 电池界面阻抗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扫描电镜(SEM)
        5.5.2 孔隙率和吸液率测试
        5.5.3 润湿性测试
        5.5.4 尺寸热稳定性能测试
        5.5.5 机械性能测试
        5.5.6 XRD
        5.5.7 电极界面阻抗测试
        5.5.8 电化学稳定窗口
        5.5.9 倍率性能测试
        5.5.10 循环性能测试
        5.5.11 首次充放电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之处
    6.3 下一步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4)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甲丙烯酸铵酯Ⅰ概述
    1.2 聚甲丙烯酸铵酯Ⅰ合成工艺
    1.3 残留单体的危害
    1.4 脱除残留单体的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生物法
        1.4.3 化学法
    1.5 爆聚法的研究
        1.5.1 爆聚的特点
        1.5.2 爆聚法的应用研究
        1.5.3 爆聚法的动力学研究
        1.5.4 影响稳态动力学的因素
        1.5.5 影响非稳态动力学的因素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步骤
        2.3.2 单体残留量检测
        2.3.3 分子量检测
    2.4 评价标准
        2.4.1 单体转化率
        2.4.2 分子量及其分布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温度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2.5.2 爆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5.3 爆聚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内容
    3.4 评价标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体浓度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3.5.2 单体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3 单体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内容
    4.4 评价标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引发剂对单体残留量的影响
        4.5.2 引发剂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4.5.3 引发剂对分子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爆聚工艺优化
    5.1 前言
    5.2 响应面实验设计
    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爆聚树脂结构与溶出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6.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6.3 实验内容
        6.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6.3.2 核磁氢谱检测
        6.3.3 元素分析检测
        6.3.4 热重分析检测
        6.3.5 凝胶渗透色谱检测
        6.3.6 药典检测项
        6.3.7 溶出性能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6.4.2 核磁氢谱分析
        6.4.3 元素分析
        6.4.4 热重分析
        6.4.5 副反应产物分析
        6.4.6 分子量分析
        6.4.7 药典检测项分析
        6.4.8 溶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爆聚动力学研究
        7.1.2 爆聚工艺优化
        7.1.3 爆聚树脂结构与溶出性能研究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Maple软件辅助绘制自由基二元共聚曲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理论模型
    1.1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1.2 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函数关系
    1.3 共聚物的平均组成与单体组成变化方程
2 图形绘制步骤及编程代码
    2.1 设置软件中的参数值
    2.2 软件自动根据公式计算其它参数值
    2.3 软件自动根据公式绘制图形
        (1)F1-f1曲线
        (2)C-f1曲线
        (3)Fp-f1曲线
3 绘制实例
    3.1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3.1.1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计算和绘制
        3.1.2 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方程的计算和绘制
        3.1.3 共聚物平均组成与单体组成的计算和绘制
    3.2 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行为
        3.2.1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计算和绘制
        3.2.2 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方程的计算和绘制
        3.2.3 共聚物平均组成与单体组成的计算和绘制
4 结论

(6)聚合物多元醇中丙烯腈替代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仪器和设备
    1.3 实验部分
        1.3.1 聚合物多元醇的制备
        1.3.2 发泡配方及工艺
        1.3.3 测试标准
2 结果与讨论
    2.1 乙烯基单体种类对POP性能的影响
    2.2 乙酸乙烯酯用量对POPG性能的影响
    2.3 大分子单体分散剂的选择
    2.4 进料速度对POPG性能的影响
    2.5 搅拌速度对POPG性能的影响
    2.6 泡沫性能比较
3 结论

(7)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木素基接枝聚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木素简介
    1.2 木素接枝改性
    1.3 木素ATRP接枝共聚
    1.4 单体对木素ATRP接枝共聚物性质的影响
        1.4.1 单个单体
        1.4.2 多个单体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木素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和原料
        2.1.2 黑液酸析木素的提取
        2.1.3 杨木纤维素酶酶解木素的制备
        2.1.4 木素羟基含量的测定
        2.1.5 木素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
        2.1.6 木素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合成
        2.1.7 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木素羟基含量的测定
        2.2.2 木质素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2.2.3 木质素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4 木素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2.2.5 木素原料、引发剂和L-g-PAM的形貌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素接枝丙烯腈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木素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
        3.1.3 木素接枝丙烯腈共聚物的合成
        3.1.4 单体线性均聚物的合成
        3.1.5 木素、Lignin-Br和 L-g-PAN的溶解性能测试
        3.1.6 表征
    3.2 结果和讨论
        3.2.1 木素接枝丙烯腈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2.3 木素接枝丙烯腈聚合物的溶解性能分析
        3.2.4 木素接枝丙烯腈聚合物热力学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素接枝丙烯酸丁酯和乙酸乙烯酯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木素接枝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
        4.1.3 木素接枝丙烯酸丁酯和乙酸乙烯酯系列共聚物的合成
        4.1.4 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木素ATRP接枝系列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2.2 木素ATRP接枝系列聚合物物分子量的测定
        4.2.3 木素ATRP接枝系列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素接枝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5-乙酰氨基-1-戊醇的合成
        5.1.3 单体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5.1.4 木素接枝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
        5.1.5 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单体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的结构表征
        5.2.2 木素接枝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2.3 木素接枝5-乙酰氨基戊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大气典型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烟雾箱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
        1.1.2 挥发性有机物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氧化
    1.2 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
        1.2.1 大气中主要氧化剂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氧化路径
        1.2.2 典型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1.3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3.1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1.3.2 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大气反应动力学实验装置
        2.1.2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大气反应动力学
        2.2.2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
第三章 三种典型不饱和酯类物质的大气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气相动力学
        3.1.2 产物分析
    3.2 三种不饱和酯的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
        3.2.1 乙酸烯丙酯的反应动力学
        3.2.2 乙酸烯丙酯与四种氧化剂的反应机理
        3.2.3 乙酸异丙烯酯和2-甲基-2-丙烯基乙酸酯的反应动力学
        3.2.4 乙酸异丙烯酯和2-甲基-2-丙烯基乙酸酯的反应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2和NO_x对丙酮醛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影响的烟雾箱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4.2.1 不同SO_2和NO_x浓度条件下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4.2.2 SO_2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
        4.2.3 NO_x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
        4.2.4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理化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C/NO_x比值与相对湿度对乙酸烯丙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影响的烟雾箱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5.2.1 不同VOC/NO_x比值条件下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5.2.2 VOC/NO_x比值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
        5.2.3 相对湿度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影响
        5.2.4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理化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就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硅烷偶联剂改性电气石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气石的研究概况
        1.1.1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特征及种类
        1.1.2 电气石的特性
        1.1.3 电气石的应用
        1.1.4 电气石的表面改性
    1.2 电气石功能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聚合物基电气石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无机物/电气石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其他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电气石复合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KH-570 改性电气石及其功能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KH-570 对电气石表面改性条件优化
        2.3.2 改性电气石结构与形貌表征
        2.3.3 电气石远红外辐射性能测试
        2.3.4 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2.3.5 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纤维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电气石的功能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含改性电气石的功能复合薄膜的制备
        3.2.2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乙烯含量(体积分数)对含改性电气石的功能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3.3.2 改性电气石含量对功能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3.3.3 含改性电气石的功能复合薄膜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H-560 改性电气石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KH-560 对电气石表面改性条件优化
        4.3.2 改性电气石结构与形貌表征
        4.3.3 含电气石的环氧树脂基功能复合材料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H键活化和转化的途径
    1.3 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及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发展进程
        1.3.1 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
        1.3.2 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发展进程
    1.4 三价铑配合物[Cp~*Rh(Ⅲ)]在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4.1 半夹心型铑配合物[Cp~*Rh(Ⅲ)]
        1.4.2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4.2.1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可能机理
        1.4.2.2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gNO_3或K_2S_2O_8促进的杂环C-H键与二取代膦氧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
    2.1 前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硝酸银促进的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与二芳基膦氧的直接膦酰化反应
        2.2.1.1 条件优化
        2.2.1.2 底物普适性探究
        2.2.1.3 反应机理的探究
        2.2.2 过硫酸钾促进的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与二芳基膦氧的直接膦酰化反应
        2.2.2.1 条件优化
        2.2.2.2 底物普适性探究
        2.2.2.3 反应机理的探究
        2.2.3 探索其它构筑含C(sp~2)-P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4 合成新型的含半不稳定P,N-配体的阳离子型P,N-Ru金属配合物9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h(Ⅲ)催化乙酸乙烯酯的β-选择性氧化Heck偶联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优化
        3.2.2 底物普适性探究
        3.2.3 探究烯基化产物12的进一步应用
        3.2.4 反应的可能机理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戊二烯基配体对Rh(Ⅲ)催化富电子烯烃脱氢芳基化反应的双重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前体[Cp~*RhCl_2]_2、[Cp~(CF3)RhCl_2]_2、[CpRhI_2]_n、[Cp~(ipr)RhI_2]_2、[Cp~(co2Me)RhI_2]_2、[Cp~(COMe)RhI_2]_2的制备
        4.2.2 [(X-Cp)Rh(CO)_2]的CO伸缩振动频率、[(X-Cp)RhP(OEt)_3X_2]的~(31)P化学位移值及茂环配体X-Cp的电子效应评估
        4.2.3 条件优化
        4.2.4 底物普适性探究
        4.2.5 探究烯基化产物的进一步应用
        4.2.6 反应机理的探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附录Ⅰ 相关化合物的单晶数据
附录Ⅱ 相关化合物的~1H、~(13)C、~(31)P及~(19)FNMR谱图
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致谢

四、影响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混合物分析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二)——氢化丁腈橡胶、丙烯酸弹性体和乙烯-乙酸乙烯弹性体[J].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 橡胶工业, 2021(10)
  • [2]热膨胀微胶囊的导电化应用与石墨化改性研究[D]. 王天浩.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3]木质素基聚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张娜娜.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升温爆聚合成药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的工艺研究[D]. 黄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Maple软件辅助绘制自由基二元共聚曲线的研究[J]. 朱从山. 高分子通报, 2021(02)
  • [6]聚合物多元醇中丙烯腈替代技术的研究[J]. 俞中锋,杨佳伟,王新红,俞绿绿,吴亚清,王金雪. 聚氨酯工业, 2020(06)
  • [7]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木素基接枝聚合物的研究[D]. 张延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大气典型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烟雾箱模拟研究[D]. 王淑妍. 山东大学, 2020(08)
  • [9]硅烷偶联剂改性电气石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D]. 安文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D]. 林伟栋. 厦门大学, 2019

标签:;  ;  ;  ;  

丙烯腈与醋酸乙烯酯混合物影响分析的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