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一、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倪镜博[1](2021)在《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CM)因具有结构多样,组成丰富,性能突出等多项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较于各自的单一组分,复合材料特殊的结构以及可控的形貌变化使其在光学,传感器,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纳米范围的颗粒尺寸所引发的纳米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其理论研究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共聚合的工艺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面功能化改性,制备了表面链接丰富醛基的聚苯乙烯功能微球(PS-CHO)。研究了微球作为吸附剂在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领域的应用,通过动力学模型与吸附前后的微球对比得出吸附过程机理。进一步以PS-CHO微球作为载体,硝酸铈为铈源,通过原位沉淀法制备PS-CHO@CeO2纳米核壳微球。改变铈源浓度以及溶液pH值即可实现复合微球结构和形貌的可控化调整并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复合微球的紫外光催化活性通过甲基橙(MO)的降解进行评估。同类型的衍生材料—聚苯乙烯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PS-CHO@RGO)复合微球通过氧化石墨烯(GO)的原位还原合成。探究了其在过一硫酸氢钾(2KHSO5·KHSO4·K2SO4)存在下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本文具体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PS-CHO微球的合成及其吸附铀酰离子(U022+)性能探究首先以苯乙烯(St)和丙烯醛(C3H4O)作为聚合反应的单体,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空间位阻型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共聚合的方式制备表面链接醛基的聚苯乙烯微球(PS-CHO)。醋酸铀/水溶液模拟工业含铀废水,以PS-CHO微球作为吸附剂,实现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有效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静电吸引的作用下,醋酸铀/水溶液中UO22+可以被微球表面的醛基捕获,形成中间态水合化合物,体系中氧气为氧化剂,最终铀酰离子以纳米氧化物颗粒的形式富集于微球的表面。吸附动力学的结果证明,在反应温度为313 K,吸附剂量为0.4 g.L-1,初始铀酰离子浓度为20 mg·L-1且pH值等于6.0的体系中可获得最佳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率可达92.13%,经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数据能更好的描述吸附过程。洗脱实验中,高氯酸为最优洗脱剂,PS-CHO微球展现出良好的耐酸碱性并且能重复使用。(2)PS-CHO@CeO2纳米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本章利用胶体系统热力学效应,发展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成功将纳米二氧化铈粒子沉积在聚苯乙烯醛基微球的表面。反应过程中,微球表面暴露的醛基提供了结合位点,根据静电相吸的原理,三价铈离子(Ce3+)自发地沉积至微球表面并与醛基结合,在氧气的氧化作用下,即可制备PS-CHO@CeO2纳米复合微球。颗粒直径3-4 nm的CeO2纳米粒子均匀分布于微球表面,复合微球呈现明显的覆盆子状核壳结构。与已报道的制备聚合物微球负载纳米二氧化铈工艺相比,本章中报道的方法中不涉及额外的分散剂与氧化剂,作为载体的微球也无需进行前处理。一系列同步实验的结果表明,简单改变铈源浓度和反应体系pH值,就可以实现复合微球形貌以及二氧化铈负载率的可控化调整。PS-CHO@CeO2复合微球的催化活性通过光降解甲基橙染料验证,在紫外光的照射下,120 min内甲基橙的降解率可达93.03%。更值得注意的,复合微球同时展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循环使用4次后依旧维持高催化活性。(3)PS-CHO@RGO复合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性能探究本章采用原位聚合法,依据石墨烯表面基团的电离π电子与聚合物表面π-π共轭自组装的原理,氧化石墨烯(GO)经硼氢化钠还原后包覆于PS-CHO微球,即可制备PS-CHO@RGO复合微球。微球穿插在RGO片层间可以有效改善石墨烯基材料的堆叠问题。PS-CHO@RGO复合微球的电导率随GO投料量的增加而提升,当RGO体积分数达到0.98 vol.%时,电导率出现了五个数量级的梯度式提升,证明渗透阈值的出现,复合微球出现了渗虑。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 PS-CHO@RGO复合微球在少量过一硫酸氢钾(PMPS)存在下的催化活性并且提出了降解机制。PS-CHO@RGO复合微球可以激发PMPS生成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亚甲基蓝(MB)的氧化降解率显着提升,60 min内可达98%以上。PS-CHO@RGO复合微球通过高速离心的方式实现循环利用。

杜凯敏[2](2020)在《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文中提出近年来,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发射带窄、荧光寿命长、高的光稳定性,反斯托克斯位移大,低自发荧光,无光漂白和光闪烁,低毒性且对生物组织光损伤小等),在物质检测、生物成像、光动力学治疗、三维立体显示和信号传感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通过功能化修饰,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可以与光热诊疗试剂有效结合,用于搭建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纳米诊疗平台。全无机铅卤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发射波长易调节、光谱吸收宽、消光系数大、荧光发射效率高、发射谱线窄等),使其广泛应用于光伏,固态发光二极管,X射线成像,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但是,钙钛矿材料的离子性质和低形成能使它们极易受到光、氧、热和湿气等环境压力的影响,尤其在有水的情况下极易分解。然而,在材料合成和器件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水,这将严重影响器件的性能。因此,改善钙钛矿材料的水稳定性以及延长器件工作寿命对于其未来的商业应用至关重要。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几种发光材料,将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与几种光热诊疗试剂有效结合,搭建多功能的纳米诊疗平台用于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癌症治疗。另外,成功制备了水稳定的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并对发光二极管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单分散的NaYF4:Yb/Er/Cu上转换纳米晶。通过Cu2+离子共掺杂不仅实现了 NaYF4:Yb/Er晶相/形貌的同时控制,且与没有掺杂的NaYF4:Yb/Er纳米晶相比,60%mol Cu2+掺杂的NaYF4:Yb/Er纳米晶的绿光和红光上转换发射强度分别提高了 37倍和25倍。我们用合成的NaYF4:Yb/Er/Cu上转换纳米晶在宽温度范围实现了 980 nm激发的光学温度传感,可用作高灵敏度的温度传感器。2.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原位生长的方法将超小粒径的金属硫化物(Mn+S,M=Ag,Cu,Cd)量子点(QDs)均匀地生长在在壳聚糖(CS)修饰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晶的表面上。以Ag2S为例,研究了Ag2S量子点在NaYF4:Yb/Er@CS表面的生长行为。并系统地研究了 Ag:Y 比,S:Ag 比,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Ag2S 在NaYF4:Yb/Er@CS 表面生长行为的影响。所得的NaYF4:Yb/Er@CS@Ag2S纳米复合平台既具有NaYF4:Yb/Er的上转换发光(UCL)特性,又具备Ag2S 良好的光热转换效果。在细胞水平证明了NaYF4:Yb/Er@CS@Ag2S纳米复合材料在UCL成像指导的光热治疗(PTT)领域的潜在价值。3.制备 了一种新型的 NaYF4:Yb/Er@NaLuF4:Nd/Yb@NaLuF4@CS@Ag2Se(标记为UCNPs@CS@Ag2Se)多功能纳米诊疗平台。该材料可在808 nm激光激发下实现NIR生物窗口 Ⅰ和Ⅱ区上转换(UC)和下转换(DS)发光。同时,附着的Ag2Se纳米点由于其优异的NIR吸收能力,在808 nm激光辐照下会产生过高热。合成后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将UCNPs独特的光学性质,CT成像能力和Ag2Se纳米点出色的光热转换能力及光声成像能力(PA)整合在一起,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忽略的毒性。这些优异的性能证明了 UCNPs@CS@Ag2Se纳米复合物在UCL/DSL/CT/PA多模式成像指导的PTT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4.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功能NaYF4:Yb/Er@NaYF4:Yb-Cu2-xS(标记为UCNPs-Cu2-xS)纳米诊疗平台。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具有出色的发光性能和高X射线衰减系数的UCNPs可以用作UCL和CT成像造影剂,Cu2-xS纳米点中含有Cu(Ⅱ)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MRI)。此外,具有高NIR Ⅱ区域吸光度的Cu2-xS纳米点不仅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而且Cu2-xS纳米点中的Cu(Ⅰ)可以对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H2O2做出反应产生有毒的羟基自由基(·OH)以有效杀死癌细胞。另外,所获得的UCNPs-Cu2-xS纳米复合材料在NIR-Ⅱ生物窗口(1064 nm)处具有可忽略的细胞毒性和高的光热转化效率,表明它们具有UCL/CT/MR多模成像指导的化学动力疗法(CDT)/PTT协同治疗癌症的巨大潜力。5.探索了一种简便的合成策略,通过水辅助工艺合成超稳定的CsPbBr3/CsPb2Br5@PbBr(OH)(PQDs@PbBr(OH))纳/微米球。这些PQDs@PbBr(OH)纳/微米球在水中浸泡18个月以上仍可以保持出色的光致发光(PL)强度和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90%)。纳/微米球的晶相,粒径和PL峰位置会通过改变反应混合物中水的含量而调节。与无水体系得到的CsPbBr3/Cs4PbBr6纳米晶体(NCs)相比,纳/微米球具有超高的水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最后,基于PQDs@PbBr(OH)优异的稳定性,我们成功制备了LED器件,器件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高的流明效率,证实该材料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刚刚[3](2020)在《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具有独特的高弹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等领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橡胶的交联是其获得高弹性的前提,只有经过交联的橡胶才具有实用价值。但是,目前橡胶工业广泛使用的传统交联方法存在以下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交联体系中会使用有毒的物质,比如氧化锌(ZnO);(2)交联反应过程会释放有毒且难闻的“硫化烟气”;(3)废弃的橡胶制品回收再利用十分困难,会带来严重的“黑色污染”。为了彻底解决橡胶传统交联方法存在的固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橡胶材料“绿色交联”的概念以及设计策略;即以官能化橡胶中的官能团作为交联点,而以生物基的小分子作为绿色交联剂替代硫磺,构建新型绿色交联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含可交换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制备了高力学性能、形状可塑且可重复加工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炭黑(CB)橡胶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绿色高效的原位环氧化改性法,成功地制备了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EEPDM)。然后,采用生物基癸二酸(DA)作为交联剂,基于EEPDM中的环氧基团与生物基DA中的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了含β-羟基酯键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结构。结果表明:DA交联的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可以避免有毒交联剂的使用以及有毒且难闻挥发有机物(VOCs)的释放。由于β-羟基酯键的存在,在酯交换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动态共价交联网络可以实现拓扑结构的重排,从而被赋予形状可塑性和再加工性能。但是,CB的存在会极大地限制橡胶分子链的运动,抑制酯交换反应的速率。因此,CB的存在会不利于动态共价交联橡胶的高温可塑性。最后,我们优化了动态交联橡胶的再加工方法,使再加工过程更实用且能够获得优异的重复加工效率,尤其是定伸应力的恢复率接近100%。此外,经过3次重复加工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大于15 MPa和200%,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2)基于环氧官能化丁苯橡胶,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即以生物基二羧酸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且可回收的丁苯橡胶。首先,在乳聚丁苯橡胶(ESBR)的聚合体系中,引入含有环氧基团的第三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成功制备了环氧官能化乳聚丁苯橡胶(ESBR-GMA)。基于ESBR-GMA中环氧基团与二羧酸中羧基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因为ESBR-GMA链中的环氧基团具有较高反应活性,所以只需添加少量二羧酸作为交联剂(无需额外的添加剂),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即可获得优异的交联效率和交联速率。另外,该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通过控制二羧酸的类型和用量来灵活调节。随着二羧酸酸性的提高、二羧酸用量的增加或者环氧官能化程度的增加,橡胶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都呈现出显着地增加。最后,由于交联结构中酯基的存在,采用化学回收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断开交联结构中的酯基,重新得到线性的橡胶分子链,达到废橡胶回收的目的。(3)基于羧基官能化丁腈橡胶(XNBR),设计了一种简单、高效且绿色的交联方法,以生物基环氧大豆油(ESO)作为交联剂,实现了 XNBR的“闭环回收”。以商品化的XNBR中的羧基作为交联点,生物基ESO作为交联剂替代硫磺,基于羧基与环氧基团之间的反应,构建“酯基”交联网络结构。在发生交联反应前,生物基ESO还可以起到增塑作用,有着“一剂多用”的效果。此外,ZnO可作为该交联反应的催化剂,提高交联效率;同时,锌离子与羧基形成的离子对或者离子簇可作为增强点,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这种交联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并且交联反应不会有小分子副产物产生,使硫化过程释放的VOCs大幅减少。通过改变ESO或者ZnO的用量,就可以实现对交联橡胶的交联速率、交联密度和力学性能等的调节。最后,在酸的催化下,交联结构中的酯基被水解成羟基和羟基,重新得到线性的XNBR。因此,基于这种新型绿色交联体系,XNBR可以实现高效的“闭环回收”,从而能够多次循环使用。(4)以橡胶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NR和SBR作为研究对象,为硫磺硫化体系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ZnO减量的思路。首先,在不存在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分别研究了硫磺和次磺酰胺类促进剂用量对NR的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硫磺硫化体系中不存在活性剂时,NR和SBR都可以被有效地交联;并且,通过简单地调节促进剂和硫磺的用量,可以使NR和SBR获得良好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从而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要求。但是,在无活性剂的硫磺硫化体系中,硫化体系对NR和SBR的影响出现截然不同的规律。在NR体系中,促进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N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较小。在SBR体系中,硫磺用量的增加可以显着地改善SBR的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等;而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较小。此外,少量活性剂ZnO和硬脂酸锌(ZnSt2)的加入都可以明显地改善NR和SBR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使其交联效率和交联密度显着地增加。最后,通过探讨橡胶的硫磺硫化机理发现,α-H在交联前驱体和初始交联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导致了 NR和SBR之间硫化反应机理的差异。NR的主要副反应是与橡胶链结合的含硫环状结构的形成。然而,SBR的主要副反应是悬挂链的形成。

孙崇志[4](2019)在《高性能轮胎胎面用橡胶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具有节油和低固体颗粒物排放特点的高性能绿色轮胎已经成为轮胎行业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本论文围绕着汽车轮胎胎面用橡胶材料的高性能化,研究并揭示了基体橡胶分子链结构、填料聚集态结构、橡胶复合体系的多层次多尺度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溶聚丁苯橡胶(SSBR)和顺丁橡胶(BR)是制备绿色轮胎的重要原材料,清晰阐述并明确橡胶分子链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关系,是实现橡胶分子结构适宜性调控的关键。论文中,将具有不同链结构的SSBR和BR应用于胎面胶中,细致考察了橡胶大分子链结构对复合体系中填料的分散、填料-橡胶界面相互作用以及硫化胶动静态性能的影响;此外,将经过表面化学修饰、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白炭黑作为主增强填料填充到胎面胶中,研究了表面修饰白炭黑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特性以及对综合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橡胶材料的组成-结构-“魔三角”性能之间的关系。提高轮胎胎面胶的耐磨性能可以延长轮胎的寿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有害颗粒物的排放。为此,本论文在传统阿克隆磨耗试验机基础上做出改进,对比研究了以不同分子结构的生胶、不同结构参数的白炭黑为变量的胶料在不同工况下的耐磨性能,阐明了磨耗量-摩擦面形貌之间的对应关系。对SSBR分子链进行适当的官能化改性,通过官能团与白炭黑形成氢键作用可以达到改善白炭黑粒子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的目的。论文中,从SSBR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在阴离子活性聚合过程中,采用1-(4-二甲氨基苯基)-1-苯基乙烯和1,1-双(4-二甲氨基苯基)乙烯对SSBR进行链端、链中官能化改性,得到了不同胺基官能化的SSBR,并将其作为基体应用到了白炭黑增强的胎面胶复合材料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三维同步辐射X射线测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果表明,白炭黑通过与胺基官能团的氢键作用,实现了白炭黑粒子更好的分散,并形成了更厚的界面结合层,有效改善了橡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子模拟的理论分析结论也很好地验证了胺基官能化的实验结果。此外,本论文还采用了粗粒度分子动力学(CGMD)模拟的手段,探索了纳米颗粒在官能化聚合物基体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剪切速率范围(γthr<γ<γc)内,官能化聚合物会诱导球形纳米粒子(NPs)自组装成一维连接结构,且能在停止剪切后保持稳定,从而揭示了在混炼和停放实验过程中,官能化SSBR的官能基团与填料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影响关系机制。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要承受外部周期性动态载荷的作用,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随之变化,如何清晰地表征疲劳过程中橡胶材料微观结构演变,并建立这种结构演变与动态性能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中,采用X射线三维成像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大变形、长时间循环剪切作用下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粘弹性演变对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大变形的循环剪切作用下,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中填料粒子的松散聚集体首先被破坏,受限橡胶分子释放,使得弹性模量下降。随着增强粒子间橡胶分子的不断浸入,粒子聚集颗粒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减弱,强聚集体被破坏,进而提出了橡胶分子可连续插入增强粒子间并取向,从而获得更高强度的新增强机制。此外,还考察了具有二维片层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粘弹性随填料用量、剪切应变、剪切时间的变化规律。除一些传统填料可增强橡胶材料外,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拥有特殊性质的稀土化合物在橡胶复合材料中具有潜在应用。论文中,采用共沉淀-喷雾干燥结合法制备了粒径约50~60 nm的超细氧化钐粒子,然后采用硬脂酸,通过表面化学吸附及弱键合作用对氧化钐粒子进行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体系相比,稀土填充的橡胶复合材料中,改性氧化钐粒子团聚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力学性能得以提升,这主要是归因于橡胶复合材料受力时稀土元素的空f轨道能与橡胶分子之间形成“瞬时巨大络合物”。此外,论文中,依据稀土配位化学制备了稀土促进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钐,并用其替代传统促进剂CZ、促M,应用于高性能轮胎硫化促进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稀土促进剂的体系的硫化活化能更低,可以在低于传统促进剂体系的硫化温度下硫化,且硫化胶具有更高的抗裂纹增长能力以及更低的滚动温升,非常适用于轮胎厚制品的长时间硫化。据此,提出了稀土促进剂低温硫化促进机理:稀土 4f电子层能级丰富,配位能力强,可与橡胶中硬脂酸或碱性化合物形成更多的配位键,从而弱化了稀土-硫键的键能,能够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对橡胶进行硫化。

李钊[5](2019)在《水滑石基纳米复合矿物材料的机械力化学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滑石(LDHs)又被称为层状阴离子粘土矿物,自然界中赋存量较少,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并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根据水滑石矿物具有的层板阳离子可替换性和层间阴离子可交换性这两大重要特性,可以制备出具有光催化能力的锌系、钛系、锰系等水滑石种类。这一类水滑石同时具备优异的吸附能力和可观的光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可以作为光催化材料或光催化载体材料使用。目前,水滑石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液相合成法和机械力化学法。液相法比较成熟,但是却很难同时将异相材料负载到水滑石矿物基体上,因为各反应之间的液相沉淀pH值差异太大,它们之间存在干扰。机械力化学法可以有效克服水滑石和其它材料的合成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水滑石与所负载的异相催化材料的同步合成。论文首先以MgAl-LDH前驱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机械力化学制备工艺克服多元复合矿物材料的液相合成中各组分制备条件差异过大的问题,将可见光响应的CdS在球磨合成的同时负载在镁铝水滑石基体上。将Al(OH)3、干磨活化后的Mg(OH)2、无水CdCl2和无水Na2S按反应比例进行混合干磨,直接获得粉末状CdS/MgAl-LDH前驱体,再加水搅拌,除去杂质的同时使水滑石结晶。该固相反应不受共沉淀pH差异的影响。CdS纳米晶高度分散在镁铝水滑石基体上后,其在90分钟内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与块体CdS相比提高了40%左后。其次,选择具有半导体性质的ZnAl-LDH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机械力化学法,以碱式碳酸锌为统一锌源,克服硫化锌和锌铝水滑石液相沉淀反应条件差异过大、难以同时制备和结合的障碍,将紫外光响应的ZnS纳米颗粒直接固相负载到锌铝水滑石上。在充分均匀分散的同时,ZnS与锌铝水滑石形成能带结构匹配的异质结结构,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转移效率。180分钟紫外光照射后,2ZnS/LDH可以降解94%的罗丹明B染料(250mL,4mg/L)。在此基础上,继续以ZnAl-LDH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将具有可见光响应能力的ZnxCd1-xS固溶体和典型铋系光催化材料Bi2S3负载到水滑石上,实现合成、负载和组成异质结的同时完成。克服了双层氢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液相合成反应不能在同一反应场中同时进行的障碍,大大缩短了异质结结构催化材料的合成流程,降低了操作复杂性。同时,异质结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复合材料整体对可见光的利用率,硫化物和水滑石相互匹配的能带结构可以使材料的光电化学反应活性得到明显提升。最后,研究了以贵金属单质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在ZnAl-LDH矿物上直接负载贵金属单质,形成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的复合光催化矿物材料。机械力化学工艺克服了液相负载贵金属时贵金属可溶性盐种类稀少、价格昂贵和需要使用有机还原剂的缺点,可以直接将贵金属单质负载到水滑石半导体上,形成了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的异质结结构,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能力,拓展了水滑石矿物的可见光利用范围。180分钟内,复合材料对甲基橙(200mL,100mg/L)的光降解率接近100%。在上述合成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合成的CdS/MgAl-LDH,ZnS/ZnAl-LDH,ZnxCd1-xS/ZnAl-LDH,Bi2S3/ZnAl-LDH和Ag/ZnAl-LDH样品进行了光降解有机物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同样机械力化学法合成的纯相硫化物和纯相水滑石相比,各复合矿物材料的光催化能力和效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机械力化学工艺可以实现催化剂的高效分散以及异质结的构成,并有效地促进矿物材料光电化学效应的提升。同时,对各矿物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为水滑石矿物作为光催化材料或载体材料的应用确立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李璐[6](2018)在《三维有序多孔氧化锌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中温深度脱除硫化氢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高毒性和典型恶臭气味的气态污染物,低阈值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标准(GB14554-93)对H2S的排放指标非常严格,因此,探寻H2S深度脱除的方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氧化锌(ZnO)吸附法是多年来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深度脱除H2S的方法,但此方法存在效率低、易烧结、再生困难等技术问题。为了解决ZnO基脱硫剂的这些缺陷,本文设计制备了三维有序介孔和大孔氧化锌基脱硫剂,借助表征手段,研究其结构特性与脱硫活性的关系,探讨提高氧化锌基脱硫剂硫容及再生性能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了具有3D孔道结构的硅分子筛MCM-48、SBA-16、KIT-6负载ZnO吸附剂,均可将浓度为1 000 ppm的H2S吸附脱除至0.1 ppm以下,且最佳脱硫温度为300°C。不同3D介孔硅载体对ZnO的担载能力各有差异。活性测试表明KIT-6作为载体使ZnO具有最高的吸附效率和穿透硫容。失活模型模拟KIT-6负载30 wt%ZnO吸附剂的硫化行为,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不同温度下的实际饱和硫化曲线吻合度较高,计算其反应活化能Ea=21.28 kJ/mol,低于报道的同类型吸附剂。综合分析可知,合适的孔容和孔径大小对提高负载ZnO的能力和反应活性更为关键。2、在优选了最佳载体的基础上,选择稀土元素(Ce,La,Sm,Gd)作为助剂掺杂ZnO制备KIT-6负载型二元金属氧化物吸附剂,考察助剂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Ce的加入虽然可以降低ZnO颗粒大小,却削弱了ZnO与SiO2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ZnO在KIT-6表面的分散性降低,整体对脱硫效率几乎无贡献。Sm和Gd既降低了ZnO的结晶性,还通过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ZnO的分散性,进而提高吸附剂的脱硫效率。除了以上两种作用,La还可以通过增加Zn离子附近电子云密度增强O活性,使La掺杂的吸附剂脱硫性能最佳。ZnO与SiO2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ZnO在KIT-6上的存在形态,也会影响吸附剂的再生。气氛中的H2,O2和水蒸气会影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基本上都呈现负面影响。但约1 vol%的低浓度O2存在会因La2O3的催化氧化协同作用而使La-ZnO/KIT-6脱硫效率稍有提高。3、为了对比3D有序介孔与大孔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机理,采用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剂,制备不同尺寸、不同Zn/Si比的三维有序大孔(3DOM)ZnO-SiO2复合吸附剂。结果表明,SiO2对构筑ZnO的3DOM结构有稳定作用,纯ZnO样的大孔结构有序性差、表面颗粒大、孔径、比表面积和孔容都迅速下降。在300°C下穿透硫容随ZnO含量增加而逐渐升高,表明稳定结构下活性组分数量重要性;但继续提高ZnO的量导致穿透硫容迅速下降,说明织构的重要性,50wt%ZnO含量的锌硅复合吸附剂活性组分利用率和脱硫效率较好。不同直径3DOM复合吸附剂的脱硫行为表明,相同ZnO含量下,脱硫效率随孔径增大而降低,采用230 nm PS微球制备孔径152 nm左右的3DOM吸附剂脱硫性能最好。相对于介孔型吸附剂,La对3DOM吸附剂的脱硫效率影响较小,且影响程度随孔径的增加而减弱。4、为了改善3D介孔、大孔ZnO基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和稳定性,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为模板,制备3DOM结构的ZnFe2O4-SiO2复合吸附剂,并对其与介孔型铁酸锌吸附剂进行对比,研究多孔型吸附剂的脱硫-再生能力和机理。结果表明,有序多孔型ZnFe2O4-SiO2复合吸附剂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可达到较高精度的脱硫水平。较大比表面积和活性组分分布使ZnFe2O4/KIT-6的穿透硫容比3D-50ZFS高约8.33%,但其再生能力却略逊于后者。对硫化、再生过程中的物相分析结果显示,硫化后残留的硫酸盐归属于Fe2(SO4)3;经550°C再生后残留的极少量硫酸盐认定为ZnSO4。3DOM吸附剂不受残留硫酸盐的影响,在硫化和再生温度均维持在550°C的条件下,经过7次脱硫-再生循环后,再生效率均维持在初始穿透硫容的70%以上。还原气氛中的H2对3D-50ZFS脱硫行为影响显着,气氛中完全不含H2时,脱硫效率最低,但高浓度H2又会因为Fe3+易被还原损失而导致脱硫效率降低。5 vol%H2条件下3D-50ZFS脱硫效率最高。

邓瑞平,宋术岩,庞然,李成宇,张洪杰[7](2012)在《稀土硫化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稀土硫化物是一类结构复杂、性能丰富、应用广泛的功能材料,在无机颜料、热电材料、光学材料及磁性材料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近些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稀土硫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对稀土硫化物制备的一些常见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对稀土硫化物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γ-稀土倍半硫化物的结构、性能特点以及相应的应用,尤其是它在环保颜料、高温热电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领域中应用;此外,本文对稀土硫化物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邰晓曦[8](2011)在《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是一种分散均匀的多相材料,在光学透明性、可调折射率、力学性能、耐温性能、耐磨性、柔韧性、功能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在涂料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采用无机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如Al2O3、TiO2等改性有机聚合物已经成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传统金属氧化物粉体相比,金属氧化物介孔材料拥有更大的表面积,特殊的结构特征,如孔道和空腔,具备更多的催化点或反应点。选用铈锆复合氧化物介孔材料对有机聚合物进行改性,通过介孔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达到聚合物分子既能包覆在无机粒子外部,又能在粒子的孔内部生长的目的;同时,介孔结构材料的一维和三维孔洞结构有可能使聚合物分子链穿过粒子形成“无机-有机互穿网络”结构,能够将铈锆复合氧化物介孔粒子的多孔性、孔内可反应性、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易加工性及介电性能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改善聚合物的断裂韧性、抗弯曲强度及抗高温氧化性等,获得高性能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研发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为模板剂的软模板合成路线,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eO2-ZrO2介孔结构材料。研究不同铈锆摩尔比、焙烧温度、升温速率、晶化和陈化行为对材料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小、孔径及其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分析CeO2-ZrO2的晶体结构,观察材料的表面和孔道结构,确定了制备最大比表面积CeO2-ZrO2介孔结构材料的最佳反应参数,即铈锆摩尔比为6:4,焙烧温度400°C,焙烧时间8h。实验结果还表明:当晶化温度过高时,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将下降,而适当的陈化有利于介孔材料的粒度分布变窄。在焙烧阶段加快升温速率有利于保持更多完整的介孔结构,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但过高的焙烧温度会使介孔材料的晶化程度增加,晶粒长大并在表面发生一定程度的烧结,粒径变大,颗粒间发生聚集而导致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显着下降。(2)选用月桂酸、硬酯酸、油酸和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四种有机分子对CeO2-ZrO2介孔粒子进行有机改性,研究有机改性剂对介孔粒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分散性的影响。确定了油酸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CeO2-ZrO2介孔粒子的有效改性剂,制备出CeO2-ZrO2-PMMA接枝聚合物,探讨PMMA接枝改性CeO2-ZrO2介孔材料的机理和效果。结果表明:油酸对介孔粒子的有机改性是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的共同结果,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CeO2-ZrO2介孔材料的效果则受到反应时间和pH值的影响。油酸和KH570改性后的CeO2-ZrO2介孔粒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便于进一步采用“由表面接枝法”,引发PMMA在CeO2-ZrO2介孔粒子上的接枝反应,得到的CeO2-ZrO2-PMMA接枝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高于纯PMMA。由于在CeO2-ZrO2-PMMA的接枝链上存在活性端基,有利于进一步制备出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3)以苯乙烯和油酸改性后的介孔CeO2-ZrO2粒子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CeO2-ZrO2-PS杂化材料。研究CeO2-ZrO2-PS的杂化机制以及反应参数对聚苯乙烯分子量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比表面分析、TEM、TG等多种方法对CeO2-ZrO2-PS杂化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考察油酸含量和CeO2-ZrO2含量对CeO2-ZrO2-PS杂化材料拉伸强度和缺口抗冲击强度的影响,探讨CeO2-ZrO2刚性介孔粒子改善聚苯乙烯力学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CeO2-ZrO2粒子与苯乙烯基体间的界面粘结作用增强,可以有效改善聚苯乙烯的拉伸强度、缺口抗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相对于纯的聚苯乙烯热分解温度而言,CeO2-ZrO2-PS杂化材料的耐热性能增强,热分解温度提高。(4)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介孔CeO2-ZrO2粒子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法制备出CeO2-ZrO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利用红外光谱、TEM、DSC、TG等多种方法对CeO2-ZrO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CeO2-ZrO2-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探讨CeO2-ZrO2刚性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共混行为以及固化后力学性能改善的机理。结果表明:添加CeO2-ZrO2的环氧树脂固化后的拉伸性能,缺口抗冲击性能和弯曲强度随着CeO2-ZrO2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适当含量的CeO2-ZrO2粒子可以使CeO2-ZrO2-环氧树脂固化后的多项力学性能得到优化,邵氏硬度提高,耐热性能提高。引入脆韧转变的“逾渗模型”,初步建立有机改性CeO2-ZrO2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中共混行为的数学模型,解释杂化体系中不同含量的CeO2-ZrO2介孔粒子对杂化材料力学性能造成影响的原因。

王丽萍,吴宗斌,洪广言[9](2001)在《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 .通过荧光光谱、磁性、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 .荧光光谱测试可见Eu3+ 的特征发射峰 ;磁性测试表明与H2 S反应后复合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降低 ;TEM测试表明反应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 .分析了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郑保山,龚小芬[10](1997)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二、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概述
        1.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成
        1.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1.3 表面功能化
    1.2 工业废水
        1.2.1 工业废水的种类及危害
        1.2.1.1 重金属废水
        1.2.1.2 有机染料废水
        1.2.1.3 放射性废水
        1.2.2 工业废水的现有处理工艺
    1.3 光催化科学
        1.3.1 光催化的概述
        1.3.2 光催化的机理
        1.3.3 光催化剂
        1.3.3.1 光催化剂的类型
        1.3.3.2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 石墨烯材料
        1.4.1 石墨烯材料的简介
        1.4.2 石墨烯材料的特点及优势
        1.4.3 氧化石墨烯
        1.4.4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
        1.4.4.1 石墨烯/金属复合物
        1.4.4.2 石墨烯/聚合物材料
        1.4.4.3 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物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PS-CHO微球的合成及其吸附铀酰离子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聚苯乙烯醛基微球的制备
        2.3.2 聚苯乙烯醛基微球吸附铀酰离子
        2.3.3 铀酰离子溶液浓度测定
        2.3.4 解吸及重复实验
    2.4 性能表征与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S-CHO微球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5.1.1 红外光谱
        2.5.1.2 醛基浓度分析
        2.5.1.3 Zeta电位
        2.5.1.4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
        2.5.2 PS-CHO微球吸附铀酰离子的研究
        2.5.2.1 形貌观察及元素分析
        2.5.2.2 X射线衍射表征
        2.5.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2.4 差热分析
        2.5.3 最佳吸附条件探究
        2.5.3.1 初始铀酰离子浓度
        2.5.3.2 pH值
        2.5.3.3 吸附剂量
        2.5.3.4 吸附时间和温度
        2.5.3.5 离子强度
        2.5.4 吸附动力学
        2.5.4.1 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
        2.5.4.2 Elovich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
        2.5.5 解吸过程探究
        2.5.6 吸附剂对比
        2.5.7 吸附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S-CHO@CeO_2纳米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设计
        3.2.4 制备样品
        3.2.5 光催化降解性能
        3.2.6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S-CHO@CeO_2复合微球的表征
        3.3.1.1 形貌观察
        3.3.1.2 元素分析
        3.3.1.3 X射线衍射表征
        3.3.1.4 拉曼光谱
        3.3.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3.3.1.6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
        3.3.1.7 热分析表征
        3.3.1.8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3.3.1.9 对照实验
        3.3.2 催化性能测试
        3.3.2.1 催化性能
        3.3.2.2 循环测试
        3.3.3 光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S-CHO@RGO复合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催化降解性能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制备样品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S-CHO@RGO复合微球的表征
        4.3.1.1 形貌观察
        4.3.1.2 电导率测试
        4.3.1.3 红外光谱
        4.3.1.4 拉曼光谱
        4.3.1.5 X射线衍射表征
        4.3.1.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4.3.2 催化性能测试
        4.3.2.1 浓度测定
        4.3.2.2 催化活性
        4.3.2.3 循环测试
        4.3.3 催化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简介
        1.2.1 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概述
        1.2.2 钙钛矿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1.3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1.3.1 光学成像
        1.3.2 X射线CT成像
        1.3.3 磁共振成像(MRI)
        1.3.4 多模式成像
    1.4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1.4.1 化学治疗
        1.4.2 放射治疗(RT)
        1.4.3 光热治疗(PTT)
        1.4.4 光动力治疗(PDT)
        1.4.5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
        1.4.6 诊疗一体化
    1.5 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研究及在发光领域的应用
        1.5.1 稳定性提升策略
        1.5.2 发光二极管(LED)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样品分析测试仪器
第3章 Cu~(2+)离子掺杂NaYF_4:Yb/Er增强的上转换发光及可控的晶相/形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Cu~(2+)离子共掺杂的β-NaYF_4:Yb/Er微米棒的制备
        3.2.2 Cu~(2+)离子共掺杂的β-NaGdF_4:Yb/Er和β-NaLuF_4:Yb/Er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相、形貌的表征分析
        3.3.2 上转换发光性质
        3.3.3 温度传感性质
    3.4 小结
第4章 通用的原位控制生长策略合成金属硫化物量子点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
        4.2.2 NaYF_4:Yb/Er@CS的合成
        4.2.3 通过原位生长策略合成亲水性NaYF_4:Yb/Er@CS@M~(n+)S纳米复合物
        4.2.4 细胞毒性试验
        4.2.5 体外UCL成像
        4.2.6 光热性能测试
        4.2.7 体外光热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合成、化学组成与形貌分析
        4.3.2 金属硫化物量子点在UCNCs表面生长行为的研究
        4.3.3 样品的发光性质和光热转换性能
        4.3.4 体外UCL成像性质及毒性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超小Ag_2Se量子点原位装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于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癌症光热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的合成
        5.2.2 壳聚糖功能化UCNPs的合成(UCNPs@CS)
        5.2.3 原位生长策略合成UCNPs@CS@Ag2Se纳米复合材料
        5.2.4 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UCL成像性质
        5.2.5 溶血分析
        5.2.6 动物试验
        5.2.7 穿透深度测试和体内光学成像
        5.2.8 体内/外光声成像和X射线CT成像
        5.2.9 光热效应,光稳定性和光热转化效率
        5.2.10 体内和体外光热效应
        5.2.11 体内光热治疗
        5.2.12 活体生物分布和活体组织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的合成和表征分析
        5.3.2 样品发光特征与机理
        5.3.3 样品的光热转换性质
        5.3.4 细胞毒性和UCL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
        5.3.5 体外和体内PA成像、CT成像和NIR荧光成像
        5.3.6 体内生物分布,光热治疗和长期毒性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UCNPs-Cu_(2-x)S纳米平台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化学动力学/光热协同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
        6.2.2 CS-UCNPs的合成
        6.2.3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6.2.4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热效应
        6.2.5 细胞毒性、活性氧检测和光热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6.2.6 细胞的UCL成像
        6.2.7 体内/外CT成像和MR成像
        6.2.8 体内光热疗法测定
        6.2.9 组织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分析
        6.3.2 光热转换性能
        6.3.3 细胞毒性评估、CDT效果、光热消除效果和UCL成像特性
        6.3.4 体外和体内X射线CT成像和MR成像
        6.3.5 体内协同化学动力学/光热治疗和长期毒性
    6.4 小结
第7章 水辅助策略合成超稳定的CsPbBr_3/CsPb_2Br_5@PbBr(OH)纳/微米球用于发光二极管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CsPbBr_3/Cs_4PbBr_6 NCs和CsPbBr_3/CsPb_2Br_5@PbBr(OH)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合成
        7.2.2 LEDs和WLEDs的制备
        7.2.3 LED封装测试
        7.2.4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合成和表征
        7.3.2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水稳定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
        7.3.3 稳定性机制及LED应用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硫化剂
        1.2.2 硫化烟气
        1.2.3 黑色污染问题
    1.3 橡胶的硫化
    1.4 橡胶新型交联体系
        1.4.1 基于非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1.4.2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橡胶交联体系设计
        1.4.3 离子键交联弹性体
    1.5 橡胶的环氧化改性
    1.6 橡胶材料低锌/无锌技术研究进展
        1.6.1 氧化锌纳米化
        1.6.2 无机填料载锌技术
        1.6.3 有机锌
        1.6.4 稀土型多功能橡胶硫化剂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酯交换反应的动态共价交联三元乙丙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
        2.2.3 DA硫化EEPDM样品的制备
        2.2.4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
        2.2.5 测试与表征
    2.3 EPDM的环氧化改性
        2.3.1 EEPDM的红外表征
        2.3.2 EEPDM的核磁表征
    2.4 EEPDM的绿色交联
        2.4.1 EEPDM的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2.4.2 EEPDM的硫化性能
    2.5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5.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2.5.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传统硫化体系的比较
        2.5.3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2.6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塑性
        2.6.1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
        2.6.2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形状可塑性
    2.7 EEPDM/CB橡胶复合材料的再加工性能
        2.7.1 再加工方法优化
        2.7.2 再加工后橡胶的力学性能
        2.7.3 再加工机理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二羧酸绿色交联环氧丁苯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ESBR-GMA的制备
        3.2.3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ESBR-GMA/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3.2.5 测试与表征
    3.3 ESBR-GMA的合成
        3.3.1 ~1H NMR谱图及共聚组成
        3.3.2 FTIR谱图及DSC曲线
    3.4 ESBR-GMA的绿色交联
        3.4.1 新型绿色交联体系的设计
        3.4.2 交联反应的红外表征
        3.4.3 不同种类二羧酸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4.4 SA用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4.5 GMA含量对ESBR-GMA性能的影响
    3.5 化学回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基环氧大豆油绿色交联羧基丁腈橡胶的设计与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回收
        4.2.4 测试与表征
    4.3 ESO对XNBR的增塑效应
        4.3.1 门尼粘度测试
        4.3.2 RPA应变扫描
        4.3.3 DSC测试
        4.3.4 增塑机理的研究
    4.4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交联性能
        4.4.1 红外表征交联反应的进行
        4.4.2 硫化性能
        4.4.3 抗焦烧性能
    4.5 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6 ZnO催化效应
        4.6.1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4.6.2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焦烧性能的影响
        4.6.3 ZnO用量对XNBR/CB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6.4 ZnO作用机理探讨
    4.7 化学回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胎用橡胶材料的硫磺硫化体系中氧化锌减量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橡胶复合材料制备
        5.2.3 橡胶热氧老化性能
        5.2.4 测试与表征
    5.3 N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5.3.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5.3.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NR性能的影响
        5.3.3 NR的低锌硫化体系
    5.4 SBR的氧化锌减量研究
        5.4.1 无锌硫化体系中硫磺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5.4.2 无锌硫化体系中促进剂用量对SBR性能的影响
        5.4.3 SBR低锌硫化体系
    5.5 硫磺硫化机理
        5.5.1 无活性剂体系硫磺硫化机理
        5.5.2 锌离子作用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高性能轮胎胎面用橡胶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高性能轮胎性能要求
        1.3.1 低滚动阻力
        1.3.2 抗湿滑性
        1.3.3 耐磨性
    1.4 高性能轮胎用原材料
        1.4.1 溶聚丁苯橡胶(SSBR)
        1.4.2 顺丁橡胶
        1.4.3 炭黑
        1.4.4 白炭黑
        1.4.5 石墨烯
        1.4.6 石墨烯的制备以及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5 橡胶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网络结构与性能间关系
        1.5.1 橡胶复合材料增强机理
        1.5.2 填料粒子增强橡胶的因素
        1.5.3 填料网络结构的演变
        1.5.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1.5.5 填料粒子自组装行为
    1.6 稀土化合物在橡胶领域的主要应用
        1.6.1 稀土配合物的特点
        1.6.2 稀土类硫化促进剂
        1.6.3 稀土氧化物在橡胶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2.1.1 原材料及试剂
        2.1.2 基本配方表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工艺过程
        2.3.1 不同溶聚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不同顺丁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不同白炭黑填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
        2.3.5 石墨烯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6 纳米氧化钐的制备及改性
        2.3.7 稀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橡胶分子及微观结构表征
        2.4.2 橡胶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绿色轮胎用溶聚丁苯、顺丁橡胶、白炭黑结构参数与胎面胶“魔三角”性能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生胶微观结构对橡胶材料性能的影响
        3.2.1 生胶微观结构参数
        3.2.2 生胶结构对胎面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2.3 生胶结构对体系填料分散的影响
        3.2.4 生胶对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2.5 生胶结构对填料-橡胶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2.6 生胶结构对胎面胶抗湿滑性能的影响
        3.2.7 生胶结构对胎面胶耐磨性能的影响
    3.3 表面修饰白炭黑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3.3.1 表面修饰白炭黑的制备和结构参数
        3.3.2 表面修饰白炭黑填充胎面胶的硫化性能
        3.3.3 表面修饰白炭黑在胎面胶中的分散
        3.3.4 表面修饰白炭黑填充胎面胶的静态力学性能
        3.3.5 表面修饰白炭黑填充胎面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3.4 表面修饰白炭黑填充胎面胶的耐磨性能
        3.4.1 干、湿条件下表面修饰白炭黑补强胎面胶磨耗性能分析
        3.4.2 滑-滚动条件下表面修饰白炭黑补强胎面胶磨耗性能分析
        3.4.3 模拟水泥摩擦面下表面修饰白炭黑补强胎面胶磨耗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制备、表征及其与白炭黑复合的研究: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胺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
    4.3 白炭黑/胺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表征
        4.3.1 白炭黑/胺基官能化SSBR复合体系的断面形貌(SEM)
        4.3.2 白炭黑/官能化丁苯橡胶复合体系中白炭黑的空间分布
    4.4 白炭黑与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基体间的界面作用
    4.5 白炭黑/官能化SSBR硫化胶的静态力学性能
    4.6 白炭黑/官能化SSBR体系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4.7 末端硅氧烷官能化对白炭黑/SS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7.1 硅氧烷基SSBR的合成与结构
        4.7.2 白炭黑/硅氧烷基SSBR中填料的分散
        4.7.3 白炭黑/硅氧基SSBR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4.7.4 白炭黑/硅氧基SSBR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4.8 官能化丁苯橡胶/白炭黑纳米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质-分子模拟
        4.8.1 模型及模拟方法
        4.8.2 结果与讨论
    4.9 官能化聚合物体系中稳定剪切流下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行为
        4.9.1 模型及模拟方法介绍
        4.9.2 模拟结果与讨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剪切作用下橡胶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演变
    5.1 引言
    5.2 白炭黑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循环剪切过程中的动态性能变化
    5.3 白炭黑增强橡胶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一动态性能关系与机制
        5.3.1 循环剪切作用对白炭黑粒子分散的影响
        5.3.2 模拟方法
        5.3.3 模拟结果
    5.4 还原氧化石墨烯增强橡胶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动态性能关系与机制
        5.4.1 rGO/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
        5.4.2 rGO对天然橡胶各项性能的影响
        5.4.3 rGO/NR橡胶复合材料循环剪切作用下的动态网络结构的演变
    5.5 小结
第六章 稀土元素在胎面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超细氧化钐的制备、表征以及改性
        6.2.1 共沉淀-喷雾干燥结合法制备超细氧化钐
        6.2.2 前驱体及煅烧产物的XRD分析
        6.2.3 前驱体的TGA分析
        6.2.4 超细氧化钐的改性
    6.3 不同尺寸氧化钐粒子/SSBR/NR硫化胶性能测试
        6.3.1 微米级氧化钐粒子/SSBR/N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6.3.2 超细Sm_2O_3/SSBR/N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6.3.3 改性超细Sm_2O_3/SSBR/N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6.4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钐的合成与表征
        6.4.1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钐的制备工艺
        6.4.2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钐的结构表征
    6.5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钐的硫化促进特性及机理分析
    6.6 促进剂类型对SSBR/N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6.6.1 促进剂类型和用量对SSBR/N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6.6.2 促进剂类型对SSBR/NR硫化胶抗裂纹增长性能的影响
        6.6.3 促进剂类型对硫化胶的动态生热的影响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水滑石基纳米复合矿物材料的机械力化学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滑石光催化材料
        1.2.1 水滑石单一相光催化材料
        1.2.2 水滑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
        1.2.3 金属-水滑石光催化材料
        1.2.4 层状双氧化物LDO光催化材料
    1.3 半导体光催化介绍
        1.3.1 光催化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1.3.2 双半导体型异质结的构建理论
        1.3.3 半导体-金属型异质结的构建理论
        1.3.4 半导体-碳材料型异质结的构建理论
        1.3.5 多元异质结的构建理论
    1.4 材料的机械化学制备
        1.4.1 机械化学制备金属氧化物材料
        1.4.2 机械化学制备金属硫化物材料
        1.4.3 机械化学制备其它功能性矿物材料
        1.4.4 机械活化改性矿物材料
        1.4.5 机械化学制备类水滑石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实验及分析仪器一览表
    2.2 样品制备方法
        2.2.1 Mg-Al水滑石的制备
        2.2.2 Zn-Al水滑石的制备
        2.2.3 CdS的制备
        2.2.4 ZnS的制备
        2.2.5 Zn_xCd_(1-x)S固溶体的制备
        2.2.6 Bi_2S_3的制备
        2.2.7 nCdS/MgAl-LDH的制备
        2.2.8 nZnS/ZnAl-LDH的制备
        2.2.9 nZn_xCd_(1-x)S/ZnAl-LDH的制备
        2.2.10 nBi_2S_3/ZnAl-LDH的制备
        2.2.11 nAg/ZnAl-LDH的制备
    2.3 理化性质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布(BET-BJH)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3.5 综合热分析仪(TG-DSC)
        2.3.6 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3.8 电子自旋共振谱(ESR)
        2.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3.10 交流阻抗测试(EIS)
        2.3.11 光致发光光谱(PL)
        2.3.12 霍尔效应检测(Hall effect)
    2.4 光催化实验
        2.4.1 CdS/MgAl-LDH前驱体可见光催化实验
        2.4.2 ZnS/ZnAl-LDH紫外光催化实验
        2.4.3 Zn_xCd_(1-x)S/ZnAl-LDH前驱体可见光催化实验
        2.4.4 Bi_2S_3/ZnAl-LDH可见光催化实验
        2.4.5 Ag/ZnAl-LDH可见光催化实验
第3章 CdS/MgAl-LDH前驱体的机械化学合成及光催化评价
    3.1 矿物材料理化性质
        3.1.1 相结构和形貌
        3.1.2 比表面积和孔分布
        3.1.3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3.2 矿物材料光催化性能
        3.2.1 光催化反应活性
        3.2.2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3.2.3 光催化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ZnS/ZnAl-LDH的机械化学合成及光催化评价
    4.1 矿物材料理化性质
        4.1.1 相结构和形貌
        4.1.2 拉曼光谱特性
        4.1.3 热性质
        4.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性质
        4.1.5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4.2 矿物材料光催化性能
        4.2.1 光催化反应活性
        4.2.2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4.2.3 光催化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Zn_xCd_(1-x)S/ZnAl-LDH前驱体的机械力化学合成及光催化评价
    5.1 矿物材料理化性质
        5.1.1 相结构和形貌
        5.1.2 红外光谱特性
        5.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性质
        5.1.4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5.1.5 电化学阻抗
    5.2 矿物材料光催化性能
        5.2.1 锌镉比例与光降解效率的关系
        5.2.2 硫化物负载量与光降解效率的关系
        5.2.3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5.2.4 光催化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Bi_2S_3/ZnAl-LDH的机械力化学合成及光催化评价
    6.1 矿物材料理化性质
        6.1.1 相结构和形貌
        6.1.2 比表面积和孔分布
        6.1.3 红外光谱特性
        6.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性质
        6.1.5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6.1.6 光致发光特性
        6.1.7 电化学阻抗
        6.1.8 霍尔效应
    6.2 矿物材料光催化性能
        6.2.1 光催化反应活性及动力学
        6.2.2 光催化机理
        6.2.3 催化剂可重复性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Ag/ZnAl-LDH的机械化学制备及光催化评价
    7.1 矿物材料理化性质
        7.1.1 相结构和形貌
        7.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性质
        7.1.3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7.1.4 光致发光特性
        7.1.5 电化学阻抗
    7.2 矿物材料光催化性能
        7.2.1 光催化性能及动力学
        7.2.2 光催化机理
        7.2.3 催化剂可重复性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三维有序多孔氧化锌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中温深度脱除硫化氢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硫化氢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吸收法
        1.3.1 膜分离法
        1.3.2 低温精馏法
        1.3.3 吸附法
    1.4 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4.1 M41S系列及其应用于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1.4.2 SBA系列介孔材料
        1.4.3 HMS和 MSU系列
        1.4.4 纳米刻蚀介孔材料
    1.5 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5.1 三维大孔有序材料的制备方法
        1.5.2 三维大孔有序材料的特点
        1.5.3 三维大孔有序材料应用于脱硫研究前景
    1.6 气-固非催化反应模型
    1.7 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与性能测试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1 氮气物理吸附测试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SAXS)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8 程序升温还原测试(H_2-TPR)
        2.3.9 程序升温氧化分析(TPO)
    2.4 吸附剂脱硫及再生测试
        2.4.1 脱硫实验步骤
        2.4.2 吸附剂再生实验
第三章 3D介孔硅分子筛负载ZnO吸附剂的深度脱硫性能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吸附剂的制备
        3.2.1 3D介孔硅分子筛载体的合成
        3.2.2 吸附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_2 物理吸附测试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TEM-EDS分析
        3.3.4 吸附剂的活性测试
        3.3.5 失活模型模拟介孔分子筛硫化反应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掺杂ZnO/KIT-6 吸附剂中组分之间相互关系对深度脱硫性能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吸附剂RE-ZnO/KIT-6 的合成
        4.2.2 RE掺杂ZnO基纳米颗粒吸附剂制备
    4.3 吸附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4.3.1 SAXS和 XRD分析
        4.3.2 N_2 物理吸附分析
        4.3.3 TEM-EDS分析
        4.3.4 FTIR分析
        4.3.5 XPS分析
    4.4 吸附剂的活性评估
        4.4.1 载体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4.2 RE助剂对负载型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4.4.3 RE助剂对ZnO存在形态的影响
        4.4.4 吸附剂La-ZnO/KIT-6 的多次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4.5 气氛对La-ZnO/KIT-6 脱硫性能的影响
        4.5.1 H_2 的影响
        4.5.2 O_2 的影响
        4.5.3 水蒸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DOM锌硅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苯乙烯微球(PS)的制备
        5.2.2 3DOM ZnO-SiO_2及La掺杂复合吸附剂的制备
        5.2.3 3DOM ZnO-SiO_2 复合吸附剂的深度脱硫性能测试
    5.3 表征结果与分析
        5.3.1 SEM和 TEM形貌分析
        5.3.2 N_2 物理吸附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XPS分析
    5.4 3DOM ZnO-SiO_2复合吸附剂的深度脱硫活性测试
        5.4.1 不同Zn/Si比及La掺杂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4.2 硫化温度对3DOM50ZnO-SiO2吸附剂的活性影响
        5.4.3 不同直径3DOM ZnO-SiO2复合吸附剂及La掺杂的脱硫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DOMZnFe_2O_4-SiO_2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有序多孔锌基吸附剂的再生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PMMA)的制备
        6.2.2 3DOM ZnFe_2O_4-SiO_2复合吸附剂的制备
        6.2.3 3DOM ZnFe_2O_4-SiO_2复合吸附剂的中高温深度脱硫活性测试
        6.2.4 复合吸附剂吸附-再生性能测试及机理研究
    6.3 表征结果分析
        6.3.1 SEM分析
        6.3.2 N_2 物理吸附分析
        6.3.3 XRD分析
        6.3.4 XPS分析
    6.4 ZnFe_2O_4-SiO_2吸附剂的脱硫活性测试分析
    6.5 有序介孔、大孔锌基吸附剂再生性能及机理分析
        6.5.1 多次脱硫-再生性能研究
        6.5.2 硫化、再生样品表征及其再生机理分析
    6.6 还原气氛对3D-50ZFS吸附剂脱硫行为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稀土硫化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稀土硫化物简介
3 稀土硫化物的制备
4 稀土硫化物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4.1 稀土硫化物颜料
    4.2 稀土硫化物热电材料的研究
    4.3 稀土硫化物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
    4.4 稀土硫化物的其他相关研究
5 结束语

(8)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在涂料和涂层中的研究与应用
        1.2.1 稀土在有机涂料中的催干作用
        1.2.2 稀土在制备功能有机涂料中的应用
        1.2.3 稀土在防腐蚀涂层中的应用
        1.2.4 稀土在耐高温涂层中的应用
        1.2.5 稀土在制备其它功能涂层中的应用
    1.3 无机介孔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介孔结构材料的分类
        1.3.2 硅基介孔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1.3.3 非硅基介孔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1.4 介孔结构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合成方法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模板合成法
        1.4.3 纳米晶粒组装法
    1.5 介孔结构稀土铈基氧化物及其复合体
        1.5.1 介孔Ce0_2 的合成机理
        1.5.2 介孔Ce0_2 的结构
        1.5.3 介孔Ce0_2 复合体的制备
    1.6 介孔结构材料的化学改性
        1.6.1 化学改性的目的
        1.6.2 化学改性的方法
    1.7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7.1 原位分散聚合法
        1.7.2 共混法
        1.7.3 插层法
        1.7.4 自组装技术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创新性
        1.8.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8.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8.3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探讨
        2.2.1 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行为
        2.2.2 溶胶-凝胶模板法
        2.2.3 形成有序介孔结构的物理化学过程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
        2.3.2 主要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FT-IR)
        2.4.2 铈锆不同摩尔比及焙烧温度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2.4.3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N_2 吸附-脱附曲线与孔径分布
        2.4.4 晶化温度与陈化时间对介孔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2.4.5 升温速率对介孔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2.4.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7 电镜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有机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介孔材料粉体的亲油化度和Zeta电位分析
        3.3.2 红外光谱(FT-IR)
        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4 接触角分析
        3.3.5 热分析
        3.3.6 沉降实验
        3.3.7 电镜表征(TEM)
        3.3.8 油酸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3.9 硅烷偶联剂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3.10 聚合物接枝改性Ce0_2-Zr0_2 介孔材料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0_2-Zr0_2-聚苯乙烯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e0_2-Zr0_2 -聚苯乙烯的杂化机制
        4.4.2 红外光谱(FI-IR)
        4.4.3 比表面分析
        4.4.4 热分析
        4.4.5 电镜表征(SEM)
        4.4.6 反应参数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分子量的影响
        4.4.7 油酸含量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8 Ce0_2-Zr0_2 含量对Ce0_2-Zr0_2-PS杂化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9 Ce0_2-Zr0_2 介孔粒子对聚苯乙烯的增强增韧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0_2-Zr0_2-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化机理和固化条件的选择
        5.3.2 红外光谱(FT-IR)
        5.3.3 电镜分析
        5.3.4 热分析
        5.3.5 不同固化温度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拉伸强度
        5.3.6 不同Ce0_2-Zr0_2 含量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
        5.3.7 有机改性Ce0_2-Zr0_2 介孔粒子在环氧树脂中的共混行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材料的制备
        1.2.1 甲基丙烯酸铕的合成
        1.2.2 含Eu3+的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2.3 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材料的荧光性能
    2.2 XPS研究
    2.3 磁性研究
    2.4 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
3 结论

四、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倪镜博. 扬州大学, 2021(08)
  • [2]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D]. 杜凯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新型绿色交联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刚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4]高性能轮胎胎面用橡胶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研究[D]. 孙崇志.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水滑石基纳米复合矿物材料的机械力化学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李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三维有序多孔氧化锌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中温深度脱除硫化氢的性能研究[D]. 李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稀土硫化物的研究进展[J]. 邓瑞平,宋术岩,庞然,李成宇,张洪杰. 中国科学:化学, 2012(09)
  • [8]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邰晓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 王丽萍,吴宗斌,洪广言. 化学研究, 2001(04)
  • [10]《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12)

标签:;  ;  ;  ;  ;  

稀土硫化物-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