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站锅炉行业分会在京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19)在《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尊敬的宋继红理事长、各位副理事长、各位常务理事代表,各位列席本次会议的会员代表上午好!2019年5月,中国设备监理协会成功召开了第四届会员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以及新一任的协会领导集体。今天是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的第一次会议,虽然大家多数是行业内的老同事,但我们也能感到有一份新的责任在肩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之年。在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中,特别是在实现全面的工业现代化、建成完善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设备监理
李强[2](2019)在《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三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2018年主要工作回顾2018年,协会的上级主管部门由原国家质检总局,改为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9月公布的新的"三定"方案明确规定了市场监管总局的职责,其中包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的职能,今后协会将接受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的直接业务指导。2018年协会工作紧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科学判断,突出"质量"核心,
《电器工业》编辑部[3](2018)在《电器工业风云策划·2017大事记》文中指出1月1月6日,由联合动力自主研发的"低风速兆瓦级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组研发项目"荣获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这是国电集团系统内企业首次荣获该奖项一等奖。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颁发了287项(人)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电气参与的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李连胜[4](2017)在《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立秋时节,中国焊接协会迎来成立30周年华诞。值此喜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协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30年来,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焊接协会不忘初心,
薛文龙[5](2016)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文中指出建国前后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单位共同体一直是我国城市基本的“社会——空间”单元,整个城市社会围绕着单位共同体形成了一整套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刚性社会治理结构。对于这一高度组织化的共同体如何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成为可能,综合以往相关研究的成果,基本可将其划分为苏联模式影响、根据地制度起源、民国制度改革起源、工人抗争遗产、制度叠加形成等五种理论解释。不过,相关研究不仅数量较少,且由于视角和观点的差异使得将已有研究体系化的努力不多。单位共同体既是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复杂制度建构的结果,亦是不断的社会空间实践的产物。为此,本研究以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研究为视角,以1946年~1960年的哈市为研究时空界限,基于最原始的记录资料系统的考察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实践建构过程及其逻辑。本研究首先考察了 1946年后建构单位共同体相关制度政策的实践场域——国营企业在哈市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会重构实践中,国营企业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哈市在这一建设方针下完成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型,国营企业中的工人阶级亦成为城市中的核心人群。围绕着促进生产、保障工人生活等重要治理命题,国营企业成为城市治理实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单位共同体类型。在单位共同体内部权力安排和互动模式的制度化展开过程中,以中苏合办的中长铁路公司诸工厂为媒介,哈市在国营企业的治理实践中系统的学习了苏联相关经验,包括厂长负责制、经济核算制八级工资制、劳动竞赛制度等都成为国营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对于“厂长负责制”的取代,中国共产党在国营企业中建立了一直延伸到车间班组的稳固健全的基层党组织,这成为国营企业由“生产功能体”走向“生活共同体”的转折点。由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党政一体模式的确立促使原本应有国家承担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越来越多的下沉到国营企业身上,“企业办社会”的模式拥有了制度化的推动机制。国营企业中的职工福利制度是单位共同体的最典型、最核心的制度形态,本研究以1953年为界,将其制度化演进脉络分阶段加以梳理。哈市解放前作为一座殖民城市,在其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着近代机器大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并存、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组织和前资本主义的家庭作坊经营并行、机器生产和传统手工生产并举的“二元区隔”现象。这种“区隔”现象使得这类大工业企业所需的人才、工人、材料等都无法在社会上实现普遍良性的流动,普遍性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既缺乏体制推动力也缺乏社会基础,导致在解放前哈市的大型企业中就存在着针对职工的企业保障制度。在哈市解放后,运动式的工人“分红制”很快被放弃,通过学习苏联的劳动保险制度,哈市最早开始了制定劳动保险法案来保障工人生活的尝试。哈市的《战时暂行劳动法(草案)》/《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成为随后制定的《东北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制度起点,哈市在最初劳动保险法律条例制定的尝试,为后续的东北乃至全国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由于这一制度中将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主体落实到基层生产单位,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单位——国营企业开始按照自身体量举办各种与职工生活相关的事业,从而使劳动保险制度在执行中开始向“单位职工福利”转化,职工的生活保障越来越依赖其所属工作单位。而订立集体合同的政策和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形成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单位福利的体系化发展。社会性的劳动保险事业由此开始向“单位化”的职工福利模式转变。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单位共同体制度化程度快速提升的开始。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契机,单位共同体在空间实践和体制化形塑全面展开。依托大型国营企业建构的单位共同体,其空间扩张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组织建设、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更为完善。不仅如此,这类国营企业还成为“社会重构模版”。在城市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公私合营后的中小企业和各类合作社等不断合并重组,以建立类似的“生产和生活合一”的基层单位。尽管缺乏标志性事件,但到1960年,各种不同的实践、制度、政策的叠加已在单位共同体中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制度结构,单位共同体已经覆盖到城市各基层单位,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中的标准“空间——社会”单元。追溯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过程,供给制与“小公经济”同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遗产,虽然对于建国后的城市治理策略仍有影响,但其作为一种制度事实上都已被取消。苏联因素对于国营企业体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均被弱化、替换或消解,尤其是党委制的确立和劳动保险制度向职工福利制度的转型,开启国营企业由“工作单位”向“生活共同体”转变的进程。早期共产党人受“工读互助主义”和“新村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模型亦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单位共同体的形成还存在着中国近代社会精英的宏观现代性方案与地域性实践互动的维度,建国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阶级治理实践从不同方面促进了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建构。
杨启明[6](2015)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推进电器工业由大到强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电器工业和中电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两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总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各项改革新举措,按照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总体要求,依靠创新驱动,加强提质
程钧培[7](2002)在《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大事记(1997~2001)》文中研究说明1992年和1997年,我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学会成立30周年和35周年纪念活动,并由苏六坚同志分别整理编写了30周年(1962—1991)大事记及续记(1992—1996),现在五年过去了,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原机械工业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动力工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学会工作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行业科技进步,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健康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为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由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程钧培同志收集、整理、编写了1997—2001年学会大事记,作为前两篇的续篇。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也可能不全,遗漏和错误之处,请指正。
恽震[8](2001)在《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三)》文中提出恽震 (1 90 1 1 0 1 4— 1 994 1 1 4)先生是中国电机工程和机电工业的先驱。他参加了国家的标准制订、学术组织和电工产业的创办、技术引进、技术人才培养等重要活动 ,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自述 (三 )讲述了恽震 1 953— 1 989年间的主要经历。
二、电站锅炉行业分会在京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站锅炉行业分会在京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主要工作回顾 |
(一)协会的组织机构建设 |
1.组织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完成换届工作 |
2.改组、成立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 |
3.全面启动质量体系建设工作 |
(二)开展丰富的会员服务活动 |
1.成功举办了中国设备监理行业年会 |
2.成功组织了多项专题研讨活动 |
3.组织编写并首次正式出版《设备监理良好案例汇编》 |
4.组织开展评优工作 |
5.加强调查研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
6.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
(三)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 |
1.开展设备监理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 |
2.稳步实施设备监理行业自律管理 |
3.积极探索创新服务领域,开展行业能力建设 |
(四)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 |
1.做好全国设备监理工程咨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3)工作 |
2.推动团体标准工作 |
(五)继续做好执业设备监理师职业资格管理工作 |
(六)设备监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
(七)关于宣传工作 |
(八)秘书处内部管理工作 |
(九)党建工作 |
二、2020年主要工作安排 |
(一)继续做好几项长线工作 |
(二)做好协会与机关脱钩工作 |
(三)加强行业能力建设,重点关注人员、机构和理论研究三方面 |
(四)完善行业自律工作,推动行业诚信制度建设 |
(2)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三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主要工作回顾 |
(一) 继续推动制度建设, 加强行业自律发展 |
1. 开展设备监理政策研究 |
2. 持续推进设备监理规章制定 |
3. 推动国家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完善 |
4. 加强行业自律发展 |
(二) 坚持会员至上的服务宗旨, 探索创新服务领域 |
1. 以活动促交流, 推动行业发展 |
2. 探索创新服务领域, 推进设备监理与NQI融合发展 |
3. 实现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协同, 加强行业宣传工作, 扩大行业影响 |
(三) 推动人员注册改革、丰富培训供给, 推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
1. 开展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考试与登记工作 |
2. 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培训 |
(四) 继续推进设备监理标准化工作 |
1. 做好TC 423秘书处工作, 完成设备监理国家标准起草和修订 |
2. 推动设备监理团体标准的起草制定 |
(五) 以“一带一路”为引领,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 |
1. 加强与FIDIC的交流与合作 |
2. 巩固和构建国际横向合作 |
二、关于设备监理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1.不忘初心, 牢牢抓住“质量”这个核心 |
2.开阔视野, 融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
3.处理好服务政府和服务市场的关系 |
三、关于2019年的一些工作设想 |
(3)电器工业风云策划·2017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4)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1984~1986 |
1987 |
1991 |
1992 |
1993 |
1997 |
1998~2000 |
2001 |
2002 |
2005 |
2010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 历届领导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理事长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秘书长 |
3 工作成果回顾 |
3.1 引领行业发展 |
3.1.1 编制行业规划, 引导行业发展 |
3.1.2 参与标准修订 |
3.1.3 国家职业大典修订 |
3.2 推动技术发展 |
3.2.1 开展质量评比, 组织焊接技能比赛 |
3.2.2 推广节能、节材、高效焊接设备及材料, 推荐优质产品 |
3.2.2. 1 大力推广CO2气体保护焊新技术 |
3.2.2. 2 大力推广可控硅节能弧焊电源 |
3.2.2. 3 国产逆变电源的生产考核及产品推荐工作 |
3.2.2. 4 新能源丙烷气体代替乙炔气切割技术 |
3.2.2. 5 开展机器人焊接应用技术推广 |
3.2.3 组织技术交流, 推广先进焊接技术 |
3.2.3. 1 推动焊接设备技术进步 |
3.2.3. 2 推动焊材技术稳步发展 |
3.2.3. 3 推广应用先进切割设备 |
3.2.3. 4 焊接机器人产业长足发展 |
3.2.3. 5 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 |
3.2.3. 6 推动油田管道技术发展 |
3.3 提供优质服务 |
3.3.1 调研行业信息, 提供决策依据 |
3.3.2 信用等级评价 |
3.3.3 品牌培育 |
3.3.4 行业表彰活动 |
3.3.5 组建专家技术委员会, 提供重大科技成果及技术鉴定 |
3.3.6 创办行业权威网站 |
3.3.7 编辑出版刊物 服务行业大众 |
3.3.8 推进“中机云创平台”项目合作 |
3.3.9 建立焊接专利成果展 |
3.4 开展教育培训 |
3.4.1 开展培训认证 |
3.4.2 培训基地建设 |
3.5 服务平台建设 |
3.5.1 中国焊接之桥行业发展论坛 |
3.5.2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3.5.3 全国焊接材料行业大会 |
3.5.4 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 |
3.5.5 2016首届焊割行业创新发展论坛 |
3.6 加强交流合作 |
3.6.1 国内交流 |
3.6.2 国际交流 |
4 各分支机构特色活动 |
4.1 焊接设备分会 |
4.1.1 承办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4.1.2 主办两会论坛 |
4.1.3 分会会员大会 |
4.1.4 建立“中国焊接装备网” |
4.1.5 标准制修订工作 |
4.2 焊接材料分会 |
4.3 切割分会 |
4.4 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 |
4.5 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 |
4.6 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 |
4.7 能源装备专业委员会 |
4.8 造船与海洋工程专业委员会 |
4.9 油田与管道建设专业委员会 |
(5)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视角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单位共同体遗产的继承与思考 |
1.2.2 理论意义:单位共同体形成的制度“实践中介” |
1.3 概念梳理 |
1.3.1 “单位”概念梳理 |
1.3.2 单位制及其衍生概念梳理 |
1.3.3 单位共同体 |
1.4 国内外已有研究及评述 |
1.4.1 苏联模式影响 |
1.4.2 根据地制度起源 |
1.4.3 民国制度改革起源 |
1.4.4 工人抗争遗产 |
1.4.5 制度实践叠加 |
1.5 时空界限 |
1.6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二章 单位共同体的背景及发轫 |
2.1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早期发展 |
2.2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治理传统 |
2.3 解放后至“南厂北迁”时期的哈市国营企业 |
2.4 “一五”时期哈市国营企业的发展 |
2.5 国营企业: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 |
第三章 单位共同体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
3.1 中长铁路与国营企业领导体制 |
3.2 “单位之核”: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3.3 “企业化”管理:从战时供给制到经济核算制 |
3.4 企业民主化:从工厂管理委员会到职工代表大会 |
3.5 企业薪资制度演变:从分红制到工薪制 |
3.6 劳资关系:集体合同与终身就业制度的形成 |
3.7 国营企业中的政治动员与道德激励机制 |
第四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演进(1946~1953) |
4.1 哈市劳动保险和福利制度的早期背景 |
4.2 哈市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4.3 公共服务事业向职工福利事业的转型 |
4.4 国营公营企业的职工福利体系的发展 |
4.5 集体合同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事业的形塑 |
4.6 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初步形成 |
第五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定型(1953~1960) |
5.1 哈市单位共同体的空间实践 |
5.1.1 哈尔滨锅炉厂 |
5.1.2 哈尔滨电机厂 |
5.1.3 哈尔滨汽轮机厂 |
5.1.4 哈尔滨轴承厂 |
5.1.5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
5.2 哈市单位共同体空间实践的相关讨论 |
5.2.1 单位共同体的“差序格局” |
5.2.2 苏联因素的作用 |
5.2.3 生产与生活合一的社会空间模式 |
5.2.4 大跃进时期单位共同体扩张加速 |
5.2.5 “单位——国家”的同构效应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6.1 结论分析 |
6.1.1 由“农村革命”向“城市管理”的实践策略转换 |
6.1.2 “苏联经验”移植与转型的实践模板 |
6.1.3 典型单位共同体的空间治理实践 |
6.2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6)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推进电器工业由大到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年工作回顾 |
(一) 行业总体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
(二) 高端装备制造引领结构调整 |
(三)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
(四) 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推广实施 |
(五) 标准化改革助力转型升级 |
(六) 品牌战略建设促进提质增效 |
(七) 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有序开展 |
(八) 适应改革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
二、电器工业面临形势和要求 |
(一)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电工行业必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二)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要求电工行业必须向智能化制造转变 |
(三) 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要求电工行业必须向绿色低碳化转变 |
(四) 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要求电工行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五) 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要求电工行业必须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
三、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
(一) 稳增长、保全局, 继续推进结构调整 |
(二) 定战略、编规划, 明确行业发展方向 |
(三) 强化企业质量为先, 推动行业品牌管理 |
(四)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
(五) 适应标准化新常态, 实施两轴两翼两提升 |
(六)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推进行业节能低碳 |
(七)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
(八)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提升协会服务能力水平 |
四、电站锅炉行业分会在京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李强. 设备监理, 2019(11)
- [2]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三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李强. 设备监理, 2019(01)
- [3]电器工业风云策划·2017大事记[J]. 《电器工业》编辑部. 电器工业, 2018(01)
- [4]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李连胜.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7(05)
- [5]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D]. 薛文龙. 吉林大学, 2016(01)
- [6]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推进电器工业由大到强发展[J]. 杨启明. 电器工业, 2015(05)
- [7]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大事记(1997~2001)[A]. 程钧培.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 2002
- [8]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三)[J]. 恽震. 中国科技史料, 2001(02)