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现代水泥窑处理废气物(论文文献综述)
冯兰洲[1](2018)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泥生产企业具有“两高一资”的鲜明特点,所以资源环境对它的发展约束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以及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可以帮助水泥企业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降低环境负荷等多个目标。实现水泥企业生态化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生态效率以降低资源投入和减少污染排放去创造高品质的产品为研究思想,为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与水泥行业生态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文献,以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为研究背景,将生态效率作为主线,探讨水泥生态效率的内涵,建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定量化评价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分析相关模型数据,进而对我国水泥企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对我国水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价。最后,针对水泥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近几年水泥工业发展的状况,从推进先进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协同处置力度以及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这四个方面对水泥行业改善生态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对策和建议。
刘伟[2](2019)在《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烟气和废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NOx等物质,它们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雾霾现象的污染物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冶炼、化工、石化和水泥等行业的烟气或废气排放。水泥生产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SO2与NOx等。国内外针对水泥厂废气中SO2、NOx减排技术已做了不少研究,研发出了一系列成熟的废气净化技术,其中一部分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SO2、NOx净化效果。但是,我国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水泥厂废气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废气中污染物净化不完全,净化后的SO2、NOx排放浓度仍然较高。处理工艺往往采用SO2、NOx分步去除的处理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传统处理模式,即一套系统仅处理一种污染物,存在着各系统间匹配性差、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建造和运营费用高及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定的减排污染物种类的陆续增加,企业所担负的环保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经济、集成的水泥厂废气一体化洁净技术已成为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趋势。工业废气净化技术从分步式处理向一体化处理技术之升级转型,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技术是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基础。钠基吸收剂兼具优越的脱硫和脱硝性能,已被应用于烟气、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因此,在对湿法脱硫工艺、脱硝催化过程和超声波技术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新型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窑废气组成特点,以NaClO2与NaOH为主要成分开发出了可再生新型碱液吸收剂,并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新工艺——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脱硫脱硝反应中,吸收剂的pH值、NaC102浓度、反应温度和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除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吸收剂再生试验中,再生溶液pH值、再生温度、石灰乳浓度和通氧量对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影响较大。研究获得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溶液pH值为10,NaC102浓度为0.02mol/L,NaOH浓度为0.1mmol/L,反应温度为55℃,含氧量为8%,该条件下脱硫率为99.95%,脱硝率为69.38%;与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相配套,还可以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硝率从鼓泡反应器中的58.29%提高到68.89%。吸收剂再生最佳工艺参数为:溶液pH值为6,温度为35℃,钙硫比为0.9,曝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硫酸钙生成比例达到69%。通过对再生产物进行TEM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物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及少量的亚硫酸钙。对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其反应过程如下: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Na2SO3+Ca(OH)2→2NaOH+ CaSO3 Na2SO4+Ca(OH)2→2NaOH+CaSO4通过对脱硫脱硝反应过程分析表征,论文也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除SO2和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脱硫反应机理:①S02液相吸收SO2(g)(?)SO2(aq)SO2+2OH-(?)SO32-+H2O SO2(过量)+OH-(?)HSO3-②SO2液相氧化吸收2SO32-+C1O2-→2SO42-+Cl-2HSO3-+C1O2-+2OH-→2SO42-+Cl-+2H20脱硫总反应为:2SO2+ClO2-+4OH-=2SO42-+Cl-+2H2O(2)脱硝反应机理为:NO(g)(?)NO(aq)2NO+ClO2-→2NO2+Cl-NO+NO2+ 20H-→2NO2-+ H2O 2NO2+20H--→NO2-+ NO3-+H2O 2NO2-+C1O2-→2NO3-+Cl-脱硝总反应为:4NO+3ClO2-+40H-=4NO3-+3Cl-+2H20论文还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脱硫、脱硝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942.61kJ/mol和-1086.35kJ/mol,均远小于零,因此反应向正向进行。计算得到反应平衡常数非常大,反应可以进行得很完全。两个反应的焓变为-2813.24kJ/mol和-2988.08kJ/mol,均远小于零,反应皆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脱硫和脱硝反应的级数均为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392kJ/mol和8.726kJ/mol。正如上文所述,本文还将超声波雾化技术引入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中,基于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及一体化净化系统,探究了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硫脱硝反应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影响规律。利用CFD分析软件,建立起超声波雾化系统喷枪流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工况的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条件下流场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颗粒分布的情况。通过对比三种模拟状态可知,超声波喷嘴速度为17m/s逆风条件下,形成的速度、温度和颗粒分布为最理想。在上述试验和CFD模拟的结果基础上,将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设计了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并在广东省某水泥厂的5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构建了工程示范,至今已连续运行了两年。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工程示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运行平稳;废气中SO2、NOx脱除效果良好,脱硫率可达96%,脱硝率可达50%;综合运行成本可以接受。工程示范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非电企业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基于对钠基吸收剂和钙基再生试剂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将型煤中的钙基固硫剂用钠基试剂进行部分替换,以提升型煤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因此开展了新型型煤固硫剂的研发,成功地研发了 GCHTDS新型固硫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新型固硫剂结合特殊的型煤成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在高温区二次释放的难题;在实现SO2的超低排放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热工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从大同原煤散烧时的59.33%,提高到燃用新型大同型煤时的78.02%。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降低燃煤烟气SO2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尹红[3](2018)在《某水泥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生产是一个高能耗、高资源、高污染的过程,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泥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发掘清洁生产潜力,进而研制出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最终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现了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目标。通过以某北方某水泥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生产线是由矿石原料生产和水泥熟料加工两部分组成,对技术装备水平、资源能源消耗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等与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指标对比分析,企业由于矿山生产条件所限,在生产所需物料贮存、矿山废矿石堆存等方面还不能达到标准均不得露天堆放的要求。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相对较低,石灰石尾矿在石灰石开采过程中作为废石堆放在矿山中,若它能够作为粘土原料使用,可实现废石的综合利用,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率。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矿山车间将作为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对矿山开采车间的生产能力、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废物产生和物料平衡的分析知,清洁生产审核共产生19项无/低费方案和2项中/高费方案。19项无/低费方案总成本较小,并在本轮审核过程中全部实施。主要对2项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两个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即石灰石尾矿(砂岩)综合利用和矿山排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方案。矿山排水综合利用方案投资额较低,但经济效益较差,不属于刚性要求,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延后实施。而石灰石尾矿(砂岩)综合利用方案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原料短缺的问题,属于刚性要求,虽投资总额较大,但投资经济效益较高,最终确定石灰石尾矿(砂岩)综合利用方案是本次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方案。石灰石尾矿(砂岩)综合利用方案,利用石灰石尾矿产品全部取代粘土生产水泥熟料,每年可减少粘土资源消耗18.0万吨,减少固体废弃物即废石产生量18.0万吨,该方案每年节省运行总费用1162.44万元,节省粘土原料费为990万元。最终回收利用石灰石尾矿18.0万t/a,废物利用量从审核前的0,提高到18万t/a。本轮清洁生产审核,全部完成了设置的清洁生产近期目标,提高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朱林[4](2014)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金隅太行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被普遍地应用在工业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大兴土木建筑、道路铁路、水利建设,带动着水泥需求量也日益增大。水泥工业现阶段的发展道路有悖于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这严重影响着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加快转变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为了能够有效地转变水泥行业生产方式,这就要加快推行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负荷,实现节能、减排、降耗。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是继续保持水泥市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为研究背景,首先对国内和国外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清洁生产评价的常用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其次,根据已参阅的相关资料,收集的水泥行业相关数据,参考本领域专业人员的综合建议以及国家标准,建立了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创造性的结合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清洁生产评价模型。通过已建的评价模型对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公司做出了评价,根据评价所得的数据结果,分析出需要改进的侧重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山东省人民政府[5](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周清浩[6](2011)在《“十一五”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明确行业发展政策,了解行业技术进步,掌握行业全方位信息,是每一位行业工作者,尤其是行业各级管理者和每一位企业家所追求的。本文作者在《"十一五"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文中,向您全面介绍了涉及水泥行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全面总结了水泥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2010年所取得的飞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业绩;同时分析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阅读此文,将有助于您了解行业政策、清楚行业发展现状和把握企业发展机遇。
许红金[7](2010)在《水泥窑废气硫硝逸放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工业废气NOx、SO2的排放污染,已成为生态环保突出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实验室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煤工业元素分析,烟气成份分析,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及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泥窑废气NOx、SO2逸放的影响因素及废气NOx、SO2的污染防治,研究结果表明:原燃料中氮的存在形式对形成燃料型NOx有明显的差别。由于氮主要官能团的不同,在相同含氮量及900℃的富氧条件下,以氨基酸氮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废皮革燃烧所生成的燃料型NOx浓度最高;以氨基酸和氨基化合物有机氮为主的污泥其次;以吡咯型氮为主的煤燃烧生成的燃料型NOx浓度最低。在空气过剩系数α﹥1的富氧条件下,随着燃料量的增加,燃料型NOx的生成浓度也增加。在煤中掺烧废皮革,会增加废气NOx的排放浓度。氧化钙及水泥熟料会促进煤和废皮革在燃烧过程生成燃料型NOx。当煤与废皮革混烧,水泥熟料对含氮物质形成燃料型NOx的影响更明显于氧化钙。煅烧原燃料所生成的SO2浓度越高,燃料型NOx的生成浓度越低。SO2能催化整合进而降低自由基的浓度,减少含氮中间产物与自由基的反应,同时还有部分含硫物质能直接与含氮物质反应,对NOx的生成有抑制作用。新型预分解窑废气NOx的排放浓度明显高于机立窑,预分解窑的窑磨一体化系统不能降低废气NOX排放浓度。降低煤料比,降低烧成温度,并适当控制废气中氧含量,不仅可节省能耗,而且有利于降低废气NOX的排放浓度。水泥物料中硫的存在形式对煅烧过程SO2的逸放率有一定的差别,其中硫化亚铁的硫逸放率较低,硫酸钙的硫逸放率较高;物料的硅酸率对煅烧水泥过程硫的逸放率影响不大;物料的硫含量越高,硫的逸放率也越高,水泥窑废气SO2的排放浓度越高。新型干法水泥窑废气SO2的排放浓度明显低于机立窑,预分解窑生料磨系统能吸附废气SO2。在预分解窑生料立磨内喷淋石灰浆或在袋收尘器前喷石灰粉脱硫,可降低水泥窑废气SO2的排放浓度,当Ca/S=0.5,前者脱硫率为32.16%,后者脱硫率为9.47%,前者脱硫效果要好于后者。高硫窑灰可用作水泥混合材,以减少硫在水泥窑内的循环,减少废气SO2的排放,对水泥的主要性能影响不大。开展水泥窑废气SO2,NOx的污染与防治研究,对于水泥工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刘婕[8](2011)在《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G市某环保型水泥企业为例》文中提出企业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构成单位,它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聚集和结合场所,成为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主体。企业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其对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和政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企业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例如:随之而来的对资源的掠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能源的浪费等等。无论从我国陆续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硬约束)来看,还是从员工、债权人、政府、消费者、合作伙伴、所属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诉求(软约束)来看,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无庸质疑的事实,而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迫在眉睫。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我国属于新鲜事物,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不够成熟,实证上不够丰富,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就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这一领域,尚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空间。因此,以“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为题,旨在解开公众的误解,即如今的环保工作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成本、强制性、做做秀、不执行”概念,而是确保企业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旨在探讨企业为何要承担环保社会责任,即外界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和企业自身意识的觉醒是推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因素,旨在研究企业如何承担环保社会责任,即通过必要的环保设施投入、技术革新和借鉴先进国家企业的优秀环保经验,依靠技术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又降低成本的重要路径,旨在研究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收益:(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2)政府对负溢出效应的管理与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一致性;(3)企业在政府环境治理的种种政策下,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必为环保问题而担心受到政府处罚和面临“被停产”的威胁;(4)企业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减少了与周边居民的矛盾摩擦,构建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为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注入新内容。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追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思想沿革、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剖析本文创新之处;第二章节,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紧迫性和必然性,概述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包括利益相关者学说、企业公民学说、全球契约理论、三重底线学说、环境、社会和治理学说;引出企业社会责任分类,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组织机构、研究成果。第三章节,从企业诸多社会责任中,选取最受关注、最迫切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研究,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管理等)、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相关内容。介绍与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第四章节,对目前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中国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缺失的后果、缺失的原因以及重塑的途径,通过研究解决对策,以期给正在摸索中前进的企业指明方向;第五章节,案例研究分析,首先从宏观上对该水泥企业所在的G市大环境下各企业环保现状进行调查,然后从微观上对G市某环保型水泥企业的背景进行介绍。通过并列铺开的手法对企业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通过案例带来的启示,提出改进方向。第六章节,结束语,对此课题的理论和实证进行归纳和总结。
于淼[9](2008)在《黑龙江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准确评估黑龙江水泥工业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确定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与范围,研究了编目分析、影响评价具体方法及流程。在实际调研基础上,从水泥产量、工艺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及能源消耗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水泥工业现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泥工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落后生产工艺能耗过高,急需进行工艺结构调整。基于LCA的黑龙江省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水泥工业环境负荷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排放、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及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传统旋窑、立窑工艺生产水泥,对环境所造成各种负荷均明显高于新型干法工艺,且GWP、EDP、ADP相对指数较新型干法工艺高出的程度更为明显;立窑、其他旋窑及新型干法工艺生产1功能单位水泥,产生的总环境负荷值分别为1.4258×10-14、1.6868×10-14和1.0123×10-14,以新型干法替代传统立窑、旋窑生产工艺,对于水泥工业生产能力提高、环境协调性能改善意义重大。在上述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制定提高黑龙江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措施,并应用LCA法对方案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明显降低了ADP、GWP相对指数值,改变了水泥工业环境负荷特点,明显降低了新型干法工艺生产水泥的环境负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采用,对除ADP外的所有环境影响均起到改善作用,使新型干法工艺每功能单位水泥环境负荷值下降8.4%,且新型干法低温余热发电对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尚有潜力;应用城市生活垃圾作为二次燃料生产水泥,可较为明显降低GWP、EDP相对指数值,使新型干法工艺每功能单位水泥环境负荷值下降11.73%,对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周清浩[10](2008)在《2007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文中指出一、前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
二、利用现代水泥窑处理废气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现代水泥窑处理废气物(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循环经济及生态效率的研究现状 |
1.3.1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3.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概述 |
2.1 水泥行业概况 |
2.1.1 水泥生产概况 |
2.1.2 水泥生产工艺概述 |
2.2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
2.2.1 循环经济基本概念 |
2.2.2 循环经济的特征 |
2.2.3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架构 |
2.3 生态效率理论概述 |
2.3.1 生态效率基本概念 |
2.3.2 我国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现状 |
2.3.3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效率的关系 |
第3章 使用DEA对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 |
3.1 DEA原理及模型 |
3.1.1 DEA模型的优势 |
3.1.2 DEA模型计算方法 |
3.1.3 超效率DEA模型介绍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的目标 |
3.2.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3.2.3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 |
3.2.4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指标的处理方法 |
3.3 数据来源与统计 |
3.4 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
3.4.1 DEAP2.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
3.4.2 LINDO6.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
3.5 计算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
3.5.1 总体结果分析 |
3.5.2 分项结果分析 |
第4章 提高生态效率开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
4.1 推进先进技术使用,促进节能减排 |
4.1.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
4.1.2 余热发电技术 |
4.1.3 智能制造技术 |
4.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4.2.1 扩大水泥原材料范围、合理开采 |
4.2.2 提高水泥质量 |
4.2.3 提倡散装水泥 |
4.3 加大协同处置力度 |
4.4 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 |
4.4.1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
4.4.2 循环经济政策创新 |
4.4.3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优化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工作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SO_2与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
1.2.1 SO_2的来源 |
1.2.2 NO_x的来源 |
1.2.3 SO_2和NO_x的危害 |
1.3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1.3.1 不可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
1.3.2 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
1.4 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
1.4.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 |
1.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 |
1.4.3 其它烟气脱硝技术 |
1.5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
1.6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
1.6.1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优势 |
1.6.2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
1.6.3 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应用现状 |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1.9 本章小结 |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
2.1.1 脱硫脱硝装置 |
2.1.2 吸收剂再生装置 |
2.1.3 实验材料 |
2.2 SO_2与NO_x的溶解特性 |
2.2.1 SO_2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
2.2.2 NO_x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
2.3 新型碱液吸收剂的选择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2.4.1 SO_2、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2.4.2 吸收剂和生成物的离子分析方法 |
2.4.3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 |
2.4.4 反应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
2.5 实验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研究 |
3.1 新型碱液吸收剂单独脱硫脱硝实验 |
3.1.1 NaClO_2脱硫脱硝 |
3.1.2 NaOH脱硫脱硝 |
3.2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3.2.1 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2 NaClO_2的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3 气体总流量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6 SO_2通入对脱硝和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7 超声波雾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
3.2.8 实验装置稳定性试验 |
3.3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
3.3.1 离子色谱及分光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反应产物分析 |
3.3.3 NaClO_2/NaOH脱硫脱硝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
4.1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
4.1.1 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
4.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θ |
4.1.3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Hmθ |
4.1.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压P_(SO2)、P_(NO) |
4.2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与实验方法 |
4.2.1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
4.2.2 反应级数与反应常数的确定 |
4.2.3 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
4.3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特性 |
4.3.1 新型碱液脱硫反应动力学 |
4.3.2 新型碱液脱硝反应动力学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利用研究 |
5.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理论依据 |
5.1.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原理 |
5.1.2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工艺流程 |
5.1.3 优质石灰乳的制备 |
5.2 新型碱液吸收剂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再生反应系统pH变化及pH值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
5.2.2 温度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
5.2.3 石灰乳性质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
5.2.4 通氧量对吸收剂再生的影响 |
5.3 吸收剂再生产物分析与表征 |
5.3.1 再生产物TEM表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流场CFD模拟 |
6.1 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特性 |
6.1.1 超声波雾化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
6.1.2 超波雾化技术原理 |
6.1.3 超波雾化装置设计 |
6.1.4 超波雾化对系统脱除效率的提升作用 |
6.2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CFD模拟分析 |
6.2.1 CFD概述 |
6.2.2 分析对象 |
6.2.3 主要控制方程 |
6.2.4 湍流控制方程 |
6.2.5 多相流动模型 |
6.2.6 离散相模型 |
6.2.7 控制方程的离散 |
6.2.8 控制方程求解 |
6.2.9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6.3 CF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6.3.1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 |
6.3.2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主要对比分析 |
6.3.3 超声波雾化效果CFD模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钠基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 |
7.1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 |
7.1.1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简介 |
7.1.2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工艺设计 |
7.1.3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7.1.4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经济性分析 |
7.2 新型型煤钠基助剂工业化应用 |
7.2.1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 |
7.2.2 影响固硫剂固硫效率的研究 |
7.2.3 提高固硫剂固硫效果的途径 |
7.2.4 新型固硫剂型煤的性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3)某水泥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 |
1.1.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 |
1.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
1.2.1 清洁生产审核内容 |
1.2.2 清洁生产审核方法 |
1.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
1.3.1 清洁生产审核方法 |
1.3.2 改进工艺与设备 |
1.3.3 废弃物处理及利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机会研究 |
2.1 企业工程建设情况 |
2.1.1 企业建设情况 |
2.1.2 主要生产设备 |
2.2 企业生产情况 |
2.2.1 主要产品与产量 |
2.2.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量 |
2.2.3 能源和水消耗量 |
2.2.4 污染物排放情况 |
2.3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
2.4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2.4.1 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
2.4.2 与行业准入政策对比分析 |
2.4.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对比分析 |
2.4.4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2.4.5 确定审核重点 |
2.5 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研制与可行性研究 |
3.1 矿山车间生产情况 |
3.1.1 矿山车间工程内容 |
3.1.2 矿山车间生产工艺 |
3.1.3 矿山车间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 |
3.1.4 矿山车间主要生产设备 |
3.1.5 矿山车间环境保护情况 |
3.2 矿山车间主要物料平衡 |
3.2.1 审核重点的输入输出统计 |
3.2.2 物料平衡的建立和分析 |
3.3 清洁生产方案研制 |
3.3.1 清洁生产方案产生 |
3.3.2 清洁生产方案研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清洁生产方案可行性分析与实施效果 |
4.1 石灰石尾矿综合利用方案可行性分析 |
4.1.1 方案主要工程内容 |
4.1.2 方案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3 方案环境可行性分析 |
4.1.4 方案经济可行性分析 |
4.2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4.2.1 方案实施情况 |
4.2.2 本轮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汇总 |
4.2.3 已实施方案成果与清洁生产目标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金隅太行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水泥行业与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2.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1.2.2 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清洁生产概述 |
2.1 清洁生产 |
2.1.1 清洁生产的产生和概念 |
2.1.2 清洁生产的内容和目标 |
2.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
2.1.4 清洁生产的特点 |
2.1.5 清洁生产的意义 |
2.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 |
2.2.1 水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原因 |
2.2.2 水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内容 |
2.2.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途径 |
2.2.4 水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目标 |
2.2.5 水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清洁生产评价分析 |
3.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3.3.1 统计法 |
3.3.2 以因子实测值为判定依据赋权方法 |
3.3.3 以因子实测值与标准值为双重判定依据赋权方法 |
3.3.4 层次分析法 |
3.3.5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的比较 |
3.4 清洁生产评价的方法 |
3.4.1 综合评价指数法 |
3.4.2 生产清洁度法 |
3.4.3 专家评价法 |
3.4.4 BP 神经网络 |
3.4.5 因子分析法 |
3.4.6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3.4.7 评价方法的比较 |
3.5 清洁生产评价模型 |
3.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5.2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
3.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数学的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企业介绍 |
4.1.1 企业的基本情况 |
4.1.2 企业主要生产工艺 |
4.1.3 近两年企业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使用量 |
4.1.4 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
4.1.5 企业产污排污情况 |
4.2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 |
4.2.1 计算指标的权重值 |
4.2.2 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 |
4.2.3 清洁生产的评价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5.1 企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 |
5.1.1 生产原材料及资源利用 |
5.1.2 有害气体的排放 |
5.1.3 水泥散装率 |
5.1.4 窑系统废气余热利用 |
5.1.5 清洁生产管理 |
5.2 企业清洁生产的对策 |
5.2.1 原料合理利用与选择 |
5.2.2 有害气体的治理方法 |
5.2.3 提高水泥散装率 |
5.2.4 窑系统废气余热利用 |
5.2.5 清洁生产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十一五”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及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 保证了水泥工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
1.1 2010年中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回顾 |
1.2 2010年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专项政策法规 |
1.2.1 关于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要求 |
1.2.2 2010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及相关惩罚条款 |
1.2.3 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发布 |
1.2.4 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发布 |
1.2.5 城市垃圾污泥处置项目写入水泥“十二五”规划 |
1.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发布 |
1.2.7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
1.3 2010年国家发布的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
1.3.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发布 |
1.3.2《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发布 |
1.3.3 第三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发布 |
1.3.4《关于清理对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下发 |
1.3.5《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出台 |
1.3.6 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重点专项确定 |
1.3.7《关于组织实施2010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的发布 |
1.3.8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 |
1.3.9 第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出炉 |
2“十一五”水泥工业的发展与“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技术进步 |
2.1“十一五”水泥工业的发展扫描 |
2.2 2010年水泥成套装备与技术出口喜人, 国际合作日益增多 |
2.3“十一五”尤其是“十一五”末期2010年水泥行业科技进展喜人 |
2.3.1 硫铝酸钡 (锶) 钙基特种水泥的制备技术及其在海工工程的应用 |
2.3.2 绍兴南方水泥公司无害化处置万吨印染污泥 |
2.3.3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开发出高细煤粉立式磨 |
2.3.4 中信重工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示范项目启动 |
2.3.5 利用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 |
2.3.6“中科环保”加快了烟气脱硝技术装备研发及 |
2.3.7 利用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在铜陵海螺公司正式运行 |
2.3.8 电石渣制水泥规模化应用示范线投入运行 |
2.3.9 华新水泥:生态环保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
2.3.1 0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节能中国贡献奖” |
2.3.1 1 TCFC型四代篦冷机在新型干法水泥节能减排示范线上应用 |
2.3.1 2 水泥窑用第四代环保节能耐火砖研发成功 |
2.3.1 3“高性能水泥绿色制造工艺和装备”水泥烧成技术通过验收 |
2.3.1 4 新型干法水泥节能减排示范线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应用通过行业鉴定 |
2.3.1 5 镁铁铝尖晶石砖开发应用获得专家好评 |
3“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科技发展方向 |
3.1 继续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 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3.2 技术改造是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持续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
3.3 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与知识产权支撑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3.4 延长水泥工业的产业链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
3.5 发展低碳经济是水泥行业的的潜力、挑战与着力点 |
(7)水泥窑废气硫硝逸放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泥生产与生态环境 |
1.2.1 水泥生产的能源负荷 |
1.2.2 水泥生产的资源负荷 |
1.2.3 水泥生产与环境保护 |
1.3 水泥窑废气污染与防治研究现状 |
1.3.1 水泥窑废气NOx 逸放与防治研究现状 |
1.3.2 水泥窑废气SO_2逸放与防治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粉磨实验 |
2.2.2 水泥熟料的制备 |
2.2.3 煤、废皮革,污泥的煅烧 |
2.2.4 物料硫含量的测定 |
2.2.5 X 射线衍射法分析 |
2.2.6 物料氮官能团的测定 |
2.2.7 物料氮含量检测方法 |
2.2.8 烟气成份分析 |
2.2.9 标准稠度需水量和凝结时间的测定 |
2.2.10 水泥胶砂强度的检测方法 |
第三章 水泥窑废气NOx逸放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 |
3.1 原燃料氮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对燃料型NOx 形成的影响 |
3.1.1 原燃料氮存在形式研究 |
3.1.2 原燃料氮存在形式对燃料型NOx 生成的影响 |
3.1.3 原燃料氮的含量对燃料型NOx 形成的影响 |
3.2 钙对原燃料中氮生成燃料型NOx 的影响 |
3.2.1 CaO 对原燃料中氮生成NOx 的影响 |
3.2.2 水泥熟料对NOx 生成的影响 |
3.3 煅烧水泥过程中硫对NOX形成影响 |
3.3.1 硫含量对燃料型NOx 生成的影响 |
3.3.2 原燃料硫含量对水泥窑废气NOX的影响 |
3.4 水泥窑及其工艺参数对NOX排放的影响 |
3.4.1 水泥窑类型对NOx 排放的影响 |
3.4.2 水泥预分解窑系统对废气NOx 排放的影响 |
3.4.3 工艺参数对NOx 生成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窑废气SO_2逸放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 |
4.1 水泥窑废气SO_2逸放影响因素研究 |
4.1.1 硫存在形式对SO_2逸放的影响 |
4.1.2 硫含量对SO_2逸放的影响 |
4.1.3 硅酸率对SO_2逸放的影响 |
4.2 水泥窑类型及预分解窑生料磨对SO_2逸放影响 |
4.2.1 不同类型水泥窑废气SO_2逸放研究 |
4.2.2 预分解窑生料立磨对废气SO_2逸放影响 |
4.3 水泥窑烟气脱硫研究 |
4.3.1 生料立磨内喷淋石灰浆脱硫 |
4.3.2 袋收尘器前喷石灰粉脱硫 |
4.3.3 利用高硫窑灰作水泥混合材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G市某环保型水泥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
1.2.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研究 |
1.2.2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 |
1.2.3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研究 |
1.2.4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目的 |
1.3.3 方法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
2.1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涵和外延概述 |
2.2.1 相关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
2.2.2 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
2.2.3 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
2.3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利益相关者学说 |
2.3.2 企业公民学说 |
2.3.3 三重底线学说 |
2.3.4 金字塔模式学说 |
2.3.5 企业契约理论 |
2.4 企业社会责任分类 |
2.4.1 按照承担的方式划分 |
2.4.2 按照承担的范围划分 |
2.4.3 按照承担的层次划分 |
2.4.4 按照承担的种类划分 |
2.5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组织机构 |
第3章 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研究 |
3.1 与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相关内容 |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 |
3.1.2 构建和谐社会 |
3.1.3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
3.1.4 节能、降耗、减排 |
3.1.5 清洁生产 |
3.1.6 循环经济 |
3.2 与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 |
3.2.1 法律法规 |
3.2.2 组织机构 |
第4章 目前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
4.1 中国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
4.2 中国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缺失的后果 |
4.3 中国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
4.3.1 思想根源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 |
4.3.2 认识上存在误区 |
4.3.3 政府原因 |
4.3.4 企业自身原因 |
4.4 中国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重塑途径 |
4.4.1 政府方面应承担规制者、推进者、监督者三种角色 |
4.4.2 企业自身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举措 |
4.4.3 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举措 |
第5章 案例研究分析 |
5.1 G市大环境下近期环保现状调查 |
5.2 G市某环保型水泥企业的环保工作背景介绍 |
5.3 该企业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典型环保项目 |
5.3.1 处置污泥项目,造福人类 |
5.3.2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
5.3.3 主动将工业废料脱硫石膏用于水泥生产,节能减排贡献突出 |
5.3.4 在节能减排方面成效显着,吸引各国专家到厂参观 |
5.3.5 斥巨资引进国际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和谐共生 |
5.4 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 |
5.5 案例启示 |
5.6 改进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黑龙江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泥生产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 |
1.1.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
1.1.2 水泥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 |
1.2 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 |
1.2.1 基于物质流分析法评价水泥工业环境影响 |
1.2.2 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估水泥工业环境影响 |
1.2.3 基于环境性能评估的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 |
1.3 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
1.3.1 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1.3.2 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1.3.3 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
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框架 |
2.2 目标及范围确定 |
2.2.1 评价目标 |
2.2.2 评价范围 |
2.3 编目分析 |
2.3.1 编目分析方法 |
2.3.2 编目分析数据 |
2.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2.4.1 环境影响分类 |
2.4.2 环境影响特征化 |
2.4.3 环境影响标准化 |
2.4.4 环境影响权重确定 |
2.5 环境影响评价 |
2.6 改善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水泥工业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
3.1 黑龙江水泥工业产量状况 |
3.1.1 产量现状 |
3.1.2 水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 |
3.1.3 黑龙江省水泥产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 |
3.1.4 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水泥产量预测 |
3.2 黑龙江省水泥工业生产工艺水平 |
3.2.1 工艺技术结构 |
3.2.2 新型干法工艺发展状况 |
3.2.3 工艺结构调整趋势 |
3.3 黑龙江水泥工业资源消耗 |
3.3.1 石灰石消耗状况 |
3.3.2 石灰石消耗发展趋势 |
3.4 黑龙江省水泥工业能源消耗 |
3.4.1 能源消耗状况 |
3.4.2 单位产品消耗 |
3.4.3 能源消耗发展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 |
4.1 编目分析结果 |
4.2 环境影响评价 |
4.2.1 环境影响标准化结果 |
4.2.2 环境影响权重确定 |
4.2.3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4.3 每功能单位水泥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环境影响相对指数分析 |
4.3.2 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析 |
4.4 水泥工业环境负荷评估 |
4.4.1 环境负荷总量 |
4.4.2 单位产品环境负荷 |
4.4.3 环境负荷发展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
5.1 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 |
5.1.1 可行性分析 |
5.1.2 工艺流程 |
5.1.3 LCA 编目分析 |
5.1.4 措施效用评价 |
5.2 新型干法低温余热发电 |
5.2.1 可行性分析 |
5.2.2 工艺流程 |
5.2.3 LCA 编目分析 |
5.2.4 措施效用评价 |
5.3 城市生活垃圾作为二次燃料生产水泥 |
5.3.1 可行性分析 |
5.3.2 LCA 编目分析 |
5.3.3 措施效用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利用现代水泥窑处理废气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D]. 冯兰洲. 天津大学, 2018(06)
- [2]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3]某水泥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D]. 尹红.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金隅太行公司为例[D]. 朱林.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6]“十一五”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J]. 周清浩. 水泥工程, 2011(02)
- [7]水泥窑废气硫硝逸放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许红金.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中国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G市某环保型水泥企业为例[D]. 刘婕.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黑龙江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于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10]2007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A]. 周清浩. 首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水泥总工联谊会成立大会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