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康[1](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探讨出院时已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校正年龄1-6个月内追赶性生长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1.选取在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32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7例经治疗后顺利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时基本情况、母亲孕期疾病、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喂养状况等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以体重、身长、头围作为评价标准)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2.对临沂市人民医院出生时间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62例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年龄1-6个月内进行定期随访。校正胎龄40周为基准线,随访时间点为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根据随访时体重分为生长迟缓组和非生长迟缓组,收集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出院后喂养方式和疾病状况。分析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迟缓的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1.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7例,以出院时任一生长指标低于同胎龄平均生长指标的第10百分位水平作为评价标准EUGR的发生率为53.2%,以出院时体重、身长、头围作为评价标准时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52.7%、24.2%、25.4%,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66.4%。EUGR组与非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重度窒息、BPD、NEC、RDS、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羊水异常、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幅度,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禁食天数、开始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于胎龄(OR=390.125,95%CI:53.431-2848.491)、出生体重(OR=1.007,95%CI:1.004-1.011)、禁食天数(OR=0.709,95%CI:0.586-0.856)、平均每日体重增长的幅度(OR=2.483,95%CI:2.030-3.037)、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OR=0.497,95%CI:0.423-0.585)和住院时间(OR=1.122,95%CI:1.069-1.178)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随访研究共纳入临沂市人民医院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随访至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以体重作为评价标准,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分别为54.8%、35.4%、27.1%。单因素分析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校正年龄1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小于胎龄、腹泻和强化母乳喂养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3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出生胎龄、小于胎龄、贫血、强化母乳喂养和纯母乳喂养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生长迟缓组与非生长迟缓组,BPD、小于胎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年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小于胎龄、BPD是生长迟缓发生的危险因素,强化母乳喂养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1.目前山东省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53.2%,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小于胎龄、低出生体重、住院期间营养供给不足和住院时间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正逐步下降,小于胎龄和BPD是校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迟缓发生的持续危险因素,强化母乳喂养是其保护因素。
黎艳群,闫波,黄小翠[2](2021)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中的效果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给予早产儿静脉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液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取传统的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等营养液治疗,观察组早产儿采用静脉多种营养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每日体质量增长量、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每日体质量增长量、住院天数分别为(18.4±3.8)g/d、(8.3±1.1)d,优于对照组的(10.8±2.3)g/d、(14.6±2.6)d,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采用静脉多种营养物质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地为早产儿补充营养,加快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王杨[3](2021)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河北省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病例的回顾性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PNAC的发病率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PNAC早期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依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河北省12家医院新生儿科为研究现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被抽取的医院的新生儿救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2.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7周,肠外营养时间≥14d。排除标准:由静脉营养以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遗传代谢病等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3.依据早产儿PNAC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早产儿分为胆汁淤积组(PNAC组)和非胆汁淤积组(非PNAC组)。收集纳入早产儿的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Microsoft 365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定量资料将用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来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如无特殊说明,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47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其中PNAC组患儿98例,非PNAC组患儿1449例,发病率为6.33%。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男女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方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8)。2.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胎龄24+4~36+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1.493±2.07周。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胎龄及胎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出生体重在650~3600克之间,平均出生体重为1490±375.57克。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Apgar评分、母孕期感染类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新生儿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PN持续时间25.0±10.24d,氨基酸使用时长为24.5±10.03d,氨基酸总量为48.16±29.02(g/kg),脂肪乳使用时长为22.5±12.24d,脂肪乳总量为45.86±30.62(g/kg),葡萄糖使用时长为25.1±11.24d,葡萄糖总量为177.61±97.46(g/kg),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3.76±10.16(g/d)。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使用时长、氨基酸总量、脂肪乳使用时长、脂肪乳总量、葡萄糖使用时长、葡萄糖总量、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禁食时间为1.4±2.34d;喂养方式中,采用母乳喂养15例,采用配方乳喂养567例,采用混合喂养965例;采用脐动脉插管的患儿209例,采用脐静脉插管的患儿387例,采用PICC的患儿869例,应用呼吸机的患儿1124例;应用氟康唑患儿1521例,头孢曲松78例,UDCA 177例,红霉素43例,益生菌506例。禁食时间、喂养方式、脐动脉插管、脐静脉插管、PICC,呼吸机应用、UDCA、益生菌、头孢曲松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氟康唑、红霉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颅内出血、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头孢曲松、UDCA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呼吸机、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结论:1.纳入本研究1547例早产儿的PNAC发病率为6.33%,胎龄及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低出生体重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新生儿相关基础疾病中,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颅内出血与PNAC发生密切相关,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3.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纯配方乳喂养,减少禁食及PN持续时间,尽快开展肠内营养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4.应用呼吸机可能为PNAC的保护因素,不同呼吸机类型及呼吸机应用时长对PNAC发病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头孢曲松能够造成明确的肝损伤,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谨慎应用。应用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降低PN持续时间≥14天早产儿的PNAC发病风险,但益生菌在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PNAC发病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证实。5.PNA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防治中,减少禁食、尽早开展肠道内喂养,有效缩短PN持续时间,控制合并症,注意治疗措施及药物的选择,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
饶军[4](2021)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应用是否能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分析早产儿(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发生BPD的危险因素,为防治BP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0例,以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患儿气管内注入布地奈德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混合物,而对照组患儿仅接受PS气管内注入。分析两组患儿给药前后血气指标(PH值、Pa CO2、Pa O2及Pa O2/Fi O2)及呼气末正压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儿BP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2)选取本次实验中纳入的70例患儿的基础资料(出生体重、胎龄、性别、是否多胎、分娩方式、Apgar1分钟评分、有无胎膜早破、孕母的孕期疾病及产前应用激素情况等)、住院过程中的治疗情况(是否机械通气、输血等)及并发症情况,按照BPD的发生为条件,分为BPD组(18例)和非BPD组(52例),通过相关性回归分析BPD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儿及孕母一般情况资料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PH值、Pa O2、Pa O2/Fi O2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Pa CO2实验组下降更显着(P<0.05);实验组治疗后呼气末正压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BPD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再次使用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次对两组早产儿BP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得出,PDA(OR:6.282,95%CI:1.325-29.791)、生后Apgar 1min评分≤3分(OR:3.235,95%CI:1.065-9.824)、羊水污染(OR:10.909,95%CI:2.271-52.412)、胎膜早破(OR:4.413,95%CI:1.279-15.229)、机械通气(OR:9.333,95%CI:1.946-44.765)、输血≥3次(OR:3.876,95%CI:1.263-11.899)均为BPD的危险因素。结论:1.布地奈德联合PS气管内注入治疗显着降低了早产儿BPD的风险,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2.早产儿BPD高危因素有:Apgar 1min评分≤3分、羊水异常、有机械通气、出现胎膜早破、输血次数≥3次、合并PDA。
陈群娣[5](2021)在《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危重早产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出生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日体质量增长、周身长增长、周头围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危重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中疗效显着,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候小芹[6](2020)在《鼻肠管喂养技术在婴幼儿食管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鼻肠管喂养与鼻胃管喂养两种喂养技术在婴幼儿食管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鼻肠管喂养技术的应用价值,为食管瘘患儿的营养支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食管瘘患儿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40例患儿。将40例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常规接受抗感染、抗胃食管反流、维持水电解质稳定、食管上端持续低负压吸引等疾病常规诊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置入鼻胃管,干预组置入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给予牛奶或母乳缓慢泵入。于患儿开始肠内营养当天、第7天、第14天三个时间点分别收集两组患儿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体重等营养相关性指标并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全量肠内营养到达时间、联合静脉营养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等,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入院体重、主诊断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处于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2.营养实施情况:(1)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干预组16.9±3.71h,对照组27.75±22.45h,干预组肠内营养启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全量肠内营养到达时间:干预组2.05±1.88d,对照组7.65±2.79 d,干预组较对照组更早到达全量肠内营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周期内联合使用静脉营养天数:干预组联合使用静脉营养天数为3.13±1.76d,对照组8.45±4.3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营养效果:对比两组患儿肠内营养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数(LYM)、年龄别体重Z值(WAZ)水平,结果显示:(1)肠内营养治疗前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将两组肠内营养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营养第7天,两组TP、ALB、HB、LYM营养前后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A、WAZ值干预组增长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将两组肠内营养治疗后第14天与治疗前的各指标差值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营养14天,干预组的ALB、PA、HB、WAZ值增长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TP、LY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呼吸道管理:(1)呼吸道清理次数干预组4.3±0.12次/天,对照组7.26±0.57次/天,干预组呼吸道清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上端24小时持续负压引流量:干预组186.28±24.02ml,对照组209.20±35.92ml,干预组食管上端24小时负压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治疗费用:研究周期14天内营养治疗费用干预组(2560.33±1318.60)元,对照组(4038.78±2225.10)元,干预组营养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并发症:(1)腹泻发生率:干预组20.00%(4/20),对照组15.00%(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呕吐误吸发生率:干预组10.00%(2/20),对照组40.00%(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意外拔管发生率:干预组10.00%(2/20),对照组40.00%(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堵管发生率:干预组15.00%(3/20),对照组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肠管喂养技术有利于食管瘘患儿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更早到达全量肠内营养而减少静脉营养辅助应用。2.鼻肠管喂养技术改善食管瘘患儿营养状况的效果优于鼻胃管喂养。3.鼻肠管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因反流导致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4.鼻肠管喂养技术降低了食管瘘患儿营养治疗费用,有较好的经济效益。5.食管瘘患儿采用鼻肠管喂养可以降低呕吐误吸的风险,但需加强管道护理以减少意外拔管、堵管、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
李丽丽[7](2020)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肺外合并症临床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高危因素并分析可能影响BPD早产儿发生肺外合并症的相关临床因素,寻求预防BPD早产儿肺外合并症的发生及改善其预后的策略,并对加强早产儿的系统化管理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出生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选取确诊为BPD的126例早产儿为病例组(BPD组),同时期基本资料(如胎龄、出生体重、性别等)相当的13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非BPD早产儿为对照组(非BPD组)。统计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及肺外合并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为分析BPD组早产儿发生肺外合并症的相关临床因素,对BPD组早产儿进行亚组分组:合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48例早产儿为ROP病例组,记为BPD(ROP+)组;合并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的33例早产儿为BIPI病例组,记为BPD(BIPI+)组;合并胃肠外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parenteral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25例早产儿为PNAC病例组,记为BPD(PNAC+)组;合并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MBD)的22例早产儿为MBD病例组,记为BPD(MBD+)组;而其中未合并ROP、BIPI、PNAC和MBD等疾病的45例早产儿为BPD对照组,记为BPD(-)组;分别将BPD(ROP+)组、BPD(BIPI+)组、BPD(PNAC+)组、BPD(MBD+)组与BP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有无差异。结果(1)BPD组母亲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率、产前感染率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早产儿比非BPD组早产儿的1分钟Apgar评分和5分钟Apgar评分低,侵入性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和面罩/鼻导管吸氧时间长,生后感染率高、输血率高和输血次数多,且住院时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PD组的早产儿中ROP、BIPI、PNAC、MBD的发生率均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的胎龄、较低的出生体重、侵入性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较低的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多次输血、产前感染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创通气时间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OR≈1.187,P<0.05),胎龄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保护因素(OR≈0.876,P<0.05)。(4)小的胎龄、较低的出生体重、较低的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侵入性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输血次数、产前感染和产后感染是BPD早产儿发生BIPI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创通气时间是BPD早产儿发生BIP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8,P<0.05),1分钟Apgar评分是BPD早产儿发生BIPI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20,P<0.05)。(5)小的胎龄、较低的出生体重和1分钟Apgar评分、侵入性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持续供给时间、肠内微量喂养开始时间、生后感染是BPD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静脉营养持续供给时间(OR≈1.146,P<0.05)、肠内微量喂养开始时间(OR≈5.438,P<0.05)及生后感染(OR≈7.046,P<0.05)是BPD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6)小的胎龄、较低的出生体重、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侵入性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禁食时间和静脉营养持续供给时间、肠内微量喂养开始时间、维生素D添加时间、BPD治疗用激素和利尿剂生后感染是BPD早产儿发生MBD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创通气时间(OR≈2.129,P<0.05)、维生素D添加时间(OR≈4.257,P<0.05)是BPD早产儿发生MBD的危险因素。结论(1)氧疗、机械通气、窒息、感染和输血等因素是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2)BPD早产儿比非BPD早产儿更容易发生ROP、BIPI、PNAC及MBD等肺外合并症。(3)尽量避免早产、缩短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尽早开始肠内微量喂养并缩短静脉营养的应用,及时添加维生素D和积极防治感染,可减少BPD早产儿发生肺外合并症的发生率。
董梁[8](2020)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VLBW和ELBW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等相关资料等,分析母乳喂养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为NICU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VLBW和ELBW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住院期间患儿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状况、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速率和营养指标变化,以及NEC、BPD、晚发性感染等相关合并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状况及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患儿234例,男女比例1.02:1,胎龄以28~33+6周为主,占84.7%,出生体重以VLBW为主,占91.2%,SGA占33.8%,好转出院占97.0%。2.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量:纯母乳喂养率从住院第2周后开始显着增加,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占60.3%,住院时长达6~8周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可达到79.1~94.1%。摄入多量母乳的占50.9%,在超早产儿和ELBW中分别占77.3%和65.2%。胎龄越小,平均母乳占比越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肠内、肠外营养情况:开始肠内喂养的中位数为1(1~2)天,开始接受母乳喂养的时间中位数在5(3~7)天。胎龄越小,开奶时间越晚,P=0.002,有统计学差异,不同体重组别的开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6。89.7%患儿在生后3天内开始肠内喂养,母乳开奶率只有6.4%,超早产儿和ELBW中母乳开奶率分别为22.7%和17.4%,有47.0%的患儿使用了HMF,开始使用日龄中位数为27(20~37.3)首次使用静脉营养的时长中位数为24(18~33)天,30例患儿在14天及以内停止静脉营养,占12.8%。中晚期早产儿和≥1250g的患儿相比较小胎龄、体重者,摄入多量母乳有助于缩短静脉营养时长,P值均<0.05,但在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别中未见明显区别。4.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体重增长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1,相比未添加HMF的母乳喂养为主的患儿,添加HMF有助于体重增长,还减少了NEC的发生,P值分比为0.046和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SGA患儿HMF添加更为积极,P=0.028,体重增长速率较AGA患儿快,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且HMF不耐受方面无显着区别。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无明显区别。5.对合并症的影响:研究显示母乳对NEC有显着保护作用,多量母乳组NEC的发生率为6.7%,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则为17.4%,P=0.012,有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32周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较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将NEC的发生率从21.5%减少到7.1%,在<1250g的患儿中从23.3%减少到6.9%,P值分比为0.005和0.039,统计学差异均显着。在≥1250g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晚发性感染率为1.6%,而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中为19.4%,P=0.003,有统计学差异。整体和分层研究中摄入不同量母乳对BP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6.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6(36~59)天,出院时平均纠正胎龄为38.6(37.1~40.0)周,住院花费中位数为60736(42901~79597)元。整体患儿中不同母乳摄入量组日均住院花费无显着性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中晚期早产儿中,多量母乳组住院花费更少,P=0.00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中心开奶积极,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加奶速度及HMF添加策略较保守。2.母乳对NEC的保护作用显着,在出生体重≥1250g的组别中,摄入多量母乳可明显减少晚发性感染,母乳喂养在BPD的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营养指标、住院时长及日均花费等方面未发现明显优势。3.添加HMF可帮助体重增长,减少静脉营养时长及住院花费,并降低NEC的发生率。
赖奕余[9](2020)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8名SGA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及孕母一般人口学资料、孕母围产期并发症、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其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讨论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相关因素,并采用Linear回归对影响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508例SGA儿,其中男性241例(47.4%),平均出生体重1912.03±443.42g,出生胎龄36.16±2.24周,双胎243例(50.4%),剖宫产383例(79.5%),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5.99±6.77g/kg/d,出院时总体EUGR发生率96.8%(492/508),早产SGA出院时EUGR发生率98.1%(314/320)。2.出生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500g、25003000g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依次为13.22(11.1,14.03)g/kg/d,12.3(10.2,13.2)g/kg/d,5.67(2.3,8.6)g/kg/d,2.43(?2.37,5.28)g/kg/d,出生体重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0.001。非常早产儿、中度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足月儿体重增长依次为13.27(11.2,14)g/kg/d、11.65(10.2,12.29)g/kg/d、6.89(3.69,9,2)g/kg/d、3.67(?1.79,6.58)g/kg/d,出生胎龄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值<0.001。出生时为重度SGA(P<3%)、轻度SGA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分别为7.03(3.1,10.5)g/kg/d,5.43(1.58,10)g/kg/d,出生体重百分位越低,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3.孕母胎盘早剥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比无胎盘早剥组快(Z=-1.81,P=0.007),而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孕母年龄、产次及怀孕方式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4.孕母合并高血压组比无合并高血压组SGA儿体重增长快(Z=-6.533,P<0.01),孕母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甲状腺功能正常SGA儿体重增长快(Z=-2.22,P=0.026),合并SLE组比无SLE组SGA儿体重增长要快(Z=-3.05,P=0.002)、孕母合并心脏病组比无心脏病组SGA儿体重增长慢(Z=-1.97,P=0.04),孕母合并症如糖尿病、贫血、疤痕子宫、盆腔手术、子宫卵巢疾病等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5.发生胎儿窘迫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较快(Z=-2.8,P=0.005),而多胎、脐带绕颈、先天畸形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6.NRDS组比无NRDS组体重增长快(Z=-9.683,P<0.01)、BPD组比无BPD组体重增长快(Z=-4.046,P<0.01)、新生儿肺炎组比无新生儿肺炎组体重增长慢(Z=-4.214,P<0.01)、凝血功能异常组比凝血功能正常组体重增长快(Z=-3.523,P<0.01)、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无暂时性甲低组体重增长快(Z=-2.808,P<0.01)、喂养不耐受组比无喂养不耐受组体重增长快(Z=-2.817,P<0.01),NEC组比无NEC组体重增长快(Z=-2.507,P=0.011),颅内出血组比无颅内出血组体重增长快(Z=-1.971,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比无高胆红素血症组体重增长快(Z=-2.79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新生儿窒息、宫内感染、低血糖、消化道出血及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P>0.05)。7.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与产齢、孕次、产次、孕母流产次数、孕母体重增长等无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可预测影响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分别有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孕母合并高血压、孕母合并心脏病以及营养支持时间。孕母合并高血压、营养支持时间越长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B=1.286、0.095,95%CI:0.1542.418、0.0160.174)。出生体重越小,体重增长速率(B=-0.008,95%CI:0.0731.01),而孕母合并心脏病是小于胎龄儿生后体重增长速率的不利因素(B=-2.612,95%CI:-5.29-0.067)。结论1.胎龄小,出生体重百分位低的SGA患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2.孕母患有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3.绝大部分小于胎龄儿出院时未能达到国内推荐的生长追赶水平,小于胎龄儿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早产SGA儿。
杨丽娟[10](2020)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即P波振幅占QRS波振幅的比例,分析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上肢及下肢PICC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为早产儿PICC精准维护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PICC置管时应用心电监护仪ECG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将患儿穿刺侧肢体摆放于体位2(自然体位),待出现特征性P波,获取体位2时P波,再将患儿肢体摆放至体位1,保持导管置入长度不变,获取体位1时P波。体位1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下肢穿刺时下肢伸直;头部穿刺时头颈部屈曲于穿刺侧。体位2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内收与躯干夹角小于45度;下肢穿刺时下肢外展与躯干中心线约45度,且肢体呈自然屈曲状;头部穿刺时头部居中。PICC置管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分别计算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标记胸部X片上导管尖端对应的胸椎水平。研究不同体位时P波比例的差异,找寻自然体位P波比例与胸椎对应关系,找寻导管尖端位置在T4-T6时P波比例95%的置信区间,判断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289例,经上肢穿刺249例,经下肢穿刺40例。289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261例,上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229例,下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32例。经胸部X片定位导管尖端在T4(18例,6.90%),T5(132例,50.50%),T6(77例,29.50%),T7(2例,0.80%),T8(24例,9.20%),T9(8例,3.10%)。229例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P波比例频数分布如下:P波比例0.41~0.50(16例,6.90%),0.51~0.60(49例,21.40%),0.61~0.70(111例,48.50%),0.71~0.80(47例,20.60%),>0.80(6例,2.60%),P波比例集中在0.61~0.70波段,平均0.65±0.08,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下肢大隐静脉PICC置管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位置定位有显着影响(P=0.018),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ROC曲线下AUC面积0.937。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成为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新方法。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T4~T6,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波比例。
二、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山东省多中心协作组数据库的质控管理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率 |
3 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发生EUGR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校正年龄6 个月内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EUGR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迟缓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中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变化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 |
2.2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生长情况对比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6)鼻肠管喂养技术在婴幼儿食管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儿童鼻肠管的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应用于危重症患儿 |
1.2.2 应用于急性胰腺炎(AP)患儿 |
1.2.3 应用于消化道阻塞患儿 |
1.2.4 应用于早产儿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样本量 |
2.2.2 分组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
2.3.2 2015年中国九市3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S) |
2.3.3 实验材料设备 |
2.4 干预方法 |
2.4.1 干预组(鼻肠管喂养) |
2.4.2 对照组(鼻胃管喂养) |
2.4.3 喂养程序 |
2.4.4 鼻饲护理 |
2.4.5 呼吸道管理 |
2.5 观察指标及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统计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两组患儿肠内营养实施情况的比较 |
3.3 两组患儿肠内营养效果的比较 |
3.4 两组患儿呼吸道护理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儿营养治疗费用比较 |
3.6 两种喂养方式并发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鼻肠管喂养技术帮助食管瘘患儿早期、全量、有效实施肠内营养 |
4.1.1 鼻肠管喂养技术有利于食管瘘病人早期启动肠内营养 |
4.1.2 鼻肠管喂养技术有利于食管瘘患儿早期到达全量肠内营养 |
4.1.3 鼻肠管喂养技术减少食管瘘患儿肠外营养辅助应用 |
4.2 鼻肠管喂养有利于改善食管瘘患儿营养状况 |
4.3 鼻肠管的应用有助于食管瘘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 |
4.4 鼻肠管喂养技术降低了食管瘘患儿的营养治疗费用 |
4.5 两种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比较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B 鼻肠管置入术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儿童鼻肠管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肺外合并症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二、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
1.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孕母产前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2.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生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三、BPD组发生肺外合并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
1.BPD早产儿发生ROP的相关因素分析 |
2.BPD早产儿发生BIPI的相关因素分析 |
3.BPD早产儿发生PNAC的相关因素分析 |
4.BPD早产儿发生MBD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 |
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防治及管理策略 |
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肺外并发症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临床资料搜集 |
2.2 研究中对于专业名词定义和质控 |
2.3 统计分组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肠内营养情况 |
3.3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
3.4 体重增长速率及营养指标变化 |
3.5 主要合并症比较 |
3.6 SGA与AGA的母乳喂养 |
3.7 母乳强化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患儿的影响 |
3.8 住院时长及花费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合并症诊断标准 |
病例调查表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结果 |
1.SGA新生儿及孕母基本特征情况 |
2.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分布情况及比较 |
3.孕母一般情况及围生期情况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4.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5.胎儿情况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6 新生儿并发症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7.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小于胎龄儿体重增长情况 |
2.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3.出生体重、胎龄及肠外营养使用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 |
4.关于体重增长的争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 |
1.2 早产儿PICC应用 |
1.3 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 |
1.4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概述 |
1.5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存在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研究设计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实施方法 |
2.4 评价指标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考察 |
3 结果 |
3.1 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患儿的一般资料 |
3.2 两种体位特征性P波比例比较 |
3.3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应胸椎水平与P波比例对应关系 |
3.4 PICC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时特征性P波比例频数分布 |
3.5 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对 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 |
4 讨论 |
4.1 患儿体位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特征性P波比例 |
4.2 穿刺时根据 P 波比例估算导管尖端胸椎水平利于护士快速判断 |
4.3 PICC 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时 P 波比例呈集中趋势提高一次性到位率 |
4.4 合适的特征性P波比例是腔内心电图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关键 |
4.5 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PICC 首次护理记录单 |
附录2 PICC 日常维护记录单 |
附录3 A 患者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读取与胸片胸椎标记方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早产儿 PICC 导管尖端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及预后随访[D]. 孔维康. 青岛大学, 2021(02)
- [2]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中的效果探讨[J]. 黎艳群,闫波,黄小翠. 名医, 2021(10)
- [3]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D]. 饶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J]. 陈群娣.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2)
- [6]鼻肠管喂养技术在婴幼儿食管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候小芹. 南昌大学, 2020(01)
- [7]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肺外合并症临床因素分析[D]. 李丽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8]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D]. 董梁.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赖奕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D]. 杨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