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

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

一、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祥[1](2017)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产生的电磁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产生的电磁辐射是物质内部原(分)子剧烈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岩石内部矿物组分和断裂损伤的实时动态响应。这种电磁辐射涵盖从射频电磁辐射(无线电波)、红外辐射到可见光,传播速度为光速,并且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狭义的电磁辐射特指射频电磁辐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产生电磁辐射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花岗岩内部原(分)子剧烈运动产生电磁辐射的动力学机理,在天体物理、深空探测、航天科技、地球物理、地震监测、爆破工程、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准静态压缩实验的基础上,分别以岩石实验机、霍普金森杆、一级轻气炮为加载手段,开展了不同强度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的压缩实验,建立和发展了同时测定力学和电磁响应的实验系统,并测定了相应的力学和电磁响应。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在10-4104s-1范围内,电磁辐射频率位于105108Hz之间;电磁辐射的频率与压缩应变率成正比,与微裂纹尺寸成反比,并取决于微裂纹周围断键原子的振动模态。结合实验结果,研究了花岗岩产生电磁辐射的压电效应和断裂两种动力学机理,并解释和区分了压电效应和断裂产生的电磁响应。从石英晶体的压电本构方程出发,基于Maxwell方程组和弹性动力学方程得到了压电效应产生电磁辐射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断裂产生电磁辐射的实验结果,揭示了沿晶微裂纹向穿晶微裂纹的过渡和转变,是应变(加载)率敏感性的微观机理,也是电磁辐射强度幅值和频率随压缩应变(加载)率增加而增加的物理基础。基于巴西圆盘和平台巴西圆盘实验,研究了花岗岩在拉伸条件下产生的电磁辐射。通过不同方位磁天线和电天线测定的电磁辐射信号可以确定第Ⅰ型单裂纹产生电磁辐射的振源电偶极矩垂直于裂纹面。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辐射强度幅值(输出电压峰值)与裂纹扩展速度成正比,与第Ⅰ型裂纹扩展韧性成正相关性。基于第Ⅰ型单裂纹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提出了穿晶微裂纹诱发电偶极子阻尼振荡理论模型,揭示了穿晶微裂纹导致原子键(共价键和离子键)破裂,使得正负电荷发生分离,引起有效电偶极子阻尼振荡,从而诱发电磁辐射的机理。在拉伸实验的基础上,分别以岩石实验机和霍普金森杆为加载手段,开展了半圆弯曲和切槽半圆弯曲实验,研究弯拉条件下第Ⅰ型单裂纹产生的电磁辐射。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辐射强度幅值(输出电压峰值)与第Ⅰ型裂纹起裂韧性成正比。基于Barenblatt内聚力理论和穿晶微裂纹诱发电偶极子阻尼振荡理论模型,阐明了电磁辐射强度幅值与原子键内聚强度成正比,进一步揭示了单裂纹电磁辐射强度幅值(输出电压峰值)与断裂韧性成正比,并取决于穿晶微裂纹所占比例权重。以地震电磁前兆、爆破工程和地下工程岩爆现象监测为例阐明了岩石电磁辐射在岩石动力学灾害监测中的工程应用。在岩石膨胀-裂纹失稳扩展孕震模式(IPE孕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干岩石的穿晶微裂纹诱发电磁辐射模型。基于震前大气电场负异常、电离层电磁辐射和总电子含量(TEC)扰动,提出了地震压缩波传播到地表自由面反射为拉伸波引起的动态拉伸破裂产生电磁辐射模型。通过汶川地震的岩石圈和电离层的电磁响应,较好地验证了两个电磁辐射模型。穿晶微裂纹诱发电偶极子阻尼振荡理论模型为电磁辐射方法测量动态裂纹扩展速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爆破工程和地下工程岩爆现象监测中有着重要的工程应用。

马开锋[2](2016)在《高低温环境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近景摄影测量与数据处理》文中认为为满足我国航天工业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特别是高性能技术指标要求的卫星天线新产品如大型的、可展的、柔性的等不断出现,为确保卫星在空间环境中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升空前就需预先掌握天线的性能与质量情况,为此要甄选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手段在模拟空间环境条件下对卫星天线反射面形进行测量。而传统的测量设备与方法由于精度低、量程小、速度慢、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以及姿态要求高等局限性,难以满足特殊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新型卫星天线所面临的快速、高效、高精度的测量需求。为此,探索并研究能够适应空间环境条件下具有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的卫星天线形面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通过对多种测量技术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非接触、便携性等特点,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快速高效、可靠性高(大量多余观测)、适应环境(如高低温、高低压、对人体有毒有害等环境)能力强以及可对动态物体进行测量等优点,能够满足柔性肋式展开型网状卫星天线在高低温试验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测量需求。本文基于航天工程科研生产项目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理论基础、精度估计、影响因素分析与试验以及测量数据后处理技术四方面入手,对高低温环境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摄影测量技术及其后处理进行了较系统与深入的研究,以期提高高低温环境下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测量精度与可靠性,也为其它工业产品安装检测及其形面变形测量的智慧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从摄影几何原理出发阐述了单、双(多)相机的测量原理,分析了摄影测量系统精度估计的内符合式协方差传播定律法、重复性测量精度法、外符合式基准长度法、坐标比对法以及Fraser精度估计法;结合高低温环境下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施测方法,分别从内、外符合精度指标上对单相机摄影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得到了理想的测试结果。(2)研究分析了高低温环境中数字相机标定方法。鉴于高低温试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种能够便捷灵活使用且具有高效防护性的相机防护装置;并对相机结构稳定性、分辨率与成像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给出了常用的相机10参数畸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为确保相机标定的效能,提出了采用10参数模型的相机光束法自标定法。同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已标定相机及成像质量的影响,经试验测试检验了相机标定方法及相机防护装置在特殊环境下较好的使用性能与便捷的工程服务性。(3)通过分析近景摄影测量标志的反光材料及特性、种类与大小,在总结近景摄影测量标志图像的灰度分布规律以及标志图像中心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灰度阈值可变指数加权质心法的标志图像中心定位算法,分别采用仿真与实测图像进行了算法验证与结果分析,证明本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其中基于实测图像相对于v-stars的标志图像中心综合定位精度rms为0.0122pixels。(4)在闪光强度对近景摄影成像质量及测量精度影响的大量试验测试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影像质量甄别的像素最大灰度值判别法,得到了摄影测量精度与摄影距离、闪光强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研究表明,在保证同光强的图像质量条件下,摄影测量精度与摄影距离具有近似反比关系,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摄影辅助光源的影响。以nissinmf18闪光灯为例,在成像质量最佳时的光束法平差精度估计rms与坐标重复性测量精度rms分别达到了:0.028mm、0.039mm、0.085mm与0.038mm、0.053mm、0.118mm,其相应的摄影距离与光强大小分别为3m、5m、7m与1/36、1/32、1/16。(5)分别采用摄影测量法、图像处理法、显微镜法以及三坐标测量机法对摄影测量基准尺长度标定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与分析。不同时期大量的重复试验表明:当基准尺两端上定量长度标志点的外形质量较好时,四种方法标定基准尺长度的结果一致性也较好,但因三坐标测量机法自身测量精度高、测量环境条件好且具有测量或计量溯源性,研究提出了基准尺长度标定可优先选取三坐标测量机法的思想,为我国摄影测量基准尺长度标定或校准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依据与参考。(6)分析了近景摄影测量网形空间几何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对其中影响精度的关键因素进行试验分析,表明近景摄影测量网形空间几何结构的不同构成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给出了实际摄影测量工程中空间网形几何结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工程实践应用中测量网形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7)系统总结凝练了卫星天线形面变形测量结果质量的精度评定指标,重点分析了形面变形测量数据后处理方法;初步提出了形面测量精度的概念,以试验对象现有的信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坐标引导的快速迭代最近点(ficp)自由曲面拟合配准算法,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快、精、准特性。(8)在近景摄影测量理论、技术、方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口径约4m的肋式展开型网状卫星天线在高低温环境下形面变形的近景摄影测量检测方案,并成功地进行了近景摄影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节点的天线反射面标志点三维坐标重复性测量精度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20℃时精度最好,相应rms均值为0.027mm;-60℃时精度最差,相应rms均值为0.048mm。而天线形面重复性测量精度总体上较好,其rms最大值不超过0.04mm;其中用于精度检验的基准尺长度测量误差随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其长度测量最大误差平均值为0.039mm,长度测量最小误差平均值为0.014mm,总体上与天线形面重复测量精度一致。天线形面(肋)精度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明显,在温度节点-60℃时最差,其RMS最大值达到了0.878mm(0.761mm)。由于形面误差中包含有摄影测量误差、形面配准误差、天线变形误差等,故整体综合分析知,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天线变形误差相对较大,但也满足了形面精度设计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由形面误差进一步分析可得到每个测量循环中其它温度节点相对于该循环中间的温度节点(+20℃)为基准的形面变形量,给出了形面变形分布趋势图,表明每40℃温差之间的形面变形量的RMS值均小于0.3mm,达到了形面变形量设计技术指标要求。

张卫杰[3](2014)在《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码相机和安防监控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闪光灯检测需求急剧增长。对闪光特性的衡量指标包括闪光波形、闪光峰值、闪光持续时间、闪光指数、闪光相关色温等,在某些特殊场合,对闪光的评估还包括闪光分布均匀度。目前国内在闪光的光度色度均匀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综合测量手段,研究开发符合国家标准的闪光综合测量装置作为质量监督的检测平台,对于管理和规范我国闪光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国家数码相机闪光灯行业标准及光度色度相关检定规程,结合现有闪光指数和色温测量等方法,设计了多通道分布式闪光综合性能测量系统,能满足闪光波形、闪光指数、闪光色温、闪光均匀度等的测量需求。2.针对闪光脉冲信号捕捉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可变阈值的目标数据定位法,完成闪光信号的动态捕捉。3.针对多通道分布式闪光信号同步测量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多通道串行同步采样的并行转换技术,完成闪光信号的高速采集及均匀性检测。4.开发了基于上述方案的多通道闪光测量装置,包括多通道光度色度传感器、信号预处理模块、DSP主控模块、USB通信模块和上位机计算及人机交互界面。该测量装置满足闪光综合测量需求,并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标定,达到国家一级检测仪器精度,成功应用于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最后,本文总结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与方向。

闫宝光[4](2000)在《照相知识杂谈》文中提出

许澍,金尚忠[5](2000)在《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文中提出精密测定闪光指数是专业摄影所必需的 ,文章研究了基于入射式测光方式 ,通过测量闪光灯的光强值 ,可得到闪光灯的闪光指数 GN值 ,并可在不同距离情况下推荐最佳光圈值 ,增加专业摄影的照片质量 ;使用性能优异的 AT89C2 0 51单片机 ,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

汤德伟[6](2000)在《20世纪末照相机曝光控制功能的两大特点体现摄影者主观意愿和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化川[7](1998)在《电子闪光灯在摄影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子闪光灯在摄影中的应用□张化川电子闪光灯是当代摄影常用的一种人造光源。它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通电源后马上闪光,与快门同步的问题比较简单,只需采用特定的快门速度即可拍摄,特别适用于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抓拍照片。因此不管是专业拍摄还...

文澜[8](1995)在《雅奇632LCD闪光灯》文中提出雅奇632LCD闪光灯文澜雅奇(ACHIEVER)632LCD闪光灯是一款自动调光多功能专业闪光灯,是国产外插式单体闪光灯中的最高档产品之一,自动化程度高,供专业摄影用。632LCD使用了J当今中高档照相机上已普遍采用的大液晶屏资料显示。显示内容包括...

史焕[9](1995)在《电子闪光灯的技术发展续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闪光灯的技术发展续1史焕三、闪光性能参数及有关术语为了便于理解闪光灯使用说明书中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首先要对各性能参数的含义及有关术语加以说明。(1)色沉色温与光线亮度不是一个概念,不代表光线的程度,而是光线颜色的度量标志。光源的色温是指理想黑体...

沈荣根[10](1994)在《创造性闪光(下)》文中研究表明创造性闪光(下)RainerGriese着沈荣根编译多灯闪光法摄影者为塑造被摄主体形象,从多种角度布光,或者为了强调主光突出主题而进行继续闪光,这时仅有单灯闪光是不够的。解决的办法是调用多灯闪光,这就产生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多灯排列位置如何确定,用多...

二、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产生的电磁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在深空探测和天体碰撞事件监测中的应用
        1.1.2 在航天器对空间碎片的防护中的应用
        1.1.3 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1.1.4 在爆破工程、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1.2 花岗岩结构和物理参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石英组分的压电效应产生的电磁辐射
        1.3.2 断裂产生的电磁辐射
        1.3.3 岩石电磁辐射的其它原因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花岗岩压缩条件下产生的电磁辐射
    2.1 花岗岩电磁辐射的测试原理和测试系统
    2.2 准静态压缩实验
        2.2.1 岩石实验机的力学和电磁响应同步测试系统
        2.2.2 岩样的制备和实验要求
        2.2.3 准静态压缩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动态压缩实验
        2.3.1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的力学和电磁响应同步测试系统
        2.3.2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结果和分析
        2.3.3 一级轻气炮的力学和电磁响应同步测试系统
        2.3.4 一级轻气炮实验结果和分析
    2.4 动态压缩条件下花岗岩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
        2.4.1 石英组分的压电效应
        2.4.2 电磁辐射与压缩应变率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花岗岩拉伸条件下产生的电磁辐射
    3.1 准静态拉伸实验
    3.2 动态拉伸实验
    3.3 单裂纹产生电磁辐射的动力学模型
        3.3.1 穿晶微裂纹诱发电偶极子阻尼振荡理论模型
        3.3.2 不同拉伸加载率下的电磁响应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花岗岩断裂产生的电磁辐射
    4.1 准静态半圆弯曲和切槽半圆弯曲实验
    4.2 动态半圆弯曲和切槽半圆弯曲实验
    4.3 不同加载率下花岗岩断裂的电磁响应
        4.3.1 弯拉强度和裂纹起裂韧性的加载率敏感性
        4.3.2 动态断裂的电磁响应
    4.4 电磁辐射强度幅值与穿晶裂纹比例权重的关系
        4.4.1 裂纹尖端的非线性场和穿晶微裂纹的原子理论
        4.4.2 单裂纹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幅值与穿晶微裂纹比例权重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用实例分析
    5.1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电磁前兆
        5.1.1 基于孕震模式对地震电磁前兆的分析
        5.1.2 大气层和电离层电磁前兆分析
    5.2 汶川地震电磁前兆的推证与分析
    5.3 电磁辐射方法测量动态裂纹扩展速度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
    今后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高低温环境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近景摄影测量与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高低温环境下卫星天线测量研究现状
        1.2.3 形面变形测量数据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景摄影测量原理与测量系统精度估计
    2.1 摄影几何
    2.2 近景摄影测量原理
        2.2.1 基于双(多)相机的测量原理
        2.2.2 基于单相机的测量原理
    2.3 摄影测量系统精度估计
        2.3.1 理论精度估计
        2.3.2 Fraser精度估计
        2.3.3 试验与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低温近景摄影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试验
    3.1 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
    3.2 数字相机及其标定
        3.2.1 相机防护
        3.2.2 相机标定
        3.2.3 温度变化对已标定相机及其成像质量的影响
    3.3 近景摄影测量标志及其中心定位
        3.3.1 标志反光材料及特性
        3.3.2 标志的种类与大小
        3.3.3 标志图像灰度分布规律
        3.3.4 标志图像质量检验及识别
        3.3.5 标志图像中心定位
    3.4 摄影辅助光源
        3.4.1 光源类型及效果
        3.4.2 光源闪光强度对成像质量及测量精度的影响
        3.4.3 试验与结果
        3.4.4 温度变化对摄影辅助光源的影响
    3.5 基准尺
        3.5.1 基准尺长度标定方法
        3.5.2 试验与结果
        3.5.3 温度变化对基准尺长度的影响
    3.6 近景摄影测量空间网形几何结构
        3.6.1 被测物体尺寸
        3.6.2 摄影距离
        3.6.3 摄站分布与交会角
        3.6.4 像片数量及其重叠度
    3.7 环境因素对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面变形测量数据后处理技术与精度评定
    4.1 形面变形精度评定
        4.1.1 形面精度
        4.1.2 形面变形量
        4.1.3 形面测量精度
    4.2 形面变形测量数据后处理技术
        4.2.1 形面变形测量数据后处理方法
        4.2.2 自由曲面拟合配准方法概述
        4.2.3 基于设计坐标引导的快速迭代最近点(FICP)算法
        4.2.4 试验与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天线高低温试验形面变形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5.1 卫星概况与技术要求
    5.2 测量准备工作与方案设计
        5.2.1 测量所需试验设备及环境
        5.2.2 测量方案设计
    5.3 试验工况与测量步骤
        5.3.1 试验工况
        5.3.2 测量步骤
    5.4 测量结果
        5.4.1 近景摄影测量结果分析
        5.4.2 天线形面结果分析
    5.5 测量精度验证
    5.6 测量注意事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3)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摘要
    1.1 闪光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1.1 闪光灯的发展及其在摄影领域的应用
        1.1.2 闪光灯在安防监控与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1.1.3 闪光灯在机器视觉领域中的应用
    1.2 闪光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闪光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
        1.2.2 闪光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
        1.2.3 闪光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工作
第2章 闪光测量基本原理与系统方案设计
    摘要
    2.1 闪光光度测量
        2.1.1 标准光度观察者
        2.1.2 闪光指数测量
    2.2 闪光色度测量
        2.2.1 闪光测量的色度学原理
        2.2.2 相关色温
        2.2.3 闪光色温的测量
    2.3 闪光均匀度测量
    2.4 分布式闪光综合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摘要
    3.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3.2 光传感器模块设计
        3.2.1 光传感器关键性能
        3.2.2 光探测器选型
        3.2.3 光传感器系统设计
    3.3 闪光检测功能电路设计
        3.3.1 互阻放大与滤波电路
        3.3.2 放大与滤波通道切换电路
        3.3.3 AD转换电路
    3.4 DSP硬件电路设计
        3.4.1 TMS320F2812
        3.4.2 DSP最小系统
        3.4.3 闪光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5 USB2.0数据传输模块
        3.5.1 CY7C68013
        3.5.2 USB2.0通信模块电路及其与DSP的硬件连接
    3.6 系统电源与PCB设计
        3.6.1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电源设计
        3.6.2 系统PCB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
    4.1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1.1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1.2 通信协议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CCS开发环境
        4.2.2 下位机软件设计思路
        4.2.3 DSP控制程序实现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与程序流程
        4.3.2 多通道串行同步采样的并行转换
    4.4 USB固件程序及其与上、下位机程序的协调运行
        4.4.1 USB2.0数据传输协议
        4.4.2 USB固件程序设计
        4.4.3 DSP控制程序、USB固件程序与上位机程序的协调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的标定与现场测试
    摘要
    5.1 闪光测量系统标定原理与方法
        5.1.1 系统标定原理
        5.1.2 光照度计检定平台
        5.1.3 系统标定流程
        5.1.4 闪光测量系统标定结果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相对示值误差分析
        5.2.2 系统测量稳定性误差
    5.3 系统的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分布式闪光测试平台
        5.3.2 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现场测试流程
        5.3.3 分布式闪光测试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以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冲击载荷作用下花岗岩产生的电磁辐射研究[D]. 刘志祥.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2]高低温环境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近景摄影测量与数据处理[D]. 马开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3]分布式闪光测量系统研究[D]. 张卫杰. 浙江大学, 2014(09)
  • [4]照相知识杂谈[J]. 闫宝光. 影像材料, 2000(05)
  • [5]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J]. 许澍,金尚忠.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0(02)
  • [6]20世纪末照相机曝光控制功能的两大特点体现摄影者主观意愿和智能化的自动控制[J]. 汤德伟. 照相机, 2000(04)
  • [7]电子闪光灯在摄影中的应用[J]. 张化川. 河北水利, 1998(01)
  • [8]雅奇632LCD闪光灯[J]. 文澜. 照相机, 1995(09)
  • [9]电子闪光灯的技术发展续1[J]. 史焕. 照相机, 1995(02)
  • [10]创造性闪光(下)[J]. 沈荣根. 照相机, 1994(06)

标签:;  ;  ;  ;  

专业摄影闪光指数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