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足VDSL的模拟接口需求——设计人员在构建VDSL模拟前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青[1](2020)在《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面应急救援井作为矿井救援一种技术,具有救援及时性强、针对性高等优点。但在救援过程中,由于其工作环境为半封闭的深井,存在传输距离远、传输条件苛刻等问题,现有监测系统难以满足要求。为能给救援提供更多可靠的井下信息,保障救援准确进行,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的救援工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的需求。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远程监测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VDSL2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之后,对远程监测系统中的信号采集子系统、信号传输子系统与远程监测上位机子系统进行系统开发,最后,基于地面应急救援试验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能够在救援实施过程中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和监测工作,满足功能要求。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贾海滨[3](2014)在《基于呼市接入网的演进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和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许多高带宽业务受制于传输速度而发展缓慢。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业务非视频业务莫属,包括下一代网游、电视电话会议、以及网络高清电视,此类业务的特点是业务包颗粒度很大、易耗带宽资源,因此我国FTTx、光进铜退绝对是有客观市场需求及其所产生的原始推动力的。本文作者在有多年的通信及IT领域从业经验,从事过大量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工作,因此对现有接入网如何改造、新型接入网如何新建有深刻的了解,如何高性价比的新建或改造一张接入网、通过光纤入户模式提升网络价值,提高ARUP值,因地制宜的选择及制定建网模式是最关键因素。本文先对接入网的演进的技术支撑进行阐述,对FTTx主要应用场景、ODN(光配线网络)及设备部署原则进行了总结与论证分析。同时就呼和浩特市电信分公司接入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案例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接入网网格化规划思路。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快速的找出一种既能节约成本又能达到预期网络能力,而且还能方便后期维护的建设模式。最后,本文分析并简要介绍了接入网在我国的现状、通信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发展演进的重要性,描述了基于网格化接入网拓扑模式使网络建设能够与市场发展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作者旨在通过介绍分析这类新技术,希望给予今天竞争白热化的电信运营商的场给予些许积极的启发和建议。
成哲[4](2013)在《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系统在关键行业的广泛部署与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云计算对高可靠性和可用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个高可用性的灾备云平台系统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服务不会被中断并且能够提供正确的服务,因此,灾备云平台系统的软件容错问题是目前分布式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软件日志的记录与审计是软件容错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日志文件系统最大缺陷是在系统出现问题时,现有系统所存在的日志文件缺乏足够的信息为安全审计和故障恢复提供支持。同时,在分布式系统中,各结点的故障会互相影响,对系统恢复造成难以估量的难度。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为容错提供了广阔前景。利用系统虚拟化技术封装业务的整个执行环境,提供面向灾备云平台中业务应用和操作系统的高效、透明的容错服务。为了实现针对虚拟机中业务软件的容错备份以及研发基于虚拟架构的服务软件故障检测及恢复技术,应该实现对系统中业务软件日志的管理,其中包括分布式软件的日志记录机制、分布式软件的检测的同步策略、分布式软件的日志回放机制、动态二进制翻译平台、软件错误虚拟化技术、营救点管理机制、软件故障恢复机制等。新环境下研发的软件日志管理系统VDSL克服了传统日志管理系统隔离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缺点,在分布式系统中利用动态二进制翻译技术记录各虚拟结点的日志,将这些日志发往故障服务器,在故障服务器利用聚合技术将这些日志进行同步,形成具有协同一致性的软件日志,为日志审计与故障恢复提供支持。实验表明,VDSL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虚拟化环境下分布式软件日志的记录功能,同时可以将分布式系统中各虚拟结点的软件日志同步聚合,实现软件日志的安全审计与故障恢复,达到了软件日志功能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容错性,也为系统用户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
陈智[5](2012)在《OSS系统智能割接功能设计》文中研究说明OSS即OPERATION SUPPORT SYSTEM,中文翻译名为运营支撑系统。OSS系统在企业(特别在是电信行业)IT战略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OSS系统来说,面对客户是不可见的;但是面对电信运营商,它是一个综合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平台,同时也是真正融合了传统IP数据业务与移动增值业务的综合管理平台。目前,OSS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系统部署的集中化、管理范围的综合化、客户导向的市场化、快速敏捷的流程化。当前OSS发展的热点体现在光网络、NGN和3G网管的构建上其中,光网络是目前中国本土运营商建设的重点。由于各个厂家的设备在市场需求下迅速的升级,造成目前的OSS系统不能完全的满足新业务的需要。在这样的情景下,如果快速的建设灵活的OSS系统,就成了中国本土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着编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页应用的大量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适应现有网络环境和硬件环境的OSS系统去处理各种业务。同时由于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简单的OSS系统应用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到运营商日常的业务。所以一个健壮并且优秀的OSS系统,应该完善的从数据库到应用服务器,从应用服务器到前台展示都能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和智能处理。同时为了配合业务需要,OSS系统的工作权重将会越来越多的放到各种环境的割接功能上,以快速响应市场要求和建设要求。本论文主旨在于设计出一套基于Spring框架的,灵活的,并且可以复用的系统结构。通过良好的应用服务代码,去简单的展示出资源提供运营商维护人员操作。同时简化各种割接场景的操作步骤。通过尽可能少的界面去完成目前光进铜退业务的割接需要。不但为运营商本身日常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软件厂商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苏秋侠[6](2012)在《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传统的宽带接入技术和家庭组网技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和家庭组网技术,提出了四种适合未来家庭组建内部无线网络的方案。本文基于无线路由器及无线AP家庭无线组网技术的实现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智能家庭网络的发展。根据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准许进入宽带接入市场[1]。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凭借其业务内容丰富和用户群体巨大的优势,采用Cable Modem和Broad Cable技术很快在宽带接入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宽带接入市场领导者的电信运营商最早采用ADSL、VDSL等xDSL技术为早期有宽带需求的用户提供宽带接入业务。随着光纤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的电信运营商越来越倾向于采用FTTx+LAN技术为用户提供高带宽的Internet接入服务。此外,资金雄厚的电力公司也看到了宽带接入市场中有利可图,也试图利用其遍布各处的电源线采用OFDM技术为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以上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学校、办公室等人口流动性不大的场景中,但是像飞机场、火车站、酒店、图书馆、咖啡厅等移动性明显的地区最好采用Wi-Fi、Wi-MAX和LMDS、MMDS等基于无线电波的宽带接入技术。近些年来,无论是广播电视运营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开始采用光纤建设他们的主干网络。本文分析了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小区、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村等多种光纤接入技术,对日后光纤网络的建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智能化电器的普及和家庭组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于组建各通信终端的信息能互联互通的无线家庭网络。目前多数家庭主要采用WLAN、Ethernet. Home Plug、Home PNA、Home RF及UWB技术建立数字家庭网络。本文重点研究了WLAN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及适用场景等方面。在本文的最后部分采用TL-WR740N无线路由器和TL-WA701N无线AP组建了四种适合不同场景的家庭无线网络。
王惠如[7](2009)在《厦门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文中指出二十世纪末,伴随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并逐渐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业务就是这种基于电信广布的宽带网络为用户实现远程图像、声音和各种报警信号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的一种全新的电信增值业务。该项业务的重点是通过应用广泛的远程网络监控中心服务平台,以集中式分区化的运营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远程监控整体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远程实时的图像服务,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所管辖各个现场的情况,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及时处理现场的突发事件,真正实现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监控系统相比的优势,全面地分析了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需求,然后重点阐述实施厦门电信全球眼业务的规划设计和方案选型,对全球眼业务系统从中心平台、前端设备、客户端软件及传输网络进行了详细说明,电信全球眼结合行业用户的现状及需求介绍了全球眼业务在部分行业中的组网及应用情况,进一步介绍了全球眼业务系统的功能特性,最后提出了对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展望和建议。
郑勇[8](2007)在《福州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末,伴随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并逐渐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业务就是这种基于电信广布的宽带网络为用户实现远程图像、声音和各种报警信号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的一种全新的电信增值业务。该项业务的重点是通过应用广泛的远程网络监控中心服务平台,以集中式分区化的运营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远程监控整体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远程实时的图像服务,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所管辖各个现场的情况,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及时处理现场的突发事件,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监控系统相比的优势,全面地分析了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需求,然后重点阐述实施福州电信全球眼业务的规划设计和方案选型,对全球眼业务系统从中心平台、前端设备、客户端软件及传输网络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结合行业用户的现状及需求介绍了全球眼业务在部分行业中的组网及应用情况,进一步介绍了全球眼业务系统的功能特性,最后提出了对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展望和建议。
王斌[9](2005)在《ADSL组网及优化分析》文中指出ADSL因其兼具成本、价格、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随着ADSL接入网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合理组建、维护和管理日益庞大的ADSL网络”、“如何对现有的ADSL网络进行优化,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要”就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介绍“接入网”、“接入网技术”等基本概念入手,依据国际ITU-T发布的G.992.1~G.992.5标准,细致研究了xDSL接入技术,并比较ADSL、VDSL和ADSL2+等技术特点。考虑到ADSL网络是宽带接入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架构在现有的IP宽带城域网之上的,本文还专门细致研究了H市电信IP宽带城域网网络运行现状、所提供的业务现状,为本文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对H市电信ADSL接入网网络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ADSL接入网网络组建常见方案,重点是在详细分析目前H市宽带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IP城域网网络优化、ADSL接入网网络结构优化、传输电缆改造、业务类型的选择、网络流量优化、加强用户认证和管理等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在一定区域内规划ADSL接入网网络结构的设计方法。同时,本文还结合作者ADSL接入网实际维护经验,整理并归纳了多种常见通信障碍的处理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符合电信工程维护的需要。 文章最后根据作者个人宽带经营管理工作经验,针对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以供中国电信运营商决策者参考。
章波焕[10](2004)在《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业务的持续发展推动着运营商构建新一代的宽带城域网。如何适应接入网,特别是以太接入网FTTX+LAN的快速发展是宽带城域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用于实现光接入网的技术主要有两种:无源光网络技术PON和有源光网络技术AON。其中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发展更快些,然而由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还不成熟,在没有形成规模应用之前,成本还是较高,因此当前实现光接入网还是以采用有源光接入网技术为主。文章首先对光接入网的结构、分类、复用技术以及它与铜缆接入技术的综合作了介绍;继而着重从网络结构、帧格式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对时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TDM-PON(包括APON和EPON)及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基于Motorola微处理器MPC850的光纤有线接入FTTX系统的设计,并对控制交换模块、正发射极耦合逻辑PECL接口的原理和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二、满足VDSL的模拟接口需求——设计人员在构建VDSL模拟前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足VDSL的模拟接口需求——设计人员在构建VDSL模拟前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煤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制定 |
2.1 远程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地面应急救援井救援工况分析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远程监测系统技术分析 |
2.2.1 基于现场总线的远程监测系统 |
2.2.2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
2.2.3 基于DSL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
2.3 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开发 |
2.3.1 传输方案选定 |
2.3.2 整体方案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端信号采集子系统开发 |
3.1 信号采集子系统硬件选型 |
3.1.1 信号采集终端硬件选型 |
3.1.2 信号采集硬件选型 |
3.3 信号采集子系统软件开发 |
3.4 隔爆外壳型防爆研究 |
3.4.1 隔爆外壳特性分析 |
3.4.2 隔爆外壳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软件系统开发 |
4.1 视频监测子系统开发 |
4.1.1 视频监测界面程序开发 |
4.1.2 软件驱动接口设置 |
4.2 模拟量监测子系统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试验研究 |
5.1 试验平台 |
5.2 信号传输子系统功能测试 |
5.2.1 通信连接测试 |
5.2.2 网络带宽测试 |
5.3 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
5.3.1 视频远程监测效果测试 |
5.3.2 模拟量监测效果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基于呼市接入网的演进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接入网的发展概述 |
1.1.1 综合接入网业务现状简介 |
1.1.2 接入网发展趋势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1 通信技术的市场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接入网基础知识 |
2.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2.1.1 接入网的定义及特点 |
2.1.2 接入网的基本功能划分 |
2.1.3 接入网的多种接入方式 |
2.2 PON光纤接入网的相关技术 |
2.2.1 PON技术介级 |
2.2.2 EPON及GPON介绍 |
2.2.3 EPON与GPON对比 |
2.3 FTTX光纤接入系统 |
2.3.1 FTTx系统组成 |
2.3.2 业务端口功能SNI |
2.3.3 系统中其他接口 |
2.4 FTTx系统部署 |
2.4.1 FTTx的OLT部署 |
2.4.2 FTTx的ODN部署 |
2.4.3 FTTx的ONU部署 |
2.5 FTTx系统组网 |
2.5.1 FTTx的宽带组网 |
2.5.2 FTTx的语音组网 |
2.6 FTTX接入网建设模型 |
2.6.1 住宅小区的综合接入 |
2.6.2 企业网用户的综合接入 |
2.6.3 商业客户 |
2.6.4 视频应用 |
2.6.5 老城区改造应用 |
2.6.6 农村通信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接入网建设的演进 |
3.1 呼和浩特市铜缆接入网建设 |
3.1.1 呼和浩特市ADSL接入 |
3.1.2 呼和浩特市CMTS/UCLINK宽带接入 |
3.1.3 P2P+LAN光纤接入 |
3.1.4 FTTB光纤接入 |
3.2 呼和浩特市接入网的改造升级 |
3.2.1 ADSL接入改造升级 |
3.2.2 CMTS/UCLINK接入改造升级 |
3.2.3 P2P+LAN接入改造等级 |
3.2.4 FTTB接入改造升级 |
3.2.5 接入网改造升级的影响 |
第四章 接入网的网格化规划研究 |
4.1 网格化建设相关理论 |
4.1.1 网格化起源与含义 |
4.1.2 电信业网格化应用及必要性 |
4.2 接入网网格化建设概述 |
4.2.1 接入网网格定义 |
4.2.2 网格的划分原则与要求 |
4.3 接入网网格化思路、步骤及资源配置 |
4.3.1 网格建设的思路 |
4.3.2 网格建设的规划步骤 |
4.3.3 网格设的资源配置 |
4.4 接入网网格规划的方法 |
4.4.1 网格单元格划分 |
4.4.2 数据的收集 |
4.4.3 网络现状分析 |
4.4.4 业务需求预测 |
4.4.5 划场景应用和规划方案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组织结构 |
2. 基于虚拟化的容错备份技术研究 |
2.1 背景与设计思路 |
2.2 故障检测 |
2.3 容错功能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虚拟化的软件日志记录平台 |
3.1 动态二进制翻译平台总体架构 |
3.2 软件日志记录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虚拟化的分布式软件日志管理系统 VDSL |
4.1 软件日志管理系统 VDSL 总体架构 |
4.2 日志管理模式 |
4.3 日志文件传输 |
4.4 日志格式设计 |
4.5 VDSL 日志时钟同步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OSS系统智能割接功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立通讯企业支撑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1.2. 光进铜退给IT支撑带来的变化 |
1.2.1. 复杂的组网模式给IT带来的挑战 |
1.2.2. 智能终端的引入给IT带来的挑战 |
1.2.3. 运维模式变化给IT支撑带来的挑战 |
1.2.4. 产品模型复杂化给IT支撑带来的挑战 |
1.2.5. 更加关注客户体验给IT支撑带来的挑战 |
1.3.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和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项目的概述与需求分析 |
2.1 项目背景与目标 |
2.2 江苏电信运营支撑系统总体架构原则 |
2.3 江苏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架构方法 第三章 OSS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3.1. 江苏电信OSS技术架构现状 |
3.2. 割接系统框架介绍 |
3.2.1. 模块化割接系统框架 |
3.2.2. 割接系统的技术架构 |
3.2.3. 割接系统的技术框架 |
3.2.4. 本文完成的工作 |
3.3. 典型业务模型介绍 |
3.3.1. 论文选题背景 |
3.3.2. 光进铜退背景 |
3.3.3. 铜缆接入网 |
3.3.4. HDSL |
3.3.5. ADSL |
3.3.6. VDSL |
3.3.7. EDSL |
3.3.8. 光纤接入网概念 |
3.3.9.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业务模型拆解 |
4.1.1. 业务发起流程图 |
4.1.2. 业务模型结构图 |
4.2.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2.1. 数据库模型E-I图 |
4.2.2. 物理设备表格 |
4.2.3. 逻辑设备表格 |
4.2.4. 物理端口端子表格 |
4.2.5. 逻辑端口表格 |
4.2.6. 物理链路构成表格 |
4.2.7. 逻辑链路构成表格 |
4.2.8. 逻辑线构成表格 |
4.2.9. 链路承载逻辑线表格 |
4.2.10. 物理端口承载逻辑端口表格 |
4.3. 应用服务器代码设计 |
4.3.1. WEB层控制器编码及算法 |
4.3.2. SERVER层编码及算法 |
4.3.3. DAO层数据交互 |
4.4. WEB层代码设计 |
4.4.1. JS代码技术 |
4.4.2. JSP及页面展示技术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及结果 |
5.1. 宽带下移的FTTH界面操作实验 |
5.2.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
(6)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家庭宽带接入技术 |
1.2 家庭组网技术 |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宽带接入技术 |
2.1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
2.2 xDSL技术 |
2.2.1 ADSL |
2.2.2 VDSL |
2.3 Cable Modem技术 |
2.4 Broad Cable技术 |
2.5 局域网(LAN)技术 |
2.6 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 |
2.7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
2.7.1 移动的无线宽带接入 |
2.7.2 固定的无线宽带接入 |
2.8 FTTx光纤接入技术 |
2.8.1 光纤到户(FTTH) |
2.8.2 光纤到楼(FTTB) |
2.8.3 光纤到路边(FTTC) |
2.8.4 光纤到交接箱(FTTCab) |
2.8.5 光纤到办公室(FTTO) |
2.8.6 光纤到村(FTTV) |
2.8.7 其他FTTx技术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庭组网技术 |
3.1 家庭网络承载的业务 |
3.2 家庭组网技术 |
3.2.1 WLAN技术 |
3.2.2 Ethernet技术 |
3.2.3 超宽带(UWB)技术 |
3.2.4 Home Plug技术 |
3.2.5 Home RF技术 |
3.2.6 Home PNA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无线路由及AP组网 |
4.1 无线路由器 |
4.1.1 无线路由器的定义及发展 |
4.1.2 TL-WR740N无线路由器 |
4.2 无线AP |
4.2.1 无线AP的定义及发展 |
4.2.2 TL-WA701N无线AP |
4.3 家庭无线路由及AP组网 |
4.3.1 一个无线路由器组建的家庭网络 |
4.3.2 两个无线路由器组建的家庭网络 |
4.3.3 一个无线路由器与五个AP组建的星型家庭网络 |
4.3.4 一个无线路由器与五个AP组建的发散型家庭网络 |
4.4 四种家庭无线网络的分析 |
4.4.1 Ix Chariot测试软件 |
4.4.2 四种网络的测试方法 |
4.4.3 四种网络的适用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厦门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中国电信全球眼推出背景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历程 |
1.3.1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
1.3.2 基于PC的多媒体监控系统 |
1.3.3 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 |
1.4 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业务简介 |
1.4.1 "视频监控"业务定义 |
1.4.2 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发展方向 |
1.4.3 全球眼视频监控优势 |
第2章 全球眼业务综述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
2.1.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简介 |
2.1.2 第一阶段模拟视颇监控系统 |
2.1.3 第二阶段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
2.1.4 第三阶段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
2.2 全球眼业务需求 |
2.2.1 市场需求 |
2.2.2 技术需求 |
2.2.3 内部需求 |
2.3 电信全球眼业务综述 |
2.3.1 业务市场范围 |
2.3.2 业务种类 |
2.3.3 业务功能概述 |
2.3.4 业务功能构成 |
第3章 实施全球眼业务的规划设计、方案选型 |
3.1 规划设计 |
3.1.1 网络邃设方案和工程建设规模 |
3.1.2 总体技术要求 |
3.1.3 设备性能、技术及配置要求 |
第4章 电信全球眼技术解决方案及行业应用 |
4.1 电信全球眼系统中心平台 |
4.1.1 总体设计规模和结构 |
4.1.2 中心监控平台设计方案 |
4.2 电信全球眼系统前端子系统 |
4.2.1 视频服务器 |
4.2.2 外围监控设备 |
4.2.3 前端设备配置 |
4.3 电信全球眼客户端部分 |
4.3.1 企业客户端 |
4.3.2 基于浏览器的监控客户端 |
4.3.3 电信客户端 |
4.3.4 数字显示墙 |
4.4 电信全球眼传输网络 |
4.4.1 ADSL接入方式 |
4.4.2 VDSL接入方式 |
4.4.3 LAN接入方式 |
4.4.4 光纤接入方式 |
4.4.5 EPON接入方式 |
4.5 电信全球眼系统安全 |
4.5.1 平台网络安全 |
4.5.2 系统自身安全 |
4.6 电信全球眼的行业应用 |
4.6.1 行业应用 |
4.6.2 行业解决方案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8)福州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国电信“全球眼”业务推出背景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简介 |
2.2 第一阶段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
2.2.1 基本工作原理 |
2.2.2 系统特点 |
2.3 第二阶段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
2.3.1 基本工作原理 |
2.3.2 系统特点 |
2.4 第三阶段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
2.4.1 基本工作原理 |
2.4.2 系统特点 |
第三章 全球眼业务需求 |
3.1 市场需求 |
3.2 技术需求 |
3.3 内部需求 |
第四章 实施全球眼业务的规划设计、方案选型 |
4.1 规划设计 |
4.1.1 网络建设方案和工程建设规模 |
4.1.2 总体技术要求 |
4.1.3 设备性能、技术及配置要求 |
4.2 方案选型 |
4.2.1 技术比较 |
4.2.2 规范之外的个性化功能比较 |
4.2.3 业务拓展及承诺 |
第五章 电信全球眼业务综述 |
5.1 业务市场范围 |
5.2 业务种类 |
5.3 业务功能概述 |
5.4 业务功能构成 |
第六章 电信全球眼系统中心平台 |
6.1 总体建设规模和结构 |
6.2 中心监控平台建设方案 |
6.2.1 中心服务平台 |
6.2.2 中心存储平台 |
6.2.3 分发平台 |
6.2.4 平台配置 |
第七章 电信全球眼系统前端子系统 |
7.1 视频服务器 |
7.1.1 视频服务器的概念 |
7.1.2 视频服务器的构成 |
7.1.3 视频服务器的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 |
7.1.4 视频服务器的网络技术 |
7.1.5 视频服务器的特点 |
7.1.6 视频服务器的型号 |
7.2 外围监控设备 |
7.2.1 视频采集设备分类 |
7.2.2 报警探测器的类型 |
7.3 前端设备配置 |
第八章 电信全球眼系统客户端部分 |
8.1 企业客户端 |
8.2 基于浏览器的监控客户端 |
8.3 电信客户端 |
8.4 数字显示墙 |
第九章 电信全球眼传输网络 |
9.1 ADSL接入方式 |
9.2 VDSL接入方式 |
9.3 LAN接入方式 |
9.4 光纤接入方式 |
9.5 EPON接入方式 |
第十章 电信全球眼系统安全 |
10.1 平台网络安全 |
10.2 系统自身安全 |
10.2.1 使用AES、RAS加密算法 |
10.2.2 信令和码流加密 |
第十一章 电信全球眼业务的资费策略 |
11.1 全球眼产品概述 |
11.2 全球眼产品包装 |
11.3 全球眼产品价格体系 |
第十二章 电信全球眼业务的行业应用 |
12.1 行业应用 |
12.2 行业解决方案 |
12.2.1 银行系统应用 |
12.2.2 连锁超市行业应用 |
12.2.3 幼儿园行业应用 |
12.2.4 公安交通行业应用 |
12.2.5 环境监测应用 |
12.2.6 水文水利系统应用 |
第十三章 结束语 |
13.1 对未来网络视频监控的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ADSL组网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接入网的概念 |
1.2 接入网技术介绍 |
1.3 国内外ADSL接入网发展现状 |
1.4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ADSL技术研究 |
2.1 ADSL技术概述 |
2.1.1 ADSL技术标准 |
2.1.2 ADSL原理和技术性能 |
2.1.3 ADSL系统的接入方式和接入模型 |
2.1.3.1 ADSL系统连接方式的功能模块图 |
2.1.3.2 ADSL接入模型 |
2.1.4 ADSL的调制和解调技术 |
2.1.5 ADSL用户终端设备的安装 |
2.2 VDSL、ADSL2+技术 |
2.2.1 VDSL |
2.2.2 ADSL2+ |
2.3 ADSL、VDSL、ADSL2+技术特点比较 |
第三章 H市电信IP城域网网络现状 |
3.1 IP城域网业务现状 |
3.1.1 IP城域网业务实现现状 |
3.1.2 IP城域网提供的业务 |
3.1.2.1 基本业务现状 |
3.1.2.2 接入方式选择的总体原则 |
3.1.2.3 增值业务需求 |
3.2 网络结构 |
3.2.1 核心层 |
3.2.2 汇接层 |
3.2.3 接入层 |
3.3 路由设计 |
3.3.1 IGP(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选择和设计 |
3.3.2 IP城域网出口路由及路由策略实施原则 |
3.4 城域网IP地址规划 |
第四章 ADSL接入网组建 |
4.1 组建ADSL接入网络关键性设备 |
4.1.1 BRAS |
4.1.1.1 什么是BRAS? |
4.1.1.2 华为MA5200F |
4.1.2 DSLAM |
4.1.2.1 什么是DSLAM? |
4.1.2.2 华为MA5100 |
4.2 网络建设思路 |
第五章 ADSL接入网的优化 |
5.1 城域网结构的改进 |
5.2 接入网网络结构的优化 |
5.3 DSLAM和BRAS的上行流量规划 |
5.4 ADSL接入端局布局规化 |
5.5 通过线路改造优化网络通信质量 |
5.6 优化网络流量 |
5.7 加强用户管理和认证控制 |
5.8 ADSL用户端(ATU-R)网络的组建与优化 |
5.8.1 用户端ADSL的安装 |
5.8.2 ADSL MODEM的安装 |
5.8.3 拨号软件的安装与设置 |
5.8.4 ADSL接入常见障碍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6.2 下一步工作 |
6.3 未来宽带接入网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 |
(10)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图列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 |
1.3 接入网的结构功能 |
1.3.1 接入网的结构 |
1.3.2 接入网的接口 |
1.3.3 接入网的功能模块 |
1.4 论文安排 |
第2章 光接入网及宽带有线接入技术 |
2.1 光接入网的结构 |
2.2 光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
2.2.1 星型结构 |
2.2.2 总线型结构 |
2.2.3 环型结构 |
2.2.4 树型结构 |
2.3 光接入网的基本类型 |
2.3.1 光纤到路边FTTC |
2.3.2 光纤到大楼FTTB |
2.3.3 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家庭FTTH |
2.4 光接入网中的复用/多址技术 |
2.5 光纤接入和电缆接入的综合 |
2.5.1 xDSL技术 |
2.5.1.1 ADSL DSLAM |
2.5.1.2 VDSL技术以及VDSL和ADSL的混插技术 |
2.5.2 以太网接入技术 |
2.5.2.1 以太网接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
2.5.2.2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 |
2.6 小结 |
第3章 光纤有线接入技术实现的研究--基于时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技术 |
3.1 无源光网络通信体系研究 |
3.2 ATM无源光网络技术 |
3.2.1 APON无源光网络结构 |
3.2.2 APON帧结构 |
3.2.3 APON的关键技术 |
3.2.4 SUPERPON的提出与关键技术 |
3.3 EPON |
3.3.1 EPON网络结构 |
3.3.2 EPON帧格式 |
3.3.3 EPON关键技术 |
3.3.3.1 MAC协议的设计 |
3.3.3.2 收发信机 |
3.3.3.3 安全性 |
3.3.3.4 服务要求 |
3.3.4 EPON标准化进程 |
3.4 VDSL和无源光网络的融和 |
3.4.1 VDSL和APON的融和 |
3.4.2 VDSL和EPON的综合应用 |
3.5 小结 |
第4章 光纤有线接入技术实现的研究--基于波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技术 |
4.1 WDM-PON/TDM-PON系统的共存 |
4.2 带AWG的全WDM-PON系统 |
4.2.1 WDM-PON系统介绍 |
4.2.2 AWG光谱响应理论模型 |
4.3 WDM-PON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
4.3.1 AWG的串扰问题 |
4.3.2 色散效应 |
4.3.3 AWG的温度稳定性问题 |
4.4 光分配网络ODN通道损耗计算 |
4.4.1 光分配网络ODN通用物理配置模型 |
4.4.2 光通道损耗计算 |
4.5 小结 |
第5章 Motorola的PowerPC系列微处理器 |
5.1 MOTOROLA的POWERPC系列微处理器 |
5.1.1 POWER QUICC系列处理器 |
5.1.1.1 POWER QUICC处理器组成 |
5.1.1.2 POWER QUICC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
5.1.2 POWER QUICC Ⅱ系列微处理器 |
5.1.2.1 POWER QUICC Ⅱ处理器组成 |
5.1.2.2 POWER QUICC Ⅱ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
5.1.3 POWER QUICC Ⅲ系列处理器 |
5.1.3.1 POWER QUICC Ⅲ处理器组成 |
5.1.3.2 POWER QUICC Ⅲ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
5.2 POWER QUICC微处理器存储控制技术 |
5.2.1 POWER QUICC存储器控制器 |
5.2.2 POWER QUICC存储控制技术 |
5.2.2.1 POWER QUICC存储控制寄存器 |
5.2.3 POWER QUICC存储控制技术 |
5.2.3.1 GPCM存储器控制技术 |
5.2.3.2 UPMs存储器控制技术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Power QUICC微处理器的光纤有线接入FTTX系统的设计 |
6.1 FTTX系统总体结构 |
6.2 交换模块 |
6.2.1 交换模块概述 |
6.2.2 介质无关接口MⅡ(包括RMⅡ)接口及管理 |
6.2.3 激光器和PHY互连接口--PECL接口 |
6.3 控制模块 |
6.3.1 MPC850处理器的存储器设计 |
6.3.2 MPC850处理器中断控制和异常向量表 |
6.3.3 系统的硬件启动和复位 |
6.3.4 系统调试工具介绍 |
6.4 小结 |
第7章 系统调试和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
7.1 TORNADO2.0集成环境 |
7.1.1 TORNADO2.0集成环境概述 |
7.1.2 TORNADO2.0集成环境的目录结构 |
7.1.3 VXWORK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7.2 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
7.2.1 BSP的功能 |
7.2.2 VXWORKS操作系统下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
7.2.3 VXWORKS中BSP的创建 |
7.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满足VDSL的模拟接口需求——设计人员在构建VDSL模拟前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郭培青. 长安大学, 2020(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呼市接入网的演进及研究[D]. 贾海滨. 内蒙古大学, 2014(05)
- [4]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D]. 成哲.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5]OSS系统智能割接功能设计[D]. 陈智.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3)
- [6]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 苏秋侠. 云南大学, 2012(10)
- [7]厦门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D]. 王惠如.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8]福州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实现及应用[D]. 郑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9]ADSL组网及优化分析[D]. 王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 [10]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D]. 章波焕. 浙江工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